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城区智慧停车:产业集群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58:13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区域竞争力


1.产业集群理论简评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但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外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幷在此基础上的归纳。而且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研究的专著。归纳起来,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依据:   (1)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幷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产业集群现象相对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   (3)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它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2.后续研究展望与政策建议   (1)我国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上述理论均是从某一个方面或角度对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幷且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况。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集群理论无论从研究的宽度和深度来说,都有一定的差距,尤其表现在对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上。Poter等人对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的深入、具体、系统而富有成效,幷且实现了资源共享。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受到产业集群实证研究的复杂性和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性等因素的制约,深入的实证研究很难开展,即使有也仅限于宏观资料的处理和再加工。国外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成果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研究我国的产业集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这也是现在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集群研究资源亟须整合   产业集群的研究涉及到集群的概念、分类、背景、条件、机制、行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理论分析,以及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统计、经验教训等实例分析,还有相关政策与战略的探讨,是十分庞大的工程,必须发挥集体智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交流平台欠缺,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和整体布局,低水平重复劳动现象还较多,有些研究流于形式和表面文章,欠缺理论深度和实际指导意义。亟须整合资源,建立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机制,利用集群研究的热潮,形成有效的“集群式”研究新局面。   (3)注重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统一   竞争优势理论非常强调产业集群对于企业和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违背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是很难出现的。首先,如果一个产业不符合经济的比较优势,完全的民间投资就难以持续赢利,进而也就不会出现足够的民间投资来进入该产业。由于国家能够建立的或是能够得到国家补贴的企业是有限的,这样赶超企业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相关和支持性企业来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的直接进入或者扶持又必然涉及相关企业的计划协调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计划协调的成本可能会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产业集群是很难出现的。相反,在那些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利的可能性高,投资的企业会很多,分工也就可以比较细,新的相关或者支持性企业将不断出现,产业集群的出现也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事实上,江浙、广东出现的产业集群,都属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其原因也在于此。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出现。   (4)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集群政策   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把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结合起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化大潮。此时,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产业群战略特别值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历至少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期间要经过残酷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持续创新能力的磨砺,不断适应挑剔客户的需求。国内企业集群也不例外,初级的“企业扎堆”必须经受市场的洗礼,长期的信用培育最终才能修成正果。若不顾产业集群客观发展规律,急功近利,势必适得其反,造成资源和信息的浪费,损害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因此,企业和政府的决策人员应具有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推动和培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5)老工业基地振兴要与产业集群结合起来探寻新思路   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强。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的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的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产业集群有着实质性区别。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和升级,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工业有很大可能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这种机遇是否就一定属于老工业基地,恐怕还很难说。如果老工业基地不能通过改革、市场发育、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传统工业区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转变,将会与这一机遇失之交臂。因此在进行产业发展时,一定要考虑产业集群效果,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上要从产业集群创新方面探寻新思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