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到厦门的旅游:企业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5:20:08

企业基础管理指南

 

为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管理、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包括企业治理制度、战略管理、组织职能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会计财务与内部控制、生产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十个方面。这十方面均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依照法律规范企业运作的基本要求;(二)向企业推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三)倡导企业采用国内外最新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

企业可根据自身内外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检索和选用。

一、企业治理制度

(一)企业严格执行《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建立企业治理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1、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规定依法成立,合伙企业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依法成立。

2、企业按照《公司法》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

3、按照《公司法》,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公司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的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以及相关法律规制的外部治理机制。

4、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5、根据《公司法》,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可以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

6、根据《公司法》,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必须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或股东会,下同)决议。

7、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8、股东大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

9、根据《公司法》,企业必须全面建立法人治理监督约束机制,以便对企业法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全面审计制度,对企业法人每年的工作,必须认真进行年度审计,作为评判企业法人工作绩效的依据。

10、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决定,可以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事务。其他合伙人不再执行合伙事务,不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有权监督执行事务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的情况。

11、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被聘任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当在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内履行职务。被聘任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超越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履行职务,或者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建立公司内部分权制衡机制,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1、落实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

2、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并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董事会代理对企业资产的支配。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

3、由股东大会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负责监督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状况,并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具有监督约束的作用。

4、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并选拔委任合格的经理人员管理企业,同时负责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

(三)倡导企业采用新理念,加强民主管理、约束与监督。

1、公司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公司的民主管理,完善董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工会的制衡机制

2、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建立独立董事的提名和任免机制与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独立董事的职能主要在于定期参加董事会会议,监督执行董事正确行使职权的职能,加强对执行董事和管理层的监督,为公司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4、确保独立董事的内部监督有效性,在保证独立性的条件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独立董事人数保证其立场的客观性。确保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5、家族式企业、合伙企业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转变,可以由单一家族产权结构向产权主体多元化、流动化产权结构转换。

二、战略管理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加以实施,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1、企业不得进入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业,同时应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一些国家有限制性要求的产业,企业要取得市场准入资格才能进入。

2、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或者并购等行为以实施其战略时,要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如《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

3、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实现有序、良性竞争。

4、进行海外投资决策时要遵守对方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企业战略的制订、执行和控制体系。

1、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把握发展趋势。企业应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切实把握企业的经营环境、本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和变化趋势,明确企业发展的机会与面临的挑战,全面分析、掌握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

2、确定科学的、合理的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将研究战略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设立专门机构协助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企业战略制定与监督企业战略执行;中小型企业应将研究战略管理列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并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必须突出主业的发展、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

3、做好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大中型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的步骤、方法进行,并尽可能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外部机构或专家进行;中小型企业应尽可能按照可行性研究的步骤、方法组织企业内部有关员工进行论证。

4、建立战略决策的民主制度和责任制度。大中型企业对于重大的战略决策,应由企业决策层集体决策;中小型企业对于重大的战略决策,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体决策。企业对所做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必须形成书面的文件并归档保存。对于致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的战略决策,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5、提高企业的战略执行力。企业应制定战略执行的计划,具体落实战略方案。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可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来配置各方面的资源,并应高度重视己制定的企业战略的贯彻落实。在环境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之前,企业不应轻易改变业已制定的企业战略;在环境确实发生重大改变时,企业则应启动应急计划或方案。

(三)倡导企业关心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战略管理的观念与技术。

1、倡导大中型企业关注核心能力的培育,促进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中小型企业关注基本能力的培育,促进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2、倡导大中型企业采用战略联盟,实现“双赢”或“多赢”;中小型企业采用柔性生产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3、倡导企业使用平衡计分卡,提高战略执行的效果。

三、组织职能管理

(一)企业应遵循《公司法》等规定设立组织结构,明确企业内部的职能、职责、权限,确保组织管理规范有序。

1、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应遵循《公司法》设立组织结构,上市公司应按《公司法》的特别要求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立。

2、根据企业规模和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管理层级数与管理幅度。

3、针对不同企业层级,明确不同的工作职责划分,建立分工合理、指挥有序的企业工作环境。

4、合理划分企业的直线职能与参谋职能,建立权责清晰的决策模式和专业化的决策服务机制,在确保决策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决策效果。

5、在制度上对企业各项专业职能工作,进行横向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安排,保证企业各部门工作的整体高效。

6、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到指挥领导有序、授权充分而适当、责任清晰有约束、信息沟通快速准确、分工合作规范有效。

(二)在组织结构服从战略的前提下,选择适合企业的组织模式,建立正式的组织规则和制度,培育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1、企业应该根据组织结构与行业环境等之间的匹配关系,确保组织内部行为与外部环境变化间的动态均衡。

2、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业务技术特征等因素,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模式(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组织结构和不同的混合模式等)

3、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根据企业所处的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

4、建立正式的组织规则和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工作说明、规章与政策等,建立企业行为准则。

5、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培育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三)倡导企业把握组织变革趋势,以赢得企业竞争优势。

1、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变化,企业可以合理的压缩管理层级,发展扁平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整体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组织运行成本。

2、由决策的集中化向分权化管理方式转变。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重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授权机制,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

3、适应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合理运用流程再造技术,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组织模式。

4、根据企业技术、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转化,进行企业文化重塑,引导员工的动机、技能、价值观与企业变革保持一致。

5、创建学习型企业。从强调规范化到重视企业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创造性思考的环境,形成合理的知识发现和传递机制,提高对竞争和市场的反应能力。

6、合理导入网络型组织、无边界组织、虚拟组织模式,以不同的组织内外部合作或联盟来实现信息和知识的迅速传播和共享,提高企业的竞争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四、技术创新管理

(一)遵照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定和创新政策,推动企业产品或工艺创新。

1、遵守《专利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既要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又能及时保护自身权益。

2、充分利用国家与区域己颁发的创新优惠与支持政策,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益。

3、出口产品的生产和贸易需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及进口国法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

(二)运用技术创新思想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企业要成为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要积极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通过对市场的把握牵引创新活动的方向。市场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和顾客需求是企业追求创新的根本动力,创新成果是否实现商品化生产是检验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变化,灵活的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3、建立企业研究与开发(R&D)机构。大中型企业应建立企业研究与开发(R&D)机构,条件具备的要建立技术中心。中小型企业应有专职的研究与开发(R&D)人员,并有一定研究与开发(R&D)的装备、经费,同时要注意加强同相关科研单位和大学的技术交流合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破除依赖思想,尽早开展以我为主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要舍得在研究与开发上投入人才和资金。大中型企业应逐步掌握所在行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切实提高竞争力;中小型企业要积极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尽可能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

5、加强企业研究与开发队伍建设。企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企业创新人才的待遇,尽量满足人才的需求,其中首要的就是要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企业应建立起宽容失败的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遭遇挫折,失去继续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和勇气。

(三)倡导企业关注前沿技术研究,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1、倡导企业建立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创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2、倡导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3、倡导企业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4、倡导企业在条件允许下采用虚拟制造,实现创新产品的有效生产和经营。

5、倡导企业重视技术整合,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人力资源管理

(一)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规定,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在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双向选择的原则下,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法自主决定招聘职工。禁止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2、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职工培训、休息休假、劳动定额管理以及女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做出规定。

3、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严格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法制化、契约化。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依据劳动合同协调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做好劳动合同变更、续订、终止和解除等各项工作。  

4、建立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可在劳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集体协商制度,依法由工会或职工代表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不得低于依法确立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5、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国有企业要严格按照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政策制定职工工资。对已经完成公司制改建的非国有企业,可以不再实行工效挂钩政策,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与职工代表协商确定职工的劳动报酬。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闽政[2005]12号)的规定,严格执行福建省最低工资标准。

6、企业应根据国家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工资支付制度,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并把对职工个人的工资收入支付与履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义务相结合,严格代扣代缴职工和经营者个人所得税。

7、根据《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有关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企业工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撤并。企业工会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协调企业劳动关系,推动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8、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城镇企业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年修订)》(国务院令262号),逐步建立完善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按时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

9、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依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福建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10、企业应当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制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规划。企业应当承担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费用。

11、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企业可以依法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企业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

(二)加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运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现状,科学地预测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确保组织战略目标和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2、建立规范的招聘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招聘原则,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时编制招聘计划,选择合适有效的招聘渠道和方式,做好招聘人员培训及招聘评估。

3、构建包括绩效目标与计划、绩效辅导与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的绩效管理循环系统。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晋升、劳动报酬等挂钩。

4、实施全面薪酬管理。建立全面薪酬管理理念与指导原则,将公司经营战略与全面薪酬管理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薪酬管理的规划与设计,实施多元化的薪资架构管理。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5、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必须与其职责、贡献和企业效益挂钩。在监督约束机制健全的企业,通过严格考核,对经营者可以实行年薪制等分配方式。上市公司可依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要求,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6、构建与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树立以战略为导向,以业务为核心的培训指导思想。围绕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培训,建立以“员工”为中心,以“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评估落实”为基本点的培训体系。

7、员工职位异动管理。企业必须依法建立一系列明确的晋升、调动、降职、辞退、退休以及纪律处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有效的实施员工职位异动管理,帮助引导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8、劳动关系管理。兼顾各方利益,重视员工的人力资本,将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一样放在首位。建立预防为主、协商为主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保障员工的安全、隐私、自尊,提高员工生活质量。

(三)倡导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革新。

1、倡导实施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并将企业使命、愿景、战略目标转化成可执行的绩效指标体系,实施为企业、投资者(股东)、客户、员工、社区和战略伙伴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

2、运用先进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采用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通过系统获取关于组织体系、薪酬福利成本、人力资源状况等静态数据,也可以获得各种变动信息来进行趋势预测,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

3、倡导企业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服务。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以此来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并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以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

4、倡导建立政府、雇主组织、工会组织三方协商机制,解决劳动争议。

5、倡导人力资本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做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六、市场营销管理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

1、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应遵循《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遵守公认的商业伦理道德,规范自身的竞争行为。

2、企业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应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按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与消费者进行交易。

3、企业在使用计量器具时,应严格遵守《计量法》的规定,不得破坏计量器具的准确度,欺骗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4、企业在为产品或服务进行定价时,应遵守《价格法》的规定,严守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企业应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获取成本竞争优势,在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取合法利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准确记录与核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得弄虚作假。

5、企业应遵循国家《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防止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属于不正当竞争的倾销行为。

6、企业发布广告时,应遵守《广告法》的规定。企业广告应当真实、客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企业广告不得含有任何虚假、夸大、不实的内容,不得欺骗、引诱和误导消费者。

7、企业进行促销时,应按照《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的规定,严禁通过各种虚假促销的形式欺骗、引诱和误导消费者。

8、在渠道管理上,企业应遵循代销法规、特许经营法规以及直销法规等规定,规范渠道经营,保障渠道成员的合法利益。

9、对涉及到批发、零售商的企业,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严禁通过进场费等形式向企业乱收费。

10、企业招标投标活动中应遵守《招标投标法》,任何招投标行为都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11、企业在使用商标时,应严格遵守《商标法》的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不得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不得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不得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不得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

12、企业在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时,应严格遵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企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13、企业在技术运用以及产品推广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专利法》的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侵犯其专利权和假冒他人专利的,不得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

14、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时,应当遵守《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口关税条例》,依法纳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15、企业在销售开展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电子商务、结算等法规,依法进行现金结算、支付结算管理、票据结算、非票据结算等。

(二)遵循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基本流程,科学开展营销管理。

1、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并按照上述理念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目标、使命和经营战略。

2、企业应依据经营战略,按照自身资源和能力,制订恰当的营销策略。企业营销策略应与经营战略之间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

3、通过有效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机会,通过消费者研究,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选准企业的目标市场,明确企业营销理念、产品、品牌和形象的定位。

4、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应付竞争,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设计营销策略组合,确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

5、设计合理高效的营销组织。根据经营战略目标和履行营销职能的需要,建立健全、有效、协调的营销组织结构,确保营销策略的实施。

6、加强营销计划执行与控制。企业应根据营销计划明确营销目标和方向,通过目标管理的方法,组织实施营销计划,进行营销的控制,实现营销目标。

(三)审视度势,倡导引进适合企业的先进营销管理理念和方法。

1、关系营销。关系营销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企业独特资产及营销网络,用以应对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化竞争模式,改变过去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关系营销使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建立互利业务关系的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分销商、政府、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建立了多赢的关系网络,保证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财务绩效。

2、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是维系客户、建立客户忠诚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应依据自身条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客户数据库,分析交易记录,加强客户资信评价,分析客户行为,了解客户需求,加强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快捷和系统的解决方案。

3、交叉营销与交叉销售。市场中不仅存在着竞争,而且也有合作。交叉营销是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签订营销协议,达到共享销售渠道、客户以及其他营销资源,实现销售共同增长的一种营销模式。而交叉销售通常是发现一位现有顾客的多种需求,并通过满足其需求而实现销售多种相关的服务或产品的营销方式。

4、绿色营销。在食品安全卫生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绿色营销代表了时代需求的潮流与方向。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习惯与需求,将绿色环保主义作为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观导向,以绿色文化为其生产理念,力求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所做的营销活动。

5、内部营销。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可以采用内部营销的模式,企业部门按照流程分解形成上下游关系,上游部门应按照对待顾客的方式,对待下一个环节,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的顺利进行。

6、整合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传播(简称IMC)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以由外而内的战略观点为基础,为了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营销传播管理者为主体所展开的传播策略。企业在制定各种营销策略包括广告、促销、事件营销、公共关系等计划时,应遵循统一的理念,传播行为应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理念能够准确、连续、一贯地传播给消费者。

7、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已成为未来销售的主流。充分发挥网络营销在供求联结、交易数据采集、用户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研究消费者行为、竞争对手策略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B2C、B2B等新型营销模式。

8、文化营销。文化营销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是有意识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营销传播当中,为企业品牌注入独特的企业个性。第二层是运用消费者对各类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有意识地通过文化氛围的塑造,来提升企业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内涵与价值。

9、顾客满意度管理。注重顾客期望和顾客满意,重视顾客消费体验和顾客满意度,将顾客忠诚度作为评价营销业绩的重要手段。

10、员工满意度与服务营销的结合。在服务营销中,把员工满意度作为客户满意度的源泉。通过员工满意度管理,把握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和公司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方法。

11、品牌管理。针对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环境,采取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选择以品牌创造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模式。围绕品牌管理要求进行全面的营销体系变革,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构建品牌资产、确保品牌可持续发展。

12、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管理。针对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市场特点和阶段转换,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13、渠道冲突管理。渠道冲突可以简单的分为良性冲突与恶性冲突。虽然渠道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渠道的一种活力,但更多的时候它展现的还是极具破坏性的一面。为保证对渠道的控制力和加强对中间商的忠诚度,采取有效的化解措施是必要的。

14、赞助营销。企业在传播自身价值和理念时,可以通过赞助重要事件的方式来实现。赞助营销比广告更有亲和力,是企业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传播工具。

15、饥饿营销。企业不应总是让顾客感到吃饱了,适当保持消费者的饥饿感,可以促进企业的销售,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控制产品的市场供应量,保持市场供给的适度不足。

七、会计、财务和内部控制

(一)严格执行《会计法》,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和完整。严格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

1、各类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大中型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应当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应当严格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审批标准,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和完整。

2、严格执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依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帐簿记录等资料,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保证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反应的信息真实、完整。

3、上市公司以及有条件的其他企业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合理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帮助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4、境外上市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当尽量考虑与国际会计惯例以及上市所在国的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降低财务报告转换成本,满足不同国家资本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要求。

5、企业应当依据《企业财务通则》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

6、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制定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

7、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严格现金收支管理,实行结算账户统一归口管理,杜绝资金账外循环现象。

8、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防范坏帐风险。

9、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物资采购招投标制度、存货储备保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产减值准备及核销管理制度、账销案存管理等制度,夯实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10、规范企业的筹资管理。严格筹资的授权审批制度,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确保筹措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11、规范企业的投资管理。严格投资的授权审批制度,企业对外投资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长期、重大的项目的决策必须经过公司董事会集体审批,并实行联签制度。及时跟踪投资项目的状况,防范投资风险。合理安排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算,培育并巩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司的品牌和商誉。

12、企业采用股票、债券等形式进行证券筹资和投资活动,应当遵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13、处理好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一方面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审计委员会,开展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防范企业错误和舞弊的发生,降低错误和舞弊的危害,并提高企业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连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一并提供给报表使用者。企业必须向注册会计师提供有关财务会计资料或文件,不得妨碍注册会计师办理正常业务。

(二)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理顺管理流程,加强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提升会计信息对企业决策的支持力。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优化成本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提升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

1、企业应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相应的具体规范要求,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确保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建立适应本企业行业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流程,提升内部控制效果,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防范风险,提高战略决策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2、企业应根据决策的需要,对产品成本、费用等会计信息进行重新分类加工,为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战略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

3、建立财务决策制度,明确决策规则、程序、权限和责任等,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4、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制定预算制度时,应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预算规范有关要求。

5、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经营者、投资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按照风险与收益均衡、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弱点,控制财务风险。

6、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实现对应收帐款的全过程管理。企业应针对应收帐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并完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在利用信用工具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有效控制坏账风险。

7、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和目标成本管理,引进跟踪市场价格的内部转移价格核算体系,完善成本的差异分析和反馈制度,控制企业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8、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企业根据行业和自身具体情况,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制定危机管理方案。

9、实行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应当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加强对全资、控股子公司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对内部各单位实行统一结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倡导企业采用内部控制和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和成本管理的水平,最大限度提升企业效益。

1、条件成熟的企业,在全面引进应用资产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对资产实行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从资产的战略规划、前期可研、设计管理、基建投资、资产形成、运行维护、大修技改、资产退出发生报废、毁损、退役等整个生产周期过程实现有效的控制,努力降低资产全周期成本费用。

2、企业应展开战略成本分析,在作业成本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进行成本决策和控制,包括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控制存货采购成本,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库存并降低信用风险。

3、将企业的管理方法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将标准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平衡记分卡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等管理手段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实现管理提升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

4、中小成长型企业在进行内控制度和内控流程的设计时,可以根据企业的业务特征,把握关键控制环节,将流程适当简化,在实现控制风险目标的同时提高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八、生产运营管理

(一)按照生产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日常生产运营工作。

1、企业应根据《劳动法》、《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及相关行业、地方的生产运营管理法律法规筹措生产所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资金等资源。

2、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法》、《公司法》相关部分及相关行业、地方的运营管理法律法规进行生产计划、组织与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3、企业应按照《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综合性生产运营方案,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

(二)完善生产运营系统,做好日常监控。

生产运营系统由人员、机器设备、原料、工艺方法和环境等五个要素构成,企业应保证这五个要素满足规定的要求,并在受控条件下生产。

1、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的有关信息,根据均衡生产的要求制订科学的生产计划并按生产计划实施调度。

2、企业应做好生产人员(即现场所有人员)的管理,包括做好上岗、转岗以及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安排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上岗,严格把握特殊工序人员的技能要求,同时注重生产一线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提高能力、意识、及操作水平,有效提高生产人员的整体素质。

3、企业应有效管理操作对象——机器设备(即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根据班组、车间、公司三级保障的要求制定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度,保证设备处在良好运行的状态。

4、企业应保障机器设备处于有效受控状态,建立工装模具、检测器具和设备的台帐,及时做好运行维护与维修、校准等记录,以便制订保养与维修计划。

5、企业在生产原材料(即物料,半成品、配件、原料等形成产品的物资部分)选择上,应使用合格的或经过处理后能够满足产品要求的原料,避免因原料问题造成产品不合格。企业应做好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应商的数据库,原则上从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选购所需物资并做好进货检验。

6、企业应保证货物和在制品处于有效受控状态,货物的储存条件和管理应满足货物的性质要求,建立货物台帐,做到先进先出、帐物一致。对在制品实行严格管理,尽量减少在制品数量并对在制品实施严格管理,保证只有合格的半成品才能流转到下一个工序。

7、企业选择的工艺方法应满足工序能力的要求。企业对新上的生产系统应该通过试验设计确定科学的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对已经在运行中的生产系统也应该定期进行工序能力的审查,保证工序能力满足产品规格要求。企业定期进行工序审核,确保工序处于稳定合格的状态。

8、企业应根据产品与工艺的性质提出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并实施监控,保证生产现场规范有序,实施安全文明生产。

(三)倡导持续改进生产运营系统

1、增强改进意识,提倡员工在各自岗位上自发的改进活动,包括对设施的维修与可靠性管理、产品质量以及整个生产系统的不断改进。

2、倡导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现代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两个“轮子”结合并行,在充分应用供应链资源的基础上,在现有设计和生产系统嵌入CAD、CAPP、CAM、MRPII、ERP、CIMS等技术以提升信息化水平,保证设计与生产运营系统的质量、效率和灵活性,实现敏捷生产。

3、提倡实施“5S”管理,引入丰田生产方式(TPS),全面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实现要素零库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九、质量管理

(一)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确保生产和经销产品的质量,落实产品责任制度。

1、按照《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要求,按标准组织生产,严禁无标准或不按标准生产。凡生产涉及到强制性认证、涉及人类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和3C认证的规定,并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严格管理。

2、许可证类产品,应遵守《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获得许可方能生产。企业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并定期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交报告,严格遵守其管理要求。

3、按照《计量法》的要求,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完善计量检测手段,严格对计量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实施生产全过程的计量检测。

4、出口产品的生产和贸易需遵守《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进口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尽量获得进口国或地区的产品和管理体系认证。如美国UL认证,欧盟CE认证,日本PSE认证等。

(二)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1、企业要以满足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社会等相关方的需要作为管理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族国家标准,开展GB/T19000idt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贯彻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全员参与,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及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3、汽车、软件等行业贯彻QS9000、ISO/TS16949、CMM等质量管理标准。需要时进行认证,对外提供质量保证能力的证明。

4、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不断改进产品和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倡导“卓越绩效模式”与6σ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

1、倡导质量经营思想,引进“卓越绩效模式”。将质量工作纳入企业的经营战略框架中,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建立企业的管理体系,实现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和经营结果的协调推进,并通过测量、分析实现不断改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制造创新的产品、促进新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

2、树立“大质量”的理念,将质量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用质量理念引导和规范技术创新活动,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

3、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推行零缺陷管理、6σ管理和可靠性管理,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降低经营资源成本来实现质量经济性管理。

4、运用质量机能展开(QFD)和并行工程等产品或服务全过程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实现市场、创新、设计与开发、制造和顾客满意的综合集成。

十、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一)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等规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确保安全生产。

1、许可证类企业,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其管理条件。
    2、按照《劳动法》等有关规定,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未经安全生产教育的职工不得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3、劳动安全卫生与工伤保险。企业必须按照《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的规定,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为所有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企业应将参保情况及时在本单位内公示。

企业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定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4、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施。企业在建设项目中,严禁采用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施。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规定,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开展综合利用。

5、贯彻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执行总经理(或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保证生产服从安全的需要,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6、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使用新设备时,应根据《安全生产法》第22条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工艺、技术、材料和设备,从源头上堵绝安全隐患。

7、应避免因工作生产环境和管理条件的欠缺,而导致的生产安全问题。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安全生产法》第29条,对生产设施、设备的定期安全检查;

(2)设施、设备的设计和配备以生产安全为前提;

(3)彻底地贯彻安全教育与培训;

(4)安全生产手册的制订与实施;

(5)身心健康的定期检查;

(6)危险、有害物品的发现;

(7)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尤其是“整理、整顿”的坚决贯彻。

(二)贯彻ISO14001和OHSAS18001标准,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1、建立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用“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PDCA方法。关注对重大环境影响以及重大安全隐患的评估和控制,确保法律法规的符合性,预防环境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环境和安全风险,并持续改进环境和安全的绩效。

2、ISO14001和OHSAS18001提供了系统分析的管理方法,通过与ISO9001标准相兼容,可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模式。

(三)倡导清洁生产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

1、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方法,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积极申请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通过参加合作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环境技术,从而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通知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