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嘻哈 pan:二战德军将领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07:09
先从大将(一级上将)说起
简历:
[威廉.亚当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二战爱好者来说是个很陌生的名字,甚至对有些德派来说也不例外,但他在魏玛时期和纳粹德国早期的军队中曾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将领,曾担任过部队局局长(相当于魏玛时期的陆军参谋长)和陆军学院院长等要职。后来由于他在对希特勒扩张步骤有异议在1938年就退出了现役,并未参加二战。因此虽然他最后官至大将,名声却远远比不上军衔甚至比他低很多的同僚。]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高级将领不同,亚当的出身颇为“寒微”。1877年9月15日他出生于南德安斯巴赫的一个农民家庭,19岁的时候加入了巴伐利亚陆军,由于出身低微,他根本没有机会加入有更多晋升机会的骑兵或者步兵部队服役,而是被分配到了铁道部队。在此后的10多年里,亚当一直在巴伐利亚陆军的铁道部队和工兵部队服役。不过他出色的工作还是让他获得了机会:1907年,亚当进入巴伐利亚陆军学院学习,191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巴伐利亚陆军参谋部服役。2年后,他终于谋得一个前线部队的职务——巴伐利亚陆军第3工兵营排长。1913年,他被提升为第3工兵营连长。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当被任命为第2工兵营上尉连长并率部开赴前线。9月,亚当调往“法尔肯豪森”集群参谋部任参谋。此后在整个一战期间,他都几乎在这里任职。期间的经历可以说为他日后的高升作了关键性的铺垫,在这里他积累了大量经验而且开拓了视野,他的眼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挖堑筑壕的工兵作业了。一战结束后,亚当幸运的被军队留用,历任巴伐利亚第17工兵营营长,魏玛国防军第23旅参谋,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第20步兵团第3营营长等职。1924年,他调任第1集群司令部任中校参谋。他在任期间的良好表现赢得了上司的肯定,一年后,他被提升为第7师参谋长。在此期间,纳粹运动正在南德地区风起云涌,但亚当是一位典型的非政治化军官,对纳粹的种种宣传从不关心,也严禁手下的官兵参与纳粹运动,因此他很得当时的陆军首脑泽克特将军的赏识(同时这也自然为他招来了一些纳粹党徒的愤恨)。1927年,亚当晋升为上校,2年后,升任第1集群参谋长(驻柏林,下辖第1,第2,第3和第4步兵师以及第1和第2骑兵师。[注:集群是魏玛国防军时代最大的部队编组单位,只有两个,分别驻柏林和卡塞尔,大略相当于一个集团军.]在担任第1集群参谋长的一年时间里,亚当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了军内同僚的一致肯定。
1930年10月,陆军总部司令海耶大将因年龄原因退役,他的职务由时任部队局局长的哈迈斯坦因将军接任。这样,部队局局长的位子空了出来,在海耶和哈迈斯坦因的一致推荐下,已晋升为少将的亚当被任命为新的部队局局长。在魏玛国防军时代,一个军官能挤身部队局本身就是对其人品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一种极大肯定。因此象亚当这样一个非普鲁士贵族出身的工兵军官能出任魏玛国防军的“陆军总参谋长”更是表明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在他出任部队局局长的三年里,正值国内经济危机,国内政局动荡,不过亚当却始终坚持他“军队非政治化”的理想。因此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关系(尤其是与纳粹党)都不融洽,一些纳粹党徒(例如冲锋队参谋长罗姆——一位前巴伐利亚陆军中尉)甚至将他视为一个“大腹便便的官僚将军”。1933年纳粹上台后,很快就开始了对这些阻碍“民族觉醒”的保守派官僚将军的清洗——1933年秋,陆军人事局局长因本堡将军,陆军通讯兵总监伯宁将军和部队局局长亚当中将先后被解职。亚当的职务交由第1骑兵师师长贝克将军接任。而亚当则被“发配”回老家巴伐利亚任第7军区司令兼第7师师长。
1935年3月,希特勒撕毁凡尔塞和约,宣布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陆军将扩编为36个师,并恢复了一战时期的陆军总参谋部。随着扩军的展开,大量军官的来源和培训成了大问题。因此,同年,德军也恢复了遭凡尔塞和约禁止的陆军学院。德高望重的亚当被任命为陆军学院院长。事实证明陆军学院的重新设立是相当富有远见的,陆军学院为德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军事人才,包括约德尔在内的一些高级将领都出自于亚当门下。虽然性格倔强的亚当此时仍然对纳粹党“不感冒”,但凭着他在军内极深的资历和威望,尚未完全控制军队的希特勒对他再不满也不敢将他贸然解职。况且,很快,希特勒的对外扩张就会用到这位资深的工兵专家。
1938年初,德国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后,下一个目标瞄准了捷克斯洛伐克。为了防止德军在东部入侵捷克时,法军在西线加以干预。希特勒早在几年前就下令在德国西部边境修筑类似于法国马其诺防线的防御工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西墙)但进展一直不大。随着1938年上半年形势的越发严重,希特勒下令猛然加快了西墙的建设速度。为了应付西方可能的爆发战争危险,亚当再次受到重用,1938年3月,他被任命为驻西线的第2集团军司令,并且被内定为战争爆发时的德军西线总司令。不过,亚当上任后,西墙防线的建设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当然,这并非都是亚当的责任,陆军的工兵部队和国家劳工局——托特组织的前身,甚至还有空军的人员都参与了西墙防线的施工。部门,军种间的争执严重阻碍了工程的进展),这自然遭到了希特勒的斥责。更严重的是,亚当认为以目前工程的进度和他手下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阻止西方军队的进攻。威廉.夏伊勒在他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记载了1938年8月希特勒和亚当的一次谈话:
“8月29日,在希特勒的专用车厢里演出了惊人的一幕(希特勒此时正在西线视察)。亚当突然要求同希特勒单独谈话。据这位将军后来说,希特勒在冷笑一下以后就屏退了希姆莱和其他的党羽。亚当二话不说,单刀直入地说明不论把西壁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他用手下现有的军队是守不住的,希特勒急噪了起来,并且对他发了一篇长篇大论,大吹他已经使德国比英国和法国加起来还要强。“谁要守不住这些工事”希特勒咆哮说:“谁就是混蛋”(后来据约德尔回忆,希特勒用的字眼是“狗崽子”,这无疑让亚当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亚当的“悲观论点”终于使“元首”失去了对他的耐心,在担任第2集团军司令9个月后,他被解除了职务。1938年的最后一天亚当退出了现役。但国防军还是给了这位作风正直,性格豪爽,待人随和的老兵一项最后的荣誉。1939年元旦,亚当被授予“荣誉陆军大将”军衔,同时他也获得了第98山地团(隶属于第1山地师)荣誉团长的荣誉军职。此后,尽管在战争爆发前夕,亚当再次入役,但再没有获得希特勒的起用,直到1943年5月31日再次退役。和许多战争中不幸的家庭一样,亚当的次子也在战争初期战死沙场。二战结束后,亚当曾在纽伦堡法庭作证,1949年在南德边境小城加米施-帕滕基兴[注释:第1山地师就是在这里组建的,因此加米施-帕滕基兴被视为德国山地兵的摇篮]的家中去世。
职务:
加入巴伐利亚陆军:1897年7月19日;
在巴伐利亚铁道营任候补军官:1897年7月19日——1910年9月21日;
调至巴伐利亚电报营:1910年9月21日——1906年3月22日;
调回巴伐利亚铁道营:1906年3月2日——1910年9月20日;
分配到巴伐利亚战争学院任职:1907年10月1日——1910年9月20日;
期间,被分派去修筑工事(Fortification Ingolstadt):1908年3月9日——1910年9月20日;
分配到巴伐利亚陆军参谋部任职:1910年9月20日-1911年9月25日;
被分派去修筑工事:1911年9月25日——1912年10月1日;
巴伐利亚第3工兵营任排长:1912年10月1日——1913年10月25日
巴伐利亚第3工兵营任连长:1913年10月25日——1914年8月8日;
巴伐利亚第2野战工兵营任连长:1914年8月8日——1914年9月7日;
在“法尔肯豪森”集群的参谋部任参谋:1914年9月7日——1918年6月24日;
巴伐利亚第17工兵营任营长:1918年6月24日——1919年6月11日;
在巴伐利亚军事部任联络官:1919年6月11日——1919年10月1日;
调至魏玛国防军第23旅旅部任参谋:1919年10月1日——1920年10月1日;
担任第7军区司令部的参谋:1920年10月1日——1923年4月1日;
第20步兵团第3营营长:1923年4月1日——1924年10月1日;
第1集群司令部任参谋:1924年10月1日——1925年10月1日;
第7步兵师参谋长:1925年10月1日——1928年4月1日;
第19步兵团团长:1928年4月1日——1929年10月1日;
第1集群参谋长:1929年10月1日——1930年10月1日;
任部队局(RWM)局长:1930年10月1日——1933年10月1日;
第7师师长和第7军区司令:1933年10月1日——1935年5月16日;
第7军军长和第7军区司令:1935年5月16日——1935年10月1日;
陆军学院院长:1935年10月1日——1938年3月1日;
第2集团军司令:1938年3月1日——1938年11月15日;
被解除了在陆军中的参谋长职务:1938年11月15日——1938年12月31日;
第一次退役:1938年12月31日
荣获了第98山地团荣誉团长的荣誉军职:1939年1月1日;
被解除了在陆军的所有职务:1939年8月26日——1943年5月31日;
第二次退役:1943年5月31日
晋升:
少尉:1899年3月10日
中尉:1905年10月28日
上尉:1911年10月1日
少校:1917年12月14日
中校:1923年2月1日
上校:1927年2月1日
少将:1930年2月1日
中将:1931年12月1日
步兵上将:1935年4月1日
大将:1939年1月1日
荣誉:
1914二级铁十字勋章
1914一级铁十字勋章
萨克森阿尔布雷希特一级佩剑骑士十字勋章
巴伐利亚三级战功十字勋章
巴伐利亚陆军二级服役纪念章
前线战斗荣誉十字勋章
世界大战荣誉十字勋章
国防军一级长期服役荣誉纪念章
第98山地团荣誉团长
北辰 2008-05-08 11:28
[attachment=19960]  [attachment=19961]
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 Hans Juergen Von Arnim (1889—1962)
阿尼姆出生于西里西亚的普鲁士省的Ernsdorf。父亲为汉斯.冯.阿尼姆将军(1861-1931),母亲为玛莎.霍利琪(1865–1953)。阿尼姆自1907年加入德军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在一战期间他在东西两线都参与了战事。战后他留在了魏玛国防军并被晋升为柏林68步兵团指挥官。
随着纳粹的崛起阿尼姆于1938年晋升为52师师长,并指挥该师参加了波兰以及法国战役。1940年10月阿尼姆转任第17装甲师师长。苏德战争爆发后,他被晋升为中将并被置于海因兹.古德里安将军是我指挥下。他于战争爆发后不久便身负重伤。1941年12月任第三十九装甲军军长直到1942年11月去隆美尔智慧的北非战场出任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1942年12月4日由于希特勒禁止隆美尔返回大势已去的北非战场,晋升阿尼姆为陆军大将,并奉命指挥非洲集团军群。实际从1943年3月直至被2个月后的1943黏月被第四英印师俘获指挥着所有非洲轴心国军队。阿尼姆作为战俘渡过了余下的战争岁月,直到1947黏7月被释放。气候他回到德国,1962黏9月1日死于 巴特维尔东根。
授勋情况:
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11月2日)
一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16日)
霍亨索伦剑十字勋章(1918年9月4日)
银质战伤勋章(1918年)
金质德意志勋章(1942年5月18日)
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9月4日)
国  防军内获得通报(追授)(1943年5月13日)
[attachment=19962]
阿尼姆的坐车
醉红颜 2008-06-08 18:46
埃尔温·隆美尔
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
世界二战中的德国名将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埃尔温·隆美尔(1891-1944)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隆美尔出生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亲临第一线指挥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终于发动了准备已久的侵略战争。在西线,德军采取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便越过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在向法国的进攻中,隆美尔担任第4军团第7装甲师师长,负责突破缪斯河向瑟堡入侵的任务。
越过法国边界后,隆美尔的前卫部队一直尾随撤退的法军第1、第4两个骑兵师前进,5月12日下午到达缪斯河。这时,位于地南特和豪克斯的两处桥梁已被法军炸毁,隆美尔的装甲师渡河受阻。
5月13日清晨,隆美尔不顾法军炮火的轰击,来到岸边,了解敌情,寻找渡河位置。他发现法军在河西占据着有利的隐蔽地形,用重炮封锁缪斯河,使德军很难找到他们的准确位置;这里的所有渡河工具几乎部被法军击毁,只要德军一出现,就有被歼灭的危险。经过现场侦察,隆美尔认为只有用强大的炮火压住西岸所有被怀疑是敌军隐伏的地区,方能使德军渡过缪斯河。
于是,隆美尔调来炮兵,在渡河前又下令燃烧沿岸一带房屋充作烟幕。然后,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开始强渡。强渡时,隆美尔乘坐第一批船,直接进行指挥。当在西岸建立了一个立足点之后,隆美尔又立即返回东岸,来到第2步兵团的渡河点。第2步兵团有一个连的工乓正在架设一个八吨式的浮筏,他立即命令改换为十六吨式。隆美尔下达这一命令的目的,是要让一部分战车尽早渡河,不然,已经到达西岸的步兵将会遭到法军的战车与大炮的袭击。不出所料,载运战车的浮筏还没有抵达波岸,法军已经发动了反击。第二天上午,第一批十五辆战车在西岸登陆。隆美尔即指挥河西岸的德军向荫蔽在森林里的法军进攻,掩护后续部队渡河。
德军突破缪斯河防线,给法军造成了严重威胁,法军遂放弃缪斯河防线向后撤退。
先发制人
隆美尔率领先头部队紧紧追击从缪斯河撤退的法军,他以战车团为先锋,用炮兵作掩护,快速前进,把友邻部队远远地甩在后面。
从6月5日起,隆美尔的装甲师已经开始从索穆河北岸向南岸发起进攻。索穆河上的公路桥,在法军撤退时已经被炸毁,只有两座铁路桥和两座旱桥没有破坏。隆美尔在向索穆河南岸发动进攻前,首先以强大的炮火对这几座桥梁作封锁性的射击,当占领这四座桥后,即令战车、其他车辆和步兵迅速通过,6月6日晨,隆美尔的装甲师已在索穆河南岸像演习一佯,以疏开的战斗序列,越野前进。装甲车打头阵,一面走,一面战斗,前进的速度恰好使步兵可以跟得上。这一天,德军前进了十二英里,第二天前进了三十英里。隆美尔装甲师于6月20日攻到瑟堡,把法军打败。
在六个星期的战斗中,隆美尔的装甲师仅死伤二千余人,而俘获敌军则共计有九万七千余人,由于这次进攻的胜利,隆美尔荣获了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
隆美尔在对法作战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在两军对战中,谁先用火力压制住对方,谁就往往可以获得胜利;在静止时等候战况发展的人,常常总是会被对方击败。因此,即使不曾发现对方准确目标,也要先发制人。
速度第一
1940年6月,正当法西斯德军进攻法国的时候,意大利则一面向英法宣战,一面乘机出兵北非,进攻英属埃及和索马里,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12月,英军开始反攻。意大利军队被迫向利比亚境内撤退。1941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的意军进行夹攻,经过两个月激战,意军十个师被歼。1941年2月6日,德军决定派一个轻快师、一个装甲师去援救意军。隆美尔被任命为援救意军的德国非洲军的军长。
从2月11日起,隆美尔开始到非洲战场了解情况,发现英军已经占领了本海齐,并准备向提波里坦尼亚境内进攻。于是,隆美尔首先命令意军必须坚守塞尔提海湾地区的提波里坦尼亚防线。因为这条防线既可以防止英军继续深入,又可以使德国空军在非洲有一个可供作战的必要空间,以便向英军发动闪电式的进攻。但是,面临的问题却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军的两个师全部到达,再阻止英军的进攻就太迟了,而现在只有一个团,提波里城的意军在遭到失败之后士气又大为低落,多数军官已经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够早日撤回意大利;为了阻止英军的继续进攻,隆美尔决定利用现有兵力,包括即将到达的第一批德国援军在内,并已要求空军对本海齐港口发动一次空中攻击,炸毁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路线,破坏英军的增援。隆美尔的计划遭到意方的反对,意大利的一些军政官员在本海齐地区置有产业,不愿意向那里轰炸。意军则不相信能守住塞尔提地区和阻止英军进攻。意军在隆美尔的坚决主张下,轰炸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线,并于2月14日派出一个师向塞尔提增援。同一天,德军的先头部队--第三侦察营和一个战防炮营也到达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时后就开到了最前线。16日,隆美尔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总指挥权。
2月底,隆美尔获得敌方一个新情况,英军王牌第7装甲师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的战区由刚从英国调来、都是新兵的第2装甲师的一半兵力来接管。澳军第6师也调换了第9师,而该师有一部分因补给上的困难还未开到前线。英军敢于这样作,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前来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贸然行动。与英军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尔没有等待德军全部到齐,便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和条件,采取了大胆的进攻行动。此时,德军第5战车团和意军一个师已经开到前线。3月15日,隆美尔把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迅速向南挺进了四百五十英里。这次行动,给了英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同时还获得了在非洲条件下作战怎样进行装备和如何长途行军的经验,为以后的进攻打下了基础。
3月24日清晨,隆美尔指挥德军又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地和飞机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后,即占领了可以控制这一带高地的梅尔沙隘道以及比尔盐水沼地以南的高地,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准备固守。这时,隆美尔面临的问题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齐之后再进攻,还是马上就行动。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到齐再行动,那么,就急需解决水源问题,因占领地区的水源已经枯竭。同时,还会使英军利用这段时间构筑起坚固的工事,其结果将使德军付出更大的代价。不然,就只能使用现有兵力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以求在一鼓之下击败敌人。隆美尔决定不给英军喘息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去打击敌军,变被动为主动。
3月31日晨,在英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德军开始向梅尔沙隘道进攻。双方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德军于傍晚占领了该隘道,第二天,德军又向阿吉打比亚发起攻击,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便占领了阿吉打比亚周围的地方。在这次战斗中,隆美尔为了不让敌军知道自己的实力,他用汽车改装成许多假战车,迷惑敌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隆美尔灵活使用机械化部队,不给敌军喘息机会,所以,不到一个星期,英军就从昔兰尼加的西界阵地后退了二百多英里;不到两个星期,英军从昔兰尼加的东界后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卜鲁克的部队。隆美尔把取得北非战场胜利的主要原因,总结为:“速度第一。”英军因为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从被动变为主动,而称他为“沙漠之狐”。
英军撤到托卜鲁克后,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指出:“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向此地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以加强防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1942年6月,德军才攻克托卜鲁克要塞。希特勒为了奖赏隆美尔这一次胜利,把他提升为元帅。当时的隆美尔只有49岁。
不久,德军在非洲战场遭到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被调回大本营。他曾对他的儿子曼弗里德说,他已经失宠了,并认为在目前不能再希望得到任何重要位置。于是,他开始写回忆录。7月,他被任命为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12月担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驻丹麦军事监察员。1943年12月-1944年7月任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19 44年7月20日,反对希特勒的集团暴露后,希特勒逮捕了一些军官。在被逮捕的军官中,有隆美尔的老战友和下级,隆美尔曾经亲自向希特勒要人。因此,他也成了希特勒的暗杀对象。1944年10月14日,这个为法西斯德国到处侵略的隆美尔,终于被希特勒派人逼他服毒自杀。
“沙漠之狐”隆美尔之死
没有审判的死刑----
埃尔温·隆美尔生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有关他的书籍比任何一位德国国防军将军都多,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把他们的首长称作“沙漠之狐”。他的座右铭是:“隆美尔不论到哪儿都要走在最前面。”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把他塑成“人民元帅”;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十分崇敬地评价隆美尔说:“你是个冷静狡猾的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
隆美尔在历史上的形象一直熠熠发光。第三帝国初期,他还充满激情地赞扬希特勒的“旷世奇功”,然而从1943年起,他就成了德国国防军中敢于就不断恶化的形势向元首直言的少数高级军官之一。1944年6月6日,盟军攻入法国后,隆美尔成了希特勒最危险的反对者。
1944年9月末,希特勒最信任的心腹马丁·鲍曼在从元首大本营发出的一份印有“帝国秘密事务”字样的呈文中报告,隆美尔曾说“暗杀成功后他将领导新政府”。这份文件意味着对希特勒最喜欢的隆美尔将军作了死刑判决。因为鲍曼诬陷了隆美尔,那些试图在1944年7月20日用炸弹炸死那位独裁者的人和隆美尔一点关系也没有,而几年前,隆美尔对鲍曼的羞辱使他记恨在心。
在博尔曼的报告发出几天后,两位将军来到隆美尔在黑尔林根的住所,并强迫这位被英国虞机炸成重伤的元帅吞服了毒药丸。
连希特勒也不敢像对待“7·20密谋者”那样,到人民法院控告、绞死这位最高勇敢荣誉勋章的获得者。
考虑到他的妻子露西和时年16岁的儿子曼弗雷德,隆美尔服从了——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服从。
希特勒虚伪地向隆美尔的遗孀表示哀悼,并为隆美尔安排了国葬。陆军元帅格尔德·冯·伦德泰特在悼词中高度评价道:“他的心属于元首。”
一生都在矛盾中纠缠
在这位元帅悲惨地死去大约半个世纪后,慕尼黑著名的纪录片制片人莫里斯·菲利普·雷米在为其著作《隆美尔的神话》查找档案时,发现了长期保存在民主德国档案馆中的材料。这些材料证明,当时隆美尔确实很接近反抗,比现在众所周知的还要接近。盟军在1944年6月6日攻入法国后,隆美尔决定开放西线并想违背希特勒的意愿结束战争。
雷米说:“说出‘我要开放西线’这样的话,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能只有隆美尔才有这样的威望。如果他成功的话,盟军将在3~5内占领鲁尔区,战争很可能在1944年8月底结束。”
如果隆美尔的重伤没有妨碍他结束西线战事的话,可能还会有数百万人在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到德国国防军1945年5月 8日投降为止战争的最后10个月里,有270万德国士兵阵亡,这相当于从1939年战争开始到1944年夏天的这段时间里牺牲的德国士兵的总和。
在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方面,隆美尔一生充满了矛盾,内心了充满了彷徨。
埃尔温·隆美尔本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当教师的父亲却让他去参军。他服从了。“本来我父亲是个幻想者,是个软弱的人,只有在军队里他才被锻炼得坚强了。”隆美尔爱上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露西,但有材料证明他还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有一女,名叫格特鲁德。虽然隆美尔照顾她,却没有公开同的关系。他独生子曼弗雷德也是在战争结束、隆美尔死去好几个月后才得知他的表姐原来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传记作家雷米说,隆美尔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上总是以“你的叔叔埃尔温”落款。
隆美尔在其军官生涯吉也表现出这种矛盾性: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个年轻的上尉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但是他也通过违反命令和不遵守纪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德国军队曾以“蓝色马克斯”勋章嘉奖占领阿尔卑斯山脉中马塔尤尔山峰的功臣,但攻克这座山峰的隆美尔却一无所得,于是他便抱怨这个勋章的公正性。传记作家雷米说:“埃尔温·隆美尔可能是惟一向这一勋章提出异议的军官。他一生都不能忍受这种委屈。但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那么渴望得到承认。”
1933年当帝国总理的希特勒觉察到隆美尔喜欢追求声望和荣誉后,便利用了他的这种心理。1934年,希特勒和隆美尔在戈斯拉尔第一次会面,一部彩色电影显示了希特勒是如何检阅一支仪伏队的。在希特勒身后是一位戴着钢盔的矮小、瘦弱的军官(隆美尔),他把希特勒衬托得特别高大。1939年,在德国国防军袭击波兰前不久,隆美尔被提拔为元首大本营的指挥官,并且没有经过总参谋部的培训就被严晋升为少将。“隆美尔从一开始就做了让希特勒喜欢他的一切”,雷米评价道。
隆美尔在法国战场指挥的第七装甲师被对方士兵称为“幽灵师团”,因为它能出现在对方 意想不到的地方。隆美尔因此获得了骑士勋章。
直到1941年在北非战场上隆美尔才成为传奇人物。当时与德国结盟的意大利人在北非同英军的作战中大败,希特勒命令组建非洲军团,帮助意大利人摆脱困境。到了北非战场后,隆美尔命令组建伪装甲部队,以迷感敌方的侦察。当真正的德国装甲部队投入战场时,他又命令战车必须绕居民区行驶,好让敌人摸不到自己的实力。
隆美尔虽然尊敬元首,但他还是拒绝执行希特勒下达的处决令。许多从德国逃出来的政治犯到法国的外国军团中作战,希特勒曾命令隆美尔将非洲军团俘获的这些人就地枪决。但是隆美尔却对这道命令置之不理。
尽管隆美尔并不服服贴贴,但希特勒还是在1942年9月将“沙漠之狐”提升为元帅。隆美尔终于去了他一直想去的地方——最高决策。宣传部长戈培尔称赞他是“一个传说里的形象”。后来成为德国国防部总监的于尔里克·德迈齐埃批评道:“毫无疑问,隆美尔是被希特勒得用了,但是他也乐于被希特勒利用。”
反抗希特勒
早在北非战场期间,隆美尔就预料到德国将会输掉这场战争。地中海上的补线已不再起作用,因为盟军破译了德国密码并将德国军舰一艘艘地击沉。这时从柏林发来一道命令,让他们坚持下去。隆美尔没有听从,他骂希特勒:“简直是疯了!”隆美尔又冒了一次险。他把非洲军团从几千公里以外撤回,这成了战争史上闪光的一页。
1943年3月初,隆美尔不得不离开非洲。希特勒授予他骑士勋章,但是“沙漠之狐”自己清楚:“我已经失去宠了。”
1943年11月,隆美尔出任法国西线陆军“B”集团军司令并负责加强“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据说他还组织人员加固法国沿海的防务以阻止盟军登陆。隆美尔已看出“败局已定”,尽管如此,他还是饱满的精力和热情去执行新的任务。雷米确信:“对现实形势的估计和对希特勒的忠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折磨着隆美尔,使他内心饱受煎熬。”
直到最后隆美尔还希望说服希特勒下台。这位元帅一直把一份列举了元首错误决定的备忘录带在身边,直至他被迫服毒自杀的那天。
末路英雄之死
“沙漠之狐”是纳粹分子还是抵抗运动的斗士?传记作家雷米说:“埃尔温·隆美尔两者兼具。”,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他至死终于第三帝国,他被人诬陷了.
1944年10月14日12点,盖世太保的刽子手把隆美尔在黑尔林根的住所包围起来。一辆大卡车挡在路口。为了防止隆美尔外逃,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之间的公路也被封锁了。
53岁的“沙漠之狐”隆美尔还有他生命的最后15分钟。
布格多夫将军和梅塞尔将军把黑色奔驰车开到门前。隆美尔穿上皮大衣,拿起他的无帅权仗,戴上帽子,并习惯性地拿起了房门的备用钥匙。他犹豫了。然后他把钥匙放在儿子曼弗雷德的手里:“也许今天晚上我就死了,这一劫在所难逃……”
隆美尔坐在车后座的右边,车门被关上,奔驰车开动了。驶出500米后,他们停在一个有砾石坑的小树林里。布格多夫将军要求梅塞尔将军和司机多泽离开,5分钟再回来。
后来司机回忆说:“我看到隆美尔坐在汽车后座上,显然生命垂危。他毫无知觉地瘫倒,抽噎着……他嘴里还残留着氰化钾。”
传奇人物隆美尔就这么死了。为什么?因为隆美尔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命令!他希望和平!但是他也说:“我爱元首……”
在希特勒和隆美尔之间存在着一种“磁性”——元首和他的英雄,独裁者和他的元帅。
非洲丢失了。隆美尔之从非洲回来之后,希特勒交给他两把元帅权仗。希特勒私下向隆美描述过一种新的“神奇武器”。这经受把一个成年人从3公里之外的马上震下来!(希特勒还在梦想着计划中的原子弹)
1943年3月,隆美尔对希特勒说:“我场战争我们打不赢!”希特勒生气地回答:“有我在,任何人也虽想媾和!”
盟军攻入法国后,隆美尔计划除掉希特勒以实现和平,“然后我就开放西线”。但他没有直接参与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他觉得“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更有危险”。刺杀希特勒的前3天,隆美尔还乘坐敞篷车视察诺曼底前线。两架英国喷火式战斗机对他发动突袭。隆美尔跳起来,紧紧抓住了挡风玻璃——就像在非洲一样。炸弹炸坏了隆美尔的汽车,他从车上滚下来,鲜血直流。副官把这个失去知觉的人拖到担架上:他头颅破裂,面颊骨粉碎,据说他的左眼永远不能再睁开。
7月21日,他在病床上得知刺钉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元首还活着。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面如土色。
隆美尔的传 记作家 雷米对《图书报》说:“他一生的悲剧是:1、当英军袭击阿拉曼时,他不在非洲;2、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他在家庆祝妻子的生日;3、当7月20日刺杀希特勒时,他躺在战地医院里。”
纳粹恶棍希特勒在格拉夫·施陶芬贝格7月20日的炸弹行刺中劫后余生。
约德尔将军曾经说过:“隆美尔元帅的叛变对元首的打击很深。但是他不想在德国人民面前把一个曾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隆美尔推向法庭。” 而事实上,如果宣布一个对元帅忠心耿耿的大将军的背叛,无疑于有打乱和动摇军心和民心的反面作用。
1944年10月14日12点,隆美尔被迫服下了氰化钾。
隆美尔的儿子曼弗雷德今年73岁了,他担任斯图加特市市长22年之久。《图片报》问他:“隆美尔元帅事先知道1944年7月20日对希特勒的刺杀吗?”曼弗雷德回答道:“他不知道。把一切寄托在刺杀希特勒的成功上,这对父亲来说太危险了。他认为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还危险。”《图片报》又问:“你父亲留下了什么东西?”曼弗雷德回答道:“英雄的光环、沙漠战争、骑士精神、对手的认可,在正义一方留下了悲剧性的结局。”1941年2月6日,一位身材不高但很结实的德国陆军中将奉命来到希特勒的办公室。他就是在进攻西欧的战争中名声鹊起的埃尔温·隆美尔。希特勒把一本印有英军奥康诺中将照片的英国杂志递给他。原来早在1940年6月10日,即法国投降前10天,意大利就对英法宣,并出兵北非,进攻英属埃及和索马里。可是参战不到半年,意军却连遭惨败,损失了10个师。为此,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的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挽救败局。隆美尔告退时,希特勒用满怀希望的目光看着他,向他点头致意,并紧紧握着他的手。
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母亲出身官宦门第。童年时代的隆美尔是一位自觉、友善、守纪律的学生,青年时期,他体质纤弱,性格内向,有些书生气,爱好数学和机械,对军事并无特殊兴趣。他的理想曾经是做一位工程师或飞艇技师。还是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隆美尔的父亲鼓励不大愿意从军的隆美尔入伍,并亲自向军方作了推荐。隆美尔18岁加入了陆军,先是做军官候补生,不久就进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受了9个月的军事训练。
隆美尔一生奉行禁欲主义原则,不喝酒、不吸烟。上军校时,他结识了一位名叫露西的少女。1916年两人结婚。婚后12年有了独生子曼弗里德。隆美尔同许多军事家一样,对军事的酷爱和对战争的钟情,远远超过对小家庭生活的迷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一名步兵排长,随部队转战于西线、罗马巴亚和阿尔卑斯山地。他意志坚强,勇猛过人,刻苦耐劳,善用计谋。第一次参加战斗时,他率领3名士兵击败了20名左右法军的进攻。1917年他任上尉连长,在喀尔巴阡山地的一次战斗中,隆美尔率领部队沿着一条罕为人知的山路,连续运动50小时,俘获敌人5000多人,火炮30门。这次大战虽然没有给他更多的参加战斗的机会,但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他对战争的高度热情和出色的战斗素质已经显露出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隆美尔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官运并不亨通,当了12年上尉。从1919年起,他历任步兵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直到希特勒掌权以后,他才获得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当战术教官时写的《攻击中的步兵》被希特勒看中,1939年,希特勒决定由该书的作者担任其大本营卫队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隆美尔在最高统帅部任职。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论功行赏,满足了隆美尔想指挥一个装甲师的意愿。1940年2月15日,他升任第7装甲师师长。从此,隆美尔进入了他军事上的黄金时代。
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只用十几天就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隆美尔指挥的第7装甲师独当一面,负责突破马斯河向瑟堡发展攻势的任务。当时,马斯河上的桥梁已被法军炸毁,隆美尔不顾法军炮火的轰击,来到河边指挥强渡。渡河时,他乘第一批船进行直接指挥。当抢占了滩头阵地后,隆美尔又立即返回对岸指挥架桥。第二天上午,第一批15辆战车在西岸登陆,隆美尔立即指挥河西岸的德军向法军进攻,掩护后续部队渡河。
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隆美尔率领先头部队向法军迅猛追击。他不顾法军重新组织反攻的危险和个人的安危,总是冲在最前面,而其指挥的大部队常常落在后面,以至不得不返回头来寻找这些部队。1940年6月20日,隆美尔装甲师占领瑟堡,结束了进攻法国的战斗。在这不到六个星期的战斗中,他的装甲师前进了350多公里,其中最后四天达220公里,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敌军9.7万余人,战车485辆,卡车4000辆,火炮数百门,成为参战的德国装甲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隆美尔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希特勒的赞赏。他荣获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法西斯德国的宣传机器也大肆宣扬隆美尔,隆美尔逐渐变成了德军中“战神”一般的英雄。虽然他专横而又抗上,但却是极优秀极有独到见解的指挥官。
1941年2月11日,隆美尔奉希特勒之命到北非后,立即对前线地区作了空中侦察,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2月16日,他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指挥权。2月末,德军攻占了恩努菲利亚。3月,又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采取大胆行动,把数量不多的德军和意军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向前挺进了450英里,给英军以意外的打击。九天之后,他又指挥部队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和机场,占领了马萨布莱加,把英军逼到阿吉达比亚地区。隆美尔不给英军以喘息机会,乘英军立足未稳,又于4月2日攻占了阿吉达比亚。他不顾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阻止,继续前进,经过艰苦战斗攻陷了梅希里,使整个巴尔赛高原落入轴心国军队之手。英军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队。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曾指挥英军大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也成了德军的俘虏。
不久,英国向北非大举增兵。1941年11月,拥有10万兵员和750多辆坦克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名将奥金莱克的指挥下,发动了代号为“十字军”的攻势,隆美尔以3个德国师、两个意大利军和320辆坦克对阵。由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德军退出昔兰尼加。1942年1月,隆美尔得到150辆坦克的补充。20日,隆美尔获栎树叶双剑勋章,升任非洲军团司令。不久,他守回了昔兰尼加,由此被提升为上将。5月下旬,隆美尔又一次向英军发起攻击,经过一场血战,击溃了英团第8集团军,并向埃及方向挺进。6月19日,他调转头来以3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向托布鲁克要塞进攻,14小时后将其攻克,俘获英军3万多人。两天以后,隆美尔被授予元帅军衔。
到1942年下半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北非战局开始向不利于法西斯德国的方面转化。10月23日,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率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攻势。希特勒立即将正在休养的隆美尔重新派往非洲,但已无力扭转战局。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尔召回最高统帅部,授予他栋树叶钻石勋章,命他免职疗养。
1943年8月,希特勒又起用隆美尔,任命他为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司令。1943年12月。又任命他为驻法国的B集团军群司令,并负责沿海要塞工事的构筑。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7月17日,隆美尔乘车视察前线返回途中遭美国飞机袭击,他被摔出车外而负重伤。7月20日,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后,他被指控为谋杀希特勒的同案犯。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送毒药给隆美尔,并传达了希特勒的允诺:如果服毒自尽,将对他的叛逆罪严加保密,并为他举行国葬,其亲属可领取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否则,将受法庭审判。隆美尔选择了前者。希特勒果然下令为隆美尔举行国葬,陆军元老伦德施泰特元帅致悼词,希特勒为其送葬。此时此刻,希特勒还在利用隆美尔的声誉为其摇摇欲坠的第三帝国效劳。
虽然隆美尔至死都在为第三帝国效劳,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战绩显赫的传奇式人物。在西方军界,有人称他为“战争动物”,称他指挥的装甲师为“魔鬼师”,英国人送给他“沙漠之狐”的美誉,有人甚至称他为“二十世纪的汉尼拔”。这些显然都是对于他出类拔萃的军事造诣和战术天才的肯定。
年表
1891年11月15日出生於德国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
1910年7月加入军队在第124步兵团任中上、上士。
1911年3月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11月毕业。
1912年1月升中尉军衔。
1914年3月1日,任职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
1916年与露西·莫林(Lucie Maria)结婚。
1917年夏,在伊松索河前线并因在夺取蒙特山和隆格诺恩的突击行动而荣获德意志帝国最高荣誉——「蓝色马克斯」勋章。
1917年任上尉连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二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和功勋奖章。
1928年得独子曼弗里德。
1933年10月,升为少校,被委任德国中部戈斯拉一个山地营的指挥官。
1935年10月,被提升为中校并且担任波茨坦陆军学校的教官。
1937年,出版了《步兵攻击》一书,获得希特勒赏识,书中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精神,提出「进攻,进攻,进攻!」强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
1939年9月,被任命为少将。波兰战役期间,负责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
1940年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同年6月20日,第七装甲师占领瑟堡,结束了进攻法国的战斗。战斗结束後荣获一枚骑士级铁十字勋章,被纳粹德国政府誉为「战神」,装七师也因在隆氏指挥下的神出鬼没被敌方誉为「魔鬼之师」。
1941年1月被提升为中将,2月担任德国非洲军团的司令,指挥非洲战场的德意志联军。
1942年,获带剑橡叶铁十字勋章,任非洲装甲军团司令,晋上将军衔,同年6月22日该天在攻占托布鲁克後被授予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军衔。
1943年3月31日,被希特勒召授予镶钻带剑橡叶铁十字勋章。
1943年8月18日被任命为「B」集团军司令,负责义大利防卫任务。
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任驻法国西线陆军。
1944年7月15日致函希特勒,批评他的战争领导策略。
1944年10月14日,被查出与七月二十日希特勒暗杀事件主谋高级军官有接触。希特勒逼迫他在军法审判与自杀之间选择。隆美尔最後在乌尔姆(Ulm)近郊的赫尔林根(Herrlingen)家中自杀。
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为他举行国葬。
《步兵攻击》-- 军事理论
隆美尔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核心内容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强调部队灵活机动、大胆推进。主要内容为:
步兵进攻时需要火力的支援。
兵力不足於对方,就用火力压制对方。
尽量靠前配置武器。
猛烈的集火射击是获得胜利的关键。
欺骗敌人是最好的战术。
攻击前采用心理战,使敌人丧失信心和斗志。
用最简练明确的方式指挥军团协同作战。
利用一切办法,制造佯动。
时刻做好侦察和警戒工作。
部队运动时做到无声无息。
部队驻防时,需迅速建筑工事。
密集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是减少伤亡的关键。
初级指挥官务必做到坚决果敢。
进攻力学(槓杆战术)
这种战术的核心内容是正面佯攻敌人,而将主力迂回到被攻击方的後方或一侧,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在北非战役敌众我寡的的情况下击溃英国著名的第八集团军,隆美尔也因此一战成名。
《隆美尔文件》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哈特整理隆美尔战术资料而发表的军事著作,其实该作品也融入了作者的军事思想。
主要内容论述了「沙漠战争规律」,如包围战、遭遇战、消耗战等,并记述了沙漠战场上组织军队协同作战的方式。提出以炮兵为火力点、坦克用於机动作战,而步兵为辅的作战方法。
醉红颜 2008-06-09 09:35
赫尔曼·霍特(Hermann  Hoth,1885-1971),纳粹德国陆军一级上将。
他是一位陆军军医的儿子,生于1885年4月12日,曾参加过一战。1935年就任第18步兵师师长,1938年11月1日晋升步兵上将,并被任命为第15装甲军军长,次年参加入侵波兰的战役。在法国战役中霍特表现突出,率部一直前出到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并于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任第3装甲集群司令,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中央战区共同完成了两次战果显赫的钳形攻势。1941年10月8日任第17集团军司令,1942年6月1日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在南方前线参与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次年的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11月被解职。以后一直到战争结束再无作为。战后,被纽伦堡法庭判处15年监禁,6年后获释,此后一直在家乡从事军事历史写作,卒于1971年。
个人档案:
全名:赫尔曼·霍特(Hermann Hoth)
出生日期:1885年4月12日
死亡日期:1971年1月25日
出生地点:伯兰登堡
死亡原因:病死家中
死亡地点:尼德萨克森州的格斯拉尔家中
最高军衔:一级上将
最终职务: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个人简历:
1904年高中毕业,以陆军士官候补生的身份进入军校学习
1934年10月,升任步兵少将
1935年就任第18步兵师师长
1938年11月1日晋升步兵上将,并被任命为第15装甲军军长
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受命指挥精锐的第3装甲集团军
1941年10月8日任第17集团军司令
1942年6月1日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1943年11月被解职
主要荣誉:
1939年10月27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1941年,获颁全军第25枚橡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1943年9月1日,获得了全军第35枚橡树叶佩剑骑士十字勋章
霍特将军是德军装甲兵的一株奇葩。他于一八八五年四月十二日生于诺伊尔茨宾。一九三五年任第十八步兵师师长、一九三九年任第十五军军长、一九四○年任第十五装甲军军长、一九四一年任第三装甲集群司令、一九四二年任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一九四三年十月,这位一级上将被一名前下士撤职,他以预备役的身份等到了战争的结束。
一九七一年一月二十五日,霍特因病于格斯拉尔去世。
荣誉: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获颁骑士勋章
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七日获颁骑士勋章上的橡叶〔第二十五人〕
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五日获颁骑士勋章上的宝剑〔第三十五人
-------------------------
(Hermann Hoth):1885年4月12日出生于伯兰登堡,父亲是一位军医将校。霍特将军高中毕业的1904年,以陆军士官候补生的身份进入军校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被配属到贝尔格的第72步兵团服役。一战爆发以后,作为步兵上尉担当军队作战参谋,之后经由本人的意愿调往前线,先后任职连长,营长和陆军航空部长,战争结束时期他是步兵师的参谋长。
战后,由于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优秀军事素质,霍特将军被留在号称德国精锐的4000人陆军将校团中,并且在1934年10月,升任步兵少将。1935年到1938年任职第18步兵师师长,这期间36年11月10日,以其优秀的带兵素质和训练条例的制定赢得了决策层的极端重视,升任步兵中将。更在38年11月1日升任步兵上将。在组建中的德国陆军中霍特将军的才能被赏识才能升迁的如此之快。在升任上将的同一天,他也被任命为第15军军长。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爆发欧洲大战。第15军在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0集团军序列中,如同闪电一般杀入波兰国境,并且在整个集团军作地域的歼灭行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0月27日,霍特将军获得骑士勋章。
1940年5月1日开始的法国战役中,第15军被配属在A集团军群的第4集团军序列中,第一个突破缪斯河防线,成为了布雷斯特突袭行动中法军溃败的原始动力。在闪击法国辉煌胜利后7月19日,一系列的功绩使得霍特将军晋升步兵一级上将。受命指挥精锐的第3装甲集团军。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在中央集团军群作战序列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以雷霆万钧之势长途进击,苏军根本来不及做好任何应敌的准备,望风而逃。在明斯克基辅包围圈中以巧妙的战术互相协同,展开歼灭战术,为军队赢得了荣誉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围战,东线战场上两个最著名的德国装甲部队—霍特装甲军和古德里安装甲军的威名就此打下。霍特将军也获颁全军第25枚骑士勋章上的橡树叶。
随后在同年夏季至秋季的斯莫凌斯克,维基玛包围作战中霍特将军同样是战术战略的重要制订人之一,10月19日就任第17集团军司令官。在41年至42年德军的冬季危机中,在乌克兰实行了巧妙的防御战术,给与盲目进击的苏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为制止南方集团军群的全线崩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42年5月17日开始的德军夏季攻势中,和克莱斯特一级上将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共同协力,顽强作战,包围歼灭了由塞米扬·克斯特诺维奇·提莫显科索元帅指挥的苏军精锐力量,成为进击斯大林格勒成功的最大贡献者。 1942年6月1日霍特将军就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在同年末受命解救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在苏军的立体多重防御阵地下,开山凿路,但是在距离斯大林格勒仅仅40公里的地方耗尽部队的进攻能力,功亏一篑。 在1942年至1943年冬季,霍特装甲军在南方集团军群担当后卫任务,再度上演了巧妙的防御战术,并且一举歼灭了精锐的波波夫坦克军,成为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胜利的始作俑者。
1943年7月3日开始的卫城作战,人类史上最大的装甲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中,霍特将军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作为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参战。从南方进击,给与苏军以自军3倍以上的损失。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负责北线进击的中央集团军群宣告进击失败,加上美英西西里登陆成功,作战不得已被终止。1943年9月1日,作为至今为止的功绩的评价,霍特将军获得了全军第35对骑士勋章上的宝剑。可是在11月的基辅防卫战中,由于明显的兵力不足导致失败,此后,霍特将军被希特勒解除了部队指挥权,没有再次回到他钟爱的军队中。战后被不公正的判为战犯在1946年至1954年被兰茨堡监狱收监,释放以后霍特将军以年龄问题拒绝了新组建的国防军的邀请,过着平稳的生活,1971年1月25日病死于尼德萨克森州的格斯拉尔家中。
醉红颜 2008-06-10 17:15
纳粹德国陆军一级上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
纳粹德国陆军一级上将(1888-1954),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与隆美尔元帅]和曼施坦因元帅并称“纳粹德国三大名将”。装甲战的倡导者。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
人。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Heinz Wilhelm Guderian) 于1888年6月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Culm(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从 1901年到1907年,他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准尉加入了他父亲指挥部队。1908年,他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晋升为少尉,后又回到了原部队。1911年,古德里安和Margarete Goerne相爱,但他父亲认为他还太年轻而不应该过早结婚,因此派他到第三无线电营执行任务。1913年,他终于和Margarete结婚,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二战期间都跟随装甲部队作战,老大后来成为了一名将军。
1913年10月,他与在汉罗福省驻防时相识的玛加丽特哥尔尼小姐结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922年,他调到陆军运输处,开始确立机械化观念。青年时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他经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以至这个周刊的主编阿托克将军经常访问这位年青的军官。他常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于是,古德里安逐渐有了名气。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的参谋长。
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系统地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术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和富勒的军事理论,逐渐萌生了以机械化部队为主体,各军兵种密切协同的战术思想,希特勒信奉的机动、攻击、迅速的“闪击战”理论,也为古德里安欣然接受。装甲兵总监这个职务,使古德里安得到了把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付诸实践的机会。
1930年,德国的摩托化部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装甲侦察车和几个摩托车连。到1932年,参加演习的摩托化分队还在使用模型坦克。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总监后,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希特勒非常欣赏古德里安坦克战的理论和实践,他不仅在财力物力上优先满足装甲兵发展的需要,而且每当演习和试验新坦克时,他都亲临现场。当他第一次参观古德里安组织的坦克群进攻演习时,面对排山倒海的钢铁洪流,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1935年3月,希特勒彻底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德国陆军当年就把一个装甲旅扩编为三个装甲师,每个师有561辆战车。古德里安是其中的师长之一。
古德里安的过人之处是他的战术远见。他设计的作战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1936年至1937年,他写了一本名叫《注意——装甲兵》的书,书中阐明了他以后在战争中运用的坦克战术。1938年,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统管装甲部队的一切组织和训练事项。这一年,德国又试制成功了两种新型坦克,这两种坦克在策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装甲部队的基本装备。同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时,古德里安率两个装甲师打头阵。尽管路上有些战车因技术故障而抛锚,但还是在两天之内前进了数百公里,创造了部队机动速度的新记录。从而显示了装甲部队的优越性。
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军军长。这个军包括一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出色地执行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战术原则,也使自己提倡的“闪击战”理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古德里安把他所在的“北方”集团军群中的两个装甲师和两个轻装甲师集中起来使用,横冲直撞,锐不可当,强渡了那累夫河。9月14日,突破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筑垒地域,17日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前卫装甲部队在布格河畔的符沃达瓦会师。古德里安像隆美尔一样,从来不在后方指挥,他总是乘坐装甲指挥车与先头部队一同前进,靠无线电同他的指挥机关和各师师长保持联系。有时由于前进速度过快,甚至进入己方的炮击区而险遭厄运。
波兰投降后,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他所在的19军属伦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1940年5月,该军作为在色当地区的攻击主力,从法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5月13日就渡过马斯河。一天之后,古德里安坦克军在色当以西和以南扩大了桥头阵地,并击退了法军第三装甲师的多次反击。当时在他看来,只有两件事可以阻止装甲部队的前进,即汽油耗尽和到达英吉利海峡。但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在内都对装甲部队高速进攻获得的巨大战果感到惊疑,为防止法军发动翼侧反击,急令各坦克部队停止前进。对前线情况了如指掌的古德里安及一些前线指挥官们认为,这无异于放弃奇袭,会丧失一切初步战果。于是他们据理力争,终于获准作进一步的“强力侦察”,“扩大桥头阵地”。古德里安对这项命令加以灵活解释,率领部队沿索姆河一线神速前进。5月18日到达圣康坦,19
日强渡索姆河,20日其前卫抵达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接着又由阿布维尔向北推进,22日占领布伦。6月初,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领所部又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着德国陆军前进,创造了现代史上空前的胜利。
1941年6月28日,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兵团属中央集团军群,担负了向莫斯科方向突击的任务。战争初期,他们节节获胜,10月份,曾攻到距莫斯科几十公里的地方。但到12月初,由于冬季的来临、苏军的英勇抵抗和德军战略目标分散等各种原因,进攻莫斯科之战以失败告终。12月6日,古德里安被撤职,编入预备役,过了一年多闲散生活。1943年2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之后,又重新起用古德里安,任命他为坦克兵总监,让其负责装甲部队的发展、组织和训练。在他任职期间,德国著名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
1944年7月,谋杀希特勒的事件败露后,与此事无关的古德里安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这时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第三帝国大厦将倾,已是独木难支。1945年3月底,希特勒免去了古德里安总参谋长的职务,再次将其贬入预备役。5月10日,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获释。
1954年,古德里安病逝。这位坦克战专家虽然到底没有挤进元帅的行列,但他为法西斯德国称雄一时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负盛名,并不亚于纳粹德国26位元帅中的任何人。他的肖像至今仍挂在德国的装甲兵军营中
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德国陆军一级上将(1888-1954),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装甲战的倡导者。
1888年6月17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古德里安在维斯托拉河边的库尔门地方出生了。他的父亲菲特烈?古德里安是第二波美安里亚轻步兵营的中尉,而他的先世只有地主和律师两种职业。他的母亲。卡拉娜克尔齐霍夫。
因为他父亲是个职业军官,于1891年调驻阿尔萨斯州的柯尔马。6岁那年。他就在那里入学读书了。到1900年,他的父亲又调驻柏林州的圣阿伏德。这个地方小,没有高级中学,所以家里就必须将他送到一个可以寄宿的学校里去。因为当时他父亲的收入很有限,所以他父亲希望他的两个儿子都以军人为职业,因此他父亲就把选定军官学校作为他们的升学对象。1901年4月5日,古德里安就和他的弟弟一起进入了巴顿地方的卡尔希鲁赫军官学校,一直到1903年4月1日,古德里安才转到柏林附近的学校——大里希特场的中央军官学校去学习军事。1907年2月,古德里安毕业了。他被分配到驻在罗林州,比特赫的第十汉罗福里亚轻步营当见习官,而这个营的营长又恰恰正是他的父亲。这个意外的好运使古德里安在离家6年之后,又可以暂时享受一下家庭生活的快乐了。
1907年4月至12月间,在梅兹又一次参加了短期军事训练,于1908年1月27日,正式授予少尉军衔。从此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他都过着一个很愉快的低级军官的生活。1909年10月1日,他们的轻步兵营被调到汉罗福省,去担任驻防的工作。在那里他与玛加丽特哥尔尼姑娘订了婚,经过4年的浪漫恋爱生活之后,他们于1913年10月1日才结婚。自此以后,玛加丽特哥尔尼就成了一直与古德里安同甘共苦的贤内助了。但是他们新婚的快乐很快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所代替。从1914年8月2日起,以后的四年中,他只回家过一次渡过一个短短的假期。他上前线后不久,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
不幸的是战争开始不久,古德里安的父亲就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既是个重大的打击,又是个不小的损失。因为古德里安一直把自己的父亲当作是自己塑造典型的军人和完整的人性方面的楷模。古德里安很为自己是位军官的儿子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古德里安关于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及闪电战的战术思想在德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他能把此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他有德国装甲兵之父及闪击英雄之称。古德里安的理论在他所著的 回忆录《闪击英雄》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1929年我已确信,坦克单独行动或协同步兵行动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对军史的研究,在英国举行的演习和我们利用模型的演练都加深了我的如下认识: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种具有与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和越野力时,坦克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在诸兵种合成兵团内,坦克应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则根据坦克的需要行动。因此,不要把坦克编在步兵师内,而要建立包括各兵种的装甲师,以使坦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而集中使用坦克,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古德里安认为这种战术对进攻战役的胜利和整个战争的胜利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还认为坦克武器具有三个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凡是要准备进行激烈战斗的一切坦克,应具有相当强度的装甲,能够不为对方的防御火力所击毁;要想取得胜利,尽量使坦克运动迅速,不顾敌人的阻挠,一直向前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个新的防线,最后把攻势深入敌人的后方,火力是坦克武器的最重要特征,它的火炮在坦克静止和运动时,都可以开炮射击,坦克前进时,可以把它的火力携带着一同行走。
古德里安上述理论的创立,一方面是他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摩托化车辆运输部队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到启示:另一方面,他汲取了英国人福勒、李德哈特等人著作中的主张和思想。李德哈特是第一个注意到使用装甲兵作远距离的突击,向敌人的交通线发动攻击,而且建议成立一种装甲和装甲步兵混合单位的新兵种。以后古德里安所创建和训练的部队就正是这样的新型师。古德里安的贡献不仅在于创立理论,而更主要的在于将它付诸实施。他主持改进和试制新型坦克,如“虎”型、“豹”型坦克。古德里安的军事理论、建议和实践,曾遭到一些高级将领的激烈反对。但富有侵略性的希特勒,出自他对外扩张的需要,却大力支持古德里安的战略战术观点。1933年,德国兵工署主持的近代兵器发展表演会上,当希特勒看到古德里安亲自指导的摩托化部队表演时,情不自禁地一再说道:“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1934年,德国成立了装甲兵司令部,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参谋长。1935年德国建立起3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任第二装甲师的师长。每个装甲师中有一个装甲旅,其坦克总数不少于561辆,支援它的有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另加摩托化炮兵、工兵、通信和战防等单位,还有一个搜索营。从此,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古德里安毕竟是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将领,他的理论和创立的兵种是服务于法西斯的对外扩张行动的,他是希特勒对外侵略的帮凶。他曾率领为希特勒所创建的装甲兵部队进犯奥地利、波兰、法国、苏联等国。1938年3月,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部队向维也纳进军,这是使用装甲部队于战争之中的第一次尝试,从中也暴露出这一新型兵种的不少弱点,据主管作战的约德尔将军以后在纽伦堡战犯审讯时供称,当时一路发生故障的车辆高达70%,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超过30%。不管怎样,这个年轻的装甲兵只是初露锋芒,其中肯定有不少经验教训,如战车维护、开辟通道和后勤保障等方面。
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对波兰进行突然袭击(参见波兰战役),这是闪电战的第一次实地表演。当时古德里安刚就任第十九军的军长,下辖有一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它的任务是突入波兰边防线,其后从波美拉尼亚快速前进,直抵维斯杜拉河,切断波军通往波兰“走廊”的退路。古德里安不喜欢在司令部里发号施令,而是在前线直接指挥。他往往乘坐他的装甲指挥车随同领先的装甲部队一起前进。这样,他可以及时掌握多变的战况及有利战机,用无线电与军部及各师师长联系,并下达命令。古德里安在率部进攻波兰时,曾遭到波兰骑兵的英勇抵抗。但是,战马与坦克搏斗,马刀马枪与坦克火炮对阵,终于造成波军的惨败,使古德里安初次尝到了坦克战的甜头。古德里安在这次闪电战中也遇到了在平素演习时所碰不到的问题,他在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惊险的描写:“9月1日清晨4时45分钟的时候,全军都同时在边界上开始行动。最初地面上有一层浓厚的晨雾,使空军不能对我们作任何支持。我在第一次攻击波中,就和第三装甲旅一同前进,一直到曾贝堡以北的最前线,那就是序战开始的地方。不幸得很,虽然我已经严令第三师的重炮兵不得开炮射击,但是在大雾之中,他们还是忍不住开炮乱打起来。第一颗炮弹恰好落在我的指挥车前50码的地方,第二颗就落在后50码的地方。我马上想到要是再来一颗的活,就一定会直接命中。于是马上就命令驾驶员转过车来离开这个地区,这种突如其来的炮击使驾驶员有一点神经错乱,拼命的一冲就掉在一个沟里去了。”但是,这次波兰战役确是速战速决,9月底波兰终于败亡。德国之所以在这一次战争中能够这样迅速的取得成功,使用装甲兵力量和进行闪电战是一大原因。1939年10月27日,古德里安在希特勒总理府得到骑士铁十字勋章,他为自己如此之早就受到了这种勋章。深以为荣,并认为这是他经过长期苦斗建立起来的新型兵种——装甲兵的一张成功证明书。在这次战争实践中,古德里安感到坦克需要更厚的装甲,其火炮的射程和穿透力需要增强。
1940年2月,德国陆军总司令颁发关于进攻西线——“黄色方案”修正案的训令。这次战役的目标是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迫使英国缔结有利于德国的和约。“黄色方案”是曼斯泰因拟制的。但是,古德里安在计划和执行该方案中都起了一定作用。为了进行西线战争,希特勒调集了136个师,3000余辆坦克,4500余架飞机,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辖44个师作为左翼,担任主攻,由龙德斯泰特上将指挥,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发起攻击,突破色当,直插英吉利海峡沿岸;“B”集团军群辖28个师,由博克上将指挥,任务是越过荷兰和比利时,作为右翼插入法国;“C”集团军群17个师,由勒布上将指挥,其任务是牵制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此外,还有47个师作为预备队。古德里安的第十九军隶属于“A”集团军群。1940年3月,“A”集团军的高级将领被召集到柏林总理府中,每一个将领都要报告自己所担负的任务,以及将如何去执行自己的计划。古德里安谈到自己的任务是:在奉命进攻之日,就要越过卢森堡的国界。经过比利时南部,然后突破色当,渡过马斯河,并在对面建立一个桥头阵地,以掩护后续的步兵军渡河。他计划战争的第五天就强渡马斯河,并在当天下午在对岸建立好桥头阵地。当古 德里安汇报到这里时,希特勒发问道:“那么以后你又准备做些什么呢?”古德里安回答说:“除非我已经接到了其他的命令,否则我将决定次日继续向西推进。最高统帅应该决定我的目标是亚眠还是巴黎。我个人的意见认为正确的路线是通过亚眠,直趋英吉利海峡。”这里反映了古德里安一再强调的原则——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但以后的事实却令人费解,希特勒命令德军停止前进。1940年5月10日,德国法西斯野蛮地对西线发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攻(参见法兰西战役)。古德里安的十九军两个装甲师于5月14日一拥而过。当晚在马斯河上匆促搭起浮桥,向西前进。5月16日,古德里安正处在一往无前的喜悦之中,在他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迷惑着我们的战争之雾不久就完全廓清,我们已看见青天,结果一切都在我们预料之中。我从第一装甲师的一千前进纵队旁边走过。那些人员都神采飞扬,他们都了解我们已经获得一个完全的胜利。他们向我欢呼着说:‘老头子,这一仗打得真好!’现在所有的道路部分配给三个装甲师,他们一路马不停蹄向西疾驶。”但是,次日清晨,兵团部命令古德里安军队立即停止前进。古德里安以要求免职而力争,于是在集团军批准之下,继续作“威力搜索”。他立即故意对“威力搜索”作了广义的解释,命今部队迅速挺进。5月18日古德里安部到达圣昆丁,次日强渡索姆河,5月20日他亲自督导第一装甲师占领亚眠城后前出至英吉利海峡沿岸,5月23日进抵距敦刻尔克约20公里的阿运河地区,封锁了布伦和加来。当时40万英法联军退缩在敦刻尔克的狭小地区内,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如虎似狼的追兵,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5月24日,希特勒在戈林等人怂恿之下,不颐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的反对。绐“A”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下达了命令:停止前进!这样英法联军便取得了3天时间修筑防御工事,掩护退却。从5月26日到6月4日,英法和其他盟军经过9个昼夜的苦战,33万多人渡过海峡,进入英国。另有4万多名法军未来得及撤退就当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关于希特勒为什么要命令停止前进的问题,至今还是个谜,军事历史学家们进行着激烈的争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大历史悬案。5月29日,古德里安指挥的第十九军奉命从敦刻尔克附近撤回,由第十四军接防。他对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深为不满,对英法等国军队能生还英国深以为憾。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假如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到英国远征军的全部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也很难预言了。无论如何,像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胜利,也可以使外交家多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幸得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了。”1940年6月1日,为希特勒卖命有功的古德里安得到了重用,担任了第二坦克群司令。
古德里安上任之后,他对德国的战争形势作了预测。他认为,到1944年,德国就该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而进攻的方式,还应是以装甲部队为主,到时,一个装甲师,只有当它的坦克和其他种类的兵器和车辆保持一种正确的比例时,才会有充分的战斗力。德军每一个装甲师,照原定计划应有4个坦克营。换言之,全师需要坦克总数为400辆,如果全师坦克数量减至400辆以下,那么它们的全部组织就不能够成为一个有实力的攻击力量。而现在展现在古德里安面前的装甲部队竟没有一个符合这一标准的。因此,在古德里安看来,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重建装甲师,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古德里安拟定了1943年适用的组织系统表(计划)。关于坦克装备,他认为德军当时的主战坦克是Ⅳ型,它主要用于非洲和东方战线,仍需要大量的补充和提高。而“虎”型和“豹”型坦克的生产是不受冲击和影响的。他们还对坦克的性能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其火力系统,并把75mmL48的火炮加装在了Ⅳ型坦克上了,大大提高了这种坦克的性能。为了增加坦克的数量,古德里安还想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延长坦克的使用寿命,为此他们对新型的车型进行反复实验,尽量使其性能尽善尽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例如“豹”型坦克的生产和投入使用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古德里安常常去工厂和坦克学校了解情况。处在卡斯尔的亨西尔工厂是生产“虎”型和“豹”型坦克及88mm战防炮的工厂,古德里安常来这里视察,有时也去学校拜访坦克设计者。他对“虎”型坦克“菲迪南”式的坦克设计者波尔西教授所设计的坦克火炮系统即88mmL70火炮的性能,及时指出了它的弱点。对坦克的“围裙”的改进也提出了意见。
为了满足战争对战斗力的需要。古德里安还调整了装甲部队的编制,他把每个师的坦克团又扩编成坦克旅,每个旅辖四个营。编制的扩大,对坦克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德军的坦克的生产与装备有了一定的改善。尽管他的努力也没能够改变德国的命运。古德里安抓坦克的生产对于德国支持战争是有很大作用的,德军生产量最多每月达1955辆。
斯大林格勒会战使德军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但是,希特勒不甘心失败,决定于1943年夏天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代号为“堡垒”,妄想制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夺回已经失去的战略主动权。1943年5月初,希特勒在慕尼黑召集会议,听取高级指挥员的意见,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克卢格元帅表示赞同,制定“堡垒”战役计划的屈希勒尔对胜利充满信心,而曼施泰因表示疑义。古德里安直言不讳地指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是没便宜可占的。5月10日,他再次去见希特勒并劝阻他发动这次进攻。古德里安说:用装甲兵去硬攻具有坚固防御的库尔斯克是愚蠢的。最后,希特勒还是决定执行“堡垒”计划。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北两翼集中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进行进攻,这是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大会战。库尔斯克战役从7月5日开始,8月23日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 。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50余万人,3000门大炮,3700多架飞机,1500辆坦克。至此,德国的装甲兵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正如苏联元帅科涅夫后来所描述的,库尔斯克战役的枪声是“德国坦克兵这只天鹅临终时的哀歌”。
1944年6月6日,英美等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参见诺曼底战役),苏联红军又展开了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德国岌岌可危,统治者内部危机加剧,?月20日终于爆发了谋刺希特勒事件。希特勒在一时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于7月22日任命古德里安为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当时整个战线已危如累卵,不可收拾,但古德里安接受任命,并以总参谋长名义连续发布两道命令,向最高统帅希特勒保证全体军官对他永远效忠。从这里可以看到古德里安法西斯将军的顽固本质,尽管他同希特勒在具体问题上有过矛盾,有过争论,甚至直言相谏,但他们在对外扩张、反共、反社会主义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古德里安始终忠于希特勒,并以德国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为荣,为德国的对外扩张辩护。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在1944年接受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时,他总是简单地回答说:“军人是应该服从命令的。”
当古德里安接受陆军参谋总长的任命时,他的前任交给他的,不仅是一群完全丧失了组织力的幕僚,而且也是一个完全瓦解了的前线。现在古德里安手里唯一可以动用的兵力就是在南乌克兰集团军后方的罗马尼亚部队。但是,这些部队距所需要的地方很远。需要铁路的运输,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把他运往北方。国内新训练的军团新生兵力也有限,大部已运往前方,以补充惨败后的中央集团军。
古德里安最得力的助手温克将军,他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的参谋长。他对罗马尼亚的情况十分熟悉,所以在征得了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的同意之后,古德里安就向希特勒建议,把凡是在罗马尼亚境内可以抽出的兵力,都调往北方,以填补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之间的空隙。希特勒很快同意了他的建议,同时希特勒又下令把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夏纳尔与北方集团军总司令——费里斯勒相互对调。并且破例给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等以相当大的权力。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北方俄军的攻势暂告停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实,北凋南乌克兰集团军在古德里安看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想乘机使这些部队撤出波罗的海国家,借以大量缩短战线。他认为要想使北方集团军不至于在目前这种危险局面中,遭到全歼的结局,这种撤退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夏纳尔将军奉命制定了一个为期三四周的撤退计划时间表。古德里安又将他的时间表压缩到?天。9月16日至9月26日德军进行了一些反攻行动,恢复了两个集团军之间的联络。这一次胜利的主观原因是斯塔希维兹上校指挥的部队的英勇善战,更难得的是,他指挥的部队恰恰是一支临时拼凑而成的装甲师。这次小小的胜利给撤退军队造成了极好的良机,但是北方集团军却迟迟不肯遵命行动。因而贻误战机,于是在10月间俄军又重新突破了德军之间的联络。后来德军又几经努力,结果还是失败了,于是北方集团军的一切补给只能完全依赖海上运输了。
就此问题,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发生一场激烈的争沦。古德里安主张,为了保卫德国本土,应把这一部分宝贵的兵力撤出。而这场争论除使双方的感情都感到不愉快外,其他毫无结果。
当西线的战事正由大西洋长城向西线长城节节败退的时候,在东线的战斗也一直未停。在东线的南端,一切想阻止苏军前进的企图都失败了。短短的时间内,苏军占领了整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大部分。
12月初,希特勒把他的大本营从东普鲁士迁移到吉逊附近的齐根堡,这样可以使他更接近西线战场。以,便亲自指挥现在即将在西线方面所发动的最后攻势。为此,他进行了必要的准备,新成立了两个装甲军团,第五装甲军团,由曼陶弗尔将军指挥;第六装甲军团由戴垂希上将指挥。但在这次行动计划中,希特勒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胃口张得太大。西战场总司令龙德斯待元帅和“B”集团军总司令莫德尔元帅,都曾经一致建议把这次行动限定在一个目标上,可是希特勒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而坚持要实现他那个“伟大”的理想。
12月16日开始正式进攻,曼陶弗尔将军的第五装甲军团,率先对敌进攻,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自此之后德军再也没能有任何的突破了,到了12月24日,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军人都可以认清这场攻势是已经输定了。
12月25日,古德里安乘火车去左森。当他还在旅途的时候。希特勒在事先未经古德里安知道的情况下,就直接下命令把吉利所属的一个党军军,包括两个党军师在内,从华沙以北地区调往巴尔干以解布达佩斯之围。这些部队本来就是充当朗哈德集团军的预备队。现在要把它们调走,当然这使古德里安和朗哈特都感到很伤脑筋。因为战线本已经太长了,兵力又不足,再也经不起大的调动了。同样古德里安和朗哈特都向希特勒提出了反对意见,自然也得到了希特勒的反对。不得已,在1945年的元旦上午,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报告说,元旦下午吉利的党军军,在巴尔克第六军团的指挥下,准备开始进攻,以解布达佩斯之围。希特勒希望这次攻击能获得极大的成功。可是古德里安却没对这次行动抱有多大的奢望,因为不仅准备的时间不够,而且所有的官也不像以前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可以说是士气不如从前了吧。果然,最初阶段的行动虽很顺利,但最终并没有冲破苏军的包围,因而也没能达到最终解围的目的。
1945年1月12日,在巴拉罗夫桥头阵地的苏军开始发动了一个准备周密的大攻势。苏军在巴拉罗夫一线上,展开了14个步兵师、2个独立坦克军以及其他直属单位,苏军的攻势很成功,一直突入德军的防线。1月28日,苏军在鲁本附近渡过了奥德河,并且建立了一个桥头阵地。很明显这是苏军为将来攻占柏林而进行的一个准备步骤。苏军的主帅朱可夫元帅早已认清了德军的弱点,他的攻势越来越猛了,德军甚至是整个德国的形势越来越不妙了。战争进入到3月份时,在一些城市里已展开了巷战,德国败局已定。于是希特勒准备下令炸毁工厂、水电设备和铁路桥梁,以防止它们落入敌人之手。古德里安反对这一决定,因为他会给德国人民带来史无前例的洗劫,并下令自己的部队不准滥施破坏。除此之外,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陆军参谋总长的古德里安还能做些什么呢?
1944年7月以后,德国已处于四面楚歌。苏军发起1944年夏秋季大反攻,开始越出国界,进军东欧:英美盟军向东挺进;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蓬勃发展。战斗进行到1945年3月,德国法西斯已处在最终灭亡的前夕,苏军和英美军队都为攻克希特勒法西斯的巢穴——柏林而加紧准备工作。就在这时,希特勒就某一战斗的失败的责任问题同古德里安争吵起来,因此于3月28日以“古德里安上将的健康问题需要6个星期的病假”的命令将古德里安免职了。古德里安在夜色苍茫之中回到了家,其妻子向他说道:“今天你出去的时间真是长得可怕呀!”他回答说:“是的,而这也就是最后一次了。我已经被免职了。”5月初,古德里安到了提罗尔,5月10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布之后,他曾被美军所俘,但旋即获释。古德里安于1954年因病去世。著有《注意!坦克》、 回忆录《闪击英雄》(德文版称《 一个士兵的回忆录》、英文版称《坦克指挥官》)等。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著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
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
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
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
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 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
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
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
,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
维尔、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  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
口袋。
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
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
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
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
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 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
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
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
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
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
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
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
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
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
于心脏病,终年68岁。
古德里安性情刚烈,是为数极少的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将领之一,并著有《进攻--坦克》一书。
醉红颜 2008-06-14 10:48

[理查德·海德里希]Richard "Arno" Heidrich  General der Fallschirmtruppe
双剑骑士—理查德.海德里希伞兵上将(1896—1947)
“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个给军队的人”
个人档案:
职务:伞兵上将
出生:1896年7月28日生于德国的萨克林/兰瓦尔德(Lewalde/Saxony)
死亡:1947年12月22日死于汉堡(Hamburg)
简历:
1896年7月28日,这位模范军人--海德里希将军出生在德国萨克森州的一个建筑承包商的家中(Lewalde/Bautzen/Sachsen)。一战爆发后,1914年8月18日,将军中断学业,投笔从戎,入伍来到101步兵团补充队接受了基本军事训练,随后在西线投入了战斗。1915年4月11日,海德里希转入第3皇家萨克森步兵团(“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格第III”第102团)服役。1915年5月18日,海德里希晋升为士官,同年,又晋升为少尉,任团助理副官。一战中他随部队转战东西两线,并曾在战斗中负伤。身为一名职业军官,海德里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功获得了全部两个级别的铁十字奖章。
战后,在自由军服役一段时间后,从二十年代开始,海德里希继续在魏玛共和国的10万军防军(Reichswehr)中服役。1920年,他在第10萨克森步兵团服役,开始担任维修保养连的一名排长。1925年7月31日,扛了10年少尉军衔后,海德里希晋升为中尉,并调到步兵学校任教。1931年2月1日他晋升上尉,任第10步兵团补充营预备士官训练大队队长。
1934年,海德里希开始了在得累斯顿,慕尼黑,波茨坦等地的军事学院任教生涯,担任战术教官。在波茨坦的军事学院任教时,后来晋升元帅的隆美尔是他的同事。
一般的认为,第一支德国伞兵部队可上溯到最初的机动警察部队。戈林自己组织了一支团规模的队伍,为他在政治集会和讲演中提供保护。有些类似于希特勒的“警卫旗队”。1933年,纳粹掌权后,这支部队被改名为“戈林将军团”,并正式变成正规军事单位。正是这个单位,发展成第1支德国伞兵部队。
1936年1月29日,被认为是德国伞兵部队的官方的生日。
1936年初,以“戈林将军团”的15名军官和士官为基础构成了伞兵部队第1营。
1936年,理查德.海德里希指挥的陆军部队(具体什么时候调任,不清楚)装备了重机枪和臼炮被改为伞兵部队,后来发展成伞兵部队第2营。
1937年10月12日,在海德里希少校41岁的时候,他被派到Stendal's Albert的Bear军营担任陆军伞降步兵连(Fallschirm-Infanterie-Kompanie)的指挥官。
他在1938年春天,在海德里希42岁那一年,他获得陆军伞降徽章,赢得部下的尊敬。该徽章授与完成了规定伞降集训训练课程并完成5次跳伞任务的人员。1939年后,伞兵划归空军,此章停止发放。
不久以前,海德里希面对的还是一群轻率,漫不经心的士兵。他慢慢地向他们灌输必备的军事理论,经过训练,把他们变成的精锐突击队。1938年6月1日,伞降步兵连扩编为营级规模,下辖4个步兵连,名字也改为伞降步兵营(Fallschirm-Infanterie-Battalion),简称FIB。仍由海德里希少校指挥。
1938年8月1日,FIB配属给空军第7航空师(7. Flieger-Division),在斯图登特中将(Kurt Student,305橡叶)指挥下,参加向捷克苏台德区进军的行动,此行动德军兵不雪刃。1938年11月4日,FIB在移防到布朗斯维克(Brunswick 德国中部的一个地区)附近的Wolfenbüttel后,被用第二帝国军队中带有传奇性质的第7攻击营重新命名,该营因在第1次世界大战残酷的堑壕战而闻名。而海德里希继续被当成第7攻击营的楷模。

这张照片是1938年11月,海德里希少校指挥FIB在Brunswick。身后的部队应该是伞降步兵营
稍后,海德里希转任驻柏林的空军斯图登特将军的第7航空师的司令部的参谋,他的工作交给普瑞格(Fritz Prager1940年5月24日骑士)上尉。
1939年1月1日,空军接管伞兵部队,FIB划归空军指挥,番号变成第1伞兵团第2营(II/FJR1),同日,海德里希晋升中校军衔。
1939年1月1日,空军接管伞兵部队,FIB划归空军指挥,番号变成第1伞兵团第2营(II/FJR1),同日,海德里希晋升中校军衔。
1939年9月,在德军入侵波兰的闪电战中,实施空降被认为是多余的,因此II/FJR1被当成一般的战斗步兵来使用,战斗中有一些官兵受到不必要的伤亡。因为斯图登特将军滥用自己精心训练的精锐部队并造成伤亡,海德里希和斯图登特将军为此大吵一顿。一气之下,海德里希离开空军,1939年12月1日调去陆军第4预备步兵团任中校团长 (Kommandeur Infanterie-Ersatz-Regiment 4)。1940年2月6日,海德里希转任国防军第294步兵师514步兵团团长。4月20日,海德里希晋升为上校军衔。参加了5月间西线的入侵法国和低地国家的战斗。因功获得1914年铁十字勋章的1939年誉记。
但是,最终1940年6月,海德里希还是在斯图登特的劝说下回到空军。6月1日出任新成立的第7航空师第3伞兵团的团长(FJR3),他的老部队II/FJR1大部分人员也划归他管辖,成为组建第3伞兵团的基本部队。此时的海德里希上校仍穿着陆军部队的制服,但却很自豪的在胸前紧贴着他那枚1914年的EK1配着他的陆军伞降徽章。1940年8月在挪威的卑尔根(Bergen),第3伞兵团正式成立了。
在海德里希上校的督导下,经过9个月的高强度训练,1941年5月20日,第3伞兵团参加了入侵克里特岛的空降战。第7航空师师长苏斯曼中将(Wilhelm Sussman)指挥该师之伞兵第3团和第2团(欠第2营)为中部战斗群,在克里特岛首府干尼亚(Chania)以及附近的加拉塔斯(Galatas)空降,计划占领干尼亚和苏达湾。谁知起飞才20分钟,苏斯曼和师部乘坐的滑翔机拖索被一架德军He-111撞断,滑翔机失控坠毁,苏斯曼和师部成员全部丧生。于是海德里希上校成为德军中部战斗群的最高指挥官。
但是伞兵第3团搭乘容克-52运输机在加拉塔斯的伞降情形也很不妙,由于守军施放的烟幕和地面飞扬的尘土,加上猛烈的对空火力,使得飞行员无法找到预定的空降地域,致使伞兵的着陆散布面积非常分散,而且降落过程中一面受到了密集火力的射击,一面是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着陆,损失颇大。
III/FJR3在海尔曼少校(Ludwig Heilmann,67剑)指挥下在加拉塔斯西北伞降,占领2个村庄并向干尼亚进发,但是在着陆时遭到英军的顽强抵抗,13/FJR3连落到了Agia水库中,连长Schimkat中尉以下大部人员被淹死,武器装备也基本损失光,其它的连降到新西兰军队的营地里,损失残重。I/FJR3在海德特上尉(Friedrich August Freiherr von der Heydte,617橡叶)指挥下在阿里卡诺--干尼亚(Alikianou-Chania)公路以南伞降,去占领苏达湾和通过滑翔机降落的根滋中尉(Alfred Genz)指挥的伞降突击团第1营的第1连取得联系。II/FJR3在德尔佩少校(Helmut Derpa,阵亡)指挥下在阿里卡诺--干尼亚公路以北,加拉塔斯以西南地区伞降,担任团预备队,但是在降落过程中也损失了1/3的人员。和FJR3配合的还有通过滑翔机降落的伞降突击团第1营的第1和第2两个连。
5月20日0900时,海德里希降到岛上,他不久就发现情况不妙。如果想按计划占领 干尼亚,首先就要占领加拉塔斯附近正被新西兰军队牢牢控制的高地。新西兰军队指挥官Kippenberger上校知道德军刚着陆时非常混乱,和Inglis准将请求发动反击,但没有被岛上盟军最高指挥官费莱伯格将军(Freyberg)批准。给了海德里希上校收拢部队的机会。傍晚,海德里希集合几百名伞兵占领了加拉塔斯附近山上的盟军炮台。费莱伯格将军调3个营来支援马拉曼和加拉塔斯的新西兰军队,盟军发动了一次反击,由于决心不坚定,没有给德军带来很大的威胁。但是海德里希的部队也很难向干尼亚进军了,请示斯图登特将军后,海德里希指挥部队原地坚守待援。一直到24/25日夜间,拉姆克上校(Bernhard-Hermann Ramcke,第99剑)指挥的伞降突击团一部和第5山地师山地步兵一部突破英军防线,和海德里希上校会合。随后FJR3向干尼亚进军,I/FJR3在海德特上尉指挥下第一个攻入盟军遗弃的干尼亚。
1941年6月14日,第3伞兵团团长海德里希上校,获颁骑士十字勋章。

[1944年夏,第1伞兵军军长海德里希将军(右数第3位)正在和第4空降师师长Heinz Trettner少将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到博洛尼亚的途中]
克岛空降后,希特勒开始把伞兵当成常规步兵来使用。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1941年10月1日,海德里希上校率第3伞兵团的第2营和第3营来到列宁格勒参战,和其它伞兵部队一起在涅瓦河畔与苏军发生激战。1941年底,遭受了重创的伞兵后撤并返回德国。 1942年8月1日,海德里希上校被任命第7航空师的师长,8月4日,海德里希晋升为少将。将军率部继续在苏联作战。1942年,德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在苏联南部实施一次空降行动,以夺取该地区重要的油田。但9月份计划却被取消了。第7空降师的几支特遣队(来自第1、第3和第4伞兵团的6个营,外加1个工兵营,1个炮兵营及1个反坦克机枪分队)被配属给了中央集团军群。此时,苏军早已在德军防线前集结了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以应付德军可能展开的目标莫斯科的冬季攻势。第7航空师接管了斯摩棱斯克附近的阵地,在斯摩棱斯克—维帖布斯克公路(Smolensk-Vitebsk)以北56英里的地域布防,几个月前苏军曾经猛烈攻击过这里。一直到1943年初,第7航空师仅参加了部分小规模的行动,也执行了多次在苏军防线后的侦察任务。
1943年3月底,苏军开始向第7航空师据守的阵地发动攻势,在炮兵的弹幕轰炸后,大批步兵随之而来。而此时第7航空师正准备换防返回西线休整。在此紧要关头,海德里希将军下令停止换防,所有的伞兵必须坚守阵地打退苏军的进攻。面对有着优势兵力和装甲部队的苏联红军,伞兵们作战英勇,给苏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在一次发生在卢施基(Lushki)的战斗中,III/FJR4营的官兵守在一座小山上。他们的防线遭到苏军的猛攻。就在苏军将要突破防线的时刻,III/FJR3营及时赶到,帮助他们守住了阵地。在1943年3月20日--27日的这一周里,这两个营的伞兵竟打退了苏军两个师的进攻,苏军在巨大的伤亡面前终于逐渐减缓了他们的攻势。
1943年3月底,苏军开始向第7航空师据守的阵地发动攻势,在炮兵的弹幕轰炸后,大批步兵随之而来。而此时第7航空师正准备换防返回西线休整。在此紧要关头,海德里希将军下令停止换防,所有的伞兵必须坚守阵地打退苏军的进攻。面对有着优势兵力和装甲部队的苏联红军,伞兵们作战英勇,给苏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在一次发生在卢施基(Lushki)的战斗中,III/FJR4营的官兵守在一座小山上。他们的防线遭到苏军的猛攻。就在苏军将要突破防线的时刻,III/FJR3营及时赶到,帮助他们守住了阵地。在1943年3月20日--27日的这一周里,这两个营的伞兵竟打退了苏军两个师的进攻,苏军在巨大的伤亡面前终于逐渐减缓了他们的攻势。
1943年3月底,苏军开始向第7航空师据守的阵地发动攻势,在炮兵的弹幕轰炸后,大批步兵随之而来。而此时第7航空师正准备换防返回西线休整。在此紧要关头,海德里希将军下令停止换防,所有的伞兵必须坚守阵地打退苏军的进攻。面对有着优势兵力和装甲部队的苏联红军,伞兵们作战英勇,给苏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在一次发生在卢施基(Lushki)的战斗中,III/FJR4营的官兵守在一座小山上。他们的防线遭到苏军的猛攻。就在苏军将要突破防线的时刻,III/FJR3营及时赶到,帮助他们守住了阵地。在1943年3月20日--27日的这一周里,这两个营的伞兵竟打退了苏军两个师的进攻,苏军在巨大的伤亡面前终于逐渐减缓了他们的攻势。
在海德里希将军确信他的防线已经稳定时,才指挥部队返回了西线休整。

[1942年的一张在法国的空军军官合影,右数第2位就是理查德·海德里希,站在他右边的是第7航空师师长埃里希.波特森(Erich Petersen),站在中央的则是西法兰克大区的空军司令 Theodor Spie? 。其他的人员还包括了 Ludwig Schulz、 Karl-Lothar Schulz以及 Dr. phil Eugen Weissmann 中将]
1943年5月1日,第7航空师番号改为第1伞兵师(1. Fallschirmjager-Division),简称FJD1,下辖第1,3,4伞兵团,海德里希将军继续担任师长职务。驻扎在法国南部的卡昂(Caen)附近的Flers担任D集团军群第11航空军(XI. Fliegerkorps/Heeresgruppe D)的预备队。
1943年7月1日,海德里希晋升为中将军衔。7月9日,盟军登陆西西里,西西里岛战役开始。7月11日,第1伞兵师的部队(FJR3,I/FJR4,III/FJR4,机枪营)到达罗马。7月12日,I/FJR4,III/FJR4,机枪营乘滑翔机和JU-52在西西里的卡塔尼亚(Catania)机场降落;FJR3也在14日到达西西里,归第14装甲军军长胡比将军(第22位双剑骑士)指挥,并立刻投入战斗。FJR1则留在那不勒斯驻守。8月17日西西里被盟军占领后,第1伞兵师撤到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Calabria)休整。
1943年9月,盟军开始对意大利本土发动攻势,休息调整了一个月的第1伞兵师又被重新投入意大利战场。德军遵循空军元帅凯塞林(第15剑)的意图,缓缓向预先设置好的意大利中部防线撤退。蒙哥马利的英军第8集团军沿着意大利半岛的东侧推进,这里的德军主力只有海德里希将军指挥的第1伞兵师,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9月27日,驻守在福贾机场的德军第1伞兵师经过短暂战斗,撤离了福贾机场。10月初,在丢掉特尔莫利后,伞兵们一边激烈抵抗一边退往意中部的山区建立在桑格罗河上的以卡西诺为中心的“古斯塔夫防线(Gustav)”。
德军第1伞兵师第3伞兵团在海尔曼上校(Ludwig Heilmann,67剑)指挥下,在1943年12月间在奥托纳的巷战中重创了英军加拿大师。1943年12月24日,第1伞兵师的事迹上了国防军公报;“昨天,在南意大利的奥托纳(Ortona),敌人在强大的炮兵和坦克支援下,向我军发动进攻。英勇的第1伞兵师在海德里希中将的指挥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因此一役,1944年2月5日,海德里希中将获颁骑士勋章上的橡叶(第382人)。

[获得骑士十字勋章的理查德·海德里希]
当盟军入侵意大利时,德军构筑了好几条防线。其中最出名的,坚守时间最长的就是“古斯塔夫防线”。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防线”利用意大利的山脉走向从那不勒斯以北60余公里的地中海沿岸直至亚得里亚海边的奥尔托纳,横贯意大利,防线的中枢要点是高耸入云的卡西诺(Cassino)峰,这座陡峭山峰的脚下就是通往罗马的必经之路——6号公路,德军占据着卡西诺峰,就可以居高临下封锁六号公路,切断盟军向罗马的通路。整条防线到处都是构筑巧妙的混凝土工事和密布地雷的雷区,加上又是凭借着天险之利,绝对是易守难攻。
如果你今天乘车从卡西诺到罗马只需一个半小时,但在1944年,同样的路程,盟军却花费了6个月才到达,同时还有40000人的伤亡,德军方面有25000人伤亡。
如果你今天乘车从卡西诺到罗马只需一个半小时,但在1944年,同样的路程,盟军却花费了6个月才到达,同时还有40000人的伤亡,德军方面有25000人伤亡。
如果你今天乘车从卡西诺到罗马只需一个半小时,但在1944年,同样的路程,盟军却花费了6个月才到达,同时还有40000人的伤亡,德军方面有25000人伤亡。
盟军第一次进攻古斯塔夫防线是在1944年1月17日,付出了大量的伤亡所取得的仅仅是围绕卡西诺周围山地的一些支撑点,并没有冲垮位于山地中央德军坚固的防御。
1944年2月15日,盟军第2次进攻卡西诺山地。2月20日,凯塞林元帅把他最得力的将军海德里希和他的伞兵第1师从亚得里亚海调到这里,代替了第90装甲掷弹兵师的防御阵地(师长是第111剑Ernst-Guenther Baade中将)。2月26日,海德里希接过了这8英里地区的防御指挥权。德军伞兵加强了卡西诺城的防御,由上校海尔曼(Ludwig Heilmann)指挥的第3团第2营负责。而卡西诺修道院(Benedictine Abbey)废墟所在的山地以及周围的高地则由第3团第1营负责。修道院居高临下俯视着卡西诺小镇和6号公路,这修道院就是整个古斯塔夫防线上的战略要点。
3月15日早晨,盟军第3次进攻卡西诺山地。第1伞兵师很有经验地利用山地的防御优势,把自己隐藏在坚硬的岩石背后,这些天然防御工事对盟军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美军,新西兰,印度军队试图攻占卡西诺城以及其背后的各阵地时遭到德军第1伞兵师相当顽强的抵抗,攻击严重受挫。3月25日,第3次卡西诺战役落下了帷幕,盟军认识到光靠空军和炮兵而没有地空协同作战是无法征服卡西诺的,当然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大的惊人。
1944年3月25日,第1伞兵师师长海德里希获颁骑士勋章上的宝剑(第55人)。

[理查德·海德里希(左)和第1伞兵师第3团团长海尔曼上校正在研究战局]
盟军第4次进攻被预定在5月,加上安齐奥的盟军进攻。1944年5月16日和17日,德国伞兵经过殊死战斗后撤离卡西诺地区。这就是二战史上著名的“卡西诺山地之战”,战后很多西方的军史研究人员都称这场战斗是二战时期经典的防御杰作。而德军第1伞兵师也因为在卡西诺战斗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卡西诺的绿色魔鬼”之称。第1伞兵师和他们的海德里希师长也在1944年6月29日再次登上了国防军公报。
第1伞兵师在之后则撤入“古斯塔夫防线”后面的“凯撒防线”以及“哥特防线”继续与盟军作战。由于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和英军主力调去希腊,意大利战线在此后渐渐归入平静。
1944年10月31日,海德里希晋升为伞兵将军(General der Fallschirmjager)。
1944年11月17日,海德里希升任第1空降军军长(I. Fallschirm-Korps),并继续在意大利战斗,直到1945年5月。
1945年5月2日,意大利的德军向美军投降。美军把海德里希送到位于英国的战俘营关押。因为病情严重海德里希将军在第二年夏天被遣返回德国,医生认为他活不了多久了。当他在伦敦被当成战犯审判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有罪。意大利当局也认为伦敦的审判是很公正的。
海德里希将军于1947年12月23日,在汉堡的一家医院故去,享年51岁。27日,他被他的战友们埋葬在Bergedorfer的墓地里。除了双剑骑士十字勋章外,将军一直配戴着他那枚引以为荣的陆军伞降徽章。
海德里希将军一生没有结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军队。严格公正的对待手下的士兵,他有丰富的步兵作战经验和训练方法。通过艰苦的训练使部队的战斗力达到最强。将军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他被称为楷模。
有伞兵部队之父称号的斯图登特上将这样评价海德里希将军:“伞兵部队最老的先驱和最好的教官。”
晋升:
1914年8月18日 志愿兵
1914年11月17日 上等兵
1915年5月18日 下士
1915年7月14日 候补军官
1915年8月20日 少尉
1925年7月31日 中尉
1931年2月1日 上尉
1936年1月18日 少校
1939年1月1日 中校
1940年7月4日 上校
1942年8月4日 少将
1943年7月1日 中将
1944年10月31日 伞兵上将
任职:
第4后备役步兵团团长:1939年12月1日——1940年2月5日;
第3伞兵团团长:1940年1月1日——1942年7月31日;
第7伞兵师师长:1942年11月1日——1943年4月30日;
第1伞兵师师长:1943年5月1日——1944年11月16日;
第1空降军军长:1944年11月16日——1945年5月3日;
荣誉:
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6月14日
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4年2月5日(第382位)
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4年3月25日(第55位)
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1942年4月13日
一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勋饰:1941年5月25日
二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勋饰:1941年5月25日
国防军通报表彰:(共4次 1941年6月9日 1943年12月24日 1944年3月25日 1944年6月29日)
克里特袖标
陆军伞兵章
布拉格城堡纪念章
国防军一级长期服役章
国防军三级长期服役章
普鲁士一级铁十字勋章
普鲁士二级铁十字勋章
萨克森 阿尔伯特二级配剑骑士勋位
萨克森 二级配剑骑士战功勋位
1914-1918战斗十字荣誉勋章
铜制战伤勋章
醉红颜 2008-06-14 11:28

[奥古斯特·海斯迈尔]
SS-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und Polizei
August Heißmeyer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任武装党卫军和警察上将-奥古斯特.海斯迈尔(1897 - 1979)
个人档案:
军衔: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和警察上将
出生日期:1897年1月11日
出生地:汉诺威地区的哈梅恩(Hameln)
死亡日期:1979年1月16日
死亡地点:施瓦比哈尔(Schwabisch Hall)
纳粹党籍编号:21573 (1925年1月30日入党)
党卫队员证号:4370 (1930年加入)
简历:
* 1897年1月11日,出生在汉诺威地区的哈梅恩(Hameln)镇一个农民的家庭;
* 1903年-1907年,在家乡的公立小学就读;
* 1907年-1913年,在哈梅恩的一所中学就读,并顺利通过Abitur考试毕业;
* 1914年8月,以战争志愿兵身份参加军队;
* 1914年8月2日-10月9日,在预备役营服役;
* 1914年10月15日-1917年6月,在第164汉诺威步兵团服役。其中在1915年2月,他接受了正规军官培训,并于1916年8月8日被任命为预备役少尉。在1917年4月,他在战斗中负伤。
* 1917年6月-1918年3月,担任师部军需官兼师属突击连连长。他于1918年3月被调入空军部门担任观察员;
* 1918年3月-1919年2月15日,担任第260飞行大队观察员。1919年2月15日,奥格斯特·海斯迈尔离开了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先后获得过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5级布伦瑞克服役十字勋章,飞行观察员徽章和黑色战伤纪念章。
* 1919年-1920年3月,参加了汉斯泰因地区的自由军;
* 1920年3月-8月,在第3“罗文菲尔德”海军旅服役。此后,他先后在威斯特法利亚和南哈尔茨地区服役。他还先后在基尔和哥廷根两地的大学学习过法律和经济。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被迫中途退学,没有获得学位。之后,他又做了矿工,不久被安排管理工业品。
* 1925年10月30日,加入纳粹党,并被任命为莱因-普法尔茨和莱因-海森地区新闻主管。同年,他还加入了冲锋队(SA);
* 1925年-1928年,担任哥廷根地区冲锋队领袖。
* 1928年10月1日-1932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南汉诺威-布伦瑞克大区副省长。这段时期内,他的正规职业先是西门子公司的一名果树销售商,之后又是一所驾驶学校里的职员。
* 1930年,退出冲锋队而加入党卫队;
* 1930年-1931年4月,担任党卫队第55突击队领袖。期间,他于1931年3月31日被任命为突击中队长。
* 1931年4月1日-8月26日,担任党卫队第12旗队第3突击大队第1中队领袖。期间于1931年8月25日被晋升为突击大队长。
* 1931年8月26日-9月20日,担任党卫队第12旗队第3突击大队领袖;
* 1931年11月16日-1932年11月9日,担任党卫队第12旗队领袖。期间于1932年3月18日被晋升为旗队长,同年10月6日晋升为区队长。
* 1932年10月6日-1933年11月16日,担任党卫队第17区领袖。该区建立于明斯特地区。期间于1933年11月9日晋升为旅队长。
* 1933年11月16日-1934年1月1日,担任党卫队“易北河”(Elbe)大区领袖。该大区由位于德累斯顿地区的党卫队东部集团指挥部发展而成。
* 1933年5月3日-1936年2月10日,担任德国国家政治教育机构观察员;
* 1934年1月1日-1935年5月22日,担任党卫队“莱因”大区领袖。该大区由位于威斯巴登地区的党卫队西部大区发展而来。期间,他于1934年2月28日晋升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在1935年2月,他还曾经被提名出任一个大区的领袖,但是最终未能通过。
* 1935年5月22日-1940年4月1日,担任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期间,他于1935年11月-1936年1月30日担任党卫队最高总局第1(行政管理)分局局长,并在1936年11月9日升任党卫队副总指挥。
* 1939年11月15日-1940年8月15日,担任党卫队骷髅旗队和集中营督察官。海斯迈尔是接替前任提奥多尔·艾克担任此职务的。海斯迈尔原本任命理查德·格吕克斯(Richard Glücks)担任该职,但后者直到1940年8月15日才正式上任。因此海斯迈尔只得暂时担任这个虚职。他在此职位上没有任何行动职权,况且他本来就对这个职位毫无兴趣。
* 1939年9月2日-1944年2月20日,担任柏林帝国警察高级领袖兼第三防区(勃兰登堡大区)指挥官;
* 1944年2月20日-1945年5月8日,担任第三防区(勃兰登堡大区)党卫队兼警察高级领袖;
* 1936年2月10日-1945年5月8日,担任“阿道夫.希特勒”学校和全国预先教育协会(NEPA)教导员;
* 1938年4月26日-1945年5月8日,担任全国家庭儿童教育协会(Reichsbund fur Kinderreich)会长。成立该协会的目的是帮助处于社会低层的家庭的教育活动,并在特别成立的纳粹学校里培养这些家庭的儿童。海斯迈尔被希姆莱任命为该协会会长。但他本人却认为这个组织背离了成立的目的,因为过分强调政治教育。
* 1940年8月15日-1945年5月8日,担任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海斯迈尔办公室主任。该部门由希姆莱创立,主管青年党卫队员的政治教育工作。海斯迈尔于1944年7月1日被授予武装党卫军和警察上将的军衔。
* 1945年4月-4月25日,担任“海斯迈尔”战斗群指挥官。该战斗集群由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人员组成,负责守卫柏林郊区的施潘道(Spandau)机场。这个战斗群于4月25日夜里几乎被苏军全部歼灭。残余人员冲出包围圈并通过夏洛汀桥到达哈威尔(Havel)。
* 纳粹德国战败后,海斯迈尔与妻子化名在巴登一直隐居了三年。直到1948年他才身份暴露而被法国占领军逮捕。同年,他被判处18个月的监禁。1949年,他被释放出狱并移居贝本豪森(Bebenhausen)。随后在西德的一家可口可乐生产厂担任监察员。
* 1979年1月16日,海斯迈尔病逝于施瓦比哈尔(Schwabish Hall),终年82岁。
简评:
奥古斯特·海斯迈尔是党卫队早期领袖之一,受到过良好的正统教育。虽然他身为党卫队高级领袖之一,但却始终没有掌握到所处职位的实权。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在当时也从未给予正在发展中的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和奥斯瓦尔德·波赫的中央经济管理局以任何支持和贡献,从而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位。但由于他重视教育,因而在1936年成为了纳粹党教育机构的督察员。在1935年秋天,他发布信息,称“党卫队全国领袖(即希姆莱)希望所有希特勒青年团的高级领袖都能身穿正式制服参加大型仪式”。这意味着党卫队高级领袖们对希特勒青年团的兴趣开始增强,也由此开始了党卫队从希特勒青年团征召新兵的先例。海斯迈尔也开始负责起党卫队内部的政治教育工作,后来权力又扩大到了整个纳粹党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办公室也开始着手进行所谓“英雄教育”(NAPOLA)的发展,同时海斯迈尔还负责推行将私立学校逐步转变为全德国的“家庭学校”(Heimschulen)。在这种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孩子或是在战争中阵亡军人的后代,或是贫困人民的子女。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无能力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海斯迈尔允许这类学校里的教育者们保留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并极力使他们不受纳粹教育管理总局和党卫队的影响。希姆莱虽然非常不满,但他也无法在联邦州的范围内贯以纳粹党内的标准。这样一来,海斯迈尔也与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戈特洛布·伯格尔发生了激烈争执。后者认为他允许教育机构保留独立性是对党卫队的背叛。1942年所有位于德国境外的学校都被归于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所控制。而此时德国本土内的学校还归于海斯迈尔办公室所管理。海斯迈尔接到命令招收学校里的志愿者加入武装党卫军。海斯迈尔在训导志愿者时,将来自被占领国家的学生也招收入志愿队伍。这样一来,他同时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党卫队两方的不满。来自政府部门的官员认为他在希姆莱的授意下违抗政府意志,而希姆莱也指责海斯迈尔没有维护党卫队的利益。结果以后的两年里,海斯迈尔一直处于政府部门和党卫队强烈指责中。直到1944年12月,希姆莱将所有境内外学校统一接受管理,此事才得以解决。此外,海斯迈尔也强烈反对党卫队与警察合并,认为这样会使党卫队丧失自己的优势。

[海斯迈尔和萧尔茨-克林克同一个家庭的合影,这也是目前仅有的寥寥几张他的照片之一]
海斯迈尔于1923年8月4日与玛丽·拉德结婚,婚后生有三儿三女。玛丽·拉德于1939年12月23日去世。之后,海斯迈尔又结识了纳粹党妇女联盟(Nationalsozialistische Frauenschaft)的首脑格尔特鲁德·特雷乌施·萧尔茨-克林克。不久他们结婚,并生有一个儿子。克林克夫人是个个性极强的女性。海斯迈尔的副官曾回忆,海斯迈尔曾经有段时期内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工作,以避免被他难缠的妻子干扰。
任职:
加入陆军服役:1914年;
担任代理少尉:1916年8月6日;
在步兵部队服役期间,先后担任了师的军需官和突击连连长:1917年6月;
调到空军部队服役:1918年3月;
冲锋队哥庭根(G?ttingen)地区领袖:1925年——1928年;
南汉诺威-布伦瑞克省副省长:1928年10月——1930年;
党卫队第55突击队大队长:1930年-1931年4月;
党卫队第12旗队第3突击大队大队长:1931年8月——9月;
党卫队第12旗队旗队长:1931年1月16日-1932年11月9日;
党卫队第17中区(总部:明斯特[Münster])领袖:1932年10月6日—1933年11月16日;
帝国国会代表[Miglied des Reichstages](北威斯特法伦选区):1933年3月5日——?;
党卫队“易北河”大区(总部:德累斯顿)领袖:1933年11月16日——1934年5月1日;
党卫队“莱因”大区(总部:科布伦茨)领袖: 1934年1月1日——1935年5月22日;
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第1局(行政管理)局长:1935年11月——1936年1月30日;
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1935年5月22日——1940年4月1日;
党卫队骷髅旗队和集中营监察官:1939年11月——1940年8月;
“施普雷”区(总部:柏林)党卫队兼警察高级领袖(1943年4月以后他才结束了这个代理职位):1939年9月2日——1945年5月8日;
担任全国家庭儿童教育协会会长(Reichsbund für Kinderreiche):1938年4月——?
担任政府部长:1940年——?
“阿道夫.希特勒”学校和全国预先教育协会(NEPA)教导员:1936年2月——1945年5月;
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海斯迈尔办公室主任(主管“阿道夫.希特勒”学校和全国预先教育协会):1940年8月——1945年5月;
“海斯迈尔”战斗群指挥官(由希特勒青年团和人民冲锋队组成),负责守卫柏林郊区的施潘道(Spandau)机场:1945年5月
晋升:
预备役少尉 1916年8月8日
党卫队突击中队长 1931年3月31日
党卫队突击大队长 1931年8月25日
党卫队旗队长 1932年3月18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32年10月6日
党卫队旅队长 1933年11月8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 1934年2月28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 1936年11月9日
武装党卫军和警察上将 1944年7月1日
荣誉:
1914年式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4年式二级铁十字勋章
一级配剑战功十字荣誉勋章(1943年11月18日)
二级配剑战功十字荣誉勋章(1943年10月30日)
1918年式黑色负伤纪念章
前线作战荣誉十字章
联邦州勋章
纳粹金质党章
铜制和银质纳粹党荣誉服役章
党卫队长期服役奖章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赐剑
党卫队骷髅戒指
醉红颜 2008-06-14 15:27

[奥托·库姆]SS-Brigadeführer und Generalmajor der Waffen-SS
Otto Kumm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奥托·库姆(1909—2004)
个人档案:
军衔: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生日:1909年10月1日
出生地:汉堡
死亡:2004年3月23日
死亡地:汉堡
纳粹党籍编号:412230
党卫队证号:18727
* 奥托·库姆于1909年10月1日出生在德国的汉堡市,父亲Eduard Kumm是一名商人。他于1925年在家乡完成了基础学业。毕业后,他选择了应聘排字工人,并在经过培训后,顺利地进入该岗位。
* 1930年10月,库姆在家乡加入了冲锋队(SA),被分派到冲锋队第25突击队服役。到1931年12月1日,库姆脱离冲锋队转投党卫队,被分配在党卫队第28旗队第1大队第1中队(1./I./28.SS-Standarte)。1932年3月,他完成了基本训练,随即在第二月被转调到第5突击队(5.Sturm),并在此服役直到第二年10月,在此期间他于1932年11月9日被任命为党卫队一级小队长(SS-Obertruppführer)。1934年2月15日,库姆被任命为第3突击中队(III.Sturmbann)中队长,以接替转调指挥第9旗队的前任海因里希(Heinrich Jürs),同时被晋升为党卫队三级突击中队长。
* 1934年8月中旬,库姆被转调到在汉堡刚建立的一个政治预备队,负责指挥第3突击队。该部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日尔曼尼亚”团。同年8月12日,他被晋升为党卫队二级突击中队长。10月,他被暂时调回普通党卫队(Allgemeine-SS)指挥位于科斯林(Köslin)的第39旗队。在这之后,库姆于1935年5月17日被任命为第4突击队队长,负责指挥一只机枪组,直到1936年12月10日。此时这个组已经被重新整编为一个连。

在德意志旗队服役时期的库姆
* 1936年9月13日,库姆被晋升为党卫队一级突击中队长,转调到“德意志”团担任第2营高级参谋军官。1937年2月初,他又被任命为“德意志”团格奥尔格·克普勒指挥的第1营的第2连连长,之后一直指挥该连到1938年5月。他于1938年1月29日与Isle Husfeld结婚,婚后生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 1938年5月1日,党卫队第3“元首”旗队成立,库姆担任第3营第10连连长,直到11月中旬被奥托·鲍姆(Otto Baum)接替。这之后,他又担任了“元首”旗队第12大队(12./Der Führer)大队长,该团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波兰战役做准备。1939年10月,该团成为了最早的武装党卫军师的一部。在1940年入侵法国战役中,第3营营长Hilmar Wäckerle于5月13日负伤,库姆代理指挥该营,并因出色的指挥于5月29日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在他正式被任命为该营营长后,他又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不久他在6月8日的战斗中负伤,这又为他的胸前增加了一枚黑色负伤章。

法国战役期间的党卫队一级突击中队长奥托·库姆
* 法国战役结束后,库姆于1940年9月1日被晋升为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1941年7月11日,由于原团长格奥尔格·克普勒转调“骷髅”师,库姆成为了“元首”团第二任团长。10月1日,他被晋升为一级突击大队长。同时“帝国”师师长也为他提交了骑士铁十字勋章的申请文件,但是最后被驳回,转而颁发了级别稍低的德意志金质十字章。
*1941年9月4日,负责增援的“元首”团从阿夫德叶夫卡(Awdejewka)一直向西南方向突击。这一期间,该团经历了一系列的血战。其中攻取位于鲁德尼亚(Rudnja)附近一座重要桥梁的战斗中,团长库姆指挥部队与敌人的装甲部队展开激战。不久,“元首”团攻占了鲁德尼亚西南方的高地。随后进入了夜晚,在“元首”团的穷追勇打下,敌军终于在Tschernotitschi被击溃,而且还被德军缴获了大量装备。
* 1941年9月15日,库姆的“元首”团奉命首先进攻Itschnja以最后攻占Priluki。该团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通过三次进攻才在晚上攻占了Kolessniki的外围阵地。16日的晚上,库姆通过侦察发现敌人正在进行后撤。他随即命令该团在夜间发起进攻,之后“元首”团攻占了Priluki的北部外围,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他们俘虏了1400名敌军,缴获18门火炮,4门反坦克炮,30门迫击炮以及大量的汽车和马车等装备。尽管之前经历了恶战的部队非常疲惫,但是得益于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库姆的侦察,他们仍然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战绩。此外库姆还带领团部的参谋以及通信兵们一起奋力击退了一部大约200人的苏军对团部的进攻,使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 同年9月21日,“元首”团奉命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佯攻位于罗姆内(Romny)以东的苏军。这样他们可以向南部继续进攻以包围一个苏军骑兵师。在向东进攻两小时后,库姆团长下令部队旋转90度向南发起进攻。在Ssakunowo村的血战中,该团歼灭了敌第5骑兵师大部,毙伤敌人1000人以上。
* 在此期间的连续作战中,“元首”团一直在行军和作战中。由于俄国的道路状况非常糟糕,该团几乎一直是不分昼夜的徒步行军。他们总共俘虏了9466名敌人,缴获了123门火炮,17门反坦克炮,40门迫击炮和24辆坦克。如此辉煌的战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勇敢而且精力充沛的年轻团长奥托·库姆。
* 到1942年1月,原本编有2000多人的“元首”团仅剩下650人。但库姆仍然带领他的残缺不全的团参加了Rshew的防御战,这是苏德战争初期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库姆指挥“元首”团负责放手第256步兵师的侧翼。这里的战斗一直是在零下54摄氏度的严寒下进行的。
* 从1月25日到2月中旬,库姆指挥全团抗击着苏军步兵,装甲部队前所未有的猛烈进攻。由于战线交错,甚至连库姆所在的团部都直接参加了战斗。1942年2月3日,30辆T-34坦克冲击了第10连防守的阵地,在经过殊死战斗后,10连仅有一名负伤者幸存。进攻的苏军拥有四个不同兵种师,三个坦克旅和一些预备队。2月6日,第2连也几乎全部覆灭。库姆的团只剩下226个人。到2月12日,全团只剩下126个人。当他们从前线撤退下来时,受到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Walter Model)的视察。这时仅有35人能够站立着向集团军司令敬礼。库姆所指挥的团共歼灭敌人15000人,第256师师长特地写信给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称赞库姆出色的指挥以及他的勇敢。莫德尔将军随后也为库姆写了骑士铁十字勋章的申请报告:
“1942年1月22日,通过一次大胆的进攻,库姆攻占了Jachino-Klepenino北部的山地地区。他封闭了敌人在Rshew西部的突破口,这也证明他的组织和决断能力能够在接下来的防御作战中的杰出表现。2月7日和8日在Rshew西部敌人出动了大量步兵和坦克,在飞机和炮兵的掩护下,企图突破重围。库姆成功地指挥部队阻止了敌人的突破行动。他坚定地指挥作战,特别是以“元首”团部分兵力坚守,其余部队攻下了Ojengina。在以上提到的战斗中,大约有24辆敌坦克被他亲自领导的部队摧毁。他无比坚决地始终没有让敌人突击部队与坚守Kantschalowo的部队回合。他在敌人强大的炮火轰击和连续的坦克进攻下表现得非常沉着,给部下灌输了新的战斗精神,坚定了他们胜利的信念。”
* 1942年2月16日,这一申请被批准了。莫德尔将军亲自在“帝国”师指挥部为库姆颁发了勋章。在这一期间,残缺不齐的“元首”团差点被撤消番号,而库姆则极力避免了这一局面。同年夏天,该团补充进了半履带步兵战车和其他一些火力装备,由此被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团。
* 1943年1月,库姆回到俄国前线,参加了哈尔科夫战役。4月6日,他因为在此战役中的表现而成为了“帝国”师里第一名获得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当时的“帝国”师师长赫伯特·瓦尔(Herbert Vahl)在为他申请勋章的报告中写道:
“1943年2月11日,“元首”团奉命进攻占据在Merefa南部有利的山区阵地里的敌军。敌人还拥有大量反坦克炮等重武器。我军的侦察估计敌人拥有7个营。“警卫旗队”装甲团被配属给“元首”团。命令如下:在坦克支援下击退铁路沿线和Borkiwith村的敌人。拿下第一阶段攻击目标172.3, 161.8和160.3高地后,装甲团将和“元首”团紧密配合从一个大弧形地带进攻敌人的左翼,将敌人赶出他们坚固的防御阵地。“元首”团达到第一阶段目标后,在突前阵地上做好准备以攻击铁路线和Borki。敌人的炮火制造了强大的火力网,因此继续前进似乎不可奢望。这里坦克要实行进攻必须要有坚决的意志。但是敌人无法被赶出Dahgun,因此坦克部队被迫撤退。库姆团长在通过一次最前沿侦察后,认识到行动必须迅速,因而决定在没有坦克支援下发动进攻。这次他成功地使用了他的几个营所有的实力,经过突击冲锋歼灭了敌人,占领了铁路线。这样敌人就失去了他们的撤退之路和补给线,很快就将被歼灭。库姆的指挥不仅歼灭了当面最强大的敌军,也为最终歼灭被切断的敌人奠定了基础。
1943年2月16日,“元首”团奉命到达Jefremowka与“梅耶”战斗群回合。敌人将在钳形攻势下被包围并消灭。该团第3营发起了进攻,但是很快发现只有一部分敌人撤退到了Jefremowka,其他部分都撤往东南方。库姆于是决定取消原先的命令,改为一面进攻Jefremowka,同时再追击其他部分并消灭他们。一天后这个改变就有了效果,第3营报告他们歼灭了敌人一个团,并缴获了20门火炮,30门反坦克炮,以及大量迫击炮﹑机枪等装备。这证明了库姆临时改变命令的正确性。此外,部队在进攻的同时还一直在与大雪和糟糕的地形抗争。在进攻期间,库姆作为团长总是出现在战斗最前沿,以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鼓舞着部下的士气。我师能够取得如此的胜利都要感谢他杰出的指挥才能。”

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后的“元首”团团长库姆

1943年初,在哈尔科夫战役“帝国”师战前动员上的“元首”团团长库姆
* 1943年4月20日,库姆在“帝国“师为哈尔科夫作战胜利所举行的庆祝典礼上得到了师长瓦尔特·克吕格尔(Walter Krüger)的嘉奖证书。4月底,库姆将“元首”团指挥权移交给西尔维斯特·斯塔德勒(Sylvester Stadler)后,被调回柏林。在被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后,他被任命为党卫军第5山地军(V.SS-Gebirgs-Korps,该军于1943年5月1日成立)总参谋长,筹备建立该军。库姆还被军长亚瑟·费利普斯(Artur Phleps)派遣接受了训练。5月20日,希特勒亲自为库姆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加上了橡叶。

1943年5月20日,希特勒亲自为库姆颁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3年,党卫军第5山地军军长亚瑟·费利普斯(Artur Phleps)(左)与参谋长库姆的合影。

1943年,库姆(图中头戴山地野战帽者)与军长费利普斯(右三)视察部队。

库姆于南斯拉夫拍摄的照片。
* 1944年2月初,库姆接替奥格斯特·施密德胡贝尔(August Schmidhuber)成为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山地师(7.SS-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师长。之前他已经为晋升为党卫队区队长。随后,库姆带领该师在南斯拉夫围剿铁托的游击队,经历了多次激烈战斗。1944年6月6日,库姆和他的部队被刊登在国防军每日公告栏中作为通令嘉奖。之后,他的部队在尼什(Nish)附近的作战使得他的名字再次被刊登在10月10日的公报上。
* 1944年10月中旬,面对敌军的迫近,库姆接到了撤离尼什并渡过Morava河的命令。缴获了德军大炮的敌人进城后对德军撤退形成了很大威胁。于是库姆与他的参谋人员留在城中指挥抵抗以掩护撤退部队。最后城中的后卫部队仅有库姆和少数参谋人员得以逃生,最后一批渡过河。在这场撤退中,仅师部人员就伤亡高达200余人。1944年11月9日,库姆被晋升为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 1945年1月,第34集团军司令因为库姆在“欧根亲王”师的出色指挥为他申请颁发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他的申请报告被批准了,库姆于1945年3月17日被正式授予该勋章。申请报告如下:
“作为从巴尔干撤退行动的一部分,“欧根亲王”师按计划撤退到了尼什的桥头堡。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与优势敌人作战。敌人是在莱斯科万茨-贝拉-帕兰卡(Leskovac-Bela-Palanka)地区的保加利亚军队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与在萨耶查尔(Zajecar)的三个俄军师。撤退部队需要运送700名伤员,指挥部和诸如防空火炮之类的装备补给。到1944年10月12日,库姆旅队长原先被指定的向北通过阿列克西纳奇(Aleksinac)撤退路线已经被俄军重兵封锁。而库姆的一个营的微弱兵力无法打开缺口。在跟军部联系后,库姆师长决定派遣这个机械化营向西通过Mramor-Prokuplje.。
尼什桥头堡必须在敌人强大压力下守到10月14日。Mramor附近的被摧毁的Morava桥在13日才刚修复,再加上恶劣的天气,部队的1000辆车辆在14日9点才能全数通过。马车部队跟在机械化部队后也开始行动。10点45分,一个保加利亚步兵师在一个坦克旅支援下从南方攻击了撤退路线,他们的打击集中在师部所在地Merosina附近的左翼。被派往保护南翼的我空军三个中队也达到了。
党卫队旅队长库姆立即集合了所有可以行动的人员(大约有40人,配三挺轻机枪),用他们防御Merosina南部外围。第13山地团的第2营奉命从尼什南部外围发动一次师级进攻,但是以一个营兵力对敌人坦克步兵的重兵集团根本无法奏效。行军车队遭到敌人坦克,大炮和反坦克炮的射击,但是所有车队都通过了。
库姆师长指挥的勇敢抵抗将敌人阻止了足够长时间,保证了运送伤员的车队和其他部队顺利撤往西部并随后达到了Pristina。到13点,敌人封锁了Merosina两侧,并以步兵突入了该城。这之后,库姆才开始撤退。他动用了所有弹药打开道路,最后达到了第13山地团2营的指挥部。在那里,他下令该营从尼什桥头堡撤退,并重新集结其他在Dudulajce的师里单位行动。这次撤退组织得很成功,只是所有大炮都被丢弃。
鉴于缺乏弹药和重装备,库姆师长决定避免与敌人恶战,而通过Jastrebac山的游击队控制地区,和Ibar山谷的我军回合。在没有足够食物的情况下,库姆带着4000人和1000匹马进行了艰苦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Ibar山谷并驻扎于Usce-Bare地区。通过这一大胆的行动,库姆旅队长逃出了被优势敌人合围的局面,并且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
* 从1944年10月底到11月第三周,尽管付出了7000人的伤亡代价,但是库姆却成功地守住了重要桥梁,保证数个德军师能够安全撤退。在成功地指挥“欧根亲王”师撤退后,库姆于1945年1月20日将该师指挥权交给了原师长奥格斯特·施密德胡贝尔。他于1945年2月6日接替受伤的威廉·蒙克(Wilhelm Mohnke)成为“警卫旗队“师最后一任师长。被正式批准授予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后,库姆于3月20日在党卫军第1装甲军司令部由军长塞普·迪特里希(Sepp Dietrich)亲自颁发了勋章。由于该颁发给他的勋章此时没有按时被送到,因此约希姆·派佩尔借出他的勋章给库姆来完成了这一颁发典礼。这年的5月8日,库姆率领部队向美军投降。他于1947年10月14日被释放。
* 战争结束后,奥托·库姆做了一名画家。1952年11月起他又开始担任一家生产厂的经理,最后在1975年退休。1950年他与昔日的战友们在汉堡参与组建了“党卫军老兵互助会”(HIAG)。他还撰写了关于“欧根亲王”师的作战回忆录,该书于1978年出版。此外他也为“警卫旗队”师和“帝国”师的官方历史编纂提供了很多资料,并撰写了“元首”团历史资料中他曾经指挥的那段章节。直到九十年代,他还一直活跃在老兵联谊会活动中。2004年的3月23日,奥托·库姆离开了人世。他是所有党卫军高级将官中最后离世的一位。


晚年仍旧活跃在老兵老兵联谊会中的奥托·库姆,摄于1990年。
职务:
党卫队第28旗队第1中队第1突击队队员(1931年12月1日—1932年4月1日)
党卫队第28旗队第1中队第5突击队队员(1932年4月1日—1933年10月1日)
党卫队第28旗队第3中队第1突击队队长(1933年10月1日—1934年3月10日)
党卫队第28旗队第3中队中队长(1934年3月10日—1935年2月18日)
党卫队第2旗队第1中队第3突击队排长(1934年7月15日—1935年5月17日)
党卫队第2旗队第1中队第4突击队队长(1935年5月17日—1936年9月1日)
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旗队第1中队第4突击队队长(1936年9月1日—10月12日)
党卫队“德意志”旗队第6突击队队长(1936年10月12日—1937年5月1日)
党卫队“德意志”旗队第2中队高级参谋(1937年5月1日—1938年1月1日)
党卫队“德意志”旗队第1中队第2突击队队长(1938年1月1日—5月1日)
党卫队“元首”旗队第3中队第10突击队队长(1938年5月1日—11月1日)
党卫队“元首”旗队第3中队第12突击队队长(1938年11月1日—1940年5月13日)
党卫军“元首”团第3营营长(1940年5月13日—1941年7月11日)
党卫军“元首”团团长(1941年7月11日—1943年4月3日)
党卫军第5山地军总参谋长(1943年5月1日—1944年1月24日)
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山地师师长(1944年1月24日—1945年1月20日)
党卫军第1“警卫旗队”师师长(1945年2月6日—5月8日)
军衔晋升:
党卫队三级突击中队长 1934年2月15日
党卫队二级突击中队长 1934年8月12日
党卫队一级突击中队长 1936年9月13日
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 1940年9月1日
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 1941年10月1日
党卫队旗队长 1943年4月20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44年1月30日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1944年11月9日
获得荣誉:
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5年3月16日
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3年4月6日
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2年2月16日
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 1941年11月24日
一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6月5日
二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5月29日
黑色战伤纪念章 1940年6月8日
步兵突击章 1940年12月10日
东线作战章 1942年8月30日
国防军公报嘉奖(Wehrmachtbericht) 1944年6月6日
一级星饰克罗地亚日沃尼米尔王冠奖章 1944年6月30日
1931冲锋队布伦瑞克集会章
铜质冲锋队体育运动章
铜质帝国体育运动章
醉红颜 2008-06-14 15:37

[瓦尔特·克吕格尔]
SS-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Walter Krüger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瓦尔特·克吕格尔(1890-1945)
个人档案:
军衔: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生日:1890年2月27日
出生地: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
死亡:1945年5月22日
死亡地:拉脱维亚的库尔兰
纳粹党党籍编号:3995130
党卫队证号:266184
* 瓦尔特·克吕格尔于1890年2月27日出生于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陆军中尉,后来晋升为上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克吕格尔童年时在拉斯塔特(Rastatt)的一所公立小学(Vorschule)就读,6岁时又转到柏林求学,直到1900年。
* 1900年4月1日,克吕格尔进入了位于卡尔斯鲁厄的军事学校学习。6年后,他又转到在柏林的里希特菲尔德(Lichterfelde)的总军事院校学习,最后于1907年毕业。1908年3月19日,他被晋升为帝国陆军中尉,在第110"凯萨.威廉一世"掷弹团第2营服役。在这个营里与他一起服役的有不少后来的名将,其中包括在1944年于诺曼底战役中阵亡的西线装甲兵总参谋长艾德尔·冯·达万斯(Edler Von Dawans)少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克吕格尔被任命为该营副官,参加了西线的战役。在战争期间,他先后在蒂罗尔(Tyrol)和塞尔维亚作战,并于1917年8月18被晋升为陆军上尉,两次负伤。其中第二次是在1918年10月11日。由于他作战勇敢,先后获得过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霍亨索伦配剑骑士十字勋章,巴登狮章,梅克伦堡和萨克森战争功勋十字章以及黑色负伤纪念章。
* 大战结束后,克吕格尔于第二年的1月成为"普菲弗尔"下属营营长(Bataillonskommandeur in Detachment Pfeffer)。这支部队隶属于当时著名的威斯特法伦州的自由军,也被称为“明斯特志愿者营”。此后他一直在鲁尔和库尔兰地区指挥该营,直到1920年.之后他又被调到位于帕德波恩(Paderborn)的第13防备团第3营担任机枪连连长。
* 1920年12月,瓦尔特·克吕格尔从国防军中退伍,参加了一个名为"埃舍里希"的组织(以其创始人格奥尔格.埃舍里希---一个林业部门官员命名),并成为其在威斯特法伦州的州领袖(Landsführer),参加了其与共产党人的战斗。1921年,他又加入了当时著名的"钢盔党"(Stahlhelm)。同年夏天,他在位于哈尔伯施塔特(Haberstadt)的沃格勒私人银行求得了一份职员的工作.经过培训后,他成功地进入了当地的帝国银行任职直到1925年。这一年他又接受了农业培训,之后于第二年被任命为位于勃兰登堡的一项资产的主管。同一时期,在"钢盔党"中他还担任了哈尔伯施塔特地区的最高集团领袖(Ortsgruppenleiter)。在1923年5月18日,瓦尔特.克吕格尔与哈尔伯施塔特市市长的女儿格哈德.尼.理查德(Gerhardt nee Richard)结婚,婚后生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 1930年,瓦尔特·克吕格尔被帝国银行调到奥地利经营位于卡林蒂亚(Carinthia)的一份资产。在奥地利工作期间,他于1933年12月加入了奥地利的"冲锋队"。第二年的1月3日,他开始在组织中担任实习教官(Ausbilder),并于9月被晋升为教导旗队领袖。在本月,他被调回德国,成为了位于梅克伦堡地区的一所训练中心的教官。1935年5月13日,克吕格尔被任命为多布里茨步兵学校(Infanterieschule Doeberitz)和莱尔步兵团的营指挥官(Bataillonskommandeur)。5月15日,他的上级卡尔·玛丽亚·德默尔胡贝尔(Karl-Maria Demelhuber)在报告中描述克吕格尔是一个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军官,能够很好地激发部下的自信心。同一时期,"德意志"旗队指挥官菲利克斯·施坦因纳(Felix Steiner)也在一份客观的报告中称他是一位单纯的军官,办事稳重且性格坚韧。同年4月30日,克吕格尔还加入了党卫队,同时被授予一级突击大队长的军衔,并被任命为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第2旗队第2突击大队的第一任指挥官。该营之前刚于阿洛尔森(Arolsen)建立。
* 1936年10月1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第2旗队正式更名为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旗队。第二年的1月,克吕格尔因病离职。5个月后,他将该大队指挥权移交给赫尔伯特·吉勒(Herbert Gille),自己担任了党卫军特尔茨军校的教官总监,负责该军校的技术指导工作。10月份,他在党卫队"德意志"旗队担任了一个月的高级参谋。之后,他成为了该旗队第4大队指挥官。
* 1938年11月1日,瓦尔特·克吕格尔担任了刚成立的党卫队特别旗队(SS Standarte z.b.v)领袖。该旗队由已被撤消的"德意志"旗队第4大队改编而来,下辖党卫队第1和第2摩托化营。在11月4日至19日,克吕格尔在多布里茨步兵学校接受了团级指挥官培训。第二年的1月30日,他被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1940年1月1日,他又升为党卫队区队长,担任党卫军"警察"师的第一任作战处长。同年10月1日,克吕格尔被调往党卫军指挥总局(SS Führungshauptamt)担任步兵总监。

身穿普通党卫队制服的区队长瓦尔特·克吕格尔
* 1941年4月10日,瓦尔特·克吕格尔接替卡尔.德默尔胡贝尔担任党卫队第1旅(摩托化)旅长,直到5月份卸任。在4月20日,克吕格尔被晋升为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4个月后他接替阵亡的亚瑟·穆尔维斯特德(Arthur Mulverstedt)成为武装党卫军"警察"师师长。之后,他指挥该师在列宁格勒附近与苏军作战,并于同年12月13日因功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在这之后,他再次回到党卫军指挥总局第2观察局(负责步兵事务)担任总监。1942年1月30日,他被晋升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军中将。
* 1943年4月,由于党卫军"帝国"装甲掷弹师师长赫伯特·瓦尔(Herbert Vahl)负伤,瓦尔特·克吕格尔接到命令火速赶到苏联前线,接替了临时代理指挥的库尔特·布拉萨克(Kurt Brasack)。随后,他指挥着"帝国"师参加了残酷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在战役中,克吕格尔负责率领该师进攻苏军位于别尔哥罗德和托马罗夫卡之间的第1和第2道防御阵地。糟糕的天气和坚固的敌人防御工事使得"帝国"师的进攻变得异常艰难。当进攻正在进行时,克吕格尔以其敏锐的直觉察觉出他的师团侧翼面临的危险。他立即做出了相应的变化,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侧翼的危机,也为部队最终突破敌人的两道防线打下了基础.这次进攻的胜利,主要归功于瓦尔特·克吕格尔在研究作战地图时的谨慎仔细。另外他在面临危险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和作为指挥官所拥有的决断力也给人以深刻影响。

1943年,担任党卫军"帝国"师师长的克吕格尔(司机后面戴船形帽者)指挥部队向库尔斯克前进。图中最近者为“德意志”团团长汉斯·比辛格(Hans Bissinger)。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瓦尔特·克吕格尔视察“帝国”师第2“德意志”团。
* 1943年8月22日,瓦尔特·克吕格尔收到了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的亲笔信。信中称由于克吕格尔的妻子遗传有16世纪前辈的犹太血统,因此他们的女儿爱利沙贝塔不被允许和弗里茨·克林根贝格(Fritz Klingenberg)--"帝国"师中的一位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结婚,尽管克吕格尔夫人也是纳粹党的妇女组织成员。希姆莱在信中保证克吕格尔的地位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并劝说他以父亲的身份用"年龄不合适"为理由拒绝女儿的婚事。
* 1943年12月初,瓦尔特·克吕格尔卸去师长职务,离开苏联前线转入预备役。虽然原计划他在11月将担任党卫军第4装甲军军长,但是由于该军的组建在8月份被取消,他没有如期上任。在第二年的1月到3月15日,克吕格尔一直在党卫军指挥总局里担任预备役部队司令。随后他又担任了新组建的武装党卫军"东部"集团军司令。同年6月21日,他得到了最后一次晋升: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 6月30日,一度搁置的党卫军第4装甲军组建终于完成。瓦尔特·克吕格尔于7月25日成为该军军长。这个师主要由拉脱维亚志愿者组成,战斗力较强。此后,该军一直在东线作战并最终被苏军压迫于库尔兰半岛上动弹不得。1945年1月,在库尔兰半岛防御作战的第3阶段11天里,克吕格尔充分显示了他的坚定和准确的判断能力,指挥第4军成功地防御了苏军优势兵力的进攻。这次令人惊讶的防御战胜利导致苏军直到战争结束之前始终无法解决库尔兰半岛的德军集团.战役结束后,德军第16军军长卡尔·希尔伯特(Carl Hilpert)步兵上将在报告中赞扬了克吕格尔的领导功勋,并为其申请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5年1月11日,瓦尔特·克吕格尔成为了第120位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
*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库尔兰半岛的德军集群总司令卡尔·希尔伯特大将也下令部队全体向苏军投降。瓦尔特·克吕格尔则计划与部分党卫军人员步行逃往东普鲁士。他们昼伏夜出以逃避苏军追捕。但是在5月22日,克吕格尔一行人在东普鲁士与立陶宛边境地带的森林中休息时被苏军巡逻队发现。为了避免被俘,55岁的瓦尔特·克吕格尔当即用身上的佩枪自杀身亡。
*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瓦尔特·克吕格尔是一名有高修养,智力出众和具有深谋远虑的指挥官。他参加了绝大部分的东线大规模战役,并被公认为是苏联战场上最出色的防御专家。一位曾在克吕格尔麾下服役,名叫亚瑟·西盖利斯的拉脱维亚军官描述他总是保持冷静的头脑,无论在军事或政治上都很务实。克吕格尔对待他的外籍志愿者部下也非常温和,时刻为他们着想,因此深得部下尤其是那些外籍志愿兵们的爱戴,被亲切地昵称为“欧姆”("Ohm")。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瓦尔特·克吕格尔最小的弟弟弗里德里希·威廉·克吕格尔(Friedrich Wilhelm Krüger)也在党卫队中官至党卫队副总指挥,他同样也于1945年德国战败时自杀身亡。
职务:
党卫队第2旗队第2大队指挥官(1935年4月30日-1937年5月1日)
巴德特尔茨党卫军军校教官(1937年5月1日-1937年10月1日)
党卫队"德意志"旗队参谋军官(1937年10月1日-1937年11月1日)
党卫队"德意志"旗队第4大队指挥官(1937年11月1日-1938年11月1日)
党卫队埃尔万根特种旗队指挥官(1938年11月1日-1940年1月1日)
党卫军"警察"师作战处长(1940年1月1日-1940年10月1日)
党卫军第1步兵旅旅长(1941年4月10日-1941年5月25日)
党卫军"警察"师师长(1941年8月18日-12月15日)
党卫军指挥总局第2观察局总监(1941年12月15日-1943年4月3日)
党卫军"帝国"师师长(1943年4月3日-1944年1月25日)
武装党卫军"东部"集团军司令(1944年3月15日-7月25日)
党卫军第4军(拉脱维亚)军长(1944年7月25日-1945年5月8日)
晋升:
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 1935年4月30日
党卫队旗队长 1938年11月30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40年1月1日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1941年4月20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1942年1月30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1944年6月21日
荣誉:
双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5年1月11日
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3年8月31日
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1年9月13日
1914年一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 1940年6月22日
1914年二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 1939年6月13日
德奥合并纪念章
吞并苏台德纪念章
三级党卫队长期服役奖章
三级波罗地海十字奖章
1914-1918配剑荣誉十字奖章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赐剑
党卫队骷髅戒指
醉红颜 2008-06-23 16:15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
SS-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Felix Steiner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1896—1966)
个人档案:
全名:菲利克斯·马丁·尤利乌斯·施坦因纳(Felix Martin Julius Steiner)
军衔: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生日:1896年5月23日
出生地:普鲁士州(Prusse)的Stallupönen
死亡:1966年5月17日
死亡地:慕尼黑
纳粹党党籍编号:4264295
党卫队证号: 253351
*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于1896年5月23日出生在普鲁士州(Prusse)的Stallupönen的一个奥地利移民家中。1914年3月9日,施坦因纳参加了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Arbitur)。但是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打断了他的求学梦想。他报名参军,在东普鲁士第41“冯·博因”步兵团第5营(5./Ostpreussische IR «von Boyen»)服役。随后他参加了东线的坦能堡(Tannenburg)战役,并在11月14日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他回到科尼斯堡(Königsberg)隶属第二军的战争学院(Kriegsakademie/II. Armee Korps)学习。1916年1月,施坦因纳被分配到第41“冯·博因”步兵团的补充兵营服役。到了6月,他转调到第376步兵团,服役至8月19日。此时他又被转调到第97 机枪狙击班(MG/Scharfschützetruppen Nr 97)担任指挥官,10月他又负责指挥第46 机枪狙击班 (MG/Scharfschützetruppen Nr 46)。1918年春季,施坦因纳指挥一个机枪连参与了一战中德军在西线最后的一次大规模进攻。10月18日,他被晋升为陆军中尉(Oberleutnant),并于11月18日被任命为第17军第3补充机枪连连长(Kdr 3. Ersatz MG Kie/17. Armee Korps),担任该职位直到1919年1月8日。
* 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于1919年1月参加了在梅默尔(Melmelland)和科尼斯堡(Königsberg)的东普鲁士自由军,与波兰民族主义团体对抗。1920年5月8日,施坦因纳重新加入了德国国防军,成为了一战结束后德国仅被允许保留的10万军人中的一员,起初在第2防卫团(Schützen Rgt 2)担任第2营营长。从10月他转到第1团第8营担任营长。从1923年11月20日到1924年3月期间,他又担任了第1步兵团机枪营副官(Stab MG Offizier/IR 1)。1927年12月1日,他被晋升为陆军上尉(Hauptmann)。从1929年10月到1930年10月1日,他担任了第1步兵团副官(Adjutant IR 1)。到1933年12月,他以少校军衔从军队退役,加入了莱茵州的州警察(Landespolizei)部队,同时应邀加盟了德国国防部新建立的训练署,被任命为特别战斗队军官(Offizier z.b.V.),并被晋升为上校。在这里,他负责探索可以在短时间里迅速提高士兵的战斗力的新式训练方法。
* 1934年1月1日,施坦因纳加入了纳粹党,在冲锋队(SA)中服役。在此期间,他一直担任冲锋队训练营(Ausbildungsamt)指挥官,直到1935年3月。在1934年3月他被晋升为冲锋队三级突击中队长(SA Sturmfhr)。
* 1935年4月24日,由于训练署被纳粹党政府解散,施坦因纳本可以选择调往其他军队部门,但他最后决定加入了党卫队。这是因为施坦因纳对国防军内部因循守旧的风气非常不满,对此他在一次大战中早有深刻体会,认为有由于当时训练存在严重弊端,导致实战中出现大量无谓的伤亡。他希望在党卫队将他酝酿已久的全新训练系统付诸实践。由于他是国防军的资深军官,拥有丰富的训练经验,因而刚进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SS-Verfügungstruppe)便被任命为高级军官,担任第1“德意志”旗队(Standarte "Deutschland")第3大队指挥官。该旗队驻扎于慕尼黑达豪的党卫队训练营。
* 施坦因纳运用他在国防军中的宝贵经验,对部队实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并重复着他的格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大幅度削减呆板的队形操练,代以体能强化训练,个人和团队攻击战术,以及频繁的实弹演习。这种训练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士兵的“捕猎”技巧,即在瞬息万变的野战环境中的战术素养。在演习中一个团队里的每个士兵都有机会接过指挥权,带领大家完成任务。这种训练使党卫军部队在失去指挥官以后依然保持战斗力。此外施坦因纳还要求部队在进行长距离急行军以后,还有充足的体力立刻发动进攻。
* 刚一开始,这种新的训练方法遭到了许多坚持保守的普鲁士传统军事训练的人的蔑视,因而也几乎没有什么老兵来参加党卫队。但是施坦因纳坚信将来的战争将取决于具备独立作战技能的“精英战士”,执意推行新式训练法。后来在1939年于穆斯特拉格(Munsterlager)训练场“德意志”旗队进行的一次演练中,希特勒发现了这种训练的神奇效果。希特勒在望远镜中观察部队为演习做准备时,施坦因纳报告称部队将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果然演习开始后,施坦因纳的小伙子们迅速发起冲锋,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也没有被火力所压制。他们在20分钟内就前进了1.9英里,而且仍然保持着充沛的体力。之后,这些士兵为了加快前进速度,甚至将步枪换成了手提轻机枪。这些都是在希特勒和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的注视下进行的,为此他们十分欣喜。但是并非所有党卫队高级官员都为此感到高兴,国防军旧军官出身的豪塞尔将军就有些不悦,他在日记中曾经嘲讽般地把施坦因纳描述为“希姆莱的宠儿”。但是无论如何,施坦因纳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军事训练理念和首创的步兵战术训练,的确在短短四年间使党卫队成为一支精英部队。这些训练方法甚至后来被推广到国防军,成为二战德军强大战斗力的基础。
* 1936年7月1日,施坦因纳成为“德意志”团(即“德意志”旗队)指挥官,并被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在一次野战演习中,施坦因纳下属的一个连长让他的士兵用迷彩布包裹头盔,取得了不错的隐蔽效果。施坦因纳发现后得到了很大启发,他立刻让人设计出几套迷彩夹克,以及配套的迷彩钢盔、行军包和子弹袋,供全团官兵使用。结果身着迷彩服的“德意志”团官兵在党卫军汇演里表现抢眼,迷彩服很快推广到其他的部队,成为二战中党卫军的标志。
* 1939年9月,施坦因纳率领“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隶属于B集团军群)的2800名经过千锤百炼的战士参加了入侵波兰的战役。在第二年,施坦因纳的“德意志”团参加了席卷西欧的战役。他指挥的“德意志”团在与英国远征军交战中名声大噪。1940年5月,英军一个旅最初将德军赶出了一个叫St Venant的小城,这里是英军能否通过Lys河及时撤退的关键。而追击的德军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的试探性进攻也陷于停顿。此时,党卫军“德意志”团抢在其他德军部队之前率先到达了河岸。施坦因纳立即命令第3营在两个炮兵连掩护下强渡过河。“德意志”团的士兵们以无畏的勇气发起冲锋,并在4.5米的距离上用各种反坦克武器向英军坦克开火,甚至奋不顾身地用手榴弹投入坦克的射击孔。从北面赶来增援的英国坦克部队也遭到了德军凶猛的火力打击。最终“德意志”团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却延缓了英军的撤退计划。 除此之外他们还曾创下仅一天时间就前进了60公里,歼灭法军一个装甲团和几个步兵团的奇迹。由此施坦因纳的严酷训练法的神奇效果也首次在实战中得到了证明。8月15日,施坦因纳被授予了骑士铁十字勋章,并很快被晋升为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升任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后发行的战时明信片。
* 施坦因纳获得晋升的同时,也收到了希姆莱的一个新的任务:组建一个由来自西欧和北欧国家的志愿兵组成的新的党卫军机械化师,命名为“维京”师。1940年12月1日在慕尼黑(Munich),武装党卫军“维京”师(5. SS-Panzer-Division "Wiking",由“日耳曼尼亚”掷弹兵团发展而来)的参谋部正式成立,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正式担任“维京”师的第一任师长。成立的当天,施坦因纳宣布:“该师的成立为将整个欧洲拥有一个共同信仰的志愿者们紧密联合起来的这一神圣使命铺平了道路。”
* 1941年1月6日,菲利克斯·施坦因纳亲自视察了本师的日尔曼尼亚(Germania)掷弹兵团,并给各连做了不少时间的战术演讲;第4连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因为第4连是重机枪连(3个重机枪步兵排,一个摩托化重机枪排),施坦因纳特别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指导了该连在实际战斗中战术的使用,进攻的方法,为了更好的说明他的意思,他甚至干脆还黑板上画图,并说明他布置的战术如何运用。在这些天里,菲利克斯·施坦因纳给士兵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超强的战士和一个像慈父一样关心他们的人,特别是那些来自荷兰和芬兰的志愿者,因为师长竟然不厌其烦地与他们每一个人握手,并简短的对每个人说一些鼓励他们的话,这是整个维斯特兰(Westland)掷弹兵团的掷弹兵们感动不已,这正是他们憧憬的当士兵的感觉。施坦因纳的表现极大地提高了士兵们的士气,全师的士兵都决心在战场上好好表现,报答他们的师长。
* 从1941年6月29日开始,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指挥这个由德国人和外籍志愿者混合遍成的师团加入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他们被编入第3装甲军,参加了闪击柯尔门(Cholm)的作战,这是一座位于Lovat河和昆亚河(Kunya River)交汇处的小城。“维京”师与其他部队相配合,成功地包围了这座有3500余人守卫的要塞。此后施坦因纳又率领该师参加了第二次罗斯托夫战役和1942年8月进攻库班战役。他本人也因战功卓越而先后获得了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与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第159位获得者)。

1942年,菲利克斯·施坦因纳视察“维京”师的官兵

施坦因纳的彩色标准照

晋升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后的施坦因纳
* 1943年5月1日,菲利克斯·施坦因纳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党卫军(日耳曼)第3装甲军(III. SS Pz Korps)军长,该军由“维京”师和“北欧”师(11th SS Freiwilligen Panzer Grenadier Division “Nordland”)组成。1944年初,刚被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的施坦因纳指挥的党卫军第3装甲军在列宁格勒以西的西奥拉宁巴姆(Oranienbaum)地区遭到4倍于己兵力的苏军第二波罗地海方面军的攻击,仅十一天时间战线就几乎完全崩溃。随后党卫军第3装甲军被迫撤退到爱沙尼亚的纳瓦(Narwa)的桥头堡。由于统帅部下了死命令,施坦因纳决定接下来无论如何要守住纳瓦桥头阵地。最终在3月初,苏军的进攻被迫中止。此后,党卫军第3装甲军在纳瓦与苏军陷入僵持形势,直到这一年的夏季苏军的大规模攻势开始为止。

1943年后,党卫队副总指挥菲利克斯·施坦因纳(左一)与“东南方”党卫队兼警察高级领袖恩斯特·施毛瑟尔(Ernst Schmauser)(左二),克罗地亚地区党卫队兼警察高级领袖康斯坦丁·坎默尔霍夫(Konstantin Kammerhofer)(左三)在一起。

担任武装党卫军第3装甲军军长的菲利克斯·施坦因纳在为爱沙尼亚志愿者 哈拉尔德·里帕鲁(Harald Riipalu)二级突击中队长颁发铁十字勋章。
* 同年夏天,苏军发动了“巴格拉基昂作战”(Bagration),施坦因纳的党卫军第3装甲军迫于形势,在7月底全部撤退到了坦能堡(Tannenberg)防线。从7月底到8月结束,施坦因纳指挥着他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残酷的激战,他们坚强地守住了阵地,直到9月14日才奉命向拉脱维亚撤退。在此期间,施坦因纳因为在一系列的防御作战中指挥出色,被授予了配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成为了第86位该荣誉获得者。
* 1944年7月20日,在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狼穴”,一颗炸弹险些提前要了这位独裁者的性命。随之而来就是大规模的血腥镇压行动,包括2位陆军元帅和16名将军在内的大批同谋者都未能幸免。施坦因纳和其他一些党卫军将军也曾被密谋集团人员邀请参加除掉元首的行动。尽管他也明白元首已经变得近乎无可救药,但却对此行动不置可否。施坦因纳也最终奇迹般地躲过了这场大搜捕。
* 1944年11月26日,他担任了“施坦因纳”集团军群司令(Kdr Armeegruppe STEINER),指挥部队于1月从库兰半岛通过波罗地海乘船撤回德国。1945年2月5日,从库兰撤回德国本土的党卫军第3装甲军与早先撤退回来的SS第27"兰格马克"志愿掷弹兵师(27 SS Freiwilligen-Grenadier Division Langemarck)的一个战斗集群、SS第28"瓦隆"志愿掷弹兵师(28 SS Freiwilligen-Grenadier Division Wallonien)、SS第10"福隆德斯伯格"装甲师(10 SS PanzerDivision Frundsburg)的部分部队和SS 第11 "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11 SS 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Nordland),组成了新的第11装甲集团军,施坦因纳担任了该集团军司令(Oberbefehlshaber Pz AOK 11),指挥部队负责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地区的防御任务。但由于希姆莱嫉恨施坦因纳多次违背他的种族主义和政治性命令,认为他是党卫军中最不可靠的将军。不久后的2月23日,施坦因纳就被调离出该职位去担任隶属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部下的收容征集指挥部指挥官[Befehlshaber Auffang- und Erfassungsstab (Heeresgruppe Weichsel)]。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担任“维京”师师长期间在前线视察部队。从照片上他的领章样式和所获得的骑士铁十字勋章来看,时间应该在1942年12月前。
* 在柏林战役正在进行期间,希特勒命令施坦因纳于4月21日指挥几个实际上已经残缺不齐的师从朱可夫百万大军的右翼打开缺口。他寄希望于施坦因纳能够与温克将军的第9集团军汇合来拯救柏林。在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命令中明确表示:“凡是拒绝执行该命令的军官将被立即逮捕并枪决。”但是面对着仅有不足15000人,而且严重缺乏重型武器的部队,施坦因纳根本无能为力。施坦因纳拒绝了这道荒唐的命令,他宣称:“我不愿意在此时再无谓地牺牲任何一人,所谓进攻的计划只是出自于在总理府地下掩体里那些人的幻想而已。”几天之后,稍微恢复一点神志的希特勒重新下达命令,要求施坦因纳率领部队沿着Ruppihner河建立一座桥头堡以确保首都与外界联系。施坦因纳服从了这道命令,虽然他很清楚无论桥头堡能否建立都无法拯救首都的陷落。当他指挥部队开辟桥头堡时,却苦于严重缺乏坦克。同时苏军从三个方向对他们发起猛攻。此时施坦因纳唯一的希望就是带领部下向西方撤退,以避免被苏军俘虏。
* 1945年5月3日,施坦因纳率领残部在吕内堡(Lüneburg)向英国军队投降,他本人被关押,于1948年4月27日被释放。
* 1951年,施坦因纳协助保罗·豪塞尔﹑赫尔贝特·吉勒等人一起建立了党卫军老兵互助会(Hilfsgemeinschaft auf Gegenseitigkeit der Soldaten der ehemaligen Waffen-SS-简称 HIAG)。之后“党卫军老兵互助会”逐渐发展壮大,并成功说服西德政府向前党卫军官兵补发从1945年起的军人养老金。“党卫军老兵互助会”还拥有一个财力雄厚的基金,用来寻找战争中失踪的党卫军官兵,以及援助他们的家属。
* 战后,施坦因纳还相继撰写了《武装党卫军中的志愿者》(Die Freiwilligen der Waffen SS)与《遭唾弃的军队》(Die Armee der Geächteten)两本书,在书中详细地回顾了他所指挥和参加的几乎所有战役。在书中他还把武装党卫军描述成为普通的作战人员,而非纳粹种族屠杀的工具,竭力为自己曾经倾注了心血的部队正名。他也始终认为他所指挥的部队是在进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神圣战争”。
* 1966年5月17日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在慕尼黑的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0岁。在他死后,他的名字还被一个新纳粹组织命为组织名称以作为纪念:“施坦因纳同志会”[Kameradenwerk Korps Steiner (KKS)]。该组织会员遍布荷兰、瑞典、挪威、丹麦和波罗的海国家,直到现在还每隔一年举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盛大聚会。
职务:
党卫队第1“德意志”旗队第3大队指挥官(1935年4月24日--1936年7月1日)
“德意志”团(即“德意志”旗队)指挥官(1936年7月1日--1940年12月1日)
武装党卫军“维京”师师长(1940年12月1日--1943年5月1日)
党卫军第3装甲军军长(1943年5月1日--1944年2月25日)
“施坦因纳”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1月26日—1945年1月26日)
第11装甲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2月5日—3月5日)
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部下属收容征集指挥部司令(1945年2月23日—3月24日)
晋升:
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1935年4月24日(加入党卫队时的军衔)
党卫队旗队长:1936年7月1日
党卫队区队长:1940年1月24日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1940年11月9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军中将:1942年1月1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1943年7月1日
荣誉:
1914-1918配剑战功十字勋章
德奥合并纪念章
吞并苏台德纪念章
1914年一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1939年9月17日)
1914年二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1939年9月26日)
骑士铁十字勋章(1940年8月15日)
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1942年4月22日)
东线作战纪念章
芬兰配剑橡树叶一级解放十字勋章(Finnische Orden des Freiheitskreuz 1. kl mit Eichenlaub u. mit – Schwertern)(1942年10月)
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2年12月23日)
配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4年8月10日)
党卫队骷髅戒指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赐剑
醉红颜 2008-06-23 16:35

[提奥多尔·艾克]
SS-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Theodor Eicke
提奥多尔·艾克(1892—1943)
个人档案:
军衔: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生日:1892年10月17日
出生地:阿尔萨斯-洛林(Elsaß)的Hampont
死亡:1943年2月26日
死亡地:奥廖尔(Orel)的Artelnoje阵亡
纳粹党党籍编号:114 901
党卫队证号:2 921
* 提奥多尔·艾克于1892年10月17日出生于德国于普法战争后托病的原法国领土阿尔萨斯-洛林(Elsaß)的Hampont。他的家庭是从德国哈尔茨(Halz)的Gittelda迁居到该地的,父亲海因里希·艾克(Heinrich Eicke)是当地铁路车站站长,信奉基督教。母亲亨宁(Josefina nee Henning)信奉天主教,在法国出生。提奥多尔·艾克是这个家庭的11个孩子中最小的。从1899年开始,他相继在家乡的国民小学(volksschule)和实科中学(realschule)就读。由于母亲有强烈的法国情结,因此家庭中充满着分歧和争执。艾克的几个兄弟在母亲影响下甚至在一战中参加了法国军队对德作战。他的童年充满着辛酸,后来他曾经说过,只是在参军后,他的人生才有了快乐。1909年,艾克从六年制的实科中学里退学,以志愿兵身份参加了皇家巴伐利亚陆军。
* 入伍后,艾克在第23 “菲迪南国王”步兵团(InfanterieReigment "König Ferdinand der Bulgaren”)服役,该团驻扎于驻扎在莱因兰和普法尔茨州的兰道(Landau)。1913年10月1日,他又转入第22“福斯特·威廉·冯·霍亨佐伦”("Fürst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步兵团服役,直到第二年的8月1日。1914年8月2日,他被晋升为下士(Unterzahlmeister)。这一年的12月26日,艾克与贝尔塔·施维贝尔(Bertha Schwebel)结婚,婚后生有两个孩子。1916年,他被调到巴伐利亚第2炮兵团(Bayr. Fuß-Art.-Rgt. 2)服役,并于第二年被晋升为陆军中士(Zahlmeister)。1917年起,他又转到第2军团的第6机枪预备连服役,直到1919年3月1日以陆军中士军衔退役。在一战期间,艾克因作战勇敢被授予了包括二级铁十字勋章在内的多枚荣誉勋章。
* 1919年3月1日,艾克与其全家迁居他妻子的故乡 图林根(Thüringen),并进入图林根的伊尔梅瑙(Ilmenau)的一所技术高等学校继续学习,但到了9月就因为他的继父拒绝再为其提供经济支持而被迫退学。这样他指望争取学位以成为工程师的愿望就破灭了。12月他辍学后,进入伊尔梅瑙的警察管理机构担任候补警员。1920年7月,他在科特布斯参加转为正式警察的考试。虽然考试成绩合格,但是他过于热心政治运动,尤其是参加了这年的“11月共和国”冲突事件,最后被开除出警察队伍。但是他很快又被送入科特布斯的警察学校接受培训。在第二年的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进入莱因地区的路德维希沙芬(Ludwigshafen)的警察总署。虽然理论上成为了魏玛(Weimar)时期的保安警察(Schutzpolizei),但是由于他主张反对共和国的思想,他始终未得到正式的警察岗位。在此之后,他曾经做过多次尝试以图得到正式岗位,但是都以失败告终。两周后,他因为再次参加政治运动而被开除。之后他又再次尝试应聘进入警察机构,但都未成功。1923年1月,再次因政治原因被开除出警察机构后,艾克转而前往德国路德维希沙芬(Ludwigshafen)的法本公司(IG Farben)中任职,并很快升任工厂保卫安全顾问(Sicherheitsberater im Werkschutz)。
* 1927年,艾克加入了冲锋队组织(SA),并于第二年8月28日并提升为冲锋队二级小队长(Truppführer)。从1928年12月1日到1929年,他一直在法朗肯塔尔(Frankenthal)的冲锋队里担任小队长。在此期间,他于1928年12月1日加入纳粹党。1930年7月29日,他在巴伐利亚转入党卫队。1930年8月20日,艾克被任命为党卫队组长(Truppführer),被分在党卫队第147突击队(SS-Sturm 147)服役。同年11月27日,他被晋升为党卫队第147突击队领袖。1931年1月30日他又被转调担任党卫队第10旗队第2大队(II./10. SS-Standarte)领袖。11月17日,他又被任命为党卫队第10旗队行政领袖(Verwaltungsführer 10. SS-Standarte)。12月21日,他成为了党卫队第10旗队领袖。在此期间,他与普法尔茨(Pfalz) 大区领袖约瑟夫·布吕克尔(Josef Bürckel)发生了争执。他指责布吕克尔操纵该大区的警察取缔了党卫队预备在路德维希沙芬进行的一次活动。而布吕克尔却自认为是该大区一切党卫队和冲锋队的最高指挥,有权对党卫队进行直接干预。艾克虽然拒绝执行布吕克尔下达的命令,但是他却不敢把事情闹到全国领袖希姆莱那里。最后他还是服从了布吕克尔的命令,参与了准备炸药企图袭击政敌的活动。
* 1932年3月6日,艾克因在前年夏天在巴伐利亚试图安装炸弹攻击政敌的阴谋败露而被逮捕,同时他也被法本公司解雇。经过审讯他被判处两年徒刑。判决过后一天,艾克依*医生为他开出了伪造的健康状况不佳的证明,被缓刑六周,暂时释放。此后他一直假装称病,同时再加上居特纳(Franz Gürtner,后担任纳粹德国司法部长)的帮助下,艾克得以躲避牢狱之灾,并重新回到党卫队第10旗队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同年9月10日,由于假释被取消,他只得潜逃到一个兰道的一个难民营里躲避追捕。9月18日,他被希姆莱秘密召到慕尼黑,并接受命令前往意大利避难。10月,来到了意大利的艾克担任了纳粹党在马尔塞西内和加尔达西的难民营负责人(Leiter des NS-Flüchtlingslagers Malcesine/Gardasee.),这里居住的大多是逃亡的纳粹党人。在那里他还参与了一次纪念一战时期德奥军队在bozneer战胜意大利的胜利纪念碑旁的庆祝活动。在意大利流亡期间,他还于1932年10月26日被任命为“J”旗队领袖。但身在异国的他仍然为希姆莱招惹麻烦。在纪念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进军罗马十周年的庆典上,艾克竟然率领着一支在意大利被禁止的党卫队员身穿制服招摇过市。因为这次庆典是由意大利军方与法西斯政党联合举办的,艾克这一做法招来了众怒。当地的纳粹党其他成员也写信给希特勒和希姆莱要求建立法庭严惩艾克。但是事后艾克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 1933年2月16日,希特勒执掌德国国家政权后,艾克得以回到德国。回国后他立即被已经为纳粹党掌控的巴伐利亚州政府特赦,并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地区的党卫队第46旗队领袖。而他的老对手布吕克尔(Bürckel)早在他在意大利时就想彻底将其整跨,因为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控制本大区内的党卫队组织。他曾经散布谣言说艾克已经被开除出党。而回到旗队里的艾克则怂恿党卫队和冲锋队集体反对大区领导。随后他们甚至冲入大区首脑所在地,将布吕克尔和其他一些领袖看押起来。1933年3月21日,艾克再次被逮捕,并于4月3日被希姆莱以“不能忠实履行加入组织时的宣誓”为由开除出了党卫队。之后在关押期间,他还被送往一所精神病院治疗。在经过党卫队内部医生的治疗后,他被认为已经能够很适当地控制自己,于7月26日被释放并被重新编入党卫队而官复原职。
* 1933年6月,提奥多尔·艾克被任命为党卫队“南方”大区特别领袖(Führer z.b.V. SS-Gruppe "Süd"),并被派遣到达豪集中营任职。1934年3月9日,他被任命为达豪集中营指挥官,接替前任Hilmar Wäckerle;Hilmar Wäckerle之前因为擅自处决了一些未经过审判的囚犯而被撤职逮捕。从1934年5月起,艾克负责德国所有集中营的改造事务。刚一上任,他就下达了新的集中营看守法则,其中包括所有集中营卫兵不得对囚犯有任何人道主义的举动,违反者将被严惩。这些规定在接下来被在所有集中营实行,一直到战争结束。
* 艾克一手策划的改造集中营和强制性将囚犯作为劳工的措施使的集中营成为了党卫队最强有力的统治工具。但同时海德里希也对他恨之入骨,因为海德里希当时身为巴伐利亚保安警察总指挥却未能得到达豪集中营的指挥权。而艾克却在希姆莱的支持下获得了此职位。



以上三张照片为 1936年,艾克作为集中营督察员视察集中营
* 1934年夏,艾克参加了清洗冲锋队的“长刀之夜”,并被挑选出来协助“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指挥约瑟夫·迪特里希(Joseph Dietrich)看押被捕的冲锋队领导人。7月1日,受希特勒和希姆莱之命,他和副官Michael Lippert一起前往位于慕尼黑的斯塔德尔海姆监狱(München-Stadelheim)枪杀了冲锋队领袖恩斯特·罗姆(Ernst Röhm)。
* 1934年7月4日,艾克被任命全国集中营督察员兼党卫军看守部队领袖(Inspekteur der Konzentrationslager und Führer der SS-Wachverbände)。虽然他理论上是属于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SS-Hauptamt)指挥,但是实际上艾克却具有直接向希姆莱汇报的特权。到1937年8月,他取消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集中营,只保留了达豪﹑萨克森豪森﹑布痕瓦尔德和拉文斯布鲁克集中营。同时奥地利境内也在建立新的集中营(如1938年建成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并且实行了与达豪集中营同样的严酷制度。艾克也由此成为了纳粹化集中营的创始人。在他上任之前,全德国的集中营寥寥无几。而在他的主持下,集中营不但得到了系统化地扩大,而且还建立起了一套残酷的制度。

* 提奥多尔·艾克一直以残忍,多疑,冷酷和狂热而著称,他的身上也体现着纳粹主义的罪恶。他的“残酷”性格也影响到了集中营的守卫们,因为他的严酷命令使得集中营的警卫们不再具有丝毫的怜悯心,他们毫不留情地执行其残忍的纪律,哪怕是在艾克不再管理集中营事务后。受到这样的影响的代表人物就有鲁道夫·霍斯(Rudolf Höß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Franz Ziereis(毛特豪森集中营长官),Karl Otto Koch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长官)和Max Kögel(拉文斯布鲁克集中营长官)。
* 1937年1月30日,艾克成为国会议员(MdR)。1939年9月至10月,他还担任了“波兰占领军”党卫队兼警察高级领袖(HSSPF "Generalgouvernement");
*1939年11月14日,艾克被任命为党卫军“骷髅”师(SS-Totenkopfdivision,由党卫队Wachverbände部队改编)师长,并同时被授予武装党卫军中将军衔。实际上从1936年开始,艾克就一直致力于建立这样的一支武装党卫军部队,该师的成员也大多是前集中营卫兵出身。自战争开始后,艾克先后担任“上巴伐利亚”﹑“布兰登堡”和“Thuringia”骷髅团团长参加波兰战役,在德军第8军与第10军后方执行消灭犹太人,前政府官员以及抵抗分子的残酷任务。随后的1939年10月,希特勒和希姆莱决定成立三个党卫军师,其中之一就是由艾克指挥的党卫队“骷髅”师。
* 艾克在担任了师长后也表现得很能够适应军人的精神状态,与从前的集中营看守指挥官几乎变了样。他整天待在他的司令部里,剪取形势图的战术标记,用这些标记在地上摆弄,模拟一个师如何行军。而这一切他是偷偷地干的,以免他的总参谋部里首席参谋部军官对他突然爱上军事有所觉察。在此后的西线和东线的战役里,艾克带领该师参加了各种残酷作战,也犯下多起战争暴行,其中包括1940年在西线枪杀100多名英国皇家“诺福克”团的战俘事件,以及此后在东线的枪杀苏军被俘的政治委员和在一些村庄的骇人听闻的暴行;


1941年,提奥尔多·艾克和他的副官Richard Pauli 在东线。

提奥尔多·艾克(右)与“骷髅”师第3步兵团第3营营长奥托·鲍姆在一起
* 1941年7月6日,艾克的指挥汽车在波罗地海以北的罗斯诺夫(Rosenow)附近触雷,造成右脚粉碎性骨折,并影响到了脚部的神经,被送回后方数地进行治疗,最后还是转到了柏林。“骷髅”师师长职位交给马蒂亚斯·克莱恩海斯特坎普代理担任,之后到了7月15日又被移交给格奥尔格·克普勒指挥。从7月7日到9月12日,他一直在柏林的外科大学医院里接受治疗。直到12月19日,他才重新回到部队。 艾克重新返回“骷髅”师担任师长后,他的部队在东线继续保持着不留俘虏的“作风”,为此曼施坦因大将还专门上报申诉“骷髅”师的残酷行径。之后艾克受到警告“今后要严格约束部队军纪”。
* 1942年2月25日,“骷髅”师与另外几个德军师团被苏军合围于德米扬斯克(Demyansk)地区,艾克指挥的战斗群当时就位于包围圈合拢口附近。不过在战役开始后不久,艾克就因病而被送往后方疗养。在战役进行期间,他不断要求重返前线指挥部队作战,但是均被希特勒拒绝。最终合围圈里的德军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突围成功,“骷髅”师损失惨重,只剩下不足7000人。但是从该战役中,希特勒发现“骷髅”师为代表的武装党卫军不顾及伤亡,往往能比陆军更加胜任一些使命。战役结束后,国防军陆军元帅布施也给予了艾克和他的部队以很高的评价,认为特别要归功于“党卫队副总指挥艾克的有力指挥”,使得在德米扬斯克被包围的部队能坚持几个月之久,为最后的解围赢得了时间。因而此后不但艾克受到了表彰,被授予了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而且党卫军更加得到重视,甚至被优先使用部分高性能武器。
* 1942年4月20日,提奥多尔·艾克被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这也是他获得的最高军衔。

1942年4月,艾克在俄国前线。照片中他仍然穿着早期党卫队副总指挥的制服。

1942年德米扬斯克战役后,艾克受到希特勒的接见,并被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艾克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后的标准照。
* 1943年2月26日,艾克所乘坐的飞机在奥廖尔(Orelka)以东15公里被苏军步兵击中坠落,他与同行的“骷髅”师参谋奥托·弗里德里希(Otto Friedrich)一级突击中队长,飞行员米歇尔·维尔纳(Michael Werner)军士长全部丧生。之前他刚出院不久,即听说他的儿子卡尔·雷纳(Karl Leiner)所在部队被苏军包围失去联系,因此他急切地乘坐飞机飞往前线寻找雷纳,结果中途被击落。第二天,德军搜索分队在飞机残骸里找到了艾克的尸体。在艾克死后,德国新闻宣传机构宣扬其为“英雄之死”。而“骷髅”师的装甲团也被希特勒以提奥多尔·艾克的名字命名。
* 提奥多尔·艾克建立和领导的“骷髅”师在战斗中始终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狂热与顽强,包括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1942年夏季的进攻哈尔科夫战役,尤其是在德米杨斯克(Demjansk)的包围圈 和 艾克死后的1944年到1945年期间的华沙与布达佩斯防御战。该师始终以残酷和不顾及伤亡而著称,这也被公认为是延续了艾克始终贯彻的残忍法则。提奥多尔·艾克也被部下尊称为“艾克老爹”。
晋升:
党卫队员:1930年7月29日
党卫队组长:1930年8月30日
党卫队三级突击中队长:1930年11月27日
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1931年1月31日
党卫队旗队长:1931年10月15日
党卫队区队长:1932年10月21日
党卫队旅队长:1934年1月30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1934年7月11日
武装党卫军中将:1939年11月14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1942年4月20日
职务:
法朗肯塔尔冲锋队小队长(1928年12月1日--1930年7月29日)
在党卫队第147突击队服役(1930年8月30日--11月27日)
党卫队第147突击队领袖(1930年11月27日--1931年1月30日)
党卫队第10旗队第2大队领袖(1931年1月30日--11月7日)
党卫队第10旗队行政领袖(1931年11月7日--12月21日)
党卫队第10旗队领袖(1931年12月21日)
党卫队“南方”大区特别领袖(1933年6月--1934年6月20日)
达豪集中营指挥官(1934年3月9日)
集中营督察员兼党卫军看守部队领袖(1934年7月4日--1939年11月14日)
国会议员(1937年1月30日起)
“波兰占领军”党卫队兼警察高级领袖(1939年9月--10月)
武装党卫军“骷髅”师师长(1939年11月14日--1943年2月23日)
获得荣誉:
1914年版二级铁十字勋章
布伦瑞克二级战争服役十字奖章(Braunschweigisches Krigsverdienstkreuz II. Klasse)
巴伐利亚勇气勋章(Bayerischer Tapferkeitsorden)
巴伐利亚三级荣誉军事服役奖章(Bayerische Militärdienstauszeichnung III. Klasse)
前线战斗员荣誉十字奖章(Frontkämpferehrenkreuz)
纳粹金质党章:1940年1月30日
二级铁十字勋饰:1940年5月26日
一级铁十字勋章:1940年5月31日
骑士铁十字勋章:1941年12月26日
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2年4月20日
银质战伤奖章
东线纪念章
德米扬斯克盾章
铜质冲锋队体育运动奖章
党卫队荣誉服役章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配剑
党卫队骷髅戒指
醉红颜 2008-06-24 12:04

[威廉·比特里希]
SS-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Wilhelm·Bittrich
威廉·比特里希(1894 - 1979)
个人档案:
军衔: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队上将
生日:1894年2月26日
出生地:哈尔茨(Harz)的维尔尼格罗德(Wernigerode)
死亡:1979年4月19日
死亡地:Bayern的沃尔夫拉茨豪森(Wolfratshausen)
纳粹党籍编号:829700 (1932年12月1日入党)
党卫队员证号:39177 (1932年7月1日加入)

1942年,时任党卫队旅队长的威廉·比特里希
生平简历
* 1894年2月26日,威廉·比特里希出生在哈尔茨(Harz)山区的维尔尼格罗德(Wernigerode)市一个贸易代理商家庭。1914年7月30日,比特里希加入帝国陆军并受训成为一名体能教官。他最初在驻德国东部马格德堡(Magdeburg)的第7猎兵营(J?ger Bataillion 7)服役,并先后在第19预备猎兵营(Reserve-J?ger-Bataillon 19)和第77步兵团(Infanterie-Regiment 77)服务。9月10日,比特里希转调至空军部队当了一名中尉战斗机飞行员。在一战中,他先后服务于A226飞行大队(Flieger-Abteilung A 226)和第37战斗机中队(Jagdstaffel 37)。他在战斗中两次受伤,并因功获得过一级和二级铁十字勋章。1919年3月中旬至7月,比特里希参加了“希尔森”志愿军团(Freikorps “Hülsen”)。1920年1月至6月,他转投埃尔哈特志愿军团(Freikorps “Ehrhardt”)。1923年,比特里希重新加入国防军,负责在苏联秘密训练德国飞行员。1930年退役后,他又作为平民雇员仍留在军中服务。
* 1932年3月,比特里希离开军队加入了冲锋队。7月1日,他退出冲锋队并加入党卫队的“东部”飞行中队(Fliegerstaffel “Ost”)。10月底,他被任命为“东部”飞行中队的指挥官。10月31日,他被提升为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2月1日,比特里希正式加入纳粹党。1934年3月8日,他被任命为驻格赖夫斯瓦尔德(Greifswald)的党卫队第74“东海”旗队(74.SS-Standarte "Ostsee")旗队长。4月12日,他晋升为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6月17日,他被提升为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官,比特里希本有机会重返陆军或空军服役,但他最后选择于1934年8月25日参加了新组建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T),因为特别机动部队在军事改革方面更加活跃,组织形式和晋升程序也不拘一格。
* 进入特别机动部队后,比特里希被任命为汉堡政治预备队(Politische Bereitschaft Hamburg)的指挥官。1935年4月1日,他调任党卫队第1旗队第1大队第2中队(2./I./Standarte 1)中队长。1935年9月中旬,党卫队第1旗队被授予"德意志"荣誉称号。1936年9月26日,比特里希接替卡尔-玛利亚?德梅尔胡贝尔(Carl-Maria Demelhuber)就任“德意志”旗队第2大队大队长。10月1日,他晋升为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938年1月30日,他晋升为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
* 1938年3月23日,比特里希调往刚在奥地利组建的党卫队第3旗队(稍后被授予“元首”荣誉称号),任第1大队大队长。1939年6月1日,他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并调任警卫旗队副官(Oberst im Stabe)。1940年2月1日,比特里希被调到柏林党卫队总部担任补充军官,负责党卫队特别机动师(SS-Division Verfügungstruppe)的兵员补充。从6月起,他又兼负“骷髅”师的兵员补充之责。9月1日,他晋升为党卫队大校。1940年12月初,原党卫队“德意志”团团长费利克斯.施坦因纳(Felix Steiner)调任新组建的党卫队“日耳曼尼亚”摩步师(后来的维京师)师长,比特里希接任其团长职务。10月19日,他晋升为党卫队少将。

1940年,时任党卫队区队长、党卫队"帝国师"所属"德意志"装甲团团长的威廉·比特里希。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他左臂上由于受伤而挂着黑色吊带,还有其袖口袖章上的"Deutschland"字样

1940年,时任党卫队"德意志"团团长的比特里希在西欧战役期间(出于安全考虑,他没有佩戴军衔领章)
* 在担任“德意志”团团长期间,比特里希得师长保罗·豪泽尔推荐而获颁骑士十字勋章。豪泽尔在推荐书中写道:
在俄国作战期间,比特里希以其个人的精明、坚毅和谨慎,率领“德意志”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叶利尼亚之战中,他的团从1941年7月22日至8月8日一直在125.6高地担负防御。其间,数量和兵器皆占优的苏军向“德意志”团的阵地发动了不间断的冲击。
1941年10月13日,比特里希再次有突出表现。当时,作为帝国师进攻左翼的“德意志”团在第10装甲师一支坦克分队的支援下,沿格扎茨克(Gshatsk)至莫扎伊斯克(Moshaisk)的旧公路向莫斯科防御外围前进并侦察其防御重点。在右翼,“元首”团则沿高速公路前进,它肩负有同样的使命。13点正,“德意志”团团长通过侦察发现,苏军在高速公路和旧公路之间的铁路沿线的防御比较薄弱。他认为,如不立即作出决断,敌人就有可能调整其防御,召集预备队加强薄弱地带。比特里希团长遂决定,在炮兵和坦克的掩护下立即突破这一地带。从那时起,“德意志”团连续进攻了7天,不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而且因天气恶劣最后4天中全团没有吃上一顿热饭。
但是突击成功实现了,苏军对此措手不及。苏军阵地前的反坦克壕和铁丝网被迅速清除。至黄昏时分,德国团在敌军阵线上打入了一个宽1公里纵深500米的楔子。在“元首”团的配合下,比特里希于第二天黎明前已成功地向纵深推进了3公里。10月14日,经过一番激战后两个团突入敌军精心修筑的阵地已达3公里,终于成功地达成了突破。大量的战利品展示了该部及其指挥官的实力。以下是俘获清单:
大炮 20门
反坦克炮 14门
重机枪 92挺
重型迫击炮 10门
坦克 14辆
火焰喷射器 65具
卡车 2辆
小汽车 1辆
装甲车 1辆
战斗工兵装备供应站 1处
战俘 859名
正是比特里希少将的个人决断实现了24小时内的突破并打通了高速公路。随后几天,敌军在得到增援后向我军发起的数次反击皆未奏效。10月18日,我帝国师成功攻占了莫扎伊斯克。我帝国师和第10装甲师随后以莫扎伊斯克以南至其东部边缘的5公里地带作为进攻莫斯科的出发阵地。

1943年,时任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队中将、党卫队第8骑兵师师长的比特里希,他旁边的是其后来的继任者赫尔曼·费格莱因。
1941年12月14日,比特里希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因豪泽尔受伤,比特里希于1941年10月14日起任帝国师代理师长。1942年1月31日,马蒂亚斯·克莱因海斯特坎普(Matthias Kleinheisterkamp)接替生病的比特里希就任帝国师师长。生病期间,比特里希的人事关系转回党卫队作战指挥部(SS-Führungshauptamt)。6月1日,比特里希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党卫队骑兵师(SS-Kavallerie-Division)师长,该师即后来的党卫队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8.SS-Kavallerie-Division Florian Geyer)。在此之前,他还接替赫尔曼·费格莱因(Hermann Fegelein)担任过党卫队骑兵旅(SS-Kavallerie-Brigade)旅长,党卫队骑兵师就是在该旅的基础上组建的。1942年12月,他奉调回柏林。1943年2月11日,他奉命前往法国(Mailly-le-Camp)。2月15日,他与托马斯.米勒(Thomas Müller)完成交接工作,正式担任党卫队第9“霍恩施陶芬”装甲师(9. 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师长并担负起该师的组建工作。5月1日,他晋升为党卫队中将。此后,他曾率该师于苏联塔尔诺波尔(Tarnopol)重创苏军。1944年6月29日,他接替保罗.豪塞尔就任党卫队第2装甲军(II SS Panzerkorps )军长,但直至7月10日才正式上任。8月28日,他因法莱斯(Falaise)和卡昂(Caen)之战而获颁骑士十字勋章橡叶饰。9月17日,美、英盟军在荷兰阿纳姆地域实施大规模空降。此役,比特里希指挥党卫第2装甲军将英空降第1师大部歼灭,这也是德军在西线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1945年5月6日,迪特里希亲自为比特里希颁发骑士十字勋章双剑饰,以表彰其在匈牙利战役中的突出表现。

1943年,比特里希和赫尔曼.费格莱因在一起(这是在同上图一样的地方拍摄)
* 1945年5月8日,比特里希在奥地利向美军投降,随后被移交给法国人关押。1954年,经法国波尔多地方法院审判后无罪开释。此后,他参加了党卫队老兵互助团(Hilfsgemeinschaft auf Gegenseitigkeit der Soldaten der ehemaligen Waffen-SS-简称HIAG)并成为其骨干。在互助团领导人保罗?豪泽尔死后,比特里希继任该组织领袖。1979年4月19日,比特里病逝于沃尔夫拉茨豪森(Wolfratshausen)。
比特里希聪明而勇敢,但他从不批评其上司,即使他认为有必要。他经常与集团军指挥官一道反对希姆莱愚蠢的种族主义指令,而后者则保护他不受希姆莱惩罚。他敢于直接违抗希姆莱的正式命令,允许在其司令部进行宗教活动。对敌人他仍保有骑士风度,这一点在阿纳姆尤其明显。作为指挥官、领导者和战术家,他都是党卫队中最优秀的之一。

身着党卫队冬季棉大衣的威廉·比特里希
晋升:
*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队上将:1944年8月1日
*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队中将:1943年5月1日
*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队少将:1941年10月19日
* 党卫队区队长:1940年9月1日
* 党卫队旗队长:1939年6月1日
* 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938年1月30日
* 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936年10月1日
* 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934年6月17日
* 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934年4月12日
* 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932年10月31日
职务:
* 党卫队第2装甲军军长:1944年6月29日-1945年5月8日
* 党卫队第9装甲师师长:1943年2月15日-1944年7月10日
* 党卫队第8骑兵师师长:1942年6月1日-1943年12月15日
* 党卫队作战指挥部:1942年1月31日-6月1日
* 党卫队“帝国”师师长:1941年10月14日-1942年1月31日
* 党卫队“帝国”师“德国”团团长:1940年12月1日-1941年10月14日
* 党卫队总部补充军官:1940年2月1日-12月1日
* 警卫旗队副官:1939年6月1日-1940年2月1日
* 党卫队第3旗队第1大队大队长:1938年3月23日-1939年6月1日
* 党卫队第1"德意志"旗队第2大队大队长:1936年9月29日-1938年3月23日
* 党卫队第1旗队第1大队第中队中队长:1935年4月1日-1936年9月29日
* 汉堡政治预备队指挥官:1934年8月25日-1935年4月1日
* 党卫队第74“东海”旗队旗队长:1934年3月8日-8月25日
* 党卫队“东部”飞行中队中队长:1932年10月31日-1934年3月8日
* 加入党卫队“东部”飞行中队:1932年7月1日
* 在冲锋队服役:1932年3月-6月
* 加入纳粹党:1932年12月1日
荣誉:
* 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12月14日(时任党卫队区队长、党卫队"帝国师"的"德意志"装甲团团长,东线)
* 骑士十字勋章橡叶饰:1944年8月23日,第563位(时任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队上将、党卫队第2装甲军军长,西线的法莱斯和卡昂)
* 骑士十字勋章双剑饰:1945年5月6日,第151位(时任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队上将、党卫队第2装甲军军长,东南前线的匈牙利)
* 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1943年3月6日(时任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队少将、党卫队第8骑兵师师长,东线)
* 一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饰版:1940年6月7日(在1939年9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入侵波兰的前期)
* 二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饰版:1939年9月25日(时任党卫队旗队长兼"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参谋上校,波兰)
* 1914年一级铁十字勋章
* 1914年二级铁十字勋章
* 1918年黑色战伤章:受伤两次
* 前线战斗员荣誉十字勋章(Ehrenkreuz für Frontkämpfer)
* 德意志帝国空军飞行员章(Imperial German Air Force Pilots Badge)
*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佩剑(Ehrendegen des RF SS)
* 党卫队骷髅戒指(Totenkopfring der SS)
醉红颜 2008-06-24 14:08

[欧根·迈因德尔]
Eugen Meindl
General der Fallschirmtruppe
伞兵上将欧根·迈因德尔(1892年——151年)
职务:伞兵上将
出生: 1892年7月16日生于德国的多瑙兴根
死亡: 1951年1月24日死于德国慕尼黑
简历:
欧根·迈因德尔将军于1892年7月16日出生在德国巴登州(Baden)多瑙兴根(Donaueschingen)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是符腾堡亲王(Fürstenberg)管辖下的一名林业官。中学毕业后,他以军校生的身份加入了驻防阿尔萨斯(Alsace当时属于德国)哈根瑙(Hagenau)的第67野战炮兵团(初中英语,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地方)。
1914年2月17日,迈因德尔晋升为少尉军衔。当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第67野战炮兵团历任排长,连长,团副官,参加了一次大战。并于1915年7月18日和1916年1月17日分别获得了一战的2级和1级铁十字勋章。1917年4月18日,迈因德尔晋升为中尉军衔。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是炮兵第52特遣队的中尉副官。
1919年10月1日,迈因德尔转入魏玛共和国的十万国防军(Weimar Republic,Reichswehr)继续服役,他先后在第13,第5炮兵团任职。1924年8月1日,他晋升为上尉军衔。以后又在第5军管区,第5师,德国防部T2部,第5炮兵团等部门任参谋和副官等职务,还曾在位于Jüterborg的炮兵学校担任过教官。1934年4月1日晋升为少校军衔。1935年,希特勒大规模扩军备战,同年10月1日,已经43岁迈因德尔结束了多年的参谋职务,被任命为第5炮兵团第1营的营长。1936年8月1日他晋升为中校军衔。
1938年11月10日,在德奥合并后,迈因德尔被调到奥地利东南部城市格拉兹(Graz)担任第3山地师第112山地炮兵团。第3山地师是由奥地利山地部队改编而来的,此前的5月1日,迪特尔(Eduard Dietl,第72位双剑骑士)出任该师的少将师长。1939年4月1日,迈因德尔晋升为上校军衔。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二战爆发。迈因德尔指挥他的山地炮兵团参加了波兰战役,波兰被迅速打垮,他的部队没有经历什么大的考验。10月22日,他获一战普鲁士2级铁十字勋章的1939年誉记。
1940年4月1日,希特勒决定在4月9日凌晨0515开始发动占领丹麦和挪威的军事行动,代号“威塞堡”(Weserübung)。在挪威方向,迪特尔指挥的第3山地步兵师第139山地步兵团的2000名士兵抢占了纳尔维克港(Narvik)。随着战事的发展,纳尔维克的4500名德军部队被围。为了支援被围部队,德军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向纳尔维克增兵。6月8日,没受过跳伞训练的迈因德尔指挥山炮连伞降到纳尔维克外围,此后指挥“迈因德尔”战斗群与盟军作战。6月10日,他获得一战普鲁士一级铁十字勋章的1939年誉记。盟军撤出纳尔维克港后,为表彰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官兵的英勇顽强行为,德军统帅部专门设计并颁发了“纳尔维克盾章”(Narvikschild)这也是德军首次颁发此类战役役纪念臂章。1940年11月10日,迈因德尔获此纪念臂章。
1940年8月10日到8月底,他接受了短期的空降训练。可能正是有了第一次伞降作战的经验,1940年11月1日,迈因德尔从陆军山地部队转到德国空军的伞兵部队服役,出任第1空降突击团团长。这个转变很突然,两个兵种风马牛不相及,但以后的种种表现证明这位炮兵出身的指挥官在新领域上干得更加出色。1941年1月1日迈因德尔晋升少将军衔。
当德军1941年4月占领希腊本土后,希特勒原准备就此结束战役。但德国空军的一些将领却在考虑以空降突击手段夺取克里特岛。最坚决的主张者是第11航空军军长斯图登特航空兵将军,他是德国空降部队的创建者。打算在克里特岛实施一次大规模空降作战,以此来证明空降部队不仅仅是战术意义上的突袭部队,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兵种;同时证明空降作战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长时间和元首的磋商,斯图登特终于让希特勒认识到攻占克里特岛的必要性,并使元首同意以伞兵部队为主来完成这个任务。
1941年5月20日晨,德空军飞行编队到达克岛上空,轰炸机先对岛北部的目标进行轰炸。07:15,德军第一批搭载伞兵的滑翔机从天而降。德军的具体部署是: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战斗群。迈因德尔少将是西战斗群指挥官,指挥空降突击团在马拉曼(Maleme)空降,夺取马拉曼机场,他的空降突击团是整个入侵部队的先锋,第一波空降,突击团共辖四个营。

[一幅手绘的简单示意图]
第一批着陆的是来自空降突击团第1营搭乘滑翔机的三部分部队:
第1分遣队是空降突击团第1营第3连连长乌尔夫·冯·布里森中尉(Wulf von Plessen,阵亡)率领的14架滑翔机,搭载108名战士。他们在塔威拉尼蒂斯河口(Tavronitis)着陆,目标是攻占塔威拉尼蒂斯河口两侧的英军高炮阵地(5月20日当天,该部17亡,27伤)。
第2分遣队是由空降突击团第1营少校营长瓦尔特·科赫(Walter Koch,负伤 1940年5月10日骑士)指挥的15架滑翔机,搭载营部和萨拉真中尉(Kurt Sarrazin)指挥的第4连的120名战士。在107高地东南和西南降落,目标是占领英军的宿营地。结果着陆几分钟后,科赫少校就头部负了重伤,萨拉真中尉阵亡。这里要多讲几句,瓦尔特·科赫营长就是在一年前突袭比利时埃本-埃玛尔要塞的赫赫有名的“科赫”突击团的团长。希特勒亲自为当时还是上尉的科赫颁发骑士十字勋章。
第3分遣队是由空降突击团的团部军官弗朗兹·布劳恩少校(Franz Braun 阵亡)指挥的9架滑翔机,搭载90名战士。任务是占领塔威拉尼蒂斯河上的桥。该桥是横跨塔威拉尼蒂斯河,连接东西岸的唯一一条公路上的唯一一座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滑翔机后,空降突击团的团部和第4营乘运输机在塔威拉尼蒂斯河西的堤岸上伞降,通过河上的桥支援布鲁诺少校和瓦尔特·科赫少校。空降突击团第2营在Spilia以东伞降,担任整个团的预备队,同时负责保护部队免受来自南面的英军的攻击。
空降突击团的第3营在奥托·舍贝尔少校(Otto Scherber 阵亡)率领下在马拉曼镇以东降落。他们的任务是,集结完毕后,从东面攻占小镇和机场(该营第9连在降落时因为风的原因,大部落到海里被淹死)。
奥索斯(Osius)中尉指挥的第1营营属通信连在塔威拉尼蒂斯河的河谷伞降,支援第1营。
空降突击团4营16连在赫费尔德(Hoefeld)中尉指挥下在塔威拉尼蒂斯桥以南1000米着陆,保卫河谷的安全(和当地民兵武装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计划是非常好,结果是悲惨的。第1营的滑翔机在目标附近着陆,但营部和4连在107高地遭到了新西兰第22营的猛烈火力攻击,很短的时间内,部队的伤亡就很大,4连连长Sarrazin中尉阵亡,科赫少校的头部也负了伤,无法再指挥作战。代理科赫少校指挥第1营的是团医务主任诺伊曼上校医生。第3营正降到是新西兰军的预设阵地,德军在着陆时遭到了密集的火力射击,伤亡异常惨重,全营的几乎所有军官(除了Horst Trebes中尉)和三分之二的士兵阵亡,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在突击团的战斗总结中曾这样写道:“第3营的主力进行了顽强的防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六百名伞兵中,有四百名与该营指挥官舍贝尔少校一同壮烈牺牲”。
第2、第4营乘运输机在机场附近的河西实施伞降,英军向空中缓缓下降的伞兵猛烈射击,德军伞兵则向地面还击,着陆后立即陷入了激烈的战斗,根本无法集合成建制单位,到处是混战。因为空降过程中的伞兵很脆弱,很容易遭到杀伤。另外伞兵在伞降时的武装也是很弱的,伞降的德军只有手枪,四枚手榴弹和一把刀,重武器都在另外的武器箱子里,等伞兵落地后冒着敌方的火力去找,许多士兵都来不及找回武器就被打死了,因此伞兵伤亡巨大。
所幸的是第3分遣队在布鲁诺少校率领下经过激战,终于夺下了大桥,但在战斗中布鲁诺少校阵亡。落地后的迈恩德尔指挥部队通过河上的桥支援降在河东岸的第1营科赫少校。但是落地不久,将军就身负重伤。{ }中是摘自《攻击高度4000米中》描写将军负伤的场面:{迈恩德尔将军离开掩体,手里拿起一块布挥舞起来。他原以为科赫见到信号一定会给他回答,但回答他的却是敌人的子弹。迈恩德尔的手被新西兰狙击手打伤了,瞬间,他又被机枪子弹打中,负了重伤。但他仍然坚持指挥,力图拿下左右战局的机场。}
迈恩德尔负伤后,指挥任务临时交给第2营营长施滕策勒(Edgar Stentzler 1940年7月9日骑士)少校。原计划是在机场东西两翼着陆实施钳形夹击,但由于第3营几乎全军覆没,第1营损失惨重,已经无法实现。迈恩德尔只得调整部署,先攻击机场南面的制高点107高地,再居高临下攻击机场。伞兵的攻击遭到了极为顽强的抵抗,损失很大,却毫无进展。1800时高地的守军受到了德军的巨大压力被迫退往第23营的阵地,而此时德军的西部战斗群处境也是非常困难,1900人的空降部队只剩下不足600人,不得不停止了进攻。午夜,不甘心失败的迈恩德尔竭尽全力拼凑最后力量做最后一击,已经无力发动强攻,只好兵分两路从西、南两翼偷袭。突击团的两个突击班分别由霍斯特·特雷贝施中尉(Oberleutnant Horst Trebes,1940年7月9日骑士)和军医长(医务主任)海因里希·诺伊曼博士(Oberstabsarzt Dr.Heinrich Neumann)率领,再次逼近控制机场的107高地,用手枪和手榴弹强攻登上了顶峰。天亮后,德军居高临下一举攻占了马拉曼机场。
诺伊曼博士说:“幸运的是新西兰部队没有立即反击。那时,我们的弹药已经打光。如果他们反击,那我们只好用石头和刺刀来抵抗。”1940年8月21日,代理科赫少校指挥第1营的诺伊曼医生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21日清晨,重伤的迈恩德尔少将被后送。格特舍(Gottsche)中尉暂时指挥全团。头天因飞机数量不够而滞留在机场的600名伞兵1500时在马拉曼降落,与空降突击团的余部会合,这是雪中送炭的增援,从而保障了德军对马拉曼机场的确实控制。18:00,赫尔曼-伯恩哈德.拉姆克(Hermann-Bernhard Ramcke 99剑20钻)上校到达,临时接替了迈恩德尔少将的指挥。经此一役空降突击团损失惨重,其中包括在攻克克里特岛期间被克里特岛游击队和当地居民击毙的一部分。战后统计,突击团有38名军官和667名军士及士兵阵亡或失踪,31名军官和501名军士及士兵负伤。(全团兵力为1860人。前一段日子,看一个旅游节目,克岛的当地男人身着黑衣,非常彪悍,采访中老人们对德军那段时间的侵略还很愤愤,在107高地还有大片的德军阵亡将士墓地。
1943年5月25日,迈恩德尔获得“克里特”战役袖标。

[“克里特”战役袖标]
1941年6月14日,迈恩德尔少将因克里特岛登陆战役中的卓越表现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克岛战役后,希特勒对伞兵失去了信心,从此伞兵被当做普通的战斗步兵来使用。苏德战争爆发后,伞兵陆续被派到东线参战。空降突击团的4个营也被拆开派到前线。
1941/42年的冬季,迈恩德尔在东线指挥“迈恩德尔”战斗群。这支部队主要由空降突击团第1营及一些空军、陆军零散人员组成,这个战斗群在米乌斯河畔和北方的沃尔霍夫转战。
由于德军损失过大,在东线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来维持漫长的战线,戈林决定抽调空军的闲杂人员组成战斗部队支援陆军。因此尝试组成空军野战部队。
1942年2月26日,迈恩德尔就任空军“迈恩德尔”(Luftwaffen-Division Meindl)师的师长(德军有以指挥官命名部队的习惯)。这是后来德军空军野战师的原型,该师由空军已经在东线的各种战斗群和富余的空军地面部队组成,其中主要是富有战斗经验的第1空降兵突击团的官兵。师部由第1空降突击团的团部扩充而成,所辖有6个空军野战团和一些支援分队,隶属北方集团军群指挥。这个师从没有成建制的参加过战斗,几乎所有的团都在第16集团军指挥下独立作战。负责保卫后方的第2,第10 ,第39装甲军的各个后勤单位的安全。第4野战团第1营归第18集团军指挥。因为指挥部队参加“杰米扬斯克”作战有功,1942年8月17日,迈恩德尔将军获颁德意志金质勋章。1942年12月,“迈恩德尔”师的番号改为第21和第22空军野战师。

[迈恩德尔在苏联前线和第16集团军军长布施(Ernst Busch,后晋升元帅)上将。照片上看,迈恩德尔将军身材瘦小。]
1942年10月1日,迈恩德尔少将升任第13航空军(XIII. Fliegerkorps)军长,并兼任正在组建的空军第1野战军的军长(I. Luftwaffen-Feldkorps 但后来这个单位没有组建成,只是形成在纸面上)。根据戈林的命令,负责整个22个空军野战师的组建和训练工作。42年底和43年初,空军野战师陆续来到前线,和陆军部队并肩作战,但仍归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指挥。因为组成人员复杂,训练不足,赫尔曼.戈林创建的这些不伦不类的部队,没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1943年2月1日,迈恩德尔晋升为中将军衔。1943年6月,迈恩德尔被调回帝国航空部工作了一段时间。
1943年11月5日,迈恩德尔出任第2伞兵军(II. Fallschirm-Korps)军长,这个部队就是从第13航空军改建而来的。部队是从东线撤下的伞兵部队残部,该军驻防在法国巴黎附近,任务是西线司令部的预备队。
1944年4月1日,迈恩德尔晋升为伞兵将军军衔。1944年5月12日后,第2伞兵军管辖驻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第3,第5伞兵师。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战役开始。6月12日,第84军军长炮兵上将埃里希马克斯(Erich Marcks General der Artillerie )将军受命指挥第84军和第2伞兵军在法国西北部的科坦登半岛(Cotentin)建立一条防线来抵御美军以及西半面英军的建立桥头堡。不幸,马克斯将军在当天阵亡,6月24日追赠第503橡叶。于是第2伞兵军直接归第7集团军指挥,在圣.洛附近的诺曼底的广大地区与美第5军展开激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到6月20日,设法挡住了美军的进攻,并在圣.洛(Saint-Lo)一带死守到7月20日。随后且战且退,一直战斗到7月27,28日,盟军突破防线进入法国中部。
1944年8月6日晚上,克鲁格中校(时任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和西线德军总司令京特尔.冯.克鲁格(Günther von Kluge)元帅的儿子)来拜访迈恩德尔将军的战地指挥所。克鲁格中校带来他父亲给第2伞兵军的命令:“守住你的阵地,以便德军能够集中装甲力量第二天凌晨反击当面的美军”。
在德国作家保罗.卡瑞尔(Paul Carrel)的书《Invasion--They're Coming》中,是这样描写迈恩德尔如何回答克鲁格中校的:“请正确并善意地向您父亲转达我对您说的话,诺曼底守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军队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这个错误主要是因为命令我们守住一些没希望的阵地,但我们现在还是会服从命令去守住现有阵地。敌人会一直突破到我们西面,从我们的侧翼包围我们。如果您的父亲了解他所对抗的是拥有完全明显的制空权的敌人,白天进攻那会意味着什么。他就会知道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能做些有意义的事就是夜间进攻。明天的坦克进攻将会是一场失败。留给掷弹兵们能做的就是倒下牺牲他们的生命。如果袖手旁观,会令人难以忍受。”
迈恩德尔将军的预言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已经快耗尽的装甲部队白天发起代号"Lüttich"的进攻。在盟军空军飞机压倒性的轰炸下,进攻美军拥有坚固防御阵地的莫泰坦(Mortain)地区。前进了大约5英里后,受到重创的装甲部队燃料耗尽,不但没下令撤退,希特勒反而再一次命令部队守住危险的突出部。这个命令导致德军在法莱斯口袋(Falaise Pocket)被大量包围和消灭。
当德军几乎被前出的美军和英-加-波兰联军包围时,迈恩德尔将军的残余部队拼命守住一条狭窄的通道让数以千计的德军突围。1944年8月19/20日,迈恩德尔将军亲自率领一个由第3伞兵师的两个攻击群残部组成的部队,在为数不多的几辆武装党卫队坦克支援下,在盟军形成合围前,利用最后的一个第5装甲集团军一次反攻的机会冲出包围圈。经过在敌人控制地区令人绝望的行军,迈恩德尔率领的战斗群终于回到安全地带。他的儿子却陷在包围圈中被俘。
第2伞兵军在开战时还未完成全部的组建工作,缺乏武器装备。虽然损失巨大,但在战斗中表现不错。由于迈恩德尔在诺曼底战役中的出色指挥和坚决突围的壮举,1944年8月31日,迈恩德尔将军获颁骑士勋章上的橡叶(第564人)。
从法莱斯口袋突围后,第2伞兵军在Rouen地区重组。9月,部队向东退却到荷兰和德国境内,归第1伞兵集团军指挥。在德-荷边境梅奈根和克莱沃(Cleve and Nijmegen)地区抵抗英军的进攻。随后,且战且退,1945年2月,退到Venlo和Roermund地区继续战斗。3月,在莱茵河下游威塞尔(Wesel)桥头堡防御。
1945年4月30日下午,希特勒和他的新妇爱娃·布劳恩自杀身死。邓尼茨海军元帅被指定为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1945年5月,第2空降军残部被包围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继续负隅顽抗到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邓尼茨海军元帅为表彰一直战斗到最后的勇士突击发放勋章。 1945年5月8日,邓尼茨为迈恩德尔的骑士勋章上缀上了宝剑,使他成为德军第155位获双剑橡叶骑士勋章的勇士。
1945年5月25日--1947年9月29日,迈恩德尔将军被关在英军战俘营(SPECIAL CAMP 11),编号是451668。获释放后定居在联邦德国。
1951年1月24日,将军卒于慕尼黑,享年58岁。
晋升:
候补军士:1913年3月22日;
少尉:1914年2月17日;
中尉:1917年4月18日;
上尉:1924年8月1日;
少校:1934年4月1日;
中校:1936年8月1日;
上校:1939年4月1日;
少将:1941年1月1日;
中将:1943年2月1日;
航空兵上将:1944年4月1日
任职:
加入国防军并成为一名军校生,并在第67野战炮兵团历任排长,连长,团副官,后来在第52特遣队任中尉副官:1912年7月27日——1919年9月30日;
第13炮兵团连长:1919年10月1日——1920年9月30日;
第5炮兵团连长:1920年10月1日——1924年9月30日;
第5军管区接受培训:1924年10月1日——1925年9月30日;
调任第5师参谋:1925年10月1日——1926廿月30日;
调任德国国防部T2部:1926年10月1日——1927年9月30日;
调任第5炮兵团第2营参谋:1927年10月1日——1928年9月30日;
第5运输营骑兵中队长:1928年10月日——1929年9月30日;
第5炮兵团上尉参谋:1929年10月1日——1930年9月30日;
第5炮兵团团长副官:1930年10月日——1933年9月14日;
调任“于特博格”炮兵学校任教官:1933年9月15日——1935年10月14日;
第5炮兵团第1营营长:1935年10月15日——1938年11月9日;
第112山地炮兵团团长:1938年11月10日——1940年8月9日;
在纳尔维克作战期间,担任“迈因德尔”战斗群指挥官:1940年6月8日——1940年8月9日;
在第18军管区担任预备役军官:1940年8月10日——1940年10月31日;
脱离陆军加入空军的伞兵部队继续服役:1940年8月10日——1940年8月31日;
调任空军第1空降突击团团长(既“迈因德尔”突击团):1940年9月1日——1942年2月25日;
入侵克里特期间,担任西部战斗群指挥官:1941年5月16日——1941年1月1日;
“迈恩德尔”师(后来的第21空军野战师)师长:1942年2月26日——1942年9月30日;
第13航空军军长:1942年10月1日——1943年8月1日;
期间,还兼任第1空军野战军军长:1942年10月1日——1943年1月15日;
调到帝国航空部工作:1943年1月15日——1943年1月20日;
期间,还负责督导空军野战部队的建设情况:1943年7月21日——1943年11月4日;
第2空降军军长:1943年11月5日——1945年5月25日
荣誉:
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6月14日
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4年8月31日,第564位获得者
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5年5月8日,第155位获得者
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1942年7月27日
国防军25年服役纪念章
铜制战伤勋章
空军伞降纪念章
醉红颜 2008-06-24 14:23

[格奥尔格·科普勒]
SS-Ober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 der Waffen-ss
Georg Keppler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任武装党卫军上将-格奥尔格·科普勒(1894-1966)
个人档案:
军衔: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出生日期:1894年5月7日
出生地:美因茨(Mainz)
死亡日期:1966年6月16日
死亡地点:汉堡
纳粹党籍编号:338211
党卫队员证号:273799
简历:
* 1906年到1913年在家乡一所平民小学读书
* 1913年2月28日参军,被编入“普鲁士阿尔贝希特亲王陆军元帅”团,直到1914年8月29日,最后为团部副官;
* 1914年6月19日晋升为少尉;
* 1914年8月29日在St.Quentin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并入院疗养;
* 1915年-1918年11月,在第19预备役步兵师第39旅服役,其中于1917年晋升为中尉;在大战中他负伤两次,并出席了于1918年 11月于康边森林进行的投降书签定仪式。
* 1918年11月-1919年8月,在第19“冯·库尔比尔”步兵团服役;在他这一时期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获得过二级和一级铁十字 勋章,汉撒十字勋章,布伦瑞克战争服役十字章和银质负伤纪念章。
* 1919年8月起,从军队里退役,在汉诺威担任保安警察,并于1920年1月31日升任汉诺威保安警察参谋官;1920年6月19日晋升 为警察上尉;

[身着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制服佩带骑士十字勋章的科普勒]
* 1926年7月1日,转入图林根(Thuringen)的州警察;
* 1928年2月13日-1929年,担任图林根州警察领袖副手;
* 1929年-1933年11月20日,担任耶拿(Jena)保安警察司令;于1931年7月1日晋升为警察少校;
* 1930年10月1日加入纳粹党;
* 1933年11月20日-1935年5月24日,担任哥达(Gotha)州警察大队指挥官;
* 1933年10月-1934年6月30日,担任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地区警察司令;
* 1934年4月30日-1935年1月,在党卫军巴德特尔茨指挥学校接受了第一期指挥官培训;
* 1935年1月,退出警察部队转而参加国防军,在第32步兵团服役;
* 1935年10月10日,再次退出国防军,加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军衔为二级突击大队长;
* 1935年10月10日-1936年7月1日,担任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第1旗队第1大队领袖;
* 1936年7月1日-1938年3月23日,担任党卫队“德意志”旗队第1突击大队领袖;1937年4月20日晋升一级突击大队长;
* 1938年3月23日-9月9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第3旗队领袖;1938年4月20日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
* 1938年9月9日-1939年10月19日,担任“元首”旗队领袖;
* 1939年10月19日-1941年7月11日,担任“元首”步兵团团长;

[1940年,站在最外边的科普勒正与他的“元首”团军官在一起。站在最左边的是海因茨.哈迈尔,而他旁边带钢盔的则是奥托.罗伊特(Otto Reuter),不久后他便获得了德意志十字勋章。]

[1939年9月,科普勒(戴军帽者)正在与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炮兵团团长皮特.汉森(Peter Hansen)谈话。]

[1940年,科普勒与他的“元首”团在一起]
* 1941年7月15日-9月21日,代理担任党卫军“骷髅”师师长;
* 1941年9月21日-1942年4月1日,因病转到党卫军最高指挥总局预备役;
* 1942年4月1日-1943年2月10日,担任党卫军“帝国”师师长;在此期间,该师被改编为装甲掷弹师。到1943年2月,他再次受 脑部肿瘤困扰而入院治疗直到同年8月30日;

[科普勒正在检阅列队行进的“元首”团官兵。]
* 1943年8月31日-1944年3月20日,担任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武装党卫军总司令部布拉格第27分部司令;
* 1944年4月6日-9月1日,担任驻匈牙利武装党卫军总司令;期间还于8月11日到月1日代理担任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
* 1944年9月1日-10月24日,代理担任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军军长;
* 1944年11月1日-1945年2月12日,再次担任匈牙利武装党卫军司令;1945年2月布达佩斯陷落后,该职位被撤消;
* 1944年10月30日-1945年2月4日,代理担任党卫军第3“日耳曼”装甲军军长;

[科普勒正在与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路德维希.克普林格(Ludwig Kepplinger)交谈。站在右边的是保罗.豪塞尔]
* 1945年2月12日-5月8日,担任党卫军第18集团军司令;
* 1945年5月22日,率领部队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到奥格斯堡监狱;
* 1948年4月26日被释放,居住在上巴伐利亚直到1952年;
* 1952年移居汉堡,从事药剂师工作,于1961年退休。退休时得到了西德政府发放的养老金;
* 1966年6月16日,因在两次战争中所受的伤复发而病逝。死后遗体被葬于汉堡。

[科普勒与党卫队区队长卡尔.岑纳(Karl Zenner,照片中间留小胡子的)在一起商讨事情。]
简评:
格奥尔格·科普勒是一名职业老兵,退出警察队伍后富有远见性地加入了党卫队。从外表上看,他似乎更像是一位和蔼的大学教授,但相反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作战指挥官和参谋军官。保罗·豪塞尔曾在1940年9月30日的一份报告里这样评价科普勒:性格开朗,值得信赖,清醒并果敢。但是科普勒的军旅生涯中却屡受脑部疾病的困扰,这些疾病也源于他在一次大战中负伤所至。在他的记忆里,在“骷髅”师任职的那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因为他在军事上经常与提奥多尔·艾克发生分歧。在战后,他把剩余的精力都消耗于治疗疾病的工作中,但是事实证明在医学方面他并不在行。科普勒于1927年7月31日与伊莉莎白·克吕丁结婚,婚后生有一儿一女。其中他们的儿子于1940年阵亡。
晋升:
陆军少尉:1914年6月19日
陆军中尉:1917年
警察上尉:1920年6月19日
警察少校:1931年7月1日
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1935年10月10日
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1937年4月20日
党卫队旗队长:1938年4月20日
党卫队区队长:1940年5月13日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1940年11月9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军中将:1942年1月30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任武装党卫军上将:1944年6月21日
荣誉:
骑士铁十字勋章:1940年8月15日[表彰他在1940年5月指挥“元首”团在荷兰格雷柏(Grebbe)战线的英勇作战。申请报告中称他的成功指挥对最终迫使荷军投降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任B集团军群第18军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元首"团团长,军衔为党卫队区队长。]
二级铁十字勋章
一级铁十字勋章
汉撒十字勋章
布伦瑞克战争服役十字章
银质负伤纪念章
1939年版1914二级铁十字勋饰:1940年5月13日
1939年版1914一级铁十字勋饰:1940年5月13日
合并奥地利纪念章:1938年5月13日
合并苏台德纪念章:1938年10月1日
布拉格城堡徽标
西里西亚鹰徽
1914-1918荣誉十字章
银质德国骑师徽章
党卫队长期服役章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佩剑
党卫队骷髅戒指
联邦州勋章
党卫队长期服役章
醉红颜 2008-06-24 15:49

[恩斯特·乌德特]
二战德国空军上将恩斯特·乌德特
恩斯特·乌德特的经历也许是尖子飞行员中最为奇特而绚烂的,他是一位真正追逐梦想的人,并为他的梦想付出了一切。
第一部分 英雄小子

一空中奇才的开场白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一个昏暗的早晨,一架福克单翼战斗机孤独地在云层上方徘徊。一名年轻的菜鸟飞行员在狭小的座舱里忍受着脸上防冻油的刺鼻腥臭,这是西部战线福斯科斯战线平常的一天。这个年轻人缩在他温暖的飞行服里寻找着他的第一个猎物。
突然,他的眼睛瞪得滚圆-在看似空无一物的广阔天空中闪过一点银光!它从西面飞来,迅速接近。敌机!
菜鸟的脑袋一片空白,他忘记了所有的训练课程而只是和越飞越近的敌机迎头撞去。等到距离很近时,他才看清敌机:这是一架外形奇特的法国考顿G.Ⅳ侦察机,在两个引擎之间端坐着飞行员和侦察员。

考顿G.Ⅳ侦察-轰炸机
他想去按机枪射击钮,手指却因为恐惧而不听使唤,他的嘴唇发干,眼看着第一场实战就要大出洋相!法国飞机近得可以看清他的脸,菜鸟尽力稳住抖动的拇指想把它放在按钮上,但他的肌肉还是紧绷绷的-是作选择的时候了:杀戮,要么被杀死。
但是敌机已经进入射击盲区,他全身的血液凝固了,恐惧笼罩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他只能无助地盯着敌机。一秒钟后,他的耳边响起了爆豆子般的枪声,福克飞机剧烈地晃动。他的面颊遭到了一下重击,护目镜被扯得飞了出去,爆碎的玻璃在他脸上留下了几道血印。法军侦察员紧握机枪还在不停的扫射,菜鸟一个翻飞摔进旁边的云层。他跌跌撞撞地回到机场,接受了简单的医疗护理之后就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锁上了房门。
他渡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为自己的胆怯和愚蠢而深深地自责。
这就是二十世纪最值得纪念的一位伟大飞行员的开场白。这位年轻菜鸟的名字是恩斯特·乌德特——第一次大战德军二号尖子、一位极具飞行天赋并以他绚丽夺目的飞行特技征服过无数观众的奇才、第二次大战中纳粹空军的一级上将。他的生平喧闹而多彩,充满了冒险精神、求知欲望和令人扼腕的悲剧。
二、飞行器中好小伙
一八九六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居住在法兰克福的德国妇女葆拉·乌德特产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乌德特。根据该地的传统,星期天出生的孩子被认为是幸运而无忧无虑的。看来这种说法凑巧在小乌德特身上应验了:在他还是婴儿时,全家搬迁到了德国南方巴伐利亚邦的慕尼黑,这里的居民以贪吃而著称,他们爱好牛饮啤酒、放肆歌舞,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小乌德特开朗活泼的性格。
乌德特自小反应敏捷、思路清晰,爱作白日梦。他不喜欢课本上的东西,一碰到方程式之类的东西就装傻,而且对事物只求一知半解、从不研究细节问题,也不刨根问底。乌德特最喜欢耍贫嘴,他在学校里和每一个厌学的学生都是死党,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蔑视权威。
打这时候起,乌德特就迷上了飞行器。他和同学们制作飞机模型,这帮初中生甚至在一九○九年组织了一个“慕尼黑航空俱乐部”。他们常到附近的奥托飞机制造厂观看飞机生产和试飞,还到一个陆军飞艇基地看过真正的飞行训练。最后,对飞行的强烈渴求促使乌德特决定给自己做一架能飞的滑翔机。他和朋友们用竹子和帆布搭建了这样一架丑陋的飞行器。乌德特满怀信心地带着它爬上一座山丘,在那里他经历了生平头一次飞行事故:他的滑翔机在山坡上摔得粉碎。但是他的梦想终于在一九一三年实现了,一位奥托工厂的试飞员带他进入一架陶比式单翼机飞了一圈,乌德特被天空征服了!

陶比式单翼机
在飞行竞赛出风头是乌德特真正的梦想,二十世纪初的西欧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步步迈向幸福生活。工业化生产发展迅速,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妙。可是好景不长,一九一四年七月的一声枪响给人们送来了四年世界大战,随着奥匈大军的皮靴踏进塞尔维亚,战火在欧洲蔓延开来。乌德特很想入伍,却在兵站被哄了出来:他只有五英尺高,实在是不够资格。
他毫不气馁,决定到第二十六于腾堡预备役团试试运气,这支部队在招收传令兵。乌德特带着家里的摩托车来到征兵处,表示愿意私车公用,团部立即批准他入伍〔天哪,简直不要脸〕。在来回送信的服役期间乌德特经常接触飞行员,这使得他一直没有放弃对飞行的热爱。但是很快军方就禁止志愿兵继续服役,乌德特于是下决心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他咬牙向奥托飞机制造厂支付了两千马克的学费〔当时不是小数目!〕接受飞行训练,一九一五年四月他拿到了飞行执照。
三、染血的勋章
乌德特马上被兵源奇缺的德国飞行部队吸收并分配到第二○六航空营,一支双座侦察机部队。但是他好斗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飞行方式使得他很快被调到第六十八航空营并晋升技术军士。在第六十八航空营乌德特飞上了著名的福克EⅢ单翼战斗机,这种飞机产量少、速度慢、缠斗性能也不怎么样,但是它拥有一项致命的新技术-机枪射击协调器。它可以通过这个装置将子弹从螺旋桨叶旋转的空隙之间向前发射而不必担心会打坏桨叶。EⅢ飞机顿时成为欧洲上空的恐怖杀手,使无数协约国飞行员血洒长空。这段日子被心有余悸的后人称为“福克灾难”。直到法国开发出轻便敏捷的纽堡-11型、英国制造出DH-2型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

福克EⅢ单翼战斗机
但是在六十八营第一次实战的惨败对乌德特的打击很大,不过由于他的乐观性格和一晚上的思想斗争,这次失利反而更坚定了他成为一名飞行尖子的信心。他请部队里的机械师为他制造了一架法军飞机模型,在地面上用它进行射击和缠斗训练,这种看似可笑的训练很快便见效了。
一九一六年三月十八日,乌德特接到报告:两架法国轰炸机正接近缪尔豪森。他迅速钻进新型福克DⅢ飞机升空拦截。但是整个侦察报告就是一个大失败-二十二架法国飞机组成的大编队出现在乌德特的视野中!
他冷静地从后方接近,始终保持上方的攻击位置仔细地搜索一个易于下手的目标,他找到了。突然间乌德特压下机头从日光中心直扑下来,他将引擎开足,狂风几乎将张线扯断!他逐渐逼近一架法曼F-40轰炸机,直到距离不足十米时才打出一串子弹。法军飞机开始冒出火苗。乌德特顺势拉起,目睹自己的猎物在浓烟中急速下坠-就在这一刹那,他领会了战争的残酷:一名法军侦察员从翻滚的飞机中被抛了出来并挣扎着摔向地面,但在年轻的猎手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而已。

法曼F-40轰炸机
于是,恩斯特·乌德特取得了第一个被承认的战果并因此获颁一级铁十字勋章,但这个血腥的记忆并不能使他愉快。第六十八航空营的战斗机被抽出编成哈本森战斗群,但很快就被改编为第十五狩猎中队。一九一六年十月十二日,乌德特在奥本多夫上空迎战英法轰炸机编队〔由第一二四美国志愿航空队的四个小队美国志愿者驾驶战斗机护航〕并击落了一架法国米其林轰炸机〔奇怪,轮胎厂造飞机?〕,这是他的个人第二个战果。

布盖特·米其林5型轰炸机

布盖特·米其林14型轰炸机
十二月二十四日,乌德特取得了他在一九一六年的最后一次空战胜利。/b]
第二部分 沸腾的天空

一、恶梦伊始
一九一七年一月,乌德特晋升预备役少尉。他的分队接收了刚从生产线上送出的最新型信天翁DⅢ战斗机,凭借着光滑坚固的胶合板机身、一百六十马力梅赛德斯引擎和两挺斯潘道机枪,DⅢ型无疑是当时战争舞台上的天之骄子。随着新式飞机的换装,第十五狩猎中队被调往更加激烈残酷的战场-香槟地区。

德国信天翁DⅢ战斗机
在这条战线对面,是德国飞行员最可怕的对手-法国“飞鹳中队”,乌德特分队面对的更是由法军大王牌乔治·居内梅率领的精锐第三飞鹳分队。
新的战区和新式飞机使得乌德特能够找到更多易于下手的目标,他的战果稳固增加。二月二十日,他迫使一架法军纽堡17型飞机摔毁在法国阵地上,但是驾驶员皮埃尔中士成功地逃脱了,他后来成为一名战绩七架的尖子。四月二十四日,乌德特在与一架纽堡飞机进行了短暂的缠斗之后以一串点射打得它凌空爆炸。五月五日,乌德特又在与协约国新型斯帕德Ⅶ战斗机的首次遭遇中将其击落。

法国纽堡17型战斗机

法国斯帕德Ⅶ战斗机
有得必有失。乌德特的好友们、六位最早的十五中队飞行员在空战和飞行事故中相继身亡,其中包括第一任中队长马克斯·莱因霍德中尉。乌德特不得不承担最令人悲伤的工作:给死者家属写信和邮寄死亡通知书。

乌德特〔坐在椅子把手上〕和朋友们的合影
他在写给老友库特·格拉斯霍夫中尉的信中谈到:“我是第十五中队的最后一个,在哈本森的那些人,他们都不在了。我要离开这里!或许会到你那边去。”〔当时库特是第三十七狩猎中队的指挥官〕。很明显,战争对于这位二十一岁的年轻尖子来说,已经成为一场恶梦。
二、王中之王居内梅
乌德特可能没有想到过,就在寄出这封信后不久,他将卷入大战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场空中决斗,这将使他终身难忘。
当时他正在例行巡航寻找协约国的观测气球。一个小黑点突然向他急速接近。乌德特很快辨认出斯帕德Ⅶ型那短粗的机鼻,他紧靠在座位中进入战斗状态。两架战斗机按照惯例在对角冲刺后开始回转,寻找攻击对手的最佳位置。他们缠绕在一起,谁都无法率先进入攻击状态。很快乌德特意识到对面的法国飞行员绝非等闲之辈,他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半转侧滑都无法逃脱敌机的追赶,渐渐地法国人占了上风。他紧紧咬住乌德特并不时地进行点射。

居内梅的斯帕德Ⅶ战斗机,机身写有“Vieux Charles”
在一次对冲时乌德特想看看这位劲敌的模样,他看到的是对手飞机上书写的黑色字母“Vieux”。 他的心一下悬了起来,没有一个德军飞行员希望看到这架敌机,这表示他正在和最伟大的法国尖子居内梅对阵!

一战法国第二号王牌乔治·居内梅上尉
在大众心目中他要比第一王牌-喜欢自吹自擂的丰克上尉要伟大得多
不容他多想,一串子弹划过他的上机翼。乌德特顺势侧滑并一个翻跃终于飞到了居内梅的后方,在敌机进入射界的一刹那他按下了发射钮-但是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机枪卡壳!机会稍纵即逝,居内梅迅速拉起并再次进入攻击位置。不过,他并没有再向这位不走运的年轻人倾泻子弹,而只是向乌德特招了招手就加速消失在西边的天际。

油画《乌德特与居内梅之战》
乌德特深深地感动了,他在战后撰写的回忆录中对这场战斗作了详尽的描述。他也至死都没有忘记这位值得尊敬的对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位真正的骑士。”
三、新的战场、新的开始
但是从这以后直到一九一七年初夏,乌德特没有取得过任何战果。他用不间断的巡航任务来打发时间。终于,在六月十九日他等到了期盼已久的调令。乌德特离开了第十五狩猎中队,他梦想和光荣开始的地方。带着对死去战友们的无限思念,他来到了战线后方几英里处的第三十七狩猎中队。这个新的任命显然使他倍感兴奋。到八月底他的战绩飚升至九架。

出击前的乌德特
十一月,格拉斯霍夫中尉调任第三十八狩猎中队指挥官。于是在十一月七日,乌德特接替他成为第三十七中队的中队长,同时获颁霍亨佐伦骑士勋章。
恩斯特·乌德特很快证明了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他花费很多时间训练新手,帮助他们提高空战水平。和很多王牌一样,他向队员们一再强调:准确致命的枪法比花哨的飞行特技要实用得多。不过,他本人的作风却和他的授课背道而驰。
乌德特越来越懒散,他变得粗暴而嗜酒,经常半夜还醉醺醺地和女人鬼混。他喜欢在降落时耍花架子,下了飞机就换上时髦的行头,叼起香烟到处找姑娘。他好象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约束,为人处世很不成熟。他目无尊长,时常想出恶作剧来捉弄高级军官,而这在当时的德国军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要不是前线紧缺他这样的飞行尖子,恐怕他早就被一脚踢出军队了。
在一九一八年来临时,恩斯特·乌德特已经成为了一位拥有十六架战果的资深王牌。
第三部分 明日之星

一、光荣与梦想
一九一八年初,一位矮小的德国军官来到了乌德特的指挥部。他正是骑兵上尉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大名鼎鼎的“红男爵”。里希特霍芬问乌德特是否愿意到他的第一联队作战,乌德特不假思索地当场应允。在稍晚些时候的第二次会面中,乌德特才得知他已经被内定为里希特霍芬的旧部-第十一狩猎中队的指挥官,他显然有些受宠若惊,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任命。
乌德特刚一上任,他的中队就得到命令前往第一线。德军发动了大战中最后一次强大攻势“米哈伊尔作战”,意欲在美国陆军抵达欧洲之前将英法彻底击溃。〔美国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向德国宣战,但是迟迟未出动地面部队〕为了这次攻势,第十一狩猎中队装备了福克公司最新制造的三翼战斗机——一种机动性绝佳、爬升迅速的武器。乌德特非常喜欢它,因为其转向迅速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本人的近距缠斗技巧。
自从执掌第十一狩猎中队后,乌德特每天都要亲自执行往复飞行巡视,但是他时常被严重的耳鸣疼痛袭扰。但是他忍受着痛苦坚持作战而使自己的战绩上升至二十三架,直到有一天里希特霍芬严令他回后方疗养。乌德特也趁此机会消除了自己已出现初期症状的战争恐惧症。医生警告他在康复前不许再飞行,于是他的耳病竟然奇迹般地慢慢康复!在医院里他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皇帝发布命令授予他最高荣誉——功勋勋章。授勋于四月九日举行,但是当他兴冲冲地佩戴上勋章的时候,前线又传来一个噩耗:“红男爵”阵亡!乌德特的兴奋一下变成了震惊和沮丧,他始终坚信这位最伟大的士兵是“不可战胜”的。

获颁功勋勋章的乌德特
乌德特于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日回到了前线,改任第四狩猎中队指挥官。
这时德军的“米哈伊尔作战”在短暂的胜利之后停滞了,虽然英法军队被击退了四十英里,可是德国人已经筋疲力尽,他们离胜利越来越远。乌德特的中队卷入了最后的、也是最为激烈疯狂的持续战斗。第四中队装备着强力的福克DⅦ战斗机,它也许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空中武器。

德国福克DⅦ战斗机
二、小插曲
在春季到初夏的这段时间里,乌德特的战绩达到三十五架。他在一次看似平常的空战中险些丧命:六月二十九日早晨,他正拦截一架正在攻击德军阵地的法军布盖特轰炸机。就在几天前,乌德特将自己的福克飞机好好打扮了一下,他首先把机翼涂上了好几种鲜艳颜色的块状迷彩,又在全红的机身上画上了醒目的白色大号字母“LO!”,这是他的女友萝拉·津克小姐名字的缩写。最有趣的是他在机尾写着“Du doch nicht!”〔“这不是你在驾驶吧!”〕用来讽刺敌军飞行员。当这些工作完成后他的飞机活象是糖果店的招牌,带着这份傲慢与自大,乌德特满怀信心地直奔敌机。
他以娴熟的技巧紧紧咬住法军飞机,并且对它的后座机枪手进行狙击,在一次攻击之后后座的法国人一下瘫倒在座舱里。乌德特被这个绝妙的表演蒙蔽了,他以为机枪手已被打死,于是大胆地飞近开始向敌机的引擎射击。但就在他飞过敌机侧面的同时,装死的机枪手突然站起把住机枪向他扫射,子弹打坏了福克飞机的机枪和气缸。乌德特急忙飞离战区,这才发现飞机已经失控:现在他只能转着圈飞行,但是他凭借经验努力将机头转向东方,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机器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终于连乌德特也无法控制飞机的方向,他的机头猛然下坠进入螺旋俯冲。乌德特想起了他身上的一件新装备-“喜力”降落伞〔不是啤酒吗?^o^ 〕,急忙做好跳伞准备。可就在他起身的一瞬间,一股强风将他向后吹去。乌德特醒来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跃入蓝天,而是被飞机拖着一起往下掉。他的降落伞在机尾缠住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乌德特拼了老命一通挣扎,恨不得是提着自己的头发往外拽。最后他凭借着超人的爆发力挣脱并降落在一片无人地带。
不过离地还是太近,与其说是降落不如说是摔到地上更合适。乌德特以很快的速度爬回德军阵地。在同一天下午他又带着浑身的伤痛再度起飞。次日他取得了第三十六次空战胜利!
三、插进荣誉的匕首
一九一八年七月二日,第一联队首次遭遇美国陆军航空队。乌德特击落了美军第二十七中队的两架法制纽堡28型飞机。其中一架的驾驶员是沃尔特·B·瓦纳梅克少尉,乌德特在将他击落后降落在其身边,递给他一支香烟并和他生硬地闲聊了一会儿直到医护人员前来。送走少尉后,乌德特心血来潮地切下了敌机残骸带有编号“N6347”的一块尾翼带回了机场。在二十三年后,两人在一九三一年九月六日举行的克里夫兰航空大赛中再次相遇,乌德特携带着这块战利品并将它交还给瓦纳梅克。这块凝聚了两人友谊的尾翼至今仍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市的美国空军博物馆展出。

法国纽堡28型战斗机
乌德特是幸运的,第一联队的飞行员日益减少。七月三日,“红男爵”的继任者、联队长威廉·莱因哈特上尉在一次试飞中摔死在他的多尼尔D.I伞式单翼机里。乌德特迎来了一位新指挥官——一位赢得过二十一次空战胜利的尖子飞行员,他也是功勋勋章的获得者:赫尔曼·戈林中尉。戈林一来就决定将历任联队长使用的红色三翼机涂成全白色,这招致了不小的异议。但是戈林的才能令人不得不信服他是一位称职的领导,他举止潇洒、空战技巧过硬,由于在战斗中冷酷无情而得到了一个诨号——“铁石心肠的人”。

一战时的戈林
德国军队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英国的海上封锁令德国国内食物和生产资源匮乏至极,德军航空兵缺少油料、零备件,更尴尬的是得不到兵员的补充。而拥有富庶殖民地的英国和新兴工业国家美国却能够将战斗机源源不断地送上战场。乌德特在日记中写道:“日子越来越不顺,每当我们起飞一架飞机,对面至少会有五架前来‘迎接’。”但是这些困难、尤其是兵员的匮乏使得乌德特肩负起更多的空战任务,同时也给他更多的战斗机会。从七月一日到九月二十六日,乌德特一共击落了二十六架敌机,使他的战绩锁定在六十二架。
在他的最后一次空战中,乌德特击落了两架DH-9轰炸机,他本人也因腿部被打伤而后送。德国已经无法承受这场战争了,国内的激进分子发起暴动,水兵、工人和手工业者推翻了政府,德国皇帝仓皇出逃。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乌德特在病床上听到了停战的消息。德国彻底战败,即将面临被协约国分割的命运。

英国DH-9a轰炸机〔DH-9的缩短型〕
当时的大部分德国人认为德国并未战败,而是毁在了从背后“插进荣誉的匕首”。随之而来的凡尔赛和约彻底禁止了德国的空中力量。德国国内一片混乱,当钢盔队和斯巴达克团在柏林街头大打出手的时候乌德特离开了医院。
恩斯特·乌德特中尉是当时德军中还在世的最高飞行尖子。但是很难断定他是否真的在心中为了远去的军旅生涯而哭泣过,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可以在和平时代一展自己飞行才华的时机。
第四部分 从巅峰陨落
一、征服天空的人
乌德特永远忘不了一九一三年在陶比飞机上的那次飞行,那时天空征服了这个毛头小子。现在,从战争的腥风血雨中走来的已经是一位超级英雄,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飞行。
一九二○年,恩斯特·乌德特与萝拉·津克小姐结婚,他不断地飞行。德国经济濒临崩溃,乌德特必须挣钱糊口——他成为一名走江湖的特技飞行员,由于精湛的技艺和层出不穷的好点子,乌德特很受大众欢迎。一九二二年,他用攒下的资金和别人合办了“乌德特航空表演团”,这个空中马戏团给了他更大的活动空间。
在整个二十年代,乌德特参加了许多航空表演和速度竞赛,他和表演团在欧洲和南美巡回演出,将自己的超人绝技展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们。“乌德特航空表演团”大获成功——这无疑是乌德特一生中的巅峰时期。乌德特的拿手好戏是接近地面侧飞,然后用机翼翼尖钩起地上的助手扔过来的手帕。他还擅长表演死亡螺旋、垂直俯冲和钻桥洞。但是他的生活方式并未改变。乌德特成了玩弄女性的老手和著名的酒鬼、一个喜欢参加各种宴会的***,他和来自各国的阔佬们挥金如土。经常是钱一到手立即花光。他也常和影星、制片人和其他社交人物混在一起。虽然飞行还是乌德特的主要工作和爱好,但是他明显地冷淡他的妻子,他放纵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一九二三年,萝拉和乌德特正式离婚。

乌德特进行“接手帕”表演
而德国则承受着凡尔赛条约的屈辱和战后的萧条,软弱的政权在共产主义者和新兴的纳粹党之间徘徊。对于当时的德国大众来说,恩斯特·乌德特是一个战争英雄和明星,有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价值,这个人就是乌德特的老上司戈林。
在三十年代,乌德特拍摄了一些航空短片。在拍摄外景期间他在非洲和格陵兰岛飞行。一九三一年他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克里夫兰国家航空大赛,在会场遇见了一战美国头号王牌爱德华·“埃迪”·里肯巴克上尉,两位昔日对手干掉了一杯烈酒以纪念这次会面。乌德特驾驶着他心爱的U-12号弗拉明戈表演机,这种木制的双翼机在竞速项目上自然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但是他在花样表演中的精彩表现博得了全场美国观众的掌声。

乌德特和他的弗拉明戈表演机,摄于一九四○年

乌德特的弗拉明戈表演机

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乌德特和朋友们在美国洛杉矶

左起:林德伯格、玛丽·皮克福德、乌德特
这也是乌德特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他的自传《我的飞行生涯》〔英译《铁十字之王牌》〕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人民希望从这位英雄的字里行间找回失去的自尊与荣耀。该书在一九三五年底之前售出了六十万册,乌德特财源广进,他也成为了天空中的征服者。
二、黑暗在召唤
乌德特的人生随着德国国内的巨大变化而改变了。一九三三年,纳粹党在希特勒的率领下登上了德国权力的顶峰。在柏林街头群众的狂呼声中,纳粹党徒们手持火炬通宵游行。纳粹党取缔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号称要洗刷德国的耻辱。犹太人和有色人种备受歧视,德国人被压抑的怒火和狂暴彻底地爆发了。纳粹又不失时机地筹建高速公路、申办奥运会,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工人组成了义务劳动团。他们被有计划地组织起来,虽然现在手中只有铁锹,但是他们都清楚自己最终将拿起什么。
乌德特对纳粹不感兴趣,也看不起他们的这些表演。但是他同样为自己是一个德国人而自豪,门外那些响亮的口号终于唤起了他心中对旧日军旅生涯和光辉岁月的回忆。戈林不失时机地找上门来,向乌德特描绘了一幅未来德国空军的美丽蓝图,乌德特被他的老上司说动了。一九三四年,乌德特第一次接触纳粹党:航空部长恩哈德·米尔契正想学习特技飞行,乌德特成为他的教员。纳粹空军的骨干分子们请乌德特参加关于航空政策的讨论并听取他的意见。
乌德特早先对纳粹的怀疑都被眼前德国的复苏景象打消了,而爱国主义的宣传和对一份稳定工作和福利的向往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在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宣誓效忠希特勒,并加入了新兴的德国空军。就这样,乌德特与魔鬼签下了契约,但这种交易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很快从中校晋升为上校并成为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驾驶员的高级教官。一九三六年夏,戈林提升他为德国空军技术总监,这个委任并不轻松。但是乌德特尽量在处理公务之余亲自试飞各种原型机——他离不开飞行。首先他试飞了梅塞施米特的飞机,后来又为福克沃尔夫和亨克尔作了测试。他的决定使得容克斯的Ju-87“斯图卡”得以量产。

三十年代中期的乌德特将军
在第二次欧洲大战爆发前夜,乌德特再次得到提升:他被任命为德国空军兵器生产总监。这意味着他将领导四千人的班子,并且必须负责繁杂的事务如开发、改进、后勤补给、财政、系统生产等等。他开始觉得不适应,实际上这一职位压力过大。工作对乌德特来说已经日益成为了一个负担。
就在德国入侵法国之前,美国著名记者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兴亡》作者〕采访了乌德特,形容他是“一位乐观的人和天才,他非常胜任自己的工作”。但同时夏伊勒也十分惊讶,他不明白象乌德特这样的***为什么能在纳粹空军里爬到如此高位,这位记者对他的“波希米亚生活作风”早有耳闻。夏伊勒在采访结束后还说了一句话:“他们并不信任他。”
三、“铁石心肠的人,你背叛了我!”
不幸的是,他说的一点没错!恩斯特·乌德特毫无政治嗅觉,他所想的只是试飞战机而并没有察觉到官场的险恶和逼近的威胁。在空军里有一个人对他恨之入骨,那就是他的学生米尔契将军。米尔契渴望权力,而且对戈林和乌德特的关系很看不惯,他想尽办法希望搞掉乌德特并取而代之,但时机未到:乌德特再度得到了希特勒的嘉奖。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乌德特出席了法国的投降仪式。一个月后,他获颁骑士勋章并晋升空军一级上将。
可是乌德特对他的工作越来越不耐烦,并且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朋友们注意到这个快乐的人日渐消沉,乌德特因经常失眠而变得神经质。他严重地发胖,而且烟酒无度、暴饮暴食。
米尔契继续寻找机会在乌德特背后捅上一刀。德国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惨败后米尔契将责任都推卸给乌德特的部门,指责他拖延战斗机的生产,由于戈林也不愿承担责任而使乌德特的办公室遭到了严厉批评。随着一九四一年六月纳粹大军入侵苏联,乌德特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干下去了。八月底,乌德特和戈林私下里进行了一番长谈,他向戈林摊牌,表示希望辞职。戈林坚决拒绝,他生怕这样一位高级官员突然辞职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又一次严重的酗酒之后恩斯特·乌德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在墙上留下了一行文字后掏出佩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下了扳机。次日清晨,人们发现了他的尸体。
纳粹宣传机关对外宣称:空军一级上将乌德特在一次英勇的危险试飞中不幸失事,为国捐躯。他获得了国葬,一代空中奇才就这样永眠在柏林的伊瓦登弗莱得霍夫公墓。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为乌德特举行的国葬,戈林出席
恩斯特·乌德特的陨落发人深思,他本人对这一悲剧必须负上责任。乌德特相当的爱慕虚荣,从而轻率地踏入了明争暗斗的未知世界。他并不明白在官场里立稳脚跟要比在战场上击落敌机更困难,因此当挫折接踵而至的时候他的信念一触即溃。乌德特也始终没有认清米尔契的背后阴谋,他将怒火倾泻在老上司身上,责怪戈林没有对他负上责任——这也不无道理。乌德特内心的悲愤与心酸全部凝结在他死前留于墙上的绝笔之中:
“铁石心肠的人,你背叛了我!”
[img]http://www.ww2ss.com/edit/uploadfile/20062821522169.jpg[/img]
一位追梦者长眠于此
醉红颜 2008-06-24 16:14

[维尔纳·肯夫]
维尔纳·肯夫 装甲兵二级上将(1886年——1964年)
维尔纳·肯夫 装甲兵二级上将
大名鼎鼎的肯夫装甲军团司令
肯夫于一八八六年三月九日生于哥尼斯堡。一九三九年任第六装甲师师长、一九四一年任第四十八装甲军军长、一九四三年任肯夫装甲军团司令。后来和其他许多卓越的将领一样被希特勒撤职。肯夫转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预备役直到战争结束。
一九六四年一月六日,肯夫于巴特-哈尔茨堡因病去世。
醉红颜 2008-06-25 12:42

[戈特洛布•伯格尔]
Gottlob Christian Berger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戈特洛布•克里斯蒂安•伯格尔(1896年——1975年)
出生日期:1896年7月16日
出生地:格尔斯泰腾
死亡日期:1975年1月5日
死亡地:格尔斯泰腾
纳粹党籍编号:426875
党卫队员证件号:275991
戈特洛布•克里斯蒂安•伯格尔(Gottlob Christian Berger)于1896年7月16日出生于符腾堡的格尔斯泰腾(Gerstetten)镇。父亲约翰内斯•伯格尔是一名锯木厂主。伯格尔童年在家乡的公立小学和实科中学就读,于1910年以obersekunda毕业。之后他进入了位于钮廷根(Nürtingen)的一所师范学校接受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
1914年8月6日,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戈特洛布•伯格尔志愿参军,并同时被任命为军校生(fahnenjunker)。起初他被分配到位于乌尔姆(Ulm)的第127符腾堡步兵团第9预备营服役,到9月4日又被调入第247预备役步兵团第1连。同年10月18日他随部队开往佛兰德前线作战,不久又被编入第120“普鲁士威廉大帝” 符腾堡步兵团第2预备营。12月5日,他在根特地区作战中肩部负伤,随即被送往当地的医疗所疗伤。1915年5月18日起,伯格尔在军营接受了数月的后备军官培训。在此之前,他先后于1914年12月24日和1915年2月25日被晋升为上等兵(Gefreiter)和中士(Vizefeldwebel)。而在接受军官培训过程中,他又于1915年7月31日被晋升为候补军官(Offizieraspirant)。同年8月22日,完成了培训课程的伯格尔再次被编入第247预备步兵团担任排长并兼任第1突击分队指挥官。结果在10月3日的作战中他胃部受了重伤,之后他一直在位于Ledeghem的战地医院中疗养了近三个月。第二年年初,他又被转到基尔的医疗研究所做恢复性治疗直到4月7日。在住院期间,他于1915年11月6日被晋升为预备役少尉。出院后,他仍然回到第247预备步兵团参加作战。1916年6月10日他被任命为符腾堡突击营的第5连连长,指挥连队为进攻部队开道清扫地雷。不久他又到慕辛根(Münsingen)参加了一次手榴弹投掷培训。但在培训过程中,他于7月4日突然因胃伤发作而被迫接受了手术。恢复后,伯格尔于12月1日被任命为第5突击营第2连连长。第二年1月他在斯图加特接受了四天的军事情报局间谍培训后,于17日被调入第476步兵团第3营担任第3连连长兼营补给官。四个月后,他又被转调到第6连担任连长。到6月初,伯格尔被转入营部担任副官。到了大战的最后一年的7月7日,他又升任第476步兵团的团部传令官。不久他于8月20日在法国La Neuvillette被手榴弹炸伤,只得卸任接受治疗。康复后,他又重新回到该团第3营担任营部副官直到战争结束。1919年1月31日,伯格尔由于受伤造成身体70%部分伤残而离开了军队。在大战中,他先后获得过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其他多种荣誉。同年7月31日,伯格尔以荣誉预备役中尉军衔退役。
退出现役后,伯格尔在符腾堡的利歇腾施坦恩做了三年的教师。之后从1922年开始,他又在家乡格尔斯泰腾做了六年的体育教师。期间,他于1922年2月6日加入了刚兴起的纳粹党,并于第二年参与建立了在家乡的纳粹党地方小组。同年10月,他又成为了乌尔姆地区的纳粹党领导人,一直在慕尼黑和鲁尔地区活动。11月纳粹党“啤酒馆暴动”失败后,伯格尔被逮捕并被以“持武器实施暴力”的罪名被关押。11月10日出狱后,他还被追加禁止参加政治活动六年。不久他脱离了暂时偃旗息鼓的纳粹党。
1924年4月1日,伯格尔参加了号称达姆地区自由军的“E分部”,并同时被任命为在乌尔姆地区的盖斯林根该组织的一名连长。两个月后,他又转入“F分部”任职直到1928年11月30日。之后他成为了该组织在符腾堡-米特地区分部的领袖。同期在1928年,伯格尔的正式工作也发生了变动。他成为了图宾根的万克海姆(Wankheim bei Tübingen)一所实验小学的校长,并担任该职位直到1933年。
1930年11月15日,伯格尔加入了冲锋队(SA)。第二年1月1日他重新加入了纳粹党,在14天后被任命为冲锋队突击中队长,担任图宾根地区冲锋队第10突击中队领袖。到8月1日,他升迁进入冲锋队第126旗队第3突击大队领导层,并在这年夏天参加了位于慕尼黑的全国领袖学校的第3期学院课程。12月18日,他被晋升为冲锋队突击大队长,担任冲锋队第126旗队第3突击大队领袖。到第二年2月10日,伯格尔再次被晋升为冲锋队旗队长,担任冲锋队教导旗队领袖。五个月后,他被转到冲锋队第125旗队担任了一个月的队长。之后他又被转调到符腾堡的冲锋队下级集团代理指挥了两个多月,最后于1932年10月15日被正式任命为该集团领袖,军衔晋升为冲锋队区队长。但就在伯格尔平步青云地提升地位时,1933年7月1日,以老资格自居的他和冲锋队里年轻同僚们发生一场争吵,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他随后被送上一所仲裁法庭,他的前好友、冲锋队地区总队长汉斯•鲁丁(Hanns Ludin)向法庭陈述伯格尔“有些不太过分的自负”和“大嘴巴”,并提交证据证明后者“缺乏自我批评和谦虚精神”。后来经过上级裁决,伯格尔不公开地辞去了在冲锋队中一切职务,转而进入教育机构工作。
同年秋天,他进入了埃斯林根(Esslingen)的教育局并在当地的儿童学校里担任了两年的校长。1934年11月13日冲锋队被清洗后,伯格尔看到了重返冲锋队领导集团的机会。当时他给冲锋队最高指挥部写了一封保证书,在信中称“我始终认为冲锋队是最优秀的队伍,永远不会站在想要毁灭冲锋队的人一边”。但一个星期后,伯格尔却投入由冲锋队副总指挥弗里德里希•威廉•克吕格尔领导的训练署任职。后者因为曾向希姆莱汇报罗姆的行动被认为是冲锋队的叛徒。伯格尔与克吕格尔合流则象征着他与冲锋队彻底决裂。这一系列事件为后来武装党卫军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原先曾在冲锋队法庭上参与裁决伯格尔事件的三位冲锋队地区总队长汉斯•鲁丁、迪特里希•冯•雅可夫和阿道夫•贝克勒后来在德国驻巴尔干使馆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对伯格尔的武装党卫军征兵计划进行了抵制。由于无法得到该地区德国国外办事处的支持,伯格尔自然不能有效地征集到外籍德意志人。
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3月底,他在符腾堡地区文化管理局里担任了青年教育顾问。在这一期间伯格尔还在多布雷茨步兵学校接受了为期三周的步兵营级指挥官培训,随时为返回军队做准备。1936年1月30日,他在希姆莱和汉斯•普鲁茨曼(Hans Prutzmann)的邀请下加入了党卫队,并依靠在从国防军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得到了党卫队区队长的军衔,同时被任命为党卫队“西南”大区总参谋长兼该大区的体育顾问,从此时直到战争结束一直领导党卫队的体育体检部门。2月下旬,伯格尔到陆军第13步兵团第3营接受了六天的后勤补给训练后被编入了陆军预备役,并被授予了预备役上尉的军衔。到1938年11月10日,由于他被编入索劳(Sorau)的第9骑兵团,军衔随之改为预备役骑兵上尉。到了1940年5月3日,他被晋升为预备役少校。
1938年7月1日,伯格尔被任命为党卫队指挥总局下第8补给分局局长。一个月后他又成为第6征集分局局长。1939年6月9日,伯格尔开始担任第2体育局局长。而在此之前他就组织过党卫队内部的赛跑运动和担任过德国农民体质锻炼的负责人,并不顾自己在一战中的所受的伤而热衷于参加这些运动。同年德军入侵波兰期间,他还受希姆莱之命组建了一个保护波兰境内德意志族人的自救团体,并因此被选举为当年的德国拯救生命协会主席。这一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当日,伯格尔被晋升为党卫队旅队长。
1940年1月1日,伯格尔从陆军转入武装党卫军中,进入党卫队指挥局(SS Führungsamtes)领导层,军衔为武装党卫军少将。8月15日,他取代海斯迈尔成为了党卫队最高指挥总局(SS Hauptamt)局长。战争初期,由于国防军抵制党卫军的征兵工作,严重威胁到伯格尔关于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的扩编计划,伯格尔不得不另寻他路来解决该问题。他发现受党卫队最高领袖领导下的部队只有三支不在国防军编制下:一是集中营的守卫部队,二是同样属于前者的战时补充部队(即后备骷髅旗队),三是秩序警察(Ordnungspolizei)的一部。1938年8月17日,希特勒命令骷髅看守部队(Totenkopfverbände)一部分将在战时作为特别机动部队的后备力量,而到1939年5月18日他又下令允许希姆莱从普通党卫队中抽调50000人来补充后备骷髅旗队。伯格尔随即向希姆莱提出立即组建两个满员的党卫军战斗师的计划,另外在计划中他还设想如果希特勒批准从骷髅看守部队和秩序警察中抽调人员到特别机动部队的话,那么党卫军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拥有建立三到四个师的实力。尽管这一计划违反了国防军设立的征兵法规,但希特勒仍然批准了伯格尔的计划。伯格尔与特别机动部队观察局随即得以放手组建一支新的军队,特别机动部队也正式在此期间更名为武装党卫军。这里如何将骷髅看守部队融合到武装党卫军中去的问题甚至比战斗更显得重要,因为要让武装党卫军成员平等接受那些他们一直蔑视的集中营守卫的确很困难。
伯格尔在战时是组织外籍志愿者参加武装党卫军政策的先驱。他主导发起了将武装党卫军发展为国际化的军队,并籍此为团聚分散在欧洲各地的日耳曼族人的口号助威。1941年3月,伯格尔正式开始负责起日耳曼族志愿者征兵中心的工作。他首先将目光放在比利时佛兰德地区,为此他联合了当地一个主张并入德国的组织,组成了一个 “德意志-弗莱芒运动联合会”(DEFLAG)。不久来自于这个地区的志愿者组成了武装党卫军中的第一支外籍作战部队。在1941年到1942年这两年中,伯格尔早在战前就建立起的各方面良好关系为他的征兵工作带来很大便利。这两年他的征兵工作成效也不断上升。到1943年8月30日,征兵中心被编为党卫队最高指挥总局下的第6分局。这年夏天,伯格尔还说服战时东方占领区事务总管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给予他在东方占领区负责政治行动的职位,这样一来他可以更为方便地在这些地区的乡村居民中推行他的征兵政策。同年6月21日伯格尔被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和武装党卫军上将,7月1日他又被授予德意志银质十字章。战争后期,他还在克罗地亚等地组织了类似的联合协会组织,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武装党卫军作战。
伯格尔还热衷于在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境内发展和协调德意志种族纯洁工作,清除这些地区的不同政见者并代之以德意志族人控制民政部门。他支持罗森堡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纳入德国的保护国的计划,这些保护国自身只有极少的自主权并且在国际上无外交可言。立陶宛由于其国民被认为不完全斯拉夫化未被纳入该计划中。1943年夏,伯格尔还说服了战时东方占领区事务总管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给予了他一个在东方占领区负责政治行动的职位——东方占领区内政部“政治参谋部”全权总督。这样一来他可以更为方便地在这些地区的乡村居民中推行他的征兵政策。随着战争形势对德国愈加不利,伯格尔在东线后方为保证后勤通畅,实行了残忍的政策。
伯格尔虽然身患残疾,但是却非常活跃。1943年2月,他写信给希姆莱自荐指挥新组建的第12党卫军青年师。他将该师预想成第二个警卫旗队师,并抽调前警卫旗队师的军官和希特勒青年团的人员构成该师的骨干。但鉴于他是武装党卫军征兵工作的负责人,希姆莱自然拒绝了他担任师长的要求。当然他没有任何指挥经验也使得他根本不适合担任该职。1944年8月31日,伯格尔被任命为斯洛伐克地区党卫队和警察高级领袖,奉命指挥部队镇压普雷斯堡(Pressburg,现在为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起义军。但到了9月中旬,他又被调离该职。9月26日,伯格尔数年来在军队后方不懈的努力为他带来了一枚配有双宝剑的骑士战功十字勋章。
希特勒遇刺的“7.20”事件后,原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下属的战俘管理部门被党卫队接管,伯格尔成为该部门领导人。起初他向希特勒表明他不愿意担任该职,因为他生来就不是干看押人员或警察的料,但最终还是服从了命令。一开始他监督了一些对密谋分子的逮捕行动,但是他还是把该部门办公室迁移到离党卫队中央办公室两英里之外,并保留了原在职人员而不使用党卫队人员。这样虽然并没有保护多少人但是却让这些囚犯少受了很多苦。在战后曾被拘禁的前陆军中将汉斯•施派德尔斯(Hans Speidels)证实伯格尔在1944年到1945年冬季曾设法将他从盖世太保的看押中解救出来,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却让他能够安全地呆在正规的监狱中。在盟军日益逼近之际,伯格尔收到了立即处死包括汉斯•施派德尔在内的犯人们的命令。但他却冒险通过爱娃•布劳恩劝说希特勒收回了这个残酷的命令,解救了一批陆军军官。此外,伯格尔还多次抵制党卫队经济管理局局长波尔等人企图征用在他控制下的战俘作为劳工的计划。1945年3月28日,伯格尔还曾在柏林召开了一次关于战俘医疗品问题的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两名美国战俘:亚瑟•瓦纳曼将军和德马尔•斯皮威上校。最后他们决定医疗品应集中管理,并由两个由医生们构成的组来进行分配。该两组中包括来自英美战俘中的医疗官。伯格尔还尽力给予3月6日后进入德国的红十字会人员安全保障。他的这些努力拯救了很多国防军陆军人员和盟军战俘。

1944年,伯格尔(右)与鲁道夫•莱曼一起视察武装党卫军

1944年,伯格尔(左二)与鲁道夫•莱曼(左一)、“希特勒青年团”领袖阿克斯曼(左三)等人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检阅比利时的志愿者。
1944年10月,希姆莱任命伯格尔为人民冲锋队(Volksturm)总参谋长,负责该部队的组建和装备工作。他与由陆军上校汉斯•基塞尔(Hans Kissel)领导的参谋部一起在位于柏林道格拉斯斯特拉塞大街的指挥部里开始组建工作。但这支部队的政治工作实际上是由马丁•鲍曼负责,征兵大权则把握在各省领袖手中,伯格尔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领导人。这一年,他的指挥部还遭到了英国空军的轰炸。这次轰炸使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负伤,却险些丧命。因为在负伤后他被误诊为不治,差点被埋葬。
在战争期间,伯格尔还担任了德国邮政部门中的党卫队领袖。1943年1月,他甚至从邮政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汽车运输营,编入武装党卫军在后方参加反游击作战。同年他还负责了驱逐丹麦境内犹太人的事务。德国投降时他还兼任着“东方占领区”管理委员会中的党卫队全国领袖联络官,以及巴伐利亚军区的军事总督。
伯格尔眉发浓密,性格开朗,外表有点像斯拉夫人。他举止生硬且不雅,言语粗放,但却不乏亲切和幽默感。有人描述他的身上汇集了东方人的谋略和农夫的淳朴性格。虽然长相粗旷,但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精于变通的人,精通官僚政治的特点也使他深受希姆莱器重。伯格尔热爱祖国,但在政治方面却非常固执。熟悉他的人们对他争议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他先后在冲锋队、国防军和党卫队之间“改旗易织”。伯格尔是党卫队中最有能力、最残酷的领导人之一。他对权力颇有欲望,对希姆莱无限忠诚,并将后者当做儿子和朋友来对待。他精力充沛,被人看作第三帝国的党卫队诗人。他长期忙碌于党卫队和他私人的事务中,是党卫队中最主要的活跃分子。他极端仇视苏联,同时始终对西方怀有好感。这点可以从他在战争后期尽力解救盟军战俘体现出来。
1945年5月8日,伯格尔在贝希斯加登被法军逮捕。随后他被押往英国伦敦的第7战俘营。之后他又先后被转到位于库伯兰的第3高级军官战俘营、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纽伦堡。1946年5月1日,他被转到达豪的战俘营疗养,之后作为证人参与了达豪集中营审判。在德国境内的多所监狱展转后,伯格尔于1947年在纽伦堡国际法庭上作为战犯接受了审判。最后他因参与强征劳工等事件被确定犯有战争罪,被判处25年有期徒刑。1951年1月31日他的刑期被减为10年。同年12月16日,他从兰德斯伯格监狱中被释放。出狱后,伯格尔被博世(Bosch)公司聘用为建筑机械主管,1953年7月到1964年底他又在VORHANGSCHIENENFABRIK MHZ担任同样职位。1964年9月在前党卫队副总指挥卡尔•沃尔夫的审判中他曾作为辩方证人出庭。1965年,伯格尔回到家乡格尔斯泰腾,在科堡的《欧洲民族月刊》杂志社谋得一份职位。当然,在战后他还参加了党卫军老兵互助协会(HIAG),并在1971年10月获得了由该组织颁发了金质荣誉奖章。1974年12月31日他被送到位于斯图加特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第二年1月5日在那里病逝。他死后被葬于家乡,很多前武装党卫军成员参加了他的葬礼。
家庭情况:
伯格尔在1921年4月23日与玛丽亚•丹姆巴克结婚,婚后生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伯格尔夫人生于1900年4月20日,也是纳粹党员。他们的长子沃尔夫在党卫军警卫旗队师服役期间于1943年2月11日在苏联哈尔科夫阵亡,军衔为一级突击中队长。长女克丽斯塔的丈夫安德烈斯•施密特是罗马尼亚地区德意志族领导人,后来死于苏军之手。克丽斯塔在1942年11月11日因病而死。
职务:
1938年7月1日-1941年4月20日,党卫队指挥总局下第8补给分局局长
1938年8月1日-1939年10月1日,党卫队指挥总局下第6征集分局局长
1940年8月15日-1945年5月8日,党卫队最高指挥总局局长
1941年3月-1943年8月30日,日耳曼族志愿兵征兵中心负责人。
1943年8月30日-1943年12月,党卫队最高指挥总局下第6局局长。
1941年12月-1945年,“DEFLAG”德意志-弗莱芒运动联合会主席。
1942年1月1日-1945年5月8日,帝国邮政部中的党卫队全国领袖私人代表。
1942年1月1日-1945年1月1日,帝国邮政顾问团成员。
1942年1月1日-1944年12月31日,德国帝国邮政监督总长
1942年5月1日-1945年,党卫队邮政卫队的军事领导人
1943年1月1日-1945年5月8日,德国国家邮政局党卫队军事领袖。
1942年8月-1945年5月8日,党卫队体育部领袖兼体育督察员。
1943年8月10日-1945年1月20日,东方占领区内政部“政治参谋部”全权总督。
1943年9月2日-1945年5月8日,德国国会议员。
1944年7月11日-1945年5月,德国-克罗地亚民族联合会主席
1944年8月31日-1944年9月19日,斯洛伐克党卫队和警察高级领袖。
1944年10月1日-1945年5月8日,最高统帅部下属战俘管理部门总督。
1944年10月7日-1945年5月8日,德国国民突击队总参谋长。
1945年1月-5月8日,东方占领区管理委员会下党卫队全国领袖联络官。
1945年4月19日-5月8日,巴伐利亚军区军事总督
军衔:
军校生(1914年8月6日)
上等兵(1914年12月24日)
中士(1915年2月25日)
候补军官(1915年7月31日)
预备役少尉(1915年11月6日)
预备役中尉(1921年2月5日)
冲锋队突击中队长(1931年1月15日)
冲锋队突击大队长(1931年12月18日)
冲锋队旗队长(1932年2月10日)
冲锋队区队长(1932年10月15日)
预备役上尉(1936年2月24日)
预备役骑兵上尉(1938年11月10日)
预备役少校(1940年5月3日)
党卫队区队长(1936年1月30日)
党卫队旅队长(1939年4月20日)
武装党卫军少将(1940年1月1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军中将(1942年4月20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1943年6月21日)
荣誉:
一战时获得:
一级铁十字勋章(1918年1月21日)
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11月26日)
伊普尔突击奖章(1914年11月26日)
金质符腾堡军事服役奖章(1915年5月21日)
符腾堡王室军事服役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5月4日)
符腾堡弗里德里希王室一级、二级配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11月8日)
黑色负伤纪念章(1916年6月1日)
银质负伤纪念章(1918年6月18日)
二战期间获得:
配剑骑士战功十字勋章(1944年9月26日)
银质德意志十字勋章(1943年7月1日)
1939版一级铁十字勋饰(1944年9月18日)
1939版二级铁十字勋饰(1944年9月15日)
配剑一级战功十字勋章(1940年7月1日)
配剑二级战功十字勋章(1939年11月1日)
金质纳粹党章(1943年1月30日)
金质希特勒青年团荣誉徽章(1944年1月30日) 
芬兰一级曼海姆十字勋章(1941年9月10日)
罗马尼亚fortune军事奖章(1942年6月5日)
芬兰白玫瑰皇室配剑星饰一级指挥官十字勋章(1942年8月26日)
匈牙利神圣皇冠带剑星饰大十字勋章(1942年10月1日)
带剑星与骑士饰克罗地亚日沃尼米尔国王皇冠大十字勋章(1943年7月12日)
一级斯洛伐克战争胜利骑士十字勋章(1944年9月20日)
1914-1918前线战斗员荣誉十字勋章(1935年11月16日)
铜质冲锋队体育运动章(1934年12月15日)
慕尼黑全国领袖学校臂章(1931年4月20日)
一级德国奥林匹克运动荣誉徽章
醉红颜 2008-07-08 19:51
德国海军一级上将汉斯·冯·弗雷德伯格(1895年——1945年)
军衔:海军一级上将
出生日期:1895年7月15日
出生地点:斯特拉斯堡
死亡日期:1945年5月23日(自杀)`
死亡地点:弗伦斯堡
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1895年7月15日-1945年5月23日),德国“狼群”的副帅、第三帝国海军的末代掌门人。一战期间的弗雷德堡就是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做为一名年轻的下级的军官,他对潜艇这种威力巨大的水下兵器有一种及其敏锐的感觉。特别是他在U-114号潜艇上服役期间,更是亲身感受到这种新锐海战兵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一战结束后,做为一名优秀的军官,他被留在海军。后参与纳粹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建设工作。并曾担任U-27号U艇的艇长。旋晋海军人事部门长官。1941年9月被任命为潜艇部队副司令。负责管理部署在法国的大西洋潜艇部队基地。组织U艇部队针对在大西洋中部盟国海上交通线的破交作战。1942年晋海军少将。后一路平步青云,至1945年5月接替邓尼茨执掌帝国海军。受帝国元首邓尼茨的委托,代表第三帝国海上武装力量在兰斯和盟国商讨投降事宜。5月8日由陆军元帅凯特尔,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和什图姆普弗空军上将各自代表德国陆军、海军和空军在投降协议书签字。和平协议签署后,5月23日弗雷德堡怀着对希特勒尽忠的誓言在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内自杀。
弗雷德堡的老友和顶头上司-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对他是这样评价的,弗雷德堡是一名最可胜任其职务的军官,一个特别有天赋的组织者和一个特别有工作能力的人。在他的整个海军生涯中,他总是被选择来担任最好的职务。尽管他拥有非常深的资历和很长的工作经验,当他来到我这里,加入我的队伍并开始担任U-27号潜艇的艇长时,他和其他由水面舰艇部队转到U艇部队的军官一样,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就全身心的投入,从肉体到灵魂都成为了一名潜艇兵。正如他自己告诉我的那样,这是他参与的一场战争游戏。1938到1939年冬季,我们一齐试验了在整个大西洋实施狼群包围战术的可行性,我们对潜艇对于德国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直到1945年5月他死亡前,正如他自称的那样,他一直对我保持着一个真诚的朋友和一名忠诚的下属的关系。弗雷德堡对于U艇作战的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军衔进阶:
1914年12月23日德国海军准尉
1916年7月13日德国海军少尉
1920年9月28日德国海军中尉
1925年7月1日德国海军上尉
1933年4月1日德国海军少校
1937年1月1日德国海军中校
1939年1月1日德国海军上校
1942年9月1日德国海军少将
1943年2月1日德国海军中将
1843年4月1日德国海军上将
1845年5月1日德国海军大将(一级上将)
个人履历:
1914年4月1日至1914年8月3日做为海军军校生在“汉莎”号重巡洋舰上服役。
1914年8月4日至1914年12月18日服务于海军参谋部。
1914年12月20日至1917年12月3日在“Kronprinz(王储)”号战列舰上服役。
1917年12月4日至1918年6月19日进入潜艇学校学习。
1918年6月20日至1918年11月27日在U-114号潜艇上担任航海值日官。
1918年11月28日至1918年12月15日参与德国海军潜艇的管理事务
1918年12月16日至1919年10月15日服役于波罗的海的海军基地,在“Regensburg(雷根斯堡)”号轻巡洋舰上担任航海值日官。1919年10月16日至1920年5月31日在“Konigsberg(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上担任航海值日官
1920年6月1日至1920年9月6日任北海船舶运输部副官。
1920年9月7日至1922年2月13日在“Hamburg(汉堡)”号巡洋舰上担任副官。
1922年2月14日至1922年9月29日服役于海岸守卫部队第2营。
1922年9月30日至1924年6月23日任海岸守卫部队第2营营部副官。
1924年6月24日至1924年12月20日服役于北海海军基地
1924年12月21日至1925年3月31日在“Hamburg(汉堡)”号巡洋舰上担任航海值日官和鱼雷部门长
1925年4月1日至1925年5月29日在鱼雷训练学校担任教官。
1925年5月30日至1927年6月30日又回到“Hamburg(汉堡)”号巡洋舰上继续担任航海值日官和鱼雷部门长。
1927年7月1日至1927年8月25日服役于北海海军基地。
1927年8月26日至1927年9月29日被派到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
1927年10月6日至1929年8月22日担任训练辅助工作。
1929年4月23日至1932年6月15日在柯尼斯堡军区司令部担任海军联络官和第1分部参谋。
1932年6月16日至1933年1月31日在国防部担任顾问。
1933年2月1日至1936年9月29日在帝国战争部担任海军副官。
1936年9月30日至1938年3月16日在“Karlsruhe(卡尔斯鲁厄)”号巡洋舰上担任大副。
1938年3月17日至1938年11月1日做为海军参谋人员参与了对西班牙的军事干涉行动。
1938年11月2日至1939年2月5日在北海舰队司令部担任海军参谋。
1939年2月6日至1939年6月5日被分派发展潜艇事务。
1939年6月6日至1939年7月8日担任U-27号U艇艇长(U-27号属VIIA型U艇,1935年11月11日下水,弗雷德堡为第3任艇长。隶属第2潜艇舰队,1939年9月20日在苏格兰西部海域北纬58.35 西经09.02处被皇家海军“命运”号和“森林人”号击沉。服役期间共取得击沉舰船2艘总计624吨的战绩)。
1939年7月9日至1939年9月24日在潜艇部队担任参谋军官,负责潜艇部署和行动的策划。
1939年9月25日至1941年9月11日在潜艇司令部任人事部门长官。
1941年9月12日至1943年1月31日担任潜艇部队副司令。
1943年2月1日至1945年4月30日担任潜艇部队司令。
1945年年5月1日至1945年5月23日担任帝国海军司令。
所获荣誉
佩剑骑士铁十字勋章(1945年1月17日任海军上将、潜艇司令时获颁)
银质德意志十字(1942年6月6日任海军上校、潜艇部队副司令时获颁)
1914年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4年二级铁十字勋章
巴登大公国二级扎林格雄师佩剑骑士十字勋章
前线战斗荣誉十字奖章
国防军长期服役奖章
银质西班牙十字勋章
一级铁十字勋饰
二级铁十字勋饰
一级佩剑战功十字勋章
二级佩剑战功十字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