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的农业危害:明朝最邪恶集团的覆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1:09:24

明朝最邪恶集团的覆灭

 

引子

东林党事迹让人敬佩、让人叹惜,也让人沉思。

那么强大的一个党派,怎么竟会顽败于阉人手中?

原因有千百条,但我只说一点:东林党人有弱点,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便是:没有紧紧地站在最高权力的一方。

当年明月先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后记中曾经说过: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历史长河流淌几百年了,社会面貌改变了许多,甚至可以用面目全非来说,但有一些东西依旧没变。

比如说权力的斗争。

因为权力斗争,当年的杨涟死了,当年的袁崇焕也死了。如果放在今天,他们依旧会壮烈地死去。我们看看刘少奇和彭德怀的命运,就知道权力斗争在我们国家并没有改变,而且直到如今,在大大小小的单位中,权力和利益的争斗无处不在。

可以这么说,只要在两个以上人群中,就有权力的斗争。

二个人可以并排走,三人同行,如果权势差不多,就都想走在中间;如果有二人权势不相上下,会轮流走在中间;如果一人的权势明显高于那俩人,那他就会始终走在中间。

这种位置很微妙,且随身份的变化而变化。

不要说你才不在乎走在哪儿的位置,或许如此,但你一定有你在乎的东西,只要你在乎,就会有利益的争斗。

杨涟他们的死,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弱点。

那么东林党人的弱点是什么?

就是在争取熹宗皇帝信任的斗争中,输给了魏忠贤。

熹宗是东林党人一手扶上台的。但东林党人的刚正不阿输给了魏忠贤的溜须拍马;东林党人的漫不经心输给了魏太监的精心伺候。在魏太监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势下,熹宗完全信任了魏太监,权力的天平开始倾向于他。

东林党人论手段和阴险,完全不是魏忠贤的对手。

东林党的顽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魏忠贤的弱点是什么?

什么可以战胜魏忠贤?

还是权力。

比魏阴人更有城府的一个女人,比魏太监手段更老辣的一个皇帝,终结了魏太监权倾天下的局势。

 

一、一个女人

在庵党集团中,谁排在阴险狠毒之首?

不是五虎,不是五彪,而是客氏。

不错,在后来崇祯皇帝清算阉党集团的二个首恶中,一个是魏忠贤,另一个便是客氏。

客氏之狠毒,尤胜于魏忠贤,这从处决太监王安的事情可略见一斑。

正是客氏,把魏忠贤送上了权力的顶峰。

把魏忠贤开始从权力顶峰拉下来的也是一个女人,她叫张嫣。

客氏是熹宗的奶妈兼情人,很妖饶妩媚,却大熹18岁;张嫣是熹宗的妃子,清纯美丽,当时还不到15岁。

双方一对比,无论是从身份还是从长相,熹宗自然站在张嫣这一面,这就注定了这场争斗的结果。

注定结果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张嫣绝不是个可以随意摆放的花瓶,她有着极强的个性。

张嫣正是客氏的克星,魏忠贤的天敌。

客氏见到张嫣的第一面,就感到极度的惊恐,她看到了一个坚定果敢的漂亮女孩儿,她预感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毁在这个女孩儿手上。

于是她执意让皇帝将张嫣撵回去,但这次熹宗没听她的,还封张嫣为皇后,而且还怀了孕。

客氏是谁,天下阴毒之母,马上派人给张嫣做特殊按摩。

阴毒之人的进攻招数都顶着和善的面孔,想想光宗同志死于八名美女之后就应有足够的警惕。

可惜这时的张皇后还是太年轻,稀里糊涂地流产了,并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客氏和魏忠贤很是得意,但没想到后果极其严重。

杀掉一个女人孩子的后果,比杀了她本人还要严重。从此双方势若水火,绝无调停的可能。

张皇后发誓和他两人势不两立,而且一定要复仇,开始看起《赵高传》这样的书。

赵高是谁?杀死秦朝丞相李斯、指鹿为马的那位太监,也曾权倾一时,跟魏忠贤正有一比。

张嫣看此书的目的不言而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双方的明争暗斗从没中止过,基本上是张皇后明着骂魏忠贤,魏太监阴着整张皇后,因为有熹宗在中间,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随着熹宗的病危,双方较量开始白热化。

张嫣在陷阱重重的皇宫能生存下来,就是因为熹宗的喜爱。

熹宗的病危,看似对张嫣不利,实则是个转机。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客氏和魏忠贤手中的权利全是熹宗给的,若换了个皇帝,未必就像熹宗那样信任他们。

中国人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马后炮。这个词有贬义,还有一个说法叫事后诸葛亮。但我觉得马后炮不错,读史书能做到马后炮也很有意义,最起码是自己的分析,所以我们尊称一下,叫马后炮先生。

马后炮先生分析到:对魏忠贤而言,熹宗病危是个极大的机遇,自立为帝的机遇。

以此时魏忠贤的权势,篡位成功的机率极大。

但篡位以后如何巩固统治?魏忠贤大字不识几个,却恶名满天下,下面如何统治。

魏忠贤公公大可不必考虑下面,因为他已经挥刀自宫,没有了下面……

但太监就是太监,奴才就是奴才,他只会狗仗人势,从未想到过自己当皇帝。

不对,魏忠贤曾有过谋反的念头,但只是念头一闪就放弃了。他曾经就谋反之事征求过他的第一心腹——崔呈秀。

崔呈秀马上做出反应——沉默。

再追问,再沉默,直到发火,才憋出一句话:怕有人闹事儿。

魏忠贤此刻才明白,自己收罗来的人都跟自己一样,狗仗人势行,单独去闯天下,都没那个魄力,也无那样的能力。

谋反不行,接着糊弄皇帝吧!

糊弄了熹宗六、七年便已权倾天下,如果下一个皇帝被自己控制住,那自己不就成了太上皇了吗?

敢想敢做的魏太监跟客氏一商量,一条女人加太监的恶毒计划便出炉了。他们从宫外找来几个孕妇当宫女,直等皇帝一归天,就搞个狸猫换太子,说这是皇帝的遗腹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补充一点:熹宗这么多年,怎么就没种下个龙种?

其实不是熹宗没种下龙种,而是魏忠贤觉得熹宗白痴,好糊弄,怕后继承的皇帝英明,不好掌控,于是发现一个苗子便铲除一个,如张嫣皇后的龙种便胎死腹中。

魏忠贤没想到熹宗命这么短,皇帝才做了七年,便已病危。

病危便病危吧,反正内宫是我魏太监说得算,我说谁是龙种谁便是龙种。

魏忠贤这个大流氓,还找到张嫣说:皇帝如果驾崩,皇子我已经找好,你不用费力就当上皇后,多好啊!你可要好好听话,否则皇帝死了,一切都不好说了。

史实证明,张嫣即不是个一哄就行的小孩儿,也不是个一吓就怕的女人。

张嫣是个非常有主意的女人。

张皇后马上把此事告诉了熹宗。

可怜熹宗原本智力就不够用,此时病的更像个白痴,只说了三个字:我知道。想不出半点儿对付魏忠贤的法子。

此时的魏忠贤也看清局势,连熹宗也不放在眼里了,根本不怕熹宗知道真相。

此时用肆无忌惮来形容他,是准确的。

但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应该对一个人有所忌惮,那就是——张嫣皇后。

张嫣不仅有主意,而且有耐心,她用了几个钟头的时间劝说熹宗,要想让朱家天下不落在旁人手中,只有一个选择: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朱由检。

一身白痴的熹宗临终做了个英明的决定:传位于弟——朱由检。

 

二、小心谨慎的朱由检

 

朱由检,一个低调的人。

在当上皇帝之前,史书上找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录。

一直以来,关于国事和朝政,他从未发表过意见。事实上,他也没机会发表意见。

对于能当上皇帝,他实在没有想过,于是史书出现这样的记载:

快要断气的哥哥拉着他的手说:我走后,你来当皇帝。

他马上跪在地上说:“臣死罪!”(原话)

朱由检的真实想法是:自己哥哥比较白痴,如果是魏忠贤设的圈套,自己不是找死吗?所以他的推辞是发自内心的,绝不是谦让。

关键时刻,张嫣站了出来,对朱由检说明了当时的局势。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朱由检马上答应继承皇位。

由此可见,朱由检不仅谨慎,而且果断,善于把握局势,绝不是个被人操纵的人。

事实上他还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

魏忠贤不了解朱由检,更轻视了张嫣,在熹宗驾崩的那一天,他还想马上封锁消息,目的是:没有彻底掌控局面前,绝不能出现下一个继任者。

但张嫣再一次粉碎了他的如意算盘。熹宗刚一驾崩,她就下诏召见英国公张维迎,传下了皇帝立弟为帝的旨意。

魏忠贤没办法,马上见风使舵,派亲信迎接未来的皇帝——朱由检进宫。

史书上记载,朱由检进宫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因为张嫣叮嘱他:千万不要轻易吃宫里东西时,他拿出了随身而带的干粮。

可见朱由检对继位当皇帝的斗争是做了充分思想准备的。

他不知魏忠贤此时已完全放弃了篡位的想法,他就是想:如何继续控制这个新继位的皇帝,自己好当太上皇。

因此,朱由检在看似非常凶险的情况下,顺利地继位,他就是崇祯帝。

一场控制与反控制,试探与反试探,清算与反清算的惊险斗争就此拉开帷幕。

在以后的斗争中,张嫣皇后的作用不大,但在朱由检继位的事件中,她是个策划者,还是个实施者。因此,是她吹响了向魏氏集团进攻的号角,她是反对魏忠贤的第一人,我们有理由对她的结局做个简单的交待。

崇祯继位后,非常敬重他这位皇嫂,尊封她为懿安皇后。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也非常敬重张嫣的为人,让她回到父亲府中生活。张嫣坚决地拒绝,并自缢在自己宫中,用一死证明了她的刚烈。

谁说女人不可敬?

张嫣是一位应该永远牢记的刚强女子!

 

三、试探与反试探

 

继位后的崇祯,没有兴奋而是恐惧,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小心翼翼。因为他知道他的周围全是敌人,而他并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向他刺向致命一剑。

要命的是他的身边没有助手,没有朋友,甚至连一个可信任的人都没有。

唯一可信任的是皇嫂张皇后,可同样势单力孤,能把自己抚上皇位已经是尽了全力,再无能力协助自己和魏老太监争斗,以后的一切只有靠自己了。

史书记载,崇祯继位的第一天夜里,他彻夜未眠,因为他清楚宫里全是魏忠贤的爪牙,随时都可能向他出手,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叫过一个路过的太监,留下他身上的宝剑,并奖赏这名太监,让他召集一大群太监来一起喝酒。

他的想法是:人多一些总是安全的。

马后炮先生分析:当时的崇祯是多么的小心,但又显示出他的想法是多么幼稚。但有一点可以证明:崇祯是多疑的。

多疑谨慎多次救了崇祯的命,但也要了多名大明栋梁之材的命,最终使大明走向灭亡。

试探一:

崇祯即位几天后,魏太监送来一份大礼——四名漂亮的女人,而且暗着附送副产品——迷魂香。

迷魂香表面是一种香料,实则是一种春药,一种男人接触后,看母牛都是双眼皮的春药,估计比伟哥好不逊色。副作用就不知道了。

试探结果:崇祯对四名美女仔细搜身,找到了药丸。

试探二:

九月初一,魏太监突然上书,提自己年老体弱,要回家养老。

结果 :当天崇祯就召见他,并对他说:哥哥走时再上叮嘱他,要想江山稳固,必须信任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另一个就是魏忠贤。

结果产生的结果: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崇祯是个听话的人,没必要撕破脸皮。

结果的真相:熹宗确实说过那句话,不过崇祯当时却在心里冷笑哥哥的白痴。

他对魏忠贤的立场只有一个:干掉这个老人妖。

试探三:

正当魏忠贤开始信任崇祯时,一个偶发事件又使他戒心重启。

客氏是熹宗的乳母。孩子都死了,奶妈当然得出宫。尽管客氏多么的不情愿,她必须提出辞职。

九月初三,客氏辞职一递交,崇祯就准了。

这下彻底打乱了魏忠贤的神经,不让我辞职,为什么同意客氏辞职?难道你不知道我俩是穿一条裤子的吗?你不知道客氏辞职只是装装样子吗?

是误会还是成心,还得试探,于是又精心出了一道试题。

九月初四,客氏辞职的第二天,魏忠贤的又一心腹司礼掌印太监王体乾提出辞职。

如果准了,说明崇祯有心铲除自己;如果不准,说明客氏事件只是误会。

崇祯当即婉拒了王体乾的辞职申请,没有丝毫的犹豫,而且对他一顿表扬。

试探结果:魏忠贤再次放心,皇帝并不打算对自己动手。

反试探一:

九月十五,皇帝突然下旨奖赏太监,而且这些太监大都是阉党成员。这让魏忠贤惊奇而不是高兴。

更让魏太监吃惊的事发生在第二天。

九月十六,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上疏弹劾。他弹劾的四个人是以崔呈秀为首的魏太监的四个骨干。这四个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但杨所修对这些却熟视无睹,提出的罪名很有意思:他们四人父母去世,都没回家守孝。

皇帝一天后做出批复,痛斥杨所修轻狂,随便骂人,坚决挽留了崔呈秀的提呈。

杨所修上疏即不是崇祯指使,也不是魏忠贤试探,他确实是另有目的,而且用意很深,本文就不探讨了,或许写一篇关于政治斗争诡异的专题,会用到这个案例。

杨所修上疏案如此解决,让魏忠贤松了口气,但很快有两件事使他狼狈不堪。

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突然发难,弹劾国子监学生陆万龄在国子监里建生祠,把魏忠贤与孔圣人并列。

魏忠贤得到消息后很是惊恐,连忙对皇帝表示陆万龄是个败类,应当依法处理。但崇祯并没处理陆万龄,夸了魏太监几句,表示事情到此为止吧!

魏忠贤处理完此事,身心疲惫,但好戏刚开始。

九月二十五日,江西巡抚杨邦宪上书,夸奖魏忠贤,要求再为魏太监修座祠堂。当时全国上下都在为九千九百岁魏太监修祠堂,是习以为常的拍马屁行为,但现在却是在拍马蹄子。

魏忠贤这个气啊,老子刚处理完陆万龄事件,你这孙子又来添乱。魏太监马上上书表明:修生祠是不对的,自己一直反对,希望马上停止此类行动。

崇祯此时很淡定:没修的就别修了,已经动工的就修完吧。

魏忠贤很清楚:这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皇帝很有主意。

至此,马后炮先生看到:形式开始逆转,魏忠贤并不是能一手遮天,他也有所顾忌;崇祯已经稳住阵脚,有计划地进攻。

反试探二:

为了打消魏忠贤的顾虑,崇祯下令,赐给魏忠贤侄子免死铁券,并给阉党成员升官封荫,连死了的老阉党都追封。

结果:魏忠贤彻底放松警惕,全没想到这免死铁券是追魂铁券;这升官封荫是加速他们走向死亡。

 

四、清算前的反攻

 

反攻一:

十月二十二日,工部主事陆澄源上书,弹劾崔呈秀及魏忠贤。

因为陆澄源不是庵党,所以崇祯改变了策略,批准了崔呈秀的辞呈却坚决挽留魏忠贤。

奇怪的是对于崔呈秀的滚蛋回家,魏太监不仅不愤怒,而且暗自高兴,这可真让人费解。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研究此时魏太监的心理转变。

继杨所修弹劾崔呈秀之后,道台御史杨维恒又一次上疏弹劾崔呈秀。

他们弹劾崔呈秀的目的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但有一件事必须交待:杨所修、杨维恒和崔呈秀一样,同属庵党阵营。

自己的同党倒戈一击使魏忠贤认识到:想全身而退已不可能,必须要给崇祯一个交待。于是他起了舍车保帅的念头。

魏太监的如意算盘是:崔呈秀是我的得力助手,又是我的干儿子,他去当了替罪羊,崇祯多半会就此台阶便下,不再跟自己过不去。

太监就是太监,奴才就是奴才。看看他的天真想法,我们认识到魏忠贤只所以小人得势,完全是熹宗那个白痴成全的,魏太监跟枭雄一毛钱关系都搭不上。

可怜的东林党人怎么竟惨败于这样一个奴才之手呢?

魏老太监不知道:有些事儿是不能退的。只要你退后一步,就会兵败如山倒,满盘皆输,再无挽回余地。

魏老太监根本不了解崇祯赶尽杀绝的个性。

这个反攻的结果是:魏忠贤失去了第一干将却还洋洋自得,全没想到他舍车保帅的做法让阉党很多人心灰意冷,开始跟他背道而驰。

魏老太监没有得意几天,就知道自己失算了。

 

反攻二

 

十月二十四日,兵部尚书钱元悫上书,痛斥崔呈秀、痛斥魏忠贤。

魏忠贤没想到崔呈秀这条落水狗有人打,自己也有人敢打,但没想到的事儿还多着呢!

十月二十五日,刑部尚书史躬盛上疏,再次弹劾魏忠贤,还用上排比句。

魏忠贤终于明白,自己上当了,上了看似听话的崇祯的当了。

要命的是他必须为自己舍车保帅的行为埋单。他很快发现自己阵营那些手下,再也不肯像以前一样为他卖命。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暴风雨,魏老太监使出了自己屡试不爽的绝招。

这个绝招叫做哭、痛哭、死去活来地哭。

我们设想一个场面: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跪在十七岁的少年面前嚎啕大哭,直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一般人都会心软吧!

这就是魏太监当年屡次哄骗熹宗的不要脸招数。

崇祯不是熹宗,甚至他不是一般的人,他并没有可怜魏忠贤,相反,根除魏太监的决心更大了。

崇祯没有把心里话表现出来,他在等待,冷静地等待更多的人站出来反对魏太监。

但群臣没有反应,上疏的就这么仨俩人。

魏忠贤多年的淫威发挥了功效,大家突然都得了软骨症。

但硬骨头的人究竟没有死绝,有人挺身而出。

 

反攻三

 

十月二十六日,国子监监生钱嘉徵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

国子监监生不是官员,所以钱嘉徵上书前曾说:虎狼在前,朝廷竟然无人反抗!我是一介平民,愿与之决死,虽死无憾!

钱嘉徵的上书内容极狠,态度极硬,可谓字字见血,反响极大,并不逊色于当年杨涟列举的二十四大罪状。

魏忠贤得到消息后十分惊恐,想故伎重演,又跪在崇祯面前痛哭,直哭的山摇地动,天地为之变色,连他自己都以为达到了效果,想收起痛哭神功回家,却被崇祯冷冷地叫住,让一个太监宣读那份奏疏。

魏忠贤听到的每一字都如利箭穿心,抬头偷看崇祯的脸色,见到的是一双冷酷加嘲弄的眼神。

冷酷如利刃,嘲弄的眼光像看一条落水狗。

快要崩溃的魏忠贤不知自己是如何离开宫殿的,他匆匆去找一个人,想去抓住那棵他以后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权势薰天的魏忠贤都招架不住了,还有谁能救他?

有人,至少魏忠贤认为有一人能救他,这个人叫徐应元。

徐应元是个太监,一个跟随崇祯十几年的太监,可谓是崇祯的亲信。

这真是龙找龙,凤找凤,魏太监有事就找太监。

魏太监的想法是:我跟了熹宗十多年,让熹宗对我言听计从,你徐应元也侍候了崇祯十多年,说句话应该有分量吧!

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徐应元客气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指出一条自以为是明路的路:辞职回家,保全性命。

有些路看似平坦,实则是条死路。辞职回家只会削弱魏忠贤权利,加速他的死亡。

但魏忠贤看不透这条路的凶险,他很感谢徐应元的帮助,真诚的向崇祯递交了辞呈。

崇祯很淡定的批准了魏忠贤的辞呈。

辞了职的魏忠贤失去了权利,如同老狼失去了利爪,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

反攻的结果是:一代巨监就此落马。

落马那天魏忠贤如释重负,他以为自己的性命终于可以保全了,崇祯不会赶尽杀绝的。

一年前,东林党人也是这么想的,结果个个被赶尽杀绝。

很快,魏忠贤就尝到了赶尽杀绝的滋味。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一边倒的决战:

十一月一日,魏忠贤得到新命令:去凤阳替皇帝看坟,而且要在三天之内起程。

魏忠贤很沮丧,没想到自己落得如此下场。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他就干了一件事儿——打包。

既然荣华于我如浮云,那就只要富贵吧!

打包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几百个仆人干了三天,清出四十大车货物,可见魏忠贤有多贪。

魏忠贤出城时还有一千骑兵护卫,可谓前呼后拥。

穷途末路之下,不知收敛,还如此嚣张,是不是活腻了?

其实魏太监有他自己的想法,人家觉得自己是在效仿战国时的名将王翦呢。

王翦在出征前,故意向秦王要钱要官,显得贪得无厌,惹得身边人都瞧不起他。王翦解释道:我在前线握有重兵,是怕秦王对我不放心啊!我要钱要官,是为了向秦王表示,我无半点儿反叛之心。

魏太监是这么想的:皇帝你看,我只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物,再不敢忤逆你,你就放心吧!

可惜魏太监学史不精,全没领悟王翦这么做是有资本的,秦王要用他为帅,为秦王作战。

如今你个失势的老太监对皇帝有什么用?难道皇帝真缺一个看墓老头?

魏太监此举适得其反,激起了崇祯的愤怒:好你个嚣张奴才,竟贪了这么多东西,你都得给我吐出来。我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

可见邯郸学步的危害。

学历史一定要学精啊!

 

十一月六日,魏忠贤车队来到直隶河间府阜城县,距魏忠贤老家肃宁仅有几十里。

就是这几十里,却远在天边,魏太监再也没能力荣归故里,甚至连落叶归根都绝无可能。

因为皇帝派人追来了,而且还带着逮捕令。

这一夜,走投无路的魏忠贤绝望的上吊自杀。

第二天,魏太监的一千多名护卫瓜分了魏公公的财宝,作鸟兽散。

这真是树倒猢狲散,前呼后拥的卫队霎那间散的干干净净,只留下魏老太监的尸体在孤零零地吊着。

一代巨孽就此消亡。

随身的权势和财富如水泻地,霎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四十年当牛做马,用尽心机登上权利的顶峰,不过威风了七年。

从权力顶峰跌下来的速度却极快,仅仅三个月就跌到了深渊之底,跌的粉身碎骨。

权势啊,真得慎重对待。

你若用权造福于人,权力也造福于你。

你若用权作恶,权力也作恶于你。

你若玩弄权术,权力也玩弄你。

为官者不可不慎。

 

五、清算

 

魏忠贤虽死,但清算的大戏刚刚开始。

魏忠贤死了,但不算完,尸体被拉出千刀万剐。

客氏被重新抓回宫审讯。这娘们显然是个泼妇,见人就骂,拒不认罪。

崇祯冷笑,对付这样的泼妇他很有心得。换上太监来审客氏,而且是换上跟魏忠贤有仇的太监来审。

太监审泼妇,果然是一物降一物。

这些不算男人的太监根本就不审,上来就是一顿猛打,而且是往死里打,打得客氏马上嚎叫哀求起来,把害死后妃、让皇后流产、找孕妇入宫冒充皇子等死罪统统招供,只求别打了。

但变态的太监依旧往死里打。你不招供往死里打,招供了还往死里打,他们的目的就是报复,只打的客氏出气儿多、进气儿少才算完事。

口供报上来,崇祯很震惊,罚客氏到洗衣局做苦力。

客氏可能得罪人太多,刚进洗衣局还没干活儿呢,就被人用乱棒打死,倒也算死的痛快。

这真是得势时有多嚣张,失势时便有多狼狈。

客氏死了仍不算完,被枭首示众,儿子被处绝,全家流放,财产充公。

阉党的两个首恶魏忠贤和客氏下场极惨,其他成员罪分八等,被依次判为斩首、秋后处决、有期徒刑、流放、免职等。

其中一等罪恶的是骨干五虎、五彪。都被斩首,但崔呈秀是自杀,尸体被挖出,枭首示众,财物充公。

崔呈秀的死很滑稽,显示了小人死前的滑稽相,这在《东林党中的君子》中已有记述,这里就不写了。

二等罪恶十九人,三等罪恶十一人,四——七等罪恶二百二十三人,加上特等罪恶二人,共二百六十一人。

至此,明朝最大的恶势力集团被彻底清算。

说一句解气的俗话:正气终于战胜了邪恶。

还想说一句多余的话:明中央官员的编制一共是八百人。

下面要说我想细说的话:这个清算着实不易。

 

六、清算的曲折

 

墙倒众人推,这话一点也没错。

魏忠贤得势时众人争先攀附,失时时却纷纷踹上一脚。朝廷内外官员纷纷上书,痛骂魏太监的罪恶,并检举和魏有瓜葛的同僚,以撇清自己。

魏忠贤被处死一个月了,除了客氏、崔呈秀被清算,其他人过得还不错。不少庵党余孽天真的认为:法不责众,我们这么多人都是庵党,都被清算,谁给你皇帝干活?

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确实天真,他们忘了崇祯身上流着朱元璋的血液。

朱元璋的信念是什么?宁可借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

当年区区胡惟庸案让朱元璋大开杀戒,一口气杀了三万多人都不觉的手软。崇祯岂是心慈手软之人?

崇祯迟迟不动手的原因是在等,等弄清阉党的确切人数。

崇祯查人数的方法也很有意思,你们不是争先上疏检举吗?好,我也不吱声,暗地里却给你记着数。

当崇祯觉得人数差不多了,再上疏也没什么新的名字出现,他决定动手清算了。

但意外的事儿发生了,清算却一波三折,颇费了些功夫。

崇祯命令刑部、都察院审判庵党十名骨干。

几天后,会审结果出来:

这十人过失致人死亡,入狱免官,就此结案。

崇祯很不满意,下令重审。

再审的结果仍是过失致人死亡,判死缓充军。

结果报上来,崇祯震怒:许显纯将钢钉钉入杨涟耳朵、头部,这算是过失?你当老子白痴吧?

皇帝很生气,一查之下,原来刑部尚书苏茂相是庵党,都察院左都御史曹思诚也是庵党。

庵党审庵党,能重判才算怪事儿。

于是换上不是庵党的吏部尚书王永光重审。

想不到的是王永光以能力不够为借口,打死也不领命。很明显,他虽不是阉党,却不想得罪阉党。

司法部长、监察部长和组织部长都审不了,皇帝只有亲自审了。

崇祯的判决非常痛快,简单到位,显示了他办事儿的效率。

崔呈秀已死,挖出戮尸;其余九人全部处死,财产充公。

苏、曹二人还想讲二句情,突然发现审判没完:曹思诚、苏茂相二人免职审查。

这下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对于官官相护的腐败,没有崇祯的力度是很难有震慑力的。

鉴于曹、苏等人行为,崇祯用尽心思,提拔了和阉党势不两立的乔允升为刑部尚书,派老牌东林党人钱龙锡等人为助理,彻查庵党余孽。

崇祯查阉党的决心可谓坚决,这次用的人也可谓正确,但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他们报上的庵党人数,才区区五十多人,还自以为成果颇丰。

崇祯很生气,严斥:人数不够,重查。

既然皇帝不满意,再添几个倒霉蛋吧!这次上报的是六十多人。

崇祯真的怒了,一拍桌子吼道:你们这帮家伙太让我失望了!人数不对,再敢糊弄我,以抗旨论处。

崇祯的判断是正确的,乔允升等人确实糊弄了他。他们的想法是:尽管我们跟阉党势不两立,但毕竟是同事,都是混碗饭吃,何必赶尽杀绝?

他们不知道皇帝早已掌握了阉党人数,还辩解道:我们是外臣,宫内之事不知道。

崇祯冷笑:不是不知道,我看是怕得罪人吧?

说完让人把那些奏疏扔在他们面前,上面全是相互检举的名单。

很显然,崇祯不仅认真看过,还记录过。

铁证如山,再糊弄要掉脑袋的,这下他们认真清查起来。

乔允升等人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最后确定二百六十一人为庵党,罪分八等判决。

崇祯这才算满意,盖章有效!

要知道,当时朝中一共才八百人,二百六十一人是什么概念?

至此,阉党全军覆没,明朝最邪恶势力集团被彻底清算。

若没有崇祯的决心和细心,清算阉党不可能这么彻底。

这让我想到现在清查腐败,绝非易事!

 

七、君子也疯狂

 

阉党全军覆灭,这篇文章也接近尾声。

我长长地吐了口气,感觉浑身顺畅,全不似写东林党人时那般郁闷!

但顺畅的还不够痛快。原因是东林党人死的那么悲惨,相对而言,阉党成员死的太过轻松吧?不写写刽子手许显纯的下场,实在是意犹未尽!

尽管这件事儿跟阉党覆灭关系不大,但却大快人心,全当画蛇添足吧!

大家一定还记得君子黄尊素吧!他的长子黄宗羲可谓天赋异禀,跟顾炎武、王夫之并称,被誉为三百年来学术之集大成者。

黄宗羲的学问固然让人佩服,他的复仇也让人叫绝。

大家知道黄尊素是被许显纯拷打致死的,于是在审许显纯时,找来黄宗羲作证。

但许显纯实在是个软骨头,审讯时一点儿都没费力。别看他审别人时气势汹汹,轮到自己就熊了,还没用刑便一五一十地全盘招供,充分展示了他只会打人不能挨打的特长。

所以审判一点儿也不血腥,证人黄宗羲也不生气,平静地回答,平静地作证,整套程序波澜不惊地走完,疯狂的事儿出现了。

审讯刚一完毕,黄宗羲突然掏出一柄早已准备好的锥子疯狂地戳向许显纯。

许显纯再展孬种本色,当堂满地打滚,放声嚎叫。

奇怪的是没人阻拦黄宗羲,或许人们脑海中想的是当年他是如何狠心将铁钉钉入杨涟耳中和脑门里的吧?

黄宗羲疯狂地扎着,只扎的许显纯全身是血,嚎叫声越来越弱,奄奄一息,大家才把他拉住,并把锥子抢走。

黄宗羲意犹未尽,奔向另一犯人崔应元,上去就是一顿拳脚,只打的崔应元鼻青脸肿。

太过份了,庄严的刑部大堂,岂能任你胡来?主审大人让人马上将他拉走,黄宗羲竟紧紧地拉住崔应元胡子不放,直到生生地将这把胡子拽掉。

许显纯这个屠夫,临死时像懦夫一样被一刀枭首。

黄宗羲还出钱千里追查,将当年杀他父亲的两个刽子手干掉。

黄宗羲的复仇可谓彻底而痛快!

阉党成员曹钦程被贬回家,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口水。被迫跑到外地避难,被人打听出阉党,又被一顿暴打赶走。

阉党成员顾秉谦刚回到家乡,当地百姓就冲进他家,一把火将房屋烧掉,将他一顿暴打。可恶可怜的顾秉谦最后在唾骂声中客死他乡。

可见阉党成员的结局不仅悲惨,而且遗臭万年!

当年明月先生在书中说黄宗羲不够大度,不够善良,不够君子,行为像个恶棍。

我一向敬佩当年明月,但这一点实在不敢苟同。

恶人就要有恶报。若让恶人轻易地死去,那些恶人做恶时还会收敛吗?

日本的右翼分子之所以总是沉渣泛起,军国主义在日本总是有市场,就是亚洲人民当年没有彻底清算日本的战犯。相对于日本,德国的纳粹分子就很消停,纳粹在德国没有市场,原因就是经过犹太人的穷追猛打,纳粹被彻底清算。

出卖杨靖宇将军的叛徒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现在还是中华民族心中不能抹去的遗憾和心痛!

对待恶人,一定让他有更恶的结局才能大快人心,才能警示后人。

阉党覆灭,实在是大快人心之事!

黄宗羲复仇也有天赋,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