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到马来西亚多远:应试教育就是荒废的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7:30

应试教育就是荒废的教育  

孙云晓

        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也屡屡证明这是一个事实。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其中,总是做第一名的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5%;前10名的30.8%;前15名的15.2%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这样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大多数父母非常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辅导、检查功课,布置额外的作业。调查发现,65.0%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其中,88.4%的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的作业,50.9%的中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的作业。学校和家庭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结果之一是,全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自1999年至今愈演愈烈。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中小学生体质却持续下降。我们不能不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吗?这是在捍卫童年还是在摧残童年?

 

 


        事实上,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太多的童年恐慌。我曾与赵霞合写过论文《童年恐慌: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所谓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为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能够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焦虑心态。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承受是面对压力时是否产生恐慌的重要因素。20056月,宁夏银川市的13岁女孩秀秀,在小学毕业典礼当天自杀。她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说:“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钱。”毫无疑问,秀秀就是死于童年恐慌的一个典型案例。可怕的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成为摧残童年的宣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频繁,幼儿也出现了恐慌。

 

 


        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于20048月在北京举行,该会被誉为“心理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来自85个国家的6000多名心理学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在当2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刘彦好写的《中国孩子缺什么》一文,介绍了学者专家们对中国孩子发展中的隐患的高度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了《中美儿童发展》的报告,她在研究中发现,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中国孩子多变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卡姆拉斯指出,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另一位美教授卡箩尔•亨青格的研究成果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138%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有趣的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在上网的问题上,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许多地方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这已经成为对青少年一代的最大伤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第一隐患。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非常值得警惕和令人深思,因为它反映出一个明知错误而为之的国民共识。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出现了“教育荒废”的严重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越来越重,但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在中国,第一个谈到“教育荒废”的是柳斌先生。19973月,在第二期全国地、市教委主任研修班上,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柳斌先生谈起对素质教育的思考。他介绍说,“教育荒废”是日本政府自1967年对战后20年教育进行反思之后,在80年代中期对当时学校教育所做的批判性概括和界定,是21世纪日本迈向教育改革的起点。日本当局所概括的“教育荒废”的外在表现是:儿童恶作剧、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暴力;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用人方面偏重学历,出现所谓问题教师,学校出现大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荒废”的内在表现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对学校、教师以致整个教育界不信任。日本政府在分析“教育荒废”现象时,指出了两个原因:第一,赶超近代工业文明,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忽视了对精神的关注。第二,学校教育的副作用。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性的形成。由于升学至上的考试,使教育逐步地背离了教育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儿童本身。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柳斌先生的这番话,我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品味了近10年之久。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哪里是说日本?这分明就是在为中国的教育画像!也就是说,由于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重蹈20年前日本教育的覆辙,并且越陷越深。其实,早在1999613,已经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时至今日教育及社会各界尚无彻底的觉醒,依旧没有根本改观。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 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 的一首诗。我愿把这首耐人寻味的小诗,送给每一个父母和教师,送给每一个关心孩子的人。教育的改革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转动,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吧,从自己开始吧,从身边的孩子开始吧。给孩子一个微笑,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幸福的法宝。让折磨人的名次见鬼去吧,把“差生”的帽子通通丢掉,每个孩子都是成长中的巨人,只有糊涂虫才把他们小瞧。新时代的孩子能长出翅膀,放飞梦想才能敢问敢干敢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他们成功的宽广通道。珍爱生命快乐生活,你好我好世界好,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