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旅游上海闸北门店: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第四节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01:33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识记

  ○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特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理解

  ○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与书本知识、权威思想的关系。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运用

  ○分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深刻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为什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同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能力目标

  (1)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辩证的否定观并不是否定一切,抛弃一切,扔掉书本(相反,学习书本知识是中学生目前首先应当做好的事情),蔑视权威,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敢于怀疑,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2)通过学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3)培养学生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勇于突破陈规旧俗,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大胆寻找新思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2)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一个人来说,创新意味着个人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念、新境界,创新实现了个人的不断进步。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提示与建议: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表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收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开拓创新的意义。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将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则要求我们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在此意义上,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落脚点。

  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把“创新”放到唯物辩证法体系中来?这主要是因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辩证法的本质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见《资本论》第二版序言)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和本质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改变世界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因此,我们把树立创新意识作为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具有总结的性质。

  关于课程标准,我们要作两点说明。一是关于批判性思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具有模糊性。所以,我们采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表述,并把辩证否定观的内容作为知识支撑。二是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我们在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中集中讲过。这里只是突出解放思想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所以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本框分为两目。

  第一目,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第二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关注变化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

  学习这一目,要求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坚持做到既要学好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既要立足实践,关注发展着的实践,又要解放思想,敢于破除落后观念和思想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本框设计了三目。

  第一目,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目,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第三目,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人的实践方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实质之所在。培养怀疑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这一框主要是谈创新的哲学基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这二者都是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分析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这一框是谈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从实践的层面上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与操作建议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第一目,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5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设有一问:“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针对辩证否定的性质,举出几种否定的事例让学生辨析,要求学生了解辩证的否定并不是外力的作用,不是人对事物的否定,也不是外力对它的否定,更不是外力对事物的毁灭或排拒,而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讨论三个递进的问题:(1)我把虫子踩死,大风摧折了庄稼,把一粒麦种磨碎,或者写上一个“A”,然后又把它涂掉等,这些是不是否定?(2)运用第八课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是不是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这样的?(3)“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这是不是辩证法所说的否定?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我把虫子踩死”这是某种否定,这是外来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中断,不是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5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辩证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共有两问。

  第一问:“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这一问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把否定理解为否定一切、抛弃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正像俄国曾经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样,为了明天而抛弃和毁灭昨天的一切,这是错误的。

  第二问:“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应当告诉学生,我们理解的否定观是辩证的否定观,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就是扬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和第二两个探究活动中的否定观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操作建议

  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如果按照“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的那样,结果会怎样?(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是否抛弃了过去的一切?(3)“文革”时期我们对过去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态度?(4)我们身边有没有和“无产阶级文化派”、我国“文革”时期类似的情况?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把否定理解为否定一切、抛弃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主张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有所保留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第三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6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必须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和权威的意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设有一问。

  这一问要求学生回答案例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和案例对我们的启示。事实上,这是一个问题。以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治疗烧伤为例,告诉学生他们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迷信权威意见,勇于探索,刻苦攻关,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们的科研探索工作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因而获得了成功。

  这一案例所包含的原理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原理,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要尊重书本,但是,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尊重人才,尊重权威,但是,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因此,只有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才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是不是迷信专家的意见?(2)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是不是不要书本知识,不尊重权威,抛弃专家的一切意见?(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和权威?(4)你能否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事例,并分析说明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成功的原因在于,不迷信专家的意见,坚持独立思考,刻苦攻关。说明的哲学道理是,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二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6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辩证法的本质,知道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共有两问。

  第一问:“有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状态,有没有永恒的不再被丰富、发展的认识和真理?”以社会历史发展为例,说明社会历史的暂时性。主要让学生理解,世界永远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和社会,真理和人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它们都是不断发展的。

  第二问主要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还会向前发展吗?”这一问可以看作是第一问的继续和提升,是第一问的逻辑延伸。

  操作建议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并认识到,无论是自然和社会,还是认识和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7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共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明确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在人们认识和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敢于怀疑,勇于批判,才能提高认识,才能进步,才能实现创新。

  第二问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常说,不破不立,敢于破,只有破,才能立;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破不立。“破”和“立”既有区别,又要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探讨对于书本知识的怀疑,敢于向书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可以运用的方法有:(1)让学生列举出与教材所引朱熹、陈献章的观点相似的名言警句,深入理解怀疑和批判精神的作用;(2)讨论怀疑和批判、“破”和“立”的关系,从而认识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和批判要以怀疑为前提,从质疑开始。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一目,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教材第78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为学生讲述了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刻苦攻关,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攻克了这一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的故事。此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技创新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设有一问。

  这一探究活动的问题是“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这一关系可作如下理解: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扩大了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可以运用的方法有:(1)由教师选取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视频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2)让学生列举更多的实例,说明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第二目,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教材第79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有一问。

  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制度创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曾经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难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创新能够带来制度的创新和变革。例如,“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新理念,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带动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从而活跃了社会主义的市场,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运用的方法有:(1)复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2)让学生列举30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成果,说明制度创新的意义,进而理解理论创新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先导作用。

  第三目,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9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设有一问:“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在这一问题中,学生首先应当思考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探究活动的材料中。探究活动的材料列出与不同的实践活动相对应的三种思维方式,旨在说明实践方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实践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接着,学生应当进一步思考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操作建议

  本探究活动的问题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建议教师准备典型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思维方式,理解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创新。让学生了解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辩证的思维方式”的必要性,实践方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实践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9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创新不仅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还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设有一问:“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列举人类文化的许多成果,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思考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人民群众创新的结果。除了所列举的文化名著外,其他更多的文化产品,如雕塑、建筑、电影等也都属于文化进步的标志,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可以运用的方法有:(1)由教师选取视频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2)让学生列举更多的实例,说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3)讨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关系,能够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划清界限。

  (三)教学提纲

  框题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尊重书本知识。

  ○尊重权威。

  ○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它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就变成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关注变化的实际。

  ○突破成规陈说。

  ○破除落后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

  框题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2)科学技术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

  ○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

  ○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同的实践方式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提高了人类思维水平。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辩证否定观

  关于“否定”的含义,学生通常会从生活的角度理解,现在要让学生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否定观,就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弄清以下几点。

  (1)明确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就被肯定着。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理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所谓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否定实现了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时,并不是把旧事物全盘抛弃,一笔勾销。旧事物是新事物的母体,新事物从旧事物那里脱胎而来,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理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4)归纳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都是外在的否定,即外部因素对一定事物的打击或破坏,因而否定造成了一定事物的灭亡,是联系的终止和发展的中断。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5)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通常一谈“革命”、“批判”,总会使人联想起完全否定或彻底否定。而在哲学的意义上,“革命”和“批判”是任何创新内在具有的基础性环节,因为没有对现存事物的批评、重新认定,就不可能推动新事物的产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1)“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辩证法看来,世界永远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迟早要被否定的。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事物前进发展的杠杆,它最能体现出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而列宁把它看作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因素。

  (2)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的作用。

  创新作为一种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活动,它需要怀疑与批判精神为其开道。怀疑与批判,就是以辩证否定的观点来对待一切,要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这是创新的内在要求。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待于扩展与深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绝对”、“永恒”之类的东西。因此,对待一切事物都应该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不要为成见和权威的观点所束缚。创新是对已有认识的突破与超越,因此,创新一刻也离不开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二)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把一只昆虫踩死,把一粒麦种磨碎,或者写上一个“A”,然后又把它涂掉。这是不是否定呢?这是一种否定,是一种来自外力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中断。这是形而上学理解的否定。辩证法所说的否定不是指这种情形。

  恩格斯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1995年第2版。)

  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不是事物外在的否定,而是其内在的否定;不是他物对此物的否定,而是从此物自身中发展出来的否定,即此物通过其内在矛盾而达到的对自身的否定。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否定而实现“自己运动”的。例如,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但在生命自身中就包含着死亡的因素。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

  2.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体中生长起来的,是以吸取并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东西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的。因此,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抛弃一切的否定,而是有所保留的否定,即保留旧事物中某些积极的东西于自身之中,从而也就把自己与先前的旧事物联结起来。

  在形而上学看来,要么是肯定一切,绝对肯定;要么是否定一切,绝对否定。因此,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

  “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从零开始,从空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新文化,这是荒唐可笑的。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离开世界文明的大道而出现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但社会主义又保留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中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3.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4.如何正确地对待书本和权威?

  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正确地对待书本和权威。

  我们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5.如何理解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1995年第2版。)

  “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是指要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为任何事物对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对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因素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在现实事物自身中,总是潜藏着内在的矛盾和否定性因素,随着事物自身中的否定性因素的成长,以前现实的东西就会成为不现实的,就会丧失自己存在的必然性、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这种正在衰亡的现存的东西。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否定的理解”,就是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变化,着眼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孕育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新事物的产生和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客观趋势去理解。因此,真正的辩证法决不安于现状,决不是为了“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的辩护工具,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6.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持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术压倒。”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们的观点道出了怀疑与创新的相互关系。

  创新者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在别人不觉得可疑的地方产生了怀疑,在别人不敢怀疑的地方提出了疑问。怀疑与批判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开山斧,没有它们,创新之路将无法开辟。其实,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怀疑、不断创新的历史。哥白尼不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怎能提出日心说?伽利略不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观念提出怀疑,他怎能提出自由落体定律?爱因斯坦不对牛顿时空观提出批判,他又怎能创立相对论?李政道、杨振宁不对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提出质疑,他们又怎能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应于弱相互作用呢?因此,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7.怎样理解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

  “破”和“立”的关系,一方面,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只有破旧,才能立新,要坚持“破”字当头,敢于否定一切旧事物,以新质代替旧质,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另一方面,“破”不是全盘抛弃,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旧事物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8.怎样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敢于大胆质疑。

  有怀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容易发现真理。勤思多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我们要敢于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即使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提出的想法、见解和设计方案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怕。要立足于已有知识,但又不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对已有理论既坚持又发展。

  9.怎样自觉地防止批判性思维带来的消极方面?

  批判性思维在人类认识和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青少年的思维还欠成熟,如果不恰当地运用批判性思维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对常规和传统不加分析的否定,或者批判过头而新的正确结论又不能及时产生。个别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意见,往往是一接触便有一种怀疑和拒绝的态度,喜欢提出和集体决定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意见,怀疑教师讲的是不是科学的,认为家长的意见都是“过时”的老一套而加以抵制。这是违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胡乱怀疑,将会使学生很难产生新思考,获得新发现,我们应该自觉地防止这种倾向。

  10.怎样理解“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无论科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技术的发明,都离不开创新。

  首先,人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是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大自然中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种种现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其中奥秘的欲望,当人们由此去探索,并试图把握世界、理解自然时,科学就开始了它的历程。

  其次,科学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不接受任何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也不承认有绝对完成了的科学认识。科学中内在的这种批判精神,正是促使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其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本质特征。

  再次,科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要求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的创新使科学家不唯书,不唯上,不屈服于外来压力,也不迷信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敢于怀疑,勇于突破。

  11.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例,理解制度创新的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思考长达12年(从1979年底到1992年初)之久,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为闪光的部分之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正是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高速通道,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2.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是指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思考的模式和方法。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容决定了思维的内容,同样,客观事物的特点,也决定了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这就决定了那时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是朴素的、直观的、猜测性的。到了近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的发展与其相适应,而科学的起步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开始的,这就使人们形成了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到了现代社会,大工业的出现、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取代旧的思维方式。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这就告诉我们,实践是思维方式的基础,正是实践的创新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创新。

四、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他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肯定的一面是一种同一的自身联系,而不是否定的东西。否定的一面是自为的差别物,而不是肯定的东西。”当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原有的性质;如果否定方面在斗争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为自身的反面,实现对自身的否定。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所揭示的事物的质的飞跃、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也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肯定和否定这两个对立的方面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所谓相互依赖,是指二者互为前提,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各以其对立的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无肯定即无否定,无否定即无肯定。黑格尔说:“人们总以为肯定与否定具有绝对的区别,其实二者是相同的。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反之,也同样可以称否定为肯定。同样,譬如说,财产与债务并不是特殊的独立自存的两种财产。只不过是在负债者为否定的财产,在债权者即为肯定的财产。同样的关系,又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即是同一条往西的路。因此,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

  所谓相互渗透,是指二者相互包含。一方面,肯定之中有否定,因为事物要维持自身存在,必须通过运动过程才能实现,而运动即是对自身的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之中有肯定,因为否定必须通过吸取和依靠现有事物的某些积极因素才能实现,而这正是对事物的肯定。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无论是事物自身的状态还是人对事物的态度来说,都是如此。认识事物就得首先肯定它是什么、肯定了它是“这个”,同样也就否定了它是“那个”。如果对一个事物只是作出单纯的肯定,而不顾及此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差别,不顾及它的否定方面,那么,这样的肯定就是不完全的、僵硬的、无生命力的。例如,当我们肯定某人所犯的错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时,也就同时否定了这一错误属于敌我矛盾。如果我们不清楚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之间的差别、联系以及它们互相转化的条件,那么,我们对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肯定性论断就缺乏确定性和可靠性,因而是不完全的、无力量的。

  人们对事物作出的任何一个规定都是一个肯定,同时也就是某种否定,因为任何规定都是确定一种界限,肯定某事物于一定界限之内,同时就意味着对于这个界限之外的事物的排斥。我们肯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同时也就意味着对于同它相对立、相区别的社会的否定,即否定(不是)资本主义,也否定(不是)成熟的共产主义。不同时具备否定性的肯定是不可理解的。

  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也就是肯定。光明不是黑暗,某现象正因为不是黑暗才是光明,否定了黑暗就肯定了光明。对谬误的否定也就是对真理的肯定。批评是对错误的否定,而真正善意的批评则是“治病救人”。通过批评否定错误,这是治病;通过批评,让被批评者“恢复健康”,这又是“救人”。所以说,批评这种否定也是一种肯定,不仅从“救人”这种积极的出发点来讲是肯定,而且从开出“治病”的药方、指出克服错误的途径来讲也是肯定。

  恩格斯曾以“零”为例,精辟而深刻地说明了否定即肯定的道理。“零”是对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但它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作为能够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唯一真正的中性数,它本身不只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而且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更重要,有更丰富的内容。甚至温度表上的绝对零度也决不代表纯粹的、抽象的否定,而是代表物质的十分确定的状态。

  (摘自: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辩证的否定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就被肯定着。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所谓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要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否定实现了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时,并不是把旧事物全盘抛弃,一笔勾销。旧事物是新事物的母体,新事物从旧事物那里脱胎而来,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它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抛弃旧事物的糟粕,继承其精华,并把它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扬弃体现着事物发展过程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摘自: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亦称“肯定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揭示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上升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肯定,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则是促使事物发展和转化的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斗争着。否定的方面战胜肯定的方面并取得了支配的地位,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否定的因素发展的结果,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一般来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这时,往往重复出现旧的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不是单纯的循环运动,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螺旋式、波浪式的前进上升运动。由于事物内部新旧两方面的矛盾和斗争,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曲折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新事物可能遭到暂时的失败,旧事物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甚至被克服了的旧事物还会在一定条件下复生。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而新事物的胜利,事物的上升、前进运动则是永恒的,绝对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最初由黑格尔提出。马克思和思格斯总结了当时各种科学的最新成就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身,论证了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普遍规律。

  (二)辅文释疑

  别林斯基说:“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教材第76页)

  这里的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一种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失去这种蕴涵在事物内部的否定性力量,事物就失去了发展和前进的动力,那么事物面对的就不是发展,而是灭亡。也就是说,事物只有在否定中才能发展。在人类社会领域中同样蕴涵着这样的自我否定力量,生产力发展、阶级斗争、科技革命、体制改革、思想解放等都是社会历史领域中蕴涵的推动其发展的否定性力量。失去这些否定性力量,社会历史也就失去了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成为“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种否定力量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发展”和“创新”已被各个国家所普遍认同,并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带给人类“发展”的意识,新的科技革命越来越使人认识到“创新”的意义。懂得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在“创新”中才能求“发展”。这种自觉的否定意识是现代性的显著精神状态,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资料选辑

  1.邓小平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节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进取的和创新的。邓小平理论产生,就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的光辉结晶。

  (1)从否定错误中开辟新道路的勇气。

  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这需要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在这方面邓小平堪称表率。在粉碎“四人帮”后,面对很多人认为毛泽东的话句句是真理,否定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是“砍旗”,就是否定毛泽东思想;面对当时的中央负责同志主张“两个凡是”,邓小平坚决否定“两个凡是”,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最大成果。

  邓小平的创新精神的高明和伟大之处在于:把“否旧”和“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旧的事物,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抛”、“扬”结合。例如,在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以否定命题的形式多次阐发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这样,他一方面是用排除法抛弃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同时又以否定的形式思考和表达肯定的内容。又如,他对贫穷的否定就是对富裕的肯定,对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否定就是肯定社会主义必须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创新是从原有基础上发展、升华来的。这是邓小平创造智慧的过人之处。

  (2)从经典结论中发展新认识的睿智。

  邓小平不拘泥以往的结论,善于对已有的结论根据形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拓展、延伸出新的认识,把过去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境界。

  ──根据形势的发展拓展已有的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正确的结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提高,对这一理论认识也应有所不同,因此,邓小平及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判断,使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结论更符合当代的实际情况。

  ──根据现实情况界定过去的提法。社会主义分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毛泽东对此也有过不同的论述,但从以前的苏联到解放后的中国,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到底处于什么阶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认识。邓小平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似乎与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些“倒退”,但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新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教学》2004年3月邸乘光)

  2.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基本特点(节选)

  其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

  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建国以后的毛泽东,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

  其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毛泽东勇于创新,敢于反对教条主义的最早檄文。建国后,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奴隶主义。毛泽东在1958年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批示中明确提出了“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的口号。他认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死人、活人,都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他谈到不要迷信神仙,不要迷信洋人时说,相对别的星球,我们就是神仙;相对外国人,我们就是洋人。他指出:“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不能抄书照搬。”他号召:“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

  其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毛泽东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态度。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摘自:《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4月吴学东/梁国钊)

  3.掌握创新的方法

  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要树立创新意识,必须掌握相应的方法。

  (1)量变质变方法。创造型人才在知识、技能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爱迪生一生能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主要是各方面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

  (2)类推的方法。如飞机摹拟鸟的飞翔,摩天大厦摹拟人的骨骼等。这种方法要求丰富的联想力和较深的逻辑推理能力。

  (3)数学方法。应用较多的是相加的方法。如生物加进化论(生物进化论)、铅笔加橡皮(橡皮铅笔)等。当然,科学的创新方法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但作为一种方法,其原理基本如此。

  (4)物理方法。如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等。

  (5)化学方法。运用化学原理创造出新的化合物。如诺贝尔发明安全炸药,巴斯德发明消毒法等。

  (摘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年10月)

  4.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

  (1)善于观察,并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表达。

  (2)敢于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

  (3)凡事喜欢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4)能耐心听取别人见解并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

  (5)能发现事物与现象间的逻辑联系。

  (6)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7)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

  (8)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9)总是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启示。

  (10)在学习上常有自己关心的独特的研究课题。

  (摘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年10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急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4-6单元单词(50-60个较难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