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4用什么编程:语文学科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5:37:35
再谈语文学科的特点发布者:肖宗镛发布日期:2010-07-09 13:35:35.0

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性质,语文界争论了多年。见仁见智,各有理由。新课程方案和新的《教学大纲》吸取了一部分研究成果,对语文学科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语文课本也相应做了进一步改革和尝试.这种新的探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必将带来语文教学的新进展。

笔者执教语文近二十年,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略有所知,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点滴思考与实践,对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再提出如下看法:

一、     基础性、工具性.

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过去的几本《大纲》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学大纲》继续这样表达。新版高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这些表述都是对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充分肯定。

具体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以后,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走向社会都奠定了良好了基础。培根说过:求知可以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的交际当中,语文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好体现。新的时代,一个人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学的能力及使用工具书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都要靠语文学习来形成。

二、人文性、思想性。

过去曾经说:文以载道。一段时间出现了“文道之争”。“文革”时期,把语文教成了政治,后来,又有人淡化了语文课的思想性。这些做法和倾向都是不全面的,语文课有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功能。古代就重视“诗教”。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语文大纲》也有同样的内容,只是对高中的要求提高了,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之外,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这些都反映了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近几年,又有人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文性与思想性一样,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只是对一样东西的不同表述。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充分渗透和体现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文与道的问题,其实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二者不能分开。《语文》课文所选内容,其标准都是文质兼美,同时,还应该合一定时代。某些作品在一段时间思想性很好,一段时间又不合时宜。古代传下来的作品和外国引的作品,往往又是“精华”与“糟粗”并存。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搞成纯粹的语言活动,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必须给学生明确指出,不可全盘接受。比如,《孔雀东南飞》是传统名篇,但反封建的主题,对于今天的婆媳关系和孝敬老人难免产生负面影响,一定得给学生讲清楚。再如,关于秦国的一系列课文,大都把“秦国”描写成侵略者的形象,称为“暴秦”。这与历史课本中对亲秦始皇的评价不相符合。为了让学生对古代秦国统一天下有一下正确的认识,对某些传统篇目可以删去,或正确评论。新教材中选入《诗经·秦风·无衣》,删去了某些篇目,如《殽之战》等。初步透视出教材编者的某些新倾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应该这样,应该弘扬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先进文化。

《大纲》中还写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也如此。语文非常广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还有一点,就是《语言文字法》的颁布,语文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带头维护祖国语文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积极推广普通话,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三、开放性、多样性。

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白川会聚。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新时期的教学,更具有这种特点。

当然,语文教学还不仅仅限于课堂。多少语文教师在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然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又无处不有。看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文艺演出等等,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用在语文学习上,也很恰当。

四、实践性、应用性。

通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习,既要“学”,又要“习”。《论语》说:“学而时习之。”用现在的话说,学,即输入信息;习,就是进行练习。《说文解字》中对“习”的解释为“鸟三飞也”,意即反复练习。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比较机械,效率不高。现在,专家们提出要重视学法指导和民主教学等。这些都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供了条件。

五、地方性、区域性。

任何理论的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方和环境。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语文教学也脱离不了地方实际。地方实际决定了地方性,地方性决定了地方特色。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北京有上海不同,沿海与内地不同,牧业区与农业区又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文性很强的语文科教学。

笔者曾做过一些探索,从方言土语取材,从当地文化取材,从身边生活取材等待,服务一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新时期的教学,实行一纲多本,有统编教材,有地方教材,也有校本教材,这就更注重了教育教学的地方性,语文也不例外。

六、探究性、创造性

新的教学观念要求人们,教学不但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已经列为高中阶段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创新观点,应用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蒋泽民同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写上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

在新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探究性和创造性,同样是语文科必不可少的特点。

七、时代性、超前性。

语文学科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仅仅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思想激励人。语文反映历史,也反映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语文又属于先进文化的内容。先进的文化既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又是引导人们前进的动力,还必须具有超前性。语文学习的内容,同样既有时代性,又有超前性。以上是笔者对语文学科特点的一些初步认识,也是自己多年教学语文的一点粗浅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