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海出场费:第17---18集 发菩提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11:14

第17集 发菩提心(一)正纬老师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次的课程里面,我们已经由蔡正礼蔡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三福净业的前两个部分,今天我们将继续为大家讲解:三福净业的第三部分。

 

  这个第三部分包含了几个项目,第一个项目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我们先来看看《华严经》对于菩提心这件事情的描述,这个经文是这样说的:

 

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

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

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

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

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

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

 

  从这段经文里面,我们可以看看 佛告诉我们的道理。首先,菩提心真的是非常的难得。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都是这样的难得,若能一心、至心求菩提的话,那么到最后必然可以成就究竟的道理。并且佛又继续说,若听闻如是菩提之法,那你就能够了解,诸佛其实就是从菩提之法而生。如果你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会知道,“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哪怕是要持续受苦,我们仍然是要坚持信念,要求菩提。但 佛同时也告诉我们:“设于念念中,供养无量佛”,假设您的修证到了一定的程度,乃至您可以在一念之中供养无量诸佛,甚至是念念之中供养无量诸佛,即使你可以修到这个程度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的修行,只不过是求菩提的一种方便的话,那么这个就不是真正的供养。

 

  另外,我们再看看《华严经》卷四十二里面的另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这样说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佛告诉我们说,不管我们是在做哪一种的善事,不管是造桥铺路,不管我们是帮助别人、如何的长时帮助别人、如何是做多少帮助别人的事,但是这些善业如果没有以菩提心作为内涵的话,那么这些善业到头来,就会变成魔业的因子了。所以可见“菩提心”,我们知道菩提心是非常非常的珍贵,值得我们宁可要受一切的苦也要求菩提;另外一方面,菩提心又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假如忘却了菩提心的话,即使我们修一切的善业,到头来竟然也只是沦为魔业的一场而已。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要了解,菩提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珍贵。

 

  那么,菩提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一定常常听到“菩提”这两个字。我相信大家也约略的都能够体会到,“菩提”是一个很珍贵的东西,但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下一个非常浅显的定义,也就是:菩提就是觉悟佛所说的道理,就叫作菩提。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菩提只有佛门才有,只有佛教才有,其它一切的宗教都没有所谓的菩提这件事情。那么,既然是觉悟佛所说的道理,所以,可见这个菩提,必然会因着佛所开示的道理的不一样,会有不同的这个分类。我们说菩提可以分成三个大类,可以分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

 

  首先,我们来看看“声闻菩提”的内涵是甚么呢?“声闻菩提”就是声闻人所觉悟的道理,就叫作声闻菩提。甚么又叫声闻人呢?我们来给大家下一个浅显的说明。也就是说佛世的时候,佛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弟子,那这些弟子有些人是长劫修行再来的菩萨,他们跟着 佛陀一起来到人间示现、一起来到人间学习;另外有一类型的菩萨,是晚近才接触佛法,甚至是当生才因为福德因缘到了,所以碰到佛出世。那么这些新进学佛的弟子,由于他的心境使然、他的根性使然、他的习气使然,所以 佛在教导这些新进弟子的时候,通常选择的方式,都是让这些弟子能够学习比较浅易能够证悟的道理,让他们对佛的开示能够生起信心。所以这部分的道理,其实就是要让这些佛的弟子,能够很快的去观行自己的身心状况,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往内观行自己的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观行之后一一去了解、去体悟,我们平常所引以为真实的蕴处界,乃至于我们自己平常所引以为非常真实的“我”,那这些事情呢竟然都只是虚妄一场!能够觉悟这个中间的道理之后,其实你就可以依此而成就解脱。

 

  怎么说呢?我们说一般世间的烦恼,之所以会形成烦恼,就是因为它不顺我们的意。那么在世间一般的作法里面,不外乎是叫我们要(有时候要)放下执著、放下我们想要成就的事情。简单的来说,就是碰到眼前烦恼的时候,你面对它的时候,也许你就把它放下了,就绕道而行。那有些世间的作法呢,则是让我们直接面对烦恼,直接去处理它,把烦恼去排除,也就是让我们所面对的境界能够顺我们的意。但是这些解决的方法,其实都不是究竟的,只有佛所开示的方法:往内观--把我们自己的身心的状况,观个一清二楚,知道里面其实只不过是虚妄一场的时候--那么那个时候,当我们在面对所谓的烦恼的时候,其实它就不再是烦恼了。因为当我们的身心,都是虚妄的时候,从哪里会生起不如意呢?从哪里会生起烦恼呢?所以佛所开示的这个部分,才是真正的解除烦恼之道。如果您更进一步去看的话,其实这个真正解除烦恼的道理,就在要断我见、断我执。当然这一部分的道理,我们会在其它讲次的时候,再为大家说明。

 

  总而言之就是,“声闻菩提”就是 佛陀开示给这些新进的弟子,希望他们很快的生起信心,所以开示给他们所学习、所观行的方式,就是内观自己的身心,详细观行自己的身心之后,证得了无我的境界,从此之后断我见、断我执,就可以解除烦恼,这就是所谓的声闻菩提。

 

  那与声闻菩提一样的觉悟内涵,另外一个叫作“缘觉菩提”。缘觉菩提觉悟的道理,最究竟解脱的方面跟声闻菩提是一样的。只不过缘觉菩提跟声闻菩提一个很大的不一样是:声闻菩提通常是这些弟子们,亲耳听闻佛陀所开示的道理之后,依之而学习、观行而来;但缘觉菩提这类型的人,通常是出生在没有佛的世间,所以通常都是依照着自己往昔的修行,所累积而来的(这些往昔的)这些宿习,所以他能够根据所接触到的这个境界,自己去想、自己去思惟。比方说,他也许今天秋天到了,叶子(黄叶)掉下来了,那他看到黄叶掉下来的时候,他不免就会感叹一年四季的更迭无常,所以从这个里面,他再深入去思惟,也许从这个思惟当中,他就能够了悟:“原来人生竟然是这样的无常!”那么从无常再进一步思惟,往往在进一步思惟里面因缘关系的时候,他又可以慢慢的从里面觉悟到“无我”的一面,那么既然到“无我”那个程度的话,必然最后也是能够断我见、断我执的。所以说,缘觉菩提他所觉悟的内涵境界跟声闻是一样的,只不过通常缘觉是靠自己去思惟而得,并且是由于靠自己思惟而得,所以通常这类型观行的方式,是从因缘观去观行起;并且这类型的人,通常当然他的智慧会比较深入--比一般声闻人要深入一些,这个是缘觉菩提。

 

  讲完了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之后,那剩下来的一个叫做“佛菩提”。佛菩提跟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就大大的不同。我们先来看看“佛菩提”它的内涵是如何呢?我们就先引《大宝积经》上面的经文跟大家解说。《大宝积经》上面说:“觉无我、无有众生、无命、无人,丈夫、体性是名菩提,无觉知者故。”--《大宝积经》卷二十七。这就是《大宝积经》上面写的一句经文关于菩提的。很显然,这里面讲的这个境界,远远超过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它讲的是佛菩提的境界。再来《大宝积经》的另一句经文是说:“无分别法,是名菩提。”--《大宝积经》卷九十八。同样的,这个无分别法这个部分,也不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的境界,是佛菩提的境界。那从这些经文的文字看起来,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佛菩提的境界,跟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平常常常听到的,所谓的“无我”、“无有众生”、“无分别的”……这些常常用来描述佛教修行的这些字眼,是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您平常在外面常常听到的,都是有关于佛菩提一些名词,但是在这里要先提醒大家的是:您听到的很多时候只是名词而已,因为就我们所体会到的佛菩提的境界,里面实在是非常的胜妙!

 

  怎么个胜妙法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说,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它所成就的境界,用很浅显的话来形容的话,就如同是,当我们面对烦恼的时候,由于我们的修行得力的关系,所以我们自己的身心就好像(如同在面对烦恼的时候),就好像透明的一般,所以眼前的烦恼跟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再能够影响到我们的身心,这个约略可以用来描述声闻跟缘觉菩提,面对烦恼的时候的解脱境界。可是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这个关键是在于我们在面对烦恼的时候,能够反观我们的身心,变成好像是透明那样,那么越是透明我们就越不受烦恼的影响。可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个透明到最后的时候,就是完全的从三界里面就不再存在了,就是入了无余涅槃的境界,那么所有的这个部分,所有的修行也就到此为止,可是佛菩提的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佛菩提不仅观自己的身心是一片的虚妄,并且观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片的虚妄;不仅如此,在虚妄之中,也见到了我们自己跟我们随处左右真实的一面;并且也观周围外面的世界,在虚妄之中所呈现真实的一面。所以这样讲起来的话,其实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也许听起来觉得玄之又玄。我们不妨可以引《中论》,就是龙树菩萨写的《中论》的几句偈,来形容所谓的佛菩提应该体会到的境界(也就是佛菩提最起码最起码,应该要体会到的《中论》所说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论》卷一。这几句偈就是很有名的“八不中道”--八个“不”,八不中道。很显然可以看到佛菩提入门的,就是要成就这样的八不中道。那么不仅是八不中道而已,佛菩提从八不中道开始,还地地修行,有其胜妙的境界,所以,佛菩提的境界,真的是非常的胜妙!

 

  “佛菩提也是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基础”:如果没有佛菩提作为基础的话,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修到最后的成就的话,难免都必需要面对跟断见论者有什么差别的质疑,那么就是因为佛菩提的存在,才使得佛所教导的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大异于一般的断见外道。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佛菩提真的是所谓的“大菩提”,佛菩提真的是所谓的“无上菩提”。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常常听到的真心、真如、真觉、自性弥陀,这些字眼,其实讲的全都是佛菩提的境界。佛菩提除了被称为大菩提、无上菩提--因为它是非常的胜妙,它是非常的深广,另外它也会被称为“大乘菩提”。大乘菩提:“大乘”顾名思义就是,这个车子非常非常的大,它可以度无量无数的众生。怎么说呢?因为缘觉菩提跟声闻菩提,当这个修行的人成就之后,由于心性使然,到最后他必定会入无余涅槃,一旦他入无余涅槃之后,就不再于三界中出生,所以他也就不再能够度人了。可是佛菩提不然,修习佛菩提的菩萨们,可以说是一世一世的修行、一世一世的地地迈进,所以修习佛菩提的菩萨呢,在他生生世世的修行中,可以度到非常非常多的人。这个就是为什么佛菩提又名大乘菩提的原因。

 

  那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佛菩提跟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大大的不同。它的道理非常的胜妙;它并且是声闻跟缘觉菩提的基础;并且它度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所以它叫大乘菩提。其实在我们讲三乘经典里面,讲的大乘经--大乘经典,(我们稍后会说到大乘经典),那么“大乘经典”这个字呢,其实也是从佛菩提的特性而来,因为它能够广度众生,度了非常非常多的人,所以它叫做大乘菩提。那么阐述跟大乘菩提相应的经典,就叫做大乘经典。这个大乘经典,就是我们一般所常常听到的“般若部”的经典跟“唯识部”的经典,还有《华严》、《法华》,都是所谓的大乘经典。

 

  从这里,我们简单可以了解到,佛菩提跟声闻缘觉都不一样,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引《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所说的一句话,来比照这三者。在《优婆塞戒经》里面 佛说:“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这个经文讲的意思是说:虽然声闻、缘觉,他也都有成就各自的菩提,可是如果要论到佛的种种境界的话,那么声闻菩提根本都没有办法成就这些事情。佛甚至在同一处,甚至打了一个比方,佛说:声闻人渡生死烦恼的大海,就好像是兔子跳进恒河一样,当兔子要渡河的时候,可以想见得到兔子渡河是很辛苦,很浅浅地在水面上。那缘觉呢,缘觉的人由于他的智慧比较深利,所以他在渡河的时候,比较有机会深入一些,但最深入最深入的渡河呢,也不过就像,最多就像一匹马那样子。马相对来讲,当然已经比兔子踩到河里面的距离要比较深入。至于修习佛菩提的行者,在渡生死的大海呢,佛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是香象渡河--好像你想像到一个体型非常硕大的象,当它一脚踩的时候就直接踩到河底,然后稳稳、一步一步的渡河。这个就是从解脱的境界来看,声闻、缘觉、跟佛菩提,三者之间的差异。这个还只是从解脱境界来说的,其实佛还有很多很多的功德,是声闻人难以想像、难以企及的。所以佛有特别交代:“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如来独得名佛。”

 

  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到,从上面解释里面我们可以知道:菩提有分成三种,但这三种呢,当然他的大小,他的精深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其中又以佛菩提最为珍贵,是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应该要追寻的目标,那我们并且不要忘了,不管我们在做任何善业的时候,都别忘了一定要以菩提心为内涵。

 

  至于如何能够发起追寻菩提之心呢?我们留待下一次再跟大家讲解。今天就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第18集 发菩提心(二) 正纬老师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我们为大家讲解了“发菩提心”这个讲次里面的“菩提”的内涵。提醒大家,上一次我们说了菩提也包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跟佛菩提,并且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有最重要、最需要追寻的应该是佛菩提。我们上一次约略跟大家提到佛菩提又叫作大菩提,又叫作无上菩提,又叫作大乘菩提,它非常的珍贵、非常的难得,也值得我们用无量无数劫,努力长劫的修行去获得。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就是菩提虽然是这样的珍贵,可是当我们在还不能够具体了知它的内涵之前,我们从何能够发起要追寻菩提的心愿呢?所以这个就切入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如何能够发菩提心。

 

  简单来说,“发菩提心”就是:我们要发起成就菩提、证入菩提的心就是发菩提心。更深广的来讲,我们希望我们将来都能够“上求佛智,下化众生”,这个就是发菩提心具体的呈现。当然我们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三归依的时候所发的四弘誓愿,也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方式,但如果我们追究到极致,追究到内里的话,我们从何而发起追寻菩提之心呢?如果我们对于现在的生活没有一丝丝的烦恼,也就是过去生的福报也都很大,以至于到今生今世来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的烦恼,也觉察不到任何烦恼,那这样子的人(说实在的)要告诉他说“我们要修行,要能够追寻菩提”,这个其实是有它的困难存在的。所以,我们讲到发菩提心的层次,第一个我们讲到的就是什么?就是“信”!

 

  首先一定要相信。信什么东西呢?信什么事情呢?我们简单来说,凡夫约略有好几个东西不太容易相信:凡夫不会轻易相信轮回;凡夫不会轻易相信因果;凡夫也很难相信净土的存在;凡夫更是很难相信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佛,这个就是一般所谓的“凡夫的四个不信”,或是说四个比较难相信的地方。那这四个难相信的地方,正好就切入到我们今天讲的发菩提心的主题。也就是如果我们不相信--压根儿就不相信,这世间是一个轮回的状况的话,那我们或许会以为此生此世就是这样而已。那么如果说,我们这辈子由于福报实在太大了,连一丝一毫的烦恼都没有,要什么有什么,并且心里面都认知到说“死了以后一切都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东西存在”的话,那么这样子的人其实连修行都难,更不要谈说要入佛门来追求菩提了!所以这里面的症结就在于说,凡夫看不见轮回真实的存在。其实我们可以不必讲刚才那么极端--有那么大福报的人,其实在世间上面,请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看看您四周的亲友里面,一定也有很多人在过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虽然不是完完全全的毫无烦恼,不过也总是一句“过得去嘛”。当他用“过得去”来说明一切的时候,他也没有那样的心愿要求更进一步的解脱烦恼,所以像这样的人的话,其实是为数不少的。但是众生的可悲其实就在这里!

 

  佛陀由于祂的慧眼看到了轮回的真相,所以祂把轮回的真相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够知道轮回的真相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如今我们所享受到的一切的如意、一切的没有烦恼的状况,其实都是非常短暂的,哪怕今生你是帝王之后,处处享尽了福报,也许来生你就得要承受先世所做罪业的苦报。所以从轮回的观点来看,每一个人只要是他没有修行的话,每一个人还真的是人人平等--因为在三界轮回的大海里面,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轮得到做帝王之家,每一个人也都有机会轮到要作为这个凄惨的沦为这个傍生之道,或者是要下饿鬼道或是地狱道去尝一尝那里面的苦头,然后也许又再到天界去享受其他的福报。所以呢,不知修行的众生,往往就是这样在三界里面载浮载沉,不知道里面各式各样因果业报的体现。所以从这里来看,当您看看您四周的亲友,当他们跟您说“我生活过得还可以,我不需要再做什么修行”的时候,其实您如果本身已经知道因果轮回的道理的话,还真的深深地替他们惋惜,替他们担心。所以要深入修行的话,第一个一定要深信因果,要深信轮回。

 

  第二个要信、要相信:世间真的有能出三界之法。

 

  我们在上一堂课的时候,也跟大家说了:佛为了要让新进的弟子能够很快的生起信心,所以佛在教导他们的时候,都是教最容易的所谓的声闻解脱之道。在佛世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弟子,都是当世就成就了阿罗汉果。所谓的“阿罗汉果”就是,他今生以后就不再有“后有”,他就是入了无余涅槃,不会再有来生,再在三界里面打滚。这样子的解脱境界在佛世的时候比比皆是。所以在“信”这个层次,我们也要相信说真的有出三界之法,连声闻菩提这一件事情都已经有这么多人实证,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于三界之外,如果我们是修习更胜妙的佛菩提的话,当然在三界里面能够更自由自在的解脱。

 

  所以关于这点,我们要相信真的是有能够解脱三界的方法,并且我们还要相信:佛菩萨是真的一路在护念着我们。这个不仅可以从佛的各式各样的经典里面,都可以看到佛菩萨的的确确,祂们心心念念都是希望众生跟祂一样的得度。其实佛菩萨会有这样的心愿,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因为佛菩提之所以跟声闻、缘觉菩提大异其趣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道理:也就是声闻跟缘觉菩提,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出三界而修,但佛菩提就不一样,佛菩提的话,其实这个心念非常的广大--你是为了要过去生、现在世乃至于未来世一切跟你有缘的众生,你希望大家一起手牵手、心连心,一起将来都能够得度、都能够成就佛土,所以佛菩提的心量是无比的广大。那自然由于佛菩萨,由于每一尊的菩萨,祂在行菩萨道的时候都是以佛菩提作为追寻的目标,以至于最后成佛了,所以当然每一位的佛菩萨--不管是阿弥陀佛、不管是 释迦牟尼佛、不管是 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只要这些您唸得出名号的佛菩萨,每一尊都是以广大的众生为其心念,所以佛菩萨必然是心心念念的在护佑我们,这个也就是我们必须要相信的地方。

 

  当然这一些相信的东西,我们在这里说起来好像是很容易,因为现世看来,我们看来的就是如此。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有许许多多的众生他并不觉得如是,他也不觉得他的生活有什么特别的佛菩萨在关照他们。那主要是因为这一些菩萨们,也许在修行上面真的都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福德,修行的时日尚浅。所以这个一切都还得要有相应的福德,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才会有相应对因果轮回、对解脱之道、对佛菩萨有生起相应的信心。所以我们说要发起菩提之心的话,最起码我们要相信这些基础的道理在。

 

  如果我们有了基础的相信之后,我们还得要有其它的方式(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来发起菩提心。比方说,莲宗里面有一位祖师叫做省庵大师,他就曾经写了一个《劝发菩提心文》。他在这个《劝发菩提心文》里面他就以自己的体会,写出了种种我们应该要发起追寻菩提的大心的这个因缘。比方说,他讲的第一个大的因缘就是:要念佛重恩。从省庵大师亲身的体会来看,他在<念佛重恩>这一章节里面他说,他想想自己先世到底是怎么样愚昧,到底是有了什么样的罪业,以至于自己不能够生在佛世,躬逢佛在弘法的时候,乃至于要生在末法的时候;另外一方面他也反省自己,虽然自己必然是因为某些的罪业所以必须生在末法,然而他自己在末法的时候,竟然还能够躬逢佛法、并且能够出家、能够与大众一起供养佛的舍利。所以他又另外一方面,也是又觉得说,纵然他是有先世罪业在末法出世,可是佛菩萨毕竟都没有忘记他、一路在照顾他,所以当他在末法的时候,还能够遭逢到佛法,修行、出家以及供养舍利,种种殊胜的事情,所以从这点来看,他觉得自己念佛重恩--再三的涕念,除了说努力的修行,以报佛恩之外,应该也没有其他它方法能够报佛恩,这是第一个。

 

  除了报佛恩之外,他也列了好些,比方说他有列出:我们要念父母、师长之恩,最重要是要念父母师长对于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栽培我们的广大恩德,我们要回馈他们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让他们也能够进来佛门,一起来领略佛法的胜妙,一起来解脱烦恼。但是要让他们能够一起进来的话,我们自己必须要先有一定的证量,能够凭藉着我们自己的证量,让我们的父母师长,能够感受到、能够听闻到佛法种种的胜妙。所以基于这些理由,我们也得要好好的修行。

 

  除了父母师长之外,另外当然也可以藉由感念众生的恩德。感念众生的恩德,这件事情又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想想看:三界轮回的这个事情,一再的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重演,所以可以说许许多多,在我们今世里面碰到的许许多多的众生,说不定在往世的时候,都是曾经跟我们有缘的众生。这些众生在今世的我们来讲,可以说都不认识他们,可是如果你要认真的去看里面的因缘关系的话,也许今天在街道上面擦身而过的人,也许在无量劫之前就是曾经帮助我们、养育我们的父母也说不定。所以从这个道理来看,为了跟我们有缘的这一些众生,我们要力图报答他们,过去世曾经对我们有恩的这些恩德,所以我们要努力的修行。

 

  所以省庵大师从这些种种的因缘启发,所以他写了一篇《劝发菩提心文》,这是一个相当感人的!所以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如果您有缘的话,也可以去请阅一下,看看省庵大师是如何发菩提心。

 

  除了这些感戴恩德、策励自己之外,其实我们自己本身的体会是:到后来发菩提心,有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素,还是要回归对于众生的悲心。怎么说呢?我们说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曾经给我们开示佛说:“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善男子!”佛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很直接跟我们开示:我们提到的菩萨道,又修得种种的道行,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这些种种其实认真的看起来,菩萨!特别是一个在家菩萨,要在红尘里面要修这些菩萨六度,其实是有很大很大困难程度的。在修行过程中,也不免碰到种种困难,所以难免都会有气馁丧志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能够一再的鼓舞自己往前迈进呢?这个鼓舞我们往前迈进的这个心念、这个因缘,每一个人或许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同,但是最为根本的内涵:就是你对众生的悲心!

 

  怎么说呢?就像我们一开始讲的,您只要看看您四周的众生,当他们沉浸在三界里面目前暂时的安逸的状况,而不肯为自己往后的千秋万世的慧命,来多下一点点修行功夫的时候,您不免就要替他们惋惜!同样的,当你知道了轮回的道理,你知道说即使这一世贵为帝王,也许下一世就要轮回到饿鬼道去--去当连三餐饭都吃不饱的饿鬼的时候,你也不免要替他们担心,要替他们惋惜,要替他们生起深深的悲哀。同样的,当我们看到在末法的时候,即便有许多的众生想要修行,曾经听闻到佛法的胜妙,可是却因为末法时代邪师横行,所以有许多的众生,即便有这个心念想要出脱三界,可是却碰到了邪师教授不正确的法,以致于一天到晚在造就了一些地狱恶业的时候,仍然以为自己在修善法。当您看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您的心难道不会生起深深的悲哀吗?所以基于这些的种种,当您怎么样的灰心丧志的时候,只要想想周围还有这些可怜的众生,他们都跟我们有深深的因缘,他们在过去世都可能是我们的父母眷属,这样想过来,你或者是我又怎么忍心置他们于不顾呢?所以从这样想起来之后,难怪佛陀会说“若修悲心,难施能施”:再怎么难布施的状况,我们也必然能够成就布施;“难忍能忍”:再怎么恶劣,再怎么难以忍受的困境,我们也必然是为了广大的众生,我们都能够忍下来;那么“难作能作”:再怎么难以成就的这些种种困难的事情,我们也都愿意为了众生而做!

 

  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如果对于刚才这个悲心的部分,如果对于刚才我说的部分,有一些些的疑惑的话,您如果是为人父母的话,请您直接站在为人父母的立场想一想:如果今天您的孩子们,遭受了种种的苦难的时候,您会不会坚忍心志,“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去帮孩子们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呢?相信大部分的父母亲都会点头称:“是,我愿意!”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心念,把对自己孩子的心念,扩而广之、扩及到一切众生的话,您就应该能了解到修习佛菩提的时候,那个发菩提心所需要的悲心,是怎么样的发起的!

 

  所以我们说发菩提心,在这里给大家做个总结:发菩提心就是发心要成就菩提、要证悟菩提,这个就是发菩提心;并且我们要成就要证悟的,应该是以佛菩提为主。发菩提心的首要条件,一定是要“信”,你要信真的能够解脱三界--信有三界、信有轮回、信能解脱三界;并且相信诸佛菩萨的确一直在照顾我们、一直在帮助我们;然后从这个“信”里面,要能够更进一步,看到你跟周围众生的缘,众生在无量世以来所施于你的恩,进一步地我们要对这些众生在今生今世的种种状况,乃至于这些众生在以后无量世的状况,我们要都能够生起悲心。这个悲心,我们持续让这个悲心发起的时候,我们就永远不会--哪怕是会有暂时的灰心丧志,我们都会永远、一直在菩萨道上面勇猛前进,这个就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