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少女3有陈翔吗:西南大旱再一次验证人造地形气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06:41
        2006年长江三峡大坝封顶,重庆、四川发生特大高温干旱,验证了人造地形气候学关于大坝风阻效应会造成该流域降水量减少的预言。2010年西南地区暨横断山脉大峡谷多座水库大坝相继封顶,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再次发生特大旱灾,再一次验证了人造地形气候学关于大坝风阻效应会造成该流域降水量减少的预言。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有必要立案调研水库大坝风阻效应对中国水资源安全的影响问题,并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原理,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一、西南大旱再一次验证人造地形气候学

  2006年长江三峡大坝封顶,以及当年重庆、四川高温大旱的记忆忧新、历历在目。短短几年后的今天2010年3月下旬,再一次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触目惊心的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大旱镜头,田地龟裂,禾苗大面积枯死,受灾面积达一亿亩,池塘、水库干涸,受灾人口逾5000万,1600万人饮水困难,森林火线等级居高不下,澜沧江水位下降,乌江断航,嘉陵江几乎见底,昆明机场跑道因大旱路面塌陷破损而被迫维修停飞——对此,我不由得扼腕而长叹——西南大旱再一次验证人造地形气候学。

  事实是,早在十几年前,我在《宇宙的重构》(八纮九野丛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一书里,就指出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会减少下游水汽向上游的输送量,并从而减少上游地区和整个流域的降水量。与此同时,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包括人为的单一树种)等不正确的人造地貌行为,同样会对自然环境和降水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人造地形气候学的基本原理

  进入21世纪,我正式创建了人造地形气候学。人造地形气候学是人造地形地貌气候学的简称,属于自然地形地貌气候学(简称自然地形气候学或地形气候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具体来说,人类的城市建筑物、工业建筑物、水利建筑物(水库大坝)、交通建筑物(隧道)、军事建筑物(万里长城)等都属于人造地形。人类的农业、林业、牧业等活动都在制造大规模的人造地貌,防风林、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秸秆压沙等都属于人造地貌。

  由于人造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通常都是叠加在自然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之上的,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造地形地貌的规模越来越庞大,人造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气候特别是降水量的影响也随之越来越明显。

  人造地形地貌对降水量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提出的空中南水北调工程设想,就是试图通过恰当的人造地形地貌,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更多的输送到我国内陆地区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对比之下,水库大坝对该水系流域的降水量则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三、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

  众所周知,水汽含量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含有大量水汽的低云的海拔通常都比较低(2500米以下)。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云的相对高度要更低一些,因此来自下游的水汽往往会贴着水面向上游移动。

  人造地形气候学指出,水库大坝是一种规模宏大的人造地形,由于它们绝大多数建在江河大峡谷,坝体垂直壁立,因此对来自大坝上游的水汽具有明显的风阻效应,其风阻效应的垂直高度范围可达坝体高度的4~5倍。进一步说,水库大坝这样一堵堵人造的挡风墙,对来自下游的水汽还形成了水平风阻效应,减缓了下游水汽向上游移动的速度及其移动力的水平距离范围。

  对于我国的自然地形地貌来说,建造在内陆地区、并且迎着水汽来源方向的水库大坝,其风阻效应对该流域的降水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例如,建造在太行山山脉水系峡谷的大坝,会减少河北省、山西省的降水量;建造在黄河下游峡谷的大坝,会减少河南省、陕西省的降水量;建造在汉水上的丹江口水库大坝(这里是陆路南水北调中线的取水水源),会减少汉水流域的降水量。

  进一步说,对于我国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水系来说,它们的水量实际上都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这些水汽的相当一大部分都是穿越横断山脉大峡谷等江河峡谷,从下游向上游移动输送的。在这种情况下,建造在横断山脉大峡谷和四川盆地周边峡谷的水库大坝,势必会严重减少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向水库大坝上游的输送量。因此,当一座座大坝拦腰截断来自上游的流水时,同时也在拦腰挡住来自下游的水汽输送,其结果就该流域的降水量减少和持续萎缩,干旱、大旱、特大干旱也就随之而频频发生,而且将愈演愈烈。

  为此,我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多次强调指出横断山脉大峡谷以及长江三峡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中国水资源的命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主要是穿越这些大峡谷渗透到青藏高原并转化为降水资源的,黄河源、长江(金沙江)源、澜沧江源、怒江源、雅鲁藏布江源(合称五江源)的水资源均源于此,其水资源占到中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在上述大峡谷上建造水库大坝,势必减少五江源的来水量,造成中国水资源的萎缩甚至枯竭,其导致的经济损失有可能大大超过水电站所获得的利益,因此在没有进行认真、全面评估利弊得失之前,不要轻易在这一区域兴建水库大坝。与此同时,在该区域进行的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包括人为的单一树种)等人造地貌活动,同样会对自然环境和降水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遗憾的是,笔者的呼吁没有对有关部门产生作用,该区域的水电站建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而该区域的降水量也随之在迅速减少。

  四、四川盆地水系的水库大坝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四川盆地水系已建和拟建的水库大坝如下:

  长江:已建三峡大坝、葛洲坝大坝。

  嘉陵江:已建宝珠寺大坝,拟建亭子口大坝。

  岷江:已建紫坪铺大坝,拟建沙坝大坝。

  大渡河(岷江支流):已建独松大坝、龚嘴大坝、铜街子大坝,拟建瀑布沟大坝。

  乌江:已建洪家渡大坝、东风大坝、乌江渡大坝,正建杨皮滩大坝、彭水大坝,拟建思林大坝。

  随着上述水库大坝的相继建成或相继开工,相当于把四川盆地周边的天然缺口整体补高,使得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更加突出,并且已经明显对该区域降水量产生负面影响,其典型标志是2006年发生的重庆、四川“百年一遇”特大高温大旱,长江水位下降,嘉陵江水量萎缩,岷江上游着名的湿地(当年红军长征过的“草地”)已经干涸。

  五、青藏高原水系的水库大坝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青藏高原水系已建和拟建的水库大坝如下:

  金沙江:规划建造12座水电站。例如,2008年云南省规划用2000亿元在金沙江中游建设“一库八级”水电站。此外,有关部门在金沙江下游还规划有虎跳峡、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巨型梯级水电站,其中向家坝水电站是中国第三大、世界第四大的水电站,其中许多水电站已开工建造。

  雅砻江(金沙江支流):已建二滩大坝,正建锦屏一级大坝、锦屏二级大坝,拟建两河口大坝、官地大坝、桐子林大坝。

  澜沧江:规划建造14座水电站,包括功果桥水电站、苗尾水电站、黄登水电站、里底水电站等,其中许多水电站已开工建造。

  怒江:规划建造13座水电站。所幸由于遭到环境问题的强烈质疑,以及施工难度等因素,目前尚未开工。

  雅鲁藏布江:有人建议建造大型大坝,引雅鲁藏布江水到黄河上游。此提案遭受环境等问题的强烈质疑,尚未列入规划。

  随着上述水库大坝的相继建成或相继开工,已经明显对该区域降水量产生负面影响,其典型标志是继2006年的“百年一遇”四川盆地高温大旱之后,2010年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云南省、贵州省、广西自治区、四川省、重庆直辖市)再次发生“百年一遇”严重大旱(目前旱情仍然在持续发展中)。事实表明,我最担心的中国水资源命脉“横断山脉大峡谷”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竭泽而渔性质的损害。

  六、国务院应立案调研大坝风阻效应

  事实是,2006年三峡大坝封顶后,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随即发生“百年一遇”高温干旱。此后,随着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包括支流雅砻江等)、澜沧江的多座大型水库大坝相继封顶,2009年末至2010年春,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省南部、重庆市西南等地再一次发生“百年一遇”大旱。这种水库大坝与旱灾的高度相关性,应该引起国务院、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立即对此展开科学、客观的研究,以便在此基础上运用人造地形气候学原理,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有鉴于此,国务院有必要立即组织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家气象局等部门,以及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专家学者,组成专题调研组,立案调研水库大坝风阻效应对相关流域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七、尊重人造地形气候学,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中国水资源命脉

  今天是世界水日,中国水资源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中国水资源的命脉就在横断山脉等江河大峡谷,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再也不能回避了!尊重人造地形气候学,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中国水资源命脉,乃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如果继续盲目的自以为是的建造大坝,无异于自绝中国水资源的命脉,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毁灭性的!

  参考文献:

  1 、王红旗,《宇宙的重构》,八纮九野丛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82页。

  2 、王红旗,空中送水大西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2月2日。

  3 、王红旗,大气环流导向工程,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4月12日。

  4 、王红旗,西部开发战略中的地形资源与水资源关系,中国科技产业,2000年7期。

  5 、重构,空中南水北调,黄金时代,2002年1期。

  6 、王红旗,人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暨中国水资源战略调整,中国科协年会(分3)论文集,2006年9月,532页。

  7 、王红旗,导致重庆持续高温的因素,经济观察报,2006年10月16日。

  8 、王红旗,论四川盆地木桶效应,发明与创新,2007年7月。

  9 、重构,《横断山脉大峡谷:中国水资源的命脉》,收入《重构电子版文集》之《人造地形气候学暨中国水资源战略》。

  10 、长江上游最后的鱼类保护区危在旦夕,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世昕,2009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