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本份 微盘下载:单调、双调和三叠、四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7:18
单调、双调和三叠、四叠
  词有不分段的,有分两段、三段、四段的。就多数情况说,这种分段就像今天一首歌曲有几段歌词一样。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称“三叠”,分四段的称“四叠”。

  单调的词起源最早,唐人单调较多。单调词字数较少,韵脚较密,比较接近民歌和近体诗。常见的如《十六字令》、《调笑令》、《南歌子》、《如梦令》、《竹枝》、《忆江南》等都是。

  双调又叫“双叠”,在词中最为长见。一般字数都比单调多。双调的两段又叫“两阕”(乐曲终了叫“阕”,两阕的说法可以从侧面证明双调是同谱的两段歌词)或“两片”。旧时汉字是直行书写的,因此前一段叫上阕或  上片,后一段叫下阕或下片。上下片有字数、格式全同的,这是标准的双调。如《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女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两片不完全相同的是变式双调,如《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传李白作)

三叠、四叠的词都是宋代以后文人的作品。这些词字数多、节奏缓、韵脚疏,一般词人较少采用。三叠的如《十二时》(130字)、《兰陵王》(130字)、《瑞龙吟》(133字)、《浪淘沙慢》(134字)等。

  举一首周邦彦的《浪淘沙慢》为例(每到叶韵处分行)(下标三角号为仄韵,标圈符号为平韵。):
晓阴重,霜雕岸草,雾隐城堞。-(仄)
南陌脂车待发。-(仄)
东门帐饮乍阕。-(仄)
正拂面垂杨堪揽结。-(仄)
掩红泪、玉手亲折。-(仄)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仄)
情切。-(仄)
望中地远天阔。-(仄)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仄)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仄)
翠樽未竭。-(仄)
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仄)

罗带光消文衾叠。-(仄)
连环解、旧香顿歇。-(仄)
怨歌咏、琼壶敲尽缺。-(仄)
恨春去、不与人朝,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仄)

四叠的只有《莺啼序》,词长而无佳作,不举例。

下面讲:填词者是怎样选择词调的?

  不同的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必然不同。一首节奏紧凑、曲调高昂、音律起伏跳跃的乐曲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恬穆、音律平稳庄严的乐曲,毫无疑问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词的乐曲也应当具有同样的功能。

  最早选择词的形式来表情寄意的诗人,大多是懂得些乐理的。那时,曲子还在,他们可以吟唱品味,选择最适宜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曲调来填词;会制曲的诗人,当然更可以根据词的内容来创作新曲。

  “经唐末五代之乱,乐工四散,唐代遗曲大抵灭亡",留下的乐曲日益减少,而宋以后填词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只依前人词句格式照填下去。那么,宋以后不懂音乐的词人选择词调是否就完全是随意而为的呢? 也不是。就多数词看,词人择调还是有一定的原则的。

(1)根据唐宋人对某调的音律和感情色彩的描绘来择调。例如《何满子》,白居易说它”从头便是断肠声“,元稹说它”下调哀音歌愤懑“,张祜说它”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乐府诗集》、《碧鸡漫志》对此调的来历和特色也都有过生动的记述,可见《何满子》是一支悲凉凄怨的哀曲。

后世词人看到这些描述,自然一般不再用它来表达欢快的或雄壮的内容了。再如《六州歌头》,宋程大昌《演繁露》说;"《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闻其歌,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可见它很适合表达苍凉悲壮的感情

其他如《雨霖钤》缠绵哀怨《六么》欢快爽利,白居易《乐世》:“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霓裳中序第一》音节闲雅等,词人择调不会不加考虑。

(2)根据唐宋著名词人同一词调的大多数作品进行概括、分析,可以推知原曲适合表达何种思想感情。例如《满江红》,宋人名作多半表达雄浑悲壮之情。如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传岳飞作《满江红》“怒发冲冠”等。辛弃疾有三十四首《满江红》存世,绝大多数表达的是一种激越苍郁的感情。

即使写相思离别之情如“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一首,也不象其他词调同类作品那样缠绵凄婉。可见这支曲子必然雄壮有力,适宜表现豪迈激昂的感情。对比起来,《鹧鸪天》就较适宜于表现细腻婉约的情调。不但李煜、晏殊、晏几道等词风秀俊的词人,就是苏轼、辛弃疾一派豪放词人,他们所作的《鹧鸪天》也与他们的《满江红》、《念奴娇》、《沁园春》等情味大不相同。辛弃疾有六十三首《鹧鸪天》存世,多数是比较细腻妩媚的,如;

  晚日寒鸭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至于宋以后词人自制的曲调,只要分析最初一首词的内容、情调,就可以约略知道它适宜表现什么感情了。

(3)根据词调格律,如句子的长短、字声的舒促、韵脚的疏密、平韵、仄韵等,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大致推知原调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句子较短,韵脚较密,所用的韵或急促(如入声十五、十六部等。见下节)或响亮(如阳声一、二部等)的词调,大多悲壮、激昂

激昂;反之,长句较多,用韵较疏,所用韵较为细弱或低沉的(如三部、十三部、十九部等),情调就会比较低回悲凉一些。

   除此之外,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曾就元曲所用六宫十一调加以分析,指出“正宫,惆怅雄壮”,“小石,旖旎悠扬”,“商角,悲伤婉转”,“大石,风流蕴藉”等。
   词调的长短也是填词择调的因素,短篇易于抒情,长篇适于铺叙。

   我们今天在阅读和欣赏古人词作的时候,还须注意切不可“望牌生意”。古人择调是不受词调名称制约的。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并不娇媚;辛弃疾《沁园春》(送赵景明知县东归)写的却是秋景,他用《好事近》写”和泪唱阳关“,用《归朝欢》写”病怯残年频自卜“、那里有什么”好事“”欢乐“?至于《千秋岁》、《寿楼春》光看名儿似乎是祝福长寿的,其实音调悲怆,古人多用于悼亡。

  在读词调和词牌时,本来还要介绍一下有关”宫调“的知识,但因”宫调“早已失传,我们又是初学者多,故此从略。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讲《词的用韵》
作业 明天发在论坛作业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