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到西安飞机票: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第三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13:27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识记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运用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3)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提示与建议:“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牵牛要牵牛鼻子”蕴涵着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等蕴涵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撰文:《矛盾论》读后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两框。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框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说明我们讲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这里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这当然不是否定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过,当某一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对于这个事物来说是外部矛盾或事物之间的矛盾,对于更大范围的新的统一体来说则是它的内部矛盾,不处在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不构成一对矛盾。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明在讲矛盾特殊性时,只需把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况列举出来即可,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放到第二框第一目(矛盾分析法)中讲述。

  在讲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时,应明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里所说的普遍性既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又是指一定范围内事物矛盾的共同性质,而这同时也就是由矛盾的性质决定的事物的共性或一般。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应的特殊性,则是说不同事物、不同时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同时也是指由不同性质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个性或个别。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框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懂得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分析法,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到这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两框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与操作建议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67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矛盾。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分析说明其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第二问要求分析“自然界喜欢矛盾”这句话中“矛盾”的含义,这里的“矛盾”是与逻辑矛盾不同的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其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操作建议

  本探究活动是为了引出“矛盾”概念。首先要知道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物理课上学到的关于“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也可以由教师介绍自然科学关于光的本质的研究情况。17世纪末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有两种观点:以惠更斯为代表,认为光的本质是一种机械波,由发光体引起,和声波一样依靠媒质来传播;以牛顿为代表,认为光的本质是由发光体发出的弹性微粒所组成。这两种观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光不是波,就是微粒。”意思是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二者没有任何联系。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光量子学说,把两种观点统一起来,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意思是说,一个事物内部总有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谈谈怎么理解矛盾,进而分析矛盾概念。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67~68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矛盾同一性,领会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第一问:“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老子》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诸如: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长短、强弱、刚柔、贵贱、善恶、荣辱、吉凶、雌雄等。《老子》正是通过这些对立性概念的表述,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揭示了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道理。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之所以可以相互依存,就在于它们都以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些矛盾概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水平。

  第二问:“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这个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治、勇、强中包含着乱、怯、弱的因素,在福、荣中包含着祸、辱,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亡地、死地本来都是不利条件,如果指挥得当反而可以取得胜利。因此,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它不会凭空出现。学习并运用辩证法思想,对我们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操作建议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以加深理解。相互依存,是因为矛盾的双方是一个统一体,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互转化,不是随便向其他方面转化,而只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这是因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有同一性,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如果没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没有依存和转化。

  第三个探究活动(教材第68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一问:“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史伯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明不同的事物结合生成万物,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谓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差别才会有统一,重在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操作建议

  教师可以先对材料中引用的史伯和孔子的话作出解释,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和”的基本含义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矛盾统一体)。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和实生物”?为什么“同则不继”?为什么“和而不同”的是君子,“同而不和”的是小人。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谈生活中的感受思考,是不是自己不认识的同学、与自己没有联系的同学就没有矛盾或矛盾很少。也可以结合联系的观点来谈,这样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矛盾概念的理解。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69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悟矛盾的普遍性。共有两问。第一问:“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以庄稼生长、工厂生产和消费、人的生活和生命为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问:“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可以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从中分析说明矛盾的普遍性。

  操作建议

  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让学生想象,世界上有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思维,是不是都存在着矛盾?生活、学习、交往中是不是存在矛盾?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和发问。但教师应给予引导和回答,应从矛盾概念入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0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悟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共有两问。

  第一问:“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体会矛盾的特殊性。以家庭矛盾为例,家家的矛盾都不尽相同,都有其特殊性。这一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并从中深刻理解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第二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这一问主要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包含有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成语或俗语,进行交流或讨论,从中体会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操作建议

  本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材料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包含着矛盾特殊性的三层含义:第一,“每一家庭的矛盾各不相同”,说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第二,“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的矛盾等”,这表明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第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表明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材料中这段话的基本含义,然后再由教师作出概括。

  第三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1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相互联结的关系。

  设有一问:“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个性离不开共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漫画予以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操作建议

  理解这一故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两句话进行分析。一句是“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另一句是“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前者说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个性,后者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事物的共性。通过分析这两句话,最后得出结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所以,“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第四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1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共有两问。

  第一问:“想一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内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内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这一问主要是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同一个矛盾,在一定范围内是共性,是普遍性,进入到另一范围则成为个性、特殊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是共性,是普遍性,但进入整个人类社会,就转化为个性、特殊性。这是由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第二问:“请你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这一问主要为了加深学生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原理的理解。

  操作建议

  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探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为什么可以转化”、“转化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问题。结合事例引导学生领会什么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二者为什么会相互转化,怎样转化?同时也应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这方面的事例,以加深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互相转化原理的理解。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目,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2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共有两问。

  第一问:“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这一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全面分析敌我双方存在的矛盾,作出了先攻打锦州的英明决策,一举夺得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这是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这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自己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这一探究活动,应让学生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认识到,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第二问:“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设计这一问的目的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思考,以加深对主要矛盾的理解。

  操作建议

  人在生活中会面对许多事情和问题,这些事情和问题有时会使我们手忙脚乱,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候该怎么办?例如,每天面对很多作业,先做哪门课的作业后做哪门课的作业,你是如何考虑的?在学校面对学习、体育运动和社会工作,你是怎么安排的?在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样解决的?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弄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学会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3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共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关的哲学结论,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二问是对原理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操作建议

  在进行本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两层意思。一是天底下没有完美的事物,即使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也会有黑子,对于人来说,更是如此。这一层意思是表层的,学生通过阅读探究活动中的材料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我们设计这一探究活动的用意决不止于此。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进一步领悟,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第二目,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3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这一探究活动共有两问。第一问“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主要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对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就无法作出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第二问:“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这一问可以看作是对原理的运用,即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是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操作建议

  由于这一探究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违背这一原理的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离开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或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从而领悟并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性。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74页)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关键。设有一问。

  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论语·为政》中所载,孔子对不同人在不同时候所问的“孝”给出了不同的回答,领悟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应该有不同处理和解决的方法。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

  操作建议

  教师可以从探究活动中所提供的问题──“如何做到孝”入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怎样才算“孝”?怎样才能做到“孝”?探究活动中列举了孔子对孝有四种回答。我们不能把这四种不同的回答对立起来,其实这四种做法皆可称为孝,但由于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孝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有所区别。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领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学提纲

  框题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

  (3)矛盾的斗争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2)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框题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关于矛盾概念

  矛盾概念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第一,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第二,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作为教学难点。第三,矛盾概念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所以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在进行这一概念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矛盾概念的。一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二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前者说的是逻辑矛盾,即人们的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矛盾,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后者说的是辩证矛盾,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性及其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是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从外延上讲,哲学矛盾无处不在,逻辑矛盾可以避免。

  (2)准确把握矛盾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的含义:矛盾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和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理解矛盾概念要进一步理解统一性和对立性或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对范畴的基本含义。

  第一,统一性和对立性的基本含义。

  矛盾的统一性或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同一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可以称作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双方之间的联系,才具有辩证同一的性质。关于矛盾的同一性,有许多术语来表达,如统一性、一致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合作等,这些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矛盾同一性内容的。同时,也说明同一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论表现为何种具体形式,矛盾的同一性都包含着二重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性,即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一方,他方就不能存在。例如,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无所谓错误;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没有战争,无所谓和平。正是这些相互对立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依存,组成一个统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确定性质的事物。

  二是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化合中包含着分解,分解中包含着化合;遗传中包含着变异,变异中包含着遗传;工业中包含着农业提供的粮食、原料等,农业中包含着工业提供的机械、化肥等。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趋势。例如,电转化为磁,磁转化为电;生转化为死,死转化为生;国民经济平衡转化为不平衡,不平衡转化为平衡。这种向自己对立面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这深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关于矛盾的斗争性,有多种表现形式,也有多种术语表达,如排斥、区别、差异、不同等都是对立,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机械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运动中的分解和化合,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人民内部不同利益和意见的分歧,思想领域中正确观点和错误观点的对立等,都是矛盾斗争性的不同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斗争,都是关于矛盾斗争性的差别问题,而不是矛盾斗争性的有无问题。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任何矛盾双方,无论相互依存、相互包含,还是相互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对立双方既不能相互依存,也不能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总是受着一定条件的制约,它不能改变赖以存在的条件,只能适应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它的存在虽然需要同一性这个条件,但始终不受这种条件的限制,它能够改变条件,以至冲破条件的限制,创造新的条件,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转化为新的矛盾统一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联系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一是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依存离不开对立。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日常所讲的“相比较而存在”。依存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转化也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统一的两种情形都离不开对立。

  二是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在统一中对立,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或“斗争”的倾向。统一体破裂,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构不成矛盾,更谈不上“排斥”或“斗争”。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说,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使事物发生质变。

  2.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进一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需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我们把这一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1)矛盾的普遍性。

  第一,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这里主要是对“时时有矛盾”的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常常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些矛盾一开始比较缓和,后来才激化起来,往往就会认为一开始不存在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往往以为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实际上,“时时有矛盾”是说,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无矛盾状态,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当矛盾处于潜在或萌芽状态时,矛盾已经存在,而不是无矛盾状态。一般来说,矛盾往往由初期阶段的双方差异,发展为双方的对立,以至激化,最后达到矛盾的解决。旧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开始新的矛盾运动。

  第二,承认矛盾普遍性的意义。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第三,注意划清几个界限。一是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二是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三是人们不容易察觉的矛盾,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一般来说,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容易察觉,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2)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认识事物。

  第二,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三,把握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列宁说,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区别的。我们认识了普遍性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特殊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转化表现为两种情形。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从时间上看,在一定时期是普遍性的东西,随着事物发展又成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总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

  3.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形式是极其复杂的。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各种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常常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混淆起来,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既作为教学重点,也作为教学难点。

  (1)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有特殊性。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次要矛盾的变化也影响着主要矛盾,促使或延缓主要矛盾的发展或解决。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物发展阶段的推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在一个矛盾体中,不仅各个矛盾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每一矛盾双方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主次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处于从属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是因为,任何矛盾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决定事物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矛盾的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其地位、作用都居于被支配位置,所以,在决定事物的性质中不能起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平衡的,其地位、作用、力量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而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的核心。矛盾分析法的基本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说,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

  要正确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在这里,两点论、两分法、全面性,都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都是指要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全面辩证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问题。重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这是重点论;又由于主次矛盾密切联系、相互作用,要求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这是两点论。就每一矛盾来说,由于其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次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而认识事物必须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本质抓主流,这是重点论。由于主、次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也不能忽视次要方面,这又是两点论的观点。总之,两点论要求分析事物的任何矛盾时要全面地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重点论要求对矛盾双方采取区别主次、轻重,进行重点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两点中包含着重点,两点离不开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两点之外的重点,重点离不开两点。离开重点谈两点和离开两点谈重点,都不是辩证法的观点。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4.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方法又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一含义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第二层意思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这一层恰恰是第一层的落脚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着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因此,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特点,才能把各种事物区分开来,从而正确认识不同的事物。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人们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矛盾,而客观存在的矛盾是具体的复杂的,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不能是主观的、任意的。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矛盾。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才能运用方法。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要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首先,二者是有区别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它从唯物论角度侧重于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炼正确的认识;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它从辩证法的角度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其次,二者又是一致的。二者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离开对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这个前提,事物的本质特征就难以抓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深入体现和必然结果,离开了具体分析,即使是正确的方针政策也难以贯彻和落实。所以,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地对待矛盾。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不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具体问题,这从根本上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一种主观、片面的错误的思想方法。

  (二)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矛盾与对立统一规律是什么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个基本方面,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变化。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指事物自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根据,就在于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内容的中心线索。

  既然辩证法的全部内容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事物的永恒发展的,那么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矛盾观点,自然贯穿于辩证法其他内容之中。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态,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而引起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情况。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是通过新旧事物这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展开的。

  (3)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

  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辩证法作为认识的规律,最根本的就是矛盾规律;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3.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1)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这种基本趋势,是由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决定的,正是因为事物的转化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发展表现为确定的方向性。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双方共同发展,从而使整个事物得到发展;二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一方力量不断消弱,另一方力量不断增强,以至战胜对方,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第二,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二者都不是孤立起作用的。毛泽东说: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它是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不仅是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条主线,而且揭示了世界存在状况的实在内容,是理解辩证法其他问题的一把钥匙。因此,只有懂得了它才能真正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把握辩证法的实质。

  (2)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类的认识秩序,总是首先认识个别事物,逐渐扩大到认识一般事物,从许多个别、特殊的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共同的一般的本质,然后以它为指导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广泛的特殊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已经取得的一般认识,然后再以此为指导去研究特殊事物。人类的认识运动就是这样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5.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二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在实际运用中,一般来说,解决工作的中心、重点、关键问题,属于主次矛盾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认识和评价事物的性质,则要区分矛盾的主次方面。
四、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转化

  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由于相互斗争,一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导致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一般来说,矛盾转化的趋向是前进的、发展的,表现为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但也有个别的、暂时的倒退现象。矛盾的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各向自己对立面的方面转化;二是矛盾双方各自向同自己性质相反的方面转化。任何转化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没有条件,就不可能转化。

  2.条件

  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因此,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事物的条件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有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有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条件不同,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创造条件,使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但这种改造和创造不是任意的,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辅文释疑

  1.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教材第67~68页)

  《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意是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了;因此,有与无,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彼此依赖而产生;难与易,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彼此依赖而形成;长与短,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彼此依赖而体现;高与低,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彼此依赖而存在;音与声,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彼此依赖而和谐;前与后,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彼此依赖而出现。

  《老子》第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大意是说,知道了什么是雄性的强大以后,就要甘于守在柔雌的位置上。知道了什么是清白以后,就要甘于守在暗昧的位置上。知道了什么是荣耀以后,就要甘于守在卑辱的位置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柔弱。譬如说,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但等到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万物草木皆然。军队强大了就会被消灭,树木强大了就会被摧折。

  《老子》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意是说,祸难,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祸难潜伏在其中。

  2.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教材第68页)

  史伯的话见于《国语·郑语》。史伯认为“和就可以产生万物”,但什么是“和”呢?他接着说:“以他平他谓之和”,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会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如土与金、木、水、火的结合就是以他平他,所以,就可以“成百物”;相反,单一的事物在一起,就不会发展(“同则不继”),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这就是“以同裨同”,事物就闭塞不通,无法发展。

  孔子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路第十三》。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依照何晏的解释,“和”是从“思想情趣”方面来说的,君子就其思想旨趣来说,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所谓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唯其“不同”才会成就其“和”;小人相反,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自的私利而争斗,这种逐利的“同”反而致其“不和”。

  3.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教材第74页)

  孔子的这句话见于《论语·为政》。大意是,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但是,如果只是让父母吃饱饭,这一点连犬马都能做到,因此,如果不能心存孝道,恭敬地侍奉父母,与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三)资料选辑

  1.国王画像

  据说,古代有一个国王,长得很丑,只有一只眼睛,一条腿还瘸。一天,他召来全国的画家为他画像。第一个画家想,国王的权威至高无上,国王的尊严不可侵犯,于是,他把国王画得非常漂亮,谁知国王看后大怒,说道:“善于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人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第二个画家一看,便如实地给国王画了一幅,呈现给国王,国王看后勃然大怒,说道:“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画家们个个吓得战战兢兢、魂不附体,谁还敢给国王画像呢?然而,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呈上一幅画像。国王看后顿时精神焕发,喜形于色,拍手叫绝,并赏金千两。国王将画像交给群臣观赏,只见是一幅国王打猎的像,国王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腿蹬在一个树墩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在举枪瞄准。百官看后都惊叹不已。

  2.量体裁衣

  “量体裁衣”的故事说的是,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知名的裁缝,做的衣服非常合体,生意格外兴隆。有一次,一个御史请他为自己做件进宫廷穿的朝服。裁缝给他量了尺寸后,便问御史:“请问御史老爷,你当官多少年了?”御史不高兴地说:“要你做衣服,问我当官的时间干什么?”裁缝回答说:“我并非多嘴,因为一般老爷的脾气是这样的:少年中举,刚上任时,心高气盛,走起路来,往往是挺胸凸肚,衣服就应当前后一样长;如果当官久而将退职,则内心抑郁不振,走路时不免身体前倾,做的衣服就需要前短后长。所以不问明老爷做官的时间,怎么能给您做出称心合体的衣服呢?”

  3.九方皋相马

  伯乐是古代相马的人,但到了晚年,不能再到处奔波劳累,于是秦穆公就请他推荐一位善于相马的人,接替他的工作,伯乐推荐了九方皋。

  九方皋出去三个月,回来报告秦穆公说,在某地找到了一匹千里马。秦穆公很高兴,详细地问马是什么颜色、是公马还是母马等。九方皋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马上派人随同九方皋去牵马。随同的人一看,并不是黄色的母马,而是黑色的公马,于是飞快地报告秦穆公。秦穆公很失望,对伯乐说:“完了,九方皋连是公是母、是黄是黑都搞不清,怎么能认识千里马呢?”伯乐说:“果然有这样的事吗?这正是九方皋比我高明的地方啊!像他这样的人,只看马的内在精神,而不去注意马的颜色和公母。他只看应该看的,而不看那些不应该看的。”伯乐的话音刚落,那匹马被牵了过来,果然是一匹天下无双的千里马。
五、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社会和谐,没有国家,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一派宁静、和平、幸福,与外界迥然不同的世外桃源”,这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生活安乐的社会。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世外桃源”是根本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样的“世外桃源”是不会存在的?用所学矛盾观点对此进行评析。

  思考提示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希望有一个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幻想没有矛盾的社会的存在,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那种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态度是错误的。

  2.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约有200万自杀未遂者,其中包括在校大、中、小学生。如何对由于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模拟:学习和升学压力过大者与劝导者的对话。

  请学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评价。

  思考提示

  本题设置的背景是社会关心学生的问题。通过对话展示进行关爱生命的价值观教育。在思维方式、方法上进行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展现哲学的魅力。建议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正面为劝导者提供哲学论证,让学生感悟哲学的力量。(教师可围绕从实际出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等观点进行点评。)

  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等,都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你还能列举出包含这一哲学道理的成语吗?

  思考提示

  例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画龙点睛等。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思考提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反而适得其反。

  5.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购物交易等。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网吧违规违法经营,想方设法吸引未成年人进入,有的甚至提供含有赌博、色情、庸俗等不健康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面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思考提示

  我们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负面效应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面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学生要学会自觉抵制它的诱惑。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急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4-6单元单词(50-60个较难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