房祖名现在好吗:古典诗词名人名句轶事集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4:09:51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号之来历:自云: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主要著作: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名篇有《醉翁亭记》等。
  
  经典名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玉楼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瓮亭记》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踏莎行》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蝶恋花》
  
  
  趣闻逸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才高九斗,学富六车。文如锦绣,诗如莲花。一日,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张地图,要对欧阳修进行文学访问。那真是,一脸得意,万种豪情。心想,定要访他个哑口无言,乖乖地亮出免战牌。 说话间,秀才来到河边,上船的时候,歪脑袋看见一棵枇杷树,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批杷,两朵大丫杈。” ——要说嘛,这秀才的前两句还是挺顺当的,可不知怎么,总是后劲不足,后面就憋不出来。 要说天下的事儿,就是一个巧。正巧欧阳修也来过河,随口说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秀才一听,拱手赞道:“想不到老兄也会吟诗,对得还不错,不失我的原意。这可是诗人兴会了。”
    说话间,船老大已经开船了,批杷树渐行渐远,秀才见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灌水,诗兴又起,脱口念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话说秀才两句出口,又没词儿了。欧阳修顺口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秀才大喜:“嗬!看来老兄肚子里还真有点货,竟能懂得我的诗意。那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双手,一边跑一边说:“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连忙把双手高高拱起: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她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号之来历:易安居士,李清照居青州时,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号,故人又称李易安,自题易安室。
  
  主要著作:
  《漱玉词》等
  
  经典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趣闻逸事:
  清照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晏殊:(991-1055),字同叔。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北宋 抚州 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 进贤)人,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主要作品:
  著有《珠玉词》。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
  
  经典名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五代• 晏殊•蝶恋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寓意)
  
  
  
  趣闻逸事: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有卓越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号来历:
  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游者足取于物,内观者足取于身”。
  
  主要作品: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等。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经典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冬夜读书示子聿》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剑南诗稿•文章》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趣闻逸事:
  在1144年陆游娶了唐琬,第二年,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被迫分手以后,陆游又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来到绍兴城外的沈园中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这场意外的重逢,激起了俩人心中的感情,但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在园子的围墙白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后来,唐琬闻陆游题下了这首词,所以她也和了另一首《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死(史书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
    陆游在死前一年(1208年,八十四岁),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东乡县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号之来历:王安石在金陵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今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内),造了一所住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自号半山。
  
  主要作品:
  
  经典名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趣闻逸事: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
  王安石做了京官后,他的太太买来一个女子,准备让他纳妾,王安石下班回家看到后问:你是干什么的?这女子赶紧回答:我是夫人买来服侍你的。王安石又问:你是谁家的女子?女子怆然道:我的老公本来是军队中的将领,因为押送粮船失事,把家中所有财产赔上还不够,所以只好无奈把我买了凑钱赔上。王安石听了心中一阵心酸,大生怜悯之心说:太太用多少钱把你买来的?女子说是九十万。王安石就派人把这女子的老公叫来,让他们夫妻团圆,又送了他们不少的钱,去自谋生计。
  
  传说宋朝宰相王安石要建造一座高雅、别致的花园,请来一位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设计。师傅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特点,对假山、鱼塘、亭台、楼阁等处的选址进行了精心安排和巧妙设计,将图纸送给王安石过目,王安石看后很满意,只是认为有一处需修改,当即在图纸空白处提笔写了一首诗:“依阑杆离别东君,瞬息间红日西沉。闪多娇情人不见,闷淹淹笑语无声。”这四句诗实际是个字谜,都说的是一个 “门”字,聪明的木匠师傅很快就猜出了王安石的诗谜,并将图纸做了相应的修改。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m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现湖北省秭归县境内),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号之来历: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主要作品: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经典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趣闻逸事
  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
  
  
  
  
  主要作品:
  有《范文正公集》
  
  经典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秋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趣闻逸事:
  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一块块,肚子饿了就取一块吃。还为这一块一块的方粥取了个美名叫“白云糕”。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家境较富的同学看到了,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这同学看了又是惊叹又是佩服。后来就叫人照这方粥的样子用米粉做成方糕,送给范仲淹吃。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而那“白云糕”也在苏州常熟一带流传开来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号来历:
  
  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元丰四年(1081)苏轼在黄州的东坡开垦荒地并自号“东坡居士”。还有一说是 认为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出于敬慕白居易的缘故,取自白居易“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一诗中。
  
  主要作品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名篇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经典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冬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趣闻逸事: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亭上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秦观:(1049~110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主要作品: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名篇有《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名号来历:
  秦观祖居高邮市,高邮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高邮湖畔,以其家乡属淮海地区。便号淮海居士。陈师道《次韵答少章》诗有“秦郎淮海士”可证(少章即少游弟)。“邗沟”者,以高邮境内有连接长江淮河二水的古运河旧称邗沟。又号邗沟居士。
  
  经典名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趣闻逸事:
  传说秦少游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想考一考他的才情,便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又出一联让少游足对: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元稹:(779一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属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名号来历:
  
  主要作品:
  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有《元氏长庆集》。
  经典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趣闻逸事:
  《莺莺传》的主要情节来自他自己的经历。传说贞元十五年(799)冬,21岁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然而贞元十九年在长安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后,与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韦丛(成之)结婚,蒲城女子遂被抛弃。他以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体验,写作了一些爱情诗。
  传说元稹和达州之美食灯影牛肉有一个小故事。一天,元稹到一家酒肆小酌,兴致盎然。下酒菜中的一种“牛肉片”,色泽油润红亮,十分悦目,味道麻辣鲜香。吃进口里,酥脆化渣,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更使他惊奇的是,这牛肉片特薄,呈半透明状,用筷子挟起来,在灯光下,肉片上丝丝纹理会在墙壁上反映出清晰的影像来,他顿时想起当时在京城里盛行的“灯影戏”(现称皮影戏),当即称之为“灯影牛肉”。于是达州这种牛肉就以“灯影牛肉”之名传开,成为四川的一道名小吃。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唐代诗人。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主要作品:
  《张籍诗集》。
  经典名句: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
  
  趣闻逸事: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
  
  在众多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传闻中,中唐诗人朱庆馀用诗请求张籍为其举荐的轶事,千百年来一向被传为诗坛佳话。传说当时的文学青年朱庆馀,先后有两次献诗给张籍。请张籍指教。第一次是朱庆馀刚到长安不久,便把他所写的几十首诗稿献给张籍,第二次是在临近科举考试之前,朱庆馀又写了《闺意献张水部》。结果,朱庆馀如愿以偿。朱庆馀及第后返乡,张籍写了寄赠诗《送朱庆馀归越》,进一步鼓励。
    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水部”,指诗人张籍,因为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诗人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实际含意是向张水部请教,看他的诗水平是如何?张籍收到朱庆馀这首别开生面的求教诗后,立即明白了意思。于是也用此体回写了一首七绝:“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将朱庆馀比作刚妆扮好的越女 (朱庆馀是浙江绍兴人),出现在镜湖湖心(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县南)。明知自己明媚艳丽可还有点犹豫不定。于是张籍安慰道:即使是身穿齐地出产的名贵丝绢的浓妆美人也并不值得珍贵,最可贵的是越女的风韵天然,歌喉宛转。她唱的一曲菱歌(指朱庆馀的诗歌)价值万金。沈祖棻先生说:“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妙在何处?妙在张籍的答诗既答复了朱庆馀的请求,安慰朱庆馀不必过于心,又表现了老诗人乐于助人、奖掖后学的古道热肠。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名号来历:
  彭际清对龚自珍影响甚深,以致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以为“自珍受佛学于绍升”。彭际清居士号“知归子”,龚自珍便自号为“怀归子”。
  主要作品:
  《龚自珍全集》。
  
  经典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趣闻逸事:
  那一年,阅读龚自珍考卷的官员叫王植,那时的考试和现在一样,都是隐去了考生姓名的。可能龚自珍文章的观点太偏激了,王植就像看小品表演一样,看得笑了起来。按王的意思,当然是不会录取的。不料想他的笑惊动了另一个阅卷官员温平叔,他把考卷拿过去看了后断言说:这张考卷是浙江省的,考生一定是龚自珍。这个人最爱骂人,也最能骂人。如果我们不推荐上去,恐怕他会骂得很难听。这样,愤怒青年龚自珍就以这种莫名其妙的原因中了进士。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代著名诗人、史学家。
  名号来历:
  字裕之,人“好问”而学识“裕之”。
  主要作品:
  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经典名句: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
  
  趣闻逸事:
  据传,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摸鱼儿-雁邱词》。

 

  张先:(990~1078)中国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张先的词与柳永齐名。其词含蓄雅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对词的形式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主要作品:
  《张子野词》2卷
  
  经典名语: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
  
  趣闻逸事:
  他的一首《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因此,时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名“张三中”。张先得知后,不仅不恼,反而大乐,道:“为何不干脆叫我张三影?”看众人不解,张先自鸣得意起来,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这‘三影’,才是我平生最得意的诗句呢。”于是,众人顿悟,都追着称呼“张三影”。后来,苏轼但凡提到他这个高龄长辈,也戏称:“能为乐府,号张三影者。”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名号来历:
  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时,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更从老农以学稼”,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
  主要作品:
  《稼轩长短句》等。名篇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经典名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趣闻逸事:
   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他醉倒在松树旁边,还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松树当然不能回答。在醉眼朦胧中,误以为松树要来扶他,他用手推着松树说:去!酒醒以后,他就挥笔写成《西江月•遣兴》,把这件逗人发笑的事写了进去。
   辛弃疾常以酒会友,不少名作也出自与朋友喝酒后。
   传说中,由于主和派的不断打击,辛弃疾感到异常失望,在42岁时就闲居到江西上饶。他在城外买了一块土地,兴建一座庄园叫“带湖新居”。又在铅山县东北,建筑了一所别墅。把附近的一条清泉取名为“瓢泉”。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也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来江西拜访辛弃疾,这时,辛弃疾在小病中,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又赶马追去,想挽留陈亮多住几天。当他追到鹭鹚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来。那天,他在方村怅然独饮。夜半投宿于姓吴的泉湖四望楼,听到邻人吹笛声,凄然感伤,就写了一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词中写自己与陈亮欢饮纵谈的喜悦,对陈亮的敬爱,以及对当权者偷安误国的痛心。后来把这首词寄给了陈亮,陈亮也写了一首和词《贺新郎•老去凭谁说》寄给辛弃疾。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中国晚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
  
  名号来历:
  “商隐”是“商山隐士”的意思,来自“商山四皓”的典故;而“义山”,是指隐居而能行义。
  “玉溪”,是今河南济源境内王屋山下的一条溪谷。据说李商隐青年时代曾在附近修习道术。
  
  主要作品:
  《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经典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无题》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趣闻逸事:
    《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圣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名号来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
  
  主要作品:
  《白氏长庆集》。名篇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经典名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自居易《草》)
  
  
  趣闻逸事: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干枯无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农田灌溉。又见西湖旧堤倒塌,往往造成农田干旱,因此修建一道从西湖断桥到孤山的长堤,在堤的两岸栽种杨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后人称这条长堤为白堤。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名号来历:
  《荀子•劝学》篇说:“夫是之谓德操”。这就是曹阿瞒名操字孟德的出处。
  
  主要作品:
  著有《孙子略解》。后人辑有《曹操集》。
  
  经典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趣闻逸事:
  
  有一个传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这就是“七十二疑冢”的来历.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名号来历:
  则,学习、效法。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其号七十二峰退叟出自林则徐的故居“云左山房”, 又称“七十二峰楼”。
  
  主要作品:
  《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
  
  经典名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越华书院所题对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趣闻逸事: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据说,有一次外国朋友邀请林则徐在家中作客,外国人拿出冰激凌给林则徐品尝,由于林则徐没见过冰激凌,他第一次吃冰激凌见其冒气,以为热气,啃了一口才知道是冰气,身旁的外国人见之发笑。林则徐面子挂不住,觉得应乘机回敬他们。一次,道光帝让他接待外国人,他便指示厨师做了一道红菜槟榔芋泥,外国人见盘中芋泥没冒热气,便捞起就吃,直把外国人烫得哇哇叫,林则徐见笑,挽回了面子。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词家和诗人;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有论书法的《续书谱》传世。
  
  名号来历:
  白石因寓居吴兴之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自号白石道人。曾经作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
  主要作品: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名篇《暗香》、《疏影》等。
  
  经典名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踏莎行》
  
  趣闻逸事:
  相传有一次合肥城被金兵所破,姜夔时正在江西家中。他急匆匆赶来合肥,到赤阑桥畔探望琵琶女俩姐妹。殊料却遭到姐姐的白眼。琵琶女认为,山河破碎,大敌当前,你姜夔堂堂七尺男儿,自应投军精忠报国,跑来看我们俩做啥?姜夔听罢,羞愧难当,遂暂别赤阑桥,投奔抗金名将刘。刘在柘皋大败金兵后又收复合肥。姜夔回到赤阑桥,眼见桥毁楼空,俩姐妹亦不知所终。姜夔大哭一场,以后写下了许多充满情愫的怀念诗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又称考亭先生。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朱子。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
  
  名号来历: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于家乡福建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主要作品:
  《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经典名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训学斋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集注》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之要》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趣闻逸事:
  相传朱熹的父亲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名号来历:
  
  主要作品:
  《昌黎先生集》。名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经典名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治学对联)
  
  趣闻逸事:
  
  有一天,韩愈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大颠禅师禅坐入定,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拿起引磬在禅师耳边一敲,轻声对禅师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韩愈在一旁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他说:“禅师门风高峻,我已由侍者得到佛法的入门。”这一次,韩愈不再请开示了。
  
  传说有一次韩愈途经衡山,想顺便游历一下天下闻名的南岳。时值秋天,南岳古镇一带天空浓云密布,阴雨连绵,不仅登不了山,连秀丽的山峰也叫云遮住了。他便叫童仆拿来一把香,点燃插到岳神前,自己则默默地祷告起来,祈求岳神驱开云雾,让他登山游览,了却多年心愿。说来也怪,韩愈烧香祷告后,顿时雨止云开,露出了一轮朗朗秋月,将南岳诸峰照得清晰可见。韩愈喜出望外,纵览了南岳雄伟秀丽的风姿,为南岳的风光所陶醉,先后写下了《谒衡岳遂宿岳寺题门楼》、《祝融峰》、《望日台》等诗作。韩愈走后,人们为纪念这位大文豪游岳的胜事,将岳庙外的一座门楼改名为“开云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名号来历:
  
  
  主要作品:
  名篇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经典名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趣闻逸事:
  唐朝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人名气都很大,谁也不服谁。传说有一日,天飘着小雪,三位诗人来到旗亭喝酒游玩。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第一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诗句,王昌龄立刻在墙头记上。接着第二位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在墙壁记上。第三位接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在墙头又记上。王之涣自以为得名很久了,不料接连落空,赶忙站起来说:“这几位为普通伶人,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漂亮的唱的是谁的诗。”他指着其中一位最年轻漂亮的伶人说:“那位梳着双髻,云鬓像秋水,她所唱的,一定是我的诗歌”。过了一阵,那美人轻展歌喉,声如黄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拍手大乐,这正是的诗。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教创始人。
  
  名号来历:
  传说老子降生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
  
  主要作品:
  《道德经》。
  
  经典名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趣闻逸事:
  传说孔子曾拜师求教于老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名号来历:
  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主要作品:
  《杜工部集》。名篇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经典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本十二白二十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绝句四首(其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偶题》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趣闻逸事:
  杜甫的名作“三吏”、“ 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南华经)、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生在嘉兴。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名号来历:
  
  主要作品:
  《刘梦得文集》。名作有:《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等。
  
  经典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趣闻逸事: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批桃树。有一天,刘禹锡相约一些老友去玄都观赏桃花。看着新栽的桃花,他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一传开,麻烦就来了。有对他不满的大臣对皇上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于是刘禹锡又被派到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过了十四年,裴度当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联想着自己的遭遇,感慨万端,又写了一诗。“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一些对他有陈见的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又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著名历史学家。  
  主要作品:
  《三国志》
  
  经典名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潘浚陆凯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趣闻逸事:
  传说陈寿小的时候,聘下了一个姑娘做妻。因为年龄尚小没有成婚,不料后来陈寿却得了个麻风病。于是陈父要媒人把这门婚事取消,未婚妻却坚持不肯,还是嫁到陈家来。陈寿因为自己身患了会传染的重病,不想害了妻子,成婚后便不让她接近自己,他妻子却不避秽恶,恭谨细心地服侍看护陈寿。这样过了三年,陈寿怕拖累妻子,便悄悄去买毒药,打算服毒自尽。他妻子知道后,偷偷把毒药吃下去一半,要于丈夫同归于尽。哪知道陈寿吃下砒霜,这病居然好了,而他的妻子吃下砒霜,大吐一场后也没死。两人历此折磨后,感情更好,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梁诗人,书法家。自幼能文,博学有才,作诗慕谢灵运,以写山水景物见长。
  主要作品:
  原有集,已佚。名篇有《入若耶溪》
  经典名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趣闻逸事:
  王安石喜欢改诗,相传他很欣赏这二句佳诗,曾把此诗在《钟山即事•北山》中改成:“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拿“一鸟不鸣山更幽”与原句“鸟鸣山更幽”一比较,便知其改动弄巧成拙,破坏了原诗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所以,黄庭坚讽刺王安石是在“点金成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散文家。
  
  名号来历:
  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
  
  主要作品:
  后人辑有《陶渊明集》。名篇有《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等。
  
  经典名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趣闻逸事: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 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一生好喝酒。相传他辞官回乡后,常邀友人一起喝酒,时常喝醉。醉了不在家好好睡觉,偏喜欢摇摇晃晃地走到虎爪崖下的一块巨石上酣卧。这就是有名的“醉石”。当地人说,醉石上至今还能看到陶渊明留下的卧痕。清朝大才子袁枚曾作诗:“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上题刻很多,不少已难以辨认。最醒目的是宋朝大儒朱熹题写的“归去来馆”四个隶书大字。朱熹一到南康(今星子)任知府,便来栗里寻访陶渊明遗踪。他在醉石旁建了“五柳馆”,后又建了“归去来馆”,亲笔题写了“归去来馆”馆名,并将这4个大字刻在了醉石上。醉石上还有一首明朝嘉靖进士郭波澄题的诗保存得较好,诗云:“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隋代诗人。
  
  名号来历:
  
  主要作品:
  《薛司隶集》。
  
  经典名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昔昔盐》
  
  趣闻逸事:
  民间传说隋炀帝妒忌薛道衡的诗才,便找了一个借口害死他。在大业五年( 609),薛道衡将要被处死时,隋炀帝问他: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由于隋炀帝忌薛的诗才而特别提出这句诗,因而使之传为名句。

 

  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浪迹先生,玄真子。浙江省兰溪(今属金华市)人。唐代诗人。
  
  名号来历:
  因献策肃宗,深蒙赏重,赐名“志和”。
  《新唐书•张志和传》:“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因以为号。
  
  主要作品:
  《玄真子》。名作有《渔父》等。
  
  经典名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父》
  
  趣闻逸事:
    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怕他遁世而去,便在越州东城外给他修了几间茅草房,周围花竹掩映,环境优美,让他在那里沿溪垂钓。当时的观察使陈少游经常前往问候他。皇上还曾经赐给他一奴一婢,专门侍候他。而他却把他们配为夫妻,取名“渔童”和“憔青”。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作刺史时,彼此来往密切。颜真卿看到他的船破旧了,想给他换一只,他谢绝了,说是“愿为浮家泛宅”。
  传说张志和曾经用一块大布制作成长袍穿在身上。他的嫂嫂听到后,亲手为他做了一件。他一穿就是十年,大热天的也穿着。陆羽、裴修有一次曾问他“你现在与哪些人往来呀”,张志和慨然回答:“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大有庄叟遗风。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唐朝著名诗人。
  
  名号来历:
  弃官后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自号东皋子。
  
  主要作品:
  《东皋子集》。
  
  经典名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
  
  趣闻逸事: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一生与酒为友,曾自撰墓志铭: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於已,无功於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於是退归,以酒德游於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

 

  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
  
  名号来历:
  
  主要作品:
  《王子安集》。名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经典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趣闻逸事: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滕王阁修成,都督阎伯屿于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同时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之作写给大家看,以展示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宴会上,阎都督故意请诸位宾客为这次盛会作序。王勃剩着兴致,也不管自己是青年晚辈,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退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才子”。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唐代诗人、书法家。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
    经典名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趣闻逸事:
  李白刚到京师时,住于旅舍中。贺知章早就听说过李白的才名,第一个先去看望。见到李白,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有几分欣赏。他请李白展示平时所写的文章,李白拿出《蜀道难》给他看,还没读完,就赞叹不已。称李白是下凡的神仙,从此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人称诗仙。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贺知章即邀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这一天贺知章没带酒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带的金龟(当时官员的佩饰物)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主要作品:
  《陈伯玉集》。
  
  经典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趣闻逸事:
  一天,陈子昂在大街上看见许多人围着一个卖琴的。那人手中有一只古琴。尽管那是一只古琴,也有许多人围着看,却没人识得此琴,更没人去买。
  陈子昂走上前去,一问价钱,那人开口便是纹银百两。他当即买下,也不讨价,众人见了惊叹不已。好事的人纷纷向他询问原委,并要他当众为大家弹琴一曲。陈子昂说:“今天天色已晚,如果有人真心想听,请明天一早到宣阳城去听。”
  第二天,闻声而来的人纷纷赶往宣阳里,看热闹的人也越挤越多。陈子昂弹了一曲,众人纷纷叫好。并要求陈子昂再弹一曲。不料,陈子昂弹到紧要处,琴声戛然而止。他站起身,对众人说:“我陈子昂写了许多诗文,不为人知,而弹琴只是我的雕虫小技。”说完,将琴举起,在地上摔碎了。众人说:“可惜,可惜。”陈子昂说:“白轴诗文都无人赏识,这白银一琴又何足惜!”
  结果,人们纷纷向陈子昂索要诗文,他很快出了名。史书上说:陈子昂“一日之内,名满天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有《王右丞集》,
  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
  唐代王维,字摩洁。他不但是著名诗人和画家,还是个懂音律的行家。据说他看到一幅奏乐图,就能识出画上乐工正在奏《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王维,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传说,王维曾给歧王李范画过一幅《巨石图》,歧王一有时间就细细观赏,常常恍恍惚惚地进入画中的空古幽静的境界。一天,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块巨石从屋里腾空飞起,冲出屋外,歧王赶紧到屋中察看,原来是画上的巨石飞走了。他还因会弹琵琶而中了状元。王维经常和贵族交往。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李范对他特别器重。王维把打算应举考试的事情告诉了歧王,希望得到帮助。歧王说:“这好办,请把你优秀的诗抄录几篇,再准备一支表达哀怨的琵琶曲,五天以后来找我。” 过了五天,王维带了十几首旧诗稿和琵琶来见歧王,歧王拿出一套锦绣华丽的衣服让他穿上,并说:“咱俩一同到太平公主那里去。”太平公主是唐高宗的女儿,武则天所生。她因清除张易之、张昌宗和韦氏家族有功,把持国家一些权力,十分跋扈。当时,有人向她推荐张九皋为应举第一名。 歧王和王维到了太平公主那里,歧王对公主说:“因为您由皇宫里出来,所以我带来美酒和音乐献给您!”说完,便命摆宴。宴饮之间,演唱的伶人一齐进来了,王维也在里面,只见王维,少年英俊,风姿文雅。公主见了之后问歧王:“这人是谁?”歧王说:“他姓王名维,擅长音乐。”公主说:“那就让他奏一支新曲吧!”王维抱起琵琶独奏了一曲。曲声哀怨,满座无不受到感动。公主不知这是什么乐曲,便问王维,王维说:“这曲名叫《郁轮袍》。”公主听了,大为惊奇,认为王维是人才。歧王接着对公主说:“此人不但熟悉音律,又擅长诗画。”公主听了,便对王维说:“你都作过什么诗?”王维把怀中的诗卷拿出来,献给了公主。公主看过几首之后,惊讶地说:“这些诗都是我最欣赏背诵的呀,别人说是古人的诗,今天才知道原来就是你的佳作啊!”说完便让王维换衣服,因为方才王维是穿着乐工服装进来的。 王维换好了衣服,坐在贵宾席上,只见他风流倜傥,谈笑风生,在座的贵族,无不佩服。歧王乘机对公主说:“假使今年京兆的考官让王维为应举第一名,那实在是国家的光荣啊!”公主问:“为什么不让他去应试呢?”歧王说:“这个人不被保举为第一名是决不就试的,但是听说你已经准备推荐张九皋为第一名了。”公主笑着对王维说:“你要求被推荐为第一名,我一定成全你。”王维急忙起身致谢。于是,王维就这样考中了第一名状元,琵琶成了王维登云的阶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
  有《孟东野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一年冬天,有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正当县太爷举杯说“请”,钦差大人点头应酬的辰光,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来了小叫花子,真扫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尽有神仙。”
    “唷!小叫花子,你甭狮子开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我就判你个私闯公堂,打断你的狗腿。”钦差大臣阴阳怪气地说。
    “请吧。”小孟郊一点也不害怕。
    这钦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见对方是个小孩,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
    小孟郊见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见席桌上有一道烧螃蟹,略一沉思,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一听,气得浑身象筛糠,但有话说在先,又不好发作,便对县官说:“给这小儿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
    这老钦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气活现开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阴阳怪气地说:“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象馋狗啃骨头似的钦差大臣,又看着拍马溜须的县太爷,心想,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县太爷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们吃得正是救灾的银子呢,只好做贼心虚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五言诗作情深意切,一经面世,立刻广为传诵,引起古今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它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比兴,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永恒,表达了诗人炽烈的赤子情意,抒尽了跨越时空、纯朴美好的人间母子情。1990年代,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推选活动,此诗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为学生的优秀读物。
    这首堪称人类讴歌母亲的纪念碑式作品的《游子吟》诞生在溧阳,是苦吟诗人孟郊任溧阳县尉期间所作,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就是溧水之北的“溧阳”。


 崔护(?-八三一),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长安南下杜樊乡的别墅旁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牧非常一生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仅自己的诗文集叫做《樊川文集》,他的号也是“樊川”。
  
  有《樊川文集》《阿房宫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二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赤壁)
  
  
  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罗隐,字昭谏,原名罗横,余杭(今浙江余杭)人,自号江东生。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
  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
  
  经典名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牡丹花》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
  
  
  趣事逸闻
  《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但罗隐的才气还是非常出众的,也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当初认他为叔叔的罗绍威,就很喜欢罗隐的诗,他自己还写诗,而且将自己的诗谦虚地命名为《偷江东集》。割据青州的王师范经常派人送信送财物给罗隐,求他赠诗,等得到后,大喜不已,爱不释手。有个朋友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朋友的父亲却说:“儿子及第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罗公诗文一篇。”可见罗隐在当时的名气之大,但这名气也成了他及第的大障碍。
  
  
  据说古罗隐少时聪颖出众,常以奇才自负。平日读书之余,习惯骑着马儿到野外游玩。一天,他看见农夫勾着腰在田晨忙着插秧,一时兴起,上前问道:
    “栽禾客客背勾勾,一日可栽几千几万蔸?”
    农夫想了半天算不出,忙回家向老婆诉说。老婆是个聪明伶俐的妇人,她便如此之般地告诉了丈夫对付的办法。
    又一日,农夫路遇骑着马儿的罗隐,他按老婆的嘱咐主动上前答话:
    “请问秀才,马儿的的笃,一天走了几千几万脚?”
    罗隐哑然,无以对答。想想后问道: “这是谁指教你的?”
    “我老婆”。农夫老老实实地回答。
    罗隐笑了:说:“好厉害的妇人,我倒想见见她。明日到你家去吃碗茶,可以吗?”
    农夫应道:“可以,就是没什么好招待的”。
    “莫太客气了。只要七碗八碗饭,九种十样菜就行了。”罗隐说。
    农夫心想,啊!还说不多。无奈已经应诺,只好回家与老婆商量,农妇听了笑道:“这还不好说,明日请他来就是!”
    第二天,罗隐洋洋自得地骑马来到农夫家。农妇把他请到八仙桌上方坐下,用漆木碗添了一碗饭(“七(漆)碗八碗饭”),一碗韭菜蒸蛋(九[韭]种[蒸]十样菜)。
    “秀才,够数么?”农妇不动声色地问道。
    罗隐寻思一番,明白了农妇利用谐声,与实数相加,将了自己的军。罗隐无奈,于是只好顺了农妇的话说:
    “唔,够了,一样不少”。
    吃过饭,罗隐起身牵过马来就要走。临行前,他一脚踏着马镫,一脚立在地上,问农妇:“我是上马还是下马?”
    农妇正出门送客,听了这话,便止住步,一脚立在门槛内,一脚立在门槛外,答道:“你说我是想进还是想出?”
    罗隐作声不得,讨了个没趣,只好打马走了。

 

  俞文豹
    南宋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西北)人,字文蔚。淳右间尚在世。著有《吹剑录》、《清夜录》、《唾玉集》等。[约公元一二四o年前后在世]字文蔚,括苍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末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亦无考。著作甚多,有清夜录一卷,古今艺苑谈概上集六卷,下集六卷,吹剑录一卷,吹剑录外集一卷,
  
  经典名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趣闻逸事: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它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范仲淹很有学问,一看这诗句自然明白了苏麟的心思。
  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牟利的情况。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烟消日出不见人,效乃一声山水绿。
  ——柳宗元《渔翁》
  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冰井。

 

  王粲(177—217年),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以博洽著称。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侍中。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一首,反映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最有名。“建安七子”之一.
  
  经典名句: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咏史诗》
  
  趣闻逸事:
  
  关于王粲,还有两个故事值得一提。一个是“蔡邕倒履迎王粲”,蔡邕,字伯谐,是大名鼎鼎的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当时是全国闻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受董卓所迫,在朝任左中郎将。王粲在长安时,曾去拜访蔡邕。蔡邕名满天下,又是朝廷重臣,家里常常是门前车骑填巷、厅中高朋满座,他闻知王粲的名气,很看重这个年轻人,因此,一听家人告知王粲来访,便急忙出门迎接,慌乱中竟让倒趿着鞋子就走了出去,及至蔡邕领着比自己小四十多岁的王粲登堂入室,满座宾客见这个小青年被蔡大人奉为上宾,无不感到十分惊讶。蔡邕介绍道:“这孩子是旷世奇才,连我都不如他。将来我的所有藏书文章,都要送给他!”这就是“伯喈倒屣”的千古佳话。
  另一个是“曹丕驴叫吊王粲”,王粲投奔曹操后,同爱好文学的曹操诸子曹丕、曹植及众多文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17年,王粲去世时贵为王太子的曹丕亲率众多文人雅士前往送葬。在墓前,曹丕对大家说:“仲宣先生生平爱听驴叫,让我们大家都以驴叫声来送别他吧!”于是坟墓前想起一片驴叫之声。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属今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与司马氏多所牴牾。诗多五言,对当时黑暗现实多所讥刺,辞语隐约。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咏情诗》80余首。
  
  经典名句: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咏怀》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咏怀》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趣闻逸事:
  
  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有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与阮籍联姻,司马昭觉得此计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结这门亲,但又不能得罪司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
    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即吹口哨。
    据《世说新语. 栖逸》记载:阮籍吹的口哨可以传几百步远。一次,阮籍去拜访苏门山中的一位真人,他对着真人谈天说地,激扬文字,可真人却似听而不闻,一声不响,连眼珠子都不动一下。
    阮籍无奈,就干脆对着真人吹起了口哨,这下真人开了尊口:“请再来一次。”阮籍再次长啸,然后就下山了。
    到了半山腰,山谷中忽然回荡起优美的啸声,阮籍抬头望去,原来是真人在长啸不矣,幽妙和谐。受到真人啸声的感染,阮籍写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
    继阮籍后,吹口哨便在士族青年中流行起来。

 

  稽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铚县(今安徽淮北临涣镇),改姓嵇。("嵇",盖以纪念祖籍会"稽")。“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经典名句:
  交不为利,仕不谋禄。《嵇中散集》  
  
  趣闻逸事
  成语中的“兴高采烈”的出处也与稽康有关,刘勰《文心雕龙》: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有人对王戎夸奖嵇康的儿子出类拔萃的样子,好像野鹤立于鸡群中一样。王戎却说;“你还没见过他父亲呢,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叫“鹤立鸡群”,专门用来夸奖优秀的人。这也从侧面说明嵇康的外表不是一般的齐整,而是非常出色的,总之是属于玉树临风才貌双全的超级酷男形象。”
  
  嵇康因钟会进谗言于司马昭而被杀。钟会是当时有名的公子,因才能出众颇得朝廷赏识。一直也想结交名士嵇康,有一次钟邀约了一伙当时积极入世的所谓能人才士,突然造访嵇康,生性孤傲不群的嵇康,正在大树下设炉打铁,旁若无人,挥槌不止,一句话也没有说,钟会悻然而去。临走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到是反应很快,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一问一答成了文坛名句。稽康就要被处死了,临刑前,他泰然自若,对着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要来古琴,弹了一曲《广陵散》。曲终,说道:“过去袁孝尼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从今以后成绝响矣!”这《广陵散》乃中国音乐史上十大名曲之一。

 

  高鼎: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主要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是清晚期以为不出名的诗人。
  
  经典名句:
  其一是有关放风筝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其二就是《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趣闻逸事:
  相传,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次在杭州散步,至断桥,发现桥头栏杆上有一道填空诗:□看□□色,□听□□声。□去□□在,□来□□惊。唐伯虎看后即兴补白,于空白处题上字,补成一首绝妙好诗《咏画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主要作品为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经典名句: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回梁启超的信》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偶然》
  
  趣闻逸事: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徐志摩当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

 

 

 温庭筠:(约812?—866),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又名温八叉。”。《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花间词派”鼻祖.
  
  经典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菩萨蛮>>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
  
  趣闻逸事:
  他的考场纪律极差,经常作弊,而且作弊技巧高超。首先是他的成文速度快,戴宗是飞毛腿,他是飞毛手。其次是他的隐藏手段不同一般,别说一般人,就是二般人都看不出来。公元858年唐朝迎来了一次春季“高考”,即春闱,因为温大才子作弊的名声早已名扬四海,所以主考官沈询为了防止他再一次舞弊,故意把他的座位另行摆出,和其他几个考官直瞪瞪地注视着他,看到他写完一千多字的文章早早交卷退场了,才松一口气。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一次,他竟然在考官注视下的不长时间内,为8位考生完成了试卷!但这种作弊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严惩,由于这事太具传奇性,反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沈询主试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而他也注定了再次不中,从此温庭筠不再涉足科场。然而却落了不好的名声。 少年温庭筠十分勤学,才思敏捷,构思时有叉手而臆的习惯。每次考试,叉手而成八韵,因得名“温八叉”。据说他相貌奇丑,人称他为“温钟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小中见大,韵味悠长。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1693 -1765 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经典名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对联)
  
  趣闻逸事:
  郑板桥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相传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据考,“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莱州地处潍县东北,面临大海,县城的东南有座云峰山。这座山上,多年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碑刻。有一年秋天,郑板桥专程从潍县来此地观碑,他主要是想来观赏郑文公碑。由于碑刻深深地吸引了他,所以,盘桓至晚,不得不于当晚借宿山间茅屋。
    屋主为一位神态儒雅的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却出语不俗。老人室中陈列了一尊方桌般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使得郑板桥大开眼界,暗暗称奇。攀谈中,老人得知来客是潍县县令郑板桥,不禁肃然起敬,因为郑还是当时诗书画三绝的大家。老人遂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亦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不便多问,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落款,他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很大,尚有些余地,郑板桥说,老先生似还应写一段跋语。老人思忖片刻便写下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老人也拿出一方印钤盖于落款处,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大惊,方知眼前的老人确有来历,乃是一位隐退的达官,与之细谈,方知原委。有感于糊涂老人的自命名,郑板桥见尚有些空隙,当下便步老人之神韵,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老人看后仰天大笑:“真乃高士也。”郑板桥亦称:“得遇老人家,实实三生有幸!”从此,郑板桥留下了他的“难得糊涂”和“聪明糊涂论”。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不娶无子,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
  《林和靖诗集》  
  
  经典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趣闻轶事:
  林逋喜爱写诗,但欣赏完之后,“随辄弃之”,毫不珍惜。有人劝道:“如此好诗,为何不记录下来,传之后世?”林逋淡淡答道:“我的志向就是晦迹林壑,连在今世都不想因诗出名,何况后世!”但毕竟有爱诗的好事者,“往往窃记之”,故有流传至今的300余篇。
  
  林逋的诗名渐渐流传开了,吸引不少才子墨客、仁人志士慕名拜访。林逋并不故作清高,自绝避世,从不对登门造访者刻意回避。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这样记载,林逋养了两只白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林逋常常自泛小舟,游玩于西湖诸寺,与高僧诗友相往还。如有访客到达,一名家童出来开门,招呼客人,再开笼放鹤,不一会,林逋就摇着小舟归家了,“盖常以鹤飞为验也。”
  
  来拜访林逋的人中,有薛映、李及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文人,也有如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这样的大才子,“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林逋一视同仁,并不厚此薄彼,和他们之间诗词唱和,留下不少互赠之作。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唐代著名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著有《崔颢诗》。
  
  经典名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回,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趣闻逸事: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传说记载,三国时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楼。

 

 

  李益(748-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经典名句: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喜见外弟又言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江南词》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写情》
  
  趣闻逸事:
  李益真的太有才了,大历四年,年方二十的他赴长安参加会试,中进士及第。但是李益更以擅长作诗而闻名,他的每首诗一脱稿,长安的教坊乐工就千方百计地求来,谱上曲子让歌女吟唱,平民百姓也都争相传诵,他写的诗篇,还被豪门贵族请画工绘在屏帏上,视为珍品。
     那一天,进士及第后等待委派官职的李益,信马由缰,走上京城繁华的街道。在街上看到一座雄伟气派的建筑,门楣上书“崇德坊”三个大字。因为久闻其名,李益信步走了进去,只因为这一去,后来断送了一位如花少女的性命,也让李益一生愧疚。
   因为是名闻天下的才子光临,歌楼的头牌霍小玉亲自出迎。但见她艳若桃花,明眉皓齿,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对含情脉脉的眼睛,让才子李益心旌摇曳。
   霍小玉因为在歌楼唱歌,李益那绝妙的歌词,早就让霍小玉崇拜的五体投地。把李益让进客厅落座,霍小玉亲自捧来清茶,向他浅浅一笑,两人都对对方十分钟情。接下来煮酒欢谈,都觉得才情相投,意趣相合,相见恨晚,有说不完的话题。
   郎才女貌,从古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结合。美貌的霍小玉其实命很苦,她的父亲在唐玄宗时代是一个王爷,母亲因美貌被霍王爷收为妾。霍家本来是富足的家庭,由于“安史之乱”爆发,霍王爷在与安禄山对抗时战死,母亲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民间,沦落为贫民。
   因为霍小玉得到母亲的遗传和教育,容貌美丽能歌善舞,为了维持生计,霍小玉不得不去做歌女。母亲对女儿管教很严,仅限于奉歌献舞,为客人助兴消愁,决不卖身。为的是有朝一日遇到有缘人,名正言顺的成为人妻,以获取终身幸福。
  
   此后,李益便天天来崇德坊会霍小玉。共同的话题,使双方的感情终于发展到了高峰。李益索性住在霍小玉家中,每日里二人同吃同住,同出同入,真和夫妻一样。霍母郑氏看到女儿总算找到了可意的郎君,也十分欢喜。
   大约一年后,李益被朝廷委任为郑县主簿,他决定先回故乡陇西探亲,然后上任。等安排好一切以后,再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李益临行之时,取出锦帕,在上面挥毫书写自己的约定:“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洒泪而别。
   李益回乡后,父母高兴异常,风光一番之后,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一个姓卢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卢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与朝廷的方方面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益不得已说出了霍小玉之事,他的父母坚决反对他娶歌妓,而娶卢氏对他的仕途有利。李益也就没有再坚持,于是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
   此时的霍小玉还在眼巴巴地盼望。半年过去了,不见李郎,一年过去了,仍是杳无音信。霍小玉知道她的担心终于成为事实,悲恨交加,卧床不起。
  
   “古来万事皆由命,何用临岐苦涕涟。”真的是命中注定?对于这样的结局,霍小玉没有办法接受。由于李益负心,名角霍小玉忧虑成疾,奄奄一息。京城里的许多人也为霍小玉愤愤不平。
   李益进京办事时,被一个热心肠的年轻人遇见,这位好心人把李益硬架到霍小玉家门口。看到因绝望而面黄肌瘦、神情恍惚的霍小玉,李益羞愧难当。霍小玉挣扎着站起来,面对负心人,心中有万般苦楚,因为病情沉重,一句话也说不出。她挣扎着起来,拿起一杯酒泼在地上,表示与李益已是“覆水难收”,就倒地而亡。李益抚尸大哭,悔之晚矣。
  
   “痴心女子负心汉”。从古至今,女子常把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希望,全心相待,当期望值与现实差距太大时,就会心灰意冷,看不到生活还有其他丰富多彩之处。霍小玉,把一生的幸福托付给了一个不能把握自己的人,以至于红颜薄命,叫人叹息。
   李益后来官运亨通,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礼部尚书,飞黄腾达,而他对霍小玉对愧疚之情却折磨了他一辈子。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论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开创了江西诗派;词与秦观齐名,号称“秦七黄九”;书法以楷、行、草见长,与苏轼、米芾、蔡襄同称“宋大四家”。 其诗书画号称「三绝」,著有《山谷集》。
  
  经典名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寄黄几复》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诗》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趣闻逸事:
  黄庭坚是孝道的典范,为《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的主角,当年黄庭坚即使为官,每日也不忘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被后人传为佳话。
  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试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高明,(1305?—1359),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瑞安崇儒里(今阁巷柏树村),他是我国著名戏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琵琶记》是高明得以名扬后世的代表作,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经典名句: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趣闻轶事:
  高明撰写《琵琶记》,可谓呕心沥血。“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他反复吟唱,稿本一再修改。《琵琶记》第一出起首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了达到动人的境地,他“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按节拍则脚点楼板皆穿。”
   当写《糟糠自餍》一出,到“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这神来之笔,竟使案上双烛的光焰改称为“瑞光楼”。
   高明《琵琶记》问世后,蜚声剧坛,史称为第七才子书。明洪武初,使者将《琵琶记》进呈,太祖览之赞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剧作《西厢记》
  
  经典名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西厢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  
  
  趣闻轶事:
  《《西厢记》的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逾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的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后来又有小说《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赵令 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的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西厢记诸宫调》。共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结局是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并最终团圆。《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情。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奔了白马将军。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被称为杂剧之冠。剧本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
   《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初金圣叹高度评价《西厢记》的成就,认为它可与《离骚》、《庄子》、《史记》等古典名著并列。

 

   柳永:(约971-1053),初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号之来历:
  
  主要作品:
  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经典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趣闻逸事: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他改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赵瑕(806-854) ,字承佑,楚州山阳县人。晚唐著名诗人.有《渭南诗集》传世。
  
  经典名句: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江楼感怀》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秋望》  
  
  趣闻逸事:
  赵嘏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便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还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很喜欢写诗,他的诗写得也很不错,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用什么办法才能向他请教让他留下诗句呢?他心想,赵嘏既然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自己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说不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赵嘏后来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常建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的二句诗,引出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

 

 

  秦韬玉,字仲明,一作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
  著有《投知小录》。
  
  经典名句: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
  凉风吹雨滴寒更,乡思欺人拨不平----《长安书怀》
  宝马竞随朝暮客,香车争碾古今尘-----《天街》
  
  趣闻逸事:
  唐代诗人秦韬玉写了一篇“贫女”诗,被蘅塘退士选进《唐诗三百首》,因而这首诗流传甚广,它的最后一句“为他人做嫁衣裳”还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成语。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无独有偶,另有一位唐代诗人名叫李山甫,也写过一首“贫女”诗,原诗是这样: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簪亦自伤。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两首诗是这样地相似,押同一个韵,首联、颔联韵脚的字都是一样的“伤、妆”二字。两首诗都是以贫女的口吻倾诉自身的贫苦无靠,空有美好的体貌和品格,而看不到未来的前途,因而内心悲苦又无可奈何,从而表现了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是李山甫这首诗就没有秦韬玉的那首幸运了,它没有被选进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因而也就没有秦韬玉的那首脍炙人口了。

  唐寅(1470一1523) 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鲁国唐生、南京解元等,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六如居士集》。
  名号来历:
  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典名句: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桃花庵歌》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桃花坞》
  
  趣闻逸事:
    有一年仲夏,伯虎独自想去游西子湖,走到半路上,看见有一个酒店,闻到酒气,酒兴就上来了,脚也迈不开步了,于是就进入了酒店中。等老酒喝好,手往口袋中一摸,想不到没有带钱。看看四周,都是不认识的人,也无钱可借。便只好厚着脸皮对酒保说, “我因为来得匆忙,没有带钞票,能不能暂时赊欠一下,过后就来还上。”酒保以为是个吃霸王餐的人,头摇得象个拨朗鼓连说不行不行。伯虎寅一时无计,脸涨得通红,不免心慌意乱,满面细汗。甩开手中扇拼命扇,扇着扇着,灵机一动,对酒保说,我用这把扇子来抵酒钱吧酒保一看是把普通旧扇,值不了钱,又不允许。伯虎低眉良久,心生一计,在酒店中大声吆喝起来,要卖掉他手中的扇子。
    酒店中有一个是杭州富豪。问道:“你这把小扇子能值几个钱?伯虎说:“你要看仔细我这把扇。”递过去给富人看,富豪眼角一扫说,“扇上之画,分明信手涂鸦,肯定是出自无名之辈!分文不值。”说完就把扇子掷在地上,把伯虎气得鼻子里冒青烟。
    这个时候,一个读书人模样的人捡起来看了看扇子,拍案连称:“ 妙!妙!妙!妙哉!乃出名人之高手!”他仔细打量着伯虎,只见伯虎气宇轩昂,风流倜傥,仪表非常。便说:“阁下莫非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天笑点秋香的唐伯虎耶?!”伯虎笑而不答,气静神闲。酒店中的客人听到这是大名星唐伯虎后都围了上来,都愿意出高价买他的扇子。伯虎都不买给别人,只愿意买给那读书人。那读书人摸出钞票,只有一百元钱,不好意思地说:“我钱少,买不起这扇子。”伯虎说:“你是惠眼识人,我十分钦佩,因此这把扇非你不卖,你如果钱少,我只收你五十元,只要付了酒钱就行。”乐得这读书人直道谢。
  这富豪看到这情形,大梦如醒,拱手笑曰:“唐解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大名远播,我有眼不识泰山,足下之画,天下无双,人间神品,刚才多有冒犯,望多多海涵。”说着就拉伯虎一起同坐点菜喝酒。酒足菜饱后,伯虎醉意朦胧,想回家了。富豪连连叫他:“先生留步!”伯虎问:“什么事?”那富豪说:“先生能否将那扇卖与我?”伯虎一口回绝:“不行!”富豪不高兴了说:“我出一千元钱买,怎么样?”伯虎头也不回只顾走路。富豪大怒: “还我酒食!”伯虎笑着说:“是你引我吃酒,又不是我主动想喝。天上掉下馅儿饼,哪有不食之理?!”店里的酒客都一阵哄笑。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常自称济南人。清代著名诗人,康熙曾征其诗300首,汇为《御览集》。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等。
  经典名句: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题秋江独钓图》
    
  趣闻逸事:
  
  蒲松龄是落拓不第的文人,《聊斋志异》也久不被世人认识,当蒲松龄找到王士祯时,王士祯“加评骘而还之”,还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扢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