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到垦丁多久时间:谢氏诞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7:58

第十六章 郑 姓?
源 流?
一、溯源:
据《左传》、《史记》记载,郑姓开国始祖郑桓公,系周厉王少子姬友,即周宣王之同母弟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弟友于郑(西都畿内,今陕西华县一带)。西周第一代国君为 文王姬昌,系黄帝第十八世孙季历之子,周宣王与弟友同为黄帝第廿九世孙。友公周幽王时 任司徒,至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西犬戎族入侵,友公忠于王室,护驾战死于骊山下,谥 号桓公。?郑桓公之子武公掘突,会晋、卫、秦诸侯入镐京平难,拥宜臼为平王。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武公又辅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武公袭周司徒,并在荥阳一带受封建立新郑国。至 三世 友公时,郑国进入鼎盛时期。尔后政局风云变幻,族人纷纷以国为姓,成为黄帝子孙中之望 族。至十五世鲁公时,郑被韩所灭,纷迁黄河中下游各地,郡望荥阳。?据《福建通志》载,晋怀帝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南渡入闽者八族,即林、陈、黄、 郑、詹、邱、何、胡是也。晋后,郑氏又广泛迁播于长江中下游及南中国,并逐渐分布于全 国各地。公元1987年5月,国家公布以人口多少为序的百家姓座次,郑氏列第23位,南 安郑氏也列于南安大姓之一。?
二、入闽入泉?
郑氏入闽最早于晋怀帝年间。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字文序,晋平难将军,任东安太守 ,治在丹阳。晋永嘉元年丁卯(307年)八月十九日过江,由安徽寿春迁江苏丹阳赴任,居江 苏秣陵县桑梓里,谱传庠生为郑氏过江始祖。庠公次子昭公,字元质,晋龙骧将军,东安太 守。永嘉之乱后昭公随父南渡,居福建侯官,为郑氏入闽始祖,先后为建州,泉州(今福州) 刺史,卒葬于长乐。?郑氏第二批入闽时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因闽漳粤潮苗自成雷万兴率畲族起义 ,唐派岭南总兵陈政率军入闽,其子陈元光首先进驻潮漳一带,成为"开漳之王"。今之闽 粤一带郑氏,其祖即当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郑氏第三批入闽者在唐末,其时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纷起,中原再次板荡,唐僖宗逃亡四川 ,命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率军五千,随军吏民大举南下,入闽进剿起义军,得胜封为闽王, 而随之南下的军民中郑氏不少。?桓公五十六世孙、昭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于唐初结伴过莆江(今莆田),爱 其风土,迁祖坟于莆之南山,下南湖世居。时莆人未知学,乃构湖山书堂,倡学教化,时称 "南湖三先生"。兹此,三公后裔蕃衍日炽,并纷迁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东南沿海,乃至南 洋各国,莆遂为南郑发祥地。泉州地区郑氏,多为莆三公后裔,称"南湖传芳"。永春县郑 氏多数为庄公后代,唯鹏翔郑其祖系晋代第一批由河南衣冠南渡入闽者,而南安石井郑,其 祖隐石公,乃唐僖宗光启间随陈元光入闽郑氏之传人。?郑氏第四批入闽时在南宋末年,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后,金兵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中 原大批汉人再次南迁避乱,其中入闽郑氏甚多。?
三、肇基蕃衍?
南安郑氏,均为中原汉人四次南迁入闽者后裔。南安古称武荣,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风光气 候宜人,宋末明初各地迁徙入住者渐多,各卜祥地肇安蕃衍,居方概述如下。?1、石井郑氏?
据明末郑芝龙,郑芝鸾于《石井本宗族谱序》中称,其祖五郎公隐石,为唐僖宗天启年间入 闽居漳一带郑氏后裔,推考于南宋末年民间大迁徙时入南邑杨子山卜地而居,即"我五郎公 与二三懿亲若许,若伍者,茑萝相符,意味相投,遂于杨子山下石井家焉。"由厦门发现之 郑成功族谱中曾载,石井郑氏自明天启年间开始开发台湾。石井依山临海,杨子山钟灵毓秀 ,隐石公于此肇安,燕翼贻谋,瓜瓞其绵。二世长房肖隐公派衍厝后、后幕两支,次房隐泉 公派衍西亭、华亭两支。?2、水头邦吟郑氏?
水头镇邦吟郑,肇基祖叔文公,系武荣五庵庄祖道公四世孙,祖道公乃莆田南湖庄公之后, 由仙游徙迁南邑。叔文公于元顺帝年间由五庵庄再迁水头攀鳞(今邦吟),肇基蕃衍,迄今六 百余年。至三世长房仁斋公派衍六甲分宗,二房松轩公派衍八甲分宗。另一支祖派衍五甲, 后裔外迁。攀鳞后改邦吟,由六甲、八甲两宗合称邦吟郑氏。?3、崎峰凤美堂郑氏?
崎峰郑氏,堂号凤美,又称崎口郑,肇基祖少徵公号奕斋,父贞元籍永春小岵,为唐莆田南 湖三先生之一露公第二十世孙。少微于明初永乐八年(1410)与兄玄微游泉时经南邑,至崎沟 乡(今崎峰)见长美山陬风光秀丽,心仪而卜"卧牛"庐居,开拓蕃衍。二世长房继奕公迁仑 苍庄园另辟新天,居蔡西一方热土。二房宗庆公派衍崎峰郑氏,至六世兴仁、兴道时,孙枝 奕〖HT5,7〗礻〖KG-*3〗冀〖HT〗,后裔人龙。?
4、仑苍南园霞美郑氏?
南园霞美郑氏始祖玄微公,永春小岵贞元公长子,成年偕弟少微入南邑,至莲塘见乡中塘生 丽莲、池水澄碧,四围青山成五龟朝塘,而爱其风土,遂于塘边庐居。传至七世见梅公时, 识莲塘陈氏世胄鼎盛,有感如入陈之围城,于明万历年间挈妇携幼,全家沿杨梅岭徙迁仑 苍南园霞美,开创新基。?
5、仑苍庄园郑氏?
庄园郑氏,肇基祖继奕公,崎峰郑氏始祖少微长子,明永乐年间由祖地崎峰迁居蔡西庄园, 傍山而居,世代生息。?
6、榕桥凤山坑郑氏?
柳城榕桥凤山坑郑氏,一世祖光斌公于明中叶时,由漳州苦县迁居南邑三十都肇基凤山坑。 二世长怀翠,次元拔,枝传失考。三房元耀公有子三:长受福,二受子,三受益,三大祧各 世代传裔。?
7、榕桥茂厝郑氏?
晋邑有茂厝郑氏,启基祖国正公,孙曰鸣鸿,尚春公之三子,于明崇祯年间由祖地晋江茂厝 迁入南邑三十都另辟新居,卜地肇基,又名茂厝,意为衍自晋邑茂厝,念祖生孙,瓜瓞其绵 。?
8、省新龙头郑氏?
南宋末年中原南迁入闽者中有郑氏,创庵公为入闽郑人后裔,原居龙溪地区莪山后坑,其八 世孙秉和公生两子:昌平,昌焕。明成化年间由莪山后坑迁来南安龙头乡,为龙头郑氏肇基 祖。昌平公生三子:长朝胜传墙围、新厝、大琼各角;二朝克传桥头角;三朝勤传草埔角。 昌焕公传顶塘角。?
9、省新后房郑氏?
省新镇满山红后房郑氏,始祖乐然公讳伟煌,妣蔡氏,于明代中期由武荣社坛(丰州)带父神 主迁南 邑二十四、五都龙头后建居(今省新龙头),传至四世瑞峰公时生子五,长子良策迁满山红后 房蕃衍后代,奉乐然公为始祖,后裔后房乃五世良策公子孙。?
10、省新前山林郑氏?
省新前山林郑氏,始祖为乐然公,与后房郑同祖。乐然公迁南邑时,原住省新镇龙头乡,传 至四世瑞峰公生五子,长房良策迁南厅后房,三子良范,四子良籍(号翊峰)传前山林。五世 翊峰公生三子:长房伯莆传尾园,次房天开传二房,三子淑甫传许厝、坝坑、七架各祧。?
11、码头美岭杉行郑氏?
美岭杉行郑氏,祖桂生公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由九都山前村迁居码头美岭村旺板 铺,蕃衍子孙五房:长其亮,二其善,三其侯,四其茂,五水微,各传后裔,合称杉行郑。 ?
12、石井郭前郑氏?
郭前郑氏,始祖讳失考,有祖墓葬于鹿寮,后裔称其为始祖鹿寮公。明嘉靖壬辰进士郑普( 生于1495年)曾修谱后失,故先祖渊源失详。据郭前世出祖来成公迁云霄县高塘村,《高塘 村郑氏概谱》载,其祖唐将郑时中唐初随陈政陈云光父子入闽,后居兴化莆田,裔孙传至南 安石井开基,则鹿寮公应为唐初第二批中原汉人入闽者之后裔。鹿寮公于明初间徙迁南邑石 井赤山头,后迁居郭厝村之前(今郭前)卜地蕃衍后代,二世长房厚斋传今郭前顶乡后裔,二 房硕斋传郭前下乡后裔,现居籍二千多人。?
四、昭穆行字
(1)石井郑氏昭穆行字:原中俞耿,温用日时。德毓曰明,哲实作则。天子维君万邦,百官 承式。?
(2)水头邦吟郑氏昭穆:十八世起昭穆行字为启迪熙纯粹,光昭叙钦明。慎修时作则,寅亮 德维清。?
(3)溪美崎峰郑氏,一、二世无昭穆,三世起行字为尚本资兴,建子邦国。朝廷举贤,尔彦 荣登。开宗永世,丕振敬诚。?
(4)榕桥凤山坑郑氏:明朝景奕,维世文章,必达家声。克叙忠良开福祉,敬承谟烈迪前光 。?
(5)榕桥三宝茂厝:朝基仕天宗,公侯伯子男,诒谋裕后昆。诗书传家宝,簪缨振邦建,衍 派万枝荣。?
(6)南园霞美郑氏:第十一世起行字为朝廷生俊彦,家国毓英才。德泽超唐汉,簪缨冠世魁 。?
(7)满山红后房、前山林郑氏:六世起行字为章启朝廷,继天宏道,尚忠代有(友)。克铭俊 德,举民安世,协和联邦。?
(8)省新龙头郑氏:二世起行字为朝大公有,天毓世德,发荣宗功。辅政周卿士,通经汉鸿 儒。簪缨绳祖武,忠孝绍前模。?
(9)九都亭山郑:孝友启一门,常德永家凤。贤良承后祖,敦素世荣光。勖尔希子,先典佛 游。堂恢重构,克绍祺裘。?
(10)石井郭前郑氏:第十一世起行字为尹子得孙,伯仲叔季,永世克孝。佳受定时,保锡景 福,万有千岁。?
五、郑氏外迁
(1)石井郑氏:石井郑氏据谱记载自明天启年间已有迁台开发。明末清初又有一大批随郑成 功渡台,人数众多,据初步估计达四、五千人。单就上世纪九十年代四祖拜谒西亭宗之台胞 称,西亭宗去台者今有二千多人。据清道光十三年郑希石《石井谒祖序》中称,石井隐石公 十二世孙维新公于清初迁同安澳山(澳保)者"高第登,闾里生辉"。道光十四年曾文峰作郑 谱序中又称名山郑公由石井迁同安,"宗镇澳山""瓜瓞绵绵"。清代石井郑氏还有迁同安 郑坂者,迁安海者及惠安门头者,今各有百千。?
(2)水头邦吟郑:明时邦吟称攀鳞,叔文公后裔一房居五甲,五甲祖后迁官桥,其中一支居 黄山,今有人口320人,另一支居周厝,今有人口35人。?
(3)榕桥凤山坑郑氏:凤山坑二世祖怀翠公、元拔公于明中期时迁龙海县,具体情况失考。 ?
(4)榕桥茂厝郑氏:清初,鸣鸿公后裔有迁福清一支,后失详。三房郑秋水于清初迁厦门。 ?
(5)崎峰郑氏:二世继奕公迁仑苍庄园。今有460人。七世子章公清代迁居安溪,后裔不详。 七世水车桶房长子建宣公,号譬峰,于清代迁惠安东张水库一带,后裔失详。清末民初,部 分 迁往印尼、马来亚、缅甸。解放前夕,一部分迁往台湾。居海外(包括台港澳)约500人。 ?
(6)省新前山林郑氏:清末民国期间部分迁往马来西亚麻六甲、麻坡槟榔屿等者甚多,今有千人。?
(7)石井郭前郑氏:五世郑来成于明永乐年间迁云霄高塘村(县城边)传九子,分布于福建东山、云霄、漳州、诏安田朴村、广东饶平、潮州、揭西、潮阳、揭阳以及台 湾基隆,还有 福州等。其中谱 牒
南安郑氏,历史上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支脉,多数没有谱牒记载。有些谱牒亦因历史变革及保存不慎而散失,所剩不多。?
(1)《石井本宗族谱》?
该谱系明末由郑芝龙、郑芝鸾所修,并分别作序,总谱共三本,后因保存不慎而遗失。2002 年由厦门发现的有关记载郑成功的族谱,惜无源考,经专家研究整理,第四本郑成功族 谱有望问世。?
(2)《南安崎峰郑氏族谱》?
崎峰郑氏,自明少微公肇基迄今六百年,史无修谱。2002年开始修谱,名《崎峰郑氏族 谱》,由郑荣都主编,以渊源、支传、附录三篇组成,世系自郑桓公始至少徵公派下十五世 ,基本按旧谱归制编纂,2004年夏可出版面世。谱载十六世郑家珍,清光绪甲午(1894) 科举人,钦点闽浙赣盐大使。?
(3)《南园霞美郑氏族谱》?
该谱牒系仑苍南园霞美郑朝泱于清乾隆年间所修,上溯郑桓公,下至清乾隆间霞美郑氏各世 系,有序及昭穆。?
(4)《榕桥凤山坑郑氏族谱》?
该谱于清末民初由张子卿所编,溯源简单,主编一世光斌公以下世系,昭穆由清末崎峰举人 郑家珍所编。?
(5)《三宝茂厝郑氏族谱》该谱牒于公元1993年延张正谅修编,上承残缺旧谱,溯源简 单,主编鸣鸿公派下世系,并续编昭穆行字十五字。?
(6)《邦吟郑氏族谱》?
该谱全名《攀鳞郑氏八甲松轩公派下家谱》,民国廿九年(1940)由晋江人陈永沛等人编修, 溯源至莆田南湖三公,主编入甲房松轩公派下世系,并编十八世以下昭穆行字二十字。?
(7)《前山林郑氏家谱》?
该谱由郑忠维主编,系简谱,2003年编就。谱记溯源至乐然公于明期间由武荣社坛带神主至 廿四、五都龙头住居,至四世瑞峰又迁至前山林蕃衍。有昭穆。?
(8)石井《郭前郑氏族谱》?
郭前郑氏族谱,明嘉靖年间郑普时曾修谱并作序,后因出祖"云霄一派带去者"而失,至嘉 靖二十年(1548)郑普曾侄国侨重修并作序。谱记始祖为鹿寮公,二世长房厚斋公传今郭前顶 乡后裔,二房硕斋公传今郭前下乡后裔。清道光十一年十八世孙鸿仪季彬重修,清同治五年 十九世孙梦兰永彦又重修谱,清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世孙水龙又作重修谱序,民国卅一年(194 2)由浙江杭州陈明素再作重修并序。?(9)省新《龙头郑氏二房家谱》?
该谱为民国中期由郑宗明等所编,溯源先祖于唐初八十二部随陈政将军入闽居龙溪莪山后坑 ,至九世昌平徙居南邑龙头乡,为其始祖。有序、昭穆。谱载明万历年间,四世祖瑞峰曾任 广东督粮道正堂。?
第十七章 张 姓?
第一节 源 流?
一、溯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张氏统宗谱·得姓郡望》记载 :"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 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氏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传 说,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今河北),其第五子挥献出他发明的弓箭,结果击败了蚩尤, 于是 黄帝就以长弓为姓,赐挥姓"张",张挥便成为张氏的得姓始祖。此后,张挥的后代世居清 河郡,而"清河"为总郡望堂号,就是不忘先祖之地。?关于张姓堂号,还有一则有趣的历史故事。唐代张公艺一家,九世聚居,和睦一堂,远近称 颂,并引起唐高宗的赞赏,特亲往探询治家诀窍,张公艺只写了100个"忍"字作答,使高 宗从中悟出齐家治国之道。后来,"百忍"便成为张家的堂号之一。此外,张氏--著作论 述古今 兴亡之道,引起玄宗的重视,以史为鉴。张九龄族人,引以为荣,便以"今鉴"为堂号。?张氏排名当今中国百家姓第三位,人数超亿人,确是我国著名的望族之一。?
二、入闽?
入闽张氏始祖,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北方地区。入闽前后时间各不相同,有"晋人南迁 "入闽,有唐代入闽,还有南宋入闽的记载,等等。?
南安石井〖HT5,7〗钅〖KG-*3〗监〖HT〗湖张氏,始祖张延鲁,世居泉州武荣。据 《儒林张氏联宗谱》记载,"唐光启二年(886年),泉入张延鲁率耆老迎王潮入泉。时有张 姓随王潮兄弟由河南固始入泉,并居同宗之张林。"泉州张姓尊张延鲁为开闽始祖。延鲁始 移晋江,卜居南郭二十七都西墩,再移舍坂,后定居晋江湖中乡,传至第十五世张寿观, 其次子张逸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卜东丘于井江(今石井)。?石井前坂一世祖张天觉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皇曾授龙图阁学士。唐末随王潮兄弟入闽, 授南平刺史,后弃官埋名,僻隐南安石井仙洞山之阳,垦荒拓地,开创家兴。? 石井前坂张氏?郡号:清河衍派。?
官桥镇岭兜张氏,始祖系进士张弥皋,授福建晋江县丞,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入闽 赴任,路过梅花岭,仰慕梅花纯洁,岭下幽雅清静的环境,后弃官隐退于梅花岭观音山,结 庐吟咏,自得其乐,传衍后代。?洪濑奎霞张氏奉南宋右丞相越国公张世杰为始祖,奉元顺帝年间进士任广东主簿张际熙为开 基祖。明末清初,张际熙的五世孙张宗珍携侄易溪、易源、易洲、易沧四兄弟,背带先祖神 主,由漳州府南靖霞阁来到南安洪濑奎霞定居。之后,除易洲分居仙游外,其他三兄弟就在 奎霞繁衍后代,此后悠悠三百多年,奎霞张氏又有族人分居莆田、永春、大田、仑苍等地。 因此,张宗珍系奎霞张氏一世祖,易溪、易源、易沧为奎霞张氏二世祖。?
三、昭穆?
洪濑张氏?
原前二十字:〖ZK(〗甫在基万世,宗子兴文运;?
百忍垂良范,金〖HT5,7〗钅〖KG-*3〗监〖HT〗耀千春。〖ZK)〗?
现订三十字:〖ZK(〗顺天成化育,贤圣笃尊崇,?
治家敦孝友,立志尚贞忠,?
丕承光祖泽,奕祀正亨通。〖ZK)〗?
岭兜张氏?
廷元维有鸿肇士基钟?
尔世植德尚克念绍?
茂泽光前芳声裕远?
增编:丕振承家业 垂绅立朝端?
维善以为宝 子孙乃永昌
四、外迁?
岭兜张氏外迁甚多,分支晋江程安迄今达6000多人。而外迁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有上万人之 多,还迁往安海、源口、湖头、同安等地。?
石井前坂张氏迁往台湾一万多人,移居同安、金门、晋江等地数千人。旅居菲律宾、新加坡 及香港一千多人。?
谱 牒?
《宝珠张氏族谱》
本族谱编写于民国卅六年五月,内容含有:谱序(私谱序附)、凡例(世系书例附)、族箴、修 建祖庙记(附祖庙图)、祖庙主谱、祀业、祭仪、茔墓(附历代茔墓图)、氏族考、始祖传略、 名字行、馀辉录、书问录、历年事记、修谱徵信录、信谱董事芳名、全族支图、各房世系等 。?《梅岭张氏宗谱》
据梅岭张氏宗谱记载,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谱牒因战乱尽被火烧,明嘉靖至万 历年间,张元辉倡建祖厝并重修宗谱,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整理成谱。公元1989年, 海内外宗亲再修家谱。?
第十八章 许 姓?
源 流?
许氏为上古三皇之一炎帝神农氏之苗裔。神农氏居于姜水之滨,因以姜为姓。其子孙缙云氏 ,曾为黄帝之夏官,共工氏之从孙尝为尧四岳,主持祭祀。并率四方诸侯助禹治水。伯夷为 神农氏之后,尧时之四岳,号称太岳,因而堂号称"太岳"。?伯夷之后,有名文叔者(亦曰姜信)为周武王封于许国,遂以国为姓。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县 ,上古高士许由之居地也。许由为人清高,帝尧欲让位予之,两次均走避不受,卧流洗耳, 隐于箕山之下。殁后配食五岳,许氏子孙亦奉以为祖,与伯夷并举。战国初许国为楚所灭, 从此子孙分散。许国宗室子孙自容城迁出,初居冀州高阳北新城县都乡乐善里,所以许氏子 孙皆宗高阳,因而堂号称"高阳"。?根据唐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及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将 许氏分为六支即: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南许氏;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
第十九章 蔡 姓?
源 流?
蔡氏之本,出自黄帝第二十八代孙,即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姬叔度。?
叔度原姓姬,周武王十五年,(公元前1027年)武王东征灭商,叔度监纣王之子武庚于河南省 汝学府(今汝南县)上蔡县,以地名为国名,即蔡国。后姬叔度改姓为蔡,乃蔡氏始祖。传至 蔡炉仕于唐,为济南府尹,故灯号"济阳"。?公元前492年,吴国派兵助蔡国徙居下蔡县,(今改为河南固始县)。?
官桥镇漳里村蔡氏祖先原居河南上蔡地区,后迁入福建莆田一带居住。始祖系宋代庆历熙宁 (1023至1077)年间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公传至三世之伸公迁居晋邑东石四世九翁公,居住 东埕衍至十九世之庸治公,于明代弘治八年即(1495乙卯年)迁居洪邦为本族开基一世祖。?堂号:济阳衍派。?
美林东坑蔡氏昭穆?
仰思乔日迪 仁义礼智信?
纲常皆克己 奕世少通卿?
堂号:西湖传芳?
入 闽
唐末僖宗光启年间,即公元885年,蔡彦礼之子蔡用元、蔡用明随王审知入闽,举家南迁, 入居仙游县赤湖蕉坑,故灯号称为"莆阳"。蔡用明自莆田迁居青阳,故灯号为"青阳", 实为济阳一派。?蔡氏族人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莆阳--青阳。另据郭正 中论《蔡襄家世及渊源考》认为蔡氏入闽途径是:河南上蔡--陈留考城--江苏镇江-- 浙江钱塘--福建泉州。何说正确,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蕃 衍?
蔡氏入闽至今(2004年)已有1119年,子孙蕃衍已遍布闽省各市县,其中尤以晋江、石狮两市 屈居首位。目前两市蔡氏人口约三十万左右。以我市情况,目前大宇人居南安蔡氏首位, 有四千多人,(包括安溪县南山头蔡氏分支)如果包括早期徙居台湾、南洋群岛或居于港、澳 及国内各省者,计将近万人。?大宇位于本市西部,东邻黄甲村,西接安溪县南连园美村,北毗丰富,蕉坑两 村。至今全村人口7700多人,蔡氏人口占一半以上。居住区方圆约1.5平方公里,人多地少 ,历来靠外出谋生。蔡氏一世平方公里,人多地少,历来靠外出谋生。蔡氏一世祖蔡子祥, 除留下长子肖塘在大宇开拓外,不久即携其次子南塘,三子仰塘徙居浙江温州平阳县。传至 七代,国节、国庆、国贺及八至九代举房、举家迁往台湾者甚多。由于生活所迫,战乱诸多 原因,清末民初纷纷迁往南洋群岛。近几年来又陆续迁成全国各大城市。?谱 牒
大宇蔡氏约于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由安溪县溪内乡徙居大宇,距今已430年。有据 可查者于光绪戊寅年(公元1878年)曾修族谱一次,但谱残缺不全,且相距三百零叁年,发 现不少谬误。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重修,时间相隔58年。1995年,大宇蔡氏各房 柱自续房谱,相距刚好六十年。?大宇蔡氏的昭穆各十六字,自三世起?
下列为"昭"即辈序?
一用士玉 君国成家 宗祖传守 子孙式光?
下列为"穆"即"字"或"号"?
伯仲昭烈 孝友忠贞 敦仁为美 明德推馨?
民国乙亥年新编昭穆如下,前十六字为昭(辈序)后十六字为穆,即"字"或"号"?
创垂功伟大 启迪知深长 云眜承远泽 奕世庆其昌?
骏业鸿基建 诗书礼义兴 贤才膺盛选 龙凤绍英声?
从辈序看,大宇蔡氏从安溪县溪内乡迁入,一、二世未启用辈序,三世开始则有辈序,这说 明大宇蔡氏可能从二世或三世有一次修谱工作,但至今没发现当时的旧谱册。?自蔡用元入闽至同邑传二十代,安溪县至迁入大宇传六代,大宇至今传十九代,计四十六代 。(四十六世)?
蔡叔度传至蔡用元为六十一代,蔡用元入闽至今传四十六代,蔡氏始祖至今在大宇传107代 。?
洪邦村蔡氏族谱始自道光廿五年(即1845乙巳年)由十世裔孙远泮,远文主持始修第一次族谱 (可能以房柱修),继于光绪七年(即1881辛巳年)仰高、德佑和族外甥庄岁首再行补缺补漏, 整支延至民国珍午年(1906年)由世悦倡仪召集各房长公推应梦秉笔,再行校核谱牒编撰至民 国十六年(即1927年)完善,民国廿四年(1935乙亥年)重修第二次族谱。经海内外众宗亲共同 努力,于1993年进行第三次修谱。?
第二十章 谢 姓?
源 流?
一、溯源?
姜姓谢氏,溯源可至公元前3200年(至今5200年)。据《史记-正义-帝王世纪》 载"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今山西涓水之支流岐水)……"在此之后的母系氏族时 期,姜分四支为齐、吕、申、许。西周时,宣王姬静执政出现了"宣王中兴"盛世,宣王 舅姜申伯扶助有功,被封于谢地,称申国南阳(今河南唐河吕台乡谢家庄)。从此,这支姜 姓先人,便由姜申氏改为姜姓谢氏。这年约在公元前825年(见《诗经·大雅》)谢氏诞生。 姜申伯为谢氏元世祖。?
二、演变?
先秦时,申国亡,谢氏子孙被逐至淮河上、中游,但仍有部分留于中原,出 现以巨鹿太守谢夷吾为代表一支。至魏汉时,在北方出现了曹魏典农中郎谢缵一支。 这段 时期系谢氏初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以谢缵一支(北支)出现贵宠无比,尤以东晋中叶的谢安及谢玄、谢石、 谢琰等共同指挥了关系国之存亡"淝水之战"而名闻天下,与王姓同称为"乔姓望族"。此 时,更有谢氏76贤任国中要职,而且累世与各望族联婚,盛况空前,晋时"三小谢"谢灵运 、谢惠连、谢眺之谢家诗与"三王"合称"王家书法谢家诗",诗云"王谢风流满晋书"。 ?隋唐五代,谢氏在中原及东南沿海均有分布,随着民族大融合,谢氏南北两支融合,并 出现了会稽、陈留两大望族。唐末,谢氏有所衰退,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家"。但此时,在祖国的西边云、贵、川三省出现"三谢蛮"大族。?宋元明清时,谢氏有较大发展,人口进一步增多,分布广泛至全国,政治地位得到恢复 ,此期,诞生了许多著名家族和知名人物,如浙江富阳谢,浙临海谢,闽长乐谢、赣临川谢 、乐安谢、山东德州谢等,名人有:宋谢涛、谢绛是文学家,谢良佐是儒学家;谢逸、谢莲 为著名诗人,谢勋官至太子少师,谢谔系工部尚书,谢方淑、谢深甫官至宰相……泉州谢氏 参加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数百人,其中著名四将有谢贤、谢岩、谢吉、谢理等。?新中国以来,谢氏迎来大发展,据《人民日报》1987年5月2日电,按人口多少先后排列 ,谢氏居新百家姓第24位。按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谢氏居泉州人口排列第17位。在现代, 谢氏亦人才辈出,如文学家冰心(谢婉莹)福州人;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理事长谢汉儒、泉州 市国税局局长谢燕南、华侨大学教授谢友福、厦门大学教授谢银飞均为南安东门人,还有各 行各业优秀拔尖的谢氏子弟。?
三、入闽
1、据《谢氏族谱旧序》载"入闽八大家而谢氏居一粤稽御史大夫鸗公(申伯56世)服官于 闽,四傅至曾孙微公仕,宋为金紫公禄大夫,宠遇恩泽,赐第清源而谢氏于泉始盛。"又据 东门谢氏族谱载"鸗公,字珍,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进士,历官福建御史大夫, 上柱国太师,赠卫国忠肃公,唐末,避诸蕃镇兵乱于闽泉州晋江遂家焉。"所以,唐末,谢 氏与其他姓自光州入闽,谢鸗为入闽始祖。?2、据《东门谢氏族谱》载"溯我祖自唐八姓自光州入闽,吾宗子姓均属一派,而晋之金鱼 房与南之东门派始于鸗公六世祖,至七世祖兄弟有三……次讳帮基,官尚书知禄大夫,即我 东门所出之祖","自晋入南肇于十四都忠孝境后巷街(现为东门村后土楼)子荣也",子 荣系帮基之裔子,现奉为东门谢氏一世祖(申伯69世、鸗公14世),为元末明初人。?3、东门自帮基至子荣计六世,而自子荣一世祖始至公元一九二八年最后一次修谱,共传至 二十一世(即申伯90世),而自一九二八年至今又有三世,至今传至申伯93世。?四、蕃衍
1、自鸗公入闽后,其七世子有三,长讳帮宁,官荆州知府,裔不详;次讳帮基,官至尚 书知禄大夫,为东门派之祖;三讳帮哲,官承事郎,为鲤城金鱼派及洪濑后库之祖。?2、由东门移居浙江苍南藻溪镇上九保村的先祖繁衍至今亦有四千多人。?
3、由东门移居浙江温州现有数千人。?
4、由东门移居福鼎县前街现有700多人口。?
5、由东门移居台湾现主要聚居在台湾台雄左营谢氏宗亲有数千人。?
6、由东门及鲤城、晋江移居香港、澳门宗亲近二千人。?
7、由东门移居海外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谢氏先人, 为当地的社会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在现代也涌现出许多知名人物和商界名人,如谢长岁、 妇音夫人(谢叶素娥)、谢汉星、谢瑞成、谢振酬、谢泉俗、谢庭坤、谢和宗、谢文字、谢 家珍、谢黎耕等,他们都为南安及家乡各项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8、1957年,政府号召移民,东门很多人移居龙岩、建宁、同安、南靖、漳州等地,亦有因 工作、调动、经商移居全国各地。?
五、昭穆
昭(字行)穆(号行),据《浙南谢氏宗谱》载,申伯81世起名行共有二百字,据《 东门谢氏宗谱》载:昭(28字):君子林懋道维世,百年孝友绪肯继。逊志时敏允不兹,前 后彰传美克济。穆(不全):一国学孕,肇修人纪持守中,正思存义里宣昭,令德斯文进起 。?码头镇石古林(杏东)谢氏?
杏东谢氏族人系申伯五十六世谢韬所传。宋朝韬公因"赐弟清源",即金鱼巷,故其子弟有 "金鱼世弟"之美誉。后一宗支由金鱼巷迁至漳浦,由漳浦迁至杏东(石古林),至现在历经 七十多世。蕃衍人口250多人,合280多户。?谱牒、祠庙?
一、谢氏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编修的宗谱、族谱、家谱颇多,但由于年代久远,所存无多, 现有:? 1、《浙南谢氏宗谱》一部1462页。?
2、《南安东门谢氏族谱》一部计十九卷,重编1928年农历12月。?
3、《重修后库祖肯肯居》序及跋多篇。?
二、祠庙:?
1、莲花祖宇,座落于东门莲花穴,因地传出水莲花而得名,祖宇首建于清朝康熙十三年( 公元1673),先后历经四次重建,原祖宇屋后有"桂花宝树"一株,大厅有"明经"、"进 士"、"会魁"等牌匾。埕前有莲花池。1989年由海外谢长岁、好音夫人、谢振酬、谢瑞成 、谢泉裕、谢庭坤、谢汉星等宗亲慷慨集资进行重建,在保持原基原样的基础上使旧貌焕新 颜,现新祖厝二进双护。大门楹联为"地卜莲花祥呈高盖,支分宝树瑞献华林",庭前联" 宝树庭前新雨露,乌衣巷口旧家声"。东门霞霖宫,始建不详,1966年毁于"破四旧",19 84年5月族人集资兴建,供奉东门恩主赵府元帅,宫坐虎穴,巍峨屹立,背负洋山,绿竹葱 葱,前迎三狮,雄视全境。宫内有"龙飞凤舞"四个斗大行书,极为壮观,大柱楹联为"忠 孝矜仁里越里门无非资善地,霞霖称蕊宫绕宫阙尽是宝树家"。?2、东门东房祖厝,始建不详,供奉东门东房祖及普安公,位于莲花祖北侧,面向东边红林 岩。
2、东门石狮祖宇,始建不详,重修于1986年,因307张公路拓宽,于2002年由侨亲谢瑞成捐 资 易地重建。现石狮祖建筑精细,流光溢彩,用于供奉石狮长房先祖及谢安王,大门楹联"宝 树枝繁千古茂,石狮气振五星荣",偏联为"金紫蜚声远,乌衣载誉长"。?
3、东门三房祖厝,重建于1999年,由族亲谢福林等人筹资捐建,供奉东门西三房先祖,该 祖宇 二进大厝,泥金大漆,构造清细,威严端坐于莲花祖西侧,门迎高盖,背负莲座,祖之所蕃 ,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大门楹联为"莲埔锦地人文秀,高盖朱缨世代芳",偏联为"乌衣 衍派宗声远,莲花分支世泽长"?
4、洪濑后库祖祠紫山庙,始建于康熙年间,面向杨梅山,背负灵蛇穴,又名肯肯居。?
杏东谢氏祖茔有公祖墓一块,座落在石古林爱门外"蜘蛛结网",传说以前,每当夜幕降临 ,常有似灯两盏,若明若暗,有"石鼓响,石钟鸣"的美丽传说。谱牒有《石古林谢氏话谱 》一卷。?杏东谢氏近代迁徙:1、旅居菲、印、新、马南洋及港、澳、台约二千多人。2、1962年响应 政府号召,由沿海向山区移民约二百多人,均集中在建宁县、华安县。3、①永春一 都近百人。②浙江平阳县现发展近2400多人。③永春五里街现发展300多人。④福清现 发展二百多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