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 谢震廷歌词:2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6:20:54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介休市

太行山北侧,距省会太原120千米。东北与平遥、汾阳接壤,西南与灵石相连,东南与沁源毗邻,西北与孝义相望。全市东西最宽处38.5千米,南北纵长38千米,总面积743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2004年)。有少数民族24个。正式建制始于公元前514年,春秋时期国世胄介之推随国君重耳流亡,割股奉君,复国后“逸禄不仕,偕母隐于绵山,重耳求之不获,焚林迫介出,与母俱焚死”,为纪念介之推,故定名为“介休”。名胜古迹众多。有三大名楼之一玄神楼;有中国唯一的古代战略要塞--张壁古堡;有中国柏树之王,被称为华夏第一柏的秦柏;有古代琉璃艺术建筑瑰宝,有山西六大风景区之一的绵山风景旅游区。

目录

·                                 • 自然环境

·                                 • 资源概况

·                                 • 经济发展

·                                 • 历史沿革

·                                 • 行政区划

[显示全部]

介休市-自然环境

 

1、面积及方位

介休市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侧。地跨东径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北起义安镇任家堡村,南至绵山顶端艾蒿坡;西起义棠镇圪塔头村,东至张兰镇南窑头村。东北与平遥、汾阳接壤,西南与灵石相连,东南与沁源毗邻,西北与孝义相望。东西最宽处38.5公里,南北纵长38公里,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47%。

2、地貌
介休整个地势形态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南部为山区,主峰有绵山、天峰山等,属太岳山脉,面积3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09%;中部为丘陵区,面积19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86%;北部为平川区,面积为2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05%。

3、气候
介休处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年份均在200天以上,2500小时左右。丘陵山区少于平原,南部少于北部。据1954—1994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0.4℃,冬夏季气温变幅较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区降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无霜期平均为175天,其分布趋势为平川丘陵长于南部山区。

介休市-资源概况

 

1、人口资源
据2004年9月底计划生育统计,全市出生人口0.4014万人,人口出生率10.79‰,比上年升高9.8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1939万人,死亡率为5.21‰;净增人口0.207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58‰,比上年增长3.37个千分点。全市总人口37.24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0万人,非农业人口13.4452万人;全市城市人口19.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

2、土地资源
介休共有土地1114844.8亩,其中耕地399558.2亩;林地248092.7亩;园地26868.8亩;牧草地3070.2亩;水域用地1759亩;居民工矿用地120787.5亩;交通用地8751.9亩;未利用地161156.5亩,含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滩涂、深土地、田坎、河流水面、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144800亩。按2004年9月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1.07亩。

3、矿产资源
介休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产达27种。其中燃料矿产1种,金属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24种,水气矿产1种。探明储量的有5种。其中,煤分布在10个乡镇,面积533平方公里,储量为62亿吨,可采储量为32亿吨;粘土储量为1024万吨;陶瓷土储量3000万吨;铁矿储量200万吨;硫铁矿储量50万吨。

4、水利资源
介休市水利资源总量为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70立方米。介休境内除汾河流经外,主要有龙凤河、樊王河、兴地河、侯堡河、张涧河、磁窑河等六条河流及洪山泉,地表水主要集中在龙凤河、兴地河。介休洪山泉是晋中市第一个岩溶大泉,年平均流量为1立米/秒。2002年介休市投资1490万元建成了汾河橡胶坝引水枢纽工程,有效缓解了工农业用水的需求。

5、主要物产
介休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蓖麻和各类蔬菜。
介休境内已发现的陆栖动物有60余种,其中鸟类19种,哺乳类16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2种。大型动物有山羊、豺、狼、豹、野猪等。在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豹、梅花鹿、金雕三种;二类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马鹿、勺鸡等十种;省级保护动物有啄木鸟、刺猬、豹猫等六种。

介休市-经济发展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南端,是晋中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是山西省中南部正在崛起的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域区距太原139公里,距晋中市112公里。全市1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5万人。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6元,同比增长1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6元。更为可喜的是在推进市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鲜明而富有活力的经济特色。一是外向型。2004年全市出口创汇9.56亿美元。全市自营出口的企业12家,中外合资企业22家。二是民营经济占主体。2004年,民营企业提供税收6.26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92%;城乡劳力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达5.7万人,占城乡劳动力的56%;民营企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

民营经济快速壮大,

介休市

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全市先后上马建设的重点项目有54个,总投资150个亿,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其中投资35亿元以上的1个,10亿元以上的4个,亿元以上的12个,5000万元以上的15个。这些项目主要有安泰投资35亿元的220万吨机焦、200万吨钢铁项目;路鑫公司投资10个亿的60万吨机焦、100万吨清洁型热回收焦炉、10万吨特种钢、3000吨高铝瓷项目;茂胜公司投资11亿元的96万吨机焦、2×2.5万千瓦发电、5万吨超高率石墨电极、30万吨焦油加工项目;光华公司投资12亿元的10万吨甲醇和20万吨醋酸项目;介休晋能新能源公司投资13.5亿元的2×C135MW空冷机组煤矸石发电项目,三佳公司投资1.8亿元的120万吨清洁型焦炉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到目前,54个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全市已有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户,10亿元企业3户,安泰、三佳公司跨入全国1588户大型工业企业行列,安泰公司跻身全省工业三十强,成为全省第一家上市民营企业。未来三至五年内,54个重点项目全部建成后,介休将形成1000万吨焦炭、1000万吨原煤、210万吨钢铁、100万吨化工产品、75万千瓦发电、40万吨碳素、2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八大支柱产业,年可新增产值300亿元,新增税收15亿元,新安置劳力1.5万个。而且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效,介休将涌现出一批民营企业航母和规模企业群体。

近年来,先后争取回世行水保、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中德林业合作等一批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家投资的大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显著改善。积极引导工商大户开发农业,到目前,全市累计有257户民营企业参与农业开发,资金总额达到2.5亿元,聚兴养殖公司、环飞乳鸽公司、维群绿梦园公司等一批起点高、成长快、竞争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龙头民营企业迎运而生,可带动农户达到1万户。靠民营大户支撑推动,靠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业的内生增长力逐渐增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明显提高。

以绵山为龙头的旅游业迅速崛起,促进了全市服务业迅猛发展。由民营企业三佳公司开发的绵山旅游区,8年投资7亿多元,形成12大景区,300个景点5日游格局,成为山西省最有活力、最具人气的旅游景点。以此为龙头全市旅游业逐步壮大,同样由民营企业开发的秦柏岭生态旅游项目完成投资近2000万元,已具备了大规模接待游客的基本条件。此外,张壁古堡的开发进展也比较顺利,后土庙——袄神楼古文化一条街开发正在做前期准备。在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下,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宾馆酒店200余家,二星以上的宾馆8家,出租车辆突破1000辆。全市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3.5万人,二星级以上宾馆8家,全市接待床位突破万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2004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门票收入近306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旅游产业再次呈现出火爆场面,全市共接待游客26.8万人,门票收入88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000万元。

介休市-历史沿革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邻县灵石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现辖7镇3乡、232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

介休市-行政区划

 

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北关街道、西关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坛街道、义安镇、张兰镇、连福镇、洪山镇、龙凤镇、绵山镇、义棠镇、城关乡、宋古乡、三佳乡。

北关街道  成立于1996年12月。管辖范围为:城区东西大街、朝阳路以北,彦博路以南,北河沿街以东的半个旧城区。常住居民18050人(含流动人口共计22079人),下辖北大街、顺城路、介纺等3个社区,81个居民小组。

西关街道 位于城区西北部,方圆2.8平方千米。成立于1997年12月。居民17183人,下辖文明北街、绵山北街、金融等3个社区,居民小组92个。

东南街道  成立于1997年。位于介休市东南,辖区范围西至南河沿,东南临定阳路,北临东西大街,朝阳路。居民19687人,下辖新建东路、铁南、南大街等3个社区。

西南街道  成立于1997年1月。北至裕华路以南,东至南河沿以西,南至55198部队与下城南村接壤,西与西靳屯村接壤。总人口26033人。辖站前(人口10427人)、光明(人口6888人)、裕华(人口8718人)等3个社区。

北坛街道 成立于1997年,东起大运路和北坛东路交界处,西至汾秀公园,南至彦博路和山印专运线。总人口8412人。辖崇文街、北坛、花园等3个社区。

义安镇    位于城东10千米处。全镇面积86.2平方千米,总人口52448人。辖31个行政村。
张兰镇    面积101平方千米,总人口46397人。辖35个村。
连福镇    古称“交市”,位于介休市东南部,临南同蒲铁路,南与沁源县为邻。面积101.5平方千米,总人口31637人。辖48个村。
洪山镇    位于城东南12千米处。全镇面积78.6平方千米,总人口12812人。辖12个行政村。
龙凤镇    位于城东南8千米处,全镇面积110.4平方千米,总人口13630人。辖15个行政村。
绵山镇    位于介休南端,距市区2千米,面积158.5平方千米,总人口28738人。辖37个行政村。
义棠镇   位于介休市西南,距市区8千米,南和灵石县交界,西北和孝义市相邻,总面积77.82平方千米,总人口34600人。辖30个行政村。
城关乡    位于介休市区,全乡总面积23.7平方千米,2.3万人,辖10个行政村。
宋古乡    位于介休市城郊,总人口28428人,辖14个行政村:宋古村、洪善村、三道河村、东段屯村、西段屯村、宋安村、南桥头村、上站村、下站村、韩屯村、赵家堡村、李家堡村、花园村、南张家庄村。
三佳乡    是全市面积最小的乡镇,总人口17788人,辖11个行政村。

介休市-旅游资源

 

介休市是一个具有丰富文物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邑名邦,

介休市

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目前,全市留存寺庙古迹139处,文物194项,县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75处。其中,山西三大名楼之一的玄神楼和被文物界称为“琉璃艺术建筑博物馆”的后土庙建筑群等两处文物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明寒食节源地——绵山,号称“中华第一古地道”、国家首屈一指的“地上地下双城子,堡垣庙院博物村”的军事设施——张壁古堡及张壁硫璃碑,郭泰墓,洪山古瓷窑遗址,回銮寺,五岳庙,东岳庙,源神庙和北辛武硫璃牌坊等10处文物被列为省级名胜。此外,还有号称“华夏第一柏”的秦柏、以及全国屈指可数的水文化博物馆洪山源神池等文物景观。洪山、张壁、北贾三个村还被誉为历史文化名村。

【绵山】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介休市东南20公里处,是全国六大低山风景区之一。距太原市130公里,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由北向南蜿蜒东去。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面积310平方公里。中峰铁瓦寺塔处海拔2121.6米,北峰天峻山海拔2009米,西峰佛爷山海拔2000米,东峰极顶艾蒿坡海拔2478米,南峰在灵石县境内牛角鞍,海拔2566.6米,是绵山最高峰,主峰在介休与沁源交界处茶房沿,海拔2523米。绵山风景区在北峰天峻山、中峰铁瓦寺、西峰佛爷山和东峰艾蒿坡附近的山域,面积16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岩沟东侧山峦半山腰纵深10公里的线路上。是一处集峰、桥、洞、岩、崖、泉于一身,纳雄、奇、险、绝、秀、幽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和佛教景区。从1996年开始,投资开发绵山,至今已历时八年,投资达6.85亿元,目前已形成18大景区、400余个景点、十日游的旅游规模,景区总游览面积达19平方公里,日容纳客量可达3万余人。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抱腹岩而得名。据寺下《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载,该寺由高僧边迪公测量筹划,魏明帝诏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殿宇依山势而筑。下层以空王古佛殿为中心,左有药师、弥勒、观音菩萨殿,右有弥陀佛殿,介化祠。空王殿后60级台阶上有石佛殿3间,所有斗拱、梁枋、窗楼均为石雕,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殿内所塑空王活佛像,据明王德十三碑记所述“包塑真容”的记载,为包骨真身。抱佛岩云峰寺,古老神奇,气象万千。岩顶壁持铃更为一绝。云峰寺上的铁索岭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连接革命圣地延安和全国各大根据地的一条秘密通道,现为山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銮寺】位于介休市东南20公里的绵山脚下,兴地村西北隅,因唐太宗登绵山礼佛未成在此处回銮得名,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五代毁于兵火。北宋建隆三年(962)重建,后又毁。金天会、大定年间又重建。现存寺院保存完整,为元代建制,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垛殿等50间。主建筑大雄宝殿为5间,悬山顶,建在长10米、宽30米、高2米的台基上。大雄宝殿前50米见方的大院内,有古松、龙槐、楸树生长,入夏浓荫蔽日,殿宇、围廊、碑刻、古木相互辉映,环境格外清幽。

【秦柏】位于介休市西南15公里处的西欢村柏树岭,据清乾隆《介休县志》记载:“相传为秦时物也,旁有村曰秦树。”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秦柏胸径为3.95米,根盘周长16.7米,树杆高3米,树高15米,主杆以上(距地面1.5米高、树围11.8米以上)有10个大分枝,平均直径为1米、平均周长3.1米,最粗的一枝为1.5米、周长4.75米。现仍枝繁叶茂,常青永翠,树荫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据国家目前公布的资料,秦柏腰围比陕西黄陵轩辕柏(黄帝手植柏,树围10米)还粗1.8米,是全国柏树之王,被誉为华夏第一柏,号称“古树的活档案”,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秦柏西北高15米处还有一棵侧柏,也属古树,其树高10米,胸径1.11米。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东南10公里处的绵山北峰天峻山麓的黄土丘陵上,是一座古迹众多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城堡,其反风水建筑特色在全国首屈一指。所处海拔104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黄土夯堡墙周长1.3公里,堡墙堡门完整,有南北二堡门,堡内街巷呈“丰”字形,南北纵向的主街道长300米,为红砂条石砌筑,沿街是大小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主街道东西各有三条小巷,别致的巷门口门楼环抱绿柳古槐。北堡门有瓮城,瓮城内北有二郎庙,瓮城楼上建有魁星楼,堡门上建有空王殿、可汗庙(俗称鞑王庙),堡门西为隆兴寺,保存较为完好,空王殿内明代塑像和壁画,殿顶明制三彩玻璃鸱吻、楼阁、狮瓶、仙人、瑞禽都较精妙。殿廊两旁的两通明制玻璃碑国内罕见,在中国琉璃烧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堡门纯用石块构筑,门楼上有地藏殿、财神庙、戏台等建筑9间,过牌楼拾级而上可到堡墙上,沿堡墙可绕至北堡门。南堡门外有明建关帝庙,保存完好。庙北有清建石拱桥。堡门前有一石碾,碾上有天然龙形图案。沥水则龙现,水干则龙隐。张壁古堡地下有一条逶迤曲折、贯通全村并达村外崖边的古地道,已探明地道全长3500余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距地面1米—2米,中层距地面8米—10米,下层距地面17—20米。地道高2米,宽1.5米,土结构、呈网状,有明暗洞口、甬道、闸门、隘口、陷井、粮仓、屯兵洞、马槽、汲水口、指挥所、厨房和通气孔、嘹望孔等,既适于藏兵作战,又适于隐伏生活。在古堡外面北两面沟中均已发现有哨卡与地道连接,地处隐蔽且出入方便。堡内现有6眼水井,井壁上均有地道洞口或洞口。据考证,古地道构筑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到唐武德二年(619),迄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军事地道。2002年,介休市政府筹资10万元聘请北京古建专家对其进行了整体规划,出资3.5万元邀请山西省勘察设计院技术人员完成古堡道路的测绘工作。目前,介休市政府提出了《张壁古堡总体规划》,该市民营企业家宋维贵继成功开发“秦柏苑”后,又计划斥资3711万元对古堡旅游区进行开发,负责新建和恢复景点及旅游服务、通讯和文化娱乐等设施。

【玄神楼】又称袄神楼,位于介休市城关正街东侧,为一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三联体楼阁式古建筑,明万历年间改建。1996年据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5米,分上下两层,外观形象四层,平古呈“凸”字形,总深20米,由三结义庙的戏楼、东楼、山门(即过街楼)组成。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阔、进深各3间。坐落于三结义庙庙内的东楼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廊,睛层为山门,上层是戏楼,中心为神龛,腰间设平座勾栏,上部覆盖重檐,瓦件脊饰全为琉璃制品。玄神楼于1982年至1992年重修,过街楼整体升高1.5米。2002年,省文物局出资40万元在院内兴建了大型消防蓄水池。

【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内北隅庙底街,2004年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太安三年(457)。据寺中碑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大明元年(457),梁大同二年(536)均重修。宋、元、明均有重建。1975年又有较大维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一组五进院落的道教建筑群,有影壁、山门、天王殿、护法殿、三清正殿、配殿、戏楼、钟鼓楼、大殿等建筑30余间,所有建筑的屋顶都装饰有黄、绿、蓝三色精美的琉璃。后土庙的琉璃包括从明正德年间到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品,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庙内的山门、天王殿、护法殿、三清观、东西配殿为琉璃剪边、影壁、戏楼、钟鼓楼,后土庙大殿的屋顶琉璃装饰精美生动。三清正殿为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前有抱厦,后有戏楼,重楼叠阁,壮丽多彩。殿顶上鸱吻高耸,莲花脊筒金黄,琉璃楼阁,狮瓶高近2米,吻兽鸱尾高耸威严,仙人瑞禽动态可观,悬鱼博凤板的法华生动别致,其雕塑烧制技艺达到很高水平。三清观的影壁上有雕塑烧麒麟闹八宝,龙凤大花脊、二龙阔海等琉璃饰件,色釉明快、华美、造型准确生动。庙内所有琉璃制品,图案造型别致,流光溢彩,是中国庙宇琉璃艺术品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被称为“琉璃建筑艺术的宝库”。后土庙三清观内反映道教内容的近千尊明代悬壁彩塑,气韵生动,线条流畅,为明塑之上品。塑像群由四大天王、四圣大元帅、三清、太元圣母、西王母、元始天尊、各方大帝等道教神祗所组成,一人一姿,各具神态,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表现手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后土庙被台湾道教地母至尊联谊团认定为道教之祖,现已6次,约600人来此朝拜。香港凤凰卫视曾在后土庙举办过多期节目。

【北坛塔】位于介休市西北的绿野上,为一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又名史公塔。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介休人纪念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县知县史记事兴学赈饥而建。塔建35米,塔刹、覆盆饰以黄绿两色琉璃,外观雄浑秀丽,金碧辉煌。塔西每层四面开砖券窗户,有木梯、台阶可登顶远眺。塔顶长有银杏树,每逢有银杏坠地,人们视之为仙物,争先捡吃。塔后有诸葛亮庙,塔前有小亭、水池、绿柳。近年塔周修建了北坛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