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理石种类及图片:桂枝解肌善通阳有汗无汗用有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10:40:55
2010-03-26 10:57

桂枝-原态桂枝-药材桂枝-饮片
功能发汗解肌,温阳通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平冲降逆,补中益气。仲景善用桂枝主治多种病证,举例如下:
1.辛甘发散能解肌
《素问》有“辛甘发散为阳”之旨,“辛甘发散”的药物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常用于风寒表证。然而风寒表证有虚实之不同,出汗与不出汗的分别。桂枝具有发汗解肌,助阳实表,外寒风寒之功,既治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又疗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仲景用桂枝治风寒表实和表虚,有汗无汗皆用,其关键在于协药配伍。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则与发汗解表的麻黄相须为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外感风寒之表虚有汗,则与酸收敛阴的白芍配伍,以调和营卫,发表解肌。《伤寒附翼》说:“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生姜,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即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可资临床借鉴。
2.除痹止痛善通脉
《本草求真》说:“行痹,其证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向导。”桂枝能温经通脉,利关节,除风寒湿疼痛。如风湿疼痛,桂枝配伍麻黄、白术、苍术;如风湿夹热,桂枝配伍芍药、知母,甚则再加黄柏。寒湿身痛,桂枝配伍炮附子、白术,甚者加细辛、干姜,或川乌头、草乌头。桂枝有善于横行手臂的特点,能引诸药行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治痛风,常配伍姜黄、桑枝等同用。
3.通阳化气定冲悸
《本草述钩元》说:“桂(枝)能导引真阳而通血脉……”桂枝透达营卫,通上焦之阳,又化膀胱之气。通阳止心痛,尤治胸痹,如桂枝与生姜、枳实为伍;桂枝与枳实、瓜蒌、薤白为伍;桂枝与人参、干姜、甘草为伍,就是其例。李东垣术桂汤,桂枝与白术为伍,并治胃寒脘痛。同时又治脉结代,心动悸,与炙甘草、人参、大枣、阿胶、麦冬同用。仲景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气上冲与惊恐。黄煌指出:“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芩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仲景治疗心动悸、奔豚气剂量大。所以临床用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热立毙”的告诫,凡外感热病,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又善入血分而通血脉,并易动血,故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桂枝用量过大易致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热,故不可过量。一般用量3~9g。特殊治疗15~30g。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疼痛。”
3.《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另外尚含有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桂枝水煎剂及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桂枝煎剂及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及利尿、强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挥发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15g、大枣5枚、生姜3片、田七6g(磨服)、黄芪30g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 1999.30(6):56)。②以桂枝、杏仁各15g,白芍30g,生姜、大枣、厚朴各12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肺心病效果显著(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16(5):17)。③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以桂枝20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阴虚者加五味子、麦冬(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6):20)。④以桂枝、杏仁、生姜、白芍各9g,炙甘草、炙厚朴各6g,大枣12枚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效(四川中医, 1998,16(9): 42)。⑤以柴胡15g、桂枝10g、干姜8g、黄芩6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炙甘草6g为基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20(5):310)。⑥以桂枝茯苓丸(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5g、桃仁15g、丹皮15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肝硬化,效果良好(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8, 6(3):190)。⑦治疗颈椎病,以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5g、葛根20g为基本方,按神经根型、交感型、锥动脉型、脊髓型加减,并配合牵引(福建中医药,2001,32(1):13)。此外,桂枝还可用治脑梗塞、肺心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小儿厌食、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身痛、囊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术后肠粘连、前列腺肥大、冻疮、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急性痛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黄褐斑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