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是美国的:一禅:静坐与冥想!&一禅:生命中的智慧与光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1:49:02
一禅:静坐与冥想!来自:一禅瑜伽师博客  标签:

教育杂谈

瑜伽

 


岁月的无情,让你无须去埋怨谁,一切靠自己;该珍惜的好好去珍惜,该舍弃的毫不犹豫的去舍弃。这样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曾经的欢乐与痛苦都已无所谓,至少我们都曾拥有过,这就岁月留给我们的痕迹。

 

最近,有关于静坐、静心的问题很多,这里,一禅做个简单的答复。

 

静坐是表象,或者说是一个人炼修的一种选择方式。有很多人认为,能静坐上几个小时,噢呦!这人真有功夫,滋滋赞叹不已;还有一些人认为,面对烦恼的种种问题,唯有静坐才能解决问题;其实告诉你,静坐能静不算什么,能坐,能站,于行能静可以算叫点功夫。

 

然而,我们去通过和选择,无论哪种形式的“静”,这点功夫还不算什么,莫以此洋洋自得;因为你不过是相对应外在的缘,在自我的“内心造了一个静”而已,因此,这个静也是虚表存在的一个相,与你看到外在种种的事物,内心生起的表相还是一样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静”,故也说这个能静的功夫不过是假释功夫,既暂时而已。

 

我们人往往很难脱离习惯,由于惯性使然;放下了外,却拿起了内,放下了外求,拿起了内静。如此,如同逃出狼窝,又入虎口一般;因为对应的静比起动更可怕,运用不当的话,很多人去贪婪和追寻内静所谓的境界,执着于此内静更虚幻的东西,走火入魔往往在于此。我们并没了解真正意义上的静究竟是什么?那就的确可怕了。如此这样说,能所谓对应的静算什么功夫,对应的静算什么境界呢?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在闭目静坐,有一天,一个禅师路过,看到年轻人;
禅师就问:“你静坐干什么”?
年轻人说:“我要解开我心灵的束缚”!
禅师呵呵,笑曰:“谁束缚了你”?
年轻人闻听,若有所悟。

 

禅师继续说道:“没人苦了你,是你自己在那儿了;没有万物束缚你,是你自己被束缚了;你这样坐,不过是在束缚的心上守了一个静,你又被这个静束缚了;你这样静坐是越发自己苦了自己,孩子,万物给了你一份智慧,你面对的人给了你修炼的方便,哪里有什么束缚了你呢?!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你还用这个“静”能解开什么呢?!

 

年轻人听完后,拜服禅师离去。后来,年轻人成就了自己,成为一代宗师。

 

对于静坐不是排斥任何身外的物质和事物的种种,这是错误的理念;极端不是修炼自我;这样静坐是不懂修行的真谛。万物是送给我们一份运用的智慧,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讨厌和抛弃;关键的问题是否在于你的观念里,是否总有拿着不放下的习惯;一切万物本来在那里,没有任何可以在束缚你。我们要知道什么事情对我们的身心不利,世界上有什么令我们比较执着,我们通过这个“思辩”的道理,以此来培养我们的道心;要知道这些物质都是无常的,只有这样,靠我们自己提醒自己,劝导自己修行在日常里,不断融合,通达事物;如果没有被它们束缚,我们就可以运用好它们,并能够可以控制它们,利用它们利益别人、利益自己,如此才是快乐、健康的修炼自己。

 

事实上,如果自己不悟到这些东西,静坐一百年都没用。静坐不是枯萎的坐,不过是运用的一种方法而已,因此不要被静坐所束缚。

 

对于静,其实,身心内外是一样的,外相事物的种种由于你的意识流淌,你感受在生生灭灭中;而你的内心,能于这些种种在苦、集、灭、道中对应消融;外缘与内缘,根本上说并没有任何区别。外的动,因你参照了一个缘而动,物质的属性并非因你而“动与未动”;内的静,因你参照了外缘而生起相对的静,静的属性并非是因外缘而“静与非静”;我们通过学习经典,了知和掌握,动静是相应的,真实的意义来说,并无所谓的动,也无所谓的静。

 

动和静是相对缘起的,停留在这动和静上,说明我们并没入门,这都是“我执”引起的。确切的话说,当你了悟无内外,你能与外,心不生“动”,能与内而不造“静”;如此既是懂得了领悟了见性的道理,这才叫真功夫;这个功夫才是真正实际意义上说的入门,然而这时的你仅仅是刚开始,还要去生活中体验,把握和了悟的种种与人生融合、行运“性用的妙起”,才能成就自己。

 

人体是你自己的,就一个整体,坐和站其实有什么区别呢?静相对于动,能静算什么功夫呢?

 

什么是冥想?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这里再次细解一下,望诸位喜爱静坐冥想的瑜伽朋友有个确切的概念!

 

对于冥想,很多人会把这个词当作一种概念,认为冥想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境界”,人们习惯的去理解,认为冥想是什么也不想;甚至一些人的认为冥想就是停止思维。对于这样去理解和解义冥想,实在是荒谬。

 

冥想是什么?我们学习一下经典,道理和答案就简单了。冥想不过是思想的本身,大家会惊讶,为何是这样。我们做下简单的分析:人的思想通常是因物质起源的,也是人体本身种种欲望、情绪而生合缘起的;如此,人便有了束缚、烦恼等等;其思想也有了局限性和自我的种种矛盾。

 

思想的属性其实就如我们的本心一般,无限而寂静,深远而博大;当我们学会放下那些束缚与我们思想的种种,这个思想呈现出来的智慧,本身就是开启了冥想。冥这个词,有多重含义,在没有理解和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不要对冥想随意自己理解而下定义。

 

冥意指虚幻,冥又指精妙;冥可以是玄妙的智慧,冥也可以是愚昧的无知;因此,冥的含义是暗合了种种,既无住的意思,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定义。一个人冥的本性亦即冥合本有清净自性之心。

 

冥想经论解释为:圣之思虑,幽冥难测,非吾等凡夫所能窥知,故称冥思,或称冥虑。我们通常说的禅思等意思,是我们平常人难以测度的。大乘瑜伽行系经典《摩诃止观》里阐述:思无区别,无相之境,无缘之智,智境冥一。

 

故冥想又见于冥谛,冥谛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瑜伽早期的婆罗门教等与数论派哲学中,冥谛既所立于二十五谛之中的第一谛,又作冥性、冥初。通常多称自性谛、自性。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亦称冥初。又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又云:冥思胜境,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冥性无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

 

如是,冥想既如此,冥想可以是内心探索,冥想或可以潜心苦思;冥想也可以是静心;冥想更可以是泯灭俗念,清心静欲!冥想的意思是让你抛开思想的局限范围,无限制的可以拓展。反过来说,冥想可以是悔恨,去找寻悔恨的根源,冥想也可以是光怪流离般的烦恼,去找寻烦恼的源头,暗合到源头前的本来,既冥初始……。
 
如此说,冥想既思想的本来实相,而思想则是冥想呈现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一思既一冥,既一思想则对应一冥想。通常我们的思想是被束缚了,而冥想则是可以不被束缚的思想。既愚昧和觉悟的不同。故此,我们又说,没有思想就无冥想,如是缘起,假如冥想就是停止了思维,那么,冥想也既不复存在了,我们练冥想做什么呢?!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实在是曲解了冥想的内涵,这个世界有两种人无需要冥想,既圣人和傻子。冥想不是什么高深的境界,其实就是静心思辩的道理。让你的思想智慧点,让你的烦恼少一点,就是冥想的道理,既归于冥谛。

 

冥想是让你无住思维,切不可停止思维。

 

最近不少教练忙着瑜伽馆去应聘,有一些教练来咨询,怎样使自己上课不紧张?!

 

对于如何上课不紧张,一禅拟个“心念“给这些教练们,记得曾经总一句话叫做“人生如戏!”。坦白说,这句话是我们通常在大了才听到的;人生的舞台是多姿多采的,从你光溜溜的从妈妈肚子里钻出来,哇哇大哭开始,人生就确立在自己的生活舞台上了,有人本色演出,有人会用行动,有人用话语来展现自己,有人的面容不需要修饰,有人不用华装异服,有人不需要背台词,有人不用客意安排,有人句句都出自真心……。

 

到你赤裸裸微笑着离开人世间终,期间,或笑着,或哭着,或忧伤,或欢笑,或痛苦,或正直,或善良,或种种……。人本善良!我们生命的初始就能选择自己的角色,于是人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生活着,工作着!

 

人生如戏,就在日常;戏如人生,生活本是;消除课堂紧张的心念就是:课堂如戏,戏如课堂,一颗平常心,莫忘两真诚!

 

有时候,我们思考一下,自己在追求什么呢?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和辛苦,追求上好一节课?其实,我们最终追求的是身体健康的财富与心灵的安静。在这个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的追求日趋多元化,心灵愈加躁动不安。留住宁静,守住真诚、善良和纯洁的心灵,已成为瑜伽教练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唯有心灵安静,才使自己能够踏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工作,内心的阳光照亮别人,自己只会变得更明澈;把你的健康方法与灵性知识与别人分享,自己只会变得更通达。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怕麻烦师父,所以迟迟不敢再问问题;他对虚尖大师说:“师父,您知道吗? 您给我的答案我又忘记了,我很想再次请教您,但想想我已经麻烦您许多次了,不敢再去打扰您!”

 

虚尖大师对他说:“先去点燃一盏油灯” 小和尚照做了。
虚尖大师接着又说:“再多取几盏油灯来,用第一盏去点燃它们”。

小和尚也照做了,虚尖大师便对他说:“其他的灯都由第一盏灯点燃,第一盏灯的光芒有损失吗?”;“没有啊!”小和尚答道。

“既然没有,所以我也没有丝毫损失的,欢迎你随时来找我”。

 

说到这里,我们思考一下,生活中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呀? 许多的困扰都是来自自身;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的,好多情况下本来不必担忧的事,却整日愁眉苦脸,思前想后,忧此虑彼,只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无端的烦恼;这些烦恼就像一个个小蚂蚁一样不断地啃噬着你的快乐,当我们懂得用一盏灯去点燃另一盏灯,其无损于自身的光芒。

 

所以,当我们乐意和人分享我们拥有的快乐和祝福时,不但不会有任何损失,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喜乐和满足;如此这样去想,我们教练,你的瑜伽课堂还会紧张吗?!

                                        

                                                     一禅合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9fcc101000efe.html   

一禅:生命中的智慧与光明!

  标签:

学习公社

 

古人说:“从恶如暗,从善如光”;太阳总是那么光彩夺目,照亮了黑暗,于是,夜色就转化成黎明的绝色透明,如同冬天脱去了冰雪的桎梏{刑具的束缚},春的芳香由此令每一个体的自我改变了冷漠和自私;我们的言行多了份柔和,他人就回报就以热情和友善;脚下道路的坚持是一种觉好的态度,由此你的人生就多了一条坦荡,学会善于吸取与收获一种最好的习惯,好习惯就从此有了好日子,好日子我们常说是好心情,也就是好运气,而好运气就是好人生,原因是你学会了用好微笑对待你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活着拥有相同的时间,不同的是我们对时间的运用和生活的态度;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时,却忘记了成功时需要流过的汗水;学会羡慕可以化做动力,学会我们需要的不是如何妒忌和挑拣别人的问题来平衡自己空虚的心灵,而是如何内观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时常需要拿出一面镜子,时常来审视反省自己,你是否也为自己的幸福人生绘制了一块成功的旅程碑!

 

有些人常常是当某些东西只有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某些事情,只有经过了,才懂得它的价值;当岁月之河从我们脚下漫漫流过时,有谁会在意它失去的价值,甚至,我们常常会感到它存在时是如此的漫长。可悲的人生,为何只有当我们已经满头白发时,年老体衰时,才会感叹时光飞失,岁月无痕,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是笑少年的无知,还是笑红尘的无聊。惟有活在当下,任凭岁月时光的无情和人世的苦恼,依旧不能阻止坚定与前进的步伐!

 

三百年前,当英国人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的本身,快乐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郁则将天堂变为地狱。” 我相信,我们内心的平静与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外界的因素与此并无多大的关系。快乐只是这样一种境地:你希望拥有它时,它与你不离左右;讨厌它时,它便逃得无影无踪。许多人常常盲目追求世外的环境,其实,“境由心造”的内意,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生活的心中,一切美妙的感觉都在心中的感受里,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历经沧桑、走过许多弯路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在生命的旅程上,我们都是永恒的寻路人,有相同的起点,也有相同的终点;我们在过程里,虽然刻画着不一样的轨迹;但每一段轨迹蕴涵着的相同益深的趣味,有激越、有恬淡;有圆满、有残缺;有平滑,有崎岖……;人生是张单程车票,我们都回不到过去的原点,因为我们总是在成长;生命,其实需要的并不是纯粹的圆寂,在执着的平凡中体味卓越,质朴的充实中感受生命的轨迹,幽雅而轻灵,由此使生命的轨迹既沉淀而厚实。

 

祝愿所有向往健康乐园的朋友,幸福的路就在你心中!为你的快乐留个空间吧,不要让日常的忧愁成为你人生的思虑。

 

                                                

                                                一禅合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9fcc101000d9m.html   一禅:瑜伽体式练习与姿势图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9fcc10100eazg.html 

一禅:如何把握瑜伽体式练习中的精确性!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22cd840100jjtl.html

一个出色瑜伽练习者的特征:身体感、动作协调感、心理因素感、情绪感等都达到协调,如此能使得动作质感十足,身心轻松自如。初期练习者的特征是紧张的,无用动作过多或者过少,用力都呈现出有程度的紧张状态。而有些个别少见的练习者,似乎生来便具备从事任何身体活动的能力,无论熟练与否,都轻松自如。

 

轻松状态反映了人体在作用最小的紧张状态中活动的能力,在某些练习者身上更为明显,事实上人人都可拥有轻松的心态与身态。练功紧张者主要是缺乏身体功能的协调性,而协调性能优越的练习者动作都能够流畅而优雅,一些练习者对身体的质感有着非常好的把握,她们似乎是在轻松的舒展和伸缩,几乎一点儿都不费力。

 

这类练习者善于把握身体的控制与动作的时机,她们的动作如此富有韵度的节奏感,并能够给身体一种加入自己的意识传递感觉,在体式里完成自主的练习,她们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情绪和心念。她们似乎总能知道自己的身体意图,意识总是占据主动地位,其行动是有针对性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带有某种模糊的愿望,或者盲目的习练,更不是照搬去模仿,因为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