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光游戏制作开头动画:愚笨的人少 歧視的人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42:32

我們經常說甚麼國家的人愚笨懶惰,文化落後,貧窮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這種偏見完全是因為對歷史的不認識。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0年代,菲律賓(新聞 - 網站 - 圖片)是東亞第二大的經濟體系,僅次於日本,人均收入很高,當時世界均視菲律賓為增長潛力很高的國家。現在菲國有上百萬華人人口,很多就是源於那時華人都要去南洋找機會。至1965年,獨裁者馬可斯上台,政權催生大量腐化的尋租行為(Rent seeking,為獲得或維持壟斷地位而從事非生產性尋利活動),導致國家發展停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政治動盪,經濟步入衰退。至2009年,仍有 45%的菲律賓人口每日收入少於2美元。

今日貧窮昨日風光

阿根廷(新聞 - 網站 - 圖片)早在1870年代開始經濟發展,因為當時歐洲經濟差,各國都處高失業狀態,大量歐洲人投資及移民那裏,因此現在你仍會發現很多意大利(新聞 - 網站 - 圖片)人聚居當地。1913年,阿根廷是世界第十富有國家。相對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阿根廷早有一群龐大的中產階級。後來國內政局不穩及環球影響,該國經濟開始下滑。七十年代晚期,國家債務及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

16至17世紀,中國世界生產總值佔全世界25%。30年前的中國,受盡香港歧視,電視劇《網中人》令人人都叫內地同胞為「阿燦」。2003年,香港經濟不景,帶領我們谷底反彈的很大程度是CEPA。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30年間升了100%,人人說中國是未來的世界第一。

世界從來認定印度(新聞 - 網站 - 圖片)是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差不多是饑荒、瘟疫的同義詞。現在她是軟體業出口中心,也是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的重要出口國,世界經濟復甦的雙頭馬車之一。

沒有人知道一個馬可斯上台可以搞垮整國菲律賓經濟,沒有人知道中國在幾個世紀以後再次大國崛起。長遠來說,哪一個國家在未來會發達或衰落,是很難預料的。所以你無法預測學哪一種語言有用。好些朋友得悉筆者讓女兒從菲律賓家傭學習菲語感到詫異,以上是筆者的回應。

態度開明才有創造

其實學習任何知識,不及學會學習態度有用。成功的人除了要基本勤奮好學,還要有創造力。創造力不是虛無縹緲的天資,創造的先決條件是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為此,人必須有開明態度,接受別人的不同,不能有階級觀念。大富大貴的人未必都做高級的工種,也未必從發達國家發財。如果有人堅持普通話比英語低等,中國文化是次等文化,便不可能觀察到中國的商機。「上海姑爺」羅康瑞在八十年代所有香港人都不喜歡大陸的時候看到了上海的潛質,所以才可以發展出「新天地」。

很多香港人對內地人的欠公德、欠正義的行為反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將其歸咎為根本文化,則未必合理。本欄以前寫過,一個國家的民族性,與平均教育及收入程度有關,與文化差異關係不大。如果你認為菲律賓文化次等,或者該國人天生較蠢,那菲律賓不可能在五十年代是亞洲第二大經濟體,不應該比優秀的香港人好。除非你認為50年間,一個國家的人會基因突變,智商下降。我們常說要下一代有創造力,會思考,卻硬要他們接受未經大腦的判斷,即如菲律賓人比較蠢,實在有礙小孩的批判思考訓練。

學習語言擴闊眼界

讓下一代從小學習新文化,是很重要的。有適應新文化的能力,對未來幫助很大。現在人們常說香港沒有上流空間,大學生找不到稱心的工作,為甚麼不去外地找工作?身在異地,想打進當地人圈子是必須的,因為社交是接收信息的地方。如果你在英國想融入,放工後和同事喝啤酒要說英式笑話、談英國的電視節目。接觸愈多不同文化的人,就會知道無論是任何國籍的人,閒聊的話題也差不多:拍拖、家庭、小孩等瑣事。

學習語文對學習文化非常重要。多學種語言,永遠是很好的人力資源投資。筆者讓女兒從菲律賓家傭身上學菲律賓語,毋須成本。另一好處是,她對你的小孩會好一點,因為你尊重她們的文化。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要你的部下對你敬佩和忠心,你就必須尊重他們,不要看低他們的文化。所以我讓女兒去聽菲律賓國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LeaSalonga在科拉桑喪禮上唱的版本)家傭不一定要煮中國菜,煮菲菜也可,大家同桌吃飯,是讓小孩明白文化平等的方法。

拒絕接受文化,在外國會出現問題。英美的人到歐洲很難生存,因為他們慣了第一句便問人:你懂不懂說英語?好像不懂英語的人特別笨。為甚麼不花點工夫學習別人的語言?正如一個外國人來到中國,假如開口的第一句不是「Hello, do you speak English?」而是「你好,我的漢語不太好。」你對他的印象也會大大好轉。

即使沒打算到外國工作,不同公司也是小型社會環境,轉工轉行同樣要學習適應。現在的家長喜歡送子女到國際學校,希望子女接觸不同背景的人,但如果家裏本來就是多語言環境,為何不好好利用?如果你想子女開明、接受能力強,為甚麼不以身作則,做一個接受多文化,不歧視別人的父母呢?

撰文:王澤基、潘凱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