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一14:解开故宫地毯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2:12:14
宫廷部苑洪琪负责清廷原状陈列,故宫大修将扭转“重文物、轻宫廷”局面

    故宫是博物院,但它首先是故宫。

    虽然故宫藏宝无数,但对于普通参观者来说,古代皇帝嫔妃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比那些“瓶瓶罐罐”吸引力更大。

    “文物原状陈列”概念的提出让故宫在“文物”与“宫廷”的钟摆间找到了最和谐的节奏。

    1951年11月生于天津市。197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同年10月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宫廷史的陈列与研究工作。1998年院机构改革,成立宫廷部,任宫廷部副主任。1996年晋升副研究馆员职称。

    地毯被小心翼翼地打开,浅黄色的毯子表面,两条游动的金龙从200多年的历史中渐渐苏醒过来。眼前的情景让苑洪琪的手有些颤抖:四方地毯一角的弧形缺口正好合成了一个整圆,这个圆正好和太和殿中的蟠龙金柱一样粗。

    显然,地毯一角的弧形缺口是根据蟠龙金柱的粗细特意留出的,换句话说,这些地毯曾经来自太和殿。随后,类似的惊奇在中和殿、保和殿也相继出现。

    2002年4月,苑洪琪和同事刘宝建的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故宫三大殿的地毯,而且打破了学界“清廷三大殿不铺地毯”的认识。

    在这一年里,辛亥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在故宫拉开:一期工程计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完工,整个大修到2020年完工,预计投资19.52亿元人民币。

    故宫博物院一位负责人说:大修将改变故宫“文物展览占上风,宫廷展示占下风”的传统,发挥故宫古建筑、宫廷原状陈列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积极参与者,她的职责就是负责复原清代宫廷文物原状陈列和宫廷史研究。

    “文物原状陈列是故宫特有的内部习惯称呼。”苑洪琪自己的解释是:根据史料复原文物,陈列文物原貌,还原某一时段的场景,展示帝后生活及宫廷制度。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藏品和建筑,还看到宫廷是如何运作、外朝内廷是如何生活的;故宫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物标本,还是生动的文化载体。1976年10月24日,25岁的苑洪琪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和5个同学一起分到了故宫博物院。苑洪琪分到保管部宫廷组,负责宫廷展览。

    这天,苑洪琪从人流中穿过天安门,广场上,一场针对江青的大批判正在举行,这年秋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对江青实施审查。故宫院内,一场名为《祸国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罪行》的展览适时开展。展览里,慈禧被刻画成一个“吸血鬼”、“权欲狂”。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样的展览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味。

    “文革”以来的第一次展览引起了轰动,苑洪琪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盛况:每天展览中间打扫卫生时,地上都能扫出一捧扣子。

    年轻的苑洪琪成为这次展览的助手。20多年后,苑洪琪成为一位研究慈禧的专家,写就了《慈禧生活艺术》等专著。而在之前的那些年,故宫更多的被指称为“最大的地主庄园”、“人民埋葬封建王朝的历史见证”。

    当时,三大殿的本来面目已不复存在:拆去皇帝宝座、匾联,皇帝主持大典前临时休憩的中和殿改成了“人民休息室”,殿中间摆着一张长条桌,10来把椅子,桌子上摆几张报纸……

    “皇帝怎么祭神啊?”改革开放后,回国祭祖的华侨对着空荡荡的三大殿失望地问。

    1993年,故宫决定复原三大殿文物的原状陈列。苑洪琪所在的宫廷组参与了此次恢复。

  复原还是新建  宫廷原状陈列之争

    “说句实话,过去我们多注意文物的艺术价值,对宫廷历史价值的研究并不重视。”苑洪琪说。

    苑洪琪所在的宫廷部原是故宫保管部的一个组,十七八个人,直到1998年4月才正式升格为宫廷组,现有工作人员47人。

    与一般的博物馆相比,故宫除了展示收藏文物外,通过建筑、内部陈设、仪仗、服饰以及祭祀,展示帝后生活及宫廷制度,是故宫的另一种价值。

    受前苏联影响,故宫博物院一度被定位为艺术性的博物馆,故宫只是作为展示藏品的建筑空间。在这一定位的指导下,重艺术价值轻历史价值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上个世纪一位院长回忆:上任不久,就组织开会讨论故宫的定位,结果管宫廷的说宫廷重要,管文物的说文物重要。

    “文物原状陈列”概念的提出对这种现状发起了挑战。它的提出和参观者的预期是一致的。

    故宫先后在多个宫殿中设置展室,把原来摆放在各个宫殿的瓷器、玻璃、青铜器、钟表、珐琅等艺术价值较高的藏品集中分类展览。但毋庸置疑的是,绝大多数故宫参观者还是冲着“皇帝”来的:他们感兴趣的是“皇帝”生活、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为了看那些“瓶瓶罐罐”的艺术品。

    2001年12月,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视察故宫指出:要全面恢复故宫室内的陈列原貌。即原来明清时期什么器物放在屋内什么位置,要根据现存档案、图谱的记载,仍要将相关器物放在它原有的位置。

    此次故宫大修,正式把“文物原状陈列”的理念明确在规划中。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指出:长期以来,故宫对于艺术品文物非常重视,而对于作为皇宫本身的故宫则没有同等重视。这次的大修,可以视作恢复对后者的重视。

    故宫有580多年历史,恢复什么时期的原貌呢?苑洪琪说:这又是一个新的争论,文物原状陈列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

    具体到三大殿,据苑洪琪介绍,平时都应该是空荡荡的,太和殿只在即位、大婚、册立皇后、元旦赐宴等使用,一年不一定使用一次,里面的布置也是根据不同的仪式临时布置的,而保和殿只在三年一试的殿试使用,三年才会用一回。

    是恢复元旦时的原貌,还是恢复皇帝即位时原貌?况且清朝各帝皇时期,布置也是不同的,恢复谁的呢?

    苑洪琪回忆,当时有的人主张保留空荡荡的样子。一些人主张仿照有些风景点,在大殿中塑一些蜡像,但苑洪琪等人坚持认为,蜡像破坏了宫廷的原貌,故宫不应搞这些庸俗的东西。    讨论的结果是:三大殿做一些基本的恢复,地毯、匾联的复制工作落在了苑洪琪和她的同事肩上。洋人下跪  触动地毯研究

    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影响着文物的价值判断:故宫所藏的文物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字画类、丝织品、陶瓷、珐琅等物件研究较为重视,而对于艺术价值不高的诸如宫廷当年生活用品等则研究较少。

    “校尉庆祥年三十九岁,面黄无须。宣统三年制造,第三百八号。”在故宫,这样反映皇宫警卫制度的腰牌有上千件,过去均因艺术水准不高而不被当作文物看待。许多宫廷遗物甚至被批量处理过。

    宫廷部的地库里,这样的低等级甚至不上级的文物有24万件,多为宫廷典章制度使用的易耗品,包括丝绸、木雕、青铜器和陶瓷。

    “许多殿堂被拆卸得面目全非,一个复原就需要查大量的档案,还要考证大量文物,其中的艰难不亚于一次考古。”亲历了多次原状陈列后,苑洪琪感慨地说。

    清朝重大仪式结束后,太监一般对地毯不做清洗,随便一卷放在一旁。因为体积过大,厚重,十几个棒小伙儿都抬不起来。1925年后,堆积如山的地毯一直被存放在御茶膳房楼上库房中。

    “房子连玻璃都没有,风蚀土浸,糟朽严重,一闻就顶鼻子臭味。”苑洪琪后来拍下了清理时的照片:毯子里到处是老鼠洞和黄鼠狼窝,第一天,光老鼠屎等杂物就清出一推车。

    苑洪琪讲述了这么一个细节:1994年起,故宫陆续编辑出版了《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大系)》(60卷),几乎囊括了故宫全部文物的精华,但惟独没有收录地毯。很多故宫的工作人员对保存在御茶膳房这堆地毯一无所知。

    2001年,御茶膳房里这堆沉睡了76年的“庞然大物”被一个英国人———地毯收藏家麦克唤醒了。

    一天,这位英国地毯收藏家来到了苑洪琪的办公室,提出要看一看清代的宫廷地毯。麦克同时还是一名地毯著作出版商,此前,已经分别出版过意大利、德国、英国宫廷地毯的图片分册,此次专为出版“中国与东南亚”分册而来。

    麦克拿出自己收集的3张故宫地毯的照片,苑洪琪辨认后认为:这些照片中的地毯是不久前故宫自己复制的,并不是皇家地毯。

    麦克依然心存一线希望:“故宫里还有比较老的地毯吗?”

    “当时故宫并没有人研究这个,就想推了算了。”苑的一个同事对麦克说:“老的地毯有是有,就怕你不愿意看。”    打开库房后,麦克“刷”地跪在地上,对着堆积如山的地毯泪如雨下:“我终于见到了最古老的皇家地毯了。”寻找史实物证  力求旧貌重现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决心对这些地毯做一些研究。”事后,苑洪琪回忆说。

    让苑洪琪纳闷的是:麦克凭什么一下子就能看出地毯的年代呢?麦克告诉苑:他见到的是一块明代的地毯。这一判断并没有得到苑和同事的认可。

    麦克揭示了其中的秘密:跟清代相比,明代地毯上绣的龙瘦骨嶙峋,而清代则较肥厚,越到晚清,龙越肥而无神;明代绣的是典型的牡丹花,清代则是想象的、既像莲花又像牡丹的宝相花。

    后来,碳14对地毯的经线检测结果证实了麦克判断:其年代正处于明朝的15世纪,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2001年,御茶膳房将要维修,保存在里面的地毯必须搬走。苑洪琪向院里申请了10万元经费,雇了70多人对地毯进行了清理。

    8月的一天,房门打开,清理工作开始,刚刚轻轻地拍打毯子,工人的头上、脸上就被飘起的尘土、虫霉、蛀皮覆盖了。

    征得院方的批准后,苑洪琪和刘宝建弄来一个吸尘器,用最小的功率小心翼翼地吸去尘土。

    苑洪琪和同事先后共清理出各种地毯800余块,其中来自三大殿的近百块,大小都在6米宽、12米长左右。

    随后,苑洪琪、刘宝建对地毯进行了丈量,吸尘抖晾、熏蒸洒药,最后用杉篙做成毯轴,外面包上防潮防腐的无酸纸。

    整理出来的地毯用大塑料纸包裹,统一消毒后,存放在故宫北五所最好的地面库房内。刘宝建介绍:院里已经决定,准备再消毒一次,把地毯放在离地的坡形支架上。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地毯的年代都在200多年前的清代中、前期,一些是更早的明代中、晚期,晚清的是极少数。这一发现使故宫成为国内最丰富、最全面、级别最高的地毯收藏之地。

    另一个发现是:从用材、用色看,充满了浓厚的皇家气息,说明这些地毯大多数由皇家专门按照一定画稿组织编织的,地方捐贡仅为少量补充。

    文饰研究还显示,清代的地毯明显受到明代地毯和西洋艺术手法的影响:龙凤毯和锦纹毯有明代遗风,锦纹毯在乾隆时期消失;清早期的宝相花毯花叶小而少,后来花叶越来越大而多,花哨的弯曲度明显借鉴了西方洛可可和波斯风格。

    苑洪琪、刘宝建还发现:传统的专著认为,宫廷地毯的经纬线特别是经线应该是麻的,但经过检测和手触摸,发现三大殿地毯的经纬线都是丝的。

    苑洪琪、刘宝建研究发现:宫廷中的小块地毯(即“万能地毯”,不固定地铺在某宫殿的地毯)来源非常复杂,有的是后来收购的,有的来路不明。

    为了弄清这些地毯的来源,苑洪琪向民间的私人收藏家求教,在那里,她得到了区分地毯产地的方法:初步判断这些地毯产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北京。    为了让花饰更突出,一种地毯在花纹上绣有金银线,经鉴定,这种地毯原产于新疆。为了复制地毯,苑洪琪找到了新疆。令她失望的是:当地根本不知道他们曾产过这种地毯,“最大的可能是,这种手工工艺已经失传了。”解开地毯之谜  “做了一件大好事”

    清代至今,三大殿地面铺的都是金砖,民间俗称“金砖铺地”。

    所谓“金砖”,由苏州优质土烧制,先用糠草熏1个月,再用片柴、棵柴各烧1个月,然后用松枝架烧40天,共烧130余天。铺在皇宫地面上后,还要在上面涂生桐油,看上去像撒了一层金粉,如今手艺已失传。

    通常,学界据此认为:清代时,三大殿是不铺地毯的。

    在对御茶膳房地毯进行研究后,苑洪琪对这一传统说法产生了质疑。

    苑洪琪认为:明代宫廷盛行“凡地必毯”,只要有空地必然用毯子盖满。这种风气是受到元代蒙古宫廷的影响。

    蒙古世居毡包,建立政权后,借鉴汉族定居后,把毡包四处布满毯子的做法保留了下来。

    苑洪琪设想:既然明代能接受元代蒙古的影响,清代会不会接受明代的影响呢?另外,清的祖先女真与蒙古关系密切,清的沈阳故宫的样式就明显受到了蒙古毡包的影响,清会不会接受蒙古的影响而铺满地毯呢?

    苑洪琪把目光投向了故宫所藏的档案,她发现:在一个御批中,康熙告诫:地毯上的图案,不要使用西洋画常用的透视影子的花饰。

    在宫廷另一份档案———清掌仪司收藏的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中描述:光绪大婚时,太和殿四处挂盖龙凤双喜的壁衣及地衣,壁衣即挂毯,地衣即地毯。

    这些地毯会不会在后来的大火中烧掉呢?苑洪琪又产生另一个质疑。

    这一质疑很快被否定:1920年日本出版的《清朝皇室写真》中,一幅照片清晰地显示:至少到1919年,太和殿还是铺着满满的地毯的。此时,溥仪虽已退位但仍居于宫中。

    “做了一件大好事。”听到苑洪琪的研究成果,已故的著名故宫研究学家朱家溍非常欣慰。

    最大心愿  让宫廷陈列研究成文

    9月30日下午5点,苑洪琪推着自行车“嘎嘎”地行走在故宫的宫殿之间,由她负责的清代皇帝卤簿(注:卤簿即皇帝出行的仪仗队)展览在太和门两侧的朝房里完成了,国庆节一早,这个展览与游客见面。

    今年54岁的苑洪琪即将于明年退休,这辆陈旧的自行车也将伴随她离开工作30年的故宫。    “干不到故宫大修完成的时候了。”苑洪琪最大的一桩心愿是:把自己和同事对宫廷地毯的研究写成文字,把研究成果留给后来的研究者们。1「太和殿」皇帝大典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其在明清时期为皇帝举行大典场所的原貌陈列。

    2「中和殿」皇帝阅祭文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皇帝在太和殿大典前,在此休息并阅视祭文原状陈列。

    3「保和殿」科举“殿试”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自乾隆后期起,于此举行科举“殿试”原状陈列。

    4「乾清宫」“藏”皇位继承人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按照雍正帝即位后,在此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原状陈列。自雍正帝后,其“正大光明”匾后一般藏有封存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名的建储匣。

    5「坤宁宫」皇帝大婚洞房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现西端四间保存为萨满教祭神场所,东端二间按皇帝大婚洞房原状陈列,康熙、同治、光绪帝均在此成婚。

    6「交泰殿」储存二十五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现按照当年储印场所复原陈列。

    7「养心殿」溥仪退位处

    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现陈列有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此退位。

    8「军机处」军机大臣值班室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特设军机房;乾隆命名军机处。现按当时军机大臣等在此值班布局陈列。

    9「翊坤宫」末代皇后居所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为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处。现按末代皇后婉容住所复原陈列。

    10「储秀宫」慈禧卧室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处。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后在此生下同治皇帝。现陈列有当时慈禧卧室。

    11「太极殿」后妃居所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晚期称太极殿,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地。

    12「长春宫」后妃居所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孝贤皇后和晚清慈禧太后,曾住于此。现按后妃居住地陈列。

    13「咸福宫」后妃居所

    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按照清朝时后妃居所原状陈列,挂有清高宗御笔匾“内职钦承”。 (记者 谢言俊  摄影\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