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糁设备小型:王莽和他的理想国(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4:31:03
王莽和他的理想国(三) 

其实在这时候,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王莽已有“篡汉之心”,不过他显然对已有的权力没有满足。他接受了“宰衡‘的尊号。

元始四年(4年),也许是王莽的授意,“私人幕僚”之一的王舜率领官民八千余人集体上书要求朝廷重赏安汉公王莽,主要内容是确定王莽新的尊号为“宰衡”,位在“三公”之上。这个“宰衡”是个新名词,是由上古时的圣人级良相伊尹(任“阿衡”)、周公(任“太宰”)的尊号各取一字合并而成的。这份上书同时提出增加王莽的采邑并给王莽的母亲上尊号,给他的两个儿子封侯。对此,王莽的第一反应照例是坚决推辞,并离岗停止办公以示抗议。以孔光为代表的朝中大臣向朝廷上书据理力,要求朝廷这次绝对不能再批准安汉公要求推辞封赏的请求,安汉公作为一个忠实的臣子也要稍微委屈一下自己,高风亮节固然很好,但不能因此一再剥夺朝廷奖励忠臣的机会,使得朝廷表彰树立先进典型的大义得不到伸张。孔光最后提议,由大司徒、大司空出面,代表皇上征召安汉公复行视事。

王莽只好“委屈”地接受了“宰衡”的尊号和部分采邑,恢复办公。

太保王舜再次奏称,安汉公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全国皆知,大家都非常景仰,以至于蜀郡有个叫路建的人本来正在打官司,听闻安汉公的事迹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竟然放弃了诉讼。这样的感召力和是周文王差不多了,朝廷应当向天下宣传安汉公的精神。

王莽已经是国家的精神象征了,如同周朝先祖文王姬昌。

估计当时的王莽自己也飘飘然了,认为天下人只知王莽,不知刘氏,于是有了“篡逆之心”。

大汉在王莽的领导下继续欣欣向荣。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主持重订了“车服”制度,全国人民的着装、住房、器用按等级得到了整齐划一。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根据德政精神,下令对老人、儿童不加刑罚,妇女非重罪不得逮捕,并且按《礼记》的记载,修建据说上古时曾有过的明堂。一时之间,文治达到极盛。大学者扬雄也被王莽的煌煌治绩所倾倒,孤傲的他满怀热情地作了《剧秦美新》一文,赞颂王莽的伟大。他说,王莽的治理完全符合先圣精神,在他的领导下,大汉王朝“帝典缺者已补,王纲弛者已张,炳炳麟麟,岂不懿哉”!他激动地赞美王莽之治“郁郁乎焕哉”!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当政五年之后,甄邯等又总结王莽的治绩,说他的德行,为天下纪,他的功业,为万世基,提议加封“九锡”。 这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来自官方的最高等级赏赐,在西汉武帝时期,“九锡”之礼经议论具体确定下来,  计有:

一、赐车马,指装饰得金灿灿的大车和兵车;玄牡二驷,即黄马八匹。
  二、赐礼服,指衮冕之服。

三、赐乐则,指定音、校音器具。

四、赐朱户,指朱红大门。

五、赐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

六、赐虎贲,即武装卫队,人数100或300人。

七、赐宫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武器。

八、赐斧钺,指出行时的仪仗用具。

九、赐美酒,据说用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有特殊的香气。

这九种东西在王莽之前尚没有人能够得全,这是人臣极至的殊荣,得了以后皇上就没什么好赏的,只剩下皇位而已。又经过一番集体劝说之后,在太皇太后的说服下,王莽接受了九锡。

有了王莽开风气之先后,之后的许多强人都开始玩这套,曹操,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也都曾受过“九锡”,总而言之,权臣有了这九种东西之后,离篡逆也就不远了,“九锡”可谓是篡逆的代名词。

消息传出,很快,朝廷就竟然收到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书,支持给王莽加九锡。数字之所以如此精确,是因为《汉书》作者班固核对了当时的政府档案。

四十八万多件上书在汉朝意味着什么呢?西汉末年,全国人口不过六千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文盲,识字者不过数百万。而在长安附近,能够上书的知识分子加起来也不会比四十八万多多少。这就是说,几乎所有有能力上书的普通百姓,都参与了这次运动,如果在当时进行民意测验,王莽的支持率肯定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在高层官员中,支持给王莽加九锡的王公列侯及卿大夫达九百零二人,几乎占了全部。

几乎所有的手都想把王莽推向至尊的宝座。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汉王朝在未央宫举行盛大仪式,为王莽加封九锡。策文说:辅朕五年,人伦之本正,天地之位定。……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动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于神明。(《汉书·王莽传》)

又过了一阵子,宗室泉陵侯刘庆又上书说,周成王年幼时,由周公居摄,现在安汉公也应该居摄,行天子之事。结果大臣都同意了。太皇太后稍微感到此事很唐突,不置可否。

元始五年(5年)刘衎得了病。王莽仿照周公旦辅作佐武王的做法,带了策书到泰山祷告,愿替平帝接受上天的惩罚,并把策命藏在金柜里,密不示人。

不幸的是在当年的十二月,年仅14岁的汉平帝刘箕子刘衎还是死了。

议者长期以来一直在说刘衎是王莽毒死。

实际上,平帝的本纪中没有说明死亡原因,只是说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遍查汉书其他传记,基本也都是这样记载。
  王莽鸩杀刘衎之说,源于之后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的檄文。

翟义讨莽,时在王莽篡位之前。翟义不服王莽,利用东郡练兵之时,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同时向各个郡国发放檄文,说“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共行天罚诛莽”。以致郡国震动,众余十万。以致王莽抱着孺子婴,到郊庙祭祀祷告,说今之所为,乃仿效周公摄政,等到孺子婴大了,再像周公还政于周成王一样还政于他。

汉书的注更是添油加醋,说:帝春秋益壮,以母卫大后故怨不悦。莽自知益疏,篡弑之谋由是生。因到腊日,上椒酒,置药酒中。不仅确信此事,而且有了细节。
  但是我们看到,檄文的内容乃是一种“追溯”,檄文的形式乃是“师出有名”的宣传口号,是否足信,容待考虑。而汉书的注,显然是从翟义檄文中推论出来的,貌似不能为证。平帝死于鸩杀,纯属孤证。而历史研究最忌孤证。
  反观关于平帝的记载,或许能推得一点死因。
  平帝即位之初,虽小小年纪,即已患有疾病,这也是王莽、太皇太后摄政的一个非年龄原因。况且平帝死前也有“疾”的征兆,故此,大可推算十四岁的平帝也有可能得病夭折。还有就是平帝结婚两年也没能与王莽的女儿生下一女半子,也证明刘衎身体非常虚弱。他的祖宗刘启就是在14岁的时候就有了景帝刘启。

从元始五年(5年)十二月至居摄元年(6年)三月,这三个月间,大汉帝国的皇位确实是空缺的。长达三个月的天下无主,王莽确有可能紧锣密鼓进行代汉的谋划。

太皇太后王政君命王莽选择皇位继承人。

王莽提出,兄弟平辈的宗室是不可继位的,只有从下一辈中选择才合礼法。

于是王政君下令征召平帝的下一辈宗室参加皇位选择,平帝死时只不过14岁,他的下一辈宗室年纪可想而知,大部分都是婴儿辈的。

在选拔过程中,武功县令孟通上报了一件怪事,说是当地在挖井时挖到一块大白石,上圆下方,上面有朱红色的字样:告安汉公王莽当皇帝。

王莽让人将此事报告王政君,王政君头脑还算清醒,对来人说:这是骗人的,绝不可信。

在太保王舜等大臣的提议下,太皇太后下诏说:“现在侯选皇位的宗室都是一些婴儿,无法理政,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忠臣辅佐,不能稳固大汉江山,安汉公王莽辅政已有三世,赤胆忠心,正是最佳人选,当代周公;现在武功县出土奇石,天意晓谕世人, ‘当皇帝’的意思实际上是代皇帝治理政务,诏王莽效法周公,居摄政事。”

公元6年正月,太皇太后王政君正式批准王莽在目前帝位空缺的情况下“摄皇帝事”,每天上朝时,王莽可穿戴着皇帝的朝服鞋帽,坐在宝座上,面向南方接受群臣朝拜,在举行皇家祭祀仪式时,司仪可称王莽为“假皇帝”,在平常上朝议政时,大臣们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本人则自称为“予”,以示与真皇帝的“朕”有所区别。

这样,王莽由宰衡一身变为真正的汉代周公。

3月,王莽宣布立刘婴为皇太子,刘婴只是个2岁婴儿,一切军国大政由“摄皇帝”王莽全权负责,并改元为“居摄”。

见王莽权势可能危及刘氏江山,安众侯刘崇与他的谋士张绍商量说:“王莽专制朝政,必危刘氏。天下非之者,乃莫敢先举,此宗室耻也。吾帅宗族为先,海内必和。”于是刘崇就率其宗族百人反抗王莽,然势单力孤,连宛城都不得攻入,更别提进攻京城长安了,刘崇和张绍也死于乱军之中。

刘崇本来以为,即使自己失败身死,那么肯定也有后继者。但是让刘崇没有想到的是,反而使得群臣认为叛乱的原因是王莽权力太轻,逼得太后正式承认王莽“假皇帝”的称号。(《汉书·王莽传》: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五月甲辰,太后诏莽朝见太后,称“假皇帝。”)

不久之后,王莽就成了真皇帝。催就他为真皇帝的,就是翟义起兵。
  比起刘崇来说,翟义的动静大多了。

首先,出师有名——王莽毒杀平帝,这也使得得到檄文的郡国守相们纷纷对王莽有所质疑,甚至有所行动。王莽也不示弱,宣明教化,郊庙祷辞,并令桓谭等谏大夫班于天下,和翟义打起了舆论战。

第二,翟义有兵十余万,加上槐里地区的赵明、霍鸿军队,声势不可谓不大。

不过,王莽操纵的朝廷力量更加强大。王莽派王邑、孙建、王奇、王级、甄邯、王舜、甄丰等领兵出击,历时三个月打败了翟义。

朝廷取得了胜利,让王莽兴奋不已。司威陈崇在理论上对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做出了配天应地的解释,让王莽觉得海内一统,天下太平了。于是大赐群臣,按照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给予赏赐。连仅有的两个儿子王安和王临,也进封为新举公、褒新公。我们再也看不到先前半推半就的政治姿态。似乎此时的王莽心中觉得,代汉指日可待。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祥异不停出现。
  首先是广饶侯刘京上言齐郡的怪事。说是亭长辛当一天做了好几次梦,都说上天派来的使者说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果不信,亭中有新井。而亭长早晨果真在亭中寻到百尺新井。刘京是刘氏宗亲,连刘氏都觉得王莽应为新皇帝,天下岂有不应?
  其次是车骑将军千人扈云所说的巴郡石牛、大保属臧鸿所说的扶风雍石,都出现在未央宫的前殿。在上报给太后的奏疏中,王莽还加了料,说他和王舜还在风起尘冥之时,得铜符帛图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最后是梓潼人哀章的两检铜匮。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不仅书言王莽应为真天子,而且提供了一个大臣十一人图,连官名、爵位都写的一清二楚,真可谓路人皆知。这个铜匮是典型的谶纬,不仅被太后和大臣所相信,而且也为后来的刘秀所效仿。

汉朝人对上天是相当敬畏的。

王莽听说后,立即亲自驾临刘邦祭庙,向铜柜叩拜,接着回到皇宫,登上大殿,向天下发表文告,主要内容是:汉高祖刘邦的神灵受上天托付,用金柜交下旨意,教我继承大统,我不敢不接受,我决定下个月一日正式登基当天子,建立“新”王朝,第二年的年号就定为“始建国”元年。

满朝文武大臣立即表示这才是天命所归,众望所归,在经过多年的精心策划、筹备、运作之后,王莽终于代汉自立。
   

王莽代汉,自立新朝,还需要代表皇帝身份的传国玉玺。

当时刘婴还是太子身份,不能使用这东西,御玺由王政君暂为保管。王莽派王舜去王政君处索要。王政君见侄儿王莽居然做出这等事情来,臭骂王舜,拒绝交出玉玺。

王舜跪在下面,一言不发,任由老太太数落,不时还陪着流几滴眼泪,过了老半天,见老太太不出声了,王舜才抬头问道:我对此已无话可说,但您侄子对此物是志在必得,太后可有办法一直都不给他吗?

事已至此,王政君无奈,极不情愿地交出了御玺,但在交接时,突然发怒,把御玺重重地扔在地上,摔坏了玉玺一个角。

此御玺是一个传奇性的宝物,据说材料来源于 “和氏璧”,在秦始皇时由能工巧匠雕磨而成,秦亡后落入刘邦之手,成为刘家的传家宝。

王舜抄起御玺就走。王莽得到了御玺,既高兴又惋惜,就命匠人用黄金将破损的一角修补上,当作新朝的国玺接着用。

新亡后,这块御玺又回到刘家手中,东汉末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有一井放出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后为袁术所夺,凭着此物当了几天皇帝。袁术死后,御玺到了曹操父子手中,成了曹魏的传国玺。之后这玺便在西晋、后赵、冉魏、东晋、宋、齐、梁、陈、隋、唐等政权中如击鼓传花一般传递了数百年,一直保存完好,最后一个掌握此玺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他手下大将石敬瑭叛乱攻陷都城前,李从珂和后妃在宫中自焚,据说御玺也在火中烧毁。至此这块天下无双的宝物便失去了踪迹,下落不明。
  

新朝皇帝王莽当然不会让刘婴再当皇太子,他立儿子王临为皇太子,至于刘婴,则被改封为定安公,采邑万户。

王莽不流血地顺利接收了汉王朝的政权,同时也接收了一个烂摊子。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一代不如一代,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实在太多,但王莽显然并不在意,他坚信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把烂摊子建设成理想国。

他立即就着手进行了改革,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全面改革,他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将新王朝建设成为公平和谐的社会,没有罪恶、只有公正,人人安居乐业,四海一片升平,如同传说中的尧舜之国。以儒学大师自居的王莽,自然要从儒家经典中寻求改革的理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周礼》,这是一本周王朝各项制度的大汇编,据说是周公亲自编定的,自比当代周公的王莽,事必据《周礼》,一切改革措施都尊从这本古书来制定,为此,史家将此次大改革称为“托古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