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光王子恋爱中:日俄战争影响至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29:43

日俄战争影响至今

 

日俄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由一个立宪的小国战胜未立宪大国的战例。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如著名思想史家伯林所言,“直到1904年日本人战胜俄国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之前,欧洲以外的任何人民,都没有使自身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族得到过西方的社会或政治理论家的关注”。剑桥世界史的作者则指出,虽然这场战争局限在远东,而且没有涉及到法国及英国,但它后来将改变历史的进程,并“将影响整个世纪”。
  
    从军事实力对比,日俄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战争之初,沙俄的总兵力几乎是日本的10倍。没人相信日本会取胜。但是,得到英国和美国暗中支持的日本还是全力以赴。结果,日本赢了。尽管赢得并不彻底,而且赢得相当悲惨。日军参战总兵力约109万人,死亡10.6万人,伤17万余人,损失舰船91艘。死亡率高达10%。最为惨烈的是,日军将领乃木希典(有军神之称,曾制造旅顺大屠杀和云林大屠杀,1912 年9月明治天皇大葬偕妻子自杀为天皇殉葬)在进攻沙俄旅顺要塞时,死伤达5.9万余人,其间他的两个儿子胜典、保典双双毙命。所以,导致了日本人将战争胜利的原因归结在盲目的“武士道”精神上。

对日本而言,可以说,日本为东方人赢得了自信的理据。1904-1905年间的这次战争直接刺激了立宪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国人将此战视作两种不同的人种、政体的较量,更有人将日胜视作中国立宪的征兆。如果说甲午之役和庚子之变使国人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的话,日俄战争则使国人认识到非立宪不足以强国。黄色人种的立宪小国竟然打败了白色人种的专制大国,于是,立宪相对于专制的优越性便不再需要证明。如李剑农先生所言,“这次战争,关于东西黄白两人种的屈伸自然有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政治主义上也使人对立宪自由增加一层新信仰。”“当日本表明它能面对帝国主义大国而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显示出现代制度有利于国家实力时,中国旧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了。”然而,福兮祸所依,也就是这种自信使日本踏上一切依赖武力的军国主义不归路,以至引发了后来的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可以说就是日俄战争的翻版,不过对手从沙俄换成了美国;先是受制于人(石油等战略物资缺乏),然后是主动冒险出击(偷袭珍珠港),接着顽强抵抗(神风特攻队和所谓的一亿玉成),最终惨败投降。也就是说,除了战争的结果迥异,日本民族的冒险主义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可怕的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从小泉的政治谋略中看到这种冒险主义精神,他毫不顾及亚洲人民的感情,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力图修改和平宪法就是一个明证。更加可怕的是,今年的选举结果表明:大多数日本人支持小泉的这种冒险行为!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都是由日本主动挑起的,考虑到日本国内政界依然没有认真地反省这几次的罪恶性,我们有理由担心日本会不会把这种冒险的精神继续下去,在钓鱼岛问题和东海油气田问题上再次先发制人,采取局部的、常规战争的方式来寻求解决。

日俄战争对俄国影响更是致命。日俄战争戳穿了沙皇俄国这个纸老虎,导致国内动乱。就是1905年的革命。 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星期日),成千上万的群众聚集冬宫广场向沙皇请愿。卫兵开枪,造成上千人死亡。被称为“流血的星期日”。这是1905年的革命的序幕。野蛮屠杀激起各地罢工运动蓬勃发展。1~8月,全国参加罢工人数达80万。在罢工斗争中创造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这一组织形式。6月间,黑海舰队装甲舰波将金号的水兵自发举行起义,击毙反动军官,把军舰开往正在举行总罢工的敖德萨。10月26日起斗争逐渐发展为全俄各行各业政治罢工。参加罢工的有2000多个大工厂,200多万工人。沙皇被迫于10月30日(俄历10月17日)颁布诏书,答应召集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允诺人民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12月20日(俄历7日),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总政治罢工,成立工人义勇队。十二月武装起义是1905年革命发展的最高峰。

对中国而言,日俄战争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首先,此次战争刺激了中国进一步走向动荡。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中国并闯入中国境内进行厮杀,腐朽的清政府不但任由日俄强盗铁蹄在中国领土上野蛮蹂躏给战区人民带去无尽的灾难,而且还宣布自守“局外中立”,甚至声称“彼此均系友邦”。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使中国人民感到莫大的耻辱,说“局外”吗,战火却烧在自己的领土上,说“中立”吗,交战双方争夺的主要是关于中国东北的领土。于是,全国各地及留学生等爱国人士掀起了拒俄排满的高潮。在1903年日俄战争爆发前,上海的爱国学社召集爱国人士召开拒俄大会;东京留日学生组织了抗日义勇队,每日操练不懈,准备回国参加斗争,并派代表回国活动,要求政府出兵拒俄;同时,邹容写的《革命军》,章太炎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反满的革命书籍,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命排满”口号风靡一时,民主革命思想广为传播。但是中国人民自发组织的抗俄斗争,清廷认为是“名为拒俄,实则革命”,便进行阻挠和迫害,并且,清政府还勾结租界当局查封了当时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苏报》。清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激起了有志之士的觉醒,大批知识分子转向革命。他们惊呼“夫有拒俄之诚而即蒙革命之名,吾知自今以往世人之欲效忠于满洲者惧矣。然使昌言革命而徐图拒俄之计,吾转不知彼满洲者于我将奈之何?是故余乃怃然慨息,悄焉累欷,以敬告我留学生,并以念同胞四万万皇帝之胤曰:呜呼,革命其可免乎!”

如果说在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只注重于理论上宣传排满,那么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他们在革命宣传的同时,还采取了实际行动来反对清政府。

加之日俄战争加速了俄国革命的到来。1905年俄国革命的发生,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资产阶级同盟会也已成立,革命思想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量宣传已日益深入,革命的火种也已经深深地播下,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行革命,中国才能自强,而只有自强,才足以息弥列强瓜分中国之心,此时,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说,日俄战争刺激了中国革命,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条件的成熟。

其次,立宪也开始在中国更加蓬勃。维新派从戊戌变法流产以后,一直遭到清政府的通缉,立宪呼声顿时一落千丈,以至于朝野上下,无人再敢谈及西政西学。自从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维新派事实上成为合法,国内一度消沉的维新派人士,才得以重新议论起开国会,立宪法的问题。立宪派报刊连篇累牍的发表文章,立宪运动再度高潮,而1905年的日俄战争更加使立宪呼声日甚一日。沙俄是一个高度专制的国家。而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实现了君主立宪,“其效果,则三十年间,由不列等国而进入世界第一等国,文治武功,彪炳一世,岂不懿哉!”于是中国立宪派即借此机会大肆的褒赞立宪而痛骂专制,特别是当日本在战争中明显的占上风后,立宪派更是大作文章,宣称这场战争“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人在海外,以张謇、汤寿潜等为骨干的一批人在国内,遥相呼应,纷纷出版刊物,编译书籍,游说权贵,竭力鼓吹君主立宪政治,于是要求立宪的呼声遍于全国。有人形容当时的情景是:“遍四万万人中所谓开通志士者,莫不喘且走以呼号于海内外曰:立宪!立宪!!立宪!!!”

再次,战争结果也促使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东方杂志》曾载文分析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原因:“故吾国立宪之主因,发生于外界者,为日俄战争;其发生于内部者,则革命论之流行,亦其有力者也。二主因以下,则疆吏之陈请,人民之请愿,皆立宪发动发动之助因。”这个分析基本上是准确的,它恰当的估计了日俄战争在促使清政府实行立宪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疆吏之陈请,人民之请愿,”也是在日俄战争的影响下在出现的。1905年2月,沙俄战败的局势已定,立宪舆论再度热烈起来,驻日大臣杨枢奏请仿效日本制定变法大纲,定为立宪政体。6月,清廷就日俄战后的东北善后问题向驻外使节和各督抚征求意见,借此机会,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或联衔奏请,或独自上书,建议立宪。于是,一时间立宪成为上层人物的热门话题,成为社会的热点。曾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以前“维新”二字,是中国士大夫的口头禅,而现在,“立宪”二字,又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口头禅。

总之,日俄战争可以说是一场改变了俄日中三国历史的进程的事件——这种改变至今还影响着这三个在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国家的内政外交。最近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