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音乐下载不了:论宋襄公之人以及其它重要的东西! 作者:潇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05:41

论宋襄公之人以及其它重要的东西! 作者:潇水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是孔子强调仁的,说,要把仁当作家来住进去,不把仁当作自己选择所居处的地方,哪算是聪明人呢?
  
   仁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们还是拿那个卖报纸的匣子来说。如果是一个仁人,投币打开卖报匣子后,有仁的人就不会多拿,因为这样别人就没有花钱买到报纸的机会了,卖报纸的也赔钱了。
  
   虽然仁这个概念早于孔子就有,但孔子是把这个仁的概念给明确定义下来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欲望,如果你在追求你自己的欲望的时候,想到别人也有同类的欲望,我要帮助别人也实现他这类欲望,这就叫做仁!
  
   你也许会说,就这么简单啊!我可以发誓,我这个解释,见到孔子也不会惭愧呢?学者们,不论是古代还是今代,把仁解释的高深莫测,实际却弄得无法理解。
  
   《左传》上曾经有这样的故事,宋襄公当太子的时候,他老爸要死了,作为太子他却不肯接班,他对老爸说:“我的庶兄子鱼是长子,而且他很仁,请您让他接班吧!”子鱼也不肯接班,并且说:“太子能国家来让给我,这是多么极致的仁啊。我的仁不及他,而且我即位也不合道理。”于是躲开了。(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
  
   这个例子,就给出了关于仁的定义的实例。宋襄公自己知道当国君是好东西,但他想到庶兄也是要得到这样的好东西的,所以他愿意让别人(庶兄)得到这个好东西。所以子鱼称赞他“仁孰大焉”——这是最大的仁了。
  
   所以仁,以及衍生出的仁让、仁善、仁义,是人类的一种比较难能可贵的道德情感,对同类的相惜相怜之情,被孔子抓出来,成为自己重大的两个基本点之一,通《论语》一书最推崇的就是这个。
  如果统治者有这个仁心,就会对臣民有相怜惜的情感,就会保护民众利益,而保护了民众利益,最终还是为了君主统治的长久。同时,如果统治者推行和倡导仁,那么臣民也就学习和推崇仁,这样的仁人,不会上侵君权,而是社会也获得和谐发展。
  
   孔子教民以“仁”。一旦人人仁似尧舜,那么穷也好,富也好,天下都不会变味。倘使人人尽仁如尧舜,则官吏不贪污,王者不兴兵,商人不为奸,男的小民不为盗,女的小民不为娼,“仁”字真可当百万师。从内心修养着眼,养成仁心,以此经国,国必大治,以此御敌,仁者无敌。
  
   一个官吏,或者一个想造假骗人的,如果也懂仁学,高风亮节,送给他去勒索也不肯的,直如《镜花缘》里的君子国,顾客买东西总想多给钱,把价砍得越来越高,气得货郎因为不能低价出售,索性收摊不卖给他。
  
   圣明啊,孔子!真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多亏了他老人家的仁理论,我们才和豺狼有了区别,才有今天的福可享。
  
   总之,孔子的仁有三个好处:
  
  1、 维护了君位的安全,崇君。臣子讲人,自然不会犯君。
  2、 维护了公民利益。当然最终还是为了国家君主的长久。
  3、 健康了社会,有助于发展和大治,最后使得国家有力量,仁者无敌。
  
   我们继续就宋襄公举个仁的例子。宋襄公有“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的说法。就是他有一次和楚成王打仗,看见楚军还在过河,他本可以趁机先行击杀,但是他不肯。等楚军开始布阵的时候,他本可以趁对方尚无秩序,先行开杀,但是他也不肯。他还说,打起来的时候,军士们啊,你们看看敌人脑袋上,是凡长有花白头发的,咱都不要抓!
  
   这固然是可笑的一场战斗,但却给仁作了极大的注脚。“不鼓不成列,不以阻碍”——不去进攻尚未排成的敌阵,不倚仗险阻来殴打敌人,因为你不希望对方也这么弄你。你自己希望胜利,希望别人不要乘着地利和时机来拃地利时机的便宜地来打你,所以你也愿意成全别人,不肯乘人之危,这就是仁心的表现。宋襄公作为一个仁人,获得了“送襄之仁”的称号。
  
   从物质现实角度来讲,宋襄公是战斗失败了,但是他这样率先倡导仁,以身作则,对于宋国的发展和上面我说列的仁的三大好处,还有有裨益的。如果他这么做,真能起到了推广仁的作用,他还是赚了的!
  
   当然,宋襄公是有点滥用了仁的,对敌人难道也要讲仁吗?但这个故事无论如何是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仁。
  
   同样,在拿报纸的时候,一个仁的人,就会想,如果我多拿,那么同类的人,譬如卖报纸的,就会亏损,他的欲望得不到实现了,别的买报纸的人,也买不到了,欲望也落空,仁的人就是重视自己的欲望,同样要保证和维护乃至促成别人的欲望,所以他决不会多拿。
  
   所以孔子这里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把仁作为安置自己的家,是孔子推崇的。
  
   有了仁这个基本的人类道德情感,那么,其它的孝悌啊、信义啊、慎独啊。。。。。。前面《论语》中讲到的诸种优秀品质,也就都发生和派生出来了。所以,仁的地位最高。一本《论语》,抓住了一个仁,一个礼,就可以不再多看了。
  
   孔子让君主重仁,率先做仁的表率,归根结蒂是为了使社会里人民重仁。而社会臣民重仁,最终又是为了保护君主利益,所谓“利仁”。
  
   孔子的仁理论,是君民交互受利,但重点在君王受利上的。
  
   但是我这里就要开始批判了。
  
   仁,固然是有对君王、臣民、社会三者都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孔子这种推行仁的办法却是行不通的。
  
   孔子推行仁的办法,就说君王首先自己要仁,于是带动臣民也学仁。但是,这是行不通的。一个人手中握有很大权力,想让他克制自己的对欲望的追求而成全和维护同类的别人的欲望和利益,这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形势对自己不利,或者在追求自己难以克制的欲望时,君王往往是很难做到仁的。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种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利益要进行侵夺的天性,使得君王欲求得仁,做到仁,是南辕北辙的事情。
  
   既然君王根本上是不能求得仁、做到仁,那么民众怎么会跟着他学仁、重仁呢?即便他再声嘶力竭地倡导,民众也是跟着假仁假义罢了!
  
   要想实现仁——这种人性中的美好成分在臣民和社会中的流行,靠的还是社会体制的民主、平等和法治化。在专制体系下,孔子再怎么向君王分析行仁对他和对社会的好处,在声嘶力竭地在《论语》一本书中反复唱说仁的好处和崇高,君王也是不可能做到仁的。民众也就不会学仁的。
  
   而民主和法治的体制下,你自己的利益和欲望,是可以得到保护的(公民的利益是得到法令体系对它的保护和尊重的)。个人的利益得到保护,才会对别人的利益进行尊重,这种维护别人利益和促成别人利益实现的仁心,才有可能较为普遍地发生。不多拿报纸的事情才可以出现。
  
   有人把美国人不多拿报纸归结为那里的人富裕。不是的,在专制体系下,个人的利益是被君王侵夺了的,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也自然不会尊重别人的利益,也就不会有仁心,不多拿报纸。专制体系下,即便富裕,也照样会毫不犹豫地侵犯别人利益,而不会有仁。
  中国古代也有富人,但却有个“为富不仁”一词。专制下的富人,照样不仁,民主下的非富人,却不可不拿报纸,尊重别人的利益,而有仁!
  
   在专制体系下,统治者的本能就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侵犯别人的权利、利益和自由(表达为诸侯各国的君王对民众权益的侵夺和对外的侵夺扩张),这根本是违反仁的本义的。所以,在专制下,想求一俄国社会从上到下的仁的普遍存在,就不可能。
  
   而在民主与法治社会里,统治者,也就是政府,它的行为和权力是被宪法中的“给民众以民主、权益、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所设定的各种体制和法令来削弱和制约着的,被束缚着的。不是孔子倡导的仁心在束缚着它,而是宪法派生的各种法令(相对于政府独立的司法和法令)在束缚着它,使得它不能随便任意侵犯别人、公民的权益,这样而实现了政府的仁。这样的仁“推广”下去,民众才会适当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乃至一定程度上地维护和促成别人的利益,成为了仁的具备,表现为不多拿报纸。
  
   所以,仁在社会上的形成,不是靠孔子那种教化(从君王身上开始行的教化)就能形成的,而是社会体制所决定的,体制的保证所促成的。所以,孔子的仁理论和仁教化,终于是落空了,没有实现。不但在他那个时期没有实现,在后代两千年也没有实现。(到现在中国人还在多拿报纸,哈哈!)
  
   尊重公民权利,就是最大的仁政。政府尊重了公民权益,政府是仁的了,公民个体才会尊重别的公民个体的权益,公民们才会普遍具备了仁。当然,社会诚信度等等社会问题也就改善了。孔子也希望政府尊重公民权益,他要君王有仁,要行仁政(就是他和孟子所说的也就是儒家一直倡导的薄征敛、轻刑罚、使民以时),但这种政府对下的仁政,不是靠着说教和呼吁,靠着孔子向君王脑子里灌输仁理论而能求来的,而是美国那样从宪法到社会体制结构一系列的体系来实现的。比如限制政府权力,分权以保护民众利益和自由,为此政府做出了安全方面的牺牲和代价,政府在很多安全和控制方面让步,对于滥用自由权力的公民也低调慎重对待,以免形成不好的惯例以后政府会步步进逼而伤害到公民应该拥有的自由权等权益。美国人为了建立这样不侵犯民众权利从而使得民众也乐于不侵犯他人权益的社会(相对的“仁”的社会,仁就是对他人利益,比如君主与民众利益,民众对其它民众利益的维护和乐于促成)是花了很大代价的,乃至冒着国家安全受损害和威胁的代价。而其它一些国家则往往借口国家安全利益而剥夺公民权利,这就不是政府对民众“仁”,民众之间,这个民众也就不会对别的民众仁了(犹如君王为了自己的私欲或者“国家利益”而剥夺民众利益,于是从国君到民众社会层次,仁都不存在了)。
  
   中国历史上指望靠着知识分子说服各级君主和统治者施仁政,不侵犯人民利益,最终实现政府的仁,和民众中因此也建立仁,终究是不被听进去的。孔家信徒以仁去教化君王乃至进一步影响全社会走向美好和仁,终是千年而未见成效。
  
   美国为了保护公民权益(实质上等同于孔子的行仁和行仁政,保护民众或者他人的权益、欲望)付出了国家安全的代价(指宁可削弱政府对民众所拥有的权力,譬如有人出版氢弹的秘密,但政府还是克制着不去处罚,冒着国家安全的危险也尽量不侵犯民众的出版权),
  
   这一点,在精神上,有类似于宋襄公为了重仁,为了在政府和民众层面推动仁,宁可冒着在对敌战争中使得国家安全受了损失,但也不无限扩大政府的行为和权力范围(譬如去打不成列的敌人)。
  虽然表现上有不同,但为了维护仁,而宁可付出代价,宁可控制自己的政府行为,其精神上,是接近的。
  
   宋襄公由此成为春秋一霸,不是完全的胡闹。列他进入霸主之列,是比较让人服气的。宋襄公说:“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我就是国家亡了,也不肯侵犯他人(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敌人,但是能坚持传统约定的标准不侵犯敌人的利益,也就能坚持传统约定的标准不肆意扩大政府的权力和行为去侵犯自己民众的利益)的利益。
  
   宋襄公,让人敬佩啊!我们说,他是具有美国国父华盛顿等开国者的思想的,从很大程度上讲。
  
  
  
  ----以上摘自鄙人的《潇水说论语》 哈哈,我终于对宋襄公理解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啊,我好高兴啊,今晚我可以不务正业去了——看电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