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拥有过歌词:山西城市系列(九):原平(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1:13
山西城市系列(九):原平(图)

(2005-03-25 22:38:10)

城市性格:耿忠和追潮

原平地处晋北山区中的忻定原盆地,其农耕经济与周边山区商贸往来同样发达,然而原平人在具有些许平原人开化豁达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山区人的耿直忠诚。

提起耿忠就不能不说续范亭将军。1935年12月26日,续范亭满怀希望到南京呼吁当局团结抗日,却遭到蒋介石的断然拒绝,他无限悲愤来到中山陵,决心以死唤醒国人。他吟诵着绝命诗: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抽出短剑剖腹明志。抗战爆发后出任二战区执法总监的张培梅,痛心国土沦亡,更恨阎锡山军法不严,愤然服毒自杀,年仅54岁。原平的子干村原称大莫村,因革命英雄刘子干而得名。1942年他掩护同志突破日军包围,自己却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原平市出了22个将军,其耿直忠诚可见一斑。

改革伊始,原平人响应中央号召先吃螃蟹。“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之成为全国的改革试验田———试点县。原平人不仅把工作做在实处,而且也把决心写在脸上,满大街的大小商店头上都顶着一只大牌子:“试点×店”。张扬一番后的原平进入上世纪90年代显得沉默了很多,但赶潮的步伐并没有放慢,1993年原平撤县设市,以化工、煤炭、机械、冶金、建材五大行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逐渐丰满,能源重化工基础建设初具规模。为此原平人也付出了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

进入新世纪,原平人的眼球瞄准了新生活。他们时尚,名牌服装、医学美容、数码产品、光缆入户,林林总总无不显示出孜孜不倦追赶浪潮的精神;他们能干,就拿同川梨来说,从熙熙攘攘的北京果品市场到天寒地冻的齐齐哈尔街头,无不闪现着他们倔强不屈的发展劲头。

原平人的执著也潜伏着追赶的盲动:超市渐渐地成了原平人的新宠,开超市、逛超市、到超市打工、办超市会员卡,号称十里长街的前进街,部分地段超市密度之大,远远超过了盈利的最佳布局。大街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后面,到处可见正在建设中的住宅楼盘,城市功能的脉络却有些供血不足,暖气不暖、煤气没气的现象时有发生。新建的城市广场拔掉了原来街心公园的所有设施和建筑,铺上了豪华的大理石地板。然而冬日里看似苍茫的雪原,却没有人敢上去体验“谁主沉浮”的感觉,因为那里太滑充满危险;夏天这里可以晒你到无处躲藏,消受完冷饮的惬意你却很难找到厕所。新式家具卖得十分火爆,但甲醛含量始终是狐狸的尾巴……

脱胎于农业经济的原平人总结出很多为人处世、劳作营生的理念,塑造了原平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从容不屈的性格。但当今社会市场大潮此起彼伏,漩涡和陷阱随处可见,如何追求得更理智、行动得更科学、发展得更稳健,是每一个原平人必须正视的问题。原平人祖祖辈辈兢兢业业累积的家底,切不可在追赶潮流的影子中为交学费折腾到所剩无几。(任佩)

城市风味:同川与梨果

从传统的理念看,原平值得向世人骄傲的是同川,同川值得骄傲的是梨果。

同川的地理位置在原平市东25公里处,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由上庄、东社和南白三个乡镇统辖。三面环山,怀抱同河;西南一条川直通定襄。居高俯瞰,形如“同”字,得名同川。广种薄收使得这块历史悠久的地面陷入积重难返的贫困境地。虽然动辄祈雨,也经过学大寨的“洗礼”,可惜至今未曾摆脱旱魔的威胁。只有祖先为甘于辛劳却缺乏创造的子孙们留下一些梨果树,也留下当时的民谣:“同川梨果填肚,有地不长庄户”,“杨柳半年菜,枣糠半年粮”,“糠同川,菜代州”,“宁到代州去吃菜,不到同川去吃糠”……当地俗语说同川人是“吃梨喝梨穿梨用梨”。有两则风情掌故说,比较富庶的定襄宏道有人从同川买回干草(牲畜饲料)后,发现草内裹着梨,全然是为了加重分量,在同川人眼里,梨果不如干草值钱。更令人辛酸的是:他们以梨换食换回来的不是粮食,竟是猪粪……

贫穷和落后总是形影不离。贫穷多是来自主观,而落后倒是有客观因素。比如交通的艰难,使得这里的“水货”前途渺茫,有货拉不走,卖不掉,只好入窑过冬盼开春。为防腐烂,家家靠崖挖梨窑。梨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竖窑,而是在坚实的黄土崖壁底部开掘的坐南面北的大型窑筒。为了安全,窑筒装有两道门。首道门由坚实木椽装成只容一人出入的三角形栅门,门上装有铁锁。与二道门之间(约三米)掏有深且暗的竖洞,洞口架着稀疏的高粱秆或细树枝,上面苫了松软虚土,这是专为梁上君子们安排的去处———掉下去就上不来。梨要一直到次年春的开窑时节,期盼归绥(今呼市)和包头的骆驼来驮。当年的童谣可见一斑———骆驼骆驼大扁脚,你娘不给你裹小脚,因为你驮梨又驮枣。骆驼骆驼两座山,你爹不给你把山搬,因为你驮梨当马鞍。(郝丛楼)

城市词汇:原平语趣

在老百姓的用语中,很少引用警句、格言、成语和方言,而挂在他们嘴边的大多是谚语、俚语、俗语和歇后语。而在这“五语”中,又以俗语最常见。原因是它的交流面大,口语性强。俗语的魅力在于一个“俗”字:俗到境界便成雅。它的特点是通俗、形象、生动、机智、幽默。雅同俗,犹如一柄枝叶两朵花,各有境界。而自得其妙的是:雅为学于化,俗乃大众化。我们就大众化的角度说说原平地面的俗语。

“锈吃铁,愁吃人”以比照的手法说明忧愁伤人体魄如同铁生锈一样可怕,准确而形象。如果说“愁对身体不好”,就显得寡汤淡水没滋味了。对强盗,他们是这样说的:“狼和狗一样,嘴不一样;贼和人一样,心不一样”,其内涵不言而喻。

在为人画像方面,“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不瞌睡”,显然是在为老者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行为画像。

俗语总是顺手拈来,只要能满足表达者的爱憎好恶,什么材料都可以进入“俗语”。哪怕是历史故事、神鬼传说……听听他们是怎么指责好吃懒做者的:“吃饭是李闯王进城,干活是吊死鬼寻绳”,此君不仅吃得快,还另有操心处:“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不过总比因小失大舍本逐末的败家子强:“烧掉房子捡钉子”,多么生动。

在幽默诙谐方面有这样的表述:“外头捡着一块板,家里丢了一对门”、“井里打水往河里倒”、“水里放屁哄不了人”、“叫人卖了还去数钱”、“城砖打在脸上还说请帖到”、“屙人头上拿尿洗”、“放屁也要卜一卦”、“刽子手看人瞅脖子”……

精彩的俗语不胜枚举,而且大多是脍炙人口、情趣中蕴涵着令人深思的哲理。有的叫你忍俊不禁,有的叫你啼笑皆非,有的叫你浮想联翩,有的叫你讳莫如深。总之,那严肃的字面包容着滑稽的内涵,使人永矢弗谖。(郝丛楼)

城市人物:失落的班婕妤

班婕妤是原平人。班氏一门,在汉代是非常显赫的家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都极一时之盛。西汉成帝时的班婕妤和东汉的班彪、班固、班超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臣亦友的地位。

当时的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

可惜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班婕妤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哪里经得起互相谗诟、嫉妒、排挤。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聪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

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长昼无俚,弄筝调笔之余,间以涂涂写写,以抒发心中的感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于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这话用来讲班婕妤也适合,倘若班婕妤一直得到汉成帝宠幸,她是否会为文坛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呢?两者相比,孰得孰失,谁又能讲得清呢?

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诗从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自己爱惜羽毛,而摒绝繁华,效法古代贞女烈妇,甘愿幽居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房探风冷,想起旧日与皇上的恩爱之情,不觉珠泪飘零,令人肝肠寸断,一个接一个的白昼,一个接一个的夜晚,无情地吞着花样的年华,最后写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埋骨故乡的松柏之下。饱含无限的凄怆情怀,使人不忍卒读。

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

当时的人都说班婕妤侍君不逾礼法,可与周宣王的姜后鸡鸣戒旦,前后媲美,可惜汉成帝沉迷于酒色,远离了班婕妤的规劝及影响,因而周宣王成就了中兴大业,汉成帝却落得个暴毙的结局。这里,我不对汉成帝抱惋惜的心情,只对班婕妤抱惋惜的心情,倘若她遇到了过去的周宣王、楚庄王,或她后来的唐太宗,甚或是明太祖,又当如何?

王晓光

原平民间舞蹈

原平民间艺术大多为舞蹈形式,最广泛的舞蹈艺术形式有:高跷、民间群舞。由几十个表演者踩上安有装置的木棍,扮作古戏剧中某些角色,随着牧笛、笙管及打击乐器,一边前后扭动,一边表演。这种舞蹈历史悠久,遍及全市。船灯,民间双人舞,也耍跑旱船,扮女子的演员站在用竹、木片等和布扎成的无底小船间,船舷系于腰间,另一人扮作艄公,手持木浆,作划船状。两人和着八音会的吹奏翩翩起舞,在不同气氛的音乐声中,起承转合,快慢悠急,恰到好处,解放以来,常由四到六只船灯表演。甲穿乙插,一出一入。犹如湖中漂舟,胜似江心游龙,十分引人。龙灯,民间舞蹈。用布做成龙灯形,灯架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下面有一根木棍。表演时,每人举着一节,众人同舞动。由“火炮”锣鼓点配合表演,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头一摆,威武非常。挠搁,老少双人舞。将幼童装绑在丈余高的铁架之上,由一壮年扛起,配合八音会在广场、街道进行表演。铁架之上的幼童可或前或后,翻转筋斗,这种艺术下稳上俏,格外新奇。此外,还有“台搁”、“竹马”、“扛箱”、“鬼判”、“海蚌扣妖精”等舞蹈艺术也曾在民间一度流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的已被其它艺术形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