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心我心逆魂怎么触发:百年收藏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2:41
这些事实证明,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虽然经过50年代的大捐献运动,民间收藏
仍有相当的规模。如上海乌鲁木齐路上的李荫轩先生、嵩山路上的吴湖帆先生,造反派
从他们家中抄出的文物、藏品,都是以多少卡车来计算的。现在成为上海博物馆镇库之
宝的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当初也是抄家物资,被造反派当作赝品,打入可以
出口的文物之列,结果被上海海关文物查检部门的万育仁先生拦截下来,认为此件有可
能是真品,送回上海博物馆要求鉴定。待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从“牛棚”中“解放”出
来,已是五年之后了,经老先生反复鉴定,认出了南唐宫中的一枚收藏印,果真鉴定为
千古名迹。
    “文化大革命”被造反派抄出来的文物、藏品多得简直无以计数,仅上海一地,安
放这些藏品的所谓文物仓库,前后就达十余处。最初是集中在河南路原上海博物馆的大
厅里,后来堆不下了就借了北京东路的一些大楼房子的顶层,这些大楼解放前是银行,
顶层有些是闲置不用的。后来又堆不下了,就占用了玉佛寺的库房和殿堂,再不够用了
就运到徐家汇的一个仓库里。再后又集中在郊区大场镇的一个巨大的仓库里,仍放不下
的就运到外地存放,苏州和宁波都租了一些房子,从地上一直码到天花板,遇到阴天下
雨,字画书籍极易受潮,压在最底下的就霉烂掉不少。经抽出辨认,中有唐伯虎、齐白
石等人的手迹。至于那些被“小将”们投入火海或就地糟蹋的文物,更不计其数!
    历史走到本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绿了文物收藏这一片土地。随着人
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政治氛围的宽松,人们对于收藏的热望一再被熊熊燃起。
    各地大小城市不仅成立了多种门类的收藏组织,出版了多种门类的收藏杂志,而且
古玩市场和艺术品拍卖行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各种民间的收藏馆所、收藏沙龙、
收藏展览,红红火火,争奇斗妍。尤其是嘉德、荣宝斋、朵云轩、瀚海等文化艺术品拍
卖市场的槌声,更把海外的收藏家也吸引了过来,使得全国的收藏队伍一下子猛增到了
上百万人。当然,收藏的门类已不再局限于文物,现代名人字画、近现代钟表、老式照
相机、收录机、香烟牌子、月份牌子,甚至纽扣、火花、钥匙、算盘、筷子、易拉罐、
火柴盒子、汽水瓶等,都成了收藏品。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大王”,如收藏算具的陈宝
定,收藏古瓷的梁志伟,收藏古墨的王毅,收藏古钱的孙仲汇、余榴梁,收藏筷子的蓝
翔,收藏盂盆的陈玉堂,收藏蝴蝶的陈宝财,收藏钥匙的赵金志,收藏钟表的王安坚、
刘国鼎,收藏紫砂茶具的许四海,收藏扇子的黄国栋,收藏鞋的骆崇骐,收藏笔的何欣
欣,收藏古籍的田遨等,均以“一绝”著称于世。近年来“邮币卡”市场也是“潮涨潮
落”,形成了收藏界一道新的风景线。

                                    二、甲骨

    一项伟业,两个冤魂

    在我国龟甲骨片的收集和研究上最先建立功勋的,是清末的王懿荣和刘鹗。王懿荣
最先发现“龙骨”上刻画的印痕是文字,并确定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刘鹗继王懿荣之后
不仅收集龟甲骨片,而且是第一个将龟甲骨片摹拓刊印成书的人。可惜这两个人最后的
结局都很惨,一个是投井殉节,而且是全家殉节;另一个则远谪边地,客死乌鲁木齐。
    王懿荣(1845—1900),山东福山人,晚清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南书房
行走、国子监祭酒、赏戴二品顶戴、会典馆纂修帮总纂官等职。一生“好古成魔”,尤
其酷爱金石文字,又有书、墨癖。凡是古籍、字画和三代以来的铜器、印章、钱币、残
石、瓦当,无不精心收集珍藏。在中进士之前,已经名满京都,“鉴别宋元旧版,考释
商周器,得公一言,引为定论”(吴正鉴《王文敏公遗集·序》)。京城里的收藏大家,
如太傅常熟翁同、工部尚书吴县潘祖荫、翰林院编修山东潍县陈介祺等,均常与之相切
磋。中进士之后,王懿荣“既回翰林馆,绵历十年,中朝言学者,自吴县常熟外,惟公
中采隐然,负时重望”。京城内外的古董商知其好古物,一遇有罕见之品,辄登门求售,
以获善价。
    1899年秋,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携带刻有文字的甲骨12片进京,拜见王懿荣。
王懿荣视为珍宝,尽管每板索银2两,王氏亦如数收购。1900年春,范氏又带来了800余
甲骨,其中有一片是全甲的上半,刻了52个字,王大人照例全数购下。后又有一个叫赵
执斋的古董商携来数百片,模样不一,但片片有字,王懿荣亦全数购下。于是古董商知
此骨可以赚钱,每有所得,便携之登门,时不多久,王大人府上已收甲骨达1500余片。
    刘鹗在后来印的《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到这一过程:“龟板已亥岁出土在河南汤
阴(注:当时古董商故意把安阳说成汤阴,以图掩盖和垄断甲骨真正的出土地)。属之
古庸里城,传闻土人见地坟起掘之,得骨片,与泥粘结成团,浸水中或数日,或月余,
始渐离晰,然后置盆盎以水荡涤之,约两三月,文字方得毕现。”又说:“既出土后,
为山左贾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
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
    王懿荣好古成癖,他把买下的龟甲骨片逐一摊开来,在家里反复推敲、排比、拼合,
最后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于
篆籀的文字,也就是说,是早于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尚书·多士》篇有“惟
殷先人,有典有册”的记载,但到了孔子,又发出“殷礼不足征”的感叹。他带着这样
的疑问对龟甲骨片进行了研究,最后确认,这不仅是祖先创造的早期汉字,而且是商代
后期来占卜的卜骨,是商代的占卜档案记录,也就是史籍上讲的“殷人典册”!这一惊
人的发现,使河南安阳一下子热闹起来,古董商趋之若鹜,大家专找有字甲骨,而被挖
出的无字甲骨却被扔得遍野皆是。
    王懿荣对甲骨文字最初的判断,被后来的研究证实是完全正确的,他成了揭示甲骨
之迷的第一人,中国文字史由此向前推进了一千年。正如后来的著名甲骨文专家胡厚宣
所说:“殷商甲骨和西域汉简、内阁大库并称为本世纪中国学术史的三大发现。正是甲
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取得中国考古学震惊中外的成就,其重要
性可以同古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它使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由虚构变为事实。
甲骨文的发现将古史料和地下出土物相结合,把中国信史提早了一千多年。”
    遗憾的是王懿荣这位著名学者,未能和他的同辈与后人一同分享殷墟开发的喜悦,
他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在庚子之乱中投井殉国了。
    王懿荣死后,清王朝赠其谥号“文敏”。他留下的龟甲骨片,大部分由其儿子卖给
了他生前好友刘鹗,计1000余片;赠送给天津新学书院25片,由美国人方法敛摹写,编
入《甲骨卜辞七集》,1938年出版;另一小部分,在王氏后人手中,计103片,1939年由
唐兰先生编为《天壤阁骨文存》一书。
    继王懿荣之后,又一位大量收藏龟甲骨片的,是《老残游记》的作者,江苏丹徒人
刘鹗。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又字蝶云,又字公约,原名孟鹏,号老残,别署鸿
都百炼生。他聪颖过人,一生中做过许多事情,精于数学、医学和水利学,曾在各地行
医,对于文物考古及收藏亦极有兴趣。曾投于金石学家吴大门下。光绪十四年(1888年)
黄河在郑州决口,刘鹗治河有功而声誉鹊起,曾任黄河下游提调,1893年任知府。他办
过许多实业,经营过绅兴织布厂、海北精盐公司等,是个很开明的、有着深厚古文化底
子的“复合型”人才。
    刘鹗除了从王懿荣后代手里买得甲骨文1000余片外,自己也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
先是委托贾人赵执斋“奔走齐鲁赵魏之地,凡一年,前后收得3000余片”,后又从定海
方若(药雨)处收得范姓所藏的300余片。刘鹗还曾派自己的儿子去河南收集甲骨,前后
加起来,总共已逾5000片。他宣称:“己亥一坑所出,虽不敢云尽在于此,其遗亦仅矣。”
    1903年,刘鹗从已获得的5000片甲骨中,精选出1088片,精心墨拓,编辑并出版了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抱残守缺斋石印本)。著名学者罗
振玉和吴昌绶为之作序,刘本人亦撰序一篇。罗序和刘序已属考证文字,此为甲骨学研
究之始。
    其后,原先曾在刘家任过家塾先生的上虞罗振玉,又从刘氏赠送他的未曾著录过的
甲骨中精选数十板,为之影印,定名为《铁云藏龟之余》。
    几十年后,上海的孔德图书馆获得一批会稽吴振平旧藏甲骨龟片,沈尹默、金祖同、
李旦丘考证为刘鹗旧物,虽有一部分为《铁云藏龟》著录,但大多数未经著录,于是选
其93板,略加按语,并著释文于后,遂成《铁云藏龟拾零》一书。
    又有刘鹗同乡人叶玉森氏,在刘鹗身后得其遗藏甲骨1300板,从中精选240板,为之
墨拓石印,并附考释文字,书名《铁云藏龟拾遗》。
    另外,犹太人哈同所藏741片、前中央大学所获277片、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所获509片、陈钟凡所获201片等等,均为刘鹗旧藏散出者。以上几部著录之书,大体
可体现刘鹗收藏甲骨之规模及流散的情况。
    刘鹗除收藏甲骨龟片之外,还收藏古陶、古印、古封泥、古钱币、碑帖和青铜器,
分别辑为《铁云藏陶》(著录陶印45方、古封泥752块)、《铁云藏印》(共10册,著录
古印391方)、《铁云藏货》(著录古钱185品)、《铁云碑帖题跋》、《抱残守缺斋藏
器目》等等,其中《铁云碑帖题跋》和《抱残守缺斋藏器目》为后人所辑。他为了这些
收藏,动辄千金,逐年蔚成大观。可是他毕竟一生没当过大官,收入有限,嗜古之癖又
终身不改,终于落到了常有债权人夜间来敲门的境地。
    关于《铁云藏货》,刘鹗生前就已亲手编订,共计116页,汇集了鲍康、胡义赞、潘
祖荫、王锡、杨继振、王懿荣的部分旧藏,其中有不少是从未著录过的珍品。这部著作
直到1986年,距刘鹗逝世77年之后,方才由中华书局刊印传世。原来刘鹗去世后他的藏
品和手稿均已失散。著名古文字家郭若愚从旧书铺中“抓”到了这部稿本保存几十年后,
在千家驹先生的帮助下才得以刊行。
    刘鹗极有个性,身处封建科举时代却不喜欢科场文字,而是纵览百家之书,致力于
经世之学,所以在史地方面亦卓有建树。曾著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数学方面有
《勾股天云草》,医学方面有《温病条辨歌诀》;此外,尚有大量经济、政务、时评文
字,涉猎面极广。
    可惜这样一个有责任心的大收藏家,在庚子之乱后,被人指控发国难财,说他趁乱
开仓放粮给外国人,而实际上刘鹗是从外国人手里买了太仓之米,低价散给乱世中贫苦
无靠的穷人,可是官场之黑暗哪容刘鹗置辩?刘鹗终被遣送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
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到新疆仅一年,于1909年客死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