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女反派: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二节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9:35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识记

  ○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2)理解

  ○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3)运用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讨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对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而不是为自己捞取了多少。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讨论分析为什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列举生活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4)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人和物的价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认同劳动的观念,承认奉献的价值,是学习这一课后应有的重大收获。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索取,只是满足自己的小利,走不出自我的人生是狭隘的,走不出自我天地的人永远找不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对社会对群众永远怀有感激之情,努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3)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社会性,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抛开社会和他人的纯粹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因此,把自己放在社会中,放在集体中,放在和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4)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别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条件,别总在黑暗中顾影自怜,唉声叹气,走出自我,勇敢地站出来,敢于对命运说不,勇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同样能够与那些有条件的人一起搏击长空,铸就人生辉煌。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提示与建议: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以校训、班徽的制订为例,可说明价值判断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的作用。讨论:报刊媒体中关于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的内容。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言论中,探究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讨论:选择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可采取的策略与方法。讲评: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劳动者的生活轨迹。讲演: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人生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需要每个人去创造。撰写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本课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怎样才能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第一,要明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根据课程标准,第十二课的内容设计为三框。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这一框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人的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这一框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及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活动的重要作用,最终了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说明第一框课标的基本要求是:“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讲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引入了人的价值这一问题。要讲清人的价值,就应讲清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不同。为此,要明白什么价值。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不同于物。物永远都是价值客体。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客体,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活动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以及他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价值主体,人的价值则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因此,人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理解了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后,本课将进一步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这一框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实践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说明第二框课标的基本要求是:“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就是说,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所以,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讲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应看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在讲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时,应看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这一框设计了三目。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努力奉献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才能,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说明第三框课标的基本要求是:“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提示与建议中的要求是“讲评: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劳动者的生活轨迹。讲演: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人生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需要每个人去创造。”在讲第三框时,应着重强调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路径。一是劳动的本质、人的本质。因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人在劳动中,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自己的意志和情感,从而肯定和证明了自己,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二是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的价值所在。只有在工作中,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劳动中,人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劳动的人是幸福的,工作和追求着的人是幸福的,有爱心、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因此,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价值观对于人具有导向作用。第二框分析论证什么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三框论证了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这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这三框的逻辑清晰,内容紧密联系,从剖析不同的概念到实际运用,最后落实到人的具体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与操作建议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第一目,人的价值。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教材第96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悟,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共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物的价值不同于人的价值,对一般的事物而言,其价值就在于它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则不同,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也就是说,人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社会和他人,并且能够从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第二问让学生思考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活动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以及他人、自己的需要的满足。

  操作建议

  本探究活动可以采用对比方法。例如,让学生分组列出一些事物的价值,说明这些事物价值的具体表现,从而区别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不同之处,并进而分析说明人的价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确立对人的价值的正确认识。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97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操作建议

  本探究活动提供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不同认识。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教材所提供的现象,并分析说明支配这些认识的原因在于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念。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找一些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事物不同认识的事例,分析在这些认识背后起作用的观念,说明价值观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97~98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体会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操作建议

  这一探究活动是关于某制药企业的营销理念的问题。教师可以就此事例延伸开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其他产品或经营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先分析其取胜的多种原因,再分析其经营理念的作用。通过思考制药厂的成功与其所秉承的思想信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中领悟价值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的导向作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例子很多,当然也有很多反面的事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

  第三个探究活动(教材第98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积极的、进取的、崇高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而错误的、消极的、自私自利的、贪图享乐的价值观则容易让人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潭。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要受到自己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如果你觉得人生在世就应该多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情,那么你就会选择正确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总觉得世界、社会或他人都对不住你,觉得人生在世,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你可能就会选择悲观失望、贪图享受、消极无为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教师应告诉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操作建议

  本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人物来说明,同时也可以从一些误入歧途的人的事例来论证,以此说明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有助于青年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99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问让学生思考“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定价值观支配的。同样,饥渴难忍的许衡之所以不去摘梨的选择,也是在其价值观念的支配下作出的。

  操作建议

  本探究活动承接上一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内容,着重说明价值观对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导向作用。可以对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也可以结合学生中出现的行为现象,如迟到、早退或乐于助人等进行评析,主要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观念原因。让学生领悟到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99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

  本探究活动设有一问,可作如下回答:我党建党八十多年来所走的每一步,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都是自觉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我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制定出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可以结合学生在历史课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如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策主张、在建国初期的政策主张、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等,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党的政策变化情况说明这个观点。使学生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正确的价值判断都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

  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一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0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悟,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设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对此问题的回答不必强求统一,因为我们设计此问的目的只是让学生知道,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价值客体,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二问:“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也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的答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支配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要具体分析处在社会生活的不同经济结构中、不同政治地位中的人作出不同价值选择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某一个具体的人的价值选择,从寻求其选择的多种因素中找到根本性因素,说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好选择不同的典型人物说明,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分析说明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人可以能动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这样有助于青年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0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设有两问:“谈谈你对上述不同选择的认识,分析他们各自选择的得失。”“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这两问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明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操作建议

  要求学生对所列的几种行为选择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讨论,如果看见一个人落水,你会选择如何去做。在这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评价就会不同。要求学生自觉分辨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

  第三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1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悟,人们的立场不同,价值观就会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会不同。这一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理解,只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行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最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从而保证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在上一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那我们究竟以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标准呢?我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说明共产党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例如,人民的利益是什么?人民的立场是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共产党人是如何代表人民利益的?以此为例,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持什么样的价值标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空泛地理解价值标准,必须放到生活中理解。例如,你对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有基本的价值标准?如果有,是什么?如果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价值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要自觉的确立一种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社会生活中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让学生领悟到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第四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1页)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懂得,当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利益统一起来。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思考,人民是一个整体,人民内部的利益具有差异性,当人民内部不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通过这种思考让学生明白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必须首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个人、集体、社会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必须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大前提。但是本探究活动研究的不是一致的情况,而是要研究当这些不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因为只有在冲突时才能体现出价值选择的重要性。从理论上看,学生都会作出正确判断,即一定会回答要顾全大局、人民利益优先等。因此,在进行探究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即在发生了具体情况时,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并探讨其原因。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2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设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思考,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劳动使人品尝幸福,奉献使人生获得快乐,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就应该是奉献着的人生,是以劳动为荣的人生。因此,把奋不顾身工作着的人生看成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问可以让学生探讨,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

  操作建议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列举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先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如制作班徽、出板报等,学习中的一些创造性活动等,在此基础上,谈谈进行这些创造性劳动的感受,是否有获得成功的愉快,是否也使同学感到愉快,是否增强了自身的某种能力等。明确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确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2~103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共有两问。第一问旨在告诉学生雷锋之所以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他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民,愿意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把自己的生活的目的看作是让他人生活得更好。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第二问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一个整天想着自己、斤斤计较蝇头小利的人,一个心里没有他人,没有大众,总是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幸福可言的。

  操作建议

  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也是学生熟知的,但是深入探讨雷锋行为背后的理念却是以往少有的活动。因此,本探究活动不在于一般性地谈雷锋,而是要深入探究雷锋的生活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是雷锋为社会带来的效应。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家人,如父母的生活体验等。从探究这些生活理念中获得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理解,领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教材第104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引用了科学家马祖光的一段话,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

  第一问是让学生回答“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创造价值时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个人所做的一切是构成社会成果的一部分。脱离社会,脱离他人,谁都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的“个人奋斗”目标。

  第二问是让学生从自己对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中,引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这就是:在马祖光的思想中,没有大家的努力,就没有他个人的成功,他把个人的成功看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看作是党的给予的结果。马祖光的价值观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他就会毫无保留地为社会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价值观正确了,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光明的,他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操作建议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可以结合马祖光的话、行为及理念进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事例和感受,加深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例如,在生活中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是社会提供的,都需要别人的服务,以此说明自己也应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领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5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本探究活动告诉了学生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一个从未上过学的残疾女孩,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向那些健康的、学业优异的学子们讲述自己如何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的经历,她就是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十大杰出青年,齐齐哈尔市福源心理咨询所所长司晶。

  司晶是不幸的,出生仅九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为了活下去,她接受了大大小小30多次手术,现在仍然靠固定在体内脊柱上的三根钢棍支撑着身躯,可以说,司晶时时都在忍受着肉体痛苦的煎熬。

  因为身体的原因,司晶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17岁才开始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学习认字,当她第一次读懂墙上的一小段文字时,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提高自己,她强迫自己每天写日记,为了握住那支分量小小的笔,她用脸贴在手上,给写字的手一些力量,硬是练得双手都能握笔写字了。就是凭着这种砥砺自我的精神,司晶走出家门自谋生路,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所。有人问她:“你那么不幸,那么痛苦,却躺在那里帮助那些实际上命运很好的人,你心理平衡吗?”司晶的回答是:“因为我的生命中遗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要用我的聪明才智使那些有条件享受生活的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最终成为社会中的良性细胞,这是我目前所做的工作,也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正是怀着一种极强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司晶才选择了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生命的每一天。结合这个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悟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砥砺自我的精神。

  操作建议

  通过对司晶人生之路的思考,会使学生有深刻的感受,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找一些这样的事例,以进一步说明在人生价值实现中主观条件的重要性。还可以找一些身体健康、精神心理都健康的正常人来说明实现人生价值中的主观因素,并对这些主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素质等。这种情况离学生生活近一些,更有说服力。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得主刘翔,在他的宿舍挂着这样的名言:“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和自强的精神。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6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设有一问。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并说明提高个人素质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素质以及各种能力素质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在生命旅途上创造奇迹,实现人生的辉煌。

  操作建议

  为使探究活动具有实效性,教师可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谈起,还可以结合班级日常工作展开活动。采取分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的形式,归纳总结几点,特别要说明原因和在行动上如何做。如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值日;学会吃苦,不怕困难,尽可能地做好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在许多事情上能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等。以此说明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从尊重他人做起。

  第三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06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设有一问:“艾青的《光的赞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光的赞歌》这首诗,感悟澎湃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生命情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社会、为他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才会选择如歌的生命。让学生结合实际,畅想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让学生懂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通往成功与幸福的人生道路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心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才能展开自己有力的翅膀,遨游在人生广阔的天空中,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既能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对他人有用之人,又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与满足。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我们才能坦言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操作建议

  引导学生明确在这首诗中反映的诗人的心态不仅是积极的,重要的是这种积极心态表现在奉献精神上。无论自己的状况如何,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找一些类似的名人名言,结合这些人的事迹,说明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社会的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发,这种启发表现哪些方面、哪些事情上等,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三)教学提纲

  框题一: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1)价值的基本含义。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3)对人的价值评价。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框题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框题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2)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人的生存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的发展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的享受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的工作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创造价值的条件由社会提供。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2)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人和事物的价值关系问题,是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理论难度,学生又需要弄清楚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高度重视。

  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对人有价值,就是事物对人有用、有意义;人对人有价值,就是人对人有用、有意义。就人的价值来说,这里的主体是人,价值都是对人而言的;这里的客体也是人,是人对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人能发现价值、利用价值;人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对人有价值的东西,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价值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在客体中的对象化过程,价值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劳动,发现、创造客体的价值而体现的。因为当客体与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时,才成为主体的价值对象,对主体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一般来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成果,都是体现和凝聚着人的创造价值,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食品、房子、衣服、电脑、手机、飞机、火车等,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有价值的物品。空气、水、阳光等自然物,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加工、净化,使它成为主体改造的对象,对人显示出积极的价值。总之,价值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

  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人在改造自然物的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物的价值。同时,人还能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动物,人凭借着这种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不仅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对象化,形成客体价值,而且在劳动中自己把自己对象化,分出主体性自我(I)和客体性自我(ME),产生人与自身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主体价值。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形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把他人对象化,产生人与他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因而,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都是互为主客体的。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就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社会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通常所认为的社会价值。同时,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对个人也是有价值的。能否满足每一个劳动者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和合理性的重要标志。社会的价值就是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也叫作自我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首先,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基础和前提。个人只有获得自我需要的必要的满足,才能生存和发展,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其次,社会价值决定自我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并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这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主要方面。要满足需要,首先要生产出满足需要的产品,贡献是满足的前提。社会、集体高于个人,人的社会价值大于自我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同时,个人也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在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因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评价、满足,只能通过个人的贡献才能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就越能充分体现他的人生价值,他也就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

  因此,人生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来实现和完成的。因为作为价值客体,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必须通过劳动的实践来实现。人在社会实践中使自身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量,人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它使人表现了自己的才干、能力、智慧,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使自己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当然,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具体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无疑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但是,我们更强调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主观条件,即个人的主观努力。它包括个人确立的人生价值目标,个人的思想道德、身体状况、创新能力、知识构成、精神状态等综合素质等。所以,青年学生要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主体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认识、一种理解。这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价值观念的内容都是对不同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价值理解。例如,道德观念理解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价值,民主观念理解的是政治生活中的平等价值。对事物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时,新的价值观念便产生了。我们所倡导的环保意识就是对自然价值的重新理解。

  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方向性。对于任何主体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己认同、肯定、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是自己奋斗的目标、实现的愿望。因而,人人都有价值观。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人们的价值观是与他们所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紧密相关的。例如,人生活在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导致人们看法不同,因而,价值判断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为所在的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产生价值观的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作为思想政治课必须发挥其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变革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人们可能作出比较一致的事实判断,但究竟这种客体对人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作出的价值判断可能有很大差异。例如,同时代的人对工作和金钱的态度和理解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也不同等。即使对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不同价值观的人也会有不同反映。例如,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人们的看法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次,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再次,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错误的价值观只会使人误入歧途。

  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即使正确的价值观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如此,我们总要认同多种价值标准中占主导地位的最高价值标准。这种最高价值标准,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够为社会最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人民利益是最高的取舍标准。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结;人类的每一次巨大变革,都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因此,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人民利益是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作为整体利益,反映并代表了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只有坚持集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才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就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立足点,反映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看成是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把献身于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价值的含义?

  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利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某种事物能够满足主体一定的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于主体的生存发展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某种事物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妨碍主体实现某种需要,对于主体具有消极的否定的意义,就会被主体认为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即无价值的。因此,进行价值判断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满足,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这是因为,一个事物的价值必须以客体具有主体所需要的那种属性和功能为基础。空气是因为能提供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而对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如果空气被污染,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甚至提供的是对人的身体有害的气体,那么这种空气就变得没有价值。同时,价值也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例如,我们说垃圾是没有价值的,就是因为它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甚至损害我们的健康。可见,价值不是某种实体,它既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但它既不能归结为主体,也不能归结为客体。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意义关系、作用关系。价值的大小,归根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

  2.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价值关系,人的价值和一般物的价值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二者的价值构成不同。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构成价值的双方,一方是社会的人,另一方是客观事物;而在人的价值中,构成价值双方的都是人,涉及的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2)二者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不同。物的价值是用自身因素或属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如食物是用自身的可食性来直接满足主体充饥的需要,艺术品是用自身美的特性来直接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同时,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客观事物在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在人的价值中,一个人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时,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是“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创造出物的价值来满足主体的需要。

  (3)二者的价值关系不同。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中,物的价值只是单一地构成的,因为物作为客体来满足人的需要时,它自己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需要,或需要的满足问题。物只能是一般的客体,它根本不能作为主体,也不因主体而存在,即客观事物只充当满足人的需要的角色;而在人的价值关系中,当人作为客体时,其主体地位并没有丧失,因为当他创造出价值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时,他自身的需要也同时被得到满足。反之,当人作为主体时,他的客体地位也没有丧失,因为当人的自身需要被满足时,他也同样是创造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价值。即每一个体的人既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自己本身也有一定的需要,须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满足。

  (4)二者的价值地位不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尊严等,虽然对他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用物的东西来代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或交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怎样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按其本来的意义,是指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它表现为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是肯定的方面,如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等。恰当地认识自我价值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所谓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这种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劳动、创造和贡献,就是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一般地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在这里,主体就是社会和他人,客体就是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的个人。个人对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就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在多方面成为满足他人需要的客体,因此,个人的社会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例如,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价值,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价值,种族延续的生命价值等。在这种相对关系中,个人作为客体,是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手段。对于个人而言,谁的人生活动符合这种关系,谁的人生价值就有意义。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所区别,但又是统一的。这是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任何“自我”都只能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着;而自我也都是有自我意识、具有自我需求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无意识无需求的自然存在物。这样,自我的需求就不能只通过自我获得,而必须在自我之外的对象中、在客观事物的属性中得到满足。孤立的、绝对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自我,必须把“自我”看作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同时,任何个人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同时是一个自尊、自爱、自重的人;反之,真正的自尊、自爱、自重,必须体现在对社会、他人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受到他人的爱戴和尊重。也就是说,人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体现在社会价值中。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将自己与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例如,个人对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都有一定的评价,也期望得到社会的评价,这是每一个追求进步、争取发展的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事实上,如果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不落实到对社会和集体作贡献之中,既无法表现,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自我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四、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主体、客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客体的主要类型也有三种: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是指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则是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而价值关系实际上也是在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中产生并渗透在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中的。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劳动

  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有目的的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劳动最基本的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就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的含义作了科学的说明,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1972年版。)劳动是人生活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而人们的物质消费,只有靠劳动才能解决。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根本上是劳动发展的历史,理解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个性

  指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社会生活的经历和受教育的条件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具有个人的独特性。马克思说: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1979年版。)个性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使心理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固定化,从而使自己的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不同的条件下总是显示出较为恒定的品质。但个性也具有可变性,人在生活过程中,会形成一些新的个性特征,已经形成的个性特征也会发生某些改变。个性还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因此,人的个性要受到人的生物特性的制约,个体的生物特征是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个性发展的道路和方式,影响着某些个性品质的形成。但对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社会方面的因素。人的理想、信念、性格、意志、能力等,都是在个人同具体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个性是人的各种稳定的个性特征所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包括三个分系统:第一个分系统是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意志、智力等要素,它是直接和人的神经系统特征相联系的;第二个分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要素,它在较大程度上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三个分系统是自我调节系统,即自我意识,它对个性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它是个性形成、改造和发展的控制机制。个性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丰富化而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4.需要

  生物体、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无不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引起的。人们的需要受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满足需要的手段和产品,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33页,1995年第2版。)需要是人们的历史活动的一般前提,正是由于需要的满足和新的需要的不断产生,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5.个人利益

  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的总和。包括个人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个人发展其体力、智力等方面素质和才能的需要。个人利益,既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及个人在各种关系中的地位等条件的制约,也受一定社会的法律保护,同时个人对待自身利益的态度又受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制度下普遍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个人利益在不同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保护个人合法的正当利益,同时个人也应当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集体作贡献。

  6.幸福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满足。幸福是同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现实生活和理想联系最密切的道德现象,因而也历来是各种伦理学注重研究和争论的重要道德范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强调幸福范畴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与社会关系、社会整体利益紧密联系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由于人类生活的多变性和实践领域的多样性,幸福范畴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是变化的,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而且具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在共产主义道德中,幸福范畴是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享受和创造的完整统一。为整个社会、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人民服务才是最大的幸福。

  (二)资料选辑

  1.关于主导价值观的研究

  关于当前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问题,学术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没有主导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或重建阶段;一种观点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持后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集体主义是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必须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误解一,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体看作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承认集体利益而不承认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同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只有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实现,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在兼顾二者关系的同时,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旦集体不考虑、不能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就迫使个人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求个人的发展,这时集体就名存实亡,成为“虚假的集体”,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误解二,认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排斥。虽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但要求市场体系中不同利益的主体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利益才能得到实现。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放大、强化市场经济中的集体主义、集体取向,在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应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强调了道德的先进性,忽视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错误地把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而使集体主义脱离了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准。在现阶段提出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要求,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道德层次的客观状况,符合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实际情况。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集体主义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民,只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具有谦让精神,能做到“三兼顾”,即在争取和实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可以说他们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

  (摘自:《价值与文化》2002年第1期)

  2.中国百姓蓝皮书六:价值观和心态(节选)

  焦点二

  集体与个人:大河无水小河干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只强调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个人的合理利益,曾是过去一个时期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由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利益动机也呈现出增强之势。那么,在具有轴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当今的社会心理表现出怎样一种态势?

  关于如何看待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一项“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应如何处理”的调查表明:近三成(29.8%)的人选择了“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近六成(57.7%)的人选择了“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4.5%的人选择“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2.1%的人选择了“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5.9%的人表示“说不清”。可见,集体取向的价值观仍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肯定。但也能看到,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增强之势。

  对于应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调查表明:“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这种以往倡导的价值观,只得到了极少数人的认可;而“少奉献,多索取”、“不奉献,也索取”这种在任何社会中都不会受到鼓励的价值观则只在极少数人身上有所反映;而绝大多数人表现出了一种力图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寻求尽可能兼顾的倾向性,比例最大的人所选择的“多奉献,多索取”表现出了希望通过为社会工作使个人价值最大程度地实现的鲜明务实取向。

  在面对自我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当今人们所持原则表现为:近五成(44.9%)的人认可“利己但不损人”;约三成(32.5%)的人赞同“先人后己,助人为乐”;21%的人肯定“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只有1.2%的人选择“只要利己,不顾他人”。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自我意识与利益动机的觉醒,强调合理的自我利益已经成为当今价值观念的一大特色。然而,绝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合理利己并不以损人为前提,“损人利己”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先人后己”的价值观念仍得到不少人的肯定。中国曾有一句俗语“大河无水小河干”,当人们用它来作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一观念的表达方式时,大多数人都对它表示了很高的认同。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价值观中个体取向的增强究竟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一问题,也是颇具启发性的。

  焦点三

  保尔和比尔:谁更让人倾心

  2000年初,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多家媒体就曾经作为我国以往数代人精神偶像的保尔精神展开了讨论,并且通过将保尔与微软缔造者比尔·盖茨进行比较,来观照当前一代人价值观念、尤其是人生理想的变迁与现状。

  人们对保尔和盖茨作出了不少独到而深刻的评说。尽管他们的看法不会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把保尔和盖茨推崇为英雄,只不过更倾向于将保尔视为精神世界的偶像,而将盖茨当作现实世界的榜样。

  该年进行的一项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保尔和盖茨谁是英雄”这一问题,44.9%的人同时选择了“保尔”和“盖茨”,20.4%的人选择了“盖茨”,17.5%的人选择了“保尔”;对于“保尔与盖茨谁是你的榜样”这一问题,44.2%的人选择了“盖茨”,27%的人选择了“保尔”和“盖茨”,13%的人选择了“保尔”。青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盖茨为现实榜样,固然有其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青年自身发展方面的多重原因,但是,保尔精神在现时代依然给人们以启迪,则与这种精神本身具有某种长久不衰的深刻内涵有关。

  当今青年在人生理想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既注重精神的价值,同时注重物质价值。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青少年最崇拜的职业者,依被选比率高低排列分别为:科学家、企业家、影视明星、军人、教师。而他们最愿成为的从业者分别为:企业家、科学家、影视明星、教师、军人。可以看出,在具体职业类型选择上,青年人所崇拜的职业与所选择的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换言之,最崇拜的职业并不是最想从事的职业,这一情形反映出在他们的择业观念中,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他们最崇拜的是科学家,而最愿意成为的是企业家,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出了他们人生理想中更多的务实取向。

  3.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记2004年度劳务输出“十佳带头人”蔡同祥

  蔡同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为家乡的富裕干些实事。初中毕业后,蔡同祥先在本镇以及周边乡镇搞建筑。他经常对工友们说:“我们靠什么去占领市场,赢得市场?靠的是过硬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社会信誉。”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蔡同祥的建筑队伍不断壮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为了这支队伍的生存,更为了扩大建筑队伍的规模,蔡同祥曾经几次北上北京,南下上海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决定在上海这块黄金宝地求发展。1994年,蔡同祥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很长时间找不到活儿,心里很着急,但他没有灰心,白天吃自己做好的大饼,喝几口水,晚上住在广场或公园里,一个月瘦了几公斤。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认识了一位长期在上海投资的建筑商高老板。于是,他每天都在高老板上班之前到他的公司门口等,坚持了一个星期左右,高老板终于被他的诚心和吃苦精神所打动。通过对蔡同祥工程队的考察和技术方面的考核,决定将一部分工程交给蔡同祥做,蔡同祥也就踏上了他的异地建筑之路。

  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蔡同祥有切身感受。刚进入上海市场,因施工质量问题,他多次受到批评。后来,蔡同祥认真查找原因,努力改善施工工艺,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行“三检”制度、“交接班”制度、奖惩制度,此外还制定了“三结合”战略,即楼上楼下施工做到上下结合,室内室外施工做到内外结合,白班夜班施工做到日夜结合,施工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从此,蔡同祥的工程队逐渐在上海站稳了脚。蔡同祥富起来以后,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决心帮助他们走上富裕之路。

  蔡同祥每年发放的工人工资都在800万元以上,每个工人一年的工资都在1万元以上,多的可达2万元以上。被他带出去的工友们富了,当然他也富了。蔡同祥没有忘记家乡,每年镇里组织向贫困户献爱心时,他都积极带头捐钱捐物。

  该镇蔡某由于病魔缠身,家中的所有积蓄都花光了,仍未保住性命,留下年迈的母亲、妻子和一个孩子。蔡同祥从工地回家后,从乡亲们闲谈中得知这个情况,立即为她们送去粮食、衣服,为孩子提供学费,让她们生活得好些。

  本村有一户孤寡老人,年老体弱,既无劳动能力,又无固定的经济收入,一次蔡同祥路过他家门前看见他从邻居家里提着一只水桶出来,才知道他家因无钱,没有安装自来水,于是蔡同祥让妻子帮他家通上了自来水。像这样帮助乡亲的事情还有不少。

  蔡同祥常说,是党的政策让他走上致富的道路。他认为,自己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他奉劝农村青年朋友们: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要学点技术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出路;只有有技术,才会有机会。

  (网上宿迁2005年2月5日)

  4.20年忠诚锻铸马班邮路

  ──记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便是万丈悬崖。

  傍晚,就地宿营,在原始森林的一面山坡上,大家燃起篝火,扯成圈儿跳起了舞。他有些羞涩地被拉进了跳舞的人群,一曲未了,竟如醉如痴。“我太高兴了!我太高兴了!”他嘴里不停地说着。“今晚真像做梦,20年里,我在这条路上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如果天天有这么多人,我愿走到老死,我愿……”忽然,他用手捂住脸,哭了,泪水从黝黑的手指间淌落下来……

  这就是那个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的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苗族名字:咪桑。他在20年中行程26万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

  马班邮路──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

  王顺友的话不多,却见心见肝。他说,他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走邮路才来到人世上的。

  马班邮路在正式文字中被定义为“用马驮着邮件按班投送的邮路”。在21世纪的中国邮政史上,这种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堪称“绝唱”,而在木里人的眼里,这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王顺友至今记得,他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做乡邮员的父亲牵着马尾巴撞开家门,倒在地上。“雪烧伤了我的眼睛。”母亲找来草药煮沸后给父亲熏眼。第二天清早,父亲说,看到光亮了。他把邮件包往马背上捆。母亲抱着他的腿哭,父亲说:“县里的文件不按时送到乡上,全乡的工作就要受影响。”

  11年后,父亲老了,他把邮包和马缰绳交到了19岁的儿子手上。王顺友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邮路启程,负责木里县至白碉乡、三桷亚乡、倮波乡、卡拉乡的马班乡邮投递,邮路往返584公里。他每走一个班要14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365天,他有330天走在邮路上。他先要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1000米、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吞几口糌粑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或啃几口冰块,晚上蜷缩在山洞里、大树下或草丛中与马相伴而眠,如果赶上下雨,就得裹着雨衣在雨水中躺一夜。同时,他还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

  这些艰辛在王顺友看来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孤独。邮路上,有时几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特别是到了晚上,大山里静得可怕,伸手不见五指,他能感觉到的是只有风声、水声和不时的狼嚎声。家中操劳的妻子、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儿女……此刻就会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的脑海里转,泪水落下一行,又落下一行。于是,他便喝酒,让自己的神经麻木而昏睡过去,因为明天还要赶路。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王顺友在这条马班邮路上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条邮路传达给他的一种神圣。

  “每次我把报纸和邮件交给乡亲们,他们那种高兴劲儿就像过年。他们经常热情地留我住宿,留我吃饭,把我当成共产党的大干部。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这是王顺友最初感受到的乡邮员工作的价值。

  白碉乡乡长王德荣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你是我们乡唯一对外的联络员,是党和政府的代表。藏民们有一个月看不见你来,他们就会说:‘党和政府不管我们了。’”这话让王顺友心里滚烫。

  最壮美的词句──“忠诚”

  2000年7月一天的傍晚,他翻越察尔瓦山时,突然从树丛中跳出两个劫匪,嚎叫着要他把钱和东西都交出来。他本能地向前跨出一步,用身体护住了驮在马背上的邮包,大声喝道:“我是乡邮员,是为党和政府服务的,是为乡亲们送信的。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说着,他抽出随身携带的柴刀,死死地盯着劫匪。两个劫匪一时竟被这个一身正气的乡邮员吓呆了。趁他们出神的空当,王顺友疾步上马,冲了过去。事后有人送他一个绰号“王大胆”,他说:“其实我心里也怕得很,是这身邮政制服给我壮了胆。”

  这身邮政制服给予王顺友的何止是胆?它给了他一个马班邮路乡邮员的最高品质──忠诚。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忠诚洒满了他邮路上的每一步。

  1995年的一个秋天,王顺友牵着马走过雅砻江上刚刚修建起的吊桥,来到了一个叫“九十九道拐”的地方。这条由马帮踩出的羊肠小道陡峭地盘旋在悬崖峭壁之间,走在这条路上,马的粪便可以直接落在后面的马和人身上,跟在后面的人只能看到前面马的尾巴,路的下面便是波涛汹涌的江水,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掉入江中。

  王顺友小心翼翼地跟在驮着邮件的马后边,一步一步地向前迈,眼看就要走出“九十九道拐”了。突然,一只山鸡飞出来,吓得马一个劲儿地乱踢乱跳,他急忙上前想拉住缰绳,谁知刚一接近,受惊的马抬起后脚便朝他蹬来,正蹬中他的肚子,一阵剧疼之后他倒在了地上,头上的汗水大颗大颗地往下落。过了很久,受惊的马终于安静下来,它回头看着主人痛苦的样子,眼神变得悲哀而凄婉,用嘴一下一下不停地蹭着王顺友的脸。王顺友流泪了,他抬起手向马做了一个手势,告诉它不要难过,他不怪它。一路上疼痛不断加剧,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实在挺不住了,就倒在地上躺一会儿,就这样,坚持把这班邮件全部送完。

  9天以后,他回到木里县城,肚子已经疼得受不了了。邻居用拖拉机把他拉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大吃一惊:大肠已被踢伤,由于耽搁时间太久,发生严重的肠粘连。医生说,再晚些时间,命就没了。经医院全力抢救,王顺友总算保住了一条命,但他的大肠从此短了一截,留下终身残疾,肚子经常作痛。

  20年来,他没有误过一次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和一份报刊,投递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他像高原上的一道脊梁

  跟着王顺友一路跋涉,终于来到了他邮路上的第一个大站白碉乡。路边等候着一群乡亲,见到他都围了上来。有人给他递茶,有人往他口袋里塞鸡蛋,还有一个乡亲竟抱来一只活生生的老母鸡捆到了他的马背上。王顺友像个远道回家的大孩子一样,高兴得牙龈都笑得露了出来。晚上,坐在一户乡亲家喝酥油茶,他对我说:“每次走到乡上都是这样,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1998年8月,木里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暴雨和泥石流袭击,通往白碉乡的所有大路、小路全被冲毁,这个乡几乎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岛。按规定,这种情况王顺友可以不跑这趟邮班。但是,当他在邮件中发现了两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便坐不住了。他清楚地知道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这两份通知书意味着什么。“我决不能耽搁娃儿们的前程!”他上路了……

  王顺友是怎样拽着马尾巴连滚带爬地走到白碉乡,他已记不清了。但是当年接到通知书的布依女孩海旭燕和藏族女孩益争拉初的家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在连日的绝望中打开家门,看到一身水、一身泥、腿上流着血的王顺友,从怀里掏出那封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滴水未沾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哭了。

  现在,这两个女孩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益争拉初的父亲王八金红着眼圈说:“咪桑是一个最忠诚的人,是我们这里离不开的人!”

  2004年秋天,国家组织的为老少边穷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健康快车”驶进木里。木里县残联的同志把通知书交到王顺友的手上,希望在“健康快车”离开木里之前能把它送到倮波乡,因为那里有因白内障而失明的老人。

  当时王顺友正患胃病,可他什么也没说,牵着马上路了。他几乎是一路急行军,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只要两条腿能动,他就不停歇地走。结果,7天的路,竟用4天就赶到了。这时,他已经被病痛和过度的劳累折磨得不成样子了,两手捂着胃,脸白得像纸,虚汗不停地往下淌,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被送进了医院。

  当天晚上,“健康快车”的消息传遍了倮波乡每一户人家,王顺友为送通知生病的消息也随之传开了。第二天一早,乡亲们涌到了医院,一位双目失明的藏族老阿爸,拿着仅有的几个鸡蛋,让人搀扶着来到王顺友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不停地抹泪,嘴里反复地念叨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王顺友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于他的工作。尽管他长年一个人默默地行走,但是他的胸膛间却激荡着大山内外的心声;尽管他身躯矮小,但是他在党和人民之间托起了一条血脉相连的纽带;尽管他朴实如石,但是他又挺立如山。他就像高原上的一道脊梁,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为党和政府做事了不起,为人民做事了不起!

  (《北京青年报》2005年6月3日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田刚)
五、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有人说:“我们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讲发展个人利益的,所以集体主义精神过时了。”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思考提示

  我们现在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市场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以坚持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之相适应。说集体主义精神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肯定市场主体合法追求与获得经济利益。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非但不矛盾,而且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等价交换本身就包含了相互服务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只能通过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良好服务去实现。那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样也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2.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考提示

  人生价值是在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的,每个人的职业理想都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社会作贡献需要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只有为人类作贡献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3.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经反复试验,试验出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水稻,为现代农业作出了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思考提示

  (1)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说明对社会的贡献可分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3)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扎实的工作。

  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有一些人得到快速的发展。对此,有人说,这些人之所以发展很快,是因为机遇好,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你是如何认识的?

  思考提示

  (1)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而机遇就是机会或时机,是客观条件之一,它在人们的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题中观点有合理之处。

  (2)但把机遇夸大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则是错误的,因为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除一定的客观条件之外,主要还需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3)忽视任何一方面或夸大另一方面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5.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演数百场,从事义工服务时间达到数千小时,累计捐款捐物价值300多万元,无私帮助失学儿童、孤儿、残疾人近200人,而他和家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在丛飞病逝以后,某网站上的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也有人认为,丛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应大力颂扬的,因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提示

  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位的。“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不值得颂扬”的说法,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丛飞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服务他人的理想,个人也因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行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值得大力颂扬。两种看法体现了不同的荣辱观,这是由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要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背景: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节省下来的数万元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收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从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信都不写。

  辩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提示

  (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

  (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

  (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理应受到谴责。

  7.讨论:1907年,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他10岁的儿子马克西姆·彼什柯夫也在那里住了一些日子,并在院子里栽了一些花。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高尔基给儿子写了这么一封信: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离开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思考提示

  人生价值必须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可展开讨论)。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急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4-6单元单词(50-60个较难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