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最低工资标准:石瞳论诗:近体诗词中的数字对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2:56
 标签:

安徽文坛

曹雪芹

杜甫

格律

近体诗

孙髯翁

对仗

数字诗

文化

分类: 石瞳论诗

写诗词的同志们都知道有个词牌名儿叫“卜算子”,据说这个名字来自于中国小朋友耳熟能详的骆宾王老先生。因为据万树《词律》转述,骆老先生写诗超级喜欢用数字,像卖卦算命之流成天背数字一般,于是乎有人给骆老先生起了个“卜算子”的绰号,延伸到宋代,造出来个词牌就叫这名字。

其实身为四杰之一的骆老先生这爱好要是放到现在,完全可以和台湾著名音乐人邰正宵拜个把子。邰正宵唱歌喜欢用数字,这是众所周知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千纸鹤》《一千零一夜》《爱归零》《找一个字代替》《单情弦》等等等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曾风靡一时。从这也可以看出,数字这玩意儿自从诞生之后,一方面固然方便运算,另一方面就是为广大的诗人词人们让想象力自由发挥提供了文字基础(当然,还有歌手)。平心而论,诗词中用数字的地方多了去了。什么“白发三千丈”啊,什么“一寸相思一寸灰”啊,都是。这样的数字运用,咱们今天不谈;咱们今天说的是诗词中的数字对仗。下面先整上几句经典的数字对仗,大家混个眼熟: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话说近体诗词里,对仗时候要秉承一句并不十分靠谱的老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我们姑且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三连尾和变式句暂不考虑——简言之,出句的偶数字如是平声,对句的偶数字就必须是仄声,反之亦然(注:这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这样一看,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比如吧,碰上要写类似于例1的句子,就好办很多,因为使用的数字在第五字,多数情况下可以暂时忽略平仄。而后三个例子中,数字在出对句里都占据了两个字,不计平仄是不可能了。比如例2中,“十四”的“四”对“三千”的“千”,以仄对平;例3中,“八千”的“千”对“三十”的“十”,以平对仄。例4以“十”对“百”,是词中常见的以仄对仄。这三个例子,按体例规定了平仄,一毫也错不得。

但是我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亿……会发现一个很坑爹的情况:这十五个数字里,正儿八经的平声字只有“三”和“千”,还有几个勉强可以以入代平的“一”“六”“七”“八”“十”“百”“亿”,其他的,全是上去声字!

话说回来,“以入代平”虽然允许,但是毕竟是特例,放在词里可以稍微一用;放到比词严格很多的近体诗里,最好还是不要用。这样一来,写近体诗的时候,现实就非常残酷了:除了“三”和“千”之外,其余这些数字全是仄声!要用这俩字来对其他的数字,难度可想而知。

比如,出句是“知心情一世”,第四字“一”为仄,我们当然可以对一个“携手约三生”。一首诗用“三”对仄声数字,还可;两首诗换“千”来对仄声数字,也行;三首诗?难道就把“三”“千”俩字翻来覆去的用?那岂不是太多太滥,就连“三”和“千”这俩数字看到自己也会干呕。

所以,古人在数字对仗中发明了一招比较狠的式子,极大地扩展了对仗中运用数字的范畴。本来嘛,在对仗里,数字只能和数字相对;但是古人适当放宽了规定,即只要包含数字含义的字,都可以与数字相对,例如:半、几、多、少、数、众、诸、满、许、重、再、空等等,更不用说双、两、无、独、廿(念)、卅这些数字的别称了。如此一来,许多平声字加入到数字家庭里去,大家的对仗就方便多了。下面看例子:

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沈佺期)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魏子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萨都剌)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贺铸)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

这里有个牛逼闪闪亮晶晶的例子,不得不提。这就是咱们伟大的诗圣杜工部先生发明的“暗数对”。看道是: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同学,看对句都知道“七十”是数字,那么在出句中,三四两个字也必须是数字才对啊。可是杜甫却用“寻常”来对“七十”,奇哉怪也!

如果咱们去追究“寻常”二字,就会发现这两个字实在是不寻常。

《国语》有云:“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韦昭注释:“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可见,“寻”和“常”原来是旧时的长度单位,而石某刚刚也说了,只要包含数字意义的词,都可以与数字相对。于是乎,杜甫就玩了以“寻常”对“七十”的这么一招,估计他老先生写这两句的时候,心里也在窃笑呢。

往下再多扯几句,其实数字对仗可以放宽这一定律并不是只适用于近体诗词,到明代,对联正式成型之后,许多书写出来供观赏的对联仍然可以用这一定律来丈量。比如清代有“联圣”之称的孙髯翁曾经为云南大观楼写过一副180字的长联,上下联开头结尾分别是:

“五百里滇池…………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自这一联,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平仄得当,我们在近体诗词中用到对仗的时候,还是可以放宽一些要求的,诗词有定格而无定法,诗词中的对仗也是一样。为文太死板是难出佳作的,杜甫后期的诗作,常是依体例而作妙语,如曹雪芹所言:“若果有了奇句,平仄不对也是使得的。”定格定法,存乎一心。作诗作成杜甫这样,才是最高境界,石某今生是无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