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的速度:神灸经纶(阎寿峰初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4:41:01
转自豆瓣
潇遥收藏 神灸经纶(阎寿峰初校)据一九八三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咸丰三年古歙版)和互联网日本藏版及网络流行版
内容提要:
《神灸经纶》为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灸法专著。是书四卷,约28万字。详例蓄艾、用艾、灸忌、灸后调养、经络腧穴,诸病以病分类,详述病候及灸法等,所论均依《内》、《难》之旨及历代经验为要,体现辫证施治之特色。于灸治理论颇有发挥,不失是一部独具风格的灸法专著,是集前贤之大成,学习之必读,探究之必备。本书在据清咸丰三年刻本的基础上,酌加断句、语译及按语,全书约34万字,可作为教学及临床重要参考之用。 。《神灸经纶》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灸疗的理论和实践,并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
目录:

吴氏引言
第一卷
一、说原
二、蓄艾
三、下火
四、坐向
五、点穴分寸
六、早晚次序
七、炙病吉日
八、四季人神所在禁忌
九、逐日人神所在
十、十二时人神所在
十一、炙炷大小多寡
十二、炙忌
十三、补泻
十四、炙后调养
十五、卧时祝法
十六、治虚痨咒
十七、用艾
十八、炙疮候发
十九、炙疮膏药
二十、十二经循行经络
二十一、奇经八脉循行经络
二十二、周身经络部位歌
二十三、十五别络歌
二十四、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原穴
二十五、周身骨度尺寸法
二十六、周身名位经脉骨度
第二卷
一、十二经脉起止
二、肺经穴歌
三、肺经穴图(删)
四、肺经十一穴分寸
五、大肠经穴歌
六、大肠经穴图(删)
七、大肠经二十穴之分寸
八、胃经穴歌
九、胃经穴图(删)
十、胃经四十五穴分寸
十一、脾经穴歌
十二、脾经穴图(删)
十三、脾经二十一穴分寸
十四、心经穴歌
十五、心经穴图(删)
十六、心经九穴分寸
十七、小肠经穴歌
十八、小肠经穴图(删)
十九、小肠经十九穴分寸
二十、膀胱经穴歌
二十一、膀胱经穴图(删)
……
第三卷
第四卷
附一 黄腊炙法
附二 豆鼓饼炙法
附三 蛴螬炙法
附四 神灯照法
附五 桑柴火烘法
附六 砚丞医愿
巻之一     
引言
   尝闻古之医者,识天时、知气运、通四诊之精微,熟诸经之奇正。洞见垣一方人,神乎伎矣。故自《 灵素》传书。难经发难,其文渊深古奥。义理无不包括,诚为金匮之秘册,寿民之宝录。后人得其一二意旨,遂以名家。 但其书有论无方,特示人以大经大法,令后学心领而神悟。惟针灸之治,语焉必详,以针灸有定穴,不得不辨明经络、指示荣俞,使后之业此者,得按经而取穴也!以是知古圣人, 赞化调元,跻生民于寿域。何其用心之细,而立法之密欤!夫针灸由来久矣,《灵枢》为针灸之宗本。自后明医辈出,殆且百家,如扁鹊、仓公、张机、元化、以及东垣、河间、丹溪诸贤,此皆名之最著者,无不各有著述发明先圣之经义;秦汉而下,代有传人,至明有越人张会卿,集诸家之要旨,著为《类经》,而针灸之学益显。然犹有未尽者,惟我国朝纂《宗鉴》一书,为医林之总汇,如众水之归宗,其言针灸审穴分寸,的无差谬,诚哉,卓越千古!惜近世医流,学焉者寡。治针者百无一二,治灸者十无二三,惟汤液之治比比皆然,是岂汤液易而针灸难欤?非也!凡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莫不具有经络脏腑。其中病也,或在经、在络、入腑、入脏,则必待明经络脏腑者, 方可以去病,岂为汤液者可舍经络脏腑,而别为治乎?吾知必无是理也。然则何为治此者多,而习彼者寡?盖以汤液之治,易于藏拙,其用柔而取效可缓,即彼读汤头、记本草者,遂可以医名;若夫针灸之治,苟不明经络俞穴,无从下手,且其用刚而得失易见,人之不乐为此而乐为彼者,由此故也。不知针灸、汤液,其为用不同,而为医则一也。独是用针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调,不可以言针;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所以古人合而言之,分而用之,务期于中病而已矣。是编置针言灸,非以针难而灸易,以针之手法未可以言传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也,苟能精意讲求,由灸而知针,由针而知道。 绍先圣之渊源,补汤液所不及,其功效岂浅鲜哉?爰命孙云路草订成编,以为家藏备要云尔 。时,咸丰元年,岁次辛亥仲秋月,古歙吴亦鼎  砚丞氏自志。
○说原
 粤稽古昔、疗民疾病、有医药而无方书。《素问》辨症论治、经络详明;《灵枢》多言针灸、温凉补泻、法密而用神。自秦汉以下、方书出,而针灸之治,鲜有传人。原针有九、视病之轻重虚实、用以手法、刺浅刺深、呼吸运动之间、须要医者与病人息息相通、方能愈病。非神而明之者、莫能窥其奥旨。灸法要在明症审穴。症不明、则无以知其病之在阳在阴;穴不审、则多有误于伤气伤血。必精心体究、然后可收灸治之全功,而见愈病之神速也。凡人之血气精神、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有阻逆、则阳脉不和、而神无所守;血有凝滞、则阴脉不和、而精日有亏;内伤于七情、外感于六气、皆足为气血病。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诚前圣之妙用、而恵人于无穷也。且有风寒卒中,危在须臾、用药有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医家取効见功,莫过于此者!后人难在取穴,遂与针法并废,而不究心、至病有可生,而无生之之法、任其枉死、良可悲也。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学者不可不知也。
○蓄艾
 凡物多用新鲜、惟艾取陈久者良。以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故必随时收蓄风干、浄去尘垢、捣成熟艾、待三年之后、燥气解、性温和、方可取用。用时,复以手细揉,坚团作作炷。或大或小、临症随宜酌用。庶无有误。
○下火
 灸法下火、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之火。其次用线香火、或麻油灯、蜡烛火、以艾茎烧,点于炷艾、润灸疮至愈、不痛也。其戞金、击石、钻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邵子云、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柘火-伤脉、枣火-伤肉吐血、橘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南齐书》载、武帝时-有沙门,从北齐-赍赤火来、其火赤于常火而小、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灸至七、多验。吴兴杨道庆、虚疾二十年、灸之即瘥、咸称为圣火、诏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故灸病下火、最宜选慎、若急卒惊惶、取用竹木之火、非徒无益、而反有损人、以为灸无功効、而不知用火之过误也。
○坐向
 古法灸病、令病人,春坐东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东、冬坐北向南、后八易要。春向东、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顺迎四时之生气、理为近似、然准此为定向、尽人所同、但人各有定命、各有五行生克制化、不若遵宪书九宫、男女定命、坐旺迎生为准的。如一宫立命、干兑为生、坎为旺、坐坎向干,或向兑、皆为生旺互用。二宫立命、离为生、坤艮为旺。三四两宫立命、坎为生、震巽为旺。五宫立命、男寄于艮、女寄于坤、生旺与二八两宫同。六七两宫立命、坤艮为生、干兑为旺。八宫立命、生旺同二宫。九宫立命、坤艮为生、离为旺。照此安定坐向、灸之乃有神验。
○点穴分寸
 《千金》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痩、皆须精想度量、准而折之。法以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取稻杆芯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或以细绳蜡用亦可。凡点穴、皆要平正四体、无使歪斜。灸时,恐穴不正、徒坏好肉尔。若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反此则不得真穴矣。
○早晩次序
 天有阴阳、日分昼夜、阳生于子,而尽于午。阴生于午,而尽于子。人身之阴阳,亦与之应。故灸法从阳、必取阳旺之时、以正午下火为最善。正时既得、次第须分、如上下皆灸、先灸上,后灸下。阴阳经皆灸、先灸阳,后灸阴。若颠倒错乱、则轻者重、浅者深、致多变症。
○灸病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己未,壬戌。
 成日,开日,执日,天医日。
 忌辛未-扁鹊死日,男忌除日,女忌破日。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
 神常在心,春在左胁,秋在右胁,冬在腰,夏在脐
○逐日人神所在
 初一日足大指,初二日外踝,初三日股内,初四日在腰,初五日在口,初六日在手小指,初七日在内踝,初八日在腕,初九日在尻,初十日在背腰,十一日鼻柱,十二日发际,十三日在牙,十四日在胃,十五日遍身,十六日在胸,十七日气冲,十八日股内,十九日在足,二十日内踝,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外踝,二十三日在肝,二十四日手阳明,二十五日在足,二十六日在胸,二十七日在膝,二十八日阴中,二十九日在胫,三十日在趺[足背]。
○十二时人神所在
 子在左右内外踝,丑在头,寅在耳,卯在面,辰在项,巳在乳肩,午在胁,未在腹,申在心主,酉在膝,戌在腰背,亥在股。
○灸炷大小多寡
 生人体,质有强弱虚实、皮肉有厚薄坚柔、不可不分别灸之。如头与四肢、肌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肢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亦不宜多。背腹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充足、始能去痼冷疾也。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古人灸法,有二报三报、以至连年不絶者、前后相催。其効尤速、或自三壮五壮、以至百壮者、由渐而増、多多益然也。
○灸忌
 灸病,必先候脉,辨症。脉得数実、症见躁烦、口干咽痛、面赤火盛、新得汗后-以及阴虚内热等症、倶不宜灸。臂脚穴-灸多、脱人真气、令人血脉枯竭、四肢削痩、无力。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必年三十以上,方许灸之。恐年少,火盛伤目。故凡灸头、必灸足三里者、以足三里能下火气也。阴晦,大风,雷雨、并人神所在忌日、皆不宜灸。然有病,当急遽之时、又宜权变。
○补泻
 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用火泻者、疾吹其火、令火速灭,须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灸疮七日不发、是气血衰败症,不可治。
○灸后调养
 灸后气血宣通、必须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戒恼怒、平心静气、以养正祛邪。《寿世青编》有五养说、可以却病延年。
 一、在养心。心者,万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相通、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盖一念,萌动于中、六识流转于外、不趋乎善则五内颠倒、大疾纒身。若夫达士,则不然、一心澄湛,万祸消除。老子曰:“夫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所以妄想成病。神仙莫医、正心之人、鬼神亦惮,养与不养故也。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来去、应以自然,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一、在养肝。肝者、魂之处也。其窍在目、其位在震。主春,生发动之令也。然,木能动风、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春气方升,而烦劳太过、则气张于外、精绝于内。春令,邪辟之气、积久不散、至夏则火旺,而真阴如煎、火炎而虚气逆上、故“煎厥”。又曰:“肝气失治,善怒者、名曰煎厥”。戒怒养阳、使生生之气相生于无穷。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菀结也。怒气伤肝、肝为血海、怒则气上、气逆则绝。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倶乱,故为“薄厥”,积于上、势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气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蔵血、和则体泽、衰则枯槁、故养肝之要、在于戒忿怒、是摄生之第一法也。
 一、在养脾。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飢、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人之所资以为本者也。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重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食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生之术、常令谷食气少、则病不生、谷气且然。矧五味餍饫、为五内害乎。甚而广捜珍错、争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与人脏腑宜忌尤未可晓。故西方大法、使人戒杀茹素、本无异道,人能戒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无嗔无贪、邪淫不犯。此养脾在于节食、不可不知。
 一、在养肺。肺者、脏之长也、心之华盖也。其蔵魄、其主气、统领一身之气者也。《经》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充之则耐寒暑;伤之则百邪易侵,随事痿矣。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七情之害,皆气主之也。直养无害、而后得其浩然之正、与天地相通,与道义相配。先王,以至日闭关、养其微也。慎言语、节饮食、防其耗也。气之消息,大矣哉。
 一、在养肾。肾者、先天之本、藏精与志之宅也。《仙经》曰:借问如何是元牝? 婴儿初生,先两肾、又曰:“元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身、先生两肾。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芯、一茎,即脐帯也。莲芯,即两肾也。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原、人资以为始。岂非天地之根乎? 而命寓焉者。故又曰“命门”。天一生水、故曰“坎水”。夫人欲念一起、炽若炎火、水火相克、则火热水寒、而灵台之焰、借此以灭矣。使水先枯涸、而木无所养,则肝病火炎;则土燥而脾败,脾败则肺金无资、咳嗽之症成矣。所谓五行受伤、大本已去、欲求长生、岂可得乎? 庄子曰:“人之大可畏者、不知所戒也”。养生之要首,先寡欲,嗟乎!元气有限、情欲无穷。《内经》曰:“以酒为浆、以欲为常、酔以入房、以竭其精、此当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木之有蠹、蠹甚则木折、欲炽则身亡。《仙经》曰:“无劳尔神、无揺尔精、无使尔思虑、营营可以长生”,智者鉴之。
○卧时祝法
 《经》云:“夜寝欲合眼、以手抚心三过。微祝曰:太灵,九宫,太乙、守房,百神安位、魂魄和同、长生不死、塞灭邪凶。祝毕而寝、此名九宫,隠祝寝魂之法。常能行之、使人魂魄安然、永获贞吉。
○治虚痨咒
 孙真人云:”人病虚痨、阴虚火旺、易生忿怒、莫能自制、崑仑大隠仙师有灭火咒、曰:“上天下地、有我一身、生气运动、耳目聪明。神失气散、冥冥一心,富贵安在?妻拏匪亲、为荣为辱、任人旦评。我今现在、有喜无嗔。灵台仙子、玉阙真君、祛我烦恼、助我精神,真丹内结、浄扫六尘”。黙诵数遍、五脏自覚清虚,内火平熄。久久诵之、虚者实、弱者强、病可不治而愈。
○用艾
 凡下艾时、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则运动之间、其艾必落矣。如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或着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饮之、以壮其神。复如前法、以终其事。
 
○灸疮候发
 灸法、以阳胜阴。着艾火后、须要疮发、所患即瘥。若见灸疮不发、用故鞋底,焙热熨之、三日而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物与食、其疮必发;若气血衰弱者、调之以药饵。又,灸后疮未发、宜乌桕树叶,贴之。疮发,痛不止、用柏叶,芙蓉叶,端午日午时采、阴干,为细末、毎遇灸疮黒盖,平脱、水调少许加膏、着纸贴之即愈。若灸疮出血、用百草霜为末、掺之即止。又,洗法、以葱叶,薄荷煎水,温洗、可逐风邪。若疮发黒烂疼痛、用桃枝、柳 枝、胡荽、黄连煎水温洗。总之、灸后疮发、病易已。疮不发、病难已。以人之元气,胜与不胜也。
○灸疮膏药
 方用:黄芩、黄连、白芷、金星草、乳香、当归、薄荷、淡竹叶、川芎、葱白、铅粉、香麻油。
 以上药味各等分、用香油煎药,去渣。再下铅粉,熬成膏。专贴灸疮。
○十二经循行经络
 手太阴肺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従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头,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兎、下膝中、下循胫外廉、下足、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従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従心系,上挟咽、繋目系。其直者、复従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鋭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両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従缺盆,循頚,上頬、至目鋭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頬,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巓。其支者、従巓-至耳上角。其直者、従巓,入络脳、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従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膕中。其支者、従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従后廉,下合膕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少阴肾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膕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従肾,上贯肝膈、入肚中、循喉、挟舌本。其支者、従肺出、络心、注胸中。
 手厥阴心包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歴络三焦。其支者、従胸中,出脇、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従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両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両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従中,上出缺盆、上项,繋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頬,至。其支者、従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頬,至目鋭眦。
 足少阳胆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鋭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頚、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従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鋭眦后。其支者、别鋭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頬车、下頚、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脇里、出気街、绕毛际、入髀厌中。其直者、従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脇、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絶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脇肋、循喉之后、上入颃、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巓。其支者、従目系,下頬里、环唇内。其支者、复従肝,别贯膈、上注肺。○奇経八脉-循行経络
 任脉:『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関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霊枢?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経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
 督脉:『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繋-廷孔、其孔、尿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簒间、绕簒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巓上、入络脳、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簒。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繋-両目之下中央。
 冲脉:『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気街、并于少阴之経、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霊枢?卫気篇』曰、请言-気街、胸気有街、腹気有街、头気有街、胫気有街。故気在头者、止于脳。気在胸者、止之膺与背兪。気在腹者、止之背兪与冲脉。在脐之左右之动脉者。気在胫者、止之于気街与承山-踝上。帯脉:『霊枢?経脉别篇』曰、足少阴,上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帯脉。『二十八难』曰、帯脉者、起于季脇、回身一周。
 阳脉:『霊枢?脉度篇』曰、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而上行。気并相还、则为濡目。目気不栄、则目不合。『二十八难』曰、阳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脉:『难経』曰、阴脉者、亦起于跟中。由少阴别脉-然谷之穴、上行内踝、循阴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会于太阳也。
 阳维脉:『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溢-诸経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也。
 阴维脉:阴维,起于-足少阴経内踝、上行-筑宾之穴、循腹,至乳、上结喉,至廉泉穴。维络-诸阴、会于任脉也。
○周身経络部位歌
 経络周身十四経。六経表里,督和任。阴阳手足経-皆六。督-総诸阳,任-総阴。诸阳行外,阴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过龈交、脐腹中行-任脉是。☆足太阳経,小指蔵、従跟,入膕,会尻旁、上行-夹脊,行分四、前繋-睛明,脉最长。☆少阳,四指端前起、外踝-阳関,环跳里、従脇,贯肩,行曲鬓、耳前耳后-连眦尾。☆大指次指-足阳明、三里,天枢,贯乳行、腹第三行,痛上歯、环唇,挟鼻,目颧迎。☆足有三阴,行内廉、厥中,少后,太交前。☆肾出-足心,従内踝、挟任,胸腹-上廉穴。☆太厥両阴,皆足拇、内侧外侧-非相联。☆太阴内侧-冲门去、腹四行兮,挨次编。☆厥阴-毛际,循阴器、斜络期门-乳肋间。手外三阳,谁在上? ☆阳明-食指,肩向、頬中,鑚入-下牙床、相逢鼻孔-迎香旁。☆三焦-无名指,阳明后、贴身周回,眉竹凑。☆太阳-小指下行低、肩后-盘旋,耳颧遘。还有三阴,行臂内。☆太阴-大指,肩前配。☆厥-従中指,腋连胸。☆极泉,小内-心経位。手足三阳,倶上头、三阴穴-止乳胸游。惟有厥阴,由后、上巓,会-督,下任流。経脉,従来-皆直行、络,従本部-络他経。経凡十四,络十六、请君次第,记分明。
○十五别络歌
 手太阴别-为列缺、手少阴别-即通里、手厥阴别-为内関、手太阳别-支正是、手阳明别-偏歴当、手少阳别-外関取、足太阳别-号飞阳、足少阳别-光明起、足阳明别-曰豊隆、足太阴别-公孙止、足少阴别-大钟名、足厥阴别-蠡沟纪、阳督之别-号长强、阴任之别-为屏翳、脾之大别-为大包、十五络穴-全在此。『内経?平人気象篇』、更有胃络-名虚里。
○五臓六腑-井兪経合原穴
 井兪経合原者、各経穴名也。手足阳経,有原穴。手足阴経,无原穴。阴之兪穴,即阴之原穴也。
 所出为井
 肺井少商、脾井隠白、心井少冲、肾井涌泉、心包井中冲、肝井大敦、太阳井商阳、胃井厉兑、小肠井少沢、膀胱井至阴、三焦井関冲、胆井窍阴。
 所流为
 肺鱼际、脾大都、心少府、肾然谷、心包労宫、肝行间、大肠二间、胃内庭、小肠前谷、膀胱通谷、三焦液门、胆侠谿。
 所注为兪
 肺兪太渊、脾兪太白、心兪神门、肾兪太谿、心包兪大陵、肝兪太冲、大肠兪三间、胃兪陥谷、小肠兪后谿、膀胱兪束骨、三焦兪中渚、胆兪临泣。
 所行为経
 肺経経渠、脾経商丘、心経霊道、肾経复溜、心包経间使、肝経中封、大肠経阳谿、胃経解谿、小肠経阳谷、膀胱経崑仑、三焦経支沟、胆経阳辅。
 所入为合
 肺合尺沢、肝合曲泉、大肠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肠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胆合阳陵泉。
 所过为原
 大肠原合谷、胃原冲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京骨、三焦原阳池、胆原丘墟。
○周身骨度尺寸今法
 『霊枢経?骨度篇』文所论长短、皆古数也。☆今按-头部折法、以前髪际,至后髪际、折为一尺二寸。如-髪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横寸法、以目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依此。督脉-神庭,至太阳-曲差穴、曲差,至少阳-本神穴、本神,至阳明-头维穴、各开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各开四寸半。☆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为主。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自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横寸,以両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横直寸法-并依此。☆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平。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通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余未尽也。☆脊骨内濶一寸。凡云,第二行,挟脊一寸半、三行,挟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浄以寸半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侧部-四肢折量之法、総以-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
○周身各位-経脉骨
 头:头为诸阳之首。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脳:脳者、头骨之髄也。足太阳膀胱脉-络脳。足少阴肾,属髄海。髄海足、头軽多力。不足、脳転耳鸣、目眩,胫、怠卧。
 巓:巓者、头顶也。足厥阴肝脉,与督脉-会于巓。足太阳膀胱脉-交巓。足少阳胆脉,亦交巓。巓顶之首、俗名-天霊盖。
 :者、巓前之头骨也。小児,初生未阖、名曰门。已阖,名曰骨。即-天霊盖后之骨。
 头角:额両旁-稜処之骨也。足少阳胆-筋脉,皆上头角。
 额颅:额前髪际之下、両眉之上,名曰额。一曰。足阳明胃脉,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筋,上额左角。手少阳三焦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筋,上额。
 髪:足少阴肾,主髪。又为-血之余。
 面:凡前,曰面。凡后,曰背。五臓之精気,皆上熏于面。故面白-応肺、脱気,脱血,脱津液、面皆白。面赤-応心、面黄-応脾、面青-応肝、面黒-応肾、故黒者阴気、阳去-面为之黒。☆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为面中央、応-手阳明大肠。両颧之内、面王之上、応-手少阳小肠、小肠脉,循頬,上、斜络于颧。小肠気血盛、面多肉而平。気血少、面痩色悪。
 顔:顔者、眉目间-名也。眉心,曰阙上、応-咽喉。
 眉:属肝。肝脉,従目系,上额。肝胆相表里。足少阳,风热与痰、则眉稜骨痛。此症,多伤目、至両耳出脓-则危。又応膀胱足太阳、血気盛、眉佳、有毫毛。
 目:目者、司-视之窍也。肝窍在目、故论目、必首肝。
 睛:眼珠也。臓腑精気,皆上-注目,而为睛。血之精为目之総络。
 瞳神:骨之精-为瞳神、属肾。肾水亏,不能养肝、英华不敛、瞳神散大-无光。
 黒珠:即瞳外-黒轮。属肝、为筋之精、内连目系。目内廉-深処为目系。肝火上冲、両轮红痛。
 白珠:気之精,为白眼。黒轮外-四囲白処,皆属肺。肺火上腾、白有红筋。
 両眦:外决面者,为鋭眦。内近鼻者,为内眦。皆属心。小肠,三焦-筋脉,倶至目鋭眦。胆脉起-目鋭眦。筋亦结-目鋭眦。小肠支脉,至目内眦出。膀胱脉,起目内眦。
 眼皮:上下皆属脾。肌肉之精、主约束。胃细筋-散于目下、为目下纲。膀胱细筋-为目上纲。目纲,即上下目胞之両睑辺、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睫毛:属脾。脾胃気虚、目紧皮缩、眼楞急小。睫毛-倒入眼中、谓之倒睫拳毛。
 目涙:涙为肝液。风行水流、肝风动-则涙出。又肝热-多涙、如焼-竹沥、遇火-沥出。迎风出涙、风火合也。悲哀动中、心気与肝気-相迫致涙。
 目:属肺,気结硬。[目ヤニ]
 目骨:目者、目四囲之骨也。上曰-眉稜骨、下即骨。骨之外,即是颧骨。
 :目下之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鼻者、司-臭之窍也。
 山根:足阳明脉,交-山根。山根曰下极、応心。
 鼻柱:在山根下。相家曰-年寿。応肝。年寿左右-応胆。
 面王:在鼻柱下。相家曰-准头、亦曰-明堂。属土,応脾。明堂両旁-为方上。在迎香上,曰鼻隧、相家曰-兰台廷尉、応胃。胃脉-起鼻両旁、筋亦结-鼻旁、即此。
 鼻孔:大肠脉,挟鼻孔。小肠脉,抵鼻。膀胱筋,结鼻下両旁。
 颧:颧为骨本。両颧発赤-主肾败。膀胱,胆,大肠-筋皆结颧。胃筋合颧。小肠経-颧穴,在下、鋭骨端陥中。
 人中:下応-膀胱,子宫。平浅无髭、多-无子。大肠脉-交人中。督脉-水沟穴,在人中。
 :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
 :俗呼为腮。口旁-頬前、肉之空软処也。
 耳:司-聴之窍也。肾気通耳。肾元足-则耳聡。有病,当于肾脉推之。
 蔽:耳门也。
 耳郭:耳轮也。胃脉,上耳前、筋,结耳前。胆脉,三焦脉-倶走耳前、筋,従耳前属目。小肠,膀胱-筋,倶结耳后-完骨。胃脉之支,胆脉,三焦脉-倶过耳后。
 頬:耳前-颧侧,面両旁之称也。大肠筋脉,倶上頬。小肠脉,上頬。胃筋,循頬而上。胆筋脉,倶过頬。肝脉-下頬。三焦-当曲頬、脉亦交頬。胃-頬车穴,在耳下分。
 曲頬:頬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頬车骨,尾之钩者也。
 頬车:下牙床骨也。総载诸歯、能咀食物、故为頬车。
 口:司-言食之窍也。属脾。胃,大肠脉-交口。毕竟-脾为主。葢味,入口,蔵于胃。脾,乃运化精液、以养五臓。故五臓之気、皆统于脾。五臓偏盛、皆験于口。
 唇:口端也。肝脾胃三経所主。热则红甚、寒则淡红、実则红活、虚则黄白。脾燥-唇干、脾热唇裂。肝风-唇动不止。脾寒-唇青,或掲。七情-动火,伤血、或心火伝脾、或厚味积-伤脾、唇肿白、皮皱裂-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黒枣。
 吻:口之四周也。口上有髭。大肠主之。
 颐:口角后、之下也。颐上有髭。胆主之。
 :口之下、唇至未之処、俗名-下把殻。上有髯。胃主之。
 颔:下,结喉上-両侧、肉之空软処也。小肠筋-结颔。胆筋脉-倶过颔。
 歯:口龈所生之骨也。内床曰歯、外板曰牙。牙歯、肾之标。歯病宜帰肾、而治歯,先分-病在牙床。病在牙歯、上床-属胃、喜寒悪热。下床-属大肠、喜热悪寒。床病治歯、歯病治床、诸不応。
 舌:舌为心苗、司-味之窍也。脾,肾,膀胱,三焦-筋脉所繋。
 舌本:舌之根也。
 颃: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気之窍也。
 悬雍垂: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俗名-碓嘴。
 喉:通声息之路也。在咽前、通肺,主出気。故曰还系、又曰-喉気通天。肺热甚、喉唖。胃肾二脉,循喉。
 咽:饮食之路也。在喉后、通胃,主纳食。胃口,在膈膜下。咽至胃-长一尺六寸。通谓之咽门。咽门下,有膈膜。咽気-通地。心脾二脉,挟咽、令咽干。肝脉,循喉后、令咽干。
 喉:肺之系也。
 :胃之系也。咽之低処,曰。小肠脉,循咽、令痛。三焦脉,由喉、令肿。
 会厌: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上司-开阖、为声音之戸。食下,咽不掩、则错。凡舌,抵上、则会厌-能掩喉。喉,咽,,会厌-四者缺一、则饮食廃而死。
 结喉:喉之管头也。其人痩者、多-外见頚前。肥人,则隠于肉内、多不见也。
 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弯横骨。旁接骨之骨。
 骨:膺上,缺盆之外、俗名子骨。内接-横骨、外接-肩解。
 肩解:肩端之骨,节解処也。
 骨:肩端之骨也。即肩解骨头,臼之上稜骨也。其臼,接臂骨上端、俗曰肩头。其外曲巻-翘骨、肩后之稜骨也。其下稜骨,在背肉内。
 肩胛:即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板子骨。大小肠,三焦-筋脉,倶至肩。胆脉,至肩上-肩井穴、属胆。膀胱筋,肺筋-皆结肩。
 臂:上身,両大肢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膊。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処、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倶下接-腕骨也。
 腕:臂掌骨-接交処、以其-宛屈,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鋭骨、亦名踝骨。
 鱼:在掌外侧之上、大指节后,肥鱼-隆起処、其形如鱼、故谓之鱼。
 手: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掌中为手心。手表为手背。
 掌骨:手衆指之本也。掌之衆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手大指:属肺。肺脉,自腋入臑、至大指,出其端。肺筋,即起于大指端、少商穴之次、穴在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循手掌直上、大指本节后,有鱼际穴、为肺。掌后-横纹头,有太渊穴、为肺兪。太渊后,有経渠穴、为肺経。手腕后一寸五分,有列缺穴、为肺络、臂腕曲中,有尺沢穴、为肺合。循上侧,上臑,入腋、其散筋,复自腋,上肩、结于肩端骨-罅中。
 食指:属大肠。大肠筋脉,皆起于食指端、商阳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叶、为大肠井。溜于本节前-内侧、名二间穴、为大肠。注于本节后-三间穴、为大肠兪。过于合谷穴、为大肠原。上侧腕中,有阳谿穴、为大肠経。腕后三寸,有偏歴穴、为大肠络。肘曲纹头-尽処,有曲池穴、为大肠合。由是歴-三里、肘,五里三穴、直上,结于肩之前。
 中指:属包络。包络之脉,自腋,循臑、入肘臂、至中指,出其端。其筋,即起于中指内廉之末、中冲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叶、为心之井。心为天君、其井兪等,倶在包络。屈中指,无名指、両者之间,取労宫穴、为心。掌后-両筋之间,有大陵穴、为心兪。去腕二寸-両筋间,有内関穴、为心主之络。去腕三寸,有间使穴、为心経。上至肘曲-中央陥中,有曲沢穴、为心合。上循-天泉穴之次,结-腋下。
 无名指:属三焦。三焦筋脉,倶起-无名指外廉、関冲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叶、为三焦井。溜于小指次指-本节陥中、名液门穴、为三焦。注于液下一寸、名中渚穴、为三焦兪。结于手腕中之阳池穴、为三焦原。直上腕后二寸、名外関穴、为三焦络。腕后三寸,名支沟穴、为三焦経。结于肘外-大骨陥中、名天井穴、为三焦合。上臑,至肩穴。包络脉之支别,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
 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心脉,循臑,下肘、出小指之端。心筋,起小指之端-内侧、少冲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叶。直上,入掌内后廉、歴神门穴、在掌后-鋭骨中。又歴通里穴、为心络、在腕后一寸陥中。又歴少海穴、在肘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又歴极泉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小肠筋脉,倶起小指外侧、少沢穴之次、穴去爪甲一分、为小肠井。溜于小指外侧-本节前陥中、名前谷穴、为小肠。注于小指外侧,本节后、名后谿穴、小肠兪。直上,至腕起骨陥中、有腕骨穴、为小肠原。踝下有阳谷穴、为小肠経。腕后五寸,有支正穴、为小肠络。肘下鋭骨之后,有小海穴、为小肠合。従是上臑,歴肩解,肩胛、交肩上。
 爪甲:指之甲也。足趾同。肝主筋、爪者、筋之余。
 岐骨:凡骨之両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肺:喉下为肺。喉在咽前、主出気。喉系-坚空、连接肺管、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経』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臓之気、为臓之长、为心之盖。又曰、是経,常多気少血。『难経』曰、肺重三斤三両、六叶両耳、凡八叶。主蔵魄。『中蔵経』曰、肺为生気之原、乃五臓之华盖。张介宾曰、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臓、如蜂、下无透窍。吸之则満、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籥。
 膺:胸上-両旁高処,曰膺。胃脉到膺。胆脉繋膺。
 胸:结喉下,曰缺盆。缺盆下,曰胸。在膺之下。肺脉,布胸中。肺心-筋,结胸中。脾筋脉,皆散胸中。肝脉,上至胸。胆脉,下胸中。肾脉,入肺-注胸中。包络脉,起胸中、筋-散胸中。
 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其合脉也、其栄色也。开窍于耳、又曰开窍于舌。又曰,是経-少血少気。『难経』曰、心重十二両、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蔵神。张介宾曰、心臓尖圆、形如莲芯。其中有孔、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気。下无透窍、上通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臓。心外,有黄赤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周廻相着、遮蔽-浊気、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中也。
 心包:位居-心之四旁、以捧护心、即両乳之中-中穴也。凡筋脉,由胸,下膈、自膈贯胸、如肺,心,脾,肝,胆,肾,心,包络-七経筋脉、皆従此过。三焦脉,亦布中。张介宾曰、心包一臓。『难経』言、其无形。滑寿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臓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竪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霊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有中者、臣使之官、喜楽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臓,居膈上、経始胸中、正値-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実-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経之谓与。
 骭:胸之衆骨名也。
 乳:膺上,突起両肉-有头。妇人,以乳児者也。乳房属胃、乳头属肝。
 鸠尾:即蔽心骨也。其质,脆骨。在胸之下,岐骨之间。
 膈:胸下,原上之界。人心下,有膈膜、前斉鸠尾、后斉十一椎、周囲-着脊。所以遮隔-浊気、俗名罗膈。十二経脉,惟膀胱脉,不贯膈、余皆-能令膈痛。
 肝:『経』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又云、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経,常多血少気、其合筋也。其栄爪也。主蔵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无窍。『难経』曰、肝重二斤四用、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肝之为臓、其治在左、其臓在右脇、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胆:『経』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是経-多血少気。又曰、凡十一臓,皆取-决于胆也。『难経』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両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中蔵経』曰、胆者,清浄之腑、号曰将军、主蔵而不泻。胆寒不眠、胆热喜睡。
 脾:『経』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諌议之官、知周出焉。又云,脾蔵意。又云,形如刀鎌、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兪-当十二椎下。闻香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栄唇也、开窍于口。又云、是経,常多気少血。『难経』曰、脾重二斤三両、広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臓。『中蔵経』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
 胃:胃者、水谷之海、五臓六腑之大原、故胃気-为一身之本。咽系,柔空、下接胃、为饮食之路。咽至胃,长一尺六寸。通曰咽门、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満。又云、是経-多気多血。『难経』曰、胃重二斤一両。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気,従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
 三焦:『経』云,上焦如雾、中焦如、下焦如。又云,三焦者、决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経-少血多気。『中蔵経』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気」也、号曰,中清之腑。総领-五臓六腑,営卫経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気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左右-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栄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腹: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脐:人之初生、胞帯之処也。脐上五寸,上穴分、即上焦。脐上四寸,为中、即中焦、肺脉,起中焦。在此、脐上二寸,为下、即胃下口、属下焦、是为幽门、伝入小肠。旧说,分三部、正分此-上,中,下三。今乃日、中痛-属脾。当脐痛-属肾。小腹痛-属肝。肝脾是矣。当脐-何以属肾? 心脾筋-结脐、胃筋脉-挟脐。当脐,明属脾胃。若肾之筋脉,従腰,贯脊、并不及脐。脐痛治肾、舛谬误人。
 肾:『経』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経,少血多気。其合骨也、其栄髪也、开窍于二阴。『难経』曰、肾有両枚、重一斤二両。主蔵精与志。『中蔵経』曰、肾者,精神之舎、性命之根。张介宾云、肾有両枚、形如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両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帯二条、上条-繋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二穴。是肾帯経过処、上行脊髄,至脳中、连于髄海。
 命门:人身之中,有命门。附-脊骨、対脐。其右旁,一小窍、乃三焦之気所自出、即先天无形之火、曰肾间动気。左旁,一小窍、乃真阴水気所自出、亦无形、髄相火而潜行周身、以栄四末。命门居中、各开一寸五分、分左右肾。両肾中间一点,真阳、乃生身之根蒂、中有相火、代心君行事、故又曰-小心。
 小肠:『経』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廻-畳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又云,是経-多血少気。『难経』曰、小肠-重三斤十四両。
 大肠:『経』云,大肠者、伝道之官、変化出焉。又云,廻肠、当脐-左廻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云,広肠、附脊,以受廻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経,多気少血。『难経』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両、肛门-重十二両。张介宾曰、按廻肠者、以其廻畳也。広肠者、即廻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広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膀胱:『経』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蔵焉。気化,则能出矣。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処、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廻肠、随気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気化。入気不化、则水帰-大肠而为泄泻。出気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肿。是経,多血少気。『难経』曰、膀胱-重九両二铢、縦広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広二寸半。
 宗筋:肝筋脉,结阴器,络诸筋。脾胃筋,聚阴器。肾筋,结阴器。溺孔,即前阴。督脉起処。
 毛际:宗筋上,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葢骨。任脉,由会阴-上毛际。冲脉,起于気街、即気冲。阳明経穴、在毛际両旁、阳明-血気盛、毛美而长。気血少,则无毛。肝筋脉,入毛际。胆脉,绕毛际。
 睾丸:男子-外肾。宗筋下,阴嚢中-両丸也。
 簒:横骨之下、両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両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気之所也。
 脳后骨:属呼-脳杓。
 枕骨:脳后骨之下,隆起者-是也。其骨-或稜,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耳后之稜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両旁之稜骨也。
 頚项:頚之茎也。又曰頚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頚项前,有缺盆穴、属胃、在横骨上、左右各一、为十二経道路、大肠,小肠,胃,胆,三焦脉-倶入缺盆。肺,胃,胆,膀胱筋-倶结缺盆。 缺盆之中、即任脉之天突穴、为頚前,居中第一行脉。 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间-开一寸五分、属胃、即頚前第二行脉。 人迎后一寸五分、名扶突穴、属大肠、即頚中第三行脉。 扶突穴后,名天窓、属小肠、即頚中第四行脉。 天窓后,为胆脉、頚中无穴、乃第五行脉。 足少阳后,名天穴、属三焦、即頚中第六行脉。 天后,名天柱穴、属膀胱、为頚中第七行脉。頚之中央,督脉也、穴为风府、自前中一行,至此为第八行。
 頚骨: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脊骨:脊膂骨也。俗名脊骨。督脉主脊。大肠脉,挟脊。心脉与脊里细脉,相连贯。脾筋,着脊。肾筋脉,贯脊。膀胱筋脉,挟脊、分左右-上项、其分-左右也、従脊开一寸五分为第二行。対第三椎曰肺兪、対第五椎曰心兪、対第七椎曰膈兪、対第九椎曰肝兪、対第十椎曰胆兪、対第十一椎曰脾兪、対第十二椎曰胃兪、対第十三椎曰三焦兪、対第十四椎曰肾兪、対第十六椎曰大肠兪、対第十八椎曰小肠兪、対第十九椎曰膀胱兪。従脊开三寸为三行、魄戸対肺兪、故肺蔵魄。神堂-対心兪、故心蔵神。魂门-対肝兪、故肝蔵魂。意舎-対脾兪、故脾蔵意。志舎-対肾兪、故肾蔵志。膏肓-対第四椎。
 膂:夹脊骨,両旁肉也。膀胱脉,肾脉-循膂。
 腋:肩之下,腋之上际、俗名肢窝。肺筋脉-入腋。心,小肠筋-结腋。胆筋-走腋。包络脉-抵腋。
 脇肋:脇者、腋下,至肋骨尽処-统名也。曰肋者、脇之単条骨之谓也。総脇肋之総、又名曰。肝胆脉,布脇。胞络筋-挟脇。脾筋-结肋。肝脉布肋。
 季脇:脇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肺脉,抵季脇。胆筋脉,乗季脇。
 :脇下-无肋骨,空软処也。胆脉,乗。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寛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両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督脉入腰。膀胱脉-抵腰。
 :腰下,両旁-骨上之肉也。
 臀:下,尻旁大肉也。膀胱脉,贯臀。筋结于臀。
 尻:腰骨下、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寛下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名曰尾闾、一名端、一名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両旁,形如马蹄、附着-両上端、俗名骨。胆筋,结于尻。
 肛:大肠下口也。肛门-接直肠、直肠-接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肺気充足、方能伝送。
 下横骨: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
 骨:其骨,左右両大孔、上両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処、名曰骨。
 骨:下両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柱、在于臀内、名曰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挟之臼,名曰机、又名髀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処、此一処五名也。
 股:下身,両大肢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処、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骨、胫之大骨也。股肉属脾、筋属肝、骨属肾。
 阴股:股之内侧,曰阴股。肝肾筋脉-倶循阴股。
 髀骨: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鎚、接于骨。
 骨:俗名胫骨也。其骨両根、在前者-为成骨、股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伏兎:髀骨前,膝上之起肉、似-伏兎,故名。
 膝解:膝之节解也。膝属-脾肾肝。凡人,逸则痿软-无力、労则痛如针刺。脉-洪数,有力、皆肝肾-阴虚火盛所致。痿软无力、直病之形。作痛如锥、邪火之象。
 骨:膝上,盖骨也。
 连骸:膝外侧,二高骨也。
 膕:膝后-屈処。俗名腿凹。
 :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属足太阳膀胱。
 踝骨:踝者,骨之下、足之上、両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
 足:下体,所以趋歩也。俗名脚。
 骨: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骨者、足趾本节之衆骨也。
 足心:即-踵之中也。
 跟骨:足后跟之骨。
 三毛:足大指-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
 踵: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足趾: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核骨。
 足大指外侧-属肝、内侧-属脾。脾筋脉-皆起于足大指。隠白穴-为脾井、溜于节后陥中-大都穴,为脾、注于内侧-核骨下,太白穴-为脾兪、循大指本节后一寸-公孙穴,为脾络、歴内踝前三分陥中-商丘穴,为脾経、由是-循胫骨后,结于膝-内辅骨陥中,阴陵泉之次,为脾合、従此直上-至阴股,结于髀-箕门之次,臀下曰髀。肝筋脉-皆起于足大指外侧-丛毛之际,大敦穴为肝井、溜于大指缝中-行间穴,为肝、行上,注于本节后二寸-动脉中,太冲穴-为肝兪、结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之次,为肝経、循踝上五寸-蠡沟,为肝络、直上-内辅骨下,横纹尽処-曲泉穴-为肝合、上阴股-五里,阴廉之次。
 旧说:足中指属胃、胃筋,起于中指内侧-厉兑穴,为井、溜于次指外侧陥中-内庭穴,为胃、注于内庭后二寸,陥谷穴-为胃兪、过于上,去内庭五寸-冲阳穴,为胃原、故胃病-足肿痛,足中指不用。自足直上-循足胫,歴腕上-繋草鞋処,解谿穴-为胃経、又歴-外踝上八寸,豊隆穴-胃络、结于膝下三寸,三里穴-为胃合、上膝,循伏兎-结于髀,髀前-膝上起肉処,为伏兎、后为髀関、其脉,自伏兎直下,抵足,入中指中间、则支者,别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按足阳明,是足大指之次指、不是中指、必伝写之误。胃脉,起于鼻之交-中、下行至-陥谷,陥谷穴,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陥中、内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陥中、厉兑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三穴-明是次指。与中指不属。以是知-中字之误。然,则中指-何属?
 『経』云,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侧。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之内庭,厉兑合、是中指,亦属胃也。
 足四指,属胆、胆筋,起-足四指外端,窍阴穴之次-为胆井、指岐骨间,有侠谿穴-为胆、侠谿上寸半,有临泣穴-为胆兪、侠谿上四寸五分,有丘墟穴-为胆原、外踝上四寸,阳辅穴-为胆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为胆络、循胫-至膝外廉,下膝一寸,阳陵泉穴-为胆合。従是上走髀-分为両岐、前者-结伏兎、后者结于尻、直者-上季脇。其脉,自髀阳-直下,出-膝外廉、循胫,抵外踝,至足、入第四指之间。其支者、别上、入大指,贯-爪甲后三毛。故足少阳-血気盛、胫毛长、外踝肥。血気少、胫无毛、外踝痩。病则膝胫外踝,及大节、诸节皆痛。
 足小指、指下属肾、外侧属膀胱。 肾筋脉,倶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为肾井、又侧趋内侧,内踝前一寸-大骨下,有然谷穴-为肾、结于跟踵,踵-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鞭筋処陥中,有太谿穴为肾兪、自跟,别至跟后,踵中-大骨上,両筋间,有大钟穴-为肾络、踝上二寸,复溜穴-为肾経、上,出膕内廉,结于内辅骨下,阴谷穴之次-为肾合、従是-并太阴之筋,上循阴股。膀胱筋,起小指外侧,去爪甲一分,至阴穴之次-为膀胱井、歴本节之前陥中,有通谷穴-为膀胱、本节之后陥中,有束骨穴-为膀胱兪、外侧大骨之下,有京骨穴-为膀胱原、外踝后-跟骨上,有崑仑穴-为膀胱経、循跟直上,至外踝上七寸,有飞阳穴-为膀胱络、贯,结于膕,膕即委中,在膝窝内-约纹中,为膀胱合、由膕直上-结于臀,其脉,従腰-抵膕,出小指外侧,故膀胱病-膕似结,如裂,足小指-不能挙用。
神灸経纶二巻神灸経纶
巻之二
○十二経脉起止
 経始太阴、而厥阴最后。穴先中府、而终则期门。原夫肺脉、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络食指而接手阳明。大肠起自商阳、终迎香于鼻外。胃歴承泣而降、寻厉兑于足経。脾自足之隠白、趋大包于腋下。心由极泉而出、注小指之少冲。小肠兮-起端于少沢、维肩后-上络于聴宫。膀胱穴-而睛明出、至阴于足外。肾以涌泉発、脉通兪府-于前胸。心包-起乳后之天池、络中冲于手中指。三焦兪-始无名指之外侧、従関冲而丝竹空。胆,従瞳子穴、连窍阴于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门、而复帰太阴-以终。
○肺経穴歌
 手太阴経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沢,孔最存、列缺,経渠,太渊渉、鱼际,直出-大指端、内侧少商-如韭叶。
 肺経穴図(省略)
 肺経十一穴分寸
 中府:穴在任脉中行-华盖穴旁、直开去六寸。乳上三肋间陥中、动脉応手。仰而取之。灸三壮五壮。
 云门:穴在手阳明大肠経-巨骨下、挟気戸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陥中、动脉応手。挙臂取之。灸五壮。千金云,灸五十壮。
 天府:従云门穴,下循臑内、腋下三寸,动脉陥中。以鼻尖-点脉取之。 此穴禁灸。灸之,令人気逆。
 侠白:従天府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去五寸动脉中。灸五壮。
 尺沢:従侠白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罅中、动脉応手。灸三壮五壮。甄権云、臂屈伸,横纹间-筋骨罅中。不宜灸。
 孔最:従尺沢穴下行、腕前-约纹上七寸、上骨下骨间陥中。灸五壮。
 列缺:従孔最穴,循外侧行、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以両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従腕后-别走阳明、直出-食指内廉、出其端。灸三壮。
 経渠:従列缺穴,循行寸口陥中。禁灸、灸则伤人神明。
 太渊:従経渠穴,内循-手掌后陥中。毎日平旦-寅时、脉従此始。故一难曰、寸口物、脉之大会。灸三壮。
 鱼际:従太渊穴-上鱼、手大指-本节后,内侧陥中、散脉中-白肉际。灸三壮。
 少商:従鱼际穴,循行-大指内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白肉际-宛宛中。不宜灸。『甲乙経』云、灸一壮。
○大肠経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蔵、阳谿,偏歴,歴-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越-五里、臂臑,肩,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终以-迎香二十止。
 大肠経穴図(省略)
 大肠経二十穴分寸
 商阳(一名絶阳):穴在手食指-内侧端后、去爪甲-如韭叶许。灸三壮。
 二间(一名间谷):従商阳,循食指本节前-内侧陥中。灸三壮。
 三间(一名少谷):従二间,循食指本节后-内侧陥中。灸三壮。
 合谷(一名虎口):従三间,循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陥中。灸三壮。
 阳谿(一名中魁):従合谷,循行手腕中、上侧-両筋间陥中。张-大指次指,取之。灸三壮。
 偏歴:従阳谿上行、手腕后-上侧三寸。灸三壮。
 阳谿(一名逆注、一名蛇头):従偏歴-上行三寸。手阳明。灸三壮。
 下廉:従温溜-上行二寸五分。辅鋭肉分。灸三壮。
 上廉:従下廉-上行一寸、曲池下三分。灸五壮。
 三里:従上廉-上行一寸、鋭肉之端。按之肉起。灸三壮。
 曲池:従手三里上行、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供胸取之。灸三壮。
 肘:従曲池上行、在肘大骨-外廉陥中。与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灸三壮。
 五里:従肘-循行肘上三寸,向里。大脉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灸三壮。
 臂臑:従五里上行四寸。両筋両骨罅-宛宛陥中。伸臂平手-取之。灸三壮。
 肩:従臂臑上行,膊骨头-肩端上、両骨罅処-宛宛中。挙臂取之-有空。灸三壮至七七壮。
 巨骨:従肩上行,臂端-両叉骨间陥中。灸三壮五壮。
 天鼎:従巨骨-循頚、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灸三壮。
 扶突:従天鼎上直行、曲頬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灸三壮。
 禾:従扶突-贯頬。直鼻孔下。水沟旁五分。灸三壮(此穴,一名长频)。
 迎香(一名冲阳):従禾上一寸、鼻孔旁五分。禁灸。○胃経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経-地仓,大迎,登-頬车、下関,头维,対-人迎、水突,気舎,连缺盆、気戸,库房,屋翳寻、膺窓,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満,出-梁门、関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帰来,达-気街、髀関,伏兎,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豊隆、解谿,冲阳,陥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胃経穴図(省略)
 胃経四十五穴分寸
 承泣(一名面、一名鼠奚穴):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陥中。上直-瞳子。正视取之。禁灸。
 四白:従承泣-直下三分。頬-空骨内。亦直瞳子-取之。禁灸。 甲乙経曰、灸七壮。
 巨:従四白下行、挟-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灸七壮。
 地仓(一名会维):従巨下行、挟口吻-旁四分外许。近下-微有动脉。灸七壮、重者七七壮。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小-如粗钗脚。
 大迎(一名髄孔):従地仓,行顋颔下、前一寸三分,骨陥中-动脉。灸三壮。
 頬车(一名机関、一名歯牙):従大迎,行-耳下曲頬端、近前八分陥中。侧卧-开口取之。灸三壮、或七壮至七七壮。如小麦。
 下関:従頬车,上行-耳前动脉。侧卧-合口,有空-取之。灸三壮。
 头维:従下関,上行-额角、入髪际。以督脉中行,神庭穴旁-开四寸半。禁灸。
 大迎(一名天五会):従头维,下行頚下、挟-结喉旁一寸五分、动脉応手、伸头取之。禁灸。
 水突(一名水门):従人迎,下直行。頚大筋前、内贴-気喉。灸三壮。
 気舎:従水突-下直行三分。頚大筋前、结喉下一寸许-陥中。贴-骨尖上,有缺処。灸三壮。
 缺盆(一名天盖):従気舎-下行、肩上,横骨陥中。为五臓六腑之道。灸三壮五壮。
 気戸:従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开-中行四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三壮五壮。
 库房:従気戸-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三壮五壮。
 屋翳:従库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五壮。
 膺窓:従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五壮。
 乳中:従膺窓-下行。当-乳头之中。禁灸。
 乳根:従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三壮五壮。
 不容:従乳根-行在第四肋端。幽门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対-巨阙。灸五壮。
 承満:従不容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対-上。灸五壮。
 梁门:従承満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灸五壮。
 関门:従梁门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対-中。灸五壮。
 太乙:従関门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対-下。灸五壮。
 滑肉门:従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対-水分。灸五壮。
 天枢(一名长渓、一名谷门):従滑肉门下一寸。挟脐旁二寸许-陥中。去肓兪一寸五分。千金云、魂魄之舎,不可针。孕妇-不可灸。久冷,痛,癖,可灸百壮。
 外陵:従天枢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対-阴交。灸五壮。
 大巨(一名腋门):従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壮。
 水道:従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壮。
 帰来:従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壮。
 気街(一名気冲):従帰来,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鼠谿。直上一寸、动脉応手、亦旁开-中行二寸。灸七壮、如大麦。
 髀関:従気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许、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兎之条、故名伏兎。在此肉起后,交纹中。灸三壮。一云、禁灸。
 伏兎:従髀関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间。正跪坐而取之。禁灸。 千金云、狂邪鬼语、灸百壮,或五十壮。
 阴市:従伏兎-下行三寸。在伏兎之下陥中。拝揖而取之。禁灸。
 梁丘:従阴市-下行一寸,両筋间。灸三壮。
 犊鼻:従梁丘下行、过膝盖骨下、骨上陥中、俗名膝眼。此処陥中,両旁有孔、状-牛鼻。在外侧者-故名。灸三壮。
 足三里:従犊鼻下行、骨外侧,大筋内-宛宛中。坐而竪膝,低取之。千金云、灸二百壮至五百壮。 本云、灸三壮。小児忌灸。
 上巨虚:従足三里-下行三寸、両筋骨陥中。挙足取之。灸三壮。
 条口:従上巨虚-下行二寸。挙足取之。灸三壮。
 下巨虚:従条口-下行二寸、両筋骨陥中。蹲地,挙足取之。灸三壮。
 豊隆:従下巨虚,复斜向后-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骨外廉陥中。灸三壮。
 解谿:従豊隆-内循,下-足腕上,中行陥中。在冲阳后一寸五分。灸三壮。
 冲阳:従解谿,下行-足上、即脚面也。高骨间动脉。灸三壮。
 陥谷:従冲阳-下行二寸。至-足大指之次指,本节后陥中。去内庭二寸。灸三壮。
 厉兑:従内庭下行、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许。灸一壮。○脾経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隠白-先従内侧起、大都,太白,歴-公孙、商丘,直上-三阴捣、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抵、府舎,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谿连、胸郷,周栄,大包尽、 二十一穴-太阴全。
 脾経穴図(省略)
 脾経二十一穴分寸
 隠白:穴在足大指-内侧端后、去爪甲-如韭叶许。灸三壮。
 大都:従隠白,行足大指内侧-次指末骨缝、赤白肉际陥中。灸三壮。
 太白:従大都,行-足大指后内侧、内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际陥中。灸三壮。
 公孙:従太白上行、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陥中。灸三壮。
 商丘:従公孙上行、内踝下-微前陥中。灸三壮。
 三阴交:従商丘上行、内踝尖上三寸、夹骨陥中。灸三壮。
 漏谷(一名太阴络):従三阴交上行三寸、夹骨陥中。灸三壮。
 地机(一名脾舎):従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内侧-夹骨陥中。灸五壮。
 阴陵泉:従地机上行、膝下内侧、曲膝-横纹头陥中。灸三壮。
 血海(一名百虫):従阴陵泉上行、在膝上一寸、内廉-白肉际陥中。灸五壮。
 箕门:従血海上行、在鱼腹上、越-両筋间、阴股内廉-动脉応手。不禁重按。灸三壮。
 冲门(一名慈宫):従箕门上行、横骨両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府舎:従冲门-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腹结(一名腹屈):従府舎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壮。
 大横:従腹结-上行一寸三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壮。
 腹哀:従大横-上行三寸半、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壮。
 食窦:従腹哀-上行三寸。或従乳上三肋间、动脉応手処,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挙臂取之。灸五壮。
 天谿:従食窦-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壮。
 胸郷:従天谿-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壮。
 周栄:従胸郷-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壮。
 大包:従周栄-外斜下行、过-少阳胆経,渊腋穴下三寸、至腋下六寸许。出九肋间-季脇端。灸三壮。○心経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霊,少海,霊道全、通里,阴,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辺。
 心経穴図(省略)
 心経九穴分寸
 极泉:穴在腋下-臂内筋间、动脉-引胸中。灸七壮。
 青霊:従极泉,下行至肘。在肋上三寸、伸肘,挙臂取之。灸三壮。
 少海(一名曲节):従青霊-下行、肘内廉节后-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内-横纹头。屈肘向头-取之。灸三壮。一云,禁灸。
 霊道:従少海-下行、掌后一寸五分。灸三壮。
 通里:従霊道-下行五分、循腕侧外、腕后一寸陥中。灸三壮。
 阴(一名手少阴):従通里-内行五分。掌后脉中,去腕五分。当小指之后。灸三壮。
 神门(一名兑冲、一名中都):従阴,行掌后-鋭骨端陥中。灸三壮、或七壮。如小麦。
 少府:従神门-行手小指本节末、外侧骨缝陥中。灸三壮。
 少冲:従少府-行小指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许。灸一壮。一日三壮。
○小肠経穴歌
 手太阳経小肠穴、少沢,先于小指列、前谷,后谿,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设、支正,小海,上-肩贞、臑兪,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窓,循次上-天容、此経-穴数一十九、还有颧,入聴宫。
 小肠経穴図(省略)
 小肠経十九穴分寸
 少沢: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陥中(一名小舌)。灸一壮。
 前谷:従少沢上行、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陥中。灸三壮。
 后谿:従前谷上行、手小指本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陥中。仰手,握拳-取之。灸三壮。
 腕骨:従后谿上行、手掌外侧,腕前起骨下、罅缝陥中。灸三壮。
 阳谷:従腕骨上行、手掌外侧-腕下、鋭骨下陥中。灸三壮。
 养老:従阳谷上行、手下,鋭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许陥中。灸三壮。
 支正:従养老上行、外廉四寸。灸三壮。
 小海:従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陥中。屈手-向头,取之。灸五壮七壮。
 肩贞:従小海上行、肩-曲膊骨下,大骨旁、両骨解间、肩端后陥中。灸三壮。
 臑兪:従肩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膊骨上廉陥中。挙臂取之。灸三壮。
 天宗:従臑兪上行、肩骨下陥中。灸三壮。
 秉风:従天宗上行、肩上-小骨、挙臂有空。灸三壮。
 曲垣:従秉风上行、肩中央-曲胛陥中。按之,応手-痛。灸三壮。
 肩外兪:従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旁开三寸陥中。灸三壮。
 肩中兪:従肩外兪上行、肩胛内廉。去脊-督脉之大椎穴,旁开二寸陥中。灸十壮。
 天窓(一名窓笼):従肩中兪上行、頚大筋前、曲頬下、动脉応手陥中。灸三壮。
 天容:従天窓上行、耳下,曲頬后。灸三壮。
 颧(一名兑骨):従天容上行、面-骨下廉,鋭骨端陥中。禁灸。
 聴宫(一名多所闻):従颧上行、耳中之珠,大如赤小豆。灸三壮。○膀胱経穴歌
 足太阳経六十三、睛明,攅竹,曲差参、五処,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辺、大杼,风门,引-肺兪、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兪次、大肠,小肠,膀胱兪、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次,中,复-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戸,膏肓,与-神堂、,膈関,魂门旁、阳纲,意舎,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辺,承扶,殷门穴、浮,相隣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阳,阳,达-崑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指外侧寻-至阴。
 膀胱経穴図(省略)
 膀胱経六十三穴分寸
 睛明:穴在眼内眦-外一分宛宛中。灸三壮。一曰禁灸。
 攅竹:従睛明上行、眉头-陥者中。不宜灸。
 曲差(一名鼻冲):従攅竹上行、髪际间,挟-督脉之神庭穴、旁开一寸五分。正头取之。灸三壮五壮。
 五処:従曲差后-行五分。挟-督脉之上星穴、旁开一寸五分。灸三壮。一曰禁灸。
 承光:従五処后-行一寸五分。禁灸。
 通天(一名天臼):従承光后-行一寸五分。挟-督脉之百会穴、旁开一寸五分。灸三壮。
 络却:従通天后-行一寸五分。灸三壮。
 玉枕:従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灸三壮。
 天柱:従玉枕,挟项后-大筋外廉、下行-髪际陥中。禁灸。
 大杼:従天柱下行、以项后-第一椎下、両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陥中。正坐取之。灸三壮七壮。
 风门(一名热府):従大杼下行、二椎下両旁、相去脊中各二寸。正坐取之。灸五壮。
 肺兪:従风门下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正坐取之。千金云、肺兪,対乳-引縄度之。灸三壮、一日百壮。
 厥阴兪:従肺兪,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七壮。
 心兪:従厥阴兪,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甲乙経曰-禁灸。 千金方言,风-中心急、灸心兪百壮。
 膈兪:心兪之下,有督兪、在第六椎下、去脊中二寸。従督兪,行七椎下、亦去脊中二寸。皆-正坐取之。灸三壮。
 肝兪:従膈兪,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壮。
 胆兪:従肝兪,行十椎下、去中行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壮。
 脾兪:従胆兪,行十一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壮。
 胃兪:従脾兪,行十二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壮。
 三焦兪:従胃兪,行十三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壮五壮。
 肾兪:従三焦兪,行十四椎下。与脐平。去脊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壮。一日灸-随年数。
 大肠兪:肾兪之下,有気海兪、在十五椎下、去脊二寸。従気海兪,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壮。
 小肠兪:大肠兪下,有関元兪、在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此従関元兪,行十八椎下、去脊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壮。
 膀胱兪:従小肠兪,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壮。
 中膂兪(一名脊内兪):従膀胱兪、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挟脊-起肉间。伏而取之。灸三壮。
 白环兪:従中膂兪、行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壮。 甲乙言,不可灸。
 上:従白环兪,行腰骨下一寸。挟脊-両旁第一空陥中。灸七壮。
 次:従上,行挟脊旁、第二空陥中。灸七壮。
 中:従次,行挟脊旁、第三空陥中。灸七壮。
 下:従中,行挟脊旁、第四空陥中。灸三壮。
 会阳:従下,行阴尾。尻骨-両旁五分许(一名利机)。灸五壮。
 附分:自大杼-别脉。其支者、従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両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灸五壮。
 魄戸:従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灸五壮。
 膏肓:従魄戸-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 千金翼云、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両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斉、以物支肘、勿令臂动、乃従-胛骨上角,模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依胛骨之际、相去骨际-如容侧指许、按-其中一间空処、自覚-牵引肩中、是其穴也。左右各灸-至百壮、或三五百壮、多至千壮。当-気下,然-如両水之降、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又取法,以右手-搭左肩上、中指梢所-不及処,是穴。左取亦然。
 神堂:従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陥中。正坐取之。灸五壮。
 :従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灸五壮。
 膈関:従-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开肩取之。灸五壮。
 魂门:従膈関-下行、第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陥中。正坐取之。灸三壮。
 阳纲:穴在十椎下,去取-同魂门。灸三壮七壮。
 意舎:穴在十一椎下,去取-同上。灸七壮。一云,五十壮至百壮。
 胃仓:穴在十二椎下,去取同上。灸五壮。一云,五十壮。
 肓门:穴在十三椎下,又肋间陥中。前,与鸠尾-相対。去取同上。灸三壮。
 志室:穴在十四椎下陥中。去取同上。灸三壮七壮。
 胞肓:穴在十九椎下陥中。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灸五壮七壮。
 秩辺:穴在二十一椎下陥中。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灸五壮。
 承扶(一名肉、一名皮部、一名阴関):従秩辺-下行、在臀下,阴股上-约纹中。灸三壮。
 殷门:従承扶-下行六寸、膕上,両筋之间。灸三壮。一云,在浮上六寸。
 浮:従殷门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灸三壮。又云,在委阳上一寸。
 委阳:従浮-下行。仍在殷门穴下六寸。屈膝得之。委阳穴,也而与-会阳下,合膕中也。灸三壮。
 委中:従委阳-下行、膕中央-约纹动脉陥中。令人-仰至地、伏卧取之。灸三壮。一云,禁灸。
 合阳:従委中-下行、膝膕-约纹下三寸。灸五壮。
 承筋(一名肠、一名直肠):従合阳-下行、肠-中央陥中。脚跟上七寸。灸三壮。
 承山(一名鱼腹):従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间陥中。灸五壮至七七壮。
 飞阳(一名厥阳):従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陥中。灸三壮。
 阳:従飞阳-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间。灸三壮。一云七壮。
 崑仑:従阳-下行、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陥中。细动脉応手。灸三壮。
 仆参(一名安邪):従崑仑-下行、足跟骨下陥中。供足取之。灸七壮。
 申脉:従仆参,行-足外踝下五分陥中。容爪甲许、白肉际。灸三壮。
 金门(一名関梁):従申脉-下行一寸。灸三壮。一云七壮。如小麦。
 京骨:従金门,行-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陥中。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灸七壮。
 束骨:従京骨,行-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陥中。赤白肉际。灸三壮。
 通谷:従束骨,行-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陥中。灸三壮。
 至阴:従通谷,行-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灸三壮五壮。
○心包経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沢,门认、间使,内関,踰-大陵、労宫,中冲-中指尽。
 心包経穴図(省略)
 心包経九穴分寸
 天池(一名天会):穴在乳旁二寸许、直-腋下行三寸、脇之起肋骨间。灸三壮。
 天泉(一名天湿):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挙臂取之。灸三壮。
 曲沢:従天泉-下行、肘内廉-大筋内侧、横纹头下陥中-动脉。灸三壮。
 门:従曲沢-下行、掌后-去腕五寸。灸五壮。
 间使:従门-下行、掌后-去腕三寸。両筋间陥中。灸五壮。
 内関:従间使-下行、掌后-去腕二寸。両筋间。灸五壮。
 大陵:従内関-下行、掌后-骨下横纹中、両筋间陥中。灸三壮。
 労宫(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従大陵-下行、掌中央动脉。屈-无名指,取之。灸三壮。
 中冲:従労宫-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陥中。灸一壮。○肾経穴歌
 足少阴,兪二十七、涌泉,然谷,照海出、太谿,水泉,连-大钟、复溜,交信,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気穴,四満,中注得、肓兪,商曲,石関蹲、阴都,通谷,幽门直、歩廊,神封,出-霊墟、神蔵,中,兪府-毕。
 肾経穴図(省略)
 肾経二十七穴分寸
 涌泉(一名地冲):穴在足心陥中。伸腿,屈足,巻指-宛宛中。灸三壮。
 然谷:従涌泉-上行、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陥中。灸三壮。
 太谿:従然谷,行-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陥中。灸三壮。
 大钟:従太谿,行-足跟后、跟中-大骨上、両筋间。灸三壮。
 水泉:従大钟,行-太谿下一寸、内踝下。灸五壮。
 照海:従水泉,行-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之陥中。灸三壮。
 复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従照海,行-足内踝后上、除-踝一寸陥中。前傍骨-是复溜、后傍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灸五壮七壮。
 交信:従复溜,斜外正行、复溜穴之后二寸许。后傍筋。灸三壮。
 筑宾:従交信,斜外上行、过三阴交穴。上分中(、俗名腿肚)。灸五壮。
 阴谷:従筑宾-上行、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応手。屈膝得之。灸三壮。
 横骨(一名下横):従阴谷,上行-入腹。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脉之中行,旁开五分。灸三壮。
 *横骨は、上横骨が锁骨、下横骨は耻骨である。
 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関):従横骨-上行一寸。去中行五分。灸五壮。
 気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戸):従大赫-上行一寸。去中行五分。灸五壮。
 四満(一名髄府):従気穴-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壮。
 中注:従四満-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壮。
 肓兪:従中注-上行一寸。直脐旁、去脐中五分。灸五壮。
 商曲:従肓兪-上行二寸。亦去中行-旁开五分。灸五壮。
 石関:従商曲-上行一寸。去中行-旁开五分。灸三壮。
 阴都(一名食宫):従石関-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壮。
 通谷:従阴都-上行一寸陥中。去中行-旁开五分。灸五壮。
 幽门(一名土门):従通谷上一寸。去巨阙旁-各五分陥中。灸五壮。
 歩廊:従幽门-上行一寸六分陥中。去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灸五壮。
 神封:従歩廊-上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壮。
 霊墟:従神封-上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壮。
 神蔵:従霊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五壮。
 中:従神蔵-上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壮。
 兪府:従中-上行。巨骨之下、挟-任脉之。中行-旁开二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五壮。
○三焦穴歌
 手少阳経-三焦位、二十三穴,起関冲、液门,中渚,阳池歴、外関,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于-四、注于-天井,清冷中、消,臑会,肩穴、天,天,経-翳风、脉,颅息,角孙入、耳门,和,丝竹空。
 三焦経穴図(省略)
 三焦経二十三穴分寸
 関冲:穴在手四指外端、去爪甲-如韭叶许。灸三壮。
 液门:従関冲-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间-陥中。握拳取之。灸三壮。
 中渚:従液门-上行一寸陥中。握拳取之。灸三壮。
 阳池(一名别阳):従中渚-由四指末节直上、行-手表,腕上陥中。灸三壮。
 外関:従阳池-上行、手腕后二寸。両骨间陥中。灸三壮。
 支沟(一名飞処):従外関-上行一寸。両骨间陥中。灸七壮。
 会宗:従支沟-外开一寸。直以支沟,会宗二穴-相并平直、空中-相离一寸。灸三壮。
 三阳络(一名通间):従会宗-内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脉。灸五壮。
 四:従三阳络-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陥中。灸三壮。
 天井:従四-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両筋-叉骨罅中。屈肘,供胸取之。灸三壮。
 清冷渊:従天井-上行一寸。伸肘,挙臂取之。灸三壮。
 消:従清冷渊-上行。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间。灸五壮。
 臑会(一名臑):従消-上行,臑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灸五壮。
 肩:従臑会-上行、去肩端,臑上陥中。斜挙臂取之。灸三壮。
 天:従肩-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阳経之肩井、穴后一寸。灸三壮。
 天:従天-上行、頚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髪际陥中。夹耳-后ろ一寸。不宜灸。
 翳风:従天-上行、耳后,尖角陥中。按之,引-耳中痛。灸七壮。
 脉(一名资生):従翳风-上行、耳后中间,鶏足-青络脉中。灸七壮。
 颅息:従脉,行耳后上间-青络脉中。灸七壮。 甲乙経曰,灸三壮。
 角孙:従颅息-上行、耳上-上间,髪际下。开口-有空。灸三壮。
 耳门:従角孙,绕行-耳前、起肉-当耳缺処陥中。禁灸。
 和:従耳门,行-耳前、兑髪下-横动脉陥中。兑髪下、即髪角也。灸三壮。
 丝竹空:従和上行、眉后陥中。禁灸。
○胆経穴歌
 足少阳経,瞳子、四十三穴,行迢迢、聴会,客主,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窓、正営,承霊,脳空是、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郷、帯脉,五枢,维道続、居,环跳,市,中、阳関,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谿,窍阴毕。
 胆経穴図(省略)
 胆経四十三穴分寸
 瞳子(一名太阳、一名前関):穴在目鋭眦、去眦五分。灸三壮。
 聴会:従瞳子,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动脉-宛宛中。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灸三壮。
 颔厌:従客主人,上内斜行、両太阳-曲角上廉。灸三壮。
 悬颅:従颔厌-后行、耳前-曲角上、両太阳之中。灸三壮。
 悬厘:従悬颅-后行、耳前-曲角上、両太阳下廉。灸三壮。
 曲鬓:従悬厘-后行、耳前-入髪际、曲隅陥中。鼓颔-有空。灸三壮。
 率谷:従曲鬓-后行、耳上-入髪际寸半、陥者-宛宛中。嚼牙取之。灸三壮。
 天冲:従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许。入髪际二寸。灸三壮。
 浮白:従天冲-下行耳后、入髪际一寸。灸三壮。
 窍阴(一名枕骨):従浮白-下行耳后、完骨上,枕骨下。揺动有空。灸三壮。
 完骨:従窍阴-行耳后、入髪际四分。灸三壮。
 本神:従完骨-折上行、神庭三寸,直耳上、入髪际四分。灸七壮。
 阳白:従本神-行眉上一寸。直瞳子。灸三壮。
 临泣:従阳白-上直行,入髪际五分陥中。正睛取之。灸三壮。一曰禁灸。
 目窓(一名至栄):従临泣-后行一寸。灸五壮。
 正営:従目窓-后行一寸。灸三壮。
 承霊:従正営-后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脳空(一名颞):従承霊-后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风池:従脳空-下行、耳后下,髪际陥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灸三壮七壮。宜小。
 肩井:従风池-下行、肩上会。其支者,合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陥中。灸三壮。
 渊腋(一名泉腋):従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挙臂取之。禁灸。
 辄筋:従渊腋-下行、复行-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両乳。侧卧,屈上足取之。灸三壮。
 日月(一名神光):従辄筋-行乳下,二肋端-缝下五分。灸五壮。
 京门(一名気兪、一名気府):従日月-行监骨、腰中-季脇本,挟脊、脐上五分,旁开九寸半。侧卧-屈上足,伸下足、挙臂取之。灸三壮。
 帯脉:従京门-下行、季脇下一寸八分陥中。脐上二分,旁开八寸半。灸五壮。
 五枢:従帯脉-下三寸。一曰,水道旁寸半陥中。灸五壮。
 维道(一名外枢):従五枢-下行。过-肝経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灸三壮。
 居:従维道-下行三寸。监骨上-陥中。灸三壮。
 环跳:従居-下行,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三壮。 环跳穴下行、膝上外廉-両筋中、以手-着腿、中指尽処、风市穴也。
 中:従风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间-陥中。灸五壮。
 阳関:従中-下行、膝上二寸。犊鼻外-陥中。禁灸。
 阳陵泉:従阳関-下行、膝下一寸外廉陥中、尖骨前,筋骨间。蹲坐取之。灸七壮。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従阳陵泉-下行、足外踝上七寸、内斜-三阳分肉间。灸三壮。
 外丘:従阳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灸三壮。
 光明:従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灸三壮。
 阳辅(一名分肉):従光明-下行一寸。辅骨前,絶骨端。内斜三分。灸三壮。
 悬钟(一名絶骨):従阳辅-下行三寸。外踝骨尖-动脉中。寻按取之。灸五壮。
 丘墟:従悬钟,行-外踝下、斜前陥中。灸三壮。
 足临泣:従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四指-近小指本节后、足间-陥中。灸三壮。
 地五会:従临泣-下行五分。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陥中。禁灸。
 侠谿:従地五会-下行一寸。足小指次指-本节前、岐骨间陥中。灸三壮。
 窍阴:従侠谿-下行、足小指四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灸三壮。
○肝経穴歌
 足厥阴肝,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関,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纔过-期门至。
 肝経穴図(省略)
 肝経十四穴分寸
 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后-如韭叶许、外侧-聚毛中。 一云,内侧为隠白、外侧为大敦。灸三壮。
 行间:従大敦-上行、足大指次指-岐骨缝间、动脉応手陥中。灸三壮。
 太冲:従行间-上行二寸、足间-动脉応手陥中。灸三壮。
 中封(一名悬泉):従太冲-上行、足内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灸三壮。 千金云,五十壮。
 蠡沟(一名交仪):従中封-上行、内踝上五寸。灸三壮。
 中都(一名中):従蠡沟-上行二寸。当-骨中。灸五壮。
 膝関:従中都-上行、挟鼻下二寸旁陥中。灸五壮。
 曲泉:従膝関-上行、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陥中。屈膝,横纹头取之。灸三壮。
 阴包:従曲泉-上行、膝上四寸、股内廉-両筋间。足取之。看膝内侧,有槽中。灸三壮。
 五里:従阴包-上行、在足阳明之気冲穴-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応手。灸五壮。
 阴廉:従五里-上行、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気冲下二寸、动脉陥中。灸三壮。
 羊矢,在阴旁-股内约纹缝中、皮肉间有核-如羊矢、故名。
 急脉:従阴廉-上行、阴上,中行両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隠指而坚甚、按则痛-引上下、此厥阴之大络、故曰厥阴。急脉,即-睾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経脉篇曰、足厥阴,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 又曰、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然此,実厥阴之正脉、而会于阳明者也。按,此穴,自甲乙経以下,诸书皆无。是遗误也。今増入之。
 章门(一名长平、一名脇):従急脉-上行、足太阴脾経之大横穴-外。季脇,直脐,软骨端、脐上二寸,両旁开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挙臂取之。一云,肘尖尽処-是穴。 一云,在脐上一寸八分、両旁各八寸半、季脇端。 一云,在脐上二寸、両旁各六寸。寸法,以胸前-乳间,横折八寸、约取之。灸三壮。一云百壮。
 期门:従章门-上行、足阳明胃経之不容穴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灸五壮七壮。
○奇経八脉
 『経』论、督脉尺寸、中央三部-倶浮、直上直下。督脉,起于下极之兪、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脳,上巓、循额,至鼻柱、极于上歯缝中-龈交穴。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
 任脉,寸口-紧细実长,至関。又曰,寸口辺-丸丸。任者、妊也。为阴脉之海、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由関元,上咽,至承浆、下龈交、极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都纲也。
 冲脉尺寸、中央-倶牢、直上直下。起于気街、挟脐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経之根本、故称-経脉之海。亦称-血海。
 阳脉,寸部左右弾。起于足跟中、上外踝、循脇,上肩、夹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
 阴脉,尺部左右弾。起于足跟、上内踝、循阴,上胸、至咽、极于目内眦-睛明穴。
 帯脉,関部左右弾。起于季脇、周囲一周-如束帯然。
 阴维脉,尺外-斜上至寸。起于诸阴之交、発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脇,上胸、至顶前而终。
 阳维脉,尺内-斜上至寸。起于诸阳之会、発于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
 汇辨云、奇経者、在十二経脉之外、无-臓腑与之配偶、故曰奇。夫臓腑之脉、寸関尺-有定位、浮中沈-有定体、弦钩毛石-有定形。此则为一脉、形状固异、而隧道-亦殊、病証不同、而诊治-自别。
 李时珍云、八脉-不拘制于十二経。正経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経、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満、沛妄行、流于河沢。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干坤言也。阳,主一身左右之阳、阴,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帯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任脉穴歌
 任脉穴-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両阴之间、曲骨之前-中极在、関元,石门,気海辺、阴交,神阙,水分処、下,建里,中前、上,巨阙,连-鸠尾、中庭,中,玉堂里、紫宫,华盖,运-、天突,廉泉,承浆止。
 任脉穴図(省略)
 任脉二十四穴分寸
 会阴(一名屏翳):穴在前阴,后阴之中间。任督冲-三脉 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灸三壮。
 曲骨:従会阴-上行、横骨上,毛际陥中。动脉応手。脐下五寸。灸三壮七壮。
 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気原):従曲骨-上行、在脐下四寸。灸三壮。一云百壮。
 関元(一名大中极):従中极-上行、在脐下三寸。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灸七壮。
 石门(一曰命门、一曰精露、一曰丹田、一曰利机):従関元-上行、在脐下二寸。灸五壮。
 気海:従石门-上行、在脐下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五壮。孕妇忌。
 阴交(一名少関、一名横戸):従気海-上行、在脐下一寸。灸五壮。一云百壮。
 神阙(一名気舎):従阴交-上行、当脐之中。灸三壮。
 水分:従神阙-上行、脐上一寸。灸五壮。
 下:従水分-上行、脐上二寸。灸五壮。
 建里:従下-上行、脐上三寸。灸五壮。
 中:従建里-上行、脐上四寸。灸七壮。一云,二七壮至百壮。
 上:従中-上行、脐上五寸。灸五壮。
 巨阙:従上-上行、在岐骨下二寸。灸七壮。
 鸠尾(一名少骭、一名尾翳):従巨阙-上行一寸。禁灸。一云,灸三壮。
 中庭:従鸠尾-上行一寸陥中。灸五壮。
 中:従中庭-上行一寸六分。横両乳-间陥中。灸七壮。
 玉堂(一名玉英):従中-上行一寸六分陥中。灸五壮。
 紫宫:従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陥中。仰而取之。灸五壮。
 华盖:従紫宫-上行一寸六分陥中。灸五壮。
 :従华盖-上行一寸陥中。仰而取之。灸五壮。
 天突(一名玉戸):従-上行一寸。在结喉下三寸-宛宛中。灸三壮。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従天突-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灸三壮。
 承浆(一名天池、一名悬浆):従廉泉-上行、在颐前,下唇稜下-陥中。灸七壮。
○督脉穴歌
 督脉-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兪,阳関,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帰-霊台、神道,身柱,陶道周、大椎,门,连-风府、脳戸,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会、上星,神庭,素対、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歯缝之内。
 督脉穴図(省略)
 督脉二十八穴分寸
 长强(一名-気之阴、一名骨。『霊枢』谓之穷骨、亦名骨):穴在脊骨端。督脉之别,起于长强者、即绕纂后,外合大肠、循行-尾闾间。伏地取之。灸三壮。
 腰兪:従长强,贯脊上行、二十一椎下。灸五壮。
 阳関:穴在十六椎下。灸三壮。
 命门(一名属累):穴在十四椎下。灸三壮。
 悬枢:穴在十三椎下。灸三壮。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兪):穴在十一椎下。禁灸。
 中枢:穴在十椎下。禁灸。
 筋缩:穴在九椎下。灸三壮。
 至阳:穴在七椎下。灸三壮。
 霊台:穴在六椎下。灸三壮。
 神道:穴在五椎下。灸五壮。
 身柱:穴在三椎下。灸五壮。
 陶道:穴在一椎下。灸五壮。
 大椎(一名百労):穴在一椎之上。灸三壮。
 门:穴在项后,入髪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禁灸。
 风府(一名舌本):従门,入髪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禁灸。
 脳戸(一名合颅):従风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禁灸。
 强间(一名大羽):従脳戸-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后顶:従强间-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百会:従后顶-上行一寸五分。直-両耳尖、顶陥中。灸五壮。 一曰,头顶-不得过七壮。
 前顶:従百会-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会:従前顶-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强间(一名神堂):従会-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神庭:従上星-至前髪际。灸三壮。
 素(一名面王):従前髪际,上至鼻端-准头。前后髪际,合骨度-共一尺二寸。禁灸。
 水沟(一名人中):穴在鼻下,人中陥中。灸三壮。如大麦。
 龈交:穴在唇内-上歯缝中。灸三壮。
○冲脉穴歌
 冲脉-挟脐,起横骨。大気,四注-肓兪同。商,石,阴,通-幽门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冲脉穴図(省略)
 冲脉十一穴分寸
 横骨:穴在少腹下尖、阴上。
 大赫,気穴,四満,中注,肓兪,商曲,石関,阴都,通谷,幽门。
 冲脉,起于足阳明、并于足少阴-腹気之街、挟脐中行-左右各五分、通共十一穴。毎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是三脉一源也。
○帯脉穴歌
 帯起少阳,帯脉穴、绕行-五枢,维道间、京门之下,居上、周回-季脇,束帯然。
 帯脉穴図(省略)
 帯脉三穴分寸
 帯脉:穴在足少阳経、季脇之下一寸八分。
 五枢:従帯脉穴,下三寸。
 维道:従五枢-下行、过-肝経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
 足少阴别脉,入跟中、上,至膕中、别走而合太阳、上至-肾之気穴穴、当十四椎、内,与足少阴-冲脉会、外,与足少阳-帯脉合、而与冲脉-偕行、出于季脇、属少阳帯脉穴。
○阳穴歌
 阳脉起-仆,申-阳、居,肩,巨骨郷、臑兪,地仓,巨,泣、终于睛明一穴强。
 阳者、谓足太阳経之别脉也。
 阳穴図(省略)
 阳脉十一穴分寸
 申脉:穴在足太阳膀胱経、足外踝下,五分陥中、
 仆参:従申脉,绕后-跟骨下。
 阳:従仆参,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
 居:従阳穴,又与足少阳-会于季脇、软骨端下,八寸三分。
 肩:従居,又与手阳明-会于膊骨头,肩端上。
 巨骨:従肩上行、肩尖上-両叉骨。
 臑兪:従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肩后,大骨下、胛上廉。
 地仓:従臑兪,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夹-口吻旁四分。
 巨:従地仓穴,行于鼻孔旁八分。
 承泣:従巨,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七分。
 睛明:従承泣,又与足太阳,足阳明,阴-会于目内眦外一分。禁灸。
○阴穴歌
 阴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本原-足少阴、足之太阳-睛明接。
 阴者、足少阴之别脉也。
 阴穴図(省略)
 阴脉三穴分寸
 然谷:起于足少阴肾経。足内踝前,大骨下陥中。
 照海:従然谷,循内踝之下一寸-是穴。
 交信:従照海穴,下循太谿穴。又于足内踝上二寸。
 直行-交信穴、従-交信,上循-阴股、入阴-而上、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旁、属-目内眦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一阳。阳上行、気并相还、则濡目之用矣。
○阳维穴歌
 阳维脉,起穴-金门、阳,臑,天,肩井深、本神,阳白,并-临泣、正営,脳空,风池巡、风府,门-此二穴、项后-入髪,是其根。
 阳维穴図(省略)
 阳维十三穴分寸
 金门:穴,即足太阳膀胱経,之足外踝下一寸。
 阳交:従金门-行于足少阳胆経、足外踝上七寸。
 臑兪:与手足太阳,及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
 肩井:又会于-肩上陥中。
 阳白:従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会于眉上一寸。
 本神、临泣:二穴,従阳白-上行、于目上直-始髪际。
 正営:従临泣-上行二寸。
 脳空:従正営,循行-枕骨下。
 风池:従脳空,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
 风府、门:二穴,与督脉-会于项后。
○阴维穴歌
 阴维之穴,起-筑宾、府舎,大横,腹哀循、期门,天突,廉-舌本。
 此是,阴维脉-维阴。
 阴维穴図(省略)
 阴维脉七穴分寸
 筑宾:穴在-足少阴肾経之,足内踝-后上,分中。
 府舎:与足太阴-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
 大横:平脐、去-中行三寸半。
 腹哀:上行-至乳下,二肋端缝之下二寸。
 期门:又与足厥阴,交于乳下二肋端缝。
 天突:又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宛宛中。
 廉泉:従天突穴-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
神灸経纶巻三神灸経纶
巻之三
○証治本义
 夫症者、証也。取証于外、以験其中、必心-无疑似、病-无遁情,乃可以云-治也。苟証-有未明、而漫为施治、其能-不误人者、寡矣。所以,古人立-四诊之法、望以証-其形色、闻以証-其音声、问-其起居,饮食而得所因、切-其脉象,至息而知所病。如此-内外详审、皆有明証、然后,従而治之、无不-得心応手。故夫医之治病、必若-禹之治水、疏之之、决之排之、顺水之性,而无庸私智,穿凿为也。凡,人身之経隧、行有常度。一失其平、则阴阳不和、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経义昭然、有条不紊。设诊治者,取之未确、必至-病在阴而反灸其阳、病在阳而反灸其阴、宜灸多者-反与之少,则火力不及-而病不能除、宜灸少者-反与之多,则火力太过-而病反増剧。更有,禁灸之穴-灸之、损人,尤不可不慎。昔,仓公-论斉文王病、引-脉法曰「年二十,脉気当趋、三十,当疾歩、四十,当安坐、五十,当安卧、六十以上,気当大菫。文王,年未満二十、方脉気之趋也-而徐之、不応-天道四时、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故年二十,是谓-易质、法,不当灸、灸-至気逐」。又言,斉北-宫司空,命-妇出于病、意诊其脉曰「病気-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灸-其足厥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以是知-灸有所宜、亦有所不宜。在施治者,具有灼见、方可为-人决生死、拨乱反正、而不失为良医。然,此事-诚有未易言者、天有四时,过不及之気、地有东西南北,寒热燥湿之不同、人有老幼少壮、膏梁藜之迥异、又有-先富后贫,先贵后贱、所遇-不遂所欲、病机-発于隠微。治之者,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非生-有嗹敏之质、何能尽见-人之五臓结。『难経』曰「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由是観之、医有脉証不明、而能-人全治者乎? 无有也!  人所生病、奇変百出。有一病,即有一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古之人,所以见垣一方者、无他焉。明証善治而已矣。
○十二経主病経文
 手太阴病:肺胀満-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両手而、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気、喘喝、烦心、胸満、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気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気虚,则肩背痛,寒,少気-不足以息,溺色変。
 手阳明大肠病:则歯痛、頚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衂、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気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足阳明胃病:则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顔黒、病至-则悪人与火、闻-木声则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戸,塞而処、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衂、口、唇、頚肿、喉痺、大腹水肿、膝肿痛、循膺,乳,気街,股,伏兎,骭外廉,足上-皆痛、中指不用。気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飢、溺色黄。気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満。
 足太阴脾病:舌本强、食则呕、胃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気-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揺、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手少阴心病:干、心痛、渇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脇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手太阳小肠病: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抜、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頬肿、頚,项,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足太阳膀胱病:则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抜、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项痛、目黄、涙出、衂、项,背,腰,尻,膕,,脚-皆痛、小指不用。
 足少阴肾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飢状。気不足-则善恐、心-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気、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手厥阴心包络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脇支満、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手少阳三焦病:耳聋-浑浑、肿、喉痺。是主気所生病者、汗出、目鋭眦痛、頬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阳胆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転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沢、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鋭眦痛、缺盆中-肿痛、脇下肿、马刀侠、汗出振寒、疟、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足厥阴肝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干、面尘脱色。是主気所生病者、胸満、呕逆、泄、狐疝、遗溺、闭。
○奇経八脉-主病経文
 督脉主病:実其脊强、虚则头重。王叔和,以为-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病、小児风痫。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为强长之象、故主外邪。
 任脉主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帯下,聚。王叔和,以为-少腹绕脐,引阴中痛。又曰,寸口脉-丸丸、主-腹中有気如指、上抢心、俛仰拘急。紧细実长者、中寒而気结也。
 冲脉主病:『霊枢』曰、冲脉-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女子-数脱血、不営-其口唇、故髯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亦不生。越人曰、冲脉为病、逆気而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王叔和曰、冲督用事、则十二経-不复朝于寸口、其人-必恍惚狂痴。
 阳脉主病:越人曰、阴缓而阳急。王叔和-注云、当従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弾者、阳也。苦腰背痛、癫痫、僵仆、悪风、枯痿痺、体强。
 阴主病:越人曰、阳缓而阴急。王叔和-注云、当従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弾者、阴也。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痺、少腹痛、里急、腰及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人-漏下。
 帯脉主病:越人曰、腹満、腰溶溶-如坐水中。『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月事不调、赤白帯下。
 阴维脉主病:王叔和云、苦-癫痫、僵仆、失音、肌肉皮痒、汗出、悪风、身洗洗然也。又曰、阴维,脉沈大而実、主-胸中痛、脇下満、心痛、脉如贯珠者。男子-脇下実、腰中痛、女子-阴中痛,或有疮。
 阳维脉主病:王叔和曰、苦-肌肉-痺,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病在表、故作寒热。営为阴、主里。阴维受邪,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営卫和谐。営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収持矣。
○伤寒脉証
 汉,张仲景先师、通-『内経』精义、抉其奥旨、着-『伤寒论』。脉証详明、立法制方-条文缕悉。如太阳病、発热悪寒、头项痛、腰脊强、悪心、拘急、体痛,骨节疼、则知-是太阳腑病、経伝里症、本病-热结膀胱也。若或有汗、悪风-不悪寒、则知-是伤风、而非伤寒也。其脉,浮紧有力-为伤寒、浮缓无力-为伤风。其要,在脉静-为不伝、脉躁盛-为欲伝也。伤风,脉-当浮缓、而反紧盛者、其証-热盛而烦、手足皆温、则知-是伤风而得伤寒,脉-躁盛为伝也。伤寒,脉当浮紧、而反浮缓者、其証-不烦少热、四肢厥冷、则知-是伤寒、元気虚而伤风也。若或-身热悪寒、头疼而脉反沈、则知-是太阳,得少阴脉也。若无头痛、但有身热悪寒而脉沈、则知-病还在少阴経也。如阳明病-身热,微悪寒、头额目痛、鼻干不眠、则是-阳明経表症、标病也。若-皆身热,烦渇欲饮、汗出悪热、则知-是阳明伝里証、本病也。若-潮热自汗、谵语、発渇、不悪寒-反悪热、掲去衣、扬手掷足、或発黄、狂乱、大便燥-実不通、或手足-乍温乍冷、腹満硬痛、喘急、则知-是正阳明胃腑,伝里、本実病也、其脉,微洪为标、洪数为本、沈数为実也。如少阳病,头角痛、目眩、胸脇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心下満闷、则知-是少阳経病也、其脉,之弦数焉。如太阴病,身体壮热、腹痛、咽干、手足温、或自利不渇、则知-是阳経热邪-伝太阴経、标病也。若加燥渇,腹満、身目黄、小水赤、大便燥-実不通、则知-是太阴経,伝本病也。若初病起,头不疼、口不渇、身不热、怯寒手冷、中腹満痛、吐泻、小便清白、或呕、则知-是太阴経直中、本病也。若初病起,无热-不渇、止有胸膈-胀満、面唇-皆无光沢、或呕、胸急痛、手足冷、自覚-不舒快、少情绪、则知-是太阴経,饮食生冷、伤于脾胃、而为-内伤寒也、其脉-沈缓为标、沈実为本、沈细-直中也、其内-伤寒论,亦沈细焉。如少阴病,引衣卧而悪寒、或舌干口燥、谵语,発渇、大便不通、则知-是阳経热邪,伝少阴、标病。若或身热面赤、足冷脉沈、则知-是肾経,自受夹阴-伤寒、标与本- 倶病也。若加-烦躁、欲坐卧-泥水中、虽欲饮而不受、面赤、脉沈足冷、则知-是,阴极-発躁、本病也。若-身热面赤,足冷、烦躁,欲饮、掲去衣被、脉数大-无力、则知-是虚阳伏阴、标与本病也。若初病起,头不疼、口不渇、身不热、就便-怕寒、厥冷卧、或脐腹痛而吐泻、或戦栗、面-如刀刮、则知-是肾経直中、本病也。若-无热,悪寒、面色青、小腹绞痛、足冷脉沈、卧,不渇、或吐利、甚则舌卷,嚢缩、昏沈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心下胀満、汤薬不受、则知-是肾経夹阴-中寒、本病也。若身面赤、足冷,脉沈、身疼痛、下利-清谷、则知-是阴利寒証、属呼-漏底者也、其脉沈実-有力、为阳経-热邪,伝入少阴、标病也。脉,沈细无力-为直中、寒証。数大无力-为虚阳伏阴、其夹阴伤寒、阴极発躁、脉皆沈也。如厥阴病、発热悪寒,似疟状、则知-是阳経热邪,伝入厥阴経、标病也。若-烦満,嚢缩、消渇、舌巻、谵妄、大便不通、手足-乍温乍冷、则知- 是是阳経热邪,伝入厥阴経、本病也。若初病起,头不疼、口不渇、身不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小腹-至阴疼痛、或吐泻,体痛。呕-涎沫、甚则手足指甲,面唇-皆青、冷过肘膝、舌巻,嚢缩、则知-是厥阴経直中、本病也。其脉-浮缓为标、沈実有力-为本、微细无力,或伏絶-为直中也。此六経之脉証、有标有本。临症-明辨、学者,宜尽心焉。○両感
 张介宾曰、病有-両感于寒者、一曰,则太阳与少阴-表里倶病。凡-头痛、発热悪寒者、邪在表。口干而渇者、邪在里。二曰,则阳明与太阴-表里倶病。凡-身热、目痛、鼻干、不眠者、邪在表。腹満-不欲食者、邪在里。三曰,则少阳与厥阴-倶病。凡-耳聋,脇痛、寒热而呕者、邪在表。烦満,嚢缩而厥、水浆不入、邪在里。
 凡両感者、或三日或六日、営卫不行、臓腑不通、昏不知人、胃気乃尽、故当死也。拯救之计、但当辨-其缓急、或解其外、或和其中、或因虚固本、使-元阳不败。孰先孰后、临証酌宜、不可凿言、方治也。
 両感者、本表里之同病。今见有-少阴先溃于内、而太阳継之于外、即-縦情肆欲之両感也。太阴受伤于里、而阳明-重感于表者、即-労倦竭力、饮食不调之両感也。厥阴気逆于臓、少阳复病于腑者、即-七情不慎、疲筋,败血之両感也。
○合病
 张介宾云、合病者、乃二阳三阳-同病、病之相合者也。如初起-発热悪寒、头痛者、此太阳之症、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若兼-呕、即太阳少阳-合病。若発热、不眠、呕者、即阳明少阳-合病也。若三者倶全、便是-三阳合病。其病同、故,必辨其脉証,犯何逆?然后,重以法而治其逆也。
○过経不解
 伤寒証,以七日为一候。仲景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即『内経』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之旨也。喩昌云、过経不解者、由七八日以后、至十三日已后、病过一候二候、犹不痊解也。然,邪在身中、日久,势必-结聚于三阳、太阳为多、少阳次之、阳明又次之。及至-三阴、则生死-反掌、不若此之久持矣。
○伤寒忌灸☆太阳病,以火-劫汗、邪风-被火热、血気-流溢、失-其常度、両阳-相熏灼、其身-初黄云云。☆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発言云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経不解-必血、名为火邪。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従出、因火而盛。
○伤寒宜灸☆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悪寒者、当灸之。
 常器之云、足太阳-鬲関二穴、専灸-背悪寒。其背,在第七下、両旁相去各三寸陥中。正坐取之。灸五壮。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発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
 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谿二穴。経曰、肾之腹,出于太谿、其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陥中。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二処。
 郭雍曰,可灸。考-幽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両旁-各五分陥中者。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壮。
 少阴病,下痢、脉微渋、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谿。此穴,皆不治呕而汗出、里急下痢。惟-幽门,主治-干、呕吐、里急下痢。亦当灸-幽门为是。☆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而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常器之云、可灸太冲、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之所注。凡病诊-太冲脉、可决-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间陥中。动脉応手,是其穴也。灸三壮。☆伤寒-脉促,厥逆者、可灸之。
 常器之云、太冲穴-前条、手足厥逆、灸太冲。此条,亦手足厥逆、亦当灸-太冲。
 伤寒-头痛,身热、灸:二间、合谷、神道、风池、期门、间使。
 伤寒-汗不出,目红,耳聋,胸痛,颔肿,口禁、灸:侠谿、复溜。
 伤寒-発热,烦躁,口干、灸:曲沢、窍阴。
 呕吐,気逆:曲沢。
 手足逆冷:大都。
 遍身発热:百労[大椎]。
 発狂:百会、间使、复溜、阴谷、足三里。
 阴症:期门、间使、気海、関元。
 声唖:天突、期门、间使。
 耳聋:肾兪、偏歴、聴会。
 小便闭:阴谷、関元、阴陵泉。
 舌卷,脓缩:天突、廉泉、肾兪、合谷、复溜、然谷、血海。
 腹胀:太白、复溜、足三里。
 余热:曲池、间使、后谿。
 妇人-热入血室:期门。
○中风証略
 経曰、风-为百病之长、善入数変。其中人也、有-中腑,中臓、真中,类中之不同。后之论治者、有-主痰,主火、主気虚之各异。要求-其所自、无不-由中気之虚、外邪,乃得-乗其虚而袭之、真中之症。西北方风高、往往有之。故客于脉者、则为厉风、客于臓腑之兪、则为偏风。风気,循风府而上、则为脳风。自脳戸-而合于太阳、则为目风。饮酒-汗出,见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当风、则为内风。入肠胃-则为肠风。外客理、则为泄风。其名不同、其治亦异。
 类中者、状如中风、但无-痛苦寒热、而肢节-忽廃、神気,言语-倏忽失常。此,非外风所致、乃肝邪-风木所化、贼-中土、故忽然卒倒、昏-不知人、口眼歪僻、痰涎上壅、甚则口开-心絶、手撒-脾絶、目合-肝絶、遗尿-肾絶、声如鼾睡-肺絶。五症全者、死-不治。又见-有吐沫、直视、面色-如妆者。肉脱筋痛者、不治。若非-预防于平时、而欲図,功于末路、则幸而生全者、良亦苦矣。☆中风灸穴
 気塞,痰涌、昏危-不省人事:百会、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肩、环跳、絶骨。
 手足挛痺、心神-昏乱、将有-中风之候。不论是-风与気、可依次灸,此则愈:合谷、风市、崑仑、手三里、関元、丹田[石门]。
 卒中风:神阙。凡卒中风者、此穴最佳。罗天益云、中风服薬、只可扶持。要収全功、灸火为良。葢,不惟追散风邪、宣通血脉、其于回阳益気之功、真有-莫能尽述者。
 风痫:前神総-去前顶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其四寸。灸三壮。后神総-去百一寸。灸三壮。
 口禁不开:机関-在耳下八分,近前。『千金翼』云、凡,中风-口禁不开、灸此二穴。五壮即愈。一云,灸-頬车、承浆、合谷。
 偏风-半身不遂、左患灸右、右患灸左:肩、肩井、百会、客主人、承浆、地仓、手三里、三间、二间、阳陵泉、阳辅、(口歪)列缺、风市、曲池、环跳、足三里、絶骨、崑仑。手足髄孔、『千金』云、手髄孔-在腕后,尖骨头-宛宛中。足髄孔-在足外踝后一寸。倶主治痿。追风-半身不遂、灸百壮。
 口眼斜:頬车、地仓、水沟、承浆、聴会、合谷。凡,口向右者、是左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陥中、二七壮。向左者、是右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陥中、二七壮。如麦粒。
 唖:天突、霊道、阴谷、复溜、豊隆、然谷。
 戴眼:神庭。脊骨三椎五椎、各灸五七壮。斉下火、立効。
 :肩、合谷、曲池、环跳、风市、足三里、絶骨、阳陵泉、崑仑、肩井、中渚、阳辅。
 角弓反张:百会、神门、间使、仆参、命门。
 风痺-不仁:天井、尺沢、少海、阳辅、中渚、环跳、太冲。
 预防-中风:风池、百会、曲池、合谷、肩、风市、足三里、絶骨、环跳。
○厥逆証略
 厥者、四肢厥冷。逆者、気血逆乱、夫人,厥则阳気并上、阴気并于下。『生気通天论』曰、阳気者、烦労则张、精絶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大怒,则形気絶,而血于上、使人-薄厥。『大奇论』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厥逆一症、『内経』特重而详言之。如云,卒厥暴厥、皆厥逆之総名也。如云,寒厥热厥、分厥逆之阴阳也。连経连臓、论-厥逆之生死也。最若诸経臓腑之辨、又极明顕。后世-又有気厥,血厥,酒厥,痰厥,色厥,食厥、无非-本之経义。仲景『伤寒论?厥逆』、与『内経』有异、臓厥,厥、皆伤寒症也。『内経』之厥、重在元気、故热-当补阴、寒厥-当补阳。『伤寒』之厥、辨在邪気、故寒-宜温、热厥-可攻也。二者,不可不察。至若-尸厥一症、乃外邪-卒中之悪候、凡四时-不正之気、及山魔土、五尸魇魅之属、皆是也。犯之者、忽然-手足厥冷、肌肤寒栗、面眼青黒、精神不守、或口噤、妄言、痰涎壅塞、或头旋运-倒、不省人事。即名-飞尸卒厥。宜用针法。若用艾灸、则莫如秦承祖-灸鬼法、及华佗-救阳脱法为妙。☆厥逆灸治
 暴厥冷逆:気海、肾兪、肝兪、阳谿、人中、中、百会。一法,以縄-囲男左女右臂腕、将縄,従大椎向下度,至脊中。縄头尽処-是穴。灸二十一壮。尸厥,灸此亦妙。
 尸厥-卒倒気脱: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気海、関元。扁鹊,治太子-疾、取三阳五会、更熨-両脇下,即甦。
 肾厥头痛、筋挛、不嗜卧:関元(灸百壮)。
 卒忤:肩井、巨阙、水沟(小三壮)、神门(小三壮)。又灸-中悪等症。其穴,在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阴厥-胫直:照海、阳陵泉。
 鬼魅,狐惑:鬼哭穴,取将手両大指-相并,缚定、用艾-于両甲角,反甲后肉-四処,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効。
 面青,腹痛、呕吐泻痢、舌卷,嚢缩、手指甲-唇青、心下结硬,胀満、冷汗不止、四体如氷、厥逆昏沈、不省人事、脉伏絶者:気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脐下二寸、関元,穴在脐下三寸。用大艾,灸二七壮。得手足温煖、脉至、知人事、无汗-要有汗出,即生。不煖、不省、脉不至者、死。
○中暑神昏
 症见-卒倒无知、名曰暑风。大率-有虚実両途。実者、痰之実也、平素,积痰-充満経络、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気、卒倒流涎、此湿合病之最剧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犹易为也。虚者、阳之虚也、平素,阳気衰微-不振、阴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凑其虚、此湿-病得自虚寒者也。宜-回阳薬中,兼清其暑、最难为也。丹渓谓,夏令-火盛之时、烁石流金、何阴寒之有?此其见偏主于热、治宜清凉、灸法,似不可用厥、然亦不尽然也。天,有非时之気、人,即有非时之病。如-夏行秋令、冬行春令。寒时得热症、热时得寒症、往往有之。况盛暑之気、外阳而内阴。中之者,卒暴-面垢、冷汗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満、甚至-不省人事、宜灸:百会、中、三里、脾兪、合谷、人中、阴谷、三阴交。
 冒暑霍乱:百労[大椎]、委中、合谷、曲池、三里、十宣。
○首部証略
 人之有首、犹山之有巓、以其高出-衆体之上、为诸阳之総会也。『霊枢』曰「明堂者、眉间也。庭者、顔也。蕃者、頬侧也。蔽者、耳门也」。又曰「肺気-通于鼻、心気-通于舌、肝気-通于眼、脾気-通于口、肾気-通于耳」。五臓不和,则七窍普通、故凡人之疾病-吉凶、无不-上见于面、観其色之胜复生尅、即知-其病之軽重浅深。経曰「赤色出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黒色出于庭、大如拇指者、必不病而卒死。庭者、南方火位、黒乃北方水色、水来尅火、是阳神,已离-其所舎、将何以固其生乎?颧之左为肝、颧之右为肺、其骨属肾。病小愈,而両颧见赤色、是为木火自焚、水干金铄、败于内-必形诸外、知-其卒死也必矣。若-満面通红、気盛者-属阳。若-両颧鲜赤、如指如缕、而余地-不赤者、阴虚也。面色白者,为気虚。白兼淡黄,而気不足物、必失血。面-白色枯、気血倶败。面青兼白、为阳虚阴胜。面黄润-而微赤者,湿热。面黄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久病,面転黄苍、此欲愈也。久病,面色如煤-不开者、终不吉也。面色青苍者、主疼痛。平人,面色如灰尘、眼下青黒者、必将有重病。女人,面色青者、主肝强脾弱、経络不调。女人,颧頬-鲜红、名帯桃花、此阴中有虚火、多淫而无子。是皆病之不在面、而色-着于面也。至若首之头脳七窍、各自见病、逐一详别、而类汇之于后。
 一、头痛、『内経』所谓「臓腑経脉之気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真気-不得运行、壅遏経隧,而通者也。如因-风木痛者、则抽掣悪风。或有汗而痛、因-暑热痛者、或有汗,或无汗、则皆悪热而痛。因-湿而痛者、则头重、遇天阴-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头昏重、欲吐。因-寒而痛者、急悪寒。更有気虚而痛者、遇労则甚、其脉大。有血虚而痛者、善惊、其脉。诊头痛者、审久-暂明表里、因証而详辨之、不可热也。仲景『伤寒论』、则惟三阳-有头痛、厥阴亦有头痛、而太少二阴-则无之。其痛,亦各有所生、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厥阴之脉-会于巓,则巓顶头痛、此又外感之所当辨者。至若内伤、则足六経,及手少阴,少阳-皆有之、又不得以三阳-为拘矣。东垣,壮歳-头痛、毎発时,両头尽黄、眩运-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沈重、兀兀欲吐、数日方过。洁古老人曰「此,厥阴太阴-合而为病、名曰风痰。为之灸-侠谿二穴、各二七壮」。不旬日愈。
 一、头风、眩运、偏头痛。『素问』所言「头疼巓疾」、下虚上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眩耳聋。下実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晕。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揺不定、目眩耳聋、皆晕之状也。风気,循风府而上、则为脳风。新沐-中风为首风。头-半辺痛、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时作臭気、谓之偏头风。左属风、又为血虚。右属痰、又为热。若头痛-起核块、声如雷鸣、则谓之雷头风。头肿-大如斗、则谓之大头风、是-天行时疫也。阳明受邪、首面大肿也。又天门真痛、上引-泥丸、谓之真头痛、死-不治。若心肝壅热,上攻目睛、则头目皆痛。胸膈风痰-上攻者、亦然。
 一、眼目有五轮八廓之别。五轮,応五行、金精-结为気轮、木精-结为风轮、火精-结为血轮、土精-结为肉轮、水精-结为水轮。八廓,応八卦、干-居西北、络通-大肠之腑、故曰-伝道廓。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腑、故曰-津液廓。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腑、故曰-会阴廓。震-正东方、络通-胆之腑、故曰-清浄廓。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故曰-养化廓。离-正南方、络通-小肠之腑、故曰-胞阳廓。坤-位西南、络通-胃腑、故曰-水谷廓。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腑、故曰-関泉廓。此由臓腑配合、与『内経』、相発明也。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脳、入于脳-则脳転、脳転-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転矣。『脉度篇』曰、脉-気不栄、则目不合。『决気篇』曰、気脱者、目不明。又言,目痛者、白眼赤脉、法于阳。瞳子黒眼、法于阴。风热上攻-为阳症、见红肿重、生-翳膜、精気内损-为阴症。目,昏渋、眩运甚、成内障。若-青盲,又与-内障,有异、并无-红肿赤痛,翳膜等症、而但视-不见物、是乃六腑-幽邃之源,欝遏、霊明-不得発露,失神、胆渋病也。人见其目-如平人、珠青如故、只自有目-如无目尔、故曰-青盲。又,迎风赤烂眼症、见风-则赤烂、无风则否。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景岳,载取诸穴-最良。
 一、耳聋症。有因-诸経之火、壅塞清道。有因-恚怒忧欝、肝胆気逆。有因-风寒外感、乱其営卫。有因-惊损窍闭、或患耳、溃脓不止、而壊其窍者。有因-年衰,或病后、或労倦过度者。辨其,在経在臓、暴聋久聋。在経暴聋者-易治。在臓久聋者-难治。
 一、鼻为肺窍。若-七情内欝、六淫外侵、或饮食労倦、则肺気-不宣通、清道壅塞而为病矣。故,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揺、是为痔。由-阳明执滞,留结而然。経曰「胆,移热于脳、则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故又名-脳漏、治之宜早、久则难愈。
 一、歯牙病。上牙,属足阳明、下牙,属手阳明。牙痛者、湿热-蓄于肠胃、而上塞于経。虫痛者、由肥甘,湿热-化生牙虫、以致-蚀损空、牙败而痛。肾虚牙痛者、其病-不在経,而在臓、所谓-肾衰则歯豁、精固则歯坚是也。又,牙缝-出血不止、固属胃火、然亦有-阴虚于下、格阳于上、误-作火治、必至不救。
 一、頬唇満。頬,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又属足厥阴肝。頬,因风落少阳病也。人有欠伸、頬车-蹉脱、口开-不能合、酔以酒、乗睡-以皀角末,鼻、嚏透-则正。唇病属脾、燥则干、热则裂、风则、寒则掲。唇有缓縦-下垂者、脾下也。脾気-不能振挙、故下缓-不休。
 一、咽喉。喉主纳気、気従金化、変动为燥、燥则渋、渋则闭塞而不仁、故在喉,谓之痺。咽主纳食、従土化、変动为湿、湿则泥、泥则壅胀而不通、故在咽,谓之肿。痺者、喉中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気闭塞也。肿痛者、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気闭塞也。喉癣,多-虚火游行无制、阴気大虚、阳気飞越。虚损人,见此、为海枯津竭、甚为危候。
 一、舌病。『霊枢』曰、足太阴是动则病、舌本强。孙景思云、舌者、心気之所生、脾脉之所通。二臓不和、风邪中之、则舌强-不能言。壅热攻之、则舌-不能転。伤寒热毒-攻心、与伤寒病后-失于调摂、则舌縦-不収。又曰,舌者、声音之机也。人有风寒外感、火欝于内、而気闭失音者、有気血内亏、水干金燥、而久嗽-音唖者。暂病失音-易治、久病致难治。若夫,号歌哭、热极饮冷、或暴吸风寒、则又当别论。
 一、头项强痛。経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足少阳之脉、従耳后,入耳中。其支者、加頬车,下頚、合缺盆。手三阳脉,倶与耳頬相通、故頚强頬肿-引耳通、多由-邪客三阳経络。頚漏者、頚上有孔、或肿或不肿、或痛或不痛、时-流水,或脓血。是有虚寒、有邪热。当与-瘰癧参治。☆頚部証治
 头痛:百会、会、丹田[石门]、気海、上星、神庭、曲差、后顶、率谷、风池。上穴,択灸一穴、即可愈。
 偏头痛:风门、通里、列缺、脳空。
 头风眩晕、久痛不愈:阳谿、豊隆、解谿、髪际(穴在眉上三寸。灸三壮)。
 偏正头疼:脳空、风池、列缺、太渊、合谷、解谿。
 头面肿:陥谷、厉兑。
 目眩-不能开:脳空、解谿、通里、地仓。
 头目痛:外関、后谿。
 目痛红肿-不明:合谷、二间、肝兪、足三里。
 目昏生翳:角孙、足三里。
 青盲眼:肝兪、胆兪、肾兪、养老、商阳、光明。
 风烂眼:肝兪、胆兪、肾兪、陥谷、光明。
 耳聋:肾兪、窍阴、上星(风聋、二七壮)、翳风(痛聋、七壮)、聴宫、外関、偏歴、合谷、阳维(穴在耳后、引耳令前、弦上是穴。『千金』治-耳风雷鸣、灸五十壮)。
 耳暴聋:液门、足三里。
 耳:聴宫、頬车、合谷。
 鼻,鼻痔:上星(流-清浊涕)、会、百会、风池、人中、大椎、通天(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病-倶灸。灸法,当去一块-形如朽骨、其痺自愈。灸如小麦大。七壮)。
 鼻渊:上星、曲差、风门、合谷。
 鼻塞:会、上星、风门。会一穴、自七壮-至七七壮。灸至四日-渐退、七日愈。
 口歯疳蚀-生疮:承浆。
 歯牙痛:承浆、頬车(耳垂下,尽骨上-是穴。三壮如神)、肩(随左右灸之)、列缺(七壮立止)、手三里、太渊(风牙痛)、鱼际、申脉、二间、阳谷(上牙痛)、合谷、阳谿、液门、三间(下歯痛、七壮)、足三里(上歯痛、七七壮)、太谿、内庭(下牙痛)、地仓、崑仑。
 肾虚牙痛-出血不止:頬车、合谷、足三里、太谿。
 眼目诸疾:足三里、三间、二间。
 落頬风:率谷(三壮。宜小)。
 頬肿:地仓。
 唇缓-不休:地仓。
 喉痺-喉癣:通里、然谷、厉兑、窍阴。
 舌縦:阴谷。
 舌强:窍阴。
 失音不语:霊道。
 暴声唖:通里。
 咽喉肿痛:阳谿、少海、液门(外肿、三壮)。
 頚项頬肿-引耳痛:前谷、阳谷。
 頚漏:临泣(灸三壮。一日禁灸)。
○中身証略
 中身者、外而胸脇腹背腰脐、内而五臓六腑。一有所病、统属于中原。其病之所起、必有所因。外因者、由于春之风、夏之热暑、长夏之湿、秋之燥、冬之寒也。当其时而至、则为正気。非-其时而至,或过盛、则为淫邪。凡此六淫为病、皆属-外因。亦有因于八风相感、如冬至日-正北大刚风、立春日-东北凶风、春分日-正东婴児风、立夏日-东南弱风、夏至日-正南大弱风、立秋日-西南谋风、秋分日-正西刚风、立冬日-西北折风。応时而至、主生养-万物。不応时而至、主杀害-万物。若人感受、内生重病、外生痈疽。凡此-入八风为病、亦属外因、故曰-外因六淫、八风感也。☆内因者、起于耳聴-淫声、眼観-邪色、鼻闻-悪臭、舌贪-滋味、心思-过度、意念-妄生。皆,损-人神。凡此六欲为病、皆属内因。又有,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思过-伤脾、悲过-伤肺、恐过-伤肾、忧久则気结、卒惊则気缩。凡此七情为病、亦属内因、故曰,内因六欲、共七情也。☆不内外因者、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慎,过饮醇酒、则生火-消灼阴液。过饮-茶水、则生湿-停饮。过食五辛、则损気血。伤飢失饱、则伤脾胃。凡此,皆饮食之致病也。昼日过労、挑軽-负重、跌扑闪坠等类、损-其身形,夜不静息、强力入房,労伤-精気。凡此,皆起居之致病也。其有-起于膏梁厚味者、多令人-栄卫不従、火毒内结。起于藜薄食者、多令人-肾気不充、気血亏少。凡此亦属-不内外因也。夫民病,百千変化、其受病之原,皆不出于三因。兹集-前后証略数则、非三因之外-别有致病之由。葢以病有类集、治有攸分、故为辨别科条、缕析名目、逐症分疏于后、俾-施治者,明于辨症、而无所疑惑焉。
 一、胸为肺分。心,脾,肾,肝,胆,胞络七経之筋脉、倶上至胸。胸満短気、阳実,喘促不卧、虚満-则心下痞而不痛。胸痛者,多属-肝之虚、痛引脇背。肝実,不能転侧、善太息。余経,能令-胸満短気,而不痛。仲景云、胸痺,心下痞、留気-结在胸、胸満-脇下逆,抢心。非若-中満者,外有腹胀之形也。鶏胸,乃属肺、病胀満-有痰、肺热也。胀満无痰、肺虚也。皆胸膈-高起、故名鶏胸。
 一、脇痛,有左右之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为肝、肝主血、血-留止滞,则左痛。右为肺、肺主気、肝邪入肺、気-不流痛,则右痛。然有-左痛,不専主于血、右痛,不専主于気。但-按之痛、不按亦痛者、血也。膨痛时止、即寛畅、少时-复痛者、気也。若痰食-致痛、皆在右脇、必有-痰食之症。与気血凝滞-不动、明者-自辨。更有-房労过度、肾虚羸怯之人、胸脇间多-隠隠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気、気虚-不能生血、阴阳循行之道-有阻滞、所以作痛。若不知-正本寻源、而执一不化、则犯-虚虚之戒矣。
 一、腹坚硬,是由-脾阳下陥、浊阴之気-乗之。按之如石、亦不痛、但苦-胀満、気结,饮食不化。小児-多有此症。大抵,寒-则収引、或因-伤食而成。若有块硬痛、是虫痛也。又有-冲脉为痛、気溢于大肠、绕脐而痛。有脾伤伝肾、少腹-冤然而痛、故曰-绕脐痛、大肠病也。脐下冷痛者、肾病也。
 一、腰背痛。経云、巨阳虚,则头项背痛。又曰、足之三阳、従头走足。足之三阴、従足走腹。诸経所过、皆能为痛。有风寒湿热、挫闪血、気滞痰积、由外以致内者、标病也。若-房室労伤、肾虚而痛者、本病也。腰者,肾之府、転揺不能、肾将败矣。肩背分野-属肺、喘咳逆気、肩背痛、肺燥也。当-肩背一片冷痛、此有-痰饮,気积故也。背心-红肿痛者,风热也、红属火邪、肿为风胜。経云「歳火太过、民病-肩背热」。按背心-为督脉循行部分。督脉,贯脊,络肾。风気,従风府而下、积而化热、故取肩井,肺兪之穴、灸而散之。又外邪,与流行栄卫-真気相撃搏、则百节疼、筋骨挛痛、下部虚冷、三阴不足、故-腰膝痛。凡人,真気失调、少有所亏,则五邪六淫-皆得乗间而入。所以圣人,谆谆告戒、令人-养摂真元、为卫生-却病之上妙方也。
 一、虚労之疾、为精血内夺、百脉空虚。先贤,経义-条分缕析、谆谆垂示-后人。秦越人「発-虚损」之论、谓虚而感寒,则损其阳、阳虚则阴盛、损-则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不能栄养-臓腑。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过于胃-则不可治。虚而感热-则损其阴、阴虚-则阳盛、损则自下而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収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化、过于脾-则不可治。此,秦越人,帰重-脾胃、为治-虚労之妙谛也。至,汉-张仲景,明立「虚労门」、谓-五労,虚极,羸痩。腹満-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飢伤、労伤、経络栄卫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両目黯黒、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意以-虚労発热。未有不由血者、而血未有不由内伤者、治病-必求其本、惟-仲景得之矣。巣氏『病源』谓、有虚労、有蒸病、有注労、有五労六极七伤。蒸,有五蒸、二十四蒸。注有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分门异治。后人,以岐路之多、漠然-莫知适従。大要,无非-酒色労倦、七情饮食所致。故或先伤其気、気伤-必及于精。或先伤于精、精伤-必及于気。精虚者、阴虚也、其病-为躁烦、头红面赤、唇干舌燥、咽痛口疮、吐血衂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结、小水痛渋等症。気虚者、阳虚也、其病为怯寒憔悴、気短神疲、头运目眩、呕食少、腹痛泄、二便不禁、甚至-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気喘声、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尽削、梦-与鬼交、夫人-月闭等症。急虚不复-则为损、损极不复-则为労、故知-労之候、未有不由気血亏损而成、気不生血、血则営虚、営虚-则発热。久热-则蒸、其所之血,化而为虫、遂成-伝尸痨症。其症,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精白浊、髪干而耸、或腹内有块、或脳后両辺-有小结核,复连数个,或聚或散、沈沈黙黙、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之状。或腹痛下痢、羸痩困倦、不自胜持。节月累年、以致于死。死,复伝注-亲属、乃灭门。符,薬-罔効。知此者、惟取-膏肓兪,四花穴、及-早灸之。可否-几半、晩-亦不済矣。凡灸虚労、取其助益阳気。若脉洪-阳盛者、又不可灸。临症审之。
 一、自汗盗汗、未有-不由心肾而得者也。経云、汗者、心之液。又云,肾主五液。心为阳、虚-则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労动、発散然自出、之阴蒸于阳也。肾为阴、阴虚-不能内営而秘蔵、则内伤而盗汗、即『内経』所云「寝汗」也。人寤,卫気行于阴、则理益疏、故熟睡汗出、醒则渐収、乃阳蒸于阴也。凡虚労発热、頬红-汗自出、津液消涸、虚火益炎、决起所存者,寡矣。若伤寒,阳明欲作実、必自汗。邪伝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亦见盗汗。此又当别论。
 一、血症。有,咳呕吐咯唾、痰涎帯血、衂血、便血尿血、肠风,臓毒。又有-耳眼,歯牙,毛孔-诸见血。経云、栄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臓、洒陈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総统于心、蔵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漑一身。故曰,血者、神気也。得之则存、失之则亡。分而言之、咳血,出于肺、肺,又不独-咳血、而亦唾血。葢肺主気、気逆为咳。肾主水、水-化液为唾。二臓相関、病则倶病。若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此肾従相火-炎上之血也。若血-如红缕,在痰中、咳而出者、此肺络受热伤之血也。甚至-咳白血、色浅红、似肉似肺、死-不治。咯血者、不嗽而咯出血也。咯与唾,少异。唾出于気上,无所阻。咯出于痰気,欝于喉之下、滞-不得出、咯而乃出。求其所属之臓、咯唾-同出于肾也。若上膈壅热、紫黒-成块、则呕而出。気虚不摂、随気上越、则吐而出。此呕吐,皆出于胃也。経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衂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积热于膀胱、则闭溺血、渗透-肠中、则为肠风。血热上追、则见-诸耳目口舌、又-毛孔出血、名曰血汗、即肌衂、又名脉溢、是为-极虚之候。故凡血症之治、须察-阴阳虚実、有火无火。若脉浮洪数実-有火者、不可艾灸。恐以火済火、而反促其危亡也。
 一、鼓胀病。岐伯曰、水始起也。目上-微肿、其頚脉-微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肤胀者、寒気-客于皮肤、腹大-身尽肿、按其腹、窈而不起。鼓胀者、身腹大,与肤胀同、色苍黄、腹筋起。肠覃者、寒気-客于肠、外与卫気-相搏。因有所繋、癖而内着、悪気乃起、肉乃生、始大如鶏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懐子之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石-生于胞中、寒気-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気-不得通、悪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懐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仲景云、风水,其脉自浮、骨节疼痛、悪风。皮水,其脉亦浮、肿、按之没指、不悪风。正水,其脉沈遅、外症自喘。石水,其脉自沈、腹満不喘。黄汗,其脉沈遅、身発热、胸満、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至痈肿。『内経』云、阴気在上,则生-胀。夫阴気者、地気也、宜在于下。今反腾于上、如云雾浓布、将-天之阳光蒙翳、一片-阴晦之象、结而不开、必将大作电电、継以风雨、然后-雾収云散、离照光天。悟此,可得『内経』治胀之法矣。古人论治、有五臓之分、有阴阳之别。与夫-风湿寒、欝积滞血、蛊、饮食労倦之不一。其因-审証明晰、然后-按法施治、庶无-虚虚実実之误。
 一、积聚痞块、无形而虚-为痞、有形而実-为块。东垣云、夫痞者、心下満-而不痛是也。太阴者、湿也。主壅塞、乃土乗心下、为痞満也。积者,推而不移、病在五臓。聚者,推而移动、病在六腑。肝积,在左脇之下、名为肥気。肺积,在右脇之下、名为息贲。心积,起脐上、上入心下、大如臂、名为伏梁。脾积,在胃、大如盘、名为痞気。肾积,在脐下、上冲心而痛、名为奔豚。又有-寒热,酒食,水気,血蛊之积、其症不同、其治亦异。経云、察-其邪気所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
 一、心腹痛胀。『内経』所谓-九种心痛者。五臓-胃,与痰,虫,食积-为九也。又谓,胃-当心而痛。后人,因此一语、遂将二者,混为一例。不知-心为君主之官、神霊之舎、不能受邪、其受邪者,乃手心主心包络也。如包络-引邪、直犯-心之正経,而痛者、则谓之真心痛、必死-不可治。凡臓腑経脉,挟其淫気。自支脉,乗于心而为痛者、必有-各腑臓病形-与之相応。如『霊枢』谓-厥心痛、与背相控、善。如従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腹胀胸満、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卧-若徒居、动作-痛益甚、色不変、肺心痛也。故-心痛各有病状、不得与-胃痛,混一而论也。葢胃-为水谷之海、三阳之総司、五臓六腑十二経脉,皆受気于此。初病在経、久病入络、其或満或胀、或食不下、或呕或呑酸、或大便难、或泻痢、面色-浮而黄者、皆胃之本病也。其有-淫邪相乗于胃、病状,虽与心痛相类、但其间,必有-胃之本病参雑,而见之于外也。东垣云、夫心胃痛,及腹中诸痛、皆因-労力过甚、饮食失节、中気不足、寒気-乗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然,腹痛-有部分、臓腑-有高下。如中痛者,太阴也。脐腹痛者,少阴也。少腹痛者,厥阴也。审-其有形无形、在臓在腑、随-其高下而治之。更循-各臓部分,穴兪而灸之、则又在人之,有确见也。
 一、膈噎症、非-由外邪所致、乃-忧思労欲七情欝结,而成。张鶏峰,所谓-神思间病。若不垂帘返照、内観静养、一切拝遣、物过不留、则五火丛生、気逆梗塞、気-不顺利、水饮不行、食物难入、其槁在吸门、名曰膈。其或-食下则胃作痛、烦闷不安、须臾-吐出食而安、其槁在贲门、名曰噎。二者,皆属上焦。东垣云、阳気-不得上出者、曰塞。五臓之所-生阴也、血也、阴気-不得下降者、曰噎。六腑之所-生阳也、気也、阳気-结于上、阴液-衰于下、因成此-膈噎之症。経云、三阳结-谓之膈、三阳-大小肠,膀胱也。三阳热结、津液-不能上供-肺用、故吸门-塞,而食不入。治者,当先识此。
 一、反胃症。食,虽可下、良久复出、其槁在幽门、乃中焦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小便赤、大便难、或如羊矢、其槁在阑门、病属下焦。『伤寒』注、以晨食入胃、胃虚-不能尅化、至暮-胃気行里、与邪相搏、则食反出也。王太仆,注『内経』、谓-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巣氏亦云、臓冷,则脾不磨、而宿食不化、其気-逆而成反胃。此皆,主于胃気虚寒、用-辛香大热之剤。若脉数、火気炎上、多升少降、邪热-不杀谷。或伤食伤饮者、又不可执为虚寒、而不知-通変也。
 一、霍乱者、由阴阳清浊二気-相干、乱于肠胃、心腹-卒痛、呕吐下痢、憎寒壮热、头痛肿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痢、心腹倶痛-吐痢并作、甚至-転筋入腹,则毙矣。此症,多発于夏末,秋初、四时-间或有之。実因-残暑新凉并时,行不正之気、干犯-胃肠、突然-上吐下泻、汤液-有所不及、惟灸法-取効如神。又有-干霍乱症、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腹中痛甚、俗名-绞肠纱。急以塩汤-灌之、令其大吐、庶有可生。切莫-与谷食、虽米饮一呷入口、即死。必吐泻-过二三时、直至飢甚、方与稀粥、従缓调理-可也。
 一、呕吐者。东垣云,皆属于胃。然亦有分别。如呕者、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気、故有声有物、気血-倶病也。吐者、太阳也、大要-多血少気、故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干呕者、少阳也、少阳-多気少血、故有声无物、乃気病也。究三者之源、皆因-脾気虚弱,或因-寒気客胃、加之饮食所伤而致也。又有因-上焦伤风、开-其理、経気失道、邪気内着、身背-皆热、肘臂牵痛、其気不続、膈间厌闷、食入,即先呕而后下、名曰漏気。有下焦実、大小便不通、気逆不続、呕逆不禁、名曰走哺。有吐食者、気热上冲、食已暴吐。有悪心者、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不、心中-然,无奈者。有呕苦者、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気逆-则呕苦。有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上升,之気欝而成积、久则生热、従木化而作酸、故『内経』训以为热。有呑酸者、因-欝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欝而酸味刺心、必须-温暖解肌。忌用寒薬。故东垣,又以为寒。若吐清水-则为寒湿。吐痰涎-则为水饮。呕家,虽-呕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更有吐者、仲景以为-胃中冷也。
 一、咳嗽。须分-六気五臓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内経』『金匮』言之详矣。后贤,推衍-其义、各抒己见、而鲜有会帰。至喩氏嘉言、始発『内経』「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句。有脱文之论。乃正之曰「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必疟。秋伤于燥、冬为咳嗽」。六気,配四时之理、灿然明矣。言-六気主病、风火热湿燥寒-皆能乗肺、皆足致咳。其湿咳,即分属于风,火,热,燥,寒-五気中也。风乗肺咳、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火乗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见血。热乗肺咳、喘急面赤。潮热甚者、热盛于中、四末反寒、热移于下、便泄无度。燥乗肺咳、皮肤干槁、细疮湿痒、痰胶便闭。寒乗肺咳、悪寒无汗、鼻塞身疼、発热躁烦、至于湿痰内动-为咳。又必-因风因火、因热因燥、因寒所挟、各不相同、而乗肺则一也。知此-六気之致咳、则比类而推、触类而长、正不独-咳嗽一端、即万病,亦无不了然-心目间矣。
 一、逆、即『内経』所谓也。気逆-奔急上冲、有声、故名逆。其症,非由一因。有胃虚膈热者、有胃中虚寒者、有肾気虚损-阴火上冲者、有中気不足,脉虚数,気不相続而発者、有阳明,内実-失下而発者、有渇而饮水太过-致水结胸而発者、有伝経伤寒-热症,误用热薬-助起火邪,痰火相伝而者。刘宗厚云、逆一症、有虚有実、有火有痰、有水気、不可専作-寒论。『内経』治、以草刺鼻、取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陈无択,又以为咳逆。东垣,海蔵-以为干呕、皆谬也。干呕、无物之吐也、非也。咳逆、嗽之甚者也、非逆也。许学士,以为逆、参之経旨、的无可疑。
 一、喘哮気。喘有虚実。実者-邪気実也、虚者-正気虚也。実喘者、気长而有余、脉来-滑数有力。虚喘者、気短而不続、脉来-微弱无神。此脉証之不同、虚実之有明辨也。哮者、喉中声响-如水鶏声。凡遇-天気欲作雨时,便発、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通。此肺窍中积-有冷痰、乗天阴寒気,従背自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或塩水伤肺、気喘不休。有延至-终身不愈者、亦有子母相伝者、必须-量虚実而治之。若気、経文-无明文。有谓-腹胀気者、曰噫。逆気-自下而上者、亦曰噫。噫者、饱食之息,即気也。多因-胃虚火欝、留饮-胸间。或阴気上逆-扰阳、阳不足-以制化、必作。或妇人,性多欝、胸中気紧、连-数十声,不尽者、出気,心头-略寛、不-即紧。治疗之法、虚则补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気则顺之。无遗义矣。
 一、太息,善悲,短気。人有忧思、则心系急、急则気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善悲者、由脾欝-不能顾子、肺为脾子、肺主悲、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志为忧、在声为哭。妇人臓燥、喜悲善哭、此其験也。短気者、言语-无余声、呼吸紧促、是五臓-皆有不足、而大要-多主于肺。経云「肺気虚、则肩背痛、寒、少気-不足以息」。故凡外而六淫五邪、内而七情六欲、皆足以-耗気。短気之人、岂可不兢兢-加谨乎?
 一、疟疾、少阳症也。少阳,居-半表半里、邪伏于此、入与阴-争则寒、出于阳-争则热。少阳之脉,上头角、故偏头痛。其支者、従耳后,入耳中、过-小肠,聴宫穴、故耳聋。又下胸中、贯膈,循脇里、故胸脇痛。少阳为甲木、木病迁及于其所胜、致脾胃不和-作呕。胆味苦、热亦作苦、故口苦。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気则早、在血则晏。仲景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遅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遅者-可温之、弦紧者-可発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発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只此七、言-汗吐下和温之法-具备。其他-疟、温疟、牡疟、疟母-四症。要,不外-少阳求治尔。霊素『金匮』之文具在、惜,无解人而会通-其精义也。其有热多寒少、心烦少睡者-属心、名曰温疟。有寒多热少、腰疼足冷者-属肾、名曰寒疟。有先寒而后大热、咳嗽者-属肺、名曰疟。有热长寒短、筋脉牵缩者-属肝、名曰风疟。有寒热相停、呕吐痰沫者-属脾、名曰食疟。此五臓之疟。分始-巣氏『病源』、后人,谓其発明『内経』、深信不疑、而不知-疟邪,不従臓発。『内経』所无之理、巣氏-臆言之尔。
 一、痢疾。霊素,谓之肠、亦曰帯下。多由感受-风寒暑湿、及饮食不节、有伤脾胃、宿积欝结而成。其症,大便窘迫、里急后重、至-而不能便、腹中疼痛、所下-或白或赤、或赤白相雑、或下鲜血、或如豆汁、如鱼脳、如屋漏水、如尘腐色、有下-纯黒者、有下-纯红者、有大孔-如竹筒直出者、有饮食不下-为噤口痢、有乍作乍止-为休息痢。此为-感有軽重、积有浅深、症有顺逆、治分気血。丹渓,谓-白痢気病、由大肠来。赤痢血病、由小肠来。赤白相兼、気血倶病。通考-古今治痢者、皆曰-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初起热甚-则下之、有表症-则汗之、小便赤渋-则分利之。此五者,挙世信用、奉为准縄。☆不知-五法之中、可用者一、忌用者四。倪氏,発明-四忌之义、谓一忌温补、痢之为病、由湿热蕴积-胶滞于肠胃之中、初病-即投温补、将邪気-补実、肠胃之热-益炽、内攻臓腑、至于-不可救疗者、比比然也。一忌大下、痢-因邪热,胶滞-肠胃而成、与沟渠-壅塞相似、惟用薬-磨刮、疎通则愈。若大下之、譬如以清水-荡壅塞之渠、塞必不可去、徒伤-胃気、损-元気而已。至-正伤邪盛、饮食不进、而成噤口、鲜有不即于危亡者也。一忌発汗、痢-有身発寒热、头痛目眩者、此非外感、乃内热熏蒸、自内达外。虽有表症、実非-表邪也。若発汗,则耗其正気、而邪気-得肆行、且-风剤燥热、愈助热邪、表虚于外、邪炽于内、若此而生者、幸而免尔。一忌-分利小便。利小便、治水泻之良法也。痢,本因-邪热滞下、津液枯渋-而成。复利-其小水、则津液愈枯、渋塞愈盛、遂至-纒绵不已。是则-分利之过也。学人-知所忌、则知所治矣。灸家取穴、乃引火化気一法、非若-乱投热薬、以火救火、至烂人肠胃-而不顾也。
 一、泄泻。即,古之所谓-下痢也。丹渓云-有湿、有気虚、有痰火食积。戴复菴云、泻水-腹下痛者、湿也。饮食入胃-輙泻、完谷不化者、気虚也。腹痛,泄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又湿多-成五泄。戴云,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汚积粘垢、湿兼热也。鹜泄者、所下-澄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気脱也。又云,饮食不化、色黄者、胃泄也。腹胀満-泄注、食-即呕逆者、脾泄也。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者、大肠泄也。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小肠泄也。里急后重、数至-而不能便、茎中痛者、大泻也。诸泄泻-小便不利者、先分利之。若食积-痛泻、必当先-推荡其食。老人虚泄、当益其脾。病后作泻、宜-调其胃。求其所因而治之。又不得谓-诸泻痢,之必利小便也。
 一、黄疸症、由湿热薫蒸-而成。名-分五疸、症-各不同。一曰黄汗、汗出-染衣、色如柏如柏汁。一曰黄疸、身目-皆黄、便黄无汗。一曰谷疸、因饮食伤脾-而得。一曰酒疸、因酒后伤湿-而得。一曰女労疸、因色欲伤阴-而得。総之、不出-阴阳二症。阳症-多実多多虚多寒。罗谦甫,辨之详矣。
 一、消渇。有上中下之分。大渇引饮、随饮随渇、病在肺、名曰上消。多饮善飢、不为肌肉、病在脾、名曰中消。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黒目焦、日渐消痩、病在肾、名曰下消。経曰,二阳结、谓之消。又曰,二阳之病,発心脾、其伝为风消。又心移寒于肺、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伝为膈消。勿,泥-丹渓五疸同治,而不分辨也。
 一、痰饮、二者-略有不同。饮,由饮食停积、其病-全在脾胃。痰,则随気変化、无処不有。古人云,痰生百病。谓-百病,皆足以-生痰、非谓-百病之由痰而生也。故知-痰之为病、不由一因。有因外感而生者、有因内伤而起者。诚知-外感者,何気、迎其机而导之、邪退-则痰自平矣。起于内伤者,何病、察所伤-以调之、気化-则痰亦化矣。若见痰治痰、而谓-痰消病自愈者、则吾未之闻也。
 一、不寐者、有邪実内扰-而神不安、有正虚,真阴不足-而神不守舎。病,虽有不同、惟邪正二字、皆足-以该之。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気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卫気,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阳気尽-则卧、阴気尽-则寤。卫気,留久于阴、故-卒然多卧」。
 一、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无时-得安者是也。惊者、心,忽-外有所感动、卒然而惊。懊者、欝闷之貌情,不舒畅、然无奈、比之反问-而甚也。悸者、心,有所恐时怯怯、如人将捕之、心虚,胆怯之所致也。若恐惧,则与悸相似-而健忘、则又为-心脾二経之不足矣。梦魇者、心肾不交、精神散越。宜-滋养心肾,自安。☆身部証治
 胸満:期门、至阳。
 胸背切痛:风门、期门、少府。
 胸脇支満:侠谿。
 胸脇疼:膈兪、支沟、丘墟。
 胸膈痰壅:公孙。
 脇痛。奄奄欲絶、此为奔豚。急以热汤-浸両手足、频频易之:気海、関元、期门、足窍阴。
 左脇积痛:肝兪。此穴,若-同命门一并灸、両目-昏暗者、可使复明。
 両脇胀満:胆兪、意舎、阴陵泉。
 腹硬:期门。
 亀背:肩中兪、肾兪、膏肓、曲池、合谷。
 鶏胸:中府、中、霊道、足三里。
 腰背重痛:腰兪、大肠兪、膀胱兪、身柱、崑仑。灸,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地、量至脐中、用-墨点记。乃用量-脊中,即于点処、随年壮灸之。灸讫、隠-竹杖、勿-令人知。
 背上冷痛:神道。
 腰挫闪痛-起止艰难:脊中、肾兪、命门、中膂内兪、腰兪。
 腰膝痛:环跳、崑仑、阳陵泉、养老。
 筋骨挛痛:三阴交、合谷。
 百节痛:阳辅。
 背心-红肿痛:肩井、肺兪、风门、五枢。
 脐下冷痛:気海、膀胱兪、曲泉。
 绕脐痛。大肠病也:水分、天枢、三阴交、足三里。
 上気-胸背満痛:肺兪、肝兪、云门、乳根、巨阙、期门、梁门、内関、尺沢。
 脇肋胀痛:膈兪、章门、阳陵泉、丘墟。
 诸気膈痛-上気不下:天突、中、中府、膈兪。☆虚労[慢性结核等]
 诸虚労热:気海、関元、膏肓、足三里、内関(治-労热良)。
 房労:太谿。
 虚损:中极、大椎、肺兪、膈兪、胃兪、三焦兪、肾兪、中、天枢、気海、足三里、三阴交、长强。
 崔氏四花六穴:凡男妇-五労七伤、気血虚损、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五心烦热、四肢困倦、羸弱等症-并治。
 第一次,先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縄-约三四尺者,蝋之、勿令伸缩。乃以縄头,与男左女右,足大拇指端-比斉、令其,顺-脚心,至后跟-踏定、却引縄向后、従足跟,足肚-贴肉直上、至膝湾曲-膕中大横纹,截断。次,令病者-平身正坐、解髪-分顶、中露-顶路、取所-比蝋縄一头、斉鼻端-按定、引縄向上,循头路-项背、贴肉-垂下,至縄头尽処、以墨记之。此,非是灸穴。别又取一小縄、令患者-合口、将縄双摺、自鼻柱根-按定、左右分开、比至-両口角、如人字様-截断。即是将此縄,展直取中、横加于前记,脊中-墨点之上、其両辺-縄头尽処、以墨记之。此第一次-応灸二穴、名曰患门。
 上法,若妇人-足小者、何以为则。当取-右臂,自肩穴起、以墨记之。伸手,引縄向下、比至中指端-截断。以代量足之法、庶乎得宜。
 第二次,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蝋縄、绕项后-向前、双垂-縄头,与鸠尾尖-斉、双縄头,一斉絶断。却翻縄头-向后、将此縄-中摺処,正按-结喉上、其縄头,下垂-脊间処、以墨记之。此非灸穴。又取一小縄、令患人-合口横量、斉-両吻截断、还加于-脊上,墨点処。横量如前法、于両縄头尽処-点墨记之。此是,第二次-灸穴。即-四鼻之左右両穴也。
 前共四穴、同时灸之。初灸七壮、或二七,三七、以至百壮-为妙矣。灸疮-将、或火疮発时、又依后法-灸二穴。
 第三次,取二穴。 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縄、于第二次-脊间黒点処,対中直放、务令-上下相停、于縄头尽処、以墨记之。此是灸穴。即-四花之上下両穴也。
 上共六穴、宜択-午日火日,灸之。后百日内、宜慎-房労,思虑、饮食适时、寒暑-得中、将养调护。若疮愈后,仍覚未、依前-再灸、无不愈者。故云,累灸-至百壮、但-骨脊上両穴,不宜多灸。凡一次,只可三五壮。多,则恐-人倦怠。若灸此六穴、亦宜-灸足三里,泻火方妙。
 愚按:前法,灸脊旁四穴。上二穴,近五椎-心兪。下二穴,近九椎-肝兪。崔,不知-穴名、而但立取法。葢欲-人之易暁尔。然,稽脊背穴法、则太阳二行者、当去脊中-各开二寸、方得正脉、乃可获効。用者,仍宜审之。
 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対。按之,极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伝尸痨[感染力の强い结核]
 第一代,虫伤心、宜-灸心兪穴、并上下如四花様。 第二代,灸肺兪、四穴如前。
 第三代,灸肝兪、四穴如前。 第四代,灸厥阴兪、四穴如前。 第五代,灸肾兪、四穴如前。 第六代,灸三焦兪、四穴如前。
 此症-五日軽,五日重。軽日,其虫大酔、方可灸。又须,诵-莲経,并普庵-咒镇之。
 一、法,灸腰眼穴:其法,令病人-平眠、以笔于両腰眼-宛宛中,点二穴、各七壮。此穴,诸书所无、而居家必用。载之云,其法,累试累験。主治,痨-已深之难治者、于癸亥日,二更-尽三更初、令病人-平眠、灸三壮。
 一、伝尸痨、以致-灭门絶戸者,有之。此症,因寒热-前作、血凝気滞-化而为虫、内食-臓腑、毎致伝人、百方难治。惟灸可攻。其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挙手向上-略転后些、则腰间-両旁,自有微陥-可见。是名-鬼眼穴、即属所谓-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用小艾-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尤好。其虫,必于吐泻中-而出。焼燬-遗弃之、可免-伝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且効。穴,在肾兪下三寸、夹脊両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陥中。
 一、法,凡取痨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等薬。
 骨蒸寒热-夜热:百労[大椎]、膏肓、肺兪、魄戸、脾兪、肾兪、四花穴、间使、足三里。
 虚怯-饮食不化:膈兪、脾兪、胃兪、中、梁门、内関、天枢、足三里。
☆汗症
 自汗:膏肓、大椎、复溜。
 盗汗:肺兪、复溜、(疟-多汗,亦灸)。
 多汗少力:大横。
 痼冷。此,肾与膀胱-虚寒也。多灸愈妙:脾兪、神阙、関元、気海(此穴,亦治-肠脱)。
☆血症
 虚労吐血:上、肺兪、脾兪、肾兪、大陵、外関。
☆风门
 吐血:百労[大椎]、肺兪、心兪、膈兪、肝兪、脾兪、肾兪、脊中、天枢、太渊、通里、间使、大陵、中、足三里。
 怒気伤肝-吐血:肺兪、肝兪、脾兪、肾兪、间使、足三里。
 衄血:上星(灸一壮-即止。一日七七壮。少,则不能断根)、会(亦如上星)、风门、膈兪、脊中、百労[大椎]、合谷、涌泉。一法,于项后髪际、両筋间-宛中穴。灸三壮。葢血,自此入脳,注鼻中。故灸此,立止(即门穴)。
 便血:中、気海。此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凡-大便下血、诸治-不効者。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须按脊骨-高突之処。覚-疼者,是穴。方可于上-灸之。不疼者,非也。灸七壮-即止。如再発、即再灸七壮。永可除根。
 肠风:奇穴。其穴,在脊之十四椎下,傍各开一寸。年深诸痔、灸之最効。
 尿血:膈兪、脾兪、三焦兪、肾兪、列缺、章门、大敦。
☆鼓胀
 千般鼓胀-要先知、切忌-脐高,突四囲、肚上青筋-休用薬、阴嚢无缝-不堪医、背平-如板,终难治、掌上无纹-有限时、五谷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疗延遅、痰多気短-皆无薬、十个,当知九个危、任使神医,难措手、勧君临症-识権宜。
 鼓胀-灸治:太白、水分、気海、足三里、天枢、中封。又法、先灸中七壮、引胃中-生発之気,上行阳道。
 水肿:中、水分、水沟、合谷、足三里、神阙、気海、膈兪、三阴交、石门、中极、曲骨、内関、阴市、阴陵泉、中封、太冲、照海、公孙。
 虚肿:解谿、复溜、公孙。
 石水:然谷、章门。
 血鼓:膈兪、脾兪、肾兪、间使、足三里、复溜、行间。
 単鼓胀:肝兪、脾兪、三焦兪、水分、公孙、大敦。
 肿満难歩:太冲(亦治-虚労浮肿)、飞阳。
 脾虚腹胀:公孙、足三里、内庭。
 腹中気胀。此症,饮食反多、身形消痩:脾兪、章门。
☆积聚痞块
 久痞:中、章门、三焦兪、三阴交、内庭、幽门、上、脾兪、気海。
 凡治痞者、须治-痞根、无不获効。其法,于十二椎下、当脊中-点墨为记。墨之両旁-各开三寸半、以手,揣摸-自有动処、即点墨-灸之。大约,穴与脐平。多灸左辺、或左右倶灸。此-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効。
 结积留饮:通谷、上、中。
 积気上奔、急迫欲絶:期门、天枢、梁门。
 奔豚気逆、通不可忍:関元。
 肺积。名-息奔。在右脇下:尺沢、章门、足三里。
 心积。名-伏梁。起脐上、上至心下:后谿、神门、巨阙、足三里。
 肝积。名-肥気。在左脇下:肝兪、章门、行间。
 脾积。名-痞気。横在脐上二寸:脾兪、胃兪、肾兪、通谷、章门、足三里。
 肾积。名-奔豚。生脐下、或上下无时:肾兪、関元(癖)、中极(脐下-积聚疼痛)、涌泉。
 気块:脾兪、胃兪、肾兪、梁门、天枢、気海。
 长桑君,针-积块。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针讫灸之,効。
 痞块闷痛:大陵、中、三阴交。
 食积血:胃兪、気海、行间。
☆心腹痛胀
 九种心痛:巨阙、霊道、曲沢、间使、通谷(穴-在乳下二寸。『千金』治-心痛、悪気上脇痛。急灸五十壮)。
 鬼撃,心痛欲絶:支沟。又急灸,大拇指-足甲。男左女右、三壮。
 肺心痛。卧-若伏亀:太渊、尺沢、上、中(胸痺痛)。又治心痛、灸虎口-白肉际、各七壮。
 脾心痛。痛-如针刺:内関、大都、太白、足三里(连承山)、公孙。
 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休息:行间、太冲。
 肾心痛。悲惧相控:太谿、然谷。
 胃心痛:巨阙、大都、太白、足三里(连承山)。
 胃痛:膈兪、脾兪、胃兪、内関、阳辅、商丘。
 心脾胀痛:上、中、脾兪、胃兪、肾兪、隠白、足三里。
 腹中胀痛:膈兪、脾兪、胃兪、肾兪、大肠兪、中(脾寒)、水分、天枢、石门(心下坚満)、内関、足三里、商丘(脾虚)。
 小腹胀痛:三焦兪、章门、三阴交、足三里、丘墟、太白、行间、気海(治-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欲死者、灸之即生)。
☆噎症
 膈噎:中(奇経-任脉穴)、中(奇経-任脉穴)、膏肓(灸百壮。足太阳経穴)、内関(手厥阴経穴)、食仓(即胃仓。足太阳経穴)、足三里(足阳明穴)、心兪(足太阳経穴)、膈兪(足太阳経穴)、脾兪(足太阳経穴)、天府(手太阴経穴)、乳根(足阳明経穴)。
 忧噎:心兪(足太阳経穴)。
 思噎:天府(手太阴経穴)、神门(手少阴経穴)、脾兪(足太阳経穴)。
 労噎:膈兪(足太阳経穴)、労宫(手厥阴経穴)。
 気噎:中(奇経-任脉穴)、天突(奇経-任脉穴)、膈兪(足太阳経穴)、脾兪(足太阳経穴)、肾兪(足太阳経穴)、乳根(足阳明経穴)、関冲(手少阳経穴)、足三里(足阳明穴)、大钟(足少阴経穴)、解谿(足阳明経穴)。
 食噎:乳根(足阳明経穴)。
☆诸喘咳,呕,気逆
 咳嗽:丹田[石门]、中、身柱、列缺、天突、兪府、华盖、乳根、风门、肺兪、至阳。
 寒嗽:肺兪、膏肓、霊台、至阳、合谷、列缺、天突、手三里。
 热嗽:肺兪、中、尺沢、太谿。
 咳嗽红痰:列缺、百労[大椎]、肺兪、中。
 诸喘,気急:天突、、华盖、中、乳根、期门、気海。
 咳逆:膏肓、解谿、足窍阴。
 哮喘。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为难治:、华盖、兪府、中、太渊、足三里、肩井(治-冷风哮。有孕-勿灸)、肩中兪(治-风哮)。
 小児塩哮:法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灸七壮。无不除根。未除,再灸。
 久嗽不愈:将本人-乳下,约离一指许、有低陥之処、与乳直対-不偏者、名-直骨穴。如妇人,即按其乳头-直向下看、其乳头所,到之処、即是-直骨穴位。灸艾三壮。艾-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错。其嗽即愈。如不愈。其病-再不可治。
 呕吐-不下食:膈兪、三焦兪、巨阙。
 呕吐-不思饮食:上、中。
 冷気-呕逆:章门、大陵、尺沢、太冲、后谿(吐食)。
 反胃:気海、下、脾兪、膈兪、中、足三里、胃兪、上、中、乳根、水分、天枢、大陵、日月(呕吐呑酸)、意舎(呕吐呑酸)。
 逆:腋下穴(『千金翼』治-噫、膈中-気闭塞。灸,腋下聚毛-宛宛中,附肋処。五十壮、良効)、中府、风门、肩井、承浆、中、中、期门、気海、足三里、三阴交、乳根(三壮。火到肌-即定。其不定者、不可救也)。
 干呕:胆兪、至阴、间使。
 霍乱-逆冷:巨阙、中、建里、水分、承山、三阴交(逆冷)、照海、大都。
 霍乱-転筋:涌泉(灸三七壮。如不応、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又法(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壮)、夹脊穴。『千金』云、令病者,合面卧、伸両手-着身。以縄,横牵-両肘尖。当脊间,縄下-両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
 霍乱吐泻:中、天枢、気海。凡霍乱-将死者、用塩-填脐中、灸七壮-立愈。又法,灸,肘尖骨-罅中、七壮。
 干霍乱:即俗所谓-绞肠也。急用-塩汤,探吐、并以细白干塩-填満脐中、以灸二七壮-効。
 気:中。
 善太息:中封、商丘、公孙。
 善悲:心兪、大陵、大敦、玉英[玉堂]、中。
 気短:大椎、肺兪、肝兪(不语)、内関、足三里、太冲、尺沢(不语)、天突、肩井、気海(肠脱)。
☆疟
 疟疾:大椎、三椎[身柱]、(多汗)、章门、环跳、承山、飞阳、崑仑、公孙、合谷。
 寒疟:太谿、至阴、间使。
 久疟:后谿、间使、百労[大椎]、中、脾兪、胃兪、少府、内関、足三里、曲池、陥谷(温疟)、然谷、大陵。
 痰疟,痃癖:膈兪。
☆痢
 久痢:中、脾兪、天枢、三焦兪、大肠兪、足三里、三阴交。
 里急后重:下、天枢、照海。
 赤白痢:长强、命门。
☆泄泻
 久泻-滑脱下陥:百会、脾兪、肾兪。
 虚寒-久泻:関元、中极、天枢(腹痛-手足冷)、三阴交(腹満)、中、梁门、気海(手足厥冷)。
 大泻-気脱:気海、天枢、水分(水谷不分)。
 脾泄-色黒:脾兪。
 胃泄-色黄:胃兪。
 大肠泄-色白:大肠兪。
 小肠泄-色赤:小肠兪。
 大泄:天枢、水分(各三七壮)。
 肾泄。夜半后,及寅卯之间-泄者:命门、天枢、気海、関元。
 水渍入胃。名曰溢饮。渇而饮水、水下-又泄、泄-又大渇:大椎(穴,在一椎之上)。
 肠鸣:神阙、陥谷、承満。
 老人,虚人-泄泻:神阙、関元、脾兪、大肠兪。
 黄疸:公孙、至阳、脾兪、胃兪。
 酒疸-目黄、面発赤斑:胆兪。
 女労疸:肾兪。
 消渇:承浆、太谿、支正、阳池、照海、肾兪、小肠兪、手足小指尖(即手足小指尖头)。
☆痰症
 痰饮吐水:巨阙。
 痰火:百会、膏肓(発狂)。
 阴症冷痰:気海、三阴交。
 痰眩:中。
 伤酒,呕吐,痰眩:率谷。☆癫狂,痫痉,惊悸,不寐
 癫狂:百会、人中、天窓(狂邪鬼语)、身柱、神道、心兪、筋缩、骨[长强]、章门、天枢、少冲(女-灸此)、労宫、内関、神门、阳谿、足三里、下巨虚、豊隆、冲阳(男-灸此)、太冲、厉兑、前谷、后谿、燕口(在口吻両辺,赤白肉际)、足大指横纹穴(卒癫病,灸-両脚大指,聚毛中。七壮)。
 癫痫:神庭、身柱、霊道、金门、承命(穴在内踝后、上行三寸动脉中。主治-狂邪,惊痫。灸三十壮)、申脉(阳穴。昼発-灸此)、照海(阴穴。夜発-灸此)。
 凡灸二穴、必先用薬-下之。否则-痰壅杀人。又云,风痫-可灸、惊热-不可灸。
 风痫:百会、上星、身柱、心兪、筋缩、章门、神门、天井、阳谿(灸此,不必灸合谷)、合谷(灸此,不必灸阳谿)、足三里、太冲。
 狂言,不避水火:间使、百会。
 暴-不能言:速灸-脐下四寸、并小便-阴毛际骨陥中、各灸七壮、重者二七壮。 并手足中指头-尽処、各灸三壮。神効、男灸左、女灸右。
 五痉脊强:身柱、大椎、陶道。
 :霊道、少府。
 ,健忘,不寐:内関、液门、膏肓、解谿、神门。
 好卧:厉兑。
 惊悸:胆兪、解谿。
 惊恐-见鬼:阳谿。
 懊,心悸:通里。
 心虚,胆寒:少冲。
 痴呆:神门、心兪。
 梦魇,鬼撃:人中、上星、水沟。
 鬼眼-秦承祖,灸鬼法。取-鬼哭穴、一名手鬼眼、一名足鬼眼。法,以二拇指-并缚一処、须甲肉-四処着火、各灸七壮。用治-癫痫,梦魇,鬼撃,并-五痫痴呆、及-伤寒発狂等症、皆効。
 凡夜,梦魇-死者。皆由-平日,神気不足、致使-睡卧,神不守舎、魂-不依体。凡魇者、切不可,执灯照之。但向暗中,呼其名-即醒。
 又法。啮-患人,足大指甲侧-即甦。
 又法-用牙皀末、吹入-鼻中,亦妙。若経一二更者、亦可灸之。
 又一法、灸大敦穴,七壮。即醒。
    神灸経纶巻四
神灸経纶?巻之四
○手足証略
 手足,为诸阳之本、阳之気,主动、以応天。『経』曰、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以応之。天有十二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応之。又曰、足受血-而能歩、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摂、故凡人之日用动作、无不藉力于手足。血気盛者,则健挙軽便、血気衰者,则委顿沈重。其中于病也、或伤于风、或伤于寒、或伤于湿、所伤之因-有不同、而手足上下之病-亦有异。『経』云「风为百病之长、其変无常。湿留関节、令人-四肢不仁。风邪,従阳而亲上、湿邪,従阴而亲下。惟-阴寒之気,挟风湿而来、因人之虚隙-以乗之、上下中外-无定処。故-寒気,积而不泻,则温気去、血-凝渋,脉不通、手足为之挛痛、経-所谓-冬気,満在四肢是也。又肺心有邪、其気-留于両肘。肝有邪、其気-留于両股。脾有邪、其気-留于両髀。肾有邪、其気-留于両膝。此五臓有邪、留为手足之病。而其要,皆统于脾。葢脾主四肢、脾脉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四肢不挙。脾臓,在体为肉、形不足,则四肢不用。此可以験-脾之虚実、而知-手足致病之大略也。
 一、臂痛。人皆谓,风寒-袭于臂,而然。不知-邪之所凑、其気必虚。宜-分别経络而治之。先令病者,以両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其臂臑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経、后廉痛者-属太阳経、外廉痛者-属少阳経、内廉痛者-属厥阴経、内前廉痛者-属太阴経、内后廉痛者-属少阴経。视其何経受病、按経取穴、以行灸法、庶无-何辕北辙之误。若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痛、谓之手気。或臂痛不挙、或痈毒仆伤、皆是-気血凝滞。臂连肩背痛、両手软痺、由痰饮-流入四肢。又有-血不栄筋、而致臂痛者、当养其血、痛自止也。又血燥-筋挛、遇寒则剧、此肝気-虚弱、风寒-客于経络故也。若手足拘挛,麻木、又为脾肺-気亏、湿邪不化-以致此尔。
 一、痺之,为言于闭也。『経』云,风寒湿,三気雑至、合而为痺。其风気胜者-为行痺、寒気胜者-为痛痺、湿気胜者-为着痺。其有-筋脉肌皮骨,五痺之目、以明-春,夏,四季,秋,冬-五気之所感受、各种一臓也。非三気之外,又别有此五症也。所谓-行痺者、痛-无定処、俗名-鬼箭风、又名流火、古云-歴节风、又曰-白虎歴节风。昼则静、夜则动、其痛-彻骨如虎噛之状。风痺痛-有定処、或四肢拘挛、関节疼痛、名曰痛风。着痺者,麻木不仁。『素问』云「営気虚-则不仁、卫気虚-则不用、営卫倶虚-则不仁且不用」。『霊枢』曰,卫気不行-则为麻木」。东垣,宗之「以-麻痺之症、必补-英気而行之」。景岳云「治痺之法、只峻补-其阴、宣通脉络。不宜,过用-风燥之剤」、亦『内経』之旨也。又,风痺流行-上中下三部。乗-人臓腑之虚、与血気相搏、聚于関节-而作痛。若腿脚生疮、浑身掻痒。是其人-本血虚、因-风湿伤脾、脾主肌肉、肌肉理-为邪壅闭、不得宣达-而作痒。此二者,専主-风湿而言。然又有-冷痺,热痺,痰痺,血痺,胸痺,胞痺,肠痺,周痺、当详-症脉痺分别。治之要,不外-刘李二氏所论、一以-攻邪为主、邪去-则正気自安。一以-补正为要、正复-则邪気自却。当攻当补、在执経者,善宜其権也。
 一、腿又风、憎寒発热、或筋挛肿痛、当阴股拘间。足厥阴之脉,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人有欝怒、肝気-积而有行、下注于腿又-而作痛。或风寒-内犯肝肾、阳気留止、亦有此症。人,多以为-湿热下流、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一、鹤膝风。両膝肿大、腿-枯细、象如-鹤膝之形、俗谓之鼓槌风。総不过-风寒湿三気之为病。然肿病,必有邪滞。枯细者,必因血虚。初起-可用葱熨消去、久宜,养気滋血为主。再视,其外症-何如、兼治之可也。
 一、足発热、多属阴虚、如肾水亏耗、胫膝软-而足热。肝血不足、筋脉隠痛-足热。脾阳下陥、腹胀腿-而足热。虚労之人,毎有此症、然亦有湿热下注、壅遏-営卫行之道、両不相下、其気-蒸腾,而発热。是又不可视为阴虚而一例-治之也。
 一、脚気之疾。东垣,谓実-水湿之所为也。初覚,即灸-患二三十壮、以道,引-湿気外出、遂不至成-大患。按古,无是名称。自晋-苏敬始、其顽麻肿痛者、即『経』所谓痺厥也。痿软不収者、即『経』所谓痿厥也。其冲心者、即『経』所谓厥逆也。自东垣,発寒湿,湿热之论。后学泥之、遂成-南北二派。不知-人在気交之中、正変邪感,何地不然。非南人-不患北病、北人-不患南病也。在善治者,察明-経络所起、复审-六気中,何気当之。如病者-头痛,目眩,项强、腰脊,身体,経络,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皆痛、太阳経症也。如翕翕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中,循外廉、下足,入中指内间-皆痛、阳明経症也。如口苦,上喘、脇痛,面垢、体-无光沢、头目痛、缺盆并腋下-如马刀肿、自汗、振寒発热、胸中,脇肋,髀,膝外至,絶骨,外踝、及诸节指-皆痛、少阳経症也。如腹満、夹咽-连舌系急、胸膈痞満、循骨,下股,膝内廉、内踝-过核骨后、连足大指之端内侧-皆痛、太阴経症也。如腰脊痛、小指之下-连足心、循内踝,入跟中、上内,出膕中内廉、股肉-皆痛、上冲胸咽、飢-不能职、面黒、小便淋闭、咳唾不已、善恐,心-如人将捕之、小腹不仁者-难治、此少阴経症也。如腰脇偏痛、至足大指-连足趺上廉、上膕-至内廉、循股,环阴,抵小腹、夹脐-诸処胀痛、両脚挛急、干、呕逆、洞泄、厥阴経症也。以上六経、各随-其気所胜者,而调之。庶无有误。
 一、痿症、又为软风。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縦而不収、経分-五臓之热名病、其所属-皮脉筋肉骨,五痿是也。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心気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肝気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発为筋痿。脾気热,则干而渇、肌肉不仁、発为肉痿。肾気热,则腰脊不挙、骨枯而髄减、発为骨痿。此五痿者、『経』従臓気-所要者,各挙其一,以为例、会而通之、则五労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臓之热、以为痿也。丹渓,会合『経』旨、谓,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実、何脾阳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 诚为治痿之大法。又诸痿之病、未有,不因-阳明虚而得者、治痿,独取阳明、确有真见、外此无余义矣。
 一、転筋病。仲景谓,其臂脚直、脉上下-微弦、足太阳之下,血気皆少、则善転筋,踵下痛、此与-伤寒异也。夫伤寒霍乱者、其本-在于阳明胃経也。阴阳反戻、清浊相干、上下相离、営卫-不能相维、故転筋挛痛、経络乱行、暴热吐泻、中焦-卫気所主也。有従标而得之者、有従本得之者、有従标本而得之者。六経之変,治各不同。察其色脉,知-犯何経、随経,标本-各施其治、则拨乱-反正之功、可収効于须臾之顷也。
☆手足証治
 肩臂冷痛:凡人,肩臂冷痛者、毎遇风寒、肩上多冷、或日须-热手抚摩、夜须-多拥盖、庶可支持。此以-阳気不足、気血衰弱而然。若不预为之治、恐-中风不遂等症,由此而成也。须灸-肩二穴、方免此患。葢肩,系-両手之安否、环跳,系-両足之安否、此不可不灸。軽者七壮、风寒甚者十四壮、或分二三次-报之。但不可过多、恐臂臑细也。若环跳、则四五十壮-无害。
 臂痛不挙:肩井、肩、曲池、渊腋、曲沢(臂肘掣痛)、后谿(项强。肘痛)、太渊(手腕痛)、阳谷(手膊痛)。
 手臂红肿:液门、中渚。
 受湿-手足拘挛:曲池、尺沢、腕骨、外関、中渚、五虎(在手-食指,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主治-手指拘挛)。
 臂腕五指疼痛:腕骨、支正。
 四肢-麻戦挛:中渚。
 五痺:曲池、外関、合谷、中渚、膏肓、肩井、肩。
 上中下,三部痺痛:足三里。
 冷痺:阳陵泉。
 足痺不仁:腰兪、悬钟(湿痺-趾疼。同治)。
 手背痈毒:中渚。
 浑身-掻痒麻痺:风市、悬钟。
 腿叉风:肾兪、环跳、阳陵泉、悬钟、崑仑。
 膝风肿痛: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崑仑。
 足発热:涌泉、然谷。
 膝胫冷痛:极泉、厉兑。
 膝肿痛:厉兑。此穴,合隠白、治-梦魔。
 脚気:忽覚,有虫-自足心,行至腰中-即晕、絶久,方甦醒。此真脚気也。初覚-即宜灸:足三里、悬钟、絶骨、风市、肩井、阳陵泉、阳辅、崑仑、照海、太冲。
 白虎歴节风:风市。此穴,在膝上七寸、外侧両筋间。 又法,令正身-平直立。随両手着腿、当中指头-尽処陥中,是穴、灸三五壮。『玉龙』兼-阴市、能治-足膝乏力。
 両足転筋:阳陵泉、承山、丘墟、三阴交、照海、脚踝(内筋急、灸内踝四十壮。外筋急、灸外踝四十壮)。
 腿膝冷痺。鹤膝风:阳陵泉、环跳、风市。
 湿痛,両腿疮痒:血海。
 寒湿-筋挛疼痛:环跳、风市。
 痿症:涌泉、阴谷、阳辅。
 足内廉肿痛:肩井、三阴交、大敦。
 足腕肿痛:解谿、丘墟。
 寒湿脚疮:取足上三寸许。足腕正中,陥処-是穴。灸七壮-神効。此穴,当即是-解谿穴。照海。
 手足逆冷:大都。
 仆肿-不得履地:崑仑。
○二阴症略
 夫二阴者、所以-通水道,伝糟粕、为地道之要会也。『経』曰「浊阴-出下窍」。下窍者、下焦之窍也。凡人,饮食入胃、其精気,先输脾、帰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気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伝化糟粕、転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人,能顺-四时之気、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顺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外感六気之淫、内动-五志之火、则大小便-不通、或不禁、遗精浊淫、诸淋痔疝之症,作矣。分例-各条于后。
 一、梦遗精滑、丹渓-分为二症。谓-梦与鬼交,为梦遗。不因-梦感而自遗者,为精滑。其実,総为 一、遗精也。戴氏云、遗精,得之有四。有用心过度、心不摂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致精失位-输泻,而出者。有色欲太过、滑泄不禁者。有年壮気盛、久-无色欲、精気満-泄者。其所-由不同、其状-亦不一也。考,古治-梦遗方、属-郁滞者,居大半。是又,不専主于固渋也。如果-肾虚精滑、宜-治以补渋。若属-郁滞宜-治以通利。如-湿热内蕴、当従-脾胃酌治。如欲-火大炽、思想无穷、当従心治。医家大法,総不外此数者、审而用之可也。
 一、白浊之症。『経』所谓-思想无穷、入房太甚、発为白淫。又脾移热于肾-出白。二者,皆随溲而下也。又有-湿痰流注者、有胃中浊気-下流、渗入膀胱者。丹渓谓、赤浊者,为心虚有热、由思虑而得之。白浊者,为肾虚有寒、因嗜欲而得之。又曰,赤属血、因象征-属火故也。白属気、由大肠-属金故也。『霊枢』谓,中気不足、溲便为之変、必先补-中気,使升挙之、而后,分-其臓腑気血、赤白虚実-以治、方得『経』旨。
 一、精冷无子、何以明之? 有禀受先天-北方寒水之気、肾脐常冷-而不温。虽当-壮盛之年、亦随肝阳鼓动-而施泄。然気体-本寒、如春行冬令、万物-不得遂其生、此,不可以法治。有労-伤少阴之臓、直阳失守、寒気-留止,所蔵之精、故,无冲和-生化之気,可用矣。法以散寒助煖、则阳施印化、自得其平。『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者、干坤之道也。干以中-爻之坤,而成坎、坤以中-爻之干,而离。坎为水、离为火。水中得火、而既済之象成焉。若火,独炎上、水独润下、水火不交、则为未済、何生化之有? 『霊枢』曰、両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冷者、肾気虚寒也。
 一、淋症。大纲有二。一曰湿、脾,受-积湿之気、小便黄赤、甚则淋。一曰热、风火-郁于上而热、其病,淋是也。分而言之、有石淋、小便-下如沙石。有労淋、労倦则発。有血淋、心主血、気通象征、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中、与溲倶下。有膏淋、肥液-若脂膏、又名肉淋。有気淋、内気胀-小腹満、出少,善数,尿有余沥。有冷淋、冷気,客于下焦、邪正交争、満于内、水道不宣、先寒戦,然后-便数成淋。学者,能识-其大纲、悉其条目、淋之为病-无遁情矣。又有痺者、『経』云「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渋于小便、上为清涕」。此因-风寒湿邪,客于中、则気-不能化出、故満-而水道不通。症似淋,而非淋也。
 一、二便之病、皆由于気。邪気実,则秘塞不通。正気虚,则遗泄不摂。如大便秘者、有风秘、冷秘、気秘、热秘。有老人-津液干燥、及妇人-出産亡血、或発汗,利小便、病后-気血未复、皆能作秘。洁古云、臓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疗。仲景云、脉有-阳结,阴结者。其脉-浮数,而能食、不大便者、阳结也。脉沈遅,而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阴结也。东垣云、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如腹中积痛、亦阴结也、故灸法为宜。小便不通者、东垣云,皆邪热为病、分-在血,在気-而治之。如渇而不利者、热在上焦-肺分。不渇-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内経』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蔵焉」。気化,则能出矣。丹渓,用吐法,以提-其気、気升,则水自降、亦取-其気化而已。又三焦者、决之官、水液出焉。灸家,治-小便不利,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遗尿者、心肾気虚、阳気衰冷、致令-膀胱,失伝送之度、尿出-不自覚也。『経』云「膀胱不约,为遗溺」。又谓,督脉生病、肝所生病、皆遗尿。以二経,循阴器,繋廷孔。病,则営卫不至、気血労劣、莫能约束-水道之窍、故遗失不禁也。若-遗尿,偏坠、乃-间肾之病也。尿血精出、又兼心肺之症。総之,二便为病、多由-脾胃不能転输、寒热虚実、臓腑相干、各有所因、宜考-诸明论,而细为分辨也。
 一、疝病。睾丸胀痛-及少腹、足厥阴経之病也。『経』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帯下聚。又督脉生病、従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曰,脾伝之肾病、名曰疝。又,三阳为病-発寒热、其伝-为疝。又,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霊枢』曰「足阳明之筋痛,为、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両脇痛。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此『霊』『素』言疝。各従-诸経脉所生。张仲景言,皆由寒邪-得之。后人,更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気,狐,-是也、分言病状、各-立方,主治、可谓详,且尽矣。然此统言-両丸倶病、又有偏一者、不可不明。夫人有両肾、其左肾属水、水为血属、统纳-左之血者、肝木之职、故-诸寒収引,则血泣、所以-寒血,従而帰肝、下注于左丸。其右肾属火、火为気属、统纳-右之気者、肺金之职、故-诸気郁,则湿聚、所以-湿気,従而帰肺、下注于右丸。且睾丸所络之筋、非尽由厥阴、而太阴,阳明之筋-亦入络也。常见人,偏患于左者、则痛多-肿少。偏于右者、则痛少-肿多。此其験也。
 一、前阴痛。『経』云「太阴司天、湿気下临、肾気上従、阴痿-気衰而不挙」。阴痿者、皆耗散过度、伤于肝筋-所致。『経』谓,足厥阴之経、其病-伤于内、则阴痿-不起是也。又云,足厥阴之筋,伤于热、则縦挺不収。伤于寒、则阴缩入。治在行水,清阴気-是也。茎中痛者、是厥阴経-気滞、或寒湿凝聚、或湿热下注、或血虚胀痛、或気虚隠痛。当视其所,以而観其所由。若-病淋作痛、又当别论。
 一、痔漏。多由-酒色过度、湿热-充于臓腑、溢于経络、下坠-谷道之左右、冲突为痔、久不-変为漏也。『内経』所谓,因而饱食、経脉横解、肠为痔。又谓-少阴,之复为痔、又督脉,生病痔。巣氏,有五痔之论。谓-肛辺生鼠、突出在外、时时-出脓血、牡痔也。肛辺肿、生疮而出血者、牝痔也。肛辺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肛辺肿核、痛-発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又有酒痔、肛辺生疮、亦有血出。有気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収。诸痔,皆由-気血労损、久成痔漏。至若-溃出黄水、则又为湿热矣。更宜于-东垣法论,求之。
 秘伝-痔漏,隔矾灸法、皀矾一斤、用新瓦一片、両头-用泥作一。先以香油,刷瓦上-焙干、却以皀矾-置瓦上、枯为末。穿山甲一銭、入紫罐内-,存精为末。木鳖子,亦如前法、过,取末二銭五分。乳香,没薬-各一銭五分、研。上薬-和、冷水调、量大小-作饼子、贴疮上、用艾-灸三四壮。灸毕,就用熏洗薬,先熏-后洗、日六。三五日后,如前法再灸、以为度。
 熏洗方,皀矾-如前制过、约手规二把、知母末一両、贝母末一両、葱七茎。先用水-煎葱三四沸、倾入瓶内。再入煎薬、令患者,坐-瓶口上,熏之。待水温,倾一半-洗患処、留一半-俟再灸,复热-熏洗。以为度。
 一、脱肛症。久痢,産妇,小児,老人-多有此疾。産妇-用力过度、久痢-気血下陥、小児-気血未充、老人-気血已衰、故-肛易出、不得-约束禁固也。肛门,为大肠之候、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臓-蕴热则闭、気虚则脱。当审其因,以治之。☆二阴症治
 梦遗,精滑,鬼交。春秋冬,三时可灸:膏肓、肾兪(灸-随年壮)、命门(遗精不禁。五壮立効)、白环兪、中极、三阴交、中封、然谷、足三里、関元、気海、大赫、精宫[第2腰椎棘突起外方三寸]、丹田[石门]。
 失精,膝肿冷痛:曲泉。
 白浊:脾兪、小肠兪、気海、章门、関元、中极。
 精冷无子:肾兪。
 淋痛:列缺、中封、膈兪、肝兪、脾兪、肾兪、気海、石门(血淋)、间使(能摂-心包之血)、三阴交(労淋)、复溜(血淋)、涌泉(血淋)。
 尿血,精出:列缺。
 遗尿,偏坠:少府。
 小便-不通利:三焦兪、小肠兪、三阴交、中极(兼腹痛)、中封、太冲、至阴。
 大小便-不通:大肠兪、膀胱兪。
 大便秘结,腹中积痛:章门、巨阙、太白、支沟、照海、大都、神阙(即脐中。用包豆为饼、填入脐中。灸三五壮)。
 小便失禁:気海(兼小児遗尿)、関元、阴陵泉、大敦、行间。
 大肠下気:百会。
 痺。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渋于小便、上为清涕。脉,宜-大而実。忌,虚小而渋:三阴交。
 疝気:大敦、肩井(疝)、章门、気海、帰来、冲门、関元(主-疝偏大。灸百壮)、帯脉、会阴、三阴交(肝疝)、太谿(寒疝)、太冲、隠白(脾疝)、承浆、筑宾、涌泉、然谷、水道、陥谷、曲泉(疝)。
 足大指-爪甲穴:并足,合-両拇指爪甲、以一艾,灸-両爪端,方角上七壮。治-疝阴肿。大効。
 手小指端:治疝。灸七壮。左灸右、右灸左。
 足大指本节间:治卵疝気。灸三壮。
 足大指内侧-去端一寸白肉际:灸随年壮。甚験。若双、灸両処。
 阴肿欲溃:灸-足大拇指,本节横纹中五壮。一云,随年壮。
 阑门。在****根-両旁各开三寸。灸二七壮。治-木肾,偏坠。 一法,于関元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 一法,令病人合口、以草,横量-両口角,为一摺。照此,再加二摺、共为三摺、屈成-三角如△様。以-上角,安-脐中心、両角,安-脐下両旁、当両角処-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倶患、即両穴倶灸。艾如麦粒、十四壮,或三七壮-即安。
 阴痿:命门、肾兪、気海、然谷、阳谷。
 阴挺:曲泉、太冲、然谷、照海。
 阴缩:中封。
 茎中痛:列缺、行间、阴陵泉。
 痔漏:命门、肾兪、长强(五痔,便血-最効。灸随年壮)、三阴交(痔血)、承山(久痔)、阳谷、太白。
 凡痔疾-肿大,热甚者、先以-槐柳枝、煎汤、乗热-熏洗过后、用-壮盛男子,下-头垢,捏成小饼。约厚一分、置-痔上。又切-独蒜片,厚如銭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壮,或三七壮。无不消散。又法,単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処、用艾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ジ消散矣。若有二三个者、依前-逐个灸之、神効。
 脱肛:百会(三壮)。此属督脉、居巓顶、为阳脉之都纲、统一身之阳気。凡脱肛、皆因-阳気下陥。『経』云「下者挙之」、故,当藉-火力以提之、则脾気可升、而门戸固矣。小児亦然。胃兪、长强。
 又有,洞泻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内服-温补薬、自愈。
 少腹外肾痛:丘墟。
○妇人証略
 妇人之病,与男子同。惟-调経,种子前,産后-与男子异。其同者,已具见于各条。其毕者,自当别为表着。『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男秉干道之阳、其性-刚而明。女秉坤道之阴、其性-柔而晦、故其生病也。大半,由于七情郁结、中気-不能舒畅、気-不舒,则血-遂不能循行无滞、気血交病、因致-月事失常、崩帯之病作。冲任之脉-有伤、生化之机-日薄、是故,苗而不秀、秀而不実、甚至-终身不孕者,有之。而且-积忧生热、积热生痰、延及-虚労者,有之。沈谧云、妇人女子之病、常浮于男子什九、其喜怒哀楽、発而中节者-寡。欲诊问-而识所因、葢亦难矣。『経』曰,怒则気上、喜则気缓、悲则気消、恐则気下、寒则気収、热则気泄、惊则気乱、労则気耗、思则気结。九気不同、百病,皆生于気。女子,善恐-気病为多。気病,而血未有不病者、今特取-妇科之要者数则、详述于后。
 一、月経不调、血结経闭。岐伯曰、女子二七,肾気盛、歯更,髪长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月者,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也。経常也、行有常期,而不失其候也。『内経』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気、上输于脾、脾気散精、上帰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経并行。东垣先生,所谓-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経之血。诚哉是言也。窃谓-心脾和平、则経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経不调矣。如経行-头晕、肝伤风动也。経乃欲行、腹中绞痛者血渋也。夫経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経』云、二阳之病,発心脾、有不得隠曲、故女子不月。其伝为风消。又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薛立斎云、女子不月、有因-脾虚而不能生血者、有因-脾郁伤而血耗损者、有因-胃火而血消烁者、有因-脾胃损而血少者、有因-労伤心而血少者、有因-怒伤肝而血少者、有因肾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有因-肺気虚-不能行血而闭者。治宜-察脉辨症、各随其所因-而调之。『経』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気、损其心者,调其営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是也。
 一、妇人血崩、証状非一、所感亦异。『経』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産宝分-阴崩,阳崩。受热而赤,谓之阳崩、受冷而白,谓之阴崩。薛宇治云、有因-脾胃虚损,不能摂血帰源、或因-肝経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経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経欝结,血伤而不帰経、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当各随-其経之所病。东垣,丹渓-诸先生云、凡下血証、须用-四君子以収効、斯言-厥有旨哉。
 一、淋滞赤白。『経』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帯下聚。又曰,脾伝之肾、名曰疝。小肠-寃结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所以为帯下-寃结也。産宝帯下三十六疾、乃十二、九痛七害、五伤三固、谓之三十六病也。陈自明云、妇人帯下、其名有五。因-経行,産后、风邪入胞门、伝于臓腑而致之。肝病,色如青泥、心病,色如红津、肺病,形如白涕、脾病,形如烂瓜、肾病,黒如血。人有帯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帯。然亦-不全拘于帯脉。徐用诚先生云、白属気、赤属血。东垣先生云、血崩久,则亡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肾肝阴淫之湿胜、或惊恐而木乗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为筋痿。症之所受-不同、而治亦各异也。崔氏四花穴,治赤白帯-如神。撮要取-中极,白环兪、各灸十五壮。肾兪,灸随年壮。海蔵谓-帯病,太阴主之、灸-章门穴、麦粒大、各三壮、神効。
 一、妇人、多属血病。者坚也、坚则难破。者仮也、仮物成形。古人,有-五积,六聚,七,八之名。内外-所感不同、治法-亦当以类相従。蛊者虫病也、血病也。虽-内外所感、其积于腹中,与臓気搏结、乃成龙蛇鱼鳖等物、自有活性、故名曰蛊、非鼓胀-无物空空之谓也。当须识此。『経』云「気主嘘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积凝而为也。者,中虽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动伤-臓腑而成。当与-痃癖诸症,同治。慎勿-妄伤元気。
 一、妇人不孕。多因-七情所伤、致使-血衰気盛、経水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色淡如水、或紫如血块、或崩漏帯下、或肚腹疼痛、或子宫虚冷、皆不能受孕。『経』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経受病、其在女子为不孕。故凡女子之孕育、以血为主。血,不能自生,而又以気为主。欲求-种子之法、亦惟以培补-命门、顾惜阳気、清心寡欲、使-気血充和、不求子-而得子。乃,天地自然之道也。
 一、妇人-屡堕胎者、必以-気脉亏损而然。而亏损之由、有禀质,之素弱者、有年力之衰残者、有忧怒労苦-而困其精力者、有色欲不慎-而盗损其生気者。此外,如跌扑,饮食之类、皆能伤-其気脉。気脉有伤,而胎可无恙者、非先天-最完固者,不能、而常人,则未之有也。且懐胎十月、経养-各有所生。一月,形如露珠、乃太极-动而生阳、天一生水-谓之胚、足厥阴肝脉主之、経水即闭、饮食稍异。二月,如桃花弁、乃太极-静而生阴、地二生火-谓之、足少阳胆脉主之、若吐逆思食、名曰悪阻。有孕明矣。或偏嗜一物、一臓之虚-如爱酸物、乃肝経-只能养胎,而虚也。三月,如清涕、先成鼻与雌雄二器、乃分男女、手厥阴心包-相火所主、胎最易动。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形象-手足顺成、手少阳三焦脉所主。五月,始受火精、筋骨四肢-已具,毛髪始生、足太阴脾脉所生。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耳目皆成、足阳明胃脉所生。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游其魂,能动左手、手太阴肺脉所生。八月,始受土精,以成皮肤、九窍皆成、游其魄,能动右手、手阳明大肠脉所生。九月,始受石精,百节毕备、三転其身、足少阴肾脉所生。十月,神気备足、乃足太阳膀胱脉所生。惟手-少阴太阳,无所生者、専主之官,无为而已。凡堕胎,多在三五七月。必当审察所由,而预防之。
 一、胎漏。有母気-壮盛、荫胎-有余、而血之溢者、此不必治。有父気-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此胎阳本亏、而生子-必萎小、当助其胎、不必治-其漏。他,如怒动肝火、脾虚-不能摂血、或血热気滞、或脾肾兼虚、三焦-気血倶虚、或労倦伤而动血、或偶因-伤触动血、或冲任気虚-不能制约,血-滑易动者、病,各有所主也。
 一、妇人転。由为热所逼、或忍小便,倶令-水気迫于、靴辟-不得充张、外水応入-不得入、内溲応出-不得出、内外壅滞、胀満不通、故为転。其状,少阴急痛、不得小便、甚者,死-不可治。妊娠転者、因胎长-逼迫于、为所逼而侧、令人数溲。,即膀胱也。転与子淋-不同。小便频数,天滴而痛-为子淋。频数,出少而不痛-为転。间有微痛、终与淋异。
 一、産难横生、以児方転身。産母-用力逼之太早、故致-児身未顺,而先露-手臂、但令母-安然仰卧、穏婆,以手徐推-児臂下体、令其正直、复以-中指,摸其肩、弗使-脐帯,攀繋即生。一法,令産母-仰卧、以小针,刺-児手脚心三五次、用塩擦之、手脚-即缩上、転身而生。
 一、産后诸症、他属于虚。然,亦有不虚者、有全実者。不可因-丹渓之论,执一不化。陈自明云、産后-悪露不止、因伤経血、或内有冷気、而臓腑-不调故也。薛立斎云、有肝気热-而不能主血者、有肝虚-不能蔵血者、夫脾虚-不摂血、胃気下陥-不能统血、脾経郁热-而血不帰源、怒动肝火-而血妄行、肝経风邪-而血沸腾。又有-気血倶虚者、治勿-拘泥。又如産后昏晕。古人多云,悪露-乗虚,上攻。不知-此症有二。一曰,気脱。因産时,去血过多、眼闭口开-手冷、六脉微细-是也。一曰血晕、本由-気血所致、然亦有-血壅痰盛、形気,脉気-皆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症也。若-胎衣不下、亦有二端。一因,気血虚弱-不能伝送、而别无痛胀,但助其気,血即下。一因,血入胞中、胀大而不能下、以致-心腹胀痛-喘急、急,宜用薬-散血,消胀、胎衣自下。又法,以本妇头髪-撹入喉中、使之作呕、则気升血散、胞软-亦自落矣。
 一、妇人乳疾。乳汁,乃-冲任之気血所化、故下则为経、上则为乳。若-産后无乳、由于気血之不足、或肥胖妇人-痰気壅盛、乳滞不行。乳肿者、因児吮乳、为口気所吹、致令-乳汁不通、壅结肿痛。不急治之、多成痈肿、谓之吹乳。或因-无児饮乳、或児弱饮少、余乳-蓄结作胀。或妇人血気-方盛,乳房作胀-以致肿痛、憎寒壮热、不吮通之,必致成痈。乳痈一症、属-胆胃二腑热毒、気血壅滞、故初起肿痛-初于肌表、或初寒热、或憎寒头痛、烦渇引冷、至-数日之间,脓成溃窍、稠脓涌出、脓尽则愈。若気血虚弱、久不収敛、则难治。
 一、妇人阴挺、是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労、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気虚下脱。阴中突出-如菌之芝、或挺出数寸、痒痛-牵引腰腹。大都-房室过度、淫欲不遂、多致此症。治以-升补固阴为主。又妇人-夜梦颠倒、与鬼交通。由于臓腑空虚、阳神不守、故鬼気,得以乗之。其状,不欲见人、如有晤対、时-独言笑、或时-悲泣是也。又妇人遗尿、乃心肾之気,伝送失度之所为也。故有-小便渋而流者、有失禁而出-不自知者、有産理不顺-致伤膀胱,遗尿无时、又有胞寒蔵冷-而遗尿不禁。治宜审察、勿损真阴。此皆-妇人之病之大略也。☆妇科証治
 血结,月事不调:気海、中极、照海。
 経闭:腰兪、照海。
 血崩不止:膈兪、肝兪、肾兪、命门、気海、中极(下元虚冷,白浊)、间使、血海、复溜、行间、阴谷、通里。
 淋滞赤白:肾兪、血海、帯脉、中封、三阴交、中极(白帯)、気海、肾兪、命门、神阙、身交(在少腹下-横纹中)、交仪(在内踝上五寸)、営池四穴(在内踝前后両辺,池上脉)、漏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脉上)。
 :胃兪、脾兪、気海、天枢、行间、三焦兪、肾兪、子宫、子戸、中极、会阴、复溜。
 不孕:三阴交、血海、気海、命门、肾兪、中极、関元、阴廉、然谷、照海、胞门(在関元左二寸。子臓闭塞,不受精、妊娠不成)、気门(在関元旁三寸)。
 一法,灸神阙。先以浄干塩-填脐中、灸七壮后-去塩。换-川椒二十一粒、上以姜片-盖定、又灸十四壮。灸毕,即用膏贴之。艾,须如指大、长五六分许。
 胎屡堕:命门、肾兪、中极、交信、然谷。
 産难横生:三阴交、合谷。
 一治-横逆难産、危在顷刻、符薬-不霊者。灸-至阴穴三壮。如小麦、下火立産。其効如神(穴在右脚小指-爪甲外侧尖上)。
 産后-悪露不止:中极。
 産后-无乳:前谷。
 胎漏下血:気门。穴在関元旁三寸。灸各百壮。
 転,腰痛:十七椎穴。灸五十壮。
 欲-絶産: 脐下二寸三分。灸三壮,或至七七壮。即终身絶孕。
 欲-取胎:肩井、合谷、三阴交。
 産后血晕:支沟。
 乳痈,膺肿:乳根。
 乳肿:少沢、临泣。
 行経-头晕,少腹痛:内庭。
 妇人蛊病:公孙(気蛊)、太谿(水蛊)、行间(血蛊)、内庭(食蛊)。
 阴挺-痒痛:少府、曲泉。
 绕脐痛:気海、関元。
 胎衣不下:三阴交(此穴,同-合谷针之。下胎最速)。
 妇人遗尿:横骨。当阴门-灸七壮。
 夜梦交感:三阴交。灸五壮。男女同治。
○小児証略
 病之最难治物、莫如小児。小児,口不能言。古人,谓之唖科。凡一切疾痛痾痒、莫由达之医人。医者,以意消息、其表里虚実,则诚有难然者也。然,最易治者,亦莫如小児。小児臓腑,虽脆弱、固易受病、却是,一片-天真之気、全无七情六欲、其中病也。必先见于形色、観色之晦明、即可知-其寒热。又必発于声音、审-其声之宏细、即可知-其虚実。又『水镜诀』有三関脉辨色、以験五臓。医者,心诚、求之,果能得-其虚実、取効甚速。此又治之易易也。『銭仲阳?小児脉诀』云、弦急-気不和、沈缓为伤食、促急-是虚惊、风浮冷沈细、消息-得其端。脉乱者,不治。又『全幼心鉴』有按眉端法。介宾,以强弱缓急四脉、験小児病,最为得要、思-其难以図其易。则难者,不难视为易、不识其难、则易者,不易。常见世俗时医、执守数方,以为的。将小児之病,以作射的之矢。其中、我力也。不中、尓命也。嗟乎! 何其軽,尝浅试? 忍心夭折、一至于此。呉中叶宇治,有讽切之言、谓近时,俗医所用薬饵、不分-気血阴阳、初则疏散、継为清解、未従消导、尽此不効、别无方法。托言-服薬已疲、且缓薬-数日、待其自愈。夫変症、希企-掩饰而已。更有病家-延集多医、以为合谋、商酌-必然穏安、不知-筑室道旁、雑无成见。内有,稍通道者、主立一方、衆医-伝视佥曰、正合吾意、或加一味、或减一味、虚応在事之情、薬-不中病、群相推、或侥幸成功、各夸-己能、并不识-在経在络、汤薬乱投。即病家,亦不知-谁咎,谁功、妄加毁誉。此等风気、开自庸医富室、而医事-几为若辈,壊矣。吾亦有-医愿数则、附録于后、以明-医道、実为躯命所関、丝毫不可-率略、而小児-尤必加谨焉。
 一、惊风、有急慢二症。☆急惊之候,壮热痰壅、窜视反张、搦颤动、牙関紧急、口中気热、頬赤唇红、饮冷便结、脉浮洪数。此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症-急暴、阳症也、実症也。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之候,多由吐泻、因致-気微神缓、昏睡露睛、痰鸣気促、惊跳搦、或乍発乍静、或身凉身热、或肢体逆冷、或眉唇青赤、面色淡白、但其脉遅缓、或见细数。此脾肺気虚、肝邪无制、因而侮脾-生风、故其形気,病気倶不足、阴症也、虚症也。当専顾-脾胃,以救元気。若慢脾之症、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面赤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揺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床、手足微、或身冷或身温、或四肢冷、脉沈微。此病伝-已极、総帰-虚処。惟脾所受、若逐风-无风可逐、疗惊-无惊可疗。于此,不审其因、泛用-风化痰之剤、则促其危矣。又撮口脐风、由胎中受风、或初生-不慎风寒、遂致-聚唇撮口、眼闭口噤、啼声如鸦、或声不能出、或舌上如粟、或口吐白沫、或痰鸣気喘、甚者-舌强面青、腹胀青筋、吊肠牵痛。七日内、病者,百无一生。百日内-病甚者、亦多不治。若因-风动入脐、或冷気-伝于脾络、以致-前症者、口内有小泡、急破,去-其毒水、以艾灸脐中、亦有得生者。治法多端、无如灸法神妙。
 一、亀背者、因小児初生、客风吹脊,入于骨髄。小児,元気未充、理不密、易为-风邪所乗、或痰饮蕴结、风热交攻、亦致此症。鶏胸者、由肺热胀満、攻于胸膈。或乳母,多食-五辛热物、及児食-宿乳而成。銭仲阳云、肺主気。実则闷乱、壅迫于胸间、乃成鶏胸之症。
 一、小児-羸痩,肚大、多属-疳症。如手足曲有方其、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陥、是为-丁奚。如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渇呕、是为-哺露。又脳后项辺-有如弾丸、按之転动、软而不痛、其内有虫、不速针出、则内食-臓腑、肢体痈疽、便痢脓血、壮热羸痩、头露骨高、是为-无辜疳。若见-白膜遮睛、或泻血而痩、此为肝疳、又名筋疳、亦名风疳。銭仲阳云、小児诸疳、皆因-脾胃亏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或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宜、致児为患。又因-食积腹大、多縁-脾胃阳気不足、虚寒作胀。东垣云「寒胀多,热胀少」。若脾胃不虚、则运化-以时、何致-腹膨胀大? 此崇本之论、非一家言也。
 一、泄泻霍乱、由于-六淫外侵、调护失常、乳食不节、有冷、有热、有食积-三者之不同也。☆冷者、脾胃虚寒、水谷不化、小便白-而大便青、或如糟粕、手足厥冷。或兼-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体-乍凉乍热、面黒,気喘者、不治。☆热者、脾胃有湿、大便黄-而小便赤、口干烦渇、四肢温煖。亦有兼-暑受热,而作吐泻者、若唇深红、内热大甚-不退者、不治。☆食积者、因伤食过度、脾胃积滞、腹胀発热、吐如酸醋気、泻如败卵臭。此其候也。総之、吐泻不止、臓気日衰、多成-慢惊之症、可不慎乎。若霍乱与吐泻,又稍有不同。霍乱之来,暴而疾。吐泻之症,徐而缓。或以寒凉伤胃、或犯-时気阴湿、或因-饮食失宜、皆能致之。医者,当此-紧要関头、不可无定见。
 一、小児夜啼、有脾寒、有心热。如夜属阴、阴胜,则脾臓之寒-愈威、脾为至阴、喜温而悪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倶冷、不思乳食、是为脾寒、亦曰胎寒。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両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倶煖、口中気热-是也。究其所自、多由-心気之不足、或触犯禁忌、状若-鬼祟者亦有之。
 一、小児,心脾有热、舌下-有形如小舌者、名曰重舌。舌肿硬-不柔和者、名木舌。舌下有紫脉,牵绊不语、啼哭、名绊舌。用布针,刺脉上-数针即愈。
 一、小児误遅。銭氏云、心之声-为言。小児数歳-不语、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乗児心、致-心気不足、故不能言也。有禀父-肾気不足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気道者、有病后-津液于散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気不升-而言遅者。宜随経-用治。
 一、小児-口転屎気。『経』云、受谷者浊、受気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者,上出于肺、浊者,下出于胃。清浊相干、命曰乱気。故宜上者-反下、宜下者-反上、此不独小児为然。凡肺胃伤冷、阴阳淆乱者、多致此病。小児,臓腑脆弱、宜温,而不宜寒。若乳母,喜食寒凉、换気-流入乳中、小児吮食、不得不化、并-胃中浊気、転逆而作屎気、非-若胃热口臭之冲人鼻也。
 一、阴肿疝気。多由-寒邪所郁、阴嚢偏坠、肿痛-不可忍、或小腹痛-引腰脊、挛曲-身不能直、卒然肿痛。方坐地多时、或邪気外袭、亦有为虫蚁吹音者。皆得以致此。
 一、癫痫病。銭仲阳云、小児発痫、因血気未充,神気未実、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妊娠七情惊怖所致。如面赤目、吐舌噛唇、心烦気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面青唇青、両目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曰肝痫。面黒目振、吐涎沫、形体如尸、其声如猪者、曰肾痫。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揺头吐沫、其声如鶏者、曰肺痫。面色痿黄-目直、腹満自痢、四肢不収、其声如牛者、曰脾痫。凡此症、先宜看-耳后高骨间、先有青脉纹-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気不足之症也。又有惊痫、心神恍惚、或言语鬼神、喜笑不休。有风痫、、痰涎泄泻。有食痫、脾土虚弱、饮食停滞、夜多溺。若眼直目牵、口噤涎流、肚膨筋、背项反张、腰脊强劲、形如死状、终日不醒、则为矣。
 一、痞気、在肠胃之外、膈膜之间、非可以-消伐推荡,而去。総由-饮食不节。脾胃-伝化不及、则胃络所出之道,渐有留滞、日以益大、因成痞矣。或感寒-発热、热后-胃気未清、不自知戒口腹、则食以邪留、最易成痞。治此者,不识-従胃気推求、则痞未消、而元気-已惫矣。
 一、者、筋脉拘急。者、筋脉张縦也。『素问』云、心脉急-甚者,、脾脉急-甚者,亦为」。『霊枢』云「心脉満大、痫-筋挛。肝脉小急、亦痫-筋挛。有风热、有虚寒」。『経』云、肝主筋而蔵血、血亏-阳火炽盛、筋无所养、多致此病。営分,因寒伤筋-为拘急。小児-吐泻后,脾胃亏损、与夫阳気-脱陥者、亦多患之。人有忽得-痴呆者、失志之病也。忧思过甚、志-不能転移、心神-因之失守、心包之络,気结痰凝、故-冥顽不霊。又有,梦魇鬼撃者、由于-心志不交、心蔵神、肾蔵志、人寐-纳気于肾、肾有所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肝之魂,肺之魄-化変百出、而为-邪魇鬼撃。気不得升、呼不得出、甚则一夜数発。虚人,小児-多有之。『霊枢?淫邪発梦篇』、可参考焉。
 一、癫狂,风痫、五痉,、各有不同。『难経』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狂为-痰火実甚、癫为-心血不足。『脉経』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酔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风、此志愿高大,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狂者、病発之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実,発狂、骂詈,不避亲疎、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踰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常见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风痫者、由热甚而风燥、発,则昏-不知人、眩仆倒血-不省高下、甚而抽掣、目-上视、或口目邪、或口作-六畜之声、时発时止、与痉病相似。然,痉病-身强直、反张如弓、不如-痫之身软也。夫痉者,即后人-误为病也」。仲景云、身热足寒、首项强急、悪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揺、卒-口噤、背-反张者-是也。太阳病,発热无汗,反悪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発热汗出、名曰柔痉。所谓-刚痉者、为中风発热、重感于寒而得之。所谓-柔痉者、为太阳発热、重感于湿而得之。后人方论、乃以-无汗为表実、有汗为表虚。不思-湿胜者,自多汗出。治者,误为表虚-而行温补、能不重増-大筋之热欤?
 一、雀盲、昼视通明、夜视罔见。因禀-阳気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见物也。
 一、口噤-不吮乳。因初生-试口不浄、悪秽入腹、则令-腹満気短、不能吮乳。或为-风寒所侵、眼闭口噤、啼声渐小、或不能出声、或口吐白沫、或唇紧撮口、或吼気喘急、喉痰潮响、甚者-舌强面青、腹胀青筋、吊肠牵痛。百日内-病甚者、多不治。
 一、小児-脱肛泻血。巣氏云、実热-则大便闭结、虚寒-则肛门脱出。多因-吐泻、脾気虚,肺无所养、故大肠之気-虚脱而下陥。又脾胃有伤、営卫虚弱、诸経之血行-失常道、故下为泻血。若臓腑撮痛、亦主于脾胃。『経』云「痛者阴也」。又曰「痛者,寒気多也」。虽谓-多由积滞、然-脾胃不虚、则运化以时。何有积滞?若胃気无伤、而腹中和煖、则必无-留滞作痛。是痛者、多由于虚寒也。☆小児証治
 急慢惊风:百会、水沟、合谷、大敦、行间、会、上星、率谷、尺沢(慢惊)、间使、太冲、印堂(灸三壮。如小麦)。
 撮口脐风:然谷。
 一法。以艾小,隔蒜灸-脐中。俟,口中-覚有艾気,即効。凡脐风症、必有青筋一道、自下上,行至腹、而生両岔、即灸-青筋之头,三壮。若见両岔、即灸-両処筋头,各三壮。十治五六。否则,上行攻心,不救。
 慢脾风:脾兪。
 亀背:肺兪。
 鶏胸:乳根。
 羸痩-骨立:百労[大椎]、胃兪、腰兪、长强。
 食积-腹大:脾兪、胃兪、肾兪。
 泄泻:胃兪、水分、天枢、神阙(腹痛,乳痢-甚妙)。
 霍乱:水分(転筋)、外踝尖上三壮。
 夜啼,心気不足:中冲。
 疳眼:合谷。
 重舌:行间。
 気弱,数歳不语:心兪。
 口中-転屎気。因-母食寒凉-所致:中。灸九壮、大人十四壮。
 阴肿:崑仑。
 疝気:会阴、大敦。
 五痫。先怖恐-啼叫,乃発:前顶(灸,顶上-旋毛中。如麦大。三壮。及-耳后青络脉)、长强、会、巨阙、章门、天井、内関、少冲。
 风痫。先出手,指如数物状、乃発也:灸-髪际宛宛中,三壮。神庭(治-吐舌、角弓反张)。
 猪痫。病如尸厥。口吐青沫、作-猪声:巨阙-灸三壮、百会、神门。
 羊痫。目舌吐、作-羊声:百会、神庭、心兪、肝兪、天井、神门、太冲。
 马痫。张口揺头、身反折、作-马鸣:百会、心兪、命门、神门、仆参、太冲、照海。
 牛痫。善惊,反折、手掣手揺:大杼、鸠尾(尖下五分。灸三壮。不可多)。
 雑痫。张手前仆、提住即醒:申脉。
 惊痫如狂。灸,如小麦大。三壮:金门、仆参、崑仑、神门、解谿。
 痞気:中、章门、脐后脊中(七壮)。
 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如小麦大。
 口噤-不吮乳。初生七日内,得此症、是-客风中脐、循流-至心脾二経、遂使-舌强唇撮:承浆(穴在唇稜下-宛宛中)、頬车(穴在耳下-曲頬骨后)。以上二穴(各灸七壮)。
 唇紧: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壮。又兼-承浆、三壮。
 吼気:灸-无名指头,二壮。
 脱肛泻血。臓腑撮痛-不可忍:灸百会二壮。
○外科証略
 夫人之有生死、主于気血栄枯。人之有疾病、由于気血之失-其常度。故痈疽之発,或由気热伤血、或由血热伤気。総之,経络之阻隔、血気凝结、然亦有-阴症,阳症、表里虚実之不同。『経』云「五臓热、痈発六腑」。又云「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又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肺乗肝,则为痈。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気。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此皆-臓腑之変、又不専-主于热、専属于外也。『集験』云「痈疽之名,虽有二十余症。而其要有二。阴阳而已、発于阳者-为痈、为热为実。発于阴者-为疽、为冷为虚。故阳発,则皮薄、色赤肿高、多有-椒眼数十,而痛。阴発,则皮厚、色淡肿硬、如牛頚之皮,而不痛。又有-阳中之阴、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実虚、若赤而不燥、欲痛而无脓、既浮而复消、外盛而肉腐。阴中之阳、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実、赤微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内実烦闷。阳中之阴、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阳、其人多痩、肉缓而肉実。而又有-阳変而为阴者、草医-凉剤之过也。阴変而为阳者、大方-热薬之骤也。然,阳変阴者、其症-多犹可返于阳、故多生。阴症,変阳者、其症-少不能复为阴矣、故多死。然,间有生者、此医,偶合于法、百中得一尔。薛立斎云、痈疽,有五善七悪。饮食如常、动息自安、一善也。便利调、或微见干渋、二善也。脓溃肿消、水浆不臭、内外相応、三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亮、肌肉-好悪分明、四善也。体気和平、病薬相応、五善也。七悪者、烦躁时嗽、腹痛渇甚、眼角向鼻、泻痢无度、小便如淋、一悪也。気息绵绵、脉病相反、脓血既泄、肿尤甚、脓色臭败、痛-不可近、二悪也。目视不正、黒暗紧小、白暗青赤、瞳子上视、睛明-肉陥、三悪也。喘粗-短気、恍惚-嗜卧、面青唇黒、便汚未溃、肉黒而陥、四悪也。肩背不便、四肢沈重、已溃青黒、筋腐骨黒、五悪也。不能下食、服薬而呕、食-不知味、発痰呕吐、気噎痞塞、身冷自汗、耳聋,惊悸、语言颠倒、六悪也。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悪也。症见五善、病在腑者-軽。症见七悪、病在臓者-危。凡五善之中,见一二善症、疮可治也。七悪之内,忽见一二悪症、宜深惧之。大抵,虚中-见悪症者,不可救。実症,无悪候者-自愈。临症之时、最宜-详细明察、须分-経络部分、血気多少、穴远近。有宜-内治者、有宜-外治者。元戎云、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経』云「陥者灸之」。灸,乃従治之意。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効-胜于薬力。惟头-为诸阳所聚、艾-宜小,而少。若少阳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致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葢虚甚,孤阳将絶、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当火気宜,其危也。又『精要』云「脳为-诸阳之会」。頚项-近咽喉、肾兪-为致命之所、倶不可灼艾。苟不知-宜,忌、一概混施、非徒无益-而反害之。疡医,虽属外科、然,其観色脉、辨阴阳、晰経络、分虚実、未有-不精于内,而能明于外者也。☆外科証治
 一、一切疮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此従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法,用大蒜头-去皮、切-三文銭厚、安-疮上、用艾-于蒜上、灸之三壮、换蒜复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杀-其大势、不能为害。如疮大、用蒜-捣烂,摊-患処、将艾-铺上焼之、蒜败-再换。如不痛,不起発、不作脓,或阴毒、尤宜多灸。而仍不痛,不起発、不作脓者-不治。此気血大虚之候也。
 発背:心兪、委阳(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缝)。
 骑竹马灸法。主治,一切痈疽、悪疮,発背、妇人乳痈。法,用薄一条、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自-尺沢穴横纹量起、至中指端尽処-截断为则。却用-竹扛一条、令病者,脱去上衣、正身骑定、使両人-前后扛起、令病人脚-不着地、仍令二人-扶之。勿使-伛偻揺动、却将前所量、従竹扛坐処,尾骨下-着扛,量起、贴脊直上,至尽処、用墨-点记。此非灸穴。更用薄,量-手中指同身寸二寸、平于脊中-墨点処、各开一寸-是穴。灸五七壮。一曰,疽-発于左,则灸右。発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葢此二穴、乃-心脉所过之処。凡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屡试屡効。左右搭手、兼灸-会阳。
 脳顶后疽。一名天疽、俗名対口:男左女右脚-中指下、俯面,第三纹正中、用艾-灸七壮。
 乳痈疽岩、乳気、乳毒、侵嚢(近-中者是):肩、霊道、温溜(小人七壮、大人二七壮)、足三里、条口(乳痈)、下巨虚(各二七壮)。
 肺痈:中、肺兪、支沟、大陵、肾兪、合谷、太渊。
 项上偏枕:风门(灸二七壮)。
 玉枕発。生脳后-髪际中。肿起,引鼻闭塞:风府(穴,在项后-入髪际一寸。灸三七壮)。
 项疽。生于项中,当脊。不能回顾:天宗(在肩胛骨下,有陥処。灸七壮)。
 疔疮:用大蒜,烂捣-成膏、涂-疔四囲,留疮顶、以艾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何愈。宜多灸,至百余壮。无不愈者。
 鼻疔。生于鼻内、痛-引脳门、不能运気。牙闭不开、鼻大如瓶、色黒者-不治:腕骨(穴,在掌末-侧陥中。灸七壮。如緑豆大)。
 黒疔。生耳中、赤肿-连腮:后谿(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捏拳,横纹尽処。灸七壮)。
 頬疔。生面頬骨尖,高処。発时-寒戦咬牙、口-不能开:外関。
 注节疔。生指节缝中。肿痛,连肘臂:合谷。
 合疔。一名虎口。発有-小黒泡。起-大指节,尾中:内関、间使。
 鬓疽:伏兎。
 唇疽:犊鼻。
 牙疽:外踝尖上。灸三壮。如緑豆大。
 瘰疽。生-耳下半寸。形如鶏子。脓长流,経年不:天井(穴,在肘外一寸。灸三七壮)
 透脳疽。生-当鼻上。如鶏子、坚硬。按-痛连心:中都。
 対口疽。生-项后:神门。
 虎口疽。生-承浆内:后顶。
 発疽。生-当背脊外,両旁。坚赤而肿。近-膏肓穴:心兪。
 背疽-症不一。有-背気発、莲子発、荷叶発、脊発:当観-其色赤肿痛,易治。又须得-月令、生身则吉。春黄夏黒-不治。如得月令、急以-骑竹马法之。
 须服-乳香托里散:緑豆粉一両、乳香五銭研细、甘草-浸汤,调下二銭。専托毒気、不使入心。
 再用-国老膏:大粉草五両。细、用长流水-浸一宿、慢火-磁器内,浓煎、去滓,再煎-如饴糖。毎服一二匙、用-无灰酒,调下、候痢为度。良久肿,渐渐消去。视其渐消、第三日-便安矣。但灸疮-発异常、内如虫行形状、流出清水、四五日方定。
 仍服-五香连翘饮:沈香、木香、乳香(研)、连翘、升麻、射干、木通、生黄耆、大黄(略炒)、粉草、独活五銭、麝香二分、桑寄生一銭五分。共十四味。除-麝香一味、余皆入银器内-煎好。再下麝香-和、温服。能-疏散欝毒之気。
 救膜护心丸:白矾一両(生研)、黄蝋五銭。溶化,入矾-和、急手,丸如梧子大。毎服十丸。或米饮,或酒下。未破皆此。此表里内外、相须调治。大可活人、功効非浅。
 肾疽。生-十四椎両旁:合阳。
 附骨疽。生脚外-鱼肚上。一云,环跳穴痛、恐生-附骨疽也:大陵、悬钟、崑仑。
 兑疽。生臂上-兑肉端:神门。
 穿骨疽。生-手掌后三寸,両筋间。大如鶏子、坚如石。按-痛至骨:神门。
 楽疽。生-臂内。坚如鹅子。按之-痛彻骨。时悪寒:液门。
 疽。発于肩。腋-相连肿:会宗。
 鱼肚疽、一名蛇头疔。発于手-中指中节。令人-寒戦咬牙:合谷。
 心疽。当心-両乳之中。先热后寒、赤肿-引背痛:阴谷。
 咬骨疽。生于里股、无形作痛。葢毒気,在骨中所発:阴包(在膝上四寸、両筋中。灸三七壮)。
 痃疽。生-阴器之右、连-阴子肿者、痛-引両脇:蠡沟。
 坐马疽。生-阴前后,中间。在右-名下马痈、在左-名上马痈、在内尖头者-名鹳口疽:用前-隔蒜灸法。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気入内。
 渊疽。発于肋下。一窍有声-如婴児泣、用膏薬,或纸贴之、则不能出声:阳陵泉。
 腿骨疽。発于大腿之侧。痛甚彻骨、皮肤-不肿不赤:絶骨。
 阴疽。在内股。其形-长濶二寸许。下易治、上难治。其色-微赤。痛甚-曲膝、不能屈伸:商丘。
 腹疽。生于脐下横、而微肿,痛甚、牵引脊背:箕门。
 穿踝疽:生-内踝骨中。発肿、内外痛甚、不能行动:隠白。
 鱼口疽。発于少腹之下、腿根上-摺纹缝中。一名便毒、又名血疝:隠白。
 喉痈。生-咽喉之下。赤肿连喉、痛甚-不能饮食:少冲。
 臑痈。生-臂上、连-肩青肿、长而坚者:少海。
 肘痈。生-肘尖上、不能舒伸、令人-肩背痛:间使。
 石榴痈。発于臂上、各経倶有。先肿,后皮翻开、无法可治。惟用-菊花汤,洗浄。又用-菊花,焼灰、同-軽粉,和敷之:天井。
 胸痈。生-両乳中上二寸、其症-头痛、心虚,体倦。其色赤肿:门。
 脇痈。発于右脇下。长五寸许、濶三寸。微肿、寒戦、小腹痛:冲门。
 気痈。生-胸间,乳上三寸。赤肿-痛甚:霊道。
 赫痈。生-脐旁、大如瓜。凸出-如瘤:阴谷、筑宾。
 胃痈。生于左者、名-胃口疽。生于右者、名-胃口痈:曲池、内関。
 肾痈。自肾兪穴起:会阳。
 幽痈。生-脐下五寸。大如鹅子。令人-寒戦咬牙。痛-连両脇:筑宾。
 袴裆痈。生于阴器之底,近肛门辺。阴子-肿赤、痛-连腰背:三阴交。
 手背痈:中渚。
 瘰癧:间使(灸五壮。左灸右、右灸左)、外関(灸三壮。结核同治)、天井(灸五壮)。
 内服-养営汤、其癧-自消。惟一二个-不消者、用-癞虾蟆一个、剥去皮、盖-瘰癧上、用艾灸。七壮立消。
 蜂癧。自左辺起。窍皆出脓:肩、曲池(此二穴,乃治癧之秘法也)、天池、天井、三间。
 锥鋭癧。自右辺起:肩、曲池、天井。
 盘蛇癧。延頚生者:肩尖(即肩)、肘尖(即曲池)、人迎、肩外兪、天井、骑竹马灸三七壮。
 瓜藤癧。胸前生者:肘尖、少海、骑竹马灸。
 马刀癧。腋下生者:渊腋、支沟、外関、足临泣(头腋倶治)、间使(治,生-耳后入髪际。微肿-硬如石。引头痛。灸二七壮)。凡瘰癧,出于頬下,及頬车辺者、当于手足阳明経取穴-治之。然,肩,曲池二穴亦妙。合谷、足三里(以上,感毒深者、灸后-再二三报之)。
 隔蒜灸法。用独蒜片,従后発核上-灸起、至初発母核-而止。多灸自効。
 瘤。男左灸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天突(治一切瘤。初起者,甚妙)、通天、云门、臂臑、曲池(治-血肉筋気石、耳后五)、中封(治気。兼灸中。七壮)、大椎(头)、风池、気舎、臑会、天府、冲阳。
 身面疣:当疣上,灸三壮-即消。亦有止灸一壮、以水滴之自去。
 疹:曲池、阳谿、天井。
 疮疥:风门、间使、合谷、大陵(胸前疮疥)。
 侵脳。在目鋭眦穴中,髪下一寸。其症,寒戦発热、双目痛:支正。
 风眉。生-両眉间、长如生瓜。皮赤肿、引両目-侵眉,痛难忍:阳谷。
 马口疮。生于花下。肿痛、大如马刀:门。
 鱼腮。生-耳下腮中、初时,连牙痛:四。
 龙泉毒。生-人中内:百会。
 肩风。生-肩上。青肿甚者,痛连両脇:肩贞。
 流注。生起于缺盆穴。気,复合于天枢穴:梁丘。
 気痞。生-腹皮,里膜外。状如覆杯:章门。
 鹤膝风。発于膝内、股肿,疼甚者、见青筋-引足心痛。此症,系二阴不足:三阴交、膝眼(穴,在膝下両旁陥中)。
 腋気:凡腋気、先用快刀-剃去腋毛、乃用好定粉,水调-患処。六七日后,看腋下,有一点黒者、必有-孔如针大,或如簪脚、即気窍也。用艾如米大、灸三四壮。永不再発。
 毒疮,久不収口:凡患痈疽,溃后-久不収口、脓水不臭、亦无歹肉者、此因消败大过、以致-血気虚寒、不栄肌肉。治失其宜、便为-终身之患。须内服-十全大补汤等薬、外用-大附子、以温水泡透、切作二三分厚、置-漏孔上、以艾灸之。或以附子-为末、用唾和-作饼,灸之亦可。隔二三日,再报之。不三五次、自然,肌肉长満-而宿患平矣。
○黄蝋灸法
 先以-湿麺,随-痈疽肿根,作圏、高寸余、実贴皮上,如井口形、勿令渗漏。圏外,囲布数重、防火気-肤。圏内,铺-蝋屑三四分厚、次以铜漏杓,盛-桑木炭火、悬蝋上-之、令-蝋化至滚、再添-蝋屑、随添-以井満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蝋上、俟冷-起蝋。蝋底之色-青黒、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亦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処-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二三次,即溃。不敛四囲-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蝋,従孔入、愈深愈妙。其顽腐-脓尽化、収敛甚速。○豆饼灸法
 痈疽発背、已溃未溃、用江西-淡豆为末、量-疮大小、黄酒-合作饼、厚三分、置-患処,灸之。饼干,更易一饼。如已有疮孔、勿-覆孔上、四布-饼、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热、勿令肉破。如热痛-急易之。日灸三度、令-疮孔出汗,即。○灸法
 疳瘻悪疮、所薬-不験者、取-剪去両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毎。无不効者。○神灯照法
 方用:朱砂、雄黄、血竭、没薬(各二銭)、麝香(四分)。
 共为细末、毎用三分。红绵纸-裹薬、搓捻-长七寸、麻油浸透、用火点着、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囲-徐徐照之。火头向上、薬気入内、毒気-随火解散、自不致-内侵臓腑。初用三根、渐加至四五根、候,疮势-渐消时,仍照之。但照后,即用敷薬-囲敷疮根。比疮晕-大二三分为率、疮口,用-万応膏,贴之。如干,及有脓、用猪蹄汤-润洗之。如已溃-大脓泻时、不必用-此照法。惟-初起七日前后,即起発。法,能使-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起発者,即起発、不腐者,即腐。実有奇験。○桑柴火法
 凡痈疽初起、肿痛重-若负石、坚而不溃者、用-新桑树根,劈成条、或桑木枝-长九寸,劈如指粗。一头-燃着,吹灭、用火,向患処。片时火尽-再换。毎次,三四枝、毎日二三次、以知热,肿溃,肉腐-为度。此古法也。但,桑柴-火力甚猛、宜干-未溃之先、可以-生発阳気、速溃速腐。若已溃之后,或疮口寒、或天気寒、或肌肉-生遅者、亦须之、使-肌肉常煖。法,以桑木-焼作红炭、以漏杓-盛之、悬-患上、自四囲,至疮口。或高或低、総以疮-知热为度。毎日后、再换-敷贴之薬。葢肌肉-遇煖则生。溃后-法、亦疡科所,不可缺也。
○砚丞医愿
 人之有生、禀受五気、养以五味、征为五色、発为五声、五者相得、気血和平。五者一失、疾病乃生。由外之内、感于六気。由内之外、败于七情。补偏救弊、医擅其名。医者-意也、以意消息、贵得精详、在経在络、明辨阴阳、诊视直确、始可立方。无期-幸中、浅试軽尝。兢兢业业、谨志弗忘。顺逆偶失、过责谁当? 缅古名医、洞见五臓、剖腹洗肠、极形无尚、多出神奇、理明义畅。非谓-万病、尽可生全。膏肓骨髄、视之了然。慨夫晩近、风気-浸薄、冬不潜阳、雷电间作。未春先栄、未秋先落、根浅干柔、花娇実剥。其在于人、质鲜古朴、朝夕営営、声色利贷、仁厚少存、神気萧索、夭折匪天、本根先。我心鉴此、游芸医林、会以儒理、出以仏心、参形合数、援古証今。七方十剤、运用时钦、究惭-浅学、是用规箴。○本愿五则
 一、拙性耽间散、日有希夷先生之癖、时或懒于酬応、故不敢悬壷,以完吾璞。
 一、诊病,必详问-病因、参以色脉、务得-其表里虚実、不敢-少存率略。
 一、立方,不拘-大小奇偶。必法古,而不滞于古。务期-当理中病。
 一、用薬,不取-隠僻奇异之品、用引-不过,借以引『経』。不学时习、多选-新奇稀贵之物、以标异邀名、作难文过。
 一、病有万変、治-亦有万変。非具-圣明之质、不能-尽彻其微。吾,或心有疑似、即使就-正明哲、不敢-苟且误人。○不治五则
 一、贪欲无度。怪僻反常者、不治。
 一、有挟自任。軽医试薬者、不治。
 一、病家乱雑。疑忌多端者、不治。
 一、家人怨詈。与病人违忤者、不治。
 一、不守医戒。阳奉阴违者、不治。
 凡此五者、皆由人作。苟自知所病、不治亦治。明者,鉴之。
 
           神灸経纶卷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