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buy 开通贵宾会员:《尚书》和《诗经》中所见周代思想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6:21

《尚书》也称《书经》,或简称《书》,被列为传统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汉书》说《尚书》取材的时代是“上断于尧,下论于秦”,“上断于尧”未必靠得住,但是象《盘庚》这篇商王文告,可能是商朝的史官写的,这已经是很古的历史资料了。西汉初所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另有祖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种。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其中《洪范》篇的原初就是商末周初的作品①,其余几篇可以代表周朝的统治者特别是周公的思想。司马迁在作周史时,便以《尚书》为主要依据,有的全文收入,如《牧誓》、《金縢》等篇,有的收其一半。从记载形式看,《尚书》确有记言、记事之分,所谓典、谟、训、诰、誓、命等,就是王侯对于臣僚的讲演、命令、宣言和谈话记录,均属“记言”之作。“记事”的作品较少,仅有《金縢》、《顾命》两篇。前者记述周公藏书金縢之匮(铜绳捆束的匣子),成王开匣取书,看到周公旦的祝辞,了解其忠诚之后大为感动的全过程;后者叙述了成王临终遗嘱和康王继位登基、朝享诸侯的全过程。记事的篇章在西周还属少量,这当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尚书》中的《洪范》通过武王与箕子的对话,提出了关于“五行”的观念。“五”指五物,“行”指运动。“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洪范》认为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可曲直、金可变革、土宜生长庄稼。这虽然是从表面现象上去说明五种物质各自的属性,但是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由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则是一种解释世界生成的朴素唯物论观念。对此,我们在上一章的第一节中已做了分析,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①  学术界对于《洪范》篇的产生年代说法不一。自刘节先生著《洪范疏证》(1928 年)之后,许多学者都认同《洪范》为战国作品。当然也有认为是春秋时代的,也有认为是秦汉时代的。刘起釪先生曾著《洪范成书时代考》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 3 期),经“思想内容上的”详细考证,又认为“《洪范》的原本最初当是商代的”。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则认为:《洪范》中所讲的箕子“曾为殷朝父师,是商奴隶主贵族中的开明分子,曾被纣囚禁。《洪范》中有些部分是后人的解释,混入正文的”。根据这些大家的主张,我们姑且认为《洪范》的雏形“原本”产生于商末周初,只是后人(如春秋战国等)“混入”一些解释。
  考察神权政治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尚书》内容的重要方面。从《尚书》的记载来看,神权政治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以前是第一阶段,商以后是第二阶段。在《尚书》中,属于商代以前的一共有九篇,其中虞夏四篇,商代五篇。虞夏四篇显然属于后人的追记或假托,难以据为信史。商代五篇则基本上是真的,从这五篇的记载来看,可以窥见当时神权政治的大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均引《汤誓》)“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予迓续乃命于天。”“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均引《盘庚》)这里的“天”和“上帝”就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天子是代天行令的人,所以不但一般人要绝对服从上帝的命令,就是天子也要服从上帝的命令,他代表上帝来行使征讨和赏罚。要而言之,这就是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
  在《尚书》中,记载了神权政治的第二阶段是从周代统治者对传统的宗教神学提出修正开始的。这里主要是提出了“德”与“天”、与“民”、与“罚”的关系。“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均引《康诰》)“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梓材》)“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召诰》)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周代统治者对于“德”的重视。这个“德”不但跟“天”有联系,而且跟“民”也有联系。“德”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只有推行“德”政,上帝才不会断绝天子的大命,并使他永远保持大命。同时也只有推行“德”政,才能获得“民”的拥护。文王由于有德才开创了周国;纣王由于失“德“才招致殷商的灭亡。可见“德”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正因如此,周代统治者郑重其事地提出了“敬德”。由于“德”和“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敬德”也就是“敬天”;又因为“德”和“民”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敬德”也就是“保民”。因而后人把这种思想归纳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这种思想在《尚书》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周书十九篇,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并一再宣扬的,也就是这种“敬天保民”的思想。
  但是周代统治者并没有把“德”看成是万能的,因此除了“德”之外他们还从法上提出了“罚”,并且把“德”和“罚”结合在一起,叫做“明德慎罚”。尽管说要“慎罚”,但从《尚书》的记载来看,这种“罚”却是十分严厉的。“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意思是:根据周代的利益,可以延用殷商的法律规定,该用刑的用刑,该杀的杀)“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意思是:破坏上天所赐的人伦之道,就要迅速根据文王所定刑法严惩不贷)“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意思是:对聚众饮酒者要全部抓获解进京城,我们要处死他们)《尚书》中有非常丰富的法律内容,其“明德慎罚”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后代统治者的“德威兼施”、“宽猛相济”的思想就是在《尚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后来《左传》中的“民本”思想,其源头也可以看作是《尚书》中的“敬天保民”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尚书》的政治思想是后代统治者政治思想的蓝本。因此,深入研究《尚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上层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再说《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虽然属于文学作品,但是由于其中有许多西周时代的思想史资料,所以在此我们给与较详细的介绍。《诗经》原本只称作《诗》,后来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而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相传周王室有派专人(称“行人”或“遒人”)收集民间诗歌制度,称为“采诗”,后人或以为其中不少作品的辑集与这种制度有关。《诗经》中的“国风”部分,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大都是民间诗歌,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于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也有所反映。出于统治阶级的“雅”、“颂”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也有不少暴露时政的作品,表现了对周室趋于衰落的不安和忧虑;还有一些祀神祭祖的诗,提供了关于周的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重要资料,但其主旨在于歌颂功德,宣扬统治者承天受命的思想。
  《诗经》中表现了相当多的天道思想。我们知道,西周时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上帝神与祖先神的结合出发的,由此产生了周初的天命观。到了周公时代,这种天命观有了一次变革,即一方面依然保留宗教的信仰,另一方面又补充了伦理思想即“有德有孝,四方为则”。然而《诗经》却违背这一正统思想,它不但责难上帝神,而且怀疑祖先神。这种意识形态具有唯物论的思想萌芽,在客观上可以说是周初思想的否定。下面引述一些主要诗句。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优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不弔昊天,乱靡有定。”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上帝虽然在意识中没有被完全否定,但好象变样了,反常了。这是怀疑上帝并接近于否定上帝的思想表现。人们怀疑或否定上帝,时常是社会危机的反映。对比一下“周颂”和“大雅文王”的天命观,便知道周初的上帝神是如何值得“以天为宗”,厉王以后的上帝神是如何遭受人的攻击。宣王中兴,曾一度使上帝复活,但已经没有周初那样,凡大事必说天与上帝的授受了。比如“大雅”和“小雅”中的许多诗,就没有一句提到天帝的命令,而如果按周初的思路,一定是首先说“天命匪解”、“今王嗣受厥命”。当然偶尔也提到“天”字,比如:“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於天。保兹天子,生仲山甫。”这里所出现的“天”字如跟周初的“天”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很大不同。第一,周初天命的功用在逻辑上是全称,只要配天受命,命就一如人意。此处所讲的天命在逻辑上是特称,仅以降生佐王的大臣为天命。第二,周初配天命的原则在逻辑上是特称,天命只与先王结合,降福子孙。此处所讲的配天命的原则是全称,不但贵族可以配天,而且一般的人民也和天命有关了。因此可以说,周初天命观已经对现实让步了。
  天命思想的变革,一方面怀疑上帝与天,另一方面便要怀疑先王祖宗了。比如:“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於摧。”“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均《大雅》)“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父母生我,胡俾我瘉?”(均《小雅》)诗章很明显地指出,先祖、皇祖、父母都不能赐子孙以福禄了,在大命告终的时候,祖先神对子孙没有一点援救。反之,人在不畏天的时候,也就要把先祖推翻了。
  在西周统治者的思想意识中,上帝和祖先是两大支柱。然而一旦这种支柱动摇,臣民就要产生藐视、讽刺甚至反对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了。《小雅》中有位作者“巷伯”(后代的掖庭长),他是周天子的一个侍人(后代的宦官),他作诗就对周天子的昏聩发泄不满,说这位天子好听阿谀谗言,因此好人受气,坏人当道。统治阶级内部的日益腐朽,劳动人民的苦难必然更加严重,于是他们会更加不满,呼喊得更为强烈。魏风《伐檀》大约就是伐木的奴隶喊出的抗议呼声: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他们对那些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了义正严辞的质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劳动人民朴素简明地道出了人生的正确准则:不劳者不得食。
  平民的生活,也日益下降。魏风的《硕鼠》,盖是当时的“国人”的呼声: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它将剥削者比喻为肥胖的老鼠,人民终年供养着它,而它却不顾人民的死活。这种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贴切生动。当人民百无聊赖,憧憬着一个美好的“乐土”的时候,宗周的旧秩序也就行将崩溃了。在小雅《十月之交》里,当时一位知识分子——士,敏感地觉察到了时代的脉搏,变革的前兆,于是向社会发出了警告: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好)。÷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闪电劈空,江河沸腾,山崩地裂,上下易位的政治大变革将要来到了,正如诗人所预言的,西周王朝也随即复灭。这首诗是《诗经》中唯一有确切的写作年月可考的,因为它开篇说“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由于指出了日蚀的月份,日期(朔日)和日子的干支(辛卯),因此后代的天文学家推算出这一天是公元前七七六年(周幽王六年)的夏历十月初一日。我们知道,过了五年之后(公元前七七一年)西周王朝就在内外夹击之中崩溃了。随着春秋时代的来临,古代社会就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