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厦门 机票:读《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12:16

 

近日偶得一书《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随手翻翻,即被书中所记录的教育家事迹吸引,虽说开学初期教务工作量繁重,常常忙得通宵达旦,但还巧用“零布头”,努力挤出时间将这本书读完。书中记录了大家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等名师,也有大家敬佩的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康岫岩、李希贵等名校长(局长),还也有张思明、张化万、李烈、杨一清、廖文胜、杨瑞清等中青年优秀教师。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读此书感慨颇深,随笔记录点点感受:

感想之一:执着的教育理想。读16位教育家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都是让人信服的。他们都想做最好的老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老师有着独特的解释,他以为:“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李镇西老师在文中写道: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天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境界近。或者干脆“骄傲”一点说,同样是教师,今天李镇西和25年前的李镇西相比,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师”了。当然,和明天相比,和未来相比,今天的李镇西又不能算“最好的教师”,不过不要紧,我还会继续自己和自己比,反正“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感想之二:坚持学习。魏书生先生在《漫谈边教学边研究》一文中写道:我总觉得,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他告诫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要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泯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他常常想,教师学理论有点像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魏书生老师以为,教书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其他学科的书籍。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从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只有看多家之言,才能使自己有可能掌握必要的进行教学研究的理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研究少走弯路。

感想之三:亲近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他的长处是对学生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关于亲近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得好: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不是那种表面上蹲下来说话,李镇西老师强调:蹲下来说话,你心没有蹲下来,身子蹲下来那只是故作姿态而已。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感想之四:聚集课堂。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磨擦力的。但是,没有磨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在《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中顾泠沅教授写道: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课堂的研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工程式研究到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从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的两方对峙到成为前进中的两极张力。人们的研究正在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全面关注课堂学习的格局,甚至于有专家提出“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看,“聚集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所以校本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无疑是重中之重。他很赞同教师的研究指向自己的工作实践――他们所熟悉和钟爱的学校、课堂和学生。

感想之五:坚持写日记、随笔。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比较好的积累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魏书生老师尽管工作繁忙,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记日记。魏书生老师以为: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和鼓励相比,作用更大。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能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魏书生老师以为:写日记,积累素材,这都仅仅是搞科研的准备工作。搞科研,主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就是写文章。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位教师都具备进行研究的机会,但有机会是一回事,有没有科研能力另一回事。写文章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机会他的工作多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李镇西老师在他的随笔中还谈到,他每天坚持完成好“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