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冲动mp3下载:唯其疾之忧(论语风云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23:08:25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论】

       纵观历史,此句中的“其”字一贯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其”字作为指示代词,要么指代父母,要么指代子女。认为“其”指代父母的,有杨树达、李零等,为数较少。《淮南子》中有与之比较类似的句子,“忧父母之疾者,子;治之者,医。”似乎对此说有些支持。但终因其在语法方面的别扭不顺,很难为主流所接受。认为“其”指代子女的,有朱熹、张居正、钱穆、南怀瑾、李泽厚、杨伯峻、孙钦善、傅佩荣等,为数众多。时至今日,把“父母唯其疾之忧。”翻译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使他的父母只为他的疾病操心,那就可以算作孝了。”成了人们较为普遍地能够接受的结论。

       以我的眼光来看,这个已经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结论,还不够完美,还有一定的问题,它在逻辑上有些别扭。假如说,有人在什么方面都不让父母担心、担忧,那该算什么?假如说,你的父母没有些许文化,甚至于直接就是个弱智、傻子,什么都不能为你操心、分忧,仅仅是生你养你,你还孝敬他们吗?退一步说,这一句的意思果真是“父母只为他的疾病担忧”的话,常用的句式应该是“父母唯其疾为忧”,或者是“父母唯其疾而忧”。但子曰却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莫非说孔老先生措辞造句的功力颇欠火候,尚需后人为其修改润色、补上文言之课?!我不相信此句“子曰”有了如此纰漏,我只觉得应该是后人的理解出了问题,大有重新再来的必要。子曰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短短七个字,真得就极难理解吗?竟能难倒两千多年来历代的众多的大大小小的学者!我看未必!之所以至今没有确切地理解此句的原初含义,是因为以往这些人还没有熟练掌握理解文言的方法儿,或者说是火候不够。关键时刻,还需当仁不让,我就来试试看吧——

       首先,我们要有一副近视眼,盯着它看。看它那里是死的,那里是活的。在此短短七个字中,有两个字是活的:其和疾。而过去的人们只注意到了“其”的指代活性,忘却了“疾”字的多义性。“其”究竟指代谁合适呢?因为前面是“孟武伯问孝”,而孝与不孝的主体是子女,在子曰的回答中,就应该着重强调子女们该如何如何。这个短句中的孤零零的一个“其”字以指代子女为比较合适。这样一来,这个句子的骨架就凸显出来了,由七字压缩为四字——“父母其忧”,完善一些就是“父母,其忧也。”到此我们恍然大悟:“疾”那里是什么疾病?它用的是引申义,却也是它的常用之意——“急速的、非常的、强烈的”。整句的意思就是“父母才是他最最担忧的。”这样的理解使得原句的每个字在句法逻辑上一下子变得通顺妥帖了。

       其次,我们还须有一副远视眼,看它的前前后后。在《论语 ? 为政》篇里,一连有四次问孝。对于孟懿子所问,孔子的回答是“无违。”并且进一步阐述说“生死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于子游所问,孔子的回答是“能养。”并且进一步阐述说是“敬养。”对于子夏所问,孔子的回答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并且进一步阐述说是“色难不行,还须和颜悦色。”这三次问孝,孔子的回答都是对子女或子弟的直接的具体的要求。对于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所答,传统的理解却是孝的对象——父母如何如何,而不是子女们如何如何,使得句意颇显执拗周折,与另三次相悖,不太可取。

【释字】

       1.疾:《说文》:“疾,病也。从疒,矢声。”段注曰:“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按经传多训为急也、速也。此引申之义。”叫我看,病为长期病、慢性病;疾为急病,来得快、激烈。

       2.忧:《说文》:“忧,不动也。从心,尤声。”段注曰:“心动也。各本作不动也。今正。玉篇曰:心动也。广韵曰:动也。”叫我看,忧就是指心里面慢慢的、但却是超越固有摆幅的扭动、搅动。对某人或某事思前想后,心里难受。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将父母认定为是自己最最担忧的人,才是孝子啊!”

【赏析】

       自古以来,历史上有一个看似难以取舍择决的两难问题:说是母亲和媳妇同时掉进了水里,作为一个男子汉,究竟该先去救谁更合适一些呢?孔子早已在此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只可惜此前没有人能识破它啊!父母才是凌驾于任何他人的、自己最最担心的人。只有先救母亲,才是合乎礼制要求的。一来,父母应该是自己最最担心的人;二来,媳妇依附着丈夫、也自然而然地转换成了公婆的子女晚辈,也应该尽到孝敬公婆的义务。丈夫不去先救母亲,而去先救媳妇的话,不仅自己要落个不仁不孝的骂名,连累媳妇也背上个不贤不惠的黑锅。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