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生日快乐五线谱子:十七帖解读(16-20) (编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4:50:07

十六、《都邑帖》

《都邑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十六通尺牍。《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全文。《淳化阁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皆收刻。

释文

     

都邑图

[3]旦夕都邑①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②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③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④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4]

注释

  ①都邑:建康,即今南京;②桓公:桓温(312~373)。周抚曾助桓温平定四川,后来被封为益州刺史,镇守蜀地三十余年;③谢无奕:谢奕(?~358)的字,谢尚的弟弟。其女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为妻。羲之与谢奕为儿女亲家;④仁祖:谢尚,字仁祖。小名坚石,谢鲲的儿子,谢安的堂兄,历任镇西将军、豫州刺史等,谥号“简”,或称谢镇西。[5]

大意

  近来京中情况清静平和,您这次出使回来,当已具备升任州将的条件了。桓公闻信后表示欣慰,并深切期待您常能担负起使命来。谢无奕外出继任其兄的职位,数次来信,一切平安没事。谢仁祖过世之后,我日前寻访他的住处,心里有无限的悲酸难以表达。[4]

欣赏

  《都邑帖》中“错落法”的运用:所谓错落,就是一篇之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伸有缩,有开有合,有仰有俯,有欹有正,有草有形,有繁有简。如《都邑帖》中,“旦”字小,“静”字大;“其”字窄,“时”字宽;“足”字缩,“使”字神;“外”字正,“任”字欹;“无”字合,“言”字开;“州”字行,“告”字草。……大小宽窄伸缩互相交织在一起,不仅参差错落,饶有趣味,而且显示出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所以刘熙载说:“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
 十七、《严君平帖》《严君平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尺牍,2行,14字。信中问及汉代名士严君平、以及同为“汉赋四杰”的二杰司马相如扬雄在益州是否都有后代之事。

释文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3]

大意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像(3张)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都有后代在益州吗?[3]

注解

  王羲之信中所问的问题,亦有“欲广异闻”的色彩。   严君平即严遵,君平乃其字。汉代蜀人,以字行,卜筮成都市,名重当时,与人卜,言利害得失,各因势导之以善。《汉书》卷七二载:“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   司马相如,字长卿。原名犬子,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蜀郡成都人。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出仕后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时时作文著书,人分取之。其与卓文君结为伉俪事,更属千古佳话。   扬子云,即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而好学,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好辞赋。慕司马相如所作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少时尝从严君平游,待四十岁出仕显名后,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严君平之德。扬雄恬于势利,嗜酒。卒于公元18年(西汉天凤五年),年七十。王羲之所问三人皆蜀地旷世奇逸之杰。何况严氏治老庄之学,司马氏、扬雄文才雄世且放达不驯,王羲之皆心仪,故关注其后裔。[3]

赏析

似奇反正

  《严君平帖》虽短短两行,却仪态万千。“严”字右倾,而“君”字左斜。“马”字末笔左伸,“相”字则顺势左出,将行轴线变曲,末行“皆有后”三字的轴线又回盼向右,最后一字“不”,将上述三字连绵之势一改为断,若飞若举。董其昌曾谓“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又云“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正是《严君平帖》最好的写照。[4]

字体处理

  “严”字险中求平,“如”字简约峻厉,“扬”字开合有度,体态安详;反手发笔,正手后翻,一折一搭之间,大显功力。只有反复对照背临此字,才可体会其妙处。“云”字含蓄,但蕴有纵跃之势,“后”字正是纵跃之势的高点,“不”字点画烂漫,已消解了首字“严”的紧张之气。纵观王羲之《十七帖》和其他诸帖,“不”字的处理变化不亚于“之”字。[4]
十八、《 胡母帖》《 胡母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八通尺牍。草书,5行,42字。信中言及王羲之在目前会稽内史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

释文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3]注:帖文有一处残损,符号□表示残文。

大意

  嫁给胡母氏的堂妹一切平安,她原来住在永兴,离这里(会稽)大约七十里地。我在目前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近来又非常忙碌、匆忙。堂妹来信说,有信交给其家婢女,但前去问此来信,并没有此信的消息。[4]

注解

  《胡母帖》“胡母氏从妹平安”中的胡母,复姓,读音为hú wù。从妹,未详何人。胡母氏的郡望为泰山奉高县,王羲之从妹所嫁胡母氏,指胡母辅之的儿子胡母谦之。永兴,属会稽郡,在山阴西北面,今浙江萧山县。“吾在官,诸理极差”句,“在官”是指王羲之在会稽内史任上,即公元351年——355年(晋永和七年至十一年间),言“诸理极差”,指为政之事。王羲之为会稽,曾为两件事所扰:一是东土荒灾;一是王述复出后对会稽刑政方面的刁难,王羲之因而深以为耻。辞郡之事,亦由此导致。[5]

欣赏

线条圆活

     

《胡母帖》局部

[6]《胡母帖》中的“胡、问、得”等字为圆折笔画,《十七帖》在这些笔画中很注意折曲的幅度、用笔的发力点,圆中加方,方中有圆,使很多圆转笔画都圆润灵活。[7]

潇洒散淡

  《胡母帖》看似平淡,实以熟练笔法强化了字的连接,笔断意连。除行距宽疏,字距也字字拉开,增加一份散淡意境。在诸多的信札中,《胡母帖》与《诸从帖》格外匀称灵秀,平和典雅。[7]

刚柔兼备

  清代姚配中《论书诗自注》说:“不按则血不融,不提则筋不劲。”《胡母帖》中运笔刚柔并济,疾徐有致。疾则彰显筋力,徐则血肉丰满。“氏、在、顷、复、信”等字铺毫运力,笔笔送到,字字刚劲有力。“平、安、永、兴、示、云”等字柔姿绰约,尤以“平安”二字更见缥缈。“母”字骨藏肉圆,“从”字骨肉匀和。 十九、《儿女帖》
《儿女帖》又名《同生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十九通尺牍。草书,5行,50字。王羲之在《儿女帖》叙及一待小儿王献之办完婚事,就可去益州见老朋友周抚,并游历蜀地。

释文

  

《儿女帖》多种拓本(3张)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3]

大意

  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同母所生。现在孩子们婚嫁的事情基本完成,就差一小儿还没有完婚了。等到小儿办完这桩婚事,我就可以放心去你那边游玩了。现在我的孙辈和外孙辈共有十六个孩子,足可以让我感到眼前欣慰了。足下你对我家的情意很盛,所以把这些情况一一都告诉给你。[4]

注解

  《儿女帖》文中“七儿一女”是指王羲之和郗夫人所生的子女:王玄之早夭;王涣之终身未仕;王凝之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肃之任中书郎、骠骑咨议;王徽之黄门侍郎王操之任秘书监,豫章太守;王献之任中书令。一女嫁南阳刘畅。[5]文中“唯一小者尚未婚耳”是指小儿王献之。[6]文末“情至委曲”谓情意殷勤周至。[7]

赏析

书风

  《儿女帖》多以单字为主,连带不多,但气势仍畅达贯通,这主要是靠字与字之间字势的“暗连”,即以笔势的连署映带。与《思想帖》、《频有哀祸帖》这些字势、行气比较跳宕纵意的作品相比较,《儿女帖》则显得劲敛、朴茂,“含质”甚于“耀文”。具有王羲之“趣长笔短”、“备八分气度”的书风特点。[8]

字群

     

《儿女帖》局部

[9]《儿女帖》虽以单字造型、行气疏朗作为基调,但也以字势相连来增加作品的节奏:例如“小者”、“至彼”和“内外”等。字与字点画之间相连且将字距拉近,形成茂密效果,从而与其它疏阔的字距形成开合之势。   其中“小者”的“者”字上部承接“小”末笔,下部点画则留有空白再书写。如果将“小者”二字单独抽出识读,容易视为一字,字与字形成了一个新的造型风格。这种现象,刘涛视为“字群结构”(2002年《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张天弓定义为“字组”(2005年《论“字组”》)。[8]

疏密

  《儿女帖》疏密变化丰富。疏密处理得当,会使作品清爽、透气。“吾有”二字疏,紧接着“七儿一女”密;“以毕”疏,“小者”密;“便得”疏,其后“至彼”密。疏密错落,有开有合,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章法变化的丰富性。[8]

文意考证

  七儿之数,《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有记载,而具名者仅五人: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另二子,据《王氏谱》载,为第三子涣之,第四子肃之。一女,适南阳刘畅,《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引刘瑾《集叙》曰:“瑾字仲璋,南阳人,祖遐,父畅。畅娶王羲之女,生瑾。”王羲之娶郗鉴女郗璿(子房)为妻,“皆同生”,乃指七儿一女都出之于郗璿。王羲之写《儿女帖》时,献之尚未婚娶,故《儿女帖》中云“唯一小者尚未婚”。羲之卒时,献之年方十八,根据这一点来看,献之婚娶时,羲之已不在世。帖文内有“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晋书·王羲之传》传中有“率诸子,抱弱孙”的记载,正可相互参照。内外孙著名者,有孙王桢之,外孙刘瑾。王桢之历侍中、大司马长史。刘瑾为桓玄平西长史、尚书。[10]一女之名,据王汝涛考证叫孟姜,即王羲之信札书语中多次出现的“姜”。 二十、《谯周帖》
《谯周帖》为《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牍。草书,3行,29字。是王羲之向周抚询问谯周后代谯秀情况的信函。书法风格纵引横张,方圆兼备,刚柔并济。

释文

     

《谯周帖》宝晋斋法帖拓本

[3]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4] 注:帖文“孙”与“高”字之间有一字残损,以符号□表示。

大意

  听说谯周有个孙子谯秀,他隐居不仕,现在就在您那儿,不知道此人是否名符其实具此志节?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您的回信。[5]

注解

  《谯周帖》文中“谯周有孙,高尚不出”后缺失一字,根据文意,是指谯秀。谯秀,字元彦。谯周之孙。秀少而静默,不交于世。桓温于347年(晋穆帝永和三年)率师平定在蜀自称汉国的李势,居留成都三十日,举贤旌善,蜀人悦之。桓温荐举谯秀,然谯秀终不愿出仕。“高尚”一词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

赏析

大小错落

  馆本《谯周帖》与《淳化阁帖》所收刻的《谯周帖》分行不同:馆本《谯周帖》自“云谯周”至“高尚不”为第一行,淳化阁帖的《谯周帖》自“云谯周”至“不出今”为第一行。以馆本《谯周帖》来分析作品的章法:首行字势特征是由小及大,第二行相反,上大下小,中部更小,末行与第二行互补,上下小,中间大。如此一来,行与行之间产生了避让、穿插关系,使全局章法的纵势与横势互相照应。[7]

字势笔意

     

《谯周帖》上图本

[8]王羲之尝谓:“紧则劲,险则峻”(《记白云先生书诀》)。《谯周帖》“出、今、所、在”四字,笔画的提按转折交代得十分明确,点画稳定、扎实。“出今”二字用笔开张、劲拔,结体险峻。“出今”两字作一字书,几不可视,与《侍中帖》“侍中书”三字作一字写一样,这种“字群结构”具有展现草法结构美和突出连绵笔势魅力的双重品格,它的出现,是王羲之对草书艺术的杰出贡献,标志着草书在东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草书的表现性由此获得更大的空间,而且,“字群结构”还是理解王羲之今草书艺区别于汉魏草书的关键。[9]

作品集评

  《谯周帖》笔意精到,点画方圆并用,结字平中寓奇。泯没了章草中的波磔,朴厚灵和之气溢于纸墨之外。《谯周帖》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偶而牵丝带笔,似断还续,体势飞动。在章法上,前笔有绪,后笔有起:有绪是为了牵引下文,有起是为了承接上字。字势虽断而神合,血脉流通。字形或大或小,点画有粗有细。古雅遒劲的风格在《谯周帖》中得以表现。[10]

相关背景

  谯周,字允南,三国时益州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耽古笃学,精研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葛亮领益州牧,命谯周为劝学从事。后主刘禅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说后主降魏,蜀地因此免遭涂炭。   谯秀,字元彦。谯周之孙。《晋书》载:“秀少而静默,不交于世,知天下将乱,预绝人事,虽内外宗亲,不与相见。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据蜀,略有巴西,雄叔父骧、骧子寿皆慕秀名,具束帛安车征之,皆不应。常冠皮弁,弊衣,躬耕山薮。”347年(永和三年),桓温平蜀,曾书《荐谯元彦表》推荐谯秀。逢萧敬叛乱,谯秀避乱宕渠川中,年九十余而卒。王羲之所说“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正是指谯秀。王羲之欲打听他的下落,并想让周抚证实是否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具有“高尚不出”的志向,羲之年轻时亦无廊庙志,晚年主动挂冠归田里,皆与谯秀的志向合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