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做防水:提升素质 科学发展——民生和谐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8:36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一直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民生问题上所取得的经验和共识,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的高度体现;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要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这就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民群众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发展。但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就是说,民生问题的解决还离不开完善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总体上看,民生的改善,既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也取决于合理进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改善民生问题,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完善。也就是恩格斯所说“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众所周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集中在唯物史观,这固然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当时进步人士的影响相关,更是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苦难深重的中国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找“中国向何处去”时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看到了曙光。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也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二、孙中山先生的民生观及其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影响

民生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课题。“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贫穷落后的中国的民生问题,他认为在中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孙中山先生对“民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他甚至提出“共产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区别”。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为了实现他所提出的民生思想,解决中国深重的“社会问题”,孙中山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来实现民生幸福;他甚至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用最高理想来解决社会问题,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实行;他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的原动力,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中心等。但是,这种民生观仍然属于唯心史观的范畴,因为这种民生观仍然维护私有制,不理解工农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要依靠力量,看不到他们扶助农工的政策与私有制经济基础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因而理论与实践就难以一致。并且非常遗憾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没有被国民党贯彻执行,民国始建后,三民主义很快变成为二民主义、一民主义,直到1919年才又恢复原貌,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极不彻底性,当然也使三民主义无从发展。

但我们应当看到孙中山的思想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但却面临着相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为着民族独立、强国富民的目标,举起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并在抗日战争中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继续孙先生未竟的事业。孙中山的民生观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关于民生方面的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有孙中山提出的许多理论和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无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解放,为中国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断创造条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着力改善民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至此,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本文选自2009年9月21日《北京日报》)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程,虽历经坎坷,但却波澜壮阔,成就辉煌。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用有限的耕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百分之一点六,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状态。到现在为止,中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我们跨越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过上了初步小康生活,现在又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中国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尤为重视民生建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邓小平震聋发聩地告诫:“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江泽民提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始终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始终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兴国的目标和主旨,我们党才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我们的政权才得以稳定和巩固,我们的社会才能够长期保持发展与和谐。同时,民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及文化程度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民生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就我国而言,民生建设始终是在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制度框架下展开的,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密切相连,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民生建设具有很强的过程性,而我国的民生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党正是在妥善地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民生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要充分认识中国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使民生建设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与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民生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认识新情况、应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生发展的重大举措,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建设快速发展。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规定了民生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民生建设事业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论断,从而为民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上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党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从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初步建立起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民生建设思路,从而把中国带上了一条崭新的民生发展之路。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问题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在民生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比如:提升了民生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阐明了民生发展的战略途径——新“三步走”。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民生事业的大发展。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党将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展开民生建设,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创新与和谐型的民生发展之路。可以说,民生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民生问题的认识,积极探索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引领新的民生建设实践。

第三,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民生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说,“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邓小平强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江泽民指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中国6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关注民生疾苦、维护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的职责,努力推进民生建设。在推进民生建设中,政府发挥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导作用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自身职能,对“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进一步推动民生建设工作中,正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更加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实现增长型政府向民生型政府的转变。而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建设的受益者,而且是民生建设的实践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民生建设主体力量的作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正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极大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并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我国的民生建设才有了今天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如果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物质财富匮乏,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就无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社会福利水平就难以提高,民生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建设能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党真正实现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化,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而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和更新发展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不断解决民生问题。

第五,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民生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涉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多项条例、准则和规章,使民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努力加强制度建设,从而保证了民生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生制度建设的力度之大,出台的制度之多,令人振奋。比如,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陆续颁布和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和实施,使我国的民生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有效的制度保证,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民生建设健康发展。今后,应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功能,加快和完善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等重大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切实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将民生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以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以使民生建设进一步发展。

第六,要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积极借鉴国外民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种政府基本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积极借鉴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当然,我们决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民生建设的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新道路。(本文选自2009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有关民生的论述(摘要)

 

一、吉炳轩同志在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摘要)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任务,要持之以恒、不懈奋斗,要根据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近一个时期做好我省民生工作的总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要求,以加快发展经济为基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核心,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建立健全民生投入稳步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我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要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还是发展经济。要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用发展壮大产业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要着重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复员退伍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和“4050”人员等困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抓好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支持,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各项政策,采取降低创业门槛、减免税费、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创业培训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群众以创业实现就业。认真落实农民工进城务工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加大特别职业培训投入,对参加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的困难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探索培训补贴直补招用农民工企业的办法。到2012年,全省要新增就业1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二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这块“蛋糕”分好。到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要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并逐年稳定增长。要在国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宏观政策指导下,进一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水平,并在工资收入增长中控制好地区间、行业间、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工资调控力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持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要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工资福利向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倾斜。要通过提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来增加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上限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研究制定将城镇老年居民等困难群体纳入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力争早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省全覆盖,适时提高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待遇标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建设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引领,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务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方式,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要千方百计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既是城乡居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扩大内需促增长的有效举措。要大规模进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棚户区改造范围,启动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在今后三年内,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4700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182万平方米,林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410万平方米,垦区危旧房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40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22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66万户。努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城镇适婚青年、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公屋”、“乡村公寓”等农民住房保障试点,支持城中村和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建设农民工公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好“三供两治”工程建设三年攻坚战,到2012年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部建成,供热、供气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市新增日供水能力282万吨,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亿平方米,新增供气用户209万户,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18万吨,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6万吨。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坚持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到2012年全省要完成造林1165万亩,基本实现绿化黑龙江大地的目标。加快城镇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地比重。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四是要千方百计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救助、搞好社会福利等措施,使困难群众生活有基本保障。着力抓好城乡低保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财政补贴水平,建立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指数、居民消费水平同步增长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和突发性灾害或重大疾病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社会救助。建立扶困助学体系,全面落实为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在普通高中建立以政府助学金为主体的资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制定完善全省城乡医疗救助指导意见,逐步将城乡低收入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大力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做好国家基本养老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出台全省老年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具体办法,新建一批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敬老院,对80至89周岁低保、低收入家庭老人以及90周岁以上所有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高龄津贴,到2012年在全省全面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高优抚保障质量,全面推开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力争在2至3年内全面解决我省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加大对残疾人帮扶力度。努力提高灾害救助能力,推进应急救灾体系建设和群众性防灾减灾工作。制定《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积极探索新的扶贫开发方式,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快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五是要千方百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使人民群众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和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渠道,着力解决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涉农负担、社会保障、公路“三乱”、涉法涉诉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的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活动,重点抓好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安全监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杜绝有害消费者健康的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对煤矿、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城乡防火、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品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严格控制违法违规建设和生产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能力。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分子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建立健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和纪律保障机制,确保人民利益不受损害。

六是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做好民生工作,既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还要在更高层次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切实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推进高教强省战略,加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不断加大公共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大中城市的基础文化设施,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社区活动场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向经常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确定的“五项重点工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省级自建规划,改造建设一批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各项扶助政策,到2011年争取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机构建设全覆盖,城乡基本公共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不低于每人每年20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和完善健身场地设施,到2012年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便民利民健身服务体系。要以“三优”文明城市、滨水城市和旅游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园林城市创建步伐,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切实做好美化、绿化、净化等工作,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和健身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做的事情很多,任务很重,要采取抓工程的办法,一个一个项目来落实,一件一件实事来办理。关于今年的民生工作,去年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确定了“十项民生工程”,并向全省人民作出了承诺,我们要确保这“十项民生工程”任务目标如期实现,实实在在地惠及全省人民群众。

要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就业工作抓好了,就能为人民群众解决基本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提供重要保证。根据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目标,今年全省要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困难群体就业10万人,任务十分艰巨。要以项目投资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加大对困难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社保补贴及岗位补贴的支持,稳定企业就业岗位。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机制,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或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力争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以校园市场为主体、省级市场为龙头,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作用,落实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以及参军的激励政策,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力争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岗位流失率的监控力度,预防和调控较大规模的减员。完善农民工就业创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参与等公平政策,努力提供均等化服务,扩大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万人。

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工程。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发展的“稳压器”。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年底前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要达到92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6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0万人。扩大城镇养老保障范围,制定城镇老年居民、机关事业以及其他单位无保障人员的养老保障办法,积极推进以企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障范围,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推进市(地)间的医保关系转移和异地就医结算。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孤儿的供养标准和优抚群体生活水平,采取政府、企业、社保机构多方筹措资金的办法,将“老工伤”人员纳入上伤保险基金管理,逐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要大力推进公平教育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今年要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新步伐。要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切实落实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要求,着力把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创建标准化学校500所,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培养中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抓好对农村劳动力、企业在岗职工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全力保证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免学费政策,完善高校学生分类资助体系。深入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扶残助学活动。要在解决“上学难”的基础上,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要积极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公共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幸福。今年要以减少疾病发生和方便人民群众就医为目标,全面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要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提高筹资标准、补偿比例和基金统筹能力,参合率要达到98%以上,做好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中医药服务网络,重点支持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全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重点支持4个地市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维护医患合法权益。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力度,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要全面推进文体繁荣工程。加强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社会文明进步,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要在弘扬龙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狠下功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要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重点推进6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文化站建设任务,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深入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推动竞技体育水平提升和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建设一批基层公益性的开放式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要下力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今年“三棚一草”改造总投资616.2亿元、开工建设面积5352万平方米的任务。要充分利用财政综合融资平台,加大与开发银行合作,加快棚户区改造。综合运用补助、贴息、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三棚一草”项目建设。切实做好棚户区项目立项、设计、用地、拆迁等前期工作,确保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如期全面展开。加快泥草房改造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和农垦、森工系统整体推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加大安排省级资金、督促落实市县资金,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10万户。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单位建设公共租赁性住房,尽力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更好地满足中低收入群众和各种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要加力推进“三供两治”建设工程。“三供两治”是改善生活环境、惠及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要开工建设项目344个,完成投资167.4亿元。开工续建双鸭山等11个市(地)供水管网改造二期工程,加快县城供水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地级城市煤气工程,开工建设县级城市供气工程,提高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结合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尽力扩大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加快污水垃圾治理项目建设,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40个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项目要全部建成。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三供两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和省外、境外资本参与我省“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水平。

要尽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努力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要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实现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抓好扶贫资金和各类资金的匹配使用,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益。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改善民生为主题,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沿边地区项目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贫困村道路硬化、住房改造、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努力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要努力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工程。大力推广新型能源,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今年全省农村要建设大中型能源项目139个,户用沼气、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项目1.1万个,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10个。要以改善农村民生、发展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户用沼气、燃池供暖、太阳能利用整村推进步伐,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清洁能源示范村。大力推动农村能源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大型沼气工程运行自动控制系统、太阳能辅助增温沼气池、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关键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农村能源项目的投入,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农民自筹、企业和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

要全力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工程。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下访和接访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调处有力、决策快捷、权力集中、权威高效”的部门联合工作平台,实现信访接待工作“一站式”服务。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深刻汲取“11.2”特大矿难教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推动文明生产、整洁生产、规范生产,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动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深入开展以煤矿、道路交通安全和森林防火、易燃易爆物品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监管和专项整治,落实治理、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强化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升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管理,全面排查治理社会矛盾纠纷、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继续保持严打高压势头,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其他刑事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好环境。

二、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近年来,我省民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向人民群众作出承诺:“即便是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即便是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但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得到了全省人民的一致拥护,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可和表扬。几年的民生工作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共产党的各级党委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就应该是“民本党委、民本政府”。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开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时代,这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着力点,又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成为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重要实践。近几年来,我省在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在经济发展一帆风顺时,狠抓民生不松懈,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抓住民生不动摇,一步一个脚印抓民生,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落实,树立和维护了“人民的党”和“人民的政府”光辉形象。这说明我们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为人民群众办下实事、好事,人民群众拥护了,赞同了,答应了,路子对头。这也极大增强了我们抓好民生工作的信心,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实现全省人民加快发展、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

第二,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民生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怎样看民生、怎样抓民生,这里面既有方法问题、能力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立场问题、感情问题。民生工程没有钱是不行的,我们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就必须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对人民群众用真心、动真情、使真劲。只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装在心里,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大的难题也能解决。我们的领导干部在温暖的楼厦里办公,出行坐小轿车,很难体会那些住在棚户区里人民群众的艰辛,很难感受到“黑灯瞎火”走夜路女工的恐惧,很难体味在雷电交加夜晚里破屋漏雨时的那种悲愁……,所以我们必须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政治责任感,以“为民担当,风雨可度”的精神气概,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第三,“三最”问题最急迫,必须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加以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具体化,人民群众企盼改善,如渴思饮。中央之所以将其概括为“三最”,是因为对老百姓而言,所有的问题再没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了。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群众期盼最热切、呼声最强烈、生活最需要,且条件基本具备的事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先干起来;条件差一些的,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干起来,让全省人民群众尽快得到实惠,这是硬道理。民生工作不能等,也等不起,等的后果只能是进一步累加民生欠账。

第一,坚持统筹规划,实施重点突破。吉炳轩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近一个时期全省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六个千方百计”,即: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千方百计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千方百计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千方百计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并要求全力抓好今年的“十项民生工程”。这些体现在《决定》中就是八项重点工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些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合力攻坚、有序推进。一方面,要抓好各项民生规划的制定和落实。规划是落实工作的重要遵循和依据。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编制各项民生工作发展规划,比如,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等,都要拿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规划,形成一个制度性的安排和部署。同时,要抓好原有规划的完善和落实。要对已经确定的“三棚一草”改造、“三供两治”、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等规划,进行完善和充实,并按照年度计划加快推进落实。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今年目标的完成。炳轩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全力抓好去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十项民生工程”。这方面省委、省政府都已经反复部署了,我仅就今年的任务指标再强调一下。在继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方面,必须完成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50万人的目标。在继续推进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方面,下决心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在继续推进公平教育工程方面,突出解决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在继续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方面,坚决完成19个县级医院、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0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创建10个县级示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0个乡级示范站,完成65个中心乡镇服务站等任务,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在继续推进文体繁荣工程方面,抓紧推进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推进6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257个乡镇文化站和4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建设等任务。在继续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工程方面,确保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 3136万平方米、改造42.3万户,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约2000万平方米任务,新增廉租住房10万户的任务。在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工程方面,确保完成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0万吨、集中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供热配套管网3000公里、燃气用户40万户、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垃圾处理能力 4000吨的任务。在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方面,迅速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实现20万农村人口脱贫目标。在继续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工程方面,努力完成全年新建大中型农村能源项目139个,户用沼气、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项目1.1万个,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10个的工作目标。在继续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工程方面,尽最大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些目标和任务都是约束性的,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不完成。

第二,落实民生预算,兑现财政保障。要尽快把省委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实现《决定》确立的各项任务目标,投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总结我省最近几年来民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经验,实行“民生财政”,落实“民生预算”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就必须继续在落实“民生财政”和“民生预算”上下功夫。2010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民生方面专项资金95.6亿元,比2009年预算安排增加23.4亿元,增长32.5%。实际执行中通过超收安排和中央增加转移支付安排,投入民生方面的专项资金将会比上年(130.8亿元)有较大幅度增加。预算资金在具体工程分布上,安排资金5020万元用于继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安排28.12亿元用于继续推进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工程,安排10.8亿元用于继续推进公平教育工程,安排1.47亿元用于继续推进文体繁荣工程,安排11.98亿元用于继续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工程,安排2亿元用于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工程,安排8700万元用于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安排1亿元用于继续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工程,安排10.38亿元用于继续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工程。这些是省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民生工程的底线额度,省财政厅要切实落实到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的力度。同时,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向中央财政的争取工作,力争得到国家更多资金支持。各市(地)、县(市、区),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尽最大能力把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切实发挥好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三,组织发动群众,改善自己生活。依托政府财政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并支持公共性、公益性民生项目,扶持特殊困难群体,是必须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提高和改善生活水平,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创业来解决。一是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完善的有利于创业、致富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种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业热情的体制机制,打造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民生的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并通过强化政府服务,努力营造鼓励自主创业和自力更生改变生活状况、走上发家致富道路的社会氛围。这几年,调动群众参与民生建设的政策我省有一些,也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泥草房改造政策、大学生就业政策等等。会后,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梳理一下,看看现有政策是否到位、落实中还有那些不足,要结合落实这次省委全会精神,一并加以充实、完善,努力形成一个真正管用的政策体系。二是打开思路抓民生,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参与民生建设。要提高和改善民生,决不是各级党委、政府“包打天下”所能做到的,也不是政府财政投的钱多了就能做好的。必须注意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包括建立多元化的民生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民生项目,鼓励民间团体创办爱心基金、助学基金、医疗基金等,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与驻地内中省直单位合作,引导他们参与到当地民生提高和改善的工作中来。三是引导人民群众自己动手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必须赋予广大人民群众在提高和改善民生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坚定这样的道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不但要依靠党和政府,更要依靠自己,不能只躺在党委和政府身上。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加强和改善民生的好政策,挖掘和树立自力更生提高和改善生活水平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拿出他们能够拿出来的各种资源,投身到提高和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自主创业、崇尚勤劳过上好日子的风气。

第四,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这次省委全会专门对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作出部署和要求,并出台了《决定》,充分表明了省委的决心和态度。但省委的战略决策能不能转化为引领全省民生工作的强大动力,关键在于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能不能抓好推进落实。一要切实加大民生工作的领导和推进力度。要把民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像抓经济那样,时时刻刻把民生工作想在心里、抓在手上。要从上到下,成立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大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民生工作规划、推进、督办等事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要把提高和改善民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将各地各部门提高和改善民生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实施“一票否决”。这方面,要比照推进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的三级督查考核机制,将各项民生工作,纳入对各地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对达标、超标完成任务的单位通报表彰和奖励,对没完成任务的单位全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完成,并视情况,约谈没有完成任务市(地)的领导。三要抓住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集中力量予以解决。各地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每年筛选出一些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比如,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困难群众就业,“三棚一草”改造,城乡集中供热,农村饮水安全等,集中各种力量全力推进,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满意。最终,通过一项一项民生突出问题的解决,推动我省民生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四要注重从长远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瞄准长远发展目标,立足当前工作,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去研究,一个工作一个工作地去部署,一件事一件事地去抓落实。要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具体到每一个人,按照月、季、年的进度要求,严格把握工作节奏和完成时限,把工作要求具体到每一个环节,让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标准的规程,随时能够展示形象进度。各分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一项一项地跟踪服务,一项一项地督办检查,确保各项民生工作落到实处。(本文摘自2010年4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