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三导弹段子:功成、名遂、身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1:34
功成、名遂、身退

怎样才算是圆满的人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许多人有过人生的辉煌时刻。比如法国文坛怪杰大仲马,他的《鲁宾逊漂流记》为我们所熟知。他的一生曾写过一千二百多部作品。稿费总数共有五百万元之多。无论是金钱还是名誉,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名作家和他相比都只能望尘莫及,就是有史以来,也只有少数几个作家可以和他比拟。然而到晚年,大仲马困窘得需要把外衣拿去典当,以交付房租。要是他的儿子不管他还债的话,他或者会被饿死呢。
为什么像大仲马这样的显赫人物,晚景会如此出人意料的凄凉、悲惨?
法国一位哲学家把人生比做一场走钢丝的表演。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了。人生确如马戏团里的演员走钢丝一样,往往在最后一步时,失足坠地。因此,越是到最后,越要谨慎、小心。
人生的真意是什么
在美国经济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很具有讽刺性的统计数字。在1923年的某一天里,芝加哥的一间大酒店内,聚集了十位当时最有成就的财经巨子,他们意气风发地吹牛一番。当然,以他们当时的成就,没有一个人不敢不洗耳恭听,好好地向他们学习成功之道,这十位财经界的杰出人士是:
(1)一间钢铁公司的总裁;
(2)一间国家银行的总裁;
(3)一间煤气公司的总裁;
(4)全国最大的实用公司的总裁;
(5)最成功的稻麦投机家;
(6)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主席;
(7)总统的一位内阁顾问;
(8)华尔街股票投资大王;
(9)全国最大专利公司的总裁;
(10)国家银行结算行的主席。
这些人士,聚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可以将整个世界的经济买下来,他们左右了当时国际的政治财经。
但是,无论他们的力量是如何巨大,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二十五年后,他们各人的际遇,都有了很大的分别,现分述如下:
(1)钢铁公司总裁查理士史屈(CHARLES  SCHWAR)破了产,晚年时候,理要倚靠朋友的救济才可解决日常的生活;
(2)煤气公司的总裁候活全信(HOWARD  HOPSON),晚年的时候,失了正常的理智,变成了白痴;
(3)全国最大实用公司的总裁山姆依素(SAMUELINSULL),逃亡到外国去避难,晚年时候仍流浪外国,变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流浪汉;
(4)最成功的稻麦投机家雅华吉顿(ATRHUR CUTTON)在外国死去,死的时候,又是一分如洗;
(5)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主席李察伟尼(RICHARG  WHITNEY)刚好从美国声声监狱释放出来;
(6)总统的内阁顾问亚尔拔科(ALBERT  FALL)刚刚又从监狱保释出来,以便回到家乡去死;
(7)华尔街股票大王耶丝利花毛(JESSE  IVERMORE)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8)全国最大专利公司的总裁依和古雅(IVOR  KRNGAR)亦是自杀而死去。
观乎以上的统计例子,十个人曾经成功过的人,只得两人可以安渡晚年,有八个是死于不幸,他们虽然曾经赚取了天下的人的钱,但却不能好好地为自己打算一下,连自己的赚钱特长也保不了,这怎能算得上彻底成功的人生呢?
以上例子并非外国独有,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类例子。
晋朝时代的巨富石崇、乾隆时代的和坤,晚清时代的胡雪岩,都是曾经成为历史上最有钱的人。但到了晚年时候,也是走上自杀、被杀和抄家等可怕的道路。春秋时期,伍子胥为了替父报仇而努力向上,他成功了,报仇,但到晚年的时候,连自己的眼珠都要挖出来才能死去。
历史学家柏杨,曾计算过中国的皇帝,一共有五百五十九位,其中的一百八十三位死于非命,换句话说,有三分之一的皇帝是不得善终的,所以五代十国的南宋时代,有一位被逼得害怕的皇帝刘准在死前说过一番话:“愿意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这些可怜的皇帝,除了死于非命之外,大多数的他们都是死于梅毒花柳等病的。应了民间的传说,风流不羁的人,不得善终,死的时候,每多缠绵病榻,他们生得容易,死却困难。
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它不仅在于建立任何的事业,更在于完成自己的理想。成功和失败,只是一种心理和定义,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形式。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不将成功带进棺材,只可以留给后代的人享用。
我国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等人,在生的时候,受尽了困难,可以说是生活得很失败的人。但死之后,却留下了很大的文学财产给后代的人享用,千秋万代,哪个中国人也不会忘掉他们。
美国有一位大慈善家,名叫安祖·卡内基,是一位白手兴家的钢铁大王,在赚取了很多钱之后,学会了急流勇退,又能够将金钱捐出来,资助教育福利工作。在美国任何一个城市中,都有以他为名的图书馆。他曾说过:“人死而富乃是最大的耻辱。”
激流勇退
被称为“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八十年代辞去了党政军的职务,后来更辞去了中顾委主任的职务。
他在一次与朋友聊天时说:“退休的话要趁身体好的时候退,这比身体不好时再退要强很多,而且这样对个人和时代都有好处。”
他的这位朋友就是包玉刚。当时,包玉钢正因港龙与渣打两项投资失利而有点意兴阑珊,邓小平的一番话,对他启发甚大。1988年,他宣布退休。
中国有个传统,叫“子承父业”。包玉刚没有儿子,因此,早在他宣布退休之前的好几年,他就着意培养女婿做接班人。
但由于包玉刚曾扬言不干涉女儿的婚姻选择,因而,他的四个女儿在选择自己终身位伴侣完全由着自己的喜恶而定,结果是四个女婿当中,竟有三个对经营管理一窍不通。
不过,包玉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决定,而是不断向女婿灌输家族团结一致、共同进退的思想,设法把女婿纳入自己的王国内。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达成了心愿。
1986年9月,包玉刚把环球航运集团主席的位置让给了大女婿苏海文;
1986年10月,包玉刚把九龙仓主席让给吴光正,使他成了包氏集团陆上王国的继任人,负责九龙系和会德丰系的七间上市公司,掌握的资产达到300亿港元;
而三女婿渡伸一郎则主管着包氏集团在日本的一切业务,充当包氏集团在日本的代言人;
四女婿郑准健也最后遵从岳父的希愿。于1987年弃医从商,出任分封诸候的方式,对此,他有自己的看法:“我见过其他家族发生的事,人人你争我夺。我相信让他们分开管理一些东西是较佳的方法。”
包玉刚要求四个女婿所管辖的四部中,每一部都要像他的总王国一样,作广泛的配置,各立账户,各自管理自己的流动资金和股票,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进行经营。
对于女儿们的安排,包玉刚也是有一套办法。虽然他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却积极主张女儿参入到夫婿的业务中。
他曾对朋友说:“我告诉女儿们不要像妈妈一样古老,她们应学习一些生意,但她们暂无权力,直至她们理解业务。”
“学习一些生意。”明眼人一看便知只是托辞,其相本意是想让女儿成为女婿的制肘,四个女儿名义上为其夫婿主管集团公司的“非执行董事”,是没有极力的,但是,她们要出席公司每一次董事会议。
对于这种“垂帘听政”式的安排,四位女婿均认为有必要。大女婿苏海文说:“如果有些什么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的妻子知道如何管理我们的业务,这是十分重要的。”
包玉刚是一个很有长远计划的人,1985年之前,即当他发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问题时,他就开始部署退路,安排包氏王国的庞大资产。最后,他做出这样的安排:把包氏财产并入5个信托基金,各自划入太太和四个女儿的名下。即一人一个基金,每个基金独立的。按照这个基金,大女儿和夫婿苏海文掌管他们名下船队业务,二女儿和夫婿吴光正掌管他们名下九龙仓,其余两个女儿和夫婿则持有一些现金和股票。换句话说,即他们四对夫妇都各不持有对方基金的一分钱,每对夫妇的财产都是绝对独立的、自主的。
这样的安排,外人评论说不失为一个“万全之策”——因为安避免了在包爵士百年归老之后,家族里出现的财产之争。
1988年,包玉刚向外界宣布彻底退休,家族业务全部由四个女婿打理。
但是,人们似乎并不相信包玉刚会撒手不管,按照他四位女婿从岳父那儿沿习下来的传统、谨慎的经营作风,遇到决策之时,仍是与包玉刚共商对策的。一般认为,包玉刚是退而不休,仍是包氏王国的幕后主脑。
1991年9月,包玉刚通过怡和和总裁凯凯瑟克以前的旧部薛博理与凯瑟克接触,表示九龙仓欲作价每股10.25元收购怡和持有的33%的置地股权。
明眼人一看就知包玉刚的如意算盘:以100亿元收购置1/3权益,就可稳控值300亿的置地。
置地在中环垄断了那儿的商业地皮,如能收购成功,加上九龙仓本身拥有的物业,包玉刚在商用物业上就可以称霸港九,市值大增。凯瑟克听后建议说:“置地以九龙仓市价加一成半,全面收购九龙仓。”
凯瑟克相当精明,因为整间九龙仓市值才190亿元,置地应付得来。
1980年包玉刚从怡和手中夺走了九龙仓,令凯瑟克面上无光,甚是恼怒,他也明白,包玉刚是不会把辛辛苦苦抢到手中的肥肉放弃的。他提出这建议,只不过是反唇相讥,告诉包玉刚:“别以为只你有钱,想吞并置地?”
置地被称为“皇冠上明珠”,是包玉刚觊觎已久的目标。虽然李嘉诚、郑裕彤等巨富也未能成功收购这颗明珠,但年事已高的包玉刚仍想一试。
随着华资势力的强大,九龙仓、会德丰等英资集团手里,致使怡和和置地大惊失色——很清楚,华资集团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于是,怡置立即改组,成立怡和策略有限公司,稳控怡和的控制权,并修改置地的章程,规定怡和大班是置地的永远主席。
这样一来,怡和只要持有四分之一的股权,就能保住置地不会被强行收购。
包玉刚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直至中秋之夜,与二女婿乘船出海赏月,仍念念不忘他的最后一击。不料次日早上,包玉刚便因病逝世,壮志未酬,实在令人扼腕。
包玉刚病逝的噩耗来得太突然,他的一些女儿、女婿和外孙儿、外孙女远在国外,连见他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在接到家里的电话后,他们才行色匆匆、神情凝重地赶回香港,好在与包玉刚恩恩爱爱一辈子的太太黄秀英女士,一直守候在他身旁,陪伴他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
虽然几年前包玉刚在美国被诊断为患癌症,但由于他有一个癌症专家的女婿时常为他料理、诊治,加之他为人乐观,每天坚持跳动绳和游泳,坚持锻炼身体,还时常周游列国,寄情山水,颐养天年,故癌病一直没有恶化。
虽然三年前他已经退休,把庞大的航运业王国和商业王国交由四个女婿打理,但他还时常支中区会德丰大厦的写字楼,看看报纸,跟老朋友闲聊,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
虽然他近年脸上的老年斑兀出,偶尔会哮喘吁吁,显得有些老态,但他的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行动抖擞,时常开怀大笑,故人们都觉得他永远年轻,永远“海派”……
直到9月22日,也就是包玉刚病逝的前一天清早,天刚发亮,他就和女婿吴正光乘着豪华的私家游艇出海,吹海风,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宽阔的海天秀色……站在游艇上,包玉刚意气风发,壮怀激烈,兴致勃勃地和女婿谈生意,部署竞投有线电视,策划怎样再向英资财阀重拳出击,收购他虎视眈眈已久的置地集团。谈到兴奋时,他还对着大海振臂狂呼……
到了晚上,包玉刚和家里人聚在自家的花园里,吃月饼,庆中秋,谈天说地,聆听浅水湾的涛声,观赏从家门口的海上升起的一轮明月……这一晚,,他心情非常地愉快,也一反平日早睡的习惯,到了十点多钟,还全无睡意,依然陪着太太、女儿、女婿和外孙说说笑笑,待到月上中天,他才回房入睡。
23日的拂晓时分,包玉刚哮喘病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奄奄一息。家人急急忙忙叫来医生。经一番抢救仍然无效,一代船王就这样离开人世间。
9月24日,也就是包玉刚爵士病逝的第二天,世界各国各地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发布了世界船王与世长辞的消息。包玉刚纵横航运界近半个世纪,足迹踏遍世界各地,结识满天下;另外,他还凭着个人的知名度和公关手腕,成为不消息报国家的党政首脑的座上客,邓小平、布什、里根、英女皇、撒切尔夫人、基辛格博士、密特朗总统、中曾根康弘、李光耀等国际著名政要,都与包玉刚交往甚密。所以,当包玉刚不幸病逝的消息传出,各国的领导人和各方好友纷纷发来唁电,对包爵士溘然病逝深表悲痛和哀悼之情。
邓小平发给包玉刚遗属的唁电是:
“惊闻包玉刚先生病逝,深为悼念。先生热心祖国建设,为实现‘一国两制’身体力行,功在国家。希家人节哀珍重。”
江泽民在唁电中说:
 “惊悉包玉刚先生病逝,深感悲痛。先生生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统一大业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他的逝世,我谨向先生的家属表示深切哀悼。”
杨尚昆在唁电中说:
“玉刚先生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口碑载道,名垂后世,悼念同深。”
李鹏及夫人朱琳的唁电是:
“惊悉包玉刚先生辞世,殊甚悲痛,先生支援国家建设不遗余力,为香港的繁荣辛勤耕耘,对祖国统一大业竭精尽力。谨此向包先生家人致以亲切慰问并望节哀。”
除了这四位中共最高层领导人外,其他中方领导人姬鹏飞、李岚清、邓拓彬、鲁平、周南、陈滋英、李后等, 也向包玉刚家属发出唁电,表示哀悼之情。
一个海外的资本家,逝世以后,受到这么多中国领导人如此高的评价,包玉刚可以说是第一人。
除了中国领导人以外,英国首相梅杰、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外国领导人也给包玉刚家属发来唁电,高度称赞包爵士的业绩和为人。美国总统布什还给包玉刚夫人发来亲笔慰问信,为失去一个好朋友表示深深的哀悼之情。
一个华人企业家逝世后以及香港不少商业机构和社会团体也纷纷给包玉刚亲属发出唁电,对包玉刚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
包玉刚病逝的第二天,包氏家族商业王国——九龙仓集团属下公司的旗帜都下半旗,向曾把九龙仓带进新时代的包玉刚爵士致哀。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香港商人能像包玉刚那样,逝世后得到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各方人士如此高的评价,包爵士获得这样的礼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一点,就是他首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商人,他的事业非常的辉煌和成功。
自五十年代中期涉足航运业以来,包玉刚尽情施展他的“海派”作风,在航运业纵横驰骋,长袖挥舞。只用短短20年间,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跨国航运王国,傲视同侪,巅峰时期,包玉刚拥有200艘巨型轮船,总吨位达2000万吨,雄踞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那些自己勤勤肯肯奋斗一生,创立了辉煌业绩的人,都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够将自己所留下的事业发扬光大。但不幸的是,事与愿违的事常常发生,很多继承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拨弄巨大的财产和权柄的能力,相反,他们常常相当厉害的将家族的财源、事业消耗殆尽!成为公众的笑柄。像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继承人亨利二世、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继承人大卫·洛克菲勒就是这样。
所以,选定自己事业的接班人,就成为一个有成就者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工作。
日本快运大王佐川清可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佐川清经过近30年的奋斗,创立了世界闻名的“佐川快运集团”。这个集团现已有221家店铺,16500名员工,卡车7800辆,年营业额近3000亿日元……
在佐川清五六十岁的时候,已感到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了,尤其是佐川快运的产业越来越扩展,许多老戒指经营手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越来越庞大的行业。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佐川清这时就希望儿子们能来帮自己干活,接班了。
但是,他却不怎么放心儿子。他想对他们考核一番。
大儿子正明;小儿子正则,相差两岁,自幼就随着辛勤外贸体制的父母生活。从这个工棚到那个工棚,也吃不少苦。佐川清因为自己常在外面做事,就只得把教育儿子们的事交给妻子幸惠。
在刚开创佐川快运的那些年,幸惠因为要帮着丈夫做事、运货,有时还不得不带着未成年的孩子一起出门做脚夫。在为工作奔波的母亲身边成长,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佐川家的两个儿子得到了勤奋创业的良好熏陶。
后来,佐川清的两个儿子分别考上了大学,都是学的经营学院。到了1973年,大儿子正明已是大三学生,再过一年,就要毕业了。毕业后,儿子要干什么呢?佐川清心里有些放心不下。
他是很希望儿子能选择佐川快运,来帮着他这个越来越老的父亲做事的,但是,儿子想来吗?就是想来,又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呢?
社会上不是没有这种先例,许多了不起的经营者,把自己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产业给了儿女,结果,他们的儿女却根本不是那种善于经营的材料。糊里糊涂就把父辈的产业给糟蹋净了……
他决定与儿子好好谈一谈。
这年的年底,佐川清把儿子正明叫进了他的房间,然后直截了当地发问:“你明年就要毕业了,现在你是不是想过,决定选择什么职业吗?”
正明镇定地说“是的,我已想过了,我想进佐川快运工作。”
正明想进,这使佐川清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但他心里还不踏实,决定再试探一下,“没想到你是一个贪图安乐的人。你是不是想进佐川快运,到自己父亲创办的公司来工作,可以不必自己费力吃苦吧?”
佐川清这样说话时,就注意着儿子的反应,谁知正明脸上很平静,停顿了一下,便反问父亲,“爸爸,我有个问题可以问你吗?”
“你想问我什么?”
“爸爸是不是认为佐川快运是一个不值得自己的儿子为它工作的公司?”
佐川清听儿子这么 问,不由得愤怒起来,“岂有此理!佐川快运是最出色的公司,是日本有名的公司。”
儿子笑起来了,“可不是吗?因为是一个好公司,一个出色的公司,所以我才希望进佐川快运做事呀。”
佐川清听到儿子这么聪明的回答,禁不住笑了起来。
第二年,正明从龙谷大学毕业,进了九州佐川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佐川清之所以把儿子派到九州,是因为那里的业务拓展不久,现在正是麻烦最多的时候。他要让儿子在这种艰难中接受磨练。
佐川清还要求九州公司的负责人把正明派到最艰苦有月台集货现场工作。他严厉地告诫那位负责人,不能因为正明是董事长的儿子而对他有丝毫的宽容,否则就是对佐川清本人的背叛。
在正明正式赴职之前,佐川清又一再提醒儿子:“在佐川快运最伟大的人就是最勤奋的人,如果你将来想当公司的董事长,那就必须比别人干更多的活,更加努力工作。”
月台集货现场是整个业务流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艰苦的部门。每天,货物如流水般地涌来,工作们必须迅速地将其分六别类地放开,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否则月台会被堆积如山的滞货所淹没。整个运输工作也会被打乱。
佐川快运的工作标准是:不允许一件货物因滞货而延误投递,这在同行中是最为苛刻的。
在月台现场工作的工人,每天的工作量有十六七个小时,有时更多,工作时连去一趟厕所,都是得连跑带颠的。
正明去了九州分公司做月台现场工作后,做父亲的佐川清一直十分关心,他经常询问九州分公司的负责人,而得到的回答都是“他干得很出色”。
佐川清却还不放心,有一次他决定性自己亲自去侦察一下。
他突然地来到了九州,谁也没告诉,悄然走近了佐川公司的月台现场。佐川清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正明正在 卖力地干活,赤着上身,汗流浃背,看出来是这个现场干活最卖力的一个。
佐川清心里感到一阵欣慰。由此,他确信儿子是能够成才,能够接他的班的。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多的磨练,佐川清又不断地给正明换各种不同的工种,让儿子在那些艰辛的工作中,得到磨练。培养应付各种困难的能力。
到了1978年7月,年仅28岁的佐川正明正式接替父亲成了佐川集团总部清河商事株式会社的社长。
佐川清的次子佐川光于1976年毕业于大阪追平门商学院,也进入了佐川快运,在经历了与哥哥差不多的磨练以后,被任命为清河商事株式会社的一名部长。
佐川清的两个儿子干得非常出色,成了日本商界的新星,使得老佐川感到非常地得意与自豪。
年轻一代,的佐川进入了佐川快运的领导层,这给佐川快运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这正是佐川清所希望的。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很好地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把佐川快运推向了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