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药物:[转载]十五、符合广大知青心愿的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20:00
符合广大知青心愿的评论 (2011-12-08 10:41:41) 作为知青,说到上山下乡,我就会想到那句“成也肖何,败也肖何”的名言。因为,上山下乡的发起人是胡耀邦,而中止这一运动的也是胡耀邦!

感谢滴水湖畔旧话重提,并详细介绍和阐述这一评论员文章发表的经过和内容的意义...

说到中止上山下乡,知青回城,许多人往往将功劳记在老邓的身上。其实,最值得知青感谢的还当是胡耀邦!从怀疑“上山下乡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不符”,到果断提出“上山下乡这条路走不通了!”再到旗帜鲜明地支持这篇评论员文章的都是胡耀邦。

他的这一实事求是的看待上山下乡问题的态度,为否定两个凡是,否定文革,佐证他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范围。也为争取民心赢得了基础。

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胡耀邦的实事求是带头作用纠正了“知青要扎根一辈子”的错案,这对于当时还在农场农村的近千万知青来说,是应当值得铭记不忘的! 原文地址:十五、符合广大知青心愿的评论作者:滴水湖畔

 

 

十五、符合广大知青心愿的评论

 

    胡耀邦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文章:“心是好的,基本观点也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至少鼓励绝大多数青年继续干下去,好好干,这个话讲得不够,这当然是个缺点,要引以为戒。”

 

    正当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召开之际,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一篇题为《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会场内外的轩然大波。

    我的一位知青朋友今天告诉我说:那时大家看了以后,专门将评论员文章刻印下来,散发给大家,至今还保留着这份油印件。

    为什么一个评论员的文章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

 

    还是在云南。

    1978年12月4日,云南景洪东风农场四分场以全体上海知青名义致电给上海市委和市劳动局:

 

上海市委转市劳动局:

    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说出了我们全体知识青年多年来埋藏在我们心里的话,我们在云南边疆的广大知识青年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华主席对我们的关怀。8年前我们深受林彪、“四人帮”及上海代理人的欺骗,被一锅端,弄到云南,来到农场,在农场几年来深受“四人帮”及云南农场代理人政治上的迫害,精神上的打击,身体上的摧残,已经走投无路,忍无可忍了。

    今天,广大知识青年已广泛行动起来了,开始停工停产揭发批判  “四人帮”和农场当局斗争。“四人帮”对我们知青犯下了滔天罪行。强烈要求一锅端回来参加“四个现代化”建设。目前局势非常严重,知青运动遇到阻力,但斗争仍在继续,仍在扩大。 

    我们全体知青最最强烈要求上海市委接电立即派人组成调查组,火速来云南景洪东风农场四分场调查处理问题,为广大知青平反昭雪,目前我们全体知青正在坐等你们调查组来。

 

                      云南景洪东风农场四分场全体知青

 

    外国的媒体据此判断说,作为减轻生活当中的苦难和强制成分的新的广泛努力的一部分,中国正在静悄悄地撤销不得人心的强迫城市青年下乡安家落户的政策。(见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

 

    云南知青大返城的组织者在事后回忆:

    “说来也巧,在这节骨眼上,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出人意料地发表了题为《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评论员文章,意思是:全国各地知青问题积压甚多,到了非认真对待解决不可的地步。至于如何解决,什么时候解决,就没有说了,不外乎让广大知青相信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会‘统筹解决’的。……知青们打消了顾虑,有些农场的知青甚至拿着报纸找干部们辩论。联名信活动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

 

    今天在公开的出版物里已经很少见到对当时情况的记载。在由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这篇文章带来的轰动效应----

 

    “据各地来电来信反映,评论员文章在下乡知识青年中引起了强烈震动,他们感到回城要求有了政治和理论依据。江苏宜兴县张渚公社18名下乡知青见到文章后,立即到县城街头张贴大字报,说‘上山下乡错了,要求落实政策返城’。上海市一些下乡青年回到市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和火车站贴出:‘拥护评论员文章’的标语,说‘文章讲出了知青、家长的心里话’。一些安置知青的县派专人带着名单到上海市政府要求收回下乡知青。说他们不愿再作‘四人帮’的‘帮凶’了。到市、区上访知青猛增,并互相串联,酝酿上街游行示威。”

 

    著名的知青作家刘晓航在写《我们要回家》一书的第十二章“在暴风眼的中心里”是这样描述的:

    “正当第二封公开联名信在西双版纳垦区广泛征求知青签名之际,11月23日刚刚复刊不久的《中国青年报》出人意料发表了题为《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评论员文章,广大知青闻讯后争相传阅,因为《中国青年报》基本上是代表官方观点的,这篇评论员文章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质疑是多年来第一次听到,它实际上暗示中央领导对这场旷日持久的运动的政策将有较大的调整,知青们的出头之日终于来到了,故奔走相告,异常兴奋。虽然至今尚未获得确凿的材料,弄清当时这篇评论员文章出台的背景与内幕,但是人们评价它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冲击‘两个凡是’禁区的一大突破口之一。”

 

    如果说,1978年《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的话,那么《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第一次官方媒体上对于上山下乡做出的一个公正的评论,是能够赢得广大上山下乡知青拥护的好文章,是对于解决知青问题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的舆论导向。

    这是我的看法。

 

    也有不同的看法。

    由当年国务院知青办领导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里(第138页)对此持否定的态度:

   “文章的要害在于,对于我国的上山下乡活动缺乏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把上山下乡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阴谋捆在一起,使统筹解决知青问题更加复杂化了,不利于在安定团结的气氛中稳妥地解决知识青年问题。”

    这样的看法比较片面。

    第一,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不可避免要受到林彪、江青的“破坏”。林彪不是对此讲了“变相劳改”的话吗,江青不是专门向知青“赠书”吗,还特意“提拔”了诸如朱克家、张铁生等知青作为他们“反潮流”的英雄吗?不是要“捆在一起”,而是事实,是是事实求是的分析。

    第二、林、江集团是客观存在的。否认这一的存在就能够使解决知青问题简单化了,这是一厢情愿,也是在割断历史。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个上山下乡究竟是谁发起的。到了算账的时候,绝对是要回避这个关键问题。把帐算在林、江的身上既符合事实,也回避了当时所谓的“砍旗”问题,何乐而不为呢。《中国青年报》的编辑们真的很聪明。

    第三、作为国务院知青工作的负责人之一,顾洪章应该知道在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的纪要里,在肯定上山下乡运动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统筹兼顾”的方针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城乡劳动力的安排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青年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安置人数过多的地方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会议的《纪要》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

    那么,这难道也是在“捆绑”?也是在使知青问题复杂化?

 

    为了搞清楚问题,关键还是要看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一些什么?

    文章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当前,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问题议论纷纷。这件事,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青年的利益和前途,而且牵动千家万户,影响整个社会,为了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调动知识青年和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极为重要。” 

    文章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文革”前“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没有产生什么大的问题。”文章指出:“文化大革命后,城市知识青年规模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连锅端’的现象,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迟缓,以至走到崩溃的边缘,城市各行各业能级收的人很少。二是由于他们全盘否定教育战线的十七年,大肆砍杀各类高等学校,使大学招生人数大大下降,同时又无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强行禁止中学生直接上大学。这样一来,大部分城市知识青年,除了上山下乡别无其他出路。可以说,这些青年上山下乡的异常状况,主要是林彪,‘四人帮’推行假左真右路线,破坏工农业生产和教育事业的结果。消除林彪‘四人帮’带给上山下乡工作的恶劣后果,需要花很大力气。”

    原因、问题的症结、造成的后果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文章强调:“在这个时候,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行,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分清路线是非,解决好同上山下乡联系的认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以“正确估计十年来的上山下乡”、“正确理解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正确认识缩小三个差别的途径”三个部分对于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分析。观点鲜明,说理有力。

    在谈到知青现状的时候,文章说:“多数知识青年生活不能自给,不少人婚姻、住房、疾病等问题无法解决,许多地方缺少学习政治和文化科学知识的起码条件,弄得许多知识青年消极、低沉,群众怨声载道。”文章认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估计,现在充分揭露这些问题,积极妥善地加以解决,不仅是无数知识青年的愿望,也是广大群众的要求,也是继续做好上山下乡的前提,每一个对人民事业有点责任心的同志,每一个对青年有点阶级感情的同志,怎么能让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那一套禁锢自己的头脑,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呢?”

    就是在今天,我们重新来看这篇文章,丝毫看不到什么“缺乏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什么“不利于在安定团结的气氛中稳妥地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等。

    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没有对于这场运动的亲身经历,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必然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知青们都快30了,人生有几个青春啊?还等得起吗?

    此时,不出大事才怪呢。

 

    30年后,曾经担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这篇文章的作者徐祝庆(那时才35岁)回忆说:“那时我在评论部工作。这是报社主动写的,不是上边要求的,应该是写出了知青和家长的心里话。”(见《中国青年报》2008年10月22日《知青回城的历史拐点》)

    

    后来继续发生的事情在证实:评论员说的的没错,大返城最终还是发生了。

    漠视换来的代价将会很重!

    今天也是如此。

    幸亏有了胡耀邦。要不然编辑和作者也许会遭到不测?!

    胡耀邦在1979年2月23日的共青团省、市、自治区书记会议上说:“国务院召开知青工作会议没有完的时候,团报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能有某些缺点,心是好的,但没有好好鼓舞大家一下。知青上山下乡对祖国作了很大贡献,我们国家现在还很困难,还要坚持下去,这方面的话说得太少。有些地方的知青就拿着这篇文章质问知青办,说《中国青年报》关心我们,你们不关心,给做具体工作的人增加了困难,我看,心是好的,基本观点也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至少鼓励绝大多数青年继续干下去,好好干,这个话讲得不够,这当然是个缺点,要引以为戒。”(许法:《我所知道的知青工作》雅文编辑部,1998年出版)

 

    心是好的,基本观点也还是可以的。

    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