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苏泷 茉莉 百度云:鸿门“千古一宴”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56:16

 

 

 

鸿门“千古一宴”到底发生了什么?

 

 

 

    

 

     《鸿门宴》记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的发生地,至今仍叫“鸿门堡村”,南依骊山,北临渭河。“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项羽大破秦军后,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近日,这段公案被搬上银屏。但影片将“饭局”改编成“棋局”引发热议。而那场惊心动魄的“千古一宴”,事实上就发生在离西安临潼兵马俑博物馆仅仅2公里之遥的“鸿门堡村”。让我们还原那段金戈铁马、剑拔弩张的真实历史,不要被电影误导。

 

 

之一:“鸿门宴”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

 

按古代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之二:鸿门宴吃“沛公狗肉”、“烤鹿肚”了吗?

 

  在电影《鸿门宴》中,刘邦率谋士张良及保镖一行几人,来到厅堂。不过并没有见到好酒好肉,桌上只见酒杯,甚至连餐前水果都没摆。整部电影中,只见刘邦和众大将一起吃了两次面,吃的是白汤面而不是油泼面,显然剧组拍摄时偷工减料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饭局”被改成了“下棋”。

 

  据历史考证,《史记》中,司马迁的记述偏重场景和人物,全是酒宴上的刀光剑影与唇枪舌剑。但《史记》中对鸿门宴上美食的记载特别少,只提到樊哙接到项羽赐的酒和“生彘肩”,就是猪腿。

 

  民间传说中,关于鸿门宴上吃了什么,后人多有推断,如刘邦喜欢吃的“沛公狗肉”、“烤鹿肚”。一个比较可靠的版本是有50多道菜。其中凉菜10~20道,热菜25道,汤3道,主食5道。凉菜的代表则有百果千珍、羊腊鹿惰、白糟豚条等。热菜代表有:红焖驼蹄、阿胶栗枣、范增银鱼、白璧鳕鱼、玉斗凫雁、霸王三鞭等。汤点:莼菜鳜鱼清汤、竹荪汤、江陵皮蛋羹。主食则是山栗面窝窝头、芸豆蒸面、黄米汤圆、陕西拨鱼等。

 

 

  之三:樊哙接到项羽赐的酒和“生彘肩”了吗?

 

  电影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变成范增和张良两个谋士的对弈,不是拼酒,是拼棋,谁先走第一步棋时,就有一些小插曲。樊哙出场,问项羽的大将,你猜我是多少根手指,对方说“10”,樊哙硬生生地将自己的一个手指咬掉,场面颇为血腥。

 

据历史考证,这段戏份在《史记》中是没有的,因看到项庄舞剑,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冲了进去,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根本没有咬手指。

 

 

之四:“鸿门宴”中的称呼体现了怎样的微妙关系?

 

     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

 

 

之五:鸿门宴上双方的主动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危险形势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气氛趋于紧张,一触即发;但项羽“默然不应”,形势又趋缓和。范增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气氛再度紧张;而项伯的拔剑起舞,又使形势趋于缓和。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形势又见紧张;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形势更显缓和,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预示了形势的彻底缓和。

 

 

  之六:刘邦在众目睽睽之下是咋样逃跑的?

 

   刘邦是怎么逃跑的?电影中是这么展示的:刘邦要走,项羽方面的条件就是必须亲手杀了张良才行,刘邦无奈,只得举起剑向张良刺去,此刻项羽又反过来救了张良,刘邦和张良似乎“反目成仇”,项羽将张良留在了自己旗下。

 

据历史考证,在西安市临潼区鸿门坂博物馆里,有一处汉代厕所遗址,用玻璃罩了起来,工作人员介绍,刘邦是从这里逃走的。《史记》中说,项羽没听从亚父意见,没能及时杀掉刘邦。后面项庄舞剑,又遭到阻拦。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没有告辞就逃跑了,樊哙当时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

 

    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他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席的重要原因。项伯求情,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束缚下,改变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奸,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形势已趋于缓和的时机,借如厕的机会逃离鸿门宴,又留下张良为自己善后,拖延时间。如此,刘邦方有机会从百万军中全身而退。

 

 


 

今天位于临潼县新丰镇鸿门堡村,距秦兵马俑博物馆2.5公里处的鸿门宴遗址,是骊山风景中最北的旅游点。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象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相传,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先进关中,打败秦军,俘虏子婴,驻军灞上;而势力强大的项羽后进关中,驻军鸿门。

 

        公元207年,项羽从谋士范增之计,在鸿门设宴,企图借机杀掉刘邦,于是演出了一幕“鸿门宴”,著名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指这段故事。现存遗址用青砖砌成,十米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杏黄色的帅旗,台子北面建了一座蒙古包似的军帐,门口高挂“楚高军旗”,帐内模拟当时的宴会场面,军帐用玻璃钢制成,里面塑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塑像,生动的再现了当年战事中的重要一幕。

 

  其实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不只影响了历史的格局,也创造出了许多典故以警醒后人,亦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项羽是真正的盖世英雄,他宁可不要天下也不肯负于朋友,所以它在鸿门放走了刘邦,也注定了败者为寇的结局;历史上很多人称刘邦是小人,但他在鸿门逃过了一劫,最终夺到天下而变成了英雄。所以到今天,很多人依然怀着他们无尽的感慨来这里追溯真实却又缥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