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路沿石价格图片:太极大师---作者:麦基卓/黄焕祥?译:灵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06:38

太极大师---作者:麦基卓/黄焕祥 译:灵极

(2011-04-25 21:26:11)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理与潜能开发 多年以来,我和焕祥一直通过涉猎各种不同的学习来体验生命。70年代初,正如很多别的探索者一样,我们也在尝试各种灵修的门路。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学习到那种优雅流畅的动作中带来的喜悦,以及在大自然中与能量的源头连接的奇妙享受。

每天早上在去办公室之前,到海边的一个公园里练太极已经是我们的固定晨运节目。有一天,正是天刚亮的时候,空气非常清新,微风里带来缕缕花香,太阳刚从远处的山顶徐徐升起。一眼望去,公园里似乎没有别人。我们二人走向公园内的一处空地。荡漾的水面映着晨曦的一抹抹霞光。我们身着柔软飘逸的东印度五彩衬衫,在草地上为我们热爱的这项晨运热身。我们早已学到一些天人合一的神圣招式,抱虎归山、揽雀尾、云手以及白鹤亮翅等等对我们而言早已是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我凝神提气,脑海里出现的是玄妙奇幻的宇宙星辰,我开始行拳,精准优雅地抬手。身体自然协调地跟随我的手势移动,焕祥此时也正在约两米外与我运作相同的招式。我全然沉浸在与天地自然及焕祥合而为一的那种曼妙庄严的感受中。那显然是一幅壮丽奇妙的画面,感受着体内经脉运行的生命核心能量  —— 气,鼻息所及,肌肤所触皆是宇宙至高无上的喜悦和祝福。人们一直拼力追求的所谓极乐也不过如此了。

这时,附近大树的阴影处,忽然窜出一个可怕的不速之客。这是个头发凌乱,衣衫褴褛的年轻男子,他胡子象未经修剪的灌木丛,目光迷离,不是正处于某种软性毒品的极度兴奋中,就多半是被糟糕的生活折磨得精神不太正常了。他竟然直接侵入了我那神圣仪式的领地,喉间莽撞无礼地冒出几个字“有烟吗?”我几乎被气疯了,开什么玩笑,难道这人看不出我们是如此纯洁而充满灵性的生灵?我们怎么会让烟这种污浊的东西亵渎我们的嘴唇?我假装什么也没听见,继续完成我的优美动作。他似乎完全不了解我们和他根本就是不同层次的人,无视于我们庄严的仪式,他再次鲁莽粗野地重复了那几个字。于是,我简短有力地回答道“没有,我不抽烟!” 想到自己被这么原始而未开化的人打扰,心中升起一股恼怒的情绪,我的动作开始变得不再流畅而且错漏百出。虽然此时那股怒气已经占据我的身体,严重影响了本来优美庄严的仪式,我仍然努力试图保持镇静。

看到我有意忽视他的存在而不再答理他,这个无赖竟弯腰撑地,象只疯狗一样朝着我狂吠。他绕到我身后,想咬我的腿。我使出自己的太极招式,轻巧地把腿弹开,避开了他狗嘴咬人的动作。此时他忽然抬起一只腿作出对着我撒尿的架式。我拼尽全力强装镇定,中断了太极的招式并走到离他相当远的地方,想避开这个野蛮、邋遢动物,以便继续我充满灵性的活动。

虽然身体已经有些摇晃哆嗦,我又再继续我的太极拳,竭力想找回刚开始时的那种合一的感觉。然而,我感到此时的自己已经有些分裂了,一方面想回去与庄严的大自然连接,同时又对这个象恶魔一样的冒犯者充满愤怒和好奇。

这人目露凶光,走开几步又停了下来,盯着我们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开并回头喊了一句“看什么看,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创作!”

我们俩都被这禅味十足的话惊呆了!这人简直就是个禅师,虽然刚刚的经历确实有些怪异,但他却让我们发现自己刚才是如此地傲慢和自以为是。我们全然沉浸在自己的外表的优雅和自我享受中,排斥所有与我们的宇宙合一观不相匹配的事物,然而我们对宇宙合一的理解竟是如此的浅薄。显然,我们是封闭而不敞开的,是我们的傲慢使我们变得心胸狭窄。面对这样难堪的场面,我们忽然感到万分羞愧,两人不禁暴发出自嘲的笑声。我们都想追上那个人,感谢他让我们省悟到如此重要的道理。不过那位禅师早已走远,大概去朝别人的腿撒尿去了。

自此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象以前那样追求形式上的太极了。

.......

我在肯萨斯州托沛卡的曼宁格学校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时,我的其中一个任务是在外面的一所精神病院工作。我的工作是在这所具有1400张病床的专门处理严重心理疾病的机构担任医院主管。由于曼宁格学校的影响,肯萨斯州的许多医院都已转型成为非常现代化的医院了,安排给我的精神治疗机构是最后一个未能转变的医院。我被告知这所机构之所以抗拒转变,是因为他们的“圣经枷锁”,也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他们有极强的防卫心态而且有种族主义倾向,对任何有关修改医院管理规定的建议都反应强烈,将其视为对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坚持的模式的批判。大家都知道这个任务不容易,所以给我加派了两个心理咨询师实习生做助手。
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些专业人员打造成一个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包括所有医院管理和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这些部门包括护士、心理咨询、住院部、康体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卫生、业务管理部门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超过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见面,一起审核医院管理规定、做财政安排、重新编排管理组织结构以配合新的规定的实施和执行。我们都乐意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亲自动手参与,过往管理制度中的内容几乎全被我们重新审核并修订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起辩论、欢笑、哭泣,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我们能够稳步迈向同一个目标:不管病人的病情有多严重,我们都坚持为他们每一个人提供最出色的现代治疗方案。
第一个月快结束的一天,我在自己办公室里听到一阵骚动。办公室门忽然打开,这些部门的负责人从我秘书的办公桌旁象泄洪的堤坝一样涌进了我的办公室。他们激动得手舞足蹈,告诉我他们刚刚在职员咖啡厅里如何兴奋地谈论大家最近的成就,而这一切竟然是在一个加拿大外国人领导下完成,最重要的是,这还是个华人。他们在谈论中才忽然意识到,我是个华人!
他们急切想问的是“你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你是华人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回忆起过去自己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那时我觉得自己是如此地不被接纳。他们传达的信息很明确:我因为自己的种族和长相而被人评判。这对我而言早已熟悉,我过去的一生中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有被拒绝和排挤的感受。但是,当我回头看过去的那段岁月,在痛苦和羞辱之外,我还能看到的是我一直在告诉自己,在我的黑头发黄皮肤之下,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他们能给我一个机会,他们也一定会发现这一点。
在大学的日子里,我开始意识到我其实自己一直都预期会因为自己的种族而受到排挤。我了解到这一切的发生都有我自己的责任,是我的参与使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的行为表现就是个被排挤的华人,所以才会被排挤。渐渐地,我开始放下过去的心态,让大家能与我产生连接。人们接收到的,不过是我自己投射出去的自我。
这些负责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我怎样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他们会怎样对待我。


 

人类作为一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存有(或是作为“人”)可以参与任何事件,但是他往往会在这世界中那个使其成为人的部分参与这一切。只有不断地与其他的人相遇,他才能成其为人并维系其作为人的状态。这个相遇的地方就是“社会”。

——保罗•蒂利希



60年代末的一天晚上,我到一所大学做一个讲座,主题是关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真正想法。讲堂里已几近满座,灯光暗下来,东道主简单介绍了我,听众也以掌声向我致敬。

就在我准备切入主题的时候,讲堂后面阴暗处传来一个响亮的喊声:

“你以为你是谁,可以代表我们年轻人说话?!”在这句充满挑战意味的话之后,隐约听到他在咕哝和咒骂,我猜测这人或许是醉了。人群开始变得不耐烦,很多人在座位上转身回头看这个冒犯者。有的人叫这个人闭嘴,告诉他大家是来听我的课不是来听他胡言乱语的。不过看来这人安全没有停下的打算,仍然在说个不停。

从合气道里,我学到了要顺遂能量的流动,而不要去抗拒它。我邀请那位隐没在讲堂后面黑暗处的人到台上来。我告诉他我自己也经常在心里问自己同样的问题,并且很愿意倾听他的分享。

在这个年轻人从黑暗处走出来并走向我的位置时,人群有些骚动。他走到台前,我们互相握手并作了简单介绍。我轻拉他帮助他上台,轻拍茶几上我旁边的位置,示意他可以坐在那儿。他坐下并挺直上身,看着听众。

我告诉他和所有听众我同意他的观点,想知道年轻人要什么,最好先问问年轻人自己。出于这个原因,我愿意洗耳恭听这位新朋友的想法。

然而,他什么也没说。他的喘息之间仍然散发着酒气,继续凝视着听众,身体不自然地前倾以至于让人觉得他以这个姿势坐着随时会摔下来。有那么一会儿,我必须得把手放在他肩膀上给他一点点支持。几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什么也没说。

忽然,他侧身靠向我轻声在我耳边说道:“我觉得自己这样做象个混蛋,我现在该怎么下台好啊?”

我转向听众告诉大家我的这位朋友现在更想先听我有什么要说的,然后替他在前排找了个位置。在他起身并略带蹒跚地走到听众席后,看起来放松了下来。虽然他当时醉得不轻,但这之后他一直没有再干扰课堂,而且一直专注地听完了那堂课。

我保住了我们两人的尊严,并且我相信我们因此而交了朋友。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境,当我们带着尊重以人性地方式去面对,人性美好的一面就得到体现;当我们以政治化的手段去处理时,以黑暗的一面去与人互动也就成为必然了!
                                                                                        ——黄焕祥


什么是真正的灵性进化?

    人是一个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复合体。身、心、灵三者既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如果人想要真正灵性进化,就必须从身心灵这三个方面同时入手下功夫。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好比你要烧一壶水,就必须用柴火同时对水和壶下功夫。你无法单独只对水或壶两者其一下功夫,如果你非要这样做,就无法达到把水烧开的目的——你要么就对着水无从下手,要么就干烧把壶损坏。
  
  同理,你怎么可能只对身心灵复合体的某一部分下功夫,而试图进化身心灵复合体整体呢?如果你非要这样做,就无法达到整体进化的目的——你要么就无从下手或没有进化,要么就“干烧”把身心灵三位复合体损坏。
  
  然而,目前灵修界却是普遍地在把身心灵三位一体割裂开来下功夫,我们接下来看这将会带来什么结果?
  
  身心灵提升只强调其一必定带来偏颇
  
  1.有人只在对“身”下功夫
  
  比如一些气功修炼者和修各种法者,忽略了修心和发展灵知灵觉的重要性,而且振振有词地对别人说:你们那些是什么玩意,我炼的这个才是真功夫!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身体和能量场的修持只是灵性进化的其中一部分而已,因为你身心灵复合体的心灵部分并没有成长。如果一个人只注重能量场的扩展与 膨胀,不注重修心及辨识非物质的指导者,一旦被误导带入歧途,能量场扩展得越大,对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无意识伤害相应也就会越大。
  
  2.有人只在对下功夫
  
   比如一些说禅者和只注重修心、静心者。说禅者会对他人说:只要你参透悟通了,你可以立刻成佛成道!修心者会不屑地对他人说:我是不会去做冥想这些东西 的,只要我时时觉察、观心,到时候自然就会成就!静心者会对他人说:只要你静心,自然就能应对世界未来的变化,安然度过净化时代的难关。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如果参悟不变成头脑式的猜谜游戏,不走偏到用话头去纠去“缠”,去参去悟是一件好事,可以让你识破无明痴障。时时观心当然也是 一件好事,可以让你对周围一切保持觉知。静心也是重要的,可以让你安住在内心,保持意识清明。但是,参悟、观心和静心只是灵性进化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如 果你停止于此,你的生物身体和能量场毫无进展,也就无法带来全面进化,当然也不足以让你应对世界未来净化时代的变化。
  
  3.甚至有人只在对“脑”下功夫
  
  这些研究者会对人说:我的理论系统整合了什么什么,如何如何牛,可以解决什么什么问题!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因为真正的灵性进化是在对自身的生命实相下功夫,而理论系统是在对头脑下功夫,是一种满足头脑但麻痹心灵的东西。理论系统永远 不可能解决生命实相的问题,因为理论系统与生命实相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前者对应幻相,后者对应真相。这算是走得最偏的一种“灵修”了,称这为“脑 修”倒是恰当。玩理论系统的人是彻底的灵修门外汉,但因为他们的视野比其他偏颇者更窄,所以往往导致他比一般灵修者更牛、更自大、更胆大。
  
  4.有人只在对下功夫
  
  他们只热衷于透视、出体和通灵等,他们会对人说:我的这个才是真家伙,你们玩的都不如我!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天生具有或发展出透视、有意识出体和通灵的能力,这无疑是一件极好的好事。但这也只是灵性进化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而且最好不 要只单独发展这些能力,因为如果缺乏对灵界的认识和了解,如果缺乏修心来保持意识清明,就会缺乏辨识力而与各种恶灵、邪灵接触打交道,再加上如果缺乏对能 量场的掌握和界域能力,长期下来是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害的。
  
  二、关于修心
  
  身体是复合体的物质部分,灵魂是复合体的非物质部分,意识心是物质身体与非物质灵魂之间的沟通媒介。因为“心”是连接着“身”与“灵”这两者的桥梁,修心能同时促进这两者的提升,因此对于真正的灵性进化来说,修心是至关重要的。
  
   修心,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断地净化你的思想形态,保持你意识觉知的清明。其实,修心与生物体进化及能量提升是相互关联的。灵性提升学堂的许多提升方法, 在教导人们如何释放旧有的、三维度的思想形态,并进而超越去拥有更高的思想形态,通过逐次地提升身体及能量场的振动频率,来显露出生物身体细胞中所持有的 业力、旧有思想及情感模式,并通过在理解真正致因的基础上,产生同理和同情,进而使你可以通过绝对的宽恕去释放相关业力和旧有模式,并由此诞生感同身受的 慈悲、无条的爱和生命的真正自由。
  
  但灵性提升学堂的文章中,至目前尚未看到有针对性专门教人如何觉察和观心的。以我个人的提升体 会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带着意识去觉察和观心,对真正的身心灵全面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对身体和能量的修持也有很好促进作用,而且可以让你时时保持警醒,不 容易被黑暗力量操纵,或者当你一旦被黑暗力量操纵或攻击,会相对容易发现和采取补救措施。所以我认为传统或其他灵修体系的觉察、观心、带着意识生活等方 法,是可以学习使用,并作为灵性提升学堂完全提升方法的有益补充的。
  
  有些朋友对身体及能量的修持非常不屑,只对如何通过觉察让内在心灵转变感兴趣,这是一种常见的灵性自大模式。
  
  只强调观心的朋友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你的业力和根深蒂固的本能、情感与思维模式是被记录在生物身体的细胞中的,如果你的生物身体没有通过上升振动去释放它们,你就不可能有机会去处理这些模式,你也无法更进一步深入地去觉察到下一层的模式。
  
  如果你没有能量场振动的提高及生物身体的改变,如果你没有机会深入觉察到一层又一层的内在模式,你如何能够进一步让内在心灵发生转变?这是自大的自欺欺人,这是不可能的!
  
  三、关于修灵
  
  随着你不断修身,生物身体逐渐解毒净化,以太体的阻滞致密不断地被疏通,精微体们更完整并且平衡,光身体振动频率不断升高,能量场就会扩展并且更加清晰;随着你不断修心,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形态,你的意识就会更加清明;这时你自然就会开发出一些灵通能力。
  
   比如,当你通过提升,随着振动频率的提高,不断地修复了第六脉轮(第三眼)的信息和记录,你就开始会具有一定的灵视力,甚至可以直接看到灵界的非物质事 物。当你的振动频率越来越高,你的意识觉知越来越清明,你在睡眠时就可以成为有意识的梦想时间旅行者,甚至可以清醒时有意识地出体,遨游没有时空界限之 境。
  
  当你持续不断地打开心灵,你就逐渐会具有某种程度的心灵感应能力,就开始可以通过内在与你的灵魂、超灵、源头交流,也可以和 你的非物质指导者、祖先、地球母亲、各大自然王国及道之心交流了;当你一旦完全打开了心轮(第四脉轮)的全息图,你就开始可以访问阅读地球及人类的全息知 识了,如果交流信号进一步清晰,你甚至可以通灵了。
  
  当你一旦拥有了一定的灵通能力,你就更容易获得内在心灵的引导了。换句话说,你就可以更好地支持你的生物身体、能量场往更高振动层次提升,更好推动你思想形态净化及意识扩展了。
  
  身心灵三者的提升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身心灵这三者的提升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我们先在身体这同一层面上来看,生物身体再生、经脉管道阻滞疏通以及能量场扩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运行经脉疏通管道阻滞,可以 促进身体气血循环畅通,促进身体净化解毒及细胞再生;而生物形体的增长,又进一步使你可以持有一个更大、更清晰的能量常
  
  第一、修身可以促进心灵层面的提升。如果你的身体脉轮能有效地运作,身体经络管道保持畅通,能量场不断扩展并且保持清晰,生物身体健康充满生命活力,可以有助于你思想形态的净化,也可以有助灵性神秘体验产生。
  
  第二、修心也可以促进身及灵两方面的提升。因为气随意走,也就是说能量跟随思想意念而运动,如果一个人能不断净化自己致密的思想形态,就能减少身体能量的堵塞,有助于能量及脉轮系统的运行,有助于生物身体的更新再生,也可以有助于灵性神秘体验产生。
  
  第三、修灵也可以促进身及心两方面的提升。如果你能拥有一定的灵通能力,你就更容易获得内在心灵的引导,自然可以更多地了解身体的需求,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以增长形体,可以有容易净化并扩展自身的能量场,也会有助于致密思想形态的净化。
  
  身心灵三者的提升不能相互替代
  
  身心灵的提升它们三者相互关联,可以相互促进,但这并不意味它们三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比如我们会看到,有些人气功练得很好,生物身体开发得很好,但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会暴跳如雷;有些人思想形态净化得很好,心境很平静,但却被生物身体病 痛所折磨;有些人有灵异功能,能出体遨游太空,但回到日常生活中却被各种焦虑所困扰,心灵并没有自由。因此一个关注身心灵完全提升的人,他要明白这三者可 以互相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因此需要分别对它们同时用功。
  
  从根本上来说修身、修心其实也都是在修灵
  
  文章将到尾声,我们在此把身心灵全面提升的话题更进一步地推进深入吧!既然说的是灵性进化或者灵修,这应该是属于“灵”的事,应针对“灵”才对嘛!否则为什么不叫身体进化或身心进化呢?
  
   其实,相由心生,万法惟心,一切物质均由意识所显化,物质身体是灵魂的化身。换句话说,一切物质的东西也是意识的,因为一切物质都是意识本身的显化,是 由于意识能量振动频率下降凝聚而成。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不管物质还是能量,一切都是属灵的,修身、修心其实也都是在修灵。
  
  为什么要修灵(灵性进化)呢?
  
   原因是天性自由的灵魂被致密的人类第三维度物质身体所囚禁,深陷在物质世界的生死轮回之困境,无法回家,无法回归道。最初的人类是不需要生死轮回的,即 不需要不断重复经历灵魂化身、出生、死亡、再生的周期,而是在第三维度物质身体生命开始衰老的时候,不需要丢下属于自己一部分的物质身体,不需要经历死亡 的痛苦体验,可以通过提升到达第四维度的光子身体,然后再往上回归其源头。
  
  那为什么现在灵魂会深陷生死轮回困境之中呢?
  
  因为灵魂业力。正是因为业力没有被释放,导致生死轮回的灵魂化身、出生、死亡、再生的周期无止境地在地球重复。
  
  如何才能释放灵魂业力结束生死轮回?
  
  怎样才能释放这些灵魂业力,结束生死轮回的困境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身心灵的完全提升。
  
  灵性进化,或者说身心灵完全提升,就是将现在的不断衰老走向死亡的形体修复成可再生的水晶形体,然后由生物水晶形体进一步进化到第四维度的以太光子身体,最后让以太光子身体和非物质的灵魂合并成同一通道回家,回到自己的更高源头,直至道。
  
  灵性进化最关键的一个要点是什么?
  
  在提升的过程中,必须不留下任何属于自身的一部分在第三维度。
  
  因为如果在提升的过程中丢下了任何自身的一部分在第三维度,这就是不完全提升,这就无法结束与第三维度的业力,也就无法从第三维度“毕业”,最终还得回到第三维度来捡拾自我丢失的碎片部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在今生可以完成这一成就,更多的人需要多代接力,由我们以更高意识及振动频率来出生的靛蓝提升孩童后代来最终完成这一灵魂业力,达成这一回家、回归道的使命。
  
  为什么身心灵同时进化被人们普遍地忽略了呢?
  
  真正的灵性进化必须是身心灵同时进化,真正的灵性提升必须是身心灵同时提升。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那为什么却被人们普遍地忽略了呢?
  
  为什么不管传统的宗教和灵修体系,还是诸多新时代理论,鲜有提倡并实行身心灵完全提升的系统和方法?
  
  一般都是重视其一或其二,比如只强调修身、修心或修灵,而忽略其他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因为诸多复杂的原因,之前人类的意识不断分裂下跌,普遍跌入了对自身真相的遗忘当中,因此导致这种灵性认识与实践上的分裂。
  
  第二、地球及地球上的人类王国和各自然王国一直被宇宙的黑暗势力所统治,以剥夺地球及人类的chi和生命力来维持它们的生存,所以人类的灵性认识与实践一直被黑暗势力所误导和利用,黑暗势力有意地通过误导人类去虚假提升,让地球及人类逐渐走向灭绝。
  
  同时也有迷失的力量和存在体们,一直在无意地引导人类去虚假或不完全提升。黑暗势力和迷失力量利用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组织化的宗教,去割裂人类的真相,形成不同信仰与价值观的分岐,阻止人们去了解完整真相,从而阻止人类身心灵完全提升,阻止进化回归到真相之中。
  
   第三、历史上对地球及地球上的人类王国和各自然王国的非法操控一直存在,遵守因果业力的真正灵性律法在西元2000年才在地球回归,而且一直到目前为 止,真正灵性律法还没有完全回归所有物种和时空,目前还存在诸多黑暗力量的非法操控,它们在试图阻止人类的真正提升及真相回归。

.......

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一位海文的心灵成长同道(冯铮)写的文章,有很多共鸣,所以转载与博友们分享。



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邀请,因为,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心灵最真实的感受,懂得内心的抉择,很少会有人去深入思考并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这也注定了只有少数心灵强大并且勇敢的人站在了金字塔顶端,并很有可能也正是有了这些人,才引领着人类前行的吧。

 

根据我自己接受海文的教育,结合自己学习和探索经历,海文的课程,是支持到人探索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在生命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员审视自己的生命,唤醒潜力,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是使命,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一份平静、喜悦,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和谐快乐、关系和谐和快乐,并能与周围亲人、朋友、同事形成一种分享、支持、互助的和谐生活。

 

谈到海文的课程构架,是由探索我、我和他人、理论和实践(内外在的整合)、我的界限、肢体和呼吸、我和团队等几个方面的课程构成。此部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学习是“觉察”,在觉察中,我们看到人在各个层面的模式,在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自己、他人,并有效地和他人连接,在过程中发展内在力量、建立起对自己全方位自我负责的生命立场等等。

 

海文进入中国才短短4年时间,其推广期还没有过,但事实上,根据我的了解,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海文对生命、对人、对关系、对爱等等的探索,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两位创始人研究的范围之广和对生命、对人、对关系的理解之深,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

 

在生活、在个人、家庭方面,海文擅长的是关系,并强调海文的学习在生活层面的应用,它认为,海文所有的学习都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尽在人和人的互动中,在每一个当下去体验心灵成长和收获。

 

在企业应用中,海文也在不断地确认着自己的地位,并将其实际研究带到企业中。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05年华为高管确定了将海文模式应用将其带到企业管理中,在华为的高速发展中,海文的沟通模式及与人互动的方式为华为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冯铮老师、邓锦平老师、Linda Nicolas老师都是华为的顾问。现在,平安保险,也决定将海文的学习带到其企业中,在人性的成长中助力其企业高速的成长。

 

说句实话,就海文的课程,很难讲清楚一堂课讲的是什么。因为海文的课程是在体验和学习中,不断地“悟”到。我清晰地记得,去年10月离开阶段一的课堂后2个月后,不断地每天还有很多的悟到和喜悦,我甚至经验到人生第一次狂喜,感觉在某一个当下与世界在共舞,与世界融汇在一起。每每经历了海文的课程,得到的是内心中更多的力量,穿梭在人群中、行走在世界上,不再寂寞、彷徨,内心饱饱地,充实而又滋养,而生活,也在不经意间不断地变化,丰盈!

 

写到这里,我想停一停了,我在想,人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而我越来越意识到,对人性的学习,对生命的学习,是多么多么重要!我们很多时候,行走在世间,是处于一种未明的状况,不知道自己心灵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每一天匆匆忙忙,但有很多空寂的感觉,只有此时此刻,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懂得生命》、《懂得爱》、《懂得健康》!懂得此种,人生无憾!

 

现在,很多时候,见到一些人时,我的心里都能探知他们的内在感受,不知道为啥,总有一种和他们的连接感,但心里又隐约有一些痛的感觉,似乎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总有一种包裹住的伤感在那里,有的人是很多的“抱负”无法伸张,有的是有很多的委屈和埋怨,压抑着,甚至感受他们时让我喘不过气来,有的人内心中有很多的悲伤,有的人内心又有很多的愤怒,时时刻刻想窜动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简单跟他们聊完之后,这种感觉更加的强烈。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又有很多的柔软,感受到每个人的不容易,也在此感受到自己的使命:为一些比我年轻的灵魂做一些事情,并不断成长于自己的生命、心灵、关系和人性!

 

诚然,所有的决定是由每个人做的,但走在这条路上,真心邀请你,探索一下自己是谁,也许,在这种,更有一种生命在呼唤你!听到心的呼唤时,世界敞开了更大的门!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2064070_0_2.html


海文与灵性---冯铮

不久前,一些海文学员在上完被解读为含有灵性和拜师元素的课程后产生某些疑问和困惑,并来信与我探讨他们的困惑,希望获得某些澄清。灵性涉及人生最高意识层次和信仰维度,我对于“澄清”这样的恢宏议题从根本上感到力不从心,但我认为确有必要站在就我所理解的海文角度对于某些议题进行澄清,以便于帮助海文学员更好地了解海文和心理学在灵性问题上的一些观点。于是,我们不久前在深圳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研讨会。大家在会上各自表达了自己对于灵性的观点和看法。而我也介绍了海文和心理学领域一些有影响的奠基者的灵性观点。此文是上次研讨会的总结和扩展。

 

我想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和我自己知识的局限性,我没有在更大和更深入的范围内汇整资料,因此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和不完整的。欢迎大家参加讨论,贡献自己的观点或信息。

 

定位

 

下面的定义,在与大家分享前,我先给海文创始人黄焕祥和麦基卓写信,并获得两位老先生的首肯,同时,我也抄送给所有来华授课过的主要课程带领者,并获得他们中间多人的支持性反馈。

 

海文的专业课程,名叫“专业心理咨询国际导师班”课程。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就其本质来说,属于科学范畴。说到这一点,可能会令很多人失望,但这的确是它的属性。有趣的是,因为心理学涉及潜意识和情感,难以进行“科学”地量化,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被美国全国科学委员会逐出高等院校学科设置的大门!西方的传统是,既然属于科学范畴,当然在涉及灵性和宗教性终极价值观上就必须中立。在北美,如果你是政府和公共医疗系统内的专业心理助人者,职业伦理要求你不可以强加含有终极性价值观的立场给你的顾客。但这不意味着此领域工作者不能拥有信仰和分享自己的信仰。海文的每个导师,就我所知,皆有自己的个人灵性信仰与实践,但我们不强加自己的信仰,同时欢迎和尊重每个人各自拥有自己的信仰。我相信每个上过海文课程的人都对此有深刻认同和体验。

 

关于灵性的大众化定义

 

我概括了中英文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

  • 灵性是人与非物质世界沟通的一种能力。
  • 指一条能够帮助人们找到他们存在本质的道路,或发现生命中最深层的价值意义。
  • 灵性实践将人们领入一种与更大的现实相连接的经验。
  • 是生命灵感与定位的源泉。

 

心理学的一些观点

 

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研究了大量的人类学和和史前史资料来探索人的意识起源和演化历史。他提出了关于人类意识和文明进化观点的许多独特和深有影响力的见解,其核心是认为文明的代价是人类将个人和集体的力比多能量压进到无意识层面,从而导致我们人类无法获得正确自我身份认证和心理和谐。佛洛依德十分强调升华作用,鼓励人们在爱与工作中超越焦虑和神经症痛苦。(他认为焦虑、神经症和防卫都是自我本我超我进行调节失败后的结果)。但佛洛依德的所有研究与思考,并没有导致他鼓励人类朝向神与灵性的方向去运作精神能量,相反,他成为一个更加坚定的无神论者。他认为宗教是一种神经症,是朝向儿童期的退行,是一种前人格表现,在个体迈向成人过程中应当加以摈弃。(见《人格的发展》148页。瓦尔.西蒙诺维茨彼得.比尔斯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荣格

 

就人的内在驱动力和人格形成来讲,虽然荣格曾经师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工作,他很早就超越了佛洛依德以还原性生物动力观点理解和解释神经症的立场。荣格认为,人格并不只是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而是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自然,从这个角度看待人性,荣格就扩大了维度,从生物层面上升到宗教、历史和人类学角度来研究人格发展与内涵。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从根本上讲,神经症是灵魂没有寻找到意义而遭受的折磨”。通过引入心灵的概念,以及强调意义对于治愈心理创伤的重要性,荣格将心理学变成了神圣的心理学。他指出,宗教态度、与神的关系和精神生活的培养,都是健全人格成长和发展所必须的。(《人格的发展》第148页)。我认为,如果可以将灵魂的慰藉归属到灵性追求的终极范畴,那荣格已经将早期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带出了在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本身为人类困境求解的局面。

 

罗杰斯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思想贯穿于他的“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之中,强调无条件地聆听、同理、接纳,他说,“绝对地尊重一个人的主观现实是助人者的美德”,“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将来”。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并对于个人的行为负责。他在人本主义思想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上为我们留下了伟大遗产。但在他的生命晚期,他说了一句连他的秘书都感到吃惊的话,他说:“最终,还需要有灵魂的交往!”。

 

有意思的是,罗杰斯年轻时曾经在纽约的“联合神学院”学习神学,一心想成为一名牧师。但因为感到神学无法解决个性化心理问题,令他逐渐对神学改变了态度,转而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心理学。从神学高度下来,到一个人本主义者和治疗师,再到晚年重新超越人本,我个人的解读是,晚年的他意识到,个人生命的根基和治疗范畴,最终涉及灵性。关于罗杰斯灵性观点的转变的详细过程,请见英国作者伯莱安.索恩的传记作品《罗杰斯》(学林出版社)一书的32-35页和 165-169页。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是集合性概念,由许多不同流派组成,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许多人格的歪曲和痛苦的根源,都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关注心灵领域,对人类发展采取无效性的还原解释方法和病理学方法。肯. 韦伯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有一个观点很重要。他认为,从病理治疗的角度看,甄别人格退行与超个人信仰选择之间的微妙区别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判断病人到底是精神性顿悟还是妄想狂。他批评荣格常常错误地“颂扬某些幼稚神秘的思维形式”,并对“精神进行退化处理”。(见《人格的发展》155 页)。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的,人生来没有意义和“现成的操作手册”,需要自己去寻找。存在主义治疗的议题之一是,当事人可能在扬弃传统价值观后,却又找不到合适的价值体系加以替代。治疗历程的任务,即是协助当事人创造一种基于他个人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使他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一致。治疗者的任务就在于提供给当事人信心,相信对方有能力去找到一套内化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黄焕祥与麦基卓: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灵性观

 

  • 传统灵性观:在个人之外存在着一个更加智慧、更加有力量的任务或现实;而海文认为个人本来就是完整的和全人的,之所以感到不完整是因为我们尚未觉察。
  • 传统灵性是我们问问题,上帝回答;海文:上帝问问题,我们自己回答。
  •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而不是上帝或大师那里。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成为一个上帝,而是在我们身上发现上帝的元素 – 在我们的身体层面、感受层面、大脑层面和关系里。
  • 传统的、以赎罪为中心的灵性和宗教号召人们放弃尘世物质享受,否定自我;海文:更加充分地参与生命的所有层面和活在当下。
  • 传统灵性是超越性的,海文是通过连接和关系进行转化。
  • 传统灵性和宗教是固着化的,海文强调能量的流动。

 

“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说:「人对意义的追寻是其生命的首要动力」,人们在创造中表达了超越自我限制的意义。弗兰克引用尼采的话说:「一个知道了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怎么活的问题」。若失去了这意义感,疾病形态就取而代之;疾病常常变成了意义。找到个人生命的意义,把能量导入创造性活动中,可以促使灵性复活,促进健康、幸福和成长。” (《懂得生命》“个人对健康和疾病责任”一章)

 

“灵性层面中的固著也会造成疾病。过于刻板的灵性活动同样会阻碍自由表达。过度热中于练习瑜珈、冥想、特别饮食,以及其他类似追求的人,是限制了个人,而非拓展觉察能力。极端的严于律己,是在灵性上的野心;事实上,这样的人企图在灵性上到达某个地方。在这一种野心和因此而形成的强迫行为中,能量基质内产生紧绷,造成一个人的紧缩。欲速则不达,在灵性一心追求拓展,却导致更紧缩的状态。纠正这种状态的第一步,是觉察到在灵性上过分严于律己会致紧绷的事实;这份觉悟可能帮助人们更充分的扩展和更自由的自我表现”。(《懂得生命》“个人对健康和疾病责任”一章)。

 

“在已较能接受各种生活方式的北美,人们有时就被似乎能提供终极答案与解脱法的东方宗教给吸引了,讽刺的是,那些试图逃脱威权专横规范的人,却又经常很容易地拜倒在另一种宗教形式的权威宗师(如新世纪领袖们)的脚下,希望能找到启蒙与绝对的真理。而以创造为核心的灵性,意义权威的依据则始终以个体为中心,不同的意义或甚至相反的见解都能加以考虑,抽丝剥茧、融会贯通,不会囫囵吞枣,或视其为真理而全盘接受。一个人(是上帝)都是完整的,有能力发现个人的意义和源于个人内在的真理”。(以上内容摘自或编录于《懂得生命》一书的“创造为核心的灵性”一章)。

 

灵性

 

“道德的解决办法(正确的行为规范)是潜在的,较深层过程的原始外显现象——是灵性的(指生命的意义感)。虽然对灵性的追求惯穿人的一生,但是能欣赏或了解它却不容易;所以人们就欣然接受了原始的道德解决办法”。

 

“对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来说,人类的存在并没有生来即传承的意义,除非每一个都能挺身向前创造出充满勇敢的生命。当人们开始挖掘自己更深刻的本性,质疑信仰与假设,他们会发现生命并没有生来即传承的意义;反而会发现生命中的无意义。经常体验到内在的空虚。这了勇敢的拥抱自己的存在以及找到意义与充实感,人们需要去面对其存在灵性上的空虚与无意义”。

 

“灵性永远是一种个人的经验;我们可以跟他人分享,但是却不能强加于他人。当强迫产生时,它就变成了控制的角度,而发展成为宗教”。(《懂得生命》“焦虑 – 是朋友还是敌人?”)

 

崇拜上师:

 

“在最近几十年里,许多人站出来反抗西方宗教的控制,在寻求解脱的东方灵性过程中,他们时常制造出灵性道路上另一个宗教,即崇拜起上师来,而不是找到自身。安德鲁哈维是这样说上师崇拜的诱惑:

 

如果你把崇拜投射到一个人(上师)身上,你自己就会因那投射所反射出的光辉而闪亮,所以你也会体验到隐伏的自我崇拜。你现在被不是你自己赚取来的一点点神圣气息所装饰着。这是堕落,因为如果你真的拥有你所投射的这些气质的话,你就应该为它们负起责任来。

我们可以在个人的层面上去发掘各种宗教所隐藏的「真实灵性」;但是这需要面对与拥抱本体性焦虑的勇气。当一个人放弃为自己负责,从一个宗教改换到另一个宗教时,对自我发展并不会有任何好处”。(《懂得生命》“焦虑 – 是朋友还是敌人?”)

 

加拿大海文学院导师琳达.尼克尔斯在得知我们将召开一次研讨会的消息时,发来一封邮件。在其中,她引导我们用阴影理论来思考。她邀请我们询问自己,是我们身上的什么东西投射到了大师身上?我们最内心的渴望、对权威的渴望和生命的满足感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负起责任来拥有它们?我们该如何在灵修的超越中又不失掉自己?她引述了肯.韦伯的观点:创造力存在于我们自身人性的各个层面,关键是将固着点进行转化和释放。

 

海文导师伟恩(Wayne Dodge)引用了存在主义创始人郭尔凯郭尔的话作为他对本次研讨会的参与:“很多人像学校男童那样得出他们关于生活的结论;他们通过抄袭书籍中的答案来欺骗老师,而不是自己做出答案来”。(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reach their conclusions about life like schoolboys; they cheat their master by copying the answer out of a book without having worked out the sum for themselves)Soren Kierkegaard, philosopher (1813-1855) Kind of speaks to the issue.)

 

我在海文的学习和成长经验告诉我,海文的成长文化与价值不是大师文化。对于来海文的学习者,我们是他们的朋友和同行者,用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与他们分享,希望能对于他们有所帮助。我们愿意支持他们,但不需要他们依赖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和在中国海文的实践中,我的经验和见证是,海文绝对地和无条件地支持和祝贺任何一个在灵性层面上找到了自己精神归属的人。如果我们自己在他们的精神家园归属途中起到了接生婆的作用,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上述的精神归属包括了宗教和各种灵修法门。我个人认为,不将自己的灵性价值观和定义强加给别人是最大的美德和安全感的体现。我们希望海文毕业生在自己的助人工作、尤其是在带领工作坊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践海文文化的非大师性本质并成为榜样。当然,我们也绝对尊重任何人对于追随大师的需求,或者或隐或现地将自己看成大师的作风。我们接受,并认为那是人性的和正常的。只是,我们邀请他们觉察与辨别:那不是海文。

 

另外,我也利用本次研讨会澄清了下列议题:

 

抛掉脑子:只相信你的身体!

 

“这是60与70年代时,处于叛逆年代中的人的宣言;这句话使得思考成为政治不正确。当高度重视身体的功能、意义与感觉时,就会怀疑大脑。多数人附庸「活在此刻」的哲学态度,结果是冲动地迎合浮现的欲望,负责任与因果的考虑都被丢到脑后了。资讯、历史、理论、书籍、哲学、文学(全是大脑的产品)都被贬低到垃圾箱去了,因而导致反智主义、反计划、反承诺的流行。这样的情况引致下一个阶段更深刻的否认:「你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大脑!」”。摘自《懂得生命》“不赖以生存的迷思”一章。

 

之所以引述上言,是因为在海文的课堂上常常听见“你活在大脑里”,“你太理性”这样的语言。我认为,如果这是出于对于一个学员的友善和爱的反馈,是很正常和值得鼓励的,尽管上述语言用辞值得商榷;但如果这是一种成长的态度和立场,那这不是海文的态度,也不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态度(佛洛依德向来正面看待理性防卫,认为是人的生存需要和保障),也不是人本主义的态度(罗杰斯倡导绝对自尊重一个人的现实和历史背景)。

 

所谓的自我负责:

 

海文不同意‘跟着能量走’的说法,如果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在情境中不敏感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话。(‘跟着能量走’这句口号,流行于欧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中。当时,很多人念叨皮尔斯的完形祈祷词‘吾人不是为满足你的期待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你来到此世也非为满足我的期待’。海文认为,这不是关系的态度,从这里出发走不到亲密关系。皮尔斯的完形祈祷词被很多人用来为自己的不负责和缺乏关心他人的行为找到依据。(见《懂得爱》关于“期待”的论述)。

 

下面是海文创始人麦基卓有关“跟着能量走”的原文:

 

We have often cautioned people not to blindly follow the path of "follow your energy."   When energy is non-relational, we do not encourage people to follow it.

我们经常告诫人们勿盲目地跟随“跟着能量走”这条道路。当能量并非关系性的时候,我们不鼓励人们跟随它。

 

Many people have used this statement "Follow your energy" as an excuse to avoid responsibility and become selfish.  For example, a student who has an examination looming might not feel like studying.  If he "follows his energy" and goes to a party because he desires it, he will not pass the examination.

很多人用“跟着能量走”这句话作为借口来逃避责任和变得自私。如,一个即将考试的学生也许不想复习。如果他“跟着能量走”,去了他想去的派对,他将不会考好。

 

I think energy comes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我认为能量来自于不同的部位,意境也不同。

 

An inquisitive scholar might have energy coming primarily from his thinking brain. A lonely man might have energy coming from his pelvis. A food addict might have energy centred in the belly region. A compassionate mature person will have a developed energy centre from the heart.

一个钻研型的学者的能量可能来自于他的思维大脑。一个孤独的人的能量可能来自于他的骨盆。一个食物上瘾者的能量可能来自于腹部。一个充满热情的成熟人的能量可能来自于他的心。

 

To us, the energy to follow is the energy from the heart, which is connecting. So, we would say,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ing the energy of the heart is a path of connection and relatedness ... connecting the developing person to friends, loved ones, society and the cosmos.

 

对于我们来说,需要跟随的能量是来自于心的能量,这是连接的能量。因此我们说“跟随你的心”。跟随心的能量是一条连接和关系的道路,它使一个在成熟过程中的人与朋友连接,与自己所爱的人连接,与社会和宇宙连接。

 

再次欢迎任何朋友和同事,以及对于心灵成长有兴趣的人,分享您的观点!

 

冯铮:海文(The Haven)的精神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海文,特指加拿大海文学院(The Haven Institute),而非中国海文公司。当涉及中国海文公司时,本文会在前面加上中国二字,以示区别。如何以书面语称呼加拿大海文学院(The Haven Institute),一直以来令人颇费踌躇。在口语上,中国学员有时用海文来特指加拿大海文学院(The Haven Institute),有时又因为中国海文公司主要以举办加拿大The Haven Institute课程著称而意指中国海文。再有,英文haven含有避风港、避难所、港口和安全的地方等意思,也一直难以意译,而海文发音接近haven, 因此现在海文已经约定俗成了,意指加拿大Haven学院,同时也指中国海文公司,如何鉴别,视情境而定。还有,并且非常重要的是,英文haven不是 heaven。后者的英文意思是天堂。很多中国学员到现在仍然将haven发成heaven,并且也误以为加拿大海文学院就是天堂的意思。这是严重的错误和曲解,我真挚地希望借此机会能一劳永逸地澄清。

 

    从我第一次带领中国海文公司创建人向水先生及他的郑州新世纪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一行9人,在2004年初前往位于加拿大西海岸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布里奥拉岛(Gabriola Island)上“潜力苏醒”到现在,加拿大海文在中国的传播已经5年了。传播的结果令人欣慰和鼓舞—上过海文课程的学员和直接或间接阅读或听说过海文思想的人,保守地说,应该有数千人了。但是迄今为止,有关海文的介绍仍然是零敲碎打,大多是局限于课程本身的只言片语的宣传词。碰巧的是,在不久前向水先生举办的课程里,我们有幸邀请了一些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学者参加。他们在课堂上很有感触,非常喜欢我们的精神和助人的方法,并要求我们写一篇系统的介绍海文的文章。有鉴于此,中国海文公司认为,是整体地介绍加拿大海文精神和思想的时候了,并邀请我撰写一篇尽可能全面的阐述海文思想的文章。我责无旁贷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介绍海文,当然需要从介绍海文的创始人黄焕祥与麦基卓以及海文学院开始。我在2005年写了《黄焕祥与麦基卓》及《加拿大Haven学院》两篇介绍词,目的是为了推广于2005和2006年夏天两次在北京由黄、麦二位主讲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课程。介绍词的内容我曾事先发给海文学院在台湾和香港的同事们,并获得他们的认同和好评。现在,《海文的精神》一文以上述两篇介绍词为主要构成基础和起点。与上次一样,我会事先将此文发给在台湾和香港的海文学院同事们。我也曾告诉黄焕祥与麦基卓,今后有空时我会将此文梗概翻译成英文供他们审阅。

 

    本文是我自己对于海文精神内涵学习和实践的体验与总结,是我的“个人现实”,而远远不是最终的权威,因此仅供参考。记得在1997年的一次海文学院研讨会上,黄焕祥和麦基卓邀请所有在座的海文导师每人用五分钟时间来口头阐述海文精神。结果如同瞎子摸象,总结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且各取所需。这不难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命实践和个人历史来体会和实践海文的。如,注重情感体验者,会从自己个人生命状态的变化说起,来归纳海文或动情地以诗歌朗诵来诠释海文;对于身体能量敏感者,会从赖希或罗文的立场出发,界定海文为整合人之身体→情绪固着点,遂让其释放和散发出精神/情感动能,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夫妻/亲密关系生活有深度体验和实践者则认为海文就是关系的同义语。而“动辄上脑”如吾人者,向来喜从高处下切,试图在哲学和宏观层面上解释和定位海文。

 

    我认为,在介绍海文时,上述层面皆不能少。但坏消息是,这样一来,对于试图用隽永和精悍词汇来介绍海文的努力泼了一盆冷水,尤其对于一线销售和传播人员来说更令人沮丧!好消息是,希望《海文的精神》一文有助于对海文感兴趣者在宏观层面上和背景深处了解海文,建立一个更大的图像,从而更好地理解海文,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来践行海文的生活方式,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来发挥和传授海文的精神。

   

 

一.黄焕祥与麦基卓

 

    加拿大人黄焕祥(Bennet Wong)和麦基卓(Jock Mckeen)两位医生并驾齐名,是世界级的心理学导师。黄焕祥出生于华人家庭,其祖先上世纪初从广东移民到加拿大。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加拿大医学院毕业后又到美国著名的曼宁格精神病学院完成了精神病学的学习和研究,毕业后在该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任住院部主任。在1961-1975年期间,黄焕祥在温哥华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他是加拿大皇家医学院协会成员,也是早期采用“交心治疗小组”的实践者。20世纪60年代,黄焕祥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关于青少年工作的评论,曾经在加拿大全国广播电视台主持青年论坛节目,并与当时的加拿大卫生部长勒马尔什和参议员议员皮埃尔一起讨论青少年教育政策问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倡导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疗法方法进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愈合工作。黄焕祥还担任加拿大著名传播公司莫法特公司董事长达25年之久,并被记载在加拿大名人录中。

 

    麦基卓1971年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安大略省兰顿市药物和酒精上瘾症研究中心工作。1973 - 197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中医针灸,并获得针灸师资格。由于早期在加拿大推动针灸合法化立法过程中的贡献,他曾在1987年登上加拿大医生名人录。

 

       黄焕祥和麦基卓在70年代中期初次相遇时,他们发现彼此间志同道合,对于人性怀有相同的见解,于是便成为亲密的工作伙伴。当发现他们的顾客在诊所接待室里的相互交流比一对一与医生在一起更加开放、亲密和有效后,他们遂决定进行团体式个人成长教育工作。于是,他们结束了私人行医业务,开始在温哥华岛上的科德山(Cold Mountain)举办团体课程,并于1983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加布里奥拉岛上创办了心理教育培训中心——海文学院(The Haven Institute)。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他们曾在世界许多地方举办课程和讲学,亦是许多机构、团体和公司的咨询顾问。(注:以上三段资料,部分摘自维基英文百科,部分来源于黄/麦著作中的作者介绍。)

 

 

    在毕生的工作和研究中,黄焕祥和麦基卓集大成了西方心理学的精华,并且将东方、尤其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和传统中医溶入到他们的理论体系和心理教育模式当中,创立了北美版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心理教育系统工程。借用中医理论,他们认为,疾病,无论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都是因为一个人的“气”在身体的流动中受到了阻碍,而引起阻碍的因素并非只源于肌体本身,而是一个人的生命立场和人际关系发生了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指出,人类心理和生理疾病现象背后的深层处,其实还隐现着一个人的生命立场和人际关系的选择问题,即是选择敞开还是关闭的问题。他们认为,心理/生理疾病的源头在于一个人在生命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控制和关闭。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

 

       黄/麦两人强调,人需要在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的不断学习和认知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道路,做出更适合其人性本质的选择。在这个觉察→选择→行动→转化过程中,个人被卡住的心理和病理能量得到松动,开始流淌、减弱或转化,因而改善身体健康和增进精神福祉。这个过程,既涉及到一个人信念/信仰层面的再确认,也包括了诸如择偶、工作和人际关系等具体生活形态方面的转化。

 

       黄焕祥和麦基卓堪称东西方文化的整合典范。作为西方人,他们的形而上学体系里却处处镂刻着古典中国文化的鲜明印记,他们精神生活的层面上闪烁着古代东方精神遗产的光辉;同时,他们又极为擅长西方传统中精致的理性思辩、归纳演绎、因果分析工夫。他们身上透彻地体现着科学与现代精神。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到后现代各种思潮,他们娴熟地把握着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脉络,同时又用中医和针灸手段对西方心理疗法进行号脉和切入,为西方心理医学的实践注入一股超越理性的人文关怀暖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典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化进行交集并发生交融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黄焕祥和麦基卓对于当代中国也怀抱着浓厚的情结。自从1988年第一次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国际自然疗法大会以来,他们又曾经六次造访中国。不像很多对于古典中国文化怀有浪漫情结而惋惜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的西方知识分子,他们两人为中国的日益进步和强大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赏。他们认为,只有真正获取了现代意识的人才能对古典文化遗产产生精神家园般的回归需要。

 

      

二.加拿大海文(HAVEN)学院

 

    加拿大海文学院(The Haven Institute)是一所在北美乃至世界各地都负有盛名的个人心理成长教学机构。学院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和加拿大西海岸大陆之间的一个名叫加布里奥拉(Gabriola Island)的岛上。学院于1983年由黄焕祥和麦基卓创立,是加拿大为数极少的根据联邦政府私立高等教育法案在加拿大BC省注册的私立心理教育高等学府(SBC CHAP 64),学院颁发心理咨询资格证书和心理咨询师文凭(注:加拿大没有国家一级的教育部。根据加拿大法律,加拿大教育事务由各省自行管辖),其学派被称为 “Haven学派”。海文学院自成立以来的25年时间里,已经有近十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在那里学习和进修。学员职业背景包罗万象,既有心理学领域里的专业人员,也有企业家/企业员工、政治家/政府职员、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家庭主妇等。(顺便说一下,在最近一期台湾的《商业周刊》上面,台湾传播学学者陈文玲将海文学院列为世界上作为成人再教育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由于受到社会固有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很难寻找到一个安全的场所进行深入地探索来寻找和发现自己的问题。海文学院的课程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首先,学院为学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保密隐私和相互分享的上课环境。学院远离尘嚣,环境静谧优美,堪称世外桃源;其设施舒适和现代化,但建筑皆为木质,古朴传统,原生态味道十足。那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们都非常友善;其次,学院导师们各个训练有素,都有长期在北美和世界各地领导课程的经历。学院课程和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包括呼吸疗法、完形、团体分享、肢体工作、个案分析、心理剧、针灸、认知心理学等等。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导师们因人而异地帮助学员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改善自我,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丰富和人性化。

 

    多年来学院的导师们怀着赤子之心到世界各地做演讲和讲学,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老师。在很多年时间里,海文学院与台湾的吕旭立基金会、香港的萨提尔家庭辅导中心合作,每年都在台湾和香港开办“潜力苏醒”课程。自1990年起,学院也在每年夏季开设中文翻译课程,台湾、香港以及近年来大陆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员前往上课。中国海文公司自2005年4月成立至今,加拿大海文学院已经在中国大陆举办过30届“潜力苏醒”课程,也分别举办了“阶段一”、 “阶段二”和“阶段三”课程,以及诸如“亲密关系”、“上瘾症治疗”、“肢体/呼吸专业课程”、“女性内在美”、“阴影”、“企业家情商”、“海文教练课程”等多种多样的辅助性课程,直接课程学员已达数千人次。

 

 

三.什么是海文的精神?

 

    在《懂得生命》、《懂得爱》和《懂得健康》等著作中,黄焕祥和麦基卓早已全面和详细地概述了他们对于生命各个层面和范畴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因此,在每个具体领域里的海文精神,都已清澈见底,根本无需我再转述和冗叙。我在此的写作意图是,(1)穷尽自己的有限知识,将他们的立场再抽象出来,在哲学和学术层面上做一个简单和概括性的论述。我要声明的是,我的抽象概括,绝不可能完整地和系统地转述海文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仅仅希望对海文精神做一个简单的提炼和萃取,让没有机会上海文体验式课程的知识界在这个层面对海文有一个梗概性的了解,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在宏观和东西方文化范畴里对海文进行定位。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国知识界的传统;(2)在知识论层面上为海文进行注解;(3)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理清一些必要的观点和立场。而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主要是为海文文凭课程的学生和上过海文课程的广大学员写的,目的是在于澄清一些基本立场,以便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进行鉴别,哪些立场属于海文,哪些不属于。

 

1. 哲学层面的海文

 

    就我的经验而言,黄焕祥和麦基卓并不曾试图在哲学层面为海文定位。除了理论课程“阶段三”外,海文的一般课程也很少涉及哲学层面。我下面的概括性描述的根据,主要来自于“阶段三”课程的主题和我与他们多年来在餐桌上的讨论。凡是上过“阶段三”的人都知道,该课程在哲学层面上最主要涉及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即使是这样,黄/麦两人也从未说过海文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就是存在主义的。但我发现他们有个模式,即每当我问及他们在哲学上该如何定位海文时,他们总是说“我们特别喜欢存在主义!”,或“我们喜悦于禅宗!”,有时干脆用中文说“道可道,非常道”……下面的总结,实属硬要对“道”说点什么,有些不自量力。但想到秦汉以来也有许多人硬是以不同版本注解了《道德经》,我也就稍稍壮胆了。

 

1. 在西方思想范畴里的海文

 

a.       本体论/形而上学范畴里的海文

 

本体论 – 欧洲哲学流派术语,研究人与事物本质,将具体的人和事物从现象中抽象出来,看见其底部的本质和普遍性。海文认为,每个人的形都是具体和不同的,各有自己的现实,但是在根部或本质上,人是能量体,本来处于一个宇宙母体的连结中。人在本质上是连接的,但社会化过程让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中断了这个连接。凡是学习过和体验过海文“共鸣模式”的人,相信会明白这一点。

 

b. 存在主义范畴里的海文

 

存在主义 – 从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关于孤独的个体是本质性的主张开始,存在主义发祥于18世纪的欧洲,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法德知识分子萨特、海德格尔和加缪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主要观点有:“存在先于本质”,“人被‘抛入’这个世界里,在本质上是孤独的,需要自己找到或创造意义”,“人在文明进程中越来越 ‘异化’了”,“人生没有现成的操作手册”……

 

       海文非常喜欢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具有激励性、人本性和人道精神,鼓励个人承担起“存在”和“在世”的勇气和责任,面对生命的无意义本质,自己去寻求生命的意义。我听黄焕祥和麦基卓讲过“站到前面来”(stand forth)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在孤独与无意义中找到激情和意义,在人群中站出来 – 这是一种勇气与责任的呈现和承担。海文强调一个人在感受上和行为上自我负责的背后,实质上也是在存在主义意义上鼓励个体自己驾驭和主宰生命,不将自己看成是命运的随波逐流和受害者,让自己的“在世”成为独特与鲜活。

 

       海文在上世纪90年代的“阶段三”所推荐的文学阅读书籍,作者几乎清一色是存在主义风格和范畴的,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萨特等人。同时,海文也超越了存在主义,不认为人在宿命上应该是孤独的。通过“呼吸”与自己连接,通过分享和呈现脆弱与他人连接和共鸣,人可以超越孤独;通过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人可以找到生命意义。

 

c. 人本主义意义上的海文

 

人本主义 - 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马斯洛为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自我实现观点:人有自然满足自身生物需求的本能和需要;(2)个人在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对公益事业作出贡献才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3)不相信宿命观点,是行为和行动的哲学。海文基本认同人本主义立场,尤其是认同人需要在行动中改善这一点,但又有所超越,即海文认为人活着并非仅仅是为满足自己个人有机体的需求,人还有与他人连结的需要,人在关系中获得比孤独的个人奋斗更加丰富和充实的满足感。

2). 在东方思想范畴里的海文

 

    黄焕祥和麦基卓最流利的中文之一,是“道可道,非常道”以及“太极”、“气”等字眼,而海文学院大礼堂的正中央,则挂的是阴阳太极图;麦基卓医学院毕业后又专门赴牛津大学学习中医,励志在工具与操作层面上实践中国传统思想。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喜爱,可以从上述现象中略见一斑了。海文将“道”当作宇宙本体和人的合一最高境界——在你、我、他/她共同呼吸时,“道”就发生了。此时不需要再用任何语言说什么,而也没有任何语言在此时可以对我们的连结状态进行表达;而“太极”之于海文,就是个体通过呼吸、沟通、个案、肢体工作或针灸等工具协助时打通的过程。

 

    海文喜欢禅宗!“顿悟”、“见性成佛、直指人心”之于海文就是呼吸与活在当下,参禅就是以活在当下的精神专心致志于任何日常行用。我在海文工作时,曾经听黄/麦两人讨论过活在当下擦拭餐桌和非活在当下擦拭餐桌的区别——活在当下地擦桌子,你会享受到劳动的乐趣;如果相反,你感到厌烦或负担……。我所认识的海文所有导师和朋友,都对具体的生活形态和事务感兴趣并深度参与,甚至到“俗气”的地步!

 

    儒家强调入世、参与和社会关系等价值,将人伦事务看成是分内的事,而道家崇尚返璞归真,强调人的内在自然性和自发性,在出世生活中获得陶冶真我的乐趣。海文在本质上是两者的调和与和谐。黄焕祥和麦基卓首先是深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理性传统训练出来的医生,一路从理性和逻辑思维架构中走出来,进入到哲学和灵性的追求、实践和境界。他们认真做事,参与和关心社会,是积极的人道主义者;同时,他们能够瞬间从实际经验中拔出来,体验个体的最高存在,回归本我。实际上,在他们身上,所谓的入世和出世之分没有任何意义。他们认为,在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里,有觉察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整体或“合一”的状态。就我的理解而言,这就是“全人”的概念,或是禅,或是佛。

 

    在本质上,东方思想说到这里就不应该再说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果硬要归纳,大概就是近代新儒家们想要的儒道互补的境界了。我完全可以自信地说,黄焕祥和麦基卓是新儒家的践行者和楷模。在我跟他们一起生活的那些年月里,我看到他们既阅读《时代周刊》(美国最高等级政治杂志),又陶醉于海德格尔、萨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麦基卓更是精心研究周易和黄帝内经;在餐桌上,他们既认真交流各种随时更新的电脑技能或木匠和建筑工艺(因为海文学院曾是他们自己的私人产业,因此他们大量地参与各种园艺和建筑技艺和设计!),又津津乐道于禅宗轶事。他们的“在”,既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上。

 

2.心理学层面上的海文:

 

    前面说过,无论在哪个角度,海文都很难定义,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心理学层面上说,我认为海文是能量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实践者。我们刚在中国本土举办了第一届为文凭班学员设计的海文学院“阶段三”课程。戴维.莱斯比(David Raithby)是本次“阶段三”课程的导师。从介绍弗洛伊德开始,到讲授黄焕祥和麦基卓的“沟通模式”结尾,他为我们整理出下列脉络:

 

弗洛伊德:力比多(Libido性本能)趋悦原则动力和内在平衡Homeostasis(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失衡等在无意识层面上导致人的精神活动产生冲突和精神疾病。

荣格:人格面具和阴影笼罩与压抑了我们大量的精神能量和具有潜力的人格要素。

阿德勒和埃里克森:人天生有着克服自卑感的动力,朝着成长和扩展方向运动;从孩提到成人,每个人生阶段皆有自己的“美德”,并朝着这个“美德”的方向发展和自我完善。

威廉·赖希:当生命不能自由流淌时就会在我们的“性格盔甲”(躯体-肌肉)中造成“阻塞”(固着化)。

亚历山大·罗文:每个个体即是他/她的身体;身体乃是一个能量系统。

皮尔斯:生命完形过程的各种干扰造成精神疾病。

马斯洛:生命由底层向高层发展和满足。此过程乃生物有机体需求,需求受挫导致攻击性和破坏性。

黄焕祥和麦基卓:“沟通的模式”——在本质上,此模式协助个人以负责任和非受害者的方式,将自己的正/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以上的脉络或明或暗地隐现出“能量”二字。即,无论用上述哪家理论和立场去诠释人的非健康症状,背后都涉及到一股被卡住的能量。海文的所有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帮助个人释放掉这股被卡住的能量,然后在此基础上成长。

 

    海文课程里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囊括了呼吸疗法、完形、团体分享、肢体工作、个案分析、针灸、心理剧、认知心理学等所包含的几乎所有基本面工作技术。这些技术和海文对于人性的一些基本立场,皆可追溯到上述所有的理论和实践学派。如:在大家常见的包括呼吸、生物能练习和肢体工作里,我们可以瞥见罗文和罗夫等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影子;皮尔斯等人的完形技术在海文个人工作中被最常规地运用;在“阴影”工作中我们见证到荣格等人的智慧。在理论模块方面,“理想我”模式与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和他在《文明与不满》一文中所持的神经官能症是人类对于现代文明压迫的一种反动的立场遥相呼应,同时又是罗杰斯“真实我/现实我 /理想我”理念的延伸和拓展;“共鸣模式”隐现出荣格关于精神能量(类精神/类心理)的观点。而“敞开/关闭”的立场中所鼓励的敞开和呈现脆弱方向,则是几乎所有个人和团体咨询成功的必要前提。海文各种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式体验式活动,其来源就更加广泛而难以一一陈冗了。总之,我想说明的是,海文是集大成者。

 

    海文最为知名的,是其“亲密关系心理学”。我使用了引号,是因为就我所知,心理学界尚未正式出现过这一名称。如果有一天这个称谓成为学界正式名称,那其创始人非海文莫属了。黄焕祥和麦基卓以两人关系的生命实践为蓝本,对于亲密关系的建构和发展规律,进行了透彻地研究和实践,并在《懂得爱》这本书中,就亲密关系所涉及到的各种课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将关系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元素按照逻辑顺序分解到最小单位。如果科学的特征是某种事物的规律和结果具备可重复性地被验证的性质的话,那黄麦两人的亲密关系模式的实用价值和可行性,在不同程度上早已经被成千上万的人所重复性地实践和验证了。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麦氏“亲密关系学”已经是一门科学了,尽管据我所知,他们两人对于其学说是否能正式登上科学殿堂好像并不在乎。

 

 

3. 知识论层面上的海文

 

        知识论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现象学主张知识应“回到事物本身”,认为“现象”就是事物本身背后和深处的本质与本体的“显现”。在这一层意义上说,海文的知识论是现象学的。在实践层面上,海文的法宝是通过呼吸和分享当下经验(即感受/情绪或思绪)让一个人或个人工作“回到事物本身”,然后体验此刻背后深处的本质/本体性经验。海文主张,一个人的当下经验才是其人本质的“显现”,才是真实的,是唯一的现实。同时,有关一个人的本质和现实的认知是多重性的,一个人最多只能对另一个人的现实通过感官知觉搜集信息,然后进行假设和猜测并且经过核对才能确信。

 

     这个关于到底什么才是现实或真实的立场和主张对于海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排除了先验论、理性主义和信仰的干扰,正如现象学的“现象”超越了极端唯心主义和极端唯物主义两个极端一样。只有此时,我们方可将焦点放在当事人的当下经验,因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性”。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立场,海文才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立场是绝对和唯一的真理。凡是上过海文课程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海文的导师在讲解模式和阐明看法时,从来只用“假设”二字。海文的知识论立场是海文给予外人一种“中道”和“谦卑”印象的根源。

 

4.教育学派层面的海文

 

       在心里咨询领域,教育学派涉及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具体事例来帮助个人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和增进个人幸福。从更加宏观的层面上说,教育学派的任务还在于为其受众揭示人性演化的客观规律,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因果关系。海文体系和课程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1. 体系建设和理论模块的使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文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教育学派体系。从单层面的一对生命概念的建构和区分(如脆弱vs.控制,依赖vs.自主性等)到关于“全人”的诠释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黄焕祥和麦基卓在《懂得生命》、《懂得爱》和《懂得健康》等著作里,涵盖和跨越了人性中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领域,并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海文也透彻地展现出西方传统中归纳演绎的功夫,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出一系列经典的理论模块。比如,“沟通的模式”将一个沟通的情境分解到最小单元,揭示其内在自然的逻辑顺序,并经得起实证的检验;“理想我”模式将人生轨迹沿着“真实我”→“理想我”→“现实我”的演进方向呈现其规律和总结其代价;而 “关系的不同阶段”模式则穷尽和详实地解构了任何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包含的元素和内在规律。海文的导师带着激情并通过分享个人经验来讲解理论。这样,理论和个人化相结合,其效果极具启发性和教育性。作用在受众身上,个人的认知界限从个体扩展到全体,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令一个人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见到了树木的同时也见到了森林。

 

2. 体验式方法的运用

 

       无论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即大家都抱怨黄/麦氏的著作,尤其是《懂得生命》这本书,艰涩难懂。这不难理解。因为除了“阶段三”课程涉及的心理学理论介绍,书中对于大多具体生活领域里的观点和论述都建立在体验基础之上。具体地说,就是对黄/麦两人,其他海文导师和众多实践者具体的个人生命经验的内观和总结。如果一个读者没有先经历过海文课堂上的体验式活动,的确很难透彻理解书中的一些基本立场和概念到底想要说明什么。比如,拿学习海文生命立场模式中的“脆弱/个人内在力量vs.控制/外在权能”这一对概念来说,如果没有真正在课堂上参与表达正/负面感受练习、或对于一个同学现场表达诸如 “我受到你的吸引……”,或“我感到跟你很亲近(或很有距离)……”等平时我们不善于表达的真实想法或感受,就很难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脆弱=个人内在力量”。

 

    从呼吸、冥想到肢体工作,从学员互动和分享感受到对于理论模块的分组讨论,海文课程的所有内容皆属体验式活动。在本质上,海文的课程是体验式的并属于体验式教育学派(experiential and educational)。这基于下列信念:心理学早已超越理性认知学派了;个人的身体和情感体验,是个人本质和现实的一部分,其学习和整合能力以及自我教育功能,跟大脑理性能力以及自我教育功能同样重要。没有前者,个体的综合学习和成长能力是残缺和不完整的。

      

 

3. 导师个人化分享的榜样性、示范性和启发性教育

 

       凡是上过海文课程的人,都深知海文课程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每一个导师和助教都会非常慷慨地分享自己个人生命经历与经验。这是知行合一和言传身教。经常有学员打电话问我,他们在跟朋友或同事分享海文经验时经常感到缺乏力度,或无意中去到了控制的方向。我的标准答案是“别说名词,讲故事!”。分享自己实践海文生活方式的生命故事和经验,不会让受众感到你在传道,而是在同理。这是最有力度的分享。

 

       海文实践和倡导启发式教育(heuristic education)。英文启发式教育的定义是“帮助发现,或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教育方法”。在海文课程里,海文的导师和广大海文实践者是这一教育者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故事,来演示和佐证一个概念或一种立场。在分享穿越生命经验中人性最困难、最边缘性,最创伤性甚至是毁灭性情境的故事中,他们所透露出来的勇气和信念,以及自我觉察的一份自觉,为其他人树立了榜样。启蒙、激励和鼓舞了人群。海文相信榜样的作用!

 

5. 教育学派和疗法的区别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海文和其他流行学派的区别。我下面的总结,来自于对黄/麦著作《懂得生命》一书中“疗法与教育”一章的概括。

 

       首先,黄/麦引用了韦伯斯特词典对于疗法的定义:“疗法是依靠某些药物和治疗过程对于残疾和疾病的治疗”。同时,他们归纳了西方传统范畴里疗法的一些基本假设:

 

问题源于疾病;人的身体疾病或头脑弱点导致一个人易受外界细菌、疾病和创伤性经验的侵袭和影响。在外界疾病和细菌侵袭、社会机构和组织体系面前,个人是无助的。

治疗框架在治疗师vs.病人的关系中进行。在其中,治疗师被看成上位的,先知先觉的,有洞察力的,甚至拥有魔术般的愈合力量的。

 

       黄/麦认为,上述假设的根源来自于一个更根本的立场,即受害者哲学。在西方治疗学派范畴里,当一个人发生了“故障”时,那一定是此人的孩提时代出现问题了,一定是他早期生活里的某个时候发生了什么。这背后隐现出一个微妙但坚定的受害者态度,在其中,指责被指向对儿童拥有权力的父母、兄长、老师、细菌、机构和整个社会。而这样的受害者理所当然需要被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治疗师和顾客一起努力,找到导致顾客受害的始作俑者。在北美,在很多案例中,此时法律体系还开始介入,将加害者绳之以法,或利用公共舆论鞭笞之。

 

       海文并不否定疗法的功效和运用。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在疗法中所导致的顾客对于治疗师的依赖。这种依赖挤压了个人自己独立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剥夺了个人责任感的培养和承担。同时,治疗师vs.顾客框架乃是一种物化关系。在这里我顺便穿插一段经历作为佐证。在不久前举办的“阶段三”课程中,每天都不时地有学员举手让戴维为他们所报告的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做出解读。戴维自始至终婉拒回应,并不停地反问“你自己的看法呢?”。这个现象折射出上述的顾客对于治疗师的依赖现象。当然我们也见证了海文导师对于自己立场的坚持:我没有你要的答案,但我愿意陪你一起去探索……

 

       海文倡导一个全人的理念。海文教育学派工作方法所要传达的讯息是:(1)我们可以也必须超越治疗师vs.顾客关系框架,穿越物化和被物化,才能开始看见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看见他人;(2)尽管我们经验了过往生命中的一些痛苦和不幸经历,但我们并非受害者,我们可以自我负责,承担起成长的责任;(3)我们过去的负面经历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全人;我们的每个部分和经历的每个瞬间都是全体的一部分,都是此刻瞬间的全体,我们的潜力全部从这样的信念中开始浮现并获得实现。

 

6有关海文若干理念的澄清

 

    这是本文最后一部分。其实,这部分原本才是本文的初衷和意图。这一年来,我和邓总(中国海文公司现任总经理)经常交换信息,交流对于一些在中国海文平台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的看法。我们发现,在海文扩大自己的感召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观念上的混淆,因此认为有必要进行澄清。下面的观点,是我个人对于海文精神的解读和延伸。同时,我也将这些观点与加拿大海文学院在台湾和香港的朋友和同事们进行过核对,并获取了他们的认同。

 

海文是生活里的和生活化的,是中道和谦卑的;海文人是真实和踏实的生活者。

海文接纳和尊重他人选择,从不认为自己的立场是绝对和唯一的真理。海文无需为自己的信念进行防卫与辩护,也不刻意征服别人。海文的魅力在于榜样的启迪。

海文课程不刻意追求高亢能量效果。就能量这个角度讲,海文在课堂里的工作是仅仅帮助个人打通固着的能量而已。

海文不给人喂鱼,而是希望教会人自己打鱼,而后者在学员相互分享/互动和学习中、在理论模块的学习和课后实践中、在导师/助教/其他学员榜样作用的启迪下、在课后不断地自我觉察和行动中获得实现。

海文从来没有反对和排斥过“理性”。海文崇敬和融合人类所取得的所有科学与文化成就。

海文不同意“跟着能量走”的说法,如果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在情境中不敏感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话。(“跟着能量走”这句口号,流行于欧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中。当时,很多人念叨皮尔斯的完形祈祷词“吾人不是为满足你的期待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你来到此世也非为满足我的期待”。海文认为,这不是关系的态度,从这里出发走不到亲密关系。皮尔斯的完形祈祷词被很多人用来为自己的不负责和缺乏关心他人的行为找到依据。(见《懂得爱》关于“期待”的论述)。

海文是教育派,不是治疗派。在海文里没有所谓的大师。

海文反对暗地里抱着“我有智慧、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态度在人群中居高临下。这是一种物化自己和物化他人的立场,一种非包括性和非关系性的态度。这个态度和立场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中国海文公司认可、接纳和鼓励大家学习除了海文以外的其它任何学派和流派。但同时我们也要求大家对于海文学派与其它学派/流派的根本区分建立明确概念。我们要求大家在自己的课堂里带领课程时,如果你作为导师的个人呈现模式和教学方法并非海文式的(即教育式和启发式),请务必勿使用海文的称号,否则会在人群和市场中引起混乱,并陷海文于不义。

 

结束语:

 

    希望行文到此,已经初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为外界,尤其是中国的学术界,在学术话语框架内了解海文起到了一定帮助;第二,对于已经熟悉和上过海文课程的人,本文对于您俯瞰海文全貌有所助益,这样,也许您就对于本文最后关于澄清海文理念的条框有所理解和谅解。同时,欢迎任何人对本文进行回馈和指正。

 

    最后,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感谢所有中外海文人这些年来对于海文事业的认可、参与和支持。我们海文全体员工(相信我能够代表他们说下面的话)和我本人因你们的认可和参与而感到敬畏、神圣和增添了力量与信念。


爱,也是一种上瘾

-- 此文摘自加拿大海文学院创始人黄焕祥与麦基卓所著的《懂得爱》,献给父母与爱人们。

 

上瘾很容易。健康的人如果长期注射胰岛素,身体就会逐渐失去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所以必须依赖外界的胰岛素来源,才能维持健康。长期食用高糖饮食(快速的能量来源)的人也有类似现象,会丧失自己产生能量的能力。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需要总是得到快速的满足,一直没有遇到挫折,也会有相同的过程,逐渐发展出理所当然的感觉,以为自己天生就有权利得到这种照顾。一起“被爱”的人(更准确地说是得到太多关注的人),很少运用自己爱人的能力,就有依赖别人照顾的需求,“迷上”外界满足需求的来源。

 

会让别人在情感上“迷上”(上瘾)他的人,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不足感,以及生活缺少真正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依赖别人对他们的依赖。这种情形很常见,源于父母“过度看重”小孩,很少让孩子脱离自己的目光。不幸的是,对父母和小孩来说,这种过度担心的养育方式其实是着迷的症状,并没有认可和肯定对方;这种父母需要小孩的情感、关注和顺从,才能维系生活的价值感。对孩子的“着迷”(一般人称之库“爱”),有时成为夫妻避免处理彼此关系问题的简便方法。(纽约客)杂志有幅漫画是一对勾肩搭背、看着卧室窗景的中年夫妻,搭配的文字是:“亲爱的,小孩现在都长大离家了,只剩下你和我对抗了!”

 

亲子的着迷式互动可以为小孩提供大量关注,但缺少认可,这种态度常常造成子女无法与人有效沟通、建议有意义的关系。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低落,对别人发展出过度的期望,自己则有不切实际的理所当然感,与人建立感情时,会想控制、占有对方,为关系中的每一件事指责对方。不幸的是,这是社会所认为的理想关系,情歌总是哀怨地唱着“我不能没有你”和“你照亮了我的生命”,所以“没有你,我该如何活下去?”是爱情故事的典范。例如《罗密欧与茱莉叶》要我们自杀,而不是面对没有彼此的生活。

 

舍得注意的是,上瘾的次文化中,提供药物的人(“药头”有时会被上瘾的人视为“妈妈”,药头有时会先免费提供毒品,直到接受者上瘾为止)。这个过程很像之前提到的例子:关闭身体本身的运转,让药物负责身体功能,提供幸福、兴奋或放松的感觉。一旦上钩,就需要定期依赖外界的来源。对药物和对人的上瘾具有许多共通之处,难怪脱瘾的症状都如此雷同!

 

一旦药头成功建立上瘾的需求模式,就能控制对方。如果药头认为某个人不听话,就威胁不给药物,能使对方很快顺从。一段时间之后,瘾头越来越大时,药头就可以提高价钱,增加对上瘾者的控制。就像所有上瘾的情形一样,人的灵魂被腐蚀,丧失了自我。上瘾者可用的方法似乎非常有限,而且常常是伤害自己的方法,他们可能威胁要换别的药头,用别的药物取代,或是威胁要自杀,包括象征性的自我毁灭行为(比如意外事故、身心疾病、失业或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