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超屹电子有限公司: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5:19:30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时间:2010-12-21 14:0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181次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魏宝玉 颜真卿《祭侄文稿》已为天下了解中国书法的人所熟知,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伟大的书法革新家,堪称书坛亚圣(楷体书圣),他的《祭侄文稿》也是唯一能与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魏宝玉


 


 
      颜真卿《祭侄文稿》已为天下了解中国书法的人所熟知,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伟大的书法革新家,堪称书坛“亚圣”(楷体书圣),他的《祭侄文稿》也是唯一能与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并列为“天下第二行书”的书法神品。笔者认为,这里的“第一”和“第二”,是以作品产生时间先后为序,但就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历史影响而言,“第二”并不亚于“第一”。

一、从《祭侄文稿》产生的背景看其历史价值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颜真卿为其亡侄颜季明撰写的一篇祭文草稿。颜真卿为何要写这篇祭文?颜季明为何而亡?这是每个一接触到《祭侄文稿》的人必然要思考和了解的首要问题。《祭侄文稿》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三日,其背景是:三年前,即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因颜真卿早有防范,整个河北除颜真卿镇守的平原郡(今山东陵县)独举义旗,城坚不摧之外,其他大部分州郡已落入叛军之手。当时颜真卿从兄颜杲卿为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太守,而常山郡正处叛军西攻唐朝京都长安之要冲,且势孤力弱,杲卿自度不能抵挡叛军铁舆,便采取一面出城揖迎,诈顺其叛,一面暗中派三子季明往返于常山与平原两郡之间,与真卿取得联络,共讨叛贼。颜杲卿首先设计杀死了占领常山的叛军将领李钦凑,接着又收复了华北要隘井径口,使常山与平原两郡形成犄角之势,有力地牵制了安禄山西进的力量。在杲卿、真卿兄弟的影响下,河北先后有十七郡揭旗反正,共推颜真卿为盟主,统兵20万,横绝燕赵,给了安禄山以沉重的打击。
      就在抗击叛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颜杲卿派其长子颜泉明与真定县令贾深等赴京城向朝廷报捷。不料途中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扣留,王承业另写奏表,诋毁颜杲卿,派遗亲信赴京上奏。常山之功,尽被王承业窃夺。玄宗见表还拜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
      安禄山的西进计划受到颜杲卿、颜真卿等义军的牵制,便在第二年即天宝十五载大年初一,派大将史思明率优势兵力自河南向北折返,重点围攻常山。在敌兵压城之下,颜杲卿率兵死死拒守。当时,杲卿举旗起兵只有八日,城内工事,尚未完全修复,粮草也不充足,便急忙派人去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处请求救援,但他哪里知道,王承业正怕冒功事发,只盼常山早日陷落,自然按兵不救。颜杲卿率领常山军民和叛军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城破,杲卿父子一起被俘。叛军为了逼迫颜杲卿投降,把刀架在颜季明的脖子上,威胁颜杲卿如不投降就杀了他的儿子,颜杲卿不但不接受,还痛骂叛军,惨无人道的叛军当着颜杲卿的面砍下了颜季明的头颅。颜杲卿被押解洛阳,绑在桥柱子上,安禄山又亲自出面劝颜杲卿投降,颜杲卿坚决拒绝,大骂不止。安禄山下令砍掉了颜杲卿的一只脚,又割掉了他的舌头,最后凌迟处死,常山等郡再度落入敌手。常山一战,死难万人。颜氏一门30余人同时被害。对颜杲卿一门英烈,唐玄宗亲自下诏“卿之一门,义贯千古”。
      两年后,“安史之乱”平息,颜泉明获释得回。乾元元年,泉明到了当时任蒲州刺史的叔叔颜真卿处。颜真卿派泉明去河北,寻访赎回了散落在那里的常山先烈遗孤300余人,加以安置;又派泉明去洛阳、常山等地找回其父杲卿和其弟季明的尸骨,归葬于长安凤栖原祖茔。颜季明之遭惨杀,正当英年,全为社稷而献生,且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存头颅。抚今追昔,不由得颜真卿疾痛惨恒,哀思郁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颜真卿血泪交加,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篇千古绝唱《祭侄文稿》。按照常理,颜真卿在写《祭侄文稿》之前,应先有“祭兄杲卿文稿”,只可惜没有留存下来。因此,《祭侄文稿》不是一般的祭文,而是书写大唐平叛统一历史的雄壮篇章,是记录民族精神的宝贵历史教材。

二、从《祭侄文稿》文章书法看其思想、艺术价值

      《祭侄文稿》共23行,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这篇麻纸本墨迹被人保存下来,至今1200多年仍然完好,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墨迹。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对于《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历代名家都有高度评价。《颜真卿志》中写道: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故用笔纵横挥洒,姿态横生,不经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缓,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在首届全国颜真卿学术研论会上,宋学农先生从“笔法娴熟,功力深厚”,“章法灵动、感情跳跃”,“无意于佳、浑然天成”三个方面对《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特点作了深刻的评述。在笔法上《祭侄文稿》可以使我们看到楷、行、篆、隶、草诸法皆备,诸法皆精,充分体会到颜真卿笔法娴熟,功力深厚,独步峰巅的超书艺技巧。在章法内容上,纵观《祭侄文稿》四个层次节奏,宛如在听一个深仇大恨者的申诉,开头心情尚能平静,接下来便是义愤填膺,高声控诉,最后竟是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这个艺术效果的获得,既有文章本身内容的决定因素,更是作品的章法气韵以及作者的情感渲泄所决定的。书法创作的过程,是心手相应,心手相忘的过程。古往今来,凡是称得上神品墨宝的佳作,大抵都不是有意为之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获得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但王羲之后来书之,却总不如初。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产生,就创作心态与行为动机来说,当初却不是为了书法的,但却无意中创造出了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无价之宝。因此,无意于佳而佳构天成,这可以看作是真正的书法神品赖以产生的一条规律。当然,这条规律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它只是属于那些少数技巧熟练,人品高尚,学问高深的书法家。论技巧,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座高峰。他的技巧已达到熟练之极的程度,只要他提起笔来,其技巧就已融于性情之中。在创作时,不以技巧本身出现,而以性情出现,而法度全备。论学识,颜真卿可以说是唐代很有名气的学者,他一生著述丰厚,有多种语言学专著和文学作品存世,尤其是他的碑文,不仅量多,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和价值。论人品,他堪称唐朝最著名的忠臣,尤其在抗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表现出了精忠报国、取义成仁的高贵品质,最后为抵制李希烈叛变为国捐躯。正因为颜真卿在技巧、学识、人品诸方面,都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所以他在提笔挥写每一件作品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其深厚的学问修养、高尚的人格性情,都自然而然地与娴熟的笔法融为一体,使写出的每一个字,每一行字都是一个新世界。如此看来,颜真卿于无意中创造出《祭侄文稿》这样的天下神品,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他成为中国书坛第二座里程碑的重要标志。

三、从《祭侄文稿》人物典型看颜氏英烈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颜真卿被称为热血书法家,他是首举义旗,倡起抗击“安史之乱”的盟主,他深怀国恨家仇的悲愤之情,用血泪凝成的《祭侄文稿》,是颜氏一门英烈,精忠报国,维护大唐统一,使百姓免遭叛贼分裂国家战乱之灾的史实篇,从而把颜杲卿、颜季明父子的英烈形象铭刻在了民族的史碑,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烈典范。杲卿父子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对颜真卿影响至深,更加坚定了他继承兄业,终生报国的坚强信念和意志,以至后来在抵制李希烈叛变中,坚贞不屈,壮烈殉国。
《祭侄文稿》是前无古人的,它折射出颜真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就书法而言,颜真卿留下的墨迹碑帖颇多,他创立了“颜体”,被称为“楷书第一人”,行草书神品《祭侄文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人品与书品并冠于时,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贡献,其他历史人物是无与伦比的。就政治、军事而言,颜真卿的官职虽然没有达到当朝宰相的级职(几次够了拜相的条件,均被奸相排斥贬谪),但他在朝忧民,在野忧君,为维护大唐统一,在三次平定叛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为国献身,这是其他任何将相都不能与之相比的,真正起到了一般政治家、军事家起不到的作用。
      颜杲卿、颜真卿殉国后,谥号分别为“忠节”和“文忠”,并称颜氏“双忠”。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忠臣烈士的典范和民族精神的闪光点,深深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华夏人。自唐之后的岳飞、文天祥、杨家将等均是继承发扬了颜氏“双忠”的忠烈精神。在颜氏“双忠”的祖籍山东费县,自杲、真二公殉国后,在其琅琊祖茔——颜林建起了“二颜墓”,在诸满(古琅琊孝悌里)建起“鲁公庙“、“双忠祠”(宋代迁址县城以东)、“双忠桥”。上世纪末,在县城建起颜真卿大型汉白玉大理石雕像,2009年在颜林村前广场雕建“双忠”大型花岗石雕像,均成为历史纪念。“双忠”二公的爱国思想、忠烈精神和颜体书法艺术更是深深影响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为国赴难。清末爱国将领、费县籍(今属平邑)民族英雄左宝贵,对颜氏“双忠”民族气节大为景仰,少年从军,于行伍中学文练武,从士兵升为总兵,连书法也是学“颜体”,甲午战争中,奉命支援朝鲜抗击日寇,在主帅弃师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孤军坚守,最后慷慨捐躯,血洒平壤城头。在“双忠”故里,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血脉之中,世代传承。抗日战争刚爆发,费县人民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8支抗日游击队,是沂蒙山区最早的根据地之一。在战争年代,有1.2万人参军,15.6万人支前,1700余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极致。涌现出蒙山抗日英雄“九爪龙”孙隆三,“革命母亲”方兰亭、庄大娘,抱犊崮山下的播火人李韶九,一门英烈朱开方,费城爆动领袖朱志诚,回民游击队长魏立久,孤胆英雄刘光荣,爆破大王栗广山,井冈山“红一连”连长孙伯迎,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刘加其;和平建设时期罗盛教式的烈士车景安,王杰式英雄杨庆法,还有曾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现还健在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孙伯启(副军级、离休后住成都市)。抗日战争时期,在费县诞生了红色经典歌曲——著名的《沂蒙山小调》,发生过“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无数烈士为国献身的精神和英雄事迹,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成为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颜真卿《祭侄文稿》在国际上也有深远影响。日本太玄会副会长浅见锦龙酷爱颜真卿书法。年轻时将《祭侄文稿》当作临摹范本。后来参加海军航空军,他曾冒险携带《祭侄文稿》直到战争结束。1986年秋,他特意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了《祭侄文稿》墨迹,深深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按他自己的话说:“《祭侄文稿》是我的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