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轶事讲了什么:彭静山针灸秘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16:58

彭静山针灸秘传  

彭静山针灸秘传绝招〔转〕
一、 身柱妙用 
   身柱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 1.5 寸 28 号针(长 4.5cm,直径 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 20 分钟至30 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强壮 
   1. 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2.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3. 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 
   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 
   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 
   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 
   1. 感冒高烧至 39C 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 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 
   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 1 次。连续3—7 天。 
病例举要: 
   1. 高烧 
   1984 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 感冒 
   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 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 3 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 
  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 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病例举要: 
   王 XX 女 50 岁 家庭妇女 
   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责任,但其疼不止,用药无效。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类似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三、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 l 寸长的 28 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病例举要: 
   刘 X 男 40 岁 某设计院会计师 
   主诉:近 3 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小便涩少,经治不愈,而且日渐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 
   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寞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
 辨证: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是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不效,脉更无神。改用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2 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5 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