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货运物流公司:[转帖]道教内丹修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53:39
道教内丹
内丹是与外丹相对而言的,它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的运用为“火候”,以在体内结成的“圣胎”为内丹。内丹的根本要求是性命双修。性即心性,命即精气。内丹的终极境界是阳神出壳,与虚空同体,与大道合真。
第一篇  道源
导 论
道教内丹修炼,以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究其渊源,则始于伏羲、黄帝,开宗于老子,创立于尹喜、张道陵、王玄甫,发挥于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刘安、河上公、魏伯阳、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阐扬于唐末五代之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兴盛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陈致虚等,继传于明张三丰、陆西星、清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黄元吉、赵避尘等,承扬于当代仙学大师陈撄宁,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伏羲时,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养生修炼。
黄帝时,王乔、赤松子“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黄帝自身则有“移精变气”同上。的切身体验,并问广成子“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心清。无劳无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为上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春秋战国时,内丹修炼术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内丹修炼的开宗者,因为老子将内丹炼养归就于一个“道”,并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后代内丹修炼者,将其“道德”思想体系,“虚”“无” “静”“观”“精”“炁“神”等概念,“致虚”“守静”“守一”“坐忘”“心斋”等功夫,视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并将老庄颂扬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圣人、贤人视为内丹修炼的榜样。
当时有周朝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服日月精华,隐德修行,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尽传“道”“德”修炼之法。后人称因尹喜形成的内丹派为文始派,并认为是内丹修炼的最高派别。
尹喜得道后,将其传给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创立少阳派,从而成为内丹修炼的最大法派。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广泛吸收各种内丹修炼术,如《太平经》中的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的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中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以及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从而成为内丹修炼实际的开创者。
内丹找到归属以后迅速传播开来,东华帝君一传太极仙翁葛玄,二传正阳帝君钟离权。葛玄得道后,又传丹法于郑隐,郑隐传葛洪,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魏晋南北朝时继续往下传承。当时内丹著作有《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五千文经序》《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等经典,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精等修炼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内丹修炼术。钟离权得道后,悉传弟子吕洞宾,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内丹盛行的情况下,极大地弘扬了内丹修炼的精华,使得后世诸多丹家均奉他们为开山祖师。吕洞宾得道后传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刘海蟾、王重阳、程济明、麻衣道者等。
刘海蟾得道后传张伯端,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南派”。王重阳得道后传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刘仙姑,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北派”。此时还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之“中派”,陆西星之“东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阳、柳华阳之 “伍柳派”,张三丰之“隐仙派”,赵避尘之“千峰派”,他们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宋元以后进一步地向更深层次地发展。
道  祖
道祖为中国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为春秋时的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 “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而到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后见周室衰微,于平王三十三年 (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莫知所终。
秦汉以来,老子逐渐被神化。东汉明帝、章帝之际 (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生的神人,并与“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道祖,尊《道德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并宣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见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称。至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长期受到了世人的尊奉。延熹(158—167 年)八年(165年),陈相边昭《老子铭》云:“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世类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锐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这一年(165年)汉桓帝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次年(166年)祠老子于濯龙宫见《后汉书·桓帝纪》。襄楷于延熹中上书云:“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图”见《后汉书·襄楷传》。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老子已成为神而被世人所崇祀。
关于老君的仙迹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魏书·释老志》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之。”
晋葛洪《抱朴子》称他:额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长九尺,耳垂齐肩,穿五色云衣,住金楼玉堂,以神龟为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行四周,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气宇昂轩,威风凛凛。《神仙传》卷一中则称: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言老君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云初三皇时为万法天师;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中三皇时为盘古先生;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号曰温爽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号曰春成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号曰天老;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号曰真子;帝尧时为务成子,号曰茂成子;帝舜时为尹寿子,号曰廓叔子;夏禹时为真行子,号曰李耳,一名禹师;殷汤时为锡则子,号曰斯宫;文王时为文道先生,号曰先生国柱下吏,一云守藏史;武王时,号曰卫成子;成王时,号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妇人腹中,托母姓李名聃字伯阳;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未公;秦时,号曰蹇叔子;大胡时,号曰浮庆君;汉时号曰王方平;大初元年,号曰仲伊;永寿元年,号曰仆人。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 (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漫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君传承谱系的记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人鬼之政。”
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极金阙帝君,姓李 (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笈七签》中说:“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又说:“老君在开冥贤助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中,以法授扶桑大帝,号曰太上无极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太极老君太极真人。”《犹龙传》更为老君加上了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老君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如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时的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周绍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 (前179—前156年在位)降于琅琊,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年在位)汉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 (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授张陵《正一盟威秘箓》;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 (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事迹,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达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达到了至尊极盛。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 (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汝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亲临玄元庙,加号老君‘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宫,又加号老君‘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唐武宗会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数以二月十五大圣道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
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的讳,致称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 ) 六年 (1013 年 ) 八月,颁诏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就道教内丹修炼而言,老子是祖述者。因为在《道德经》中有许多诸如“无为”“清静”“守一”一类的内丹修炼经典名言,成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同时《道德经》中有许多篇章中讲到了内丹修炼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如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 以其无死地。”意思是说,善于修炼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遇到死亡的威胁,犀牛不会用角伤害他,老虎不会用爪伤害他,士兵不会用兵器伤害他,所以他行路时不怕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时不需要甲胄护身。虽然老子很谦虚地说这种情况是听说得来的,但是老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内丹修炼的人,他不仅获得了 102 岁的高龄,而且指出了达到“长生久视”的具体方法。老子提出要想“长生久视”,就要“专气致柔”“比于赤子”“啬宝精气”“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最终达到“载营魄抱一”不相离。这些记载与《列仙传》所称“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完全相吻合,说明老子的修炼功夫已达到了微妙微肖的地步。他所提出的“精气”说,是后来道教内丹修炼启迪的源泉,由此道教提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内丹修炼过程。
文 始 派
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人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一说他原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 (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
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庐,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号曰楼观。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并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交泰霓裳,罗纹黄绶,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传其还以老君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另《汉书·艺文志》还载有《关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传于南宋,标为永嘉孙定家所藏,实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经》。
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因为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著《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由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从内丹角度上看,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庄子·刻意》。如守一,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形,形乃长生。”见《庄子·在宥》。如心斋,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见《庄子·人间世》。由此可见庄子内丹功法的高深。
张三丰为宋、明间道士,名通,字君实,号玄玄子,因为他平时不修边幅,人们又称他“张邋遢”。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仅名字雅号就有二十多个,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点也不一,有说陕西宝鸡人,有说山西平阳人,有说辽宁积翠山人,有说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有说天目山人。又传为张天师的后裔。此间长达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为神仙幻化之举。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称,北宋时的张三丰北赴汴京的一个晚上,梦见真武大帝降临,传授给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强盗打家劫舍,张三丰便用此拳掌打败了这伙强盗。此后,他来到武当山继续修炼拳法掌诀,并将所炼之术定为武当内家拳,不久便以此闻名于世。元明时张三丰改字曰君宝、君实,号玄子。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数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其徒称他“阳神出游”。多次来往于武当山中,结草为庐,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大胜,嘱咐弟子“善守香火”。后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不久便回到武当山,于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此草庐即今之武当玉虚宫,张三丰最终在此炼成九转还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处寻访他,始终不见其踪影。明成祖永乐 (1403—1424年)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觅访张三丰,均不曾遇见。后又修真仙殿,祀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像为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顺(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平时虽专研于武术,但对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颇丰,清人李西月即编有《张三丰全集》,收入《正统道藏》。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虽然创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称“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便是张三丰丹道秘诀的可贵之处。
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因为此派专讲以神御炁,不讲炼精炼炁,也不讲火候药物,所以说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方法。
少 阳 派
少阳派的创立人为王玄甫,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 (太上—金母—白云—帝君),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称之为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龙法授之。后传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说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详。得太上之道后隐修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于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称“紫府少阳帝君”;后显灵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叙述就比较详细,帝君不仅有名有姓,而且有诞辰日、成道日、籍贯、修炼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汉代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部)人,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六月十五降世,十月十六上升。”后传道于钟离觉,即正阳子钟离权。有诗一章载《混成集》,其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
综上所述,东华帝君一般认为是经过:由人而神的过程,即先人后神的过程。但也有生而为仙者,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帝君盖青阳之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于老君,所谓王仙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 !”可见唐以后,东华帝君的地位十分显赫。
元世祖至元 (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就内丹修炼而言,少阳派为最大法派,后世的钟吕金丹派、南派、北派、三丰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内丹派均源于此派,这些派别皆尊他为开山祖师。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样以虚无为宗,而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入手,次第分明。
正 一 派
正一派的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 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 —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 ( 谦之 ) ,刘宋有陆天师 ( 修静 ) ,唐有杜天师 ( 光庭 ) ,宋有萨天师 ( 守坚 ) 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传》云:“ 谙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钟 吕 派
钟吕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是宋元内丹术的肇开者。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五代京兆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一云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贯文通武,长八尺七寸,须髯过腹,目含神光,仕汉为将军,出兵不利,隐遁终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于东华帝君。后又隐于晋州羊角山,与世隔绝,束发为双髻,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道成,天真赐号太极太宫真人。神游人间,变化无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诗颂曰:“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误,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作《破迷证道歌》《灵宝毕法》行于世。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遇东华帝君处;咸阳周曲湾正阳宫即为其故居。
《白云仙表》称正阳帝君曾祖讳朴,祖讳守道,父讳源,当后汉末年皆据要津,有功于国。师少工文学,尤善草圣,身长八尺七寸。仕至佐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谪为南康知军,汉亡复仕于晋,与偏将军周处领兵,失利逃于乱山,得遇东华帝君,遂弃俗入道。
《宣和书谱》卷十九云:“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钟离权著《破迷证道歌》,认为修道应以先天一炁为本,“一炁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铅汞交结,龙虎合欢,子母相会,神炁归根,合于混沌未分真,则金就丹成。这样就能产生仙胎,炼成纯阳之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返本还原太虚同”。强调内丹炼养,创内丹药物、采取、火候之理论,崛起内丹道之先声,故被全真教尊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诏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唐德宗贞元 (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山西蒲坂县(今山西济县)永乐镇招贤里,幻登仕途,屡考不第。后游沣水之上而遇正阳子,历经“十试” 后,始知“黄梁梦觉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于正阳子,后隐庐山修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时有诗选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曾在邯郸逆旋,授于卢生一枕,又于东邻沈氏家赋诗以榴皮书壁,其灵迹正籍野史中不可胜数。
《金莲正宗仙像传》称其生于唐贞元 (785—805年)丙子年(796年),咸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于长安酒肆(今西安东关八仙宫门前)遇钟离权,经十试皆无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其潜心修炼,百余岁而童颜,故《宋史·陈抟传》曰:“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曾祖讳延之,终浙东廉使。祖讳渭,终礼部侍郎。父讳让,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于贞观 (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入怀而生之。取名绍先,有黑子于左眉角。大如筋头,后变赤色,周岁即能诵读。五岁时,诸子之经无不皆通,二十岁时,娶刘校尉之女为妻,但终不肯近之。既长,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稍麻,三髭须,头顶华阳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绦。貌似张子房,又类太史公状。举进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受父母命赴试于长安,于酒肆中遇钟离权……后改名为岩,字洞宾。……遂游沣水之上,登庐山钟楼。祝融君遇见,知是仙宗,遂传天遁剑法,曰:“余火龙真君也。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洞宾得此剑,游于江淮间,以灵剑斩长蛟。游至洞庭湖,独酌于岳阳楼上,云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荆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于是三月十八日,得见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并之法。年五十三,归享庐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钟吕派丹法以“炼心”为纲要,以“心息相依”为法门,认为心静念止即可以调动体内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药物”,在体内炼成金丹,具体步骤为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等几个阶段。
道教内丹炼养思想,经钟、吕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为成道之途,改铅汞与黄白术为内丹修炼,易剑术为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在社会上影响尤为显著。北宋宣和 (1119 — 1126 年 ) 元年 (1161 年 ) ,诏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 (1264 — 1295 年 ) 六年 (1269 年 ) ,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 (1308 — 1312 年 ) 三年 (1310 年 ) 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南 派
南派亦称南宗,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创始人为北宋张伯端,因其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故称“南派”。张伯端得道后一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此为“南宗五祖”。二传刘永年,刘永年传翁葆光,翁葆光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的陆潜虚、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鳌等。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 (诚),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之张紫阳。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读,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后因株连被岭南充军。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帅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后随诜转至成都。宋神宗熙宁(1068—1078年)二年 (1069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字平叔,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熙宁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传张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倾刻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二人遂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 ?”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常说:“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认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又谓:“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积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于性命之奥也。”
张伯端极力主张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来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其知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穷理尽性”,佛教“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对三教 “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迷设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张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禅宗及儒家思想,认为“三界唯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主张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释曰:“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陆公逝世于成都后,伯端转徒于秦陇之地,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并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于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处厚出任广南漕,伯端又从之。于元丰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天台山,世行九十九岁,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哲宗元(1086—1094年) 二年(1088年),刘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诗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谒黄公冕仲尚书于延平。黄公素传容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其后寄书黄公素,言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书中说:伯端自称从前与黄公素都是紫微天宫中的神仙,号九皇真人。因犯校勘劫运书籍而误,于是被贬谪人间,现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颗星,隐晦光明的有三颗星,他们是用成、冕仲及维扬于先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曰紫元,于公曰紫华,三星神一同被贬官职,现均已复职于漕都。今用成又复仙品,独冕仲身化宦海,本应为人十世,而只九世,终使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溺异趣,无升迁之期,于是紫阳力叙仙契,力欲推拔,指点迷津,而黄公素竟不合而殁,只有自号紫元翁而罢了。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间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龙洞刘道人(名奉真,亦称刘斗子),白日飞升,影响极大。
《神仙传》云:“紫阳自王屋九年功毕复返天台,于江陵遇董凝阳,知亦受道于刘师。及相访于太华,得遇海蟾,同拜钟、吕二师。谓曰:子本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校勘劫之籍不勤,遂与同事三人并谪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潜耀者三,子为紫阳真人,汝南黄仲尚书为紫元真人,维扬于敬伯为紫华真人,今子与于,及一时被遣官吏皆复归清都,惟冕仲沉沦宦海,子可往使觉悟,庶几返原。”
《历代神仙通鉴》云:张伯端字平叔,天台缨络街人,于己酉年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刘师傅,传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即今之汉中紫阳洞,丹成遂返台州。复游于蜀,再遇青华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长生金宝内丹之诀……。
《铸鼎余闻》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张伯诚,临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尽死。二日,虫至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犊盈籍,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 !”因赋诗云:“乃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完,将所署案卷纵火焚尽。以“火烧文书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载:张伯端,天台人,尝入蓉遇刘真人刘海蟾,得金丹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尽言其平生好学,年九十九坐化于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阴符》之机,阐发《参同契》之秘,在内丹修炼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同易参同契》同为“丹经之王”。因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成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号为 “紫阳真人”。
石泰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宋真宗乾兴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苏常州)。石泰喜爱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药济人,不惜酬谢,惟愿植一杏树,久则成林,世人故称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时,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树下。杏林取之买米、布,冬天以之济贫。张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还元篇》(亦称《还源篇》)行世。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说,海蟾传道于张紫阳曰:“异日有为汝脱疆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其后,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发誓再不妄传。乃作《悟真篇》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风道骨之人读之自悟,则是天之所授。”后因事冒犯凤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经邠州境,适逢大雪,遂与小吏俱饮酒肆中,逢杏林来。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众客欢心,遂聚众会饮。酒过数巡,林问其故,紫阳俱告之。杏林道曰: “邠洲守故人也,乐善忘势,不远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缘可免此行。”紫阳恳请小吏,得到许诺,故相与于邠洲。杏林为人师表,一见获免。紫阳感恩不尽,曰: “此恩不极,岂人也哉 !吾平生学道,无所得闻,今将丹法传于子。”杏林遂拜,敬受嘱咐,勤心修炼,大道乃成,著《还源篇》行于世,主张以修炼内丹(亦称“修性命”)为主,积精化气,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内丹。诗曰:“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强调“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后以“金液还丹诀”授与薛道光。于宋高宗绍兴(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诗颂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绍兴三十年(1160年)显真于广东罗浮山。
石泰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号“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府鸡足人。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因雅好“金丹炼养”,遂入道,著《还丹复命篇》《丹髓歌》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云: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留开福寺,参长老修严,严与道眼因缘:金鸡未鸣时如何得这音响。又参僧如环,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饼圆陀陀地。因桔槔,顿有醒悟,有诗颂曰:“轧轧相从响发时,不从他得豁然知,桔槔说尽无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二老然之,自尔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机锋迅捷,字说兼通,且复雅意金丹导养。宋徽宗崇宁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县之青镇,听讲佛寺,适逢凤翔府扶风县杏林驿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发绿朱颜,神宇非凡,夜事缝纫。紫贤心异之,偶举张平叔(伯端)诗曲,石矍然曰:“识斯人乎?”吾师也。备言紫阳传道之由。紫贤乃稽首皈依,请受业,卒学还丹。传授口诀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图之。紫贤遂来京师,弃僧迦黎,幅巾缝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复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诗歌形式论述内丹之法。紫贤道成,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载,有诗颂曰:“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元不在西边。”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现真于霍童山。
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南宋惠州博罗县 (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曾以盘栊箍桶为业,后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黎姥山神人传与“景霄大雷琅书”,勤心修炼,道业大成。以济世教化利人为旨,常捻土为人治病,人称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院事。著有《翠虚篇》行世。宋宁宗嘉定(1208—1225 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飞升。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陈楠惠州博罗县白水岩人,以盘栊箍桶为生,浮湛俗间,人无知者,作《盘栊箍桶颂》。《盘栊颂》云:“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箍桶颂》云:“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后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虚捻土付之,病多辄愈,故人呼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举道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潮阳民家女,苦孤厌,狂易无度,翠虚用雷符熏狐魅杀之。时披发走,日行四五百里,鹑衣百结,尘垢满身,间食犬肉,终日烂醉,莫测所知,而济人利物效应有不可掩者。尝之苍悟,遇郡祷旱。人忧死。翠虚执铁鞭下渊潭驱龙起,须臾阴云四合,雷雨交作,境内沾足,遂为丰年。过三山太义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虚扶笠而济,行钦管道上,群盗拉杀瘗之,后三日盗散复苏。游长沙,冲帅节,执拘送邕州,去数夕又回长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银,越宿吐视,已成白金。乞于其徒,不顾。常自言阅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见之者。潮广中人,常问翠虚觅诗,自口缕缕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书。竟未解其故。有《翠虚妙悟全集》行世,即《罗浮翠虚吟》。以丹法授琼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虚于宗嘉定 (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鹤会罢。说与会主云:“我当来会里尸解。”会里不以为事,遂留四句,命玉蟾题之曰:“顶上雷声霹雳,混沌落地无纵,今朝符路便行,骑个无角火龙。”彼时玉蟾随侍。在漳州梁山,翠虚与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寻其斧,斧亦不见。玉蟾叹曰:“此水解也。”当时有葛县厨在潮州宁乡县见之。翠虚与尉之父为之契,因寄一书使尉归潮达其父,后方知当日在此尸解,在彼见也。
今存陈楠《翠虚篇》,包括“紫庭经”、“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等,均论内丹炼精化气凝神之法,在全真道中影响很大,遂被尊为“南五祖”第四代,尊号为“翠虚真人”。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因出继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宋理宗绍定(1228— 1235年)二年(1229年)生于南海琼州(今海南省琼山)。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通诸经,兼擅诗赋书画。后因任挟杀人,亡于武夷改装道士,浪迹江东两湖、西蜀、闽广。曾赋诗自赞:“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嘉庆(1208—1224年)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管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在,卒于盱江。著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先生世为闽人,以其祖任琼州之日,故生于海南。母以玉蟾名之,应梦也。字以阅众甫,一字如晦。自号海琼子,或号海南翁,或号琼山道人,或号武夷散人,或号神吏。幼举童子,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先生之道,当时士大夫欲以异科荐之,弗就也,自得道之后,蔬肠绝粒凡九年,而四方学者如牛毛。其著书立言之异灵其之处,备见诸书。初先生事翠虚九年,始得其道,翠虚游方外,必与先生俱,逮翠虚解化于临漳,先生乃独往于罗浮、霍童、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日诸山,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与弱少年无异。喜饮酒不见其醉,博洽儒书,究竟禅理,出言成章,文不加点,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至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受上清,行诸阶法。于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配肘间,所至祈祷辄有异应。进言休咎,警动聋俗。姓名达于九重,养素之褒,笑而不受,有愿从之游者,莫得也,有持刃追胁者,先生叱之,其人不觉坠刃而走,先生召之曰:“尔来,勿惊。”遽以刃还之。后纵游名山,莫知所终,或云尸解于海丰县。以《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沙汞之书》《紫霄啸命风庭之文》传其徒彭耜字季益,号鹤林子。
白玉蟾一生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门徒,曾创立过以“靖”立名的教团组织,为官府所认可,形成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内丹理论,奉行南宗传统,力主独身清修,身力并行,终身不娶。他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核心,掺合儒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该思想使宋元以后的道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他还“参受大洞法箓,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著验”,常行雷法符咒,为人驱邪治病,除妖捉怪。尸解成仙后,诏封为“紫清真人”,世人尊称为“紫清先生”。
南派丹法传至白玉蟾,实际弘扬的是《悟真篇》中的清修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清修派”。传至陈致虚时,发挥的是《悟真篇》中的阴阳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阴阳派”。
南宗清修讲求的是“先命后性”,如张伯端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见《悟真篇》。明彭好古解释说: “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 ?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其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见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从中不难看出南宗清修派的底蕴。其实南北二宗都主张性命双修,只是在修炼过程中处理二者关系时,侧重点不同罢了。南宗明显地侧重于炼形炼气。正如石泰《还源篇》所说:“真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
南宗阴阳丹法分为凝神定息、运气开关、保精炼剑、采药筑基、还丹结胎、火符温养、抱元守一七个步骤,具体修炼阶次为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五层。此中终不离火候、药物之妙用,对火候法度和温养指归的阐述比北宗要细密一些。同时南宗还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修炼方法与思想常常是仙佛参半,同样重视炼心炼己,但与北宗不一样的是,不是在下手时就要求这样,而是在修炼到第四层时才要求这样,即以命功起,以性功了。
南宗阴阳派还吸收了《悟真篇》中阴阳交媾的思想,主张男女双修,即取同类坎中真阳,以接补己身离中之阴。此法分上、中、下三乘。上乘行“神交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相对坐,以性情相交,气化感应,从而双修双补,利己而不损人,双方皆获采补之益。中、下乘行“体交法”。这些方法与采战御女术虽然有别,但容易受人误解并误入歧途,所以不轻传。
南派丹书除上文提及外,还有张伯端的《奇经八脉考》《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夏宗禹的《入药镜笺》《阴符经讲义》《悟真篇讲义》,俞琰的《周易参契发挥》《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悟真篇注疏》,陆西星的《悟真篇小序》,彭好古的《悟真篇注》,仇兆鳌的《悟真篇集注》
北 派
北派亦称北宗,尊王玄甫为一祖,钟离权为二祖,吕洞宾为三祖,刘海蟾为四祖,王重阳为五祖,俗称“北五祖”,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
刘海蟾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 (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相传一日一道士拜谒,自称正阳子,海蟾师之以宾礼,问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铜钱和十只鸡蛋,间而相垒而不坠。海蟾惊呼曰:“危坠!”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这更危险!”
说完,弃鸡卵、铜钱于地,长笑而去。海蟾忽然开悟,于是散家财,辞官职,离妻别子,易道服,远游秦川。他常往来于华山与终南山之间,复遇正阳子授以丹诀,后得道仙去。曾有歌曰:“醉骑白驴来,倒提铜尾柄;引具碧眼奴,担个独胡瘿;自忘尘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欲携霹雳琴,去上昆仑顶;吴牛卖十角,溪田耕半顷;种黍酿白醪,便是神仙境;醉卧古松荫,闲立白云巅;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后以道授董凝阳、张宗阳,乃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道教全真道尊其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王重阳是北派实际的开创者,姓王名中孚,字允卿,又名德威。宋末金初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父王百万,为地方豪门贵族,母王氏安人,孕二十四月而生之。生而聪颖,自幼超群,七岁诵经,月以千数,二十岁贯通百家诸经。及长,体态端庄而雄伟,须美而髯佳,风流倜傥尚义好侠,宽怀大度而不拘小节。中孚自幼文武皆习,尤擅弓马,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年间在应武举试,中甲科,故易名德威,字世雄。然而社会不安,世事纷乱,德威一身功名而不能为官,目睹金兵之暴戾,遂退隐于终南刘蒋村,终日意志消沉而放荡自适,疯疯颠颠而意不可测,世人称之为“王害风”。并讽曰:“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直至金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完颜亮正隆(1156—1161年)四年(1159年),年已四十八岁,取仕不进,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余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又曰:“余九岁方省事,祖父享年八十二,父享年七十三,观此递减,即活至古稀七十之年,又能有几日!”于是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钟、离二仙点化后,捐弃家室财富,修炼道术,出家云游于终南山一带。遂改名为喆,字知明(亦作知名),道号重阳子。金世宗大定(1161—1190年)元年(1161年),在南时村作封高数尺、塘深数丈的墓穴,上挂“王害风灵位”之牌,而入居其中,自号“活死人墓”。三年(1163年)迁至刘蒋村,与和玉蟾、李灵阳结茅庵以居之(即今之陕西重阳万寿宫),常携歌行饮于道中。七年(1167年)自焚其庵后,于山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一带布道,收当地富豪马钰为徒,马钰为其筑庵居之,命名为“全真”,由此,凡追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于是全真道正式确立。
在山东文登、宁海、莱州等地传道立会期间,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故“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劝人诵《道德经》《般若心经》及《孝经》”等,大定八年 (1168年)八月迁居文登姜实庵,九月居县北苏翁庵,次年(1169年)四月创立“三教金莲会”,五月创“三教七宝会”于文登,“三教三光会”于福川, “三教玉华会”于登州(今山东蓬莱),“三教平等会”于莱州(今山东掖县)等,广收弟子,大力发展全真道。
金大定十年 (1170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北开封)羽化登仙。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一生致力于道教及其内丹修炼的发展,首创道教全真派,广招门徒,著名者有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世称“北七真”。“北七真”又分别创立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极大地弘扬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丘处机号长春子。元代山东登州栖霞人。生于金皇统 (1141—1149年)八年(1148年)正月初九日。自幼敏捷聪慧,博而高才,眉宇轩昂,举措高雅。年未弱冠,志慕玄风。十岁出家,十九岁入道,二十岁于昆嵛山栖霞洞拜王重阳为师。大定(1161—1190年)九年(1169年)王重阳羽化后,他随师兄马丹阳等护灵柩守孝三年。大定十四年(1174 年),与马、谭、刘在陕西县秦渡镇真武庙中,月夜各话其志,各表目的及去向。最终以马钰为掌教人而留守刘蒋村,谭、刘二人东去洛阳,丘西入銵溪(今宝鸡市附近)而定。于是处机穴居修炼六年后,又迁隐陇州龙门山潜修七年。此间儒经道典无不涉读,尤喜诗歌词赋。他行时一蓑一笠,居则胁未沾席,日乞一食,寒暑不异,苦苦追求着祖师之玄风,很快声名四振,从之者不计其数。1185年受京兆统军夹谷公疏请还刘蒋村主持修葺重阳故居,命名为祖堂。此时,全真道已成为北方大教,上显于朝廷,下示于民间。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问之以保身养命之术,丘答曰:“抑情寡欲,养气熙神。”世宗大悦,赐主万春节醮事。不久,丘乞旨还山。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元年(1190年)丘处机自陕西东回归故里栖霞县,建太虚观居之。章宗末年,赐得《道藏》一部。此间山东达官贵人,“皆相为友”。金宣宗贞祐(1213—1217年)二年(1214年),蒙古势力进入中原,金被迫迁朝汴梁(今河南开封)。不久山东发生反金起义,金廷派附马都尉仆散安贞率兵讨伐。时登州、宁海不服,附马都尉请丘处机前去安抚,“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于是声名大振,三廷(宋、金、元)皆相结纳。金、宋诏至,皆称病不前。金宣宗兴定(1217—1222年)三年(1219年),远在西域乃蛮国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刘仲禄、札八儿持诏奉请。丘观天下之势,欣然应命,乃于次年(1220年)喜携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自山东莱州启程西行。跋山涉水,呕风呖雪,行经数十国,旅途万余里,终于在元光(1222—1224年)元年(1222年)到达印度大雪山阳坡(今阿富汗境内),时历三年。成吉思汗举行隆重庆典,于行宫内接见了丘处机,问以治国之方,长生久视之道。丘答曰:“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听后,深有感慨,半载未游猎。至此,元代统治者停止了野蛮杀戮的行径。成吉思汗呼之为“神仙”,命左右录其所言,命名为《玄风庆会录》。元光二年(1223年),丘乞还东归,赐之礼物拒不收,成吉思汗特下诏免全真道赋税差役,发给丘金虎牌、蛮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又派兵士千人护送。处机西游,基本上奠定了全真道在元代兴盛之基础,是全真道史上的大事。回归途中,所及之处迎之者接踵而至达数千人,所居之处门庭若市,每逢启程时,均有拥马首以泣者。及入汉地,四方道众不远千里而来,所过城市皆相挽留,盛况空前。1224年,丘回居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不久,丘处机建立了八个教会,广招弟子,开坛演教。于是燕京名豪富绅争相捐赠,修建宫观。全真道又一个教派——龙门派诞生了,有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大批弟子。致使全真教达到了鼎盛阶段,“教门四辟,百倍往昔”,“至于国朝(元)隆兴,长春真人起而应召之后,玄风大振,化洽诸方,学徒所在,随立宫观,古往今来,未有如是之盛也”。
丘处机提倡道、儒、释三教平等。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銵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
元太祖二十二年 (1227年),丘处机羽化登仙于北京,其遗壳葬于白云观的处顺堂(今白云观的邱祖殿),四方弟子来会者达万余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追赠为“长春主道演教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清乾隆皇帝赞其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止知济世有奇功。”
马钰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小字山侗,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丹阳真人”。山东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其母孕时梦见麻姑赐丹一粒而吞之,觉而分娩,时金太宗天会(1123—1135年)元年(1123年)五月二十日子时。生时体有火色,七日方消,手握双拳,百日乃舒。自幼诵读儒经,年弱冠而能歌赋。然不溺功名,尤喜针灸疗法。父甚爱之,让其看管家中库存的财物。丹阳常施之以济人而无私心,得“轻财好施”之名。同时,对道家思想亦颇感兴趣,儿时就能诵乘云驾鹤之语,梦从道士登天;及长,亦愿学长生不老之术,喜诗好酒,怡然自乐而不屑于世务。曾自赋云:“抱元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哪人扶。”乡人皆不解其意。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播全真道,见面一句:“终南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耳。”令丹阳大吃一惊,遂拉妻子孙不二拜于王重阳足下,以王重阳为师,出家资为其筑庵,名曰“全真庵”,从此,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全真道正式建立。
此后,王重阳授以金丹秘诀,仙道方术予丹阳,使其渐渐得道。一日,重阳欲携其西游,丹阳初为家事所累,难以下定决心,经王重阳不断开化,遽以家资付与儿子庭珍等,与王重阳偕为水云之游。据说,丹阳梦中作诗曰:“烧得白,炼得黄,便是长生不老方。”重阳遂更其名曰钰,字玄玉,号丹阳子。丹阳追随王重阳,先居昆嵛山烟霞洞,次居文登苏氏庵;又居宁海金莲堂,后达汴梁 (今河南开封)王氏旅社。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丹阳集资将其遗蜕葬之京兆刘蒋村,筑庵居三年,“修真功,积真行。服纸麻之服,食耕粮之食。隆冬祁寒,露体跣足,恬然不之顾,唯一志于道。”孝满,东归宁海,矢心向道,遂往来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山东间布教传道。丹阳守道,安贫慈下,不用人一钱,不接人一物。世人赞曰:“启迪全真,发挥玄教也。”丹阳待人接物谦虚谨慎,广收弟子,认真布道,努力宏扬道教之真精神,将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进一步宏扬光大,“其安心定性则清虚淡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由是远近趋风,士大夫争相钦慕而师友之”,于是全真教“遇仙派”诞生了,丹阳遂成为全真教“遇仙派”的创始人。度化了于志道、李大乘、杨明珍、曹調、刘真一、李志远、李道谦、孙德等一大批弟子。
其著述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及其弟子王颐中收集编辑的《丹阳真人语录》等书。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年),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武宗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世称“丹阳真人”。
谭玉,字伯玉,金代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刻,谭玉顿觉周身流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金大定八年 (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间,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进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处端十分重视全真思想的宣传,劝戒人们断恩爱缠绵,出家修行,称人生短暂,终日为名利劳碌奔波,历波涉险,身陷苦海,于身不利。处端修道,主张内丹,不崇符烧炼,大略以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通过清静无为,明心见性来修炼成真。指出人心之所以被蒙蔽,本心之所以不明,是人在一切境上产生了贪、嗔、痴三种毒孽,故而只有消灭各种不纯意念,才能最终解脱,故曰:“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主张修道之人除情割爱,挫锐捎强,降伏灭尽不善之心”。其方法是清静无为,若“十二时中念念清静”,就会 “自然神气冲媾冲和”,得见“父母未生时其性本来面目”。故曰:“朝昏懒慢修香火,十二时中只礼心。”主张忍耻负重。据载,大定十五年 (1175年),处端乞食于磁州二祖镇,一狂徒问曰:“尔从何来?”遽以拳击其口,致血流齿折,而容色不变,吐齿于手,舞跃而归于中。见者咸怒,欲使讼于官。处端但云,谢他“慈悲教诲”,故马丹阳在关中赞曰:“一拳消尽平生业。”处端承全真教风,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处端从中吸收儒家文化,受儒家思想所感染,入道后遂将儒家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劝人出家修道的同时,也劝人尽忠尽孝,如《谭先生水云集》曰:“内侍孀亲行孝道,外持真正合三光。常行矜悯提贫困,每施慈悲挈下殃。”同时也不排拆佛教思想,云:“认取自家心似佛,何须向外苦周游。”指出“三教由来总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仲尼百行通幽理,悟者人人夸彩霞。”这些思想大都见于《水云集》中。
大定二十五年乙巳 (1185年)四月初一日,处端东首面南枕肱而逝,时有仙鹤舞于庭,世行六十有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春正月赠封为“长真水云蕴德真人”,武宗加封为“长真水云蕴德真人”。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金东莱 (今山东掖县)人。其为炎汉苗裔,祖上好阴德,善推恩,惠孤寡,恤寒馁,曾舍八十余顷田与龙兴巨刹耕种。其先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宗太平兴国(976— 984年)年间,受朝廷嘉奖,赐免租役。母王氏,一日夜梦白衣翁呼出,向西指之,见有玉树金叶,令其取而吞之,刚出其手,而叶自飞入口中,坠于腹。翁言他日毕生异人后,顿失所在。王氏孕十三月,于金皇统(1141—1149年)七年(1147年)丁卯七月十二日生处玄。生时有紫气二道自太基山横贯其家。处玄少而孤,侍母甚孝,远近闻名。年弱冠,母为之议娶,因素有学道之志,故坚决不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曾于邻居壁间人所不能及处,挥墨颂曰:“武官养性真仙地,须作长生不死人。”视外物恬然不介意,放荡不羁,常常酗酒。大定(1161—1190年)九年(1169年)九月,霜寒露清,重阳携邱、谭、马三仙来东莱传道,处玄与马、谭、邱负柩归葬于终南山刘蒋村,结庐于墓侧,守孝三年。后东进洛阳,寓居于市中土地庙中,心灰意冷,形如槁木,人馈则食,人问则答,如是三载。再迁居城东北云溪洞,精神焕发,广收门徒,努力宣扬全真道思想,名振四方。于是不久又一个新的教派——随山派诞生了,拥有于道显、崔道演、孙伯英、王志明、张志伟等著名弟子。
金大定二十一年 (1181年),处玄东归莱州,于武官旧居建庵传道。谭处端飞升后,继其掌全真教。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二年(1191年)因人诬陷入狱,不久真相大白,旋被释放。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年),金章宗闻其道性,遣使召之,鹤板蒲轮接于紫宸,寓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视为上宾。问之玄旨,则曰:“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章宗甚喜,特赐灵虚、太微、龙翔、集仙、妙真五种观额与之。常往来于官僚士庶之间,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次年(1199)三月,乞还故山,居贤虚观中,继续修道传教。大力宣传全真教理,在《仙乐集》中称百年短暂,世间火宅,儿女金枷,爱情玉枢,罪福必报,轮回难逃;劝人早悟玄理,得道成仙。
其著作:《仙乐集》《至真语录》《黄帝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经注》《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在金元时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金章宗泰和 (1201—1209年)三年(1203年)二月六日,处玄羽化登仙,行世五十有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其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王处一字玉阳,号伞阳子,又号华阳子。其母周氏于金熙宗皇统 (1141—1149年)壬戌(1142年)三月十八日梦红霞绕身而生。少孤,奉母甚孝。喜静,不杂嬉戏,常言云霞方外之语。七岁时曾气绝于地,扶起始苏,自知人间有生死。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翁坐于大石之上,呼之曰:“汝他日必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劝其出家修道。自后,敝之赤脚,颠狂高歌于市,虽寒冬腊月,仍单衣赤足,但颜容不变,人称其病失常。有人劝其成家立业,笑而不允,母亦不强之。作颂自歌云:“争甚名,竟甚利,不如闻早修心地。”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二月中,处一求拜于王重阳全真庵,王重阳见其有玄门大器,遂收以为徒,授以“正法”和“玉阳子”之号。其母亦愿学道,重阳知其善,名之德清,号玄清散人。大定九年(1169年)九月,王重阳嘱玉阳隐居于铁查山云光洞后,遂携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等西行传道。玉阳潜心修道达九年之久,常临危崖翘足而立不移者数日,人以铁脚仙人名之。后往来于山东一带,精诚布道,闻名遐尔,求拜者接踵而来,名声大振。大定三十二年(1182年),马丹阳自关中来,与玉阳同宿于金莲堂,丹阳曰:“重阳祖师,不远数千里提挈吾侪,吾侪殊无以报,不愧于心欤?且得道之士,苟利其物,恐非弘济之旨。诚欲光昭先师之德,莫若彰玄而福生灵,公今抱《道藏》器而独善其身,无乃不可乎?”处一对曰:“且道无同异,缘有行否,先生道备一身,德光四海,使天下之人望风而散服者无他,是道兴而缘行也。今贫子缘之未行,姑猖狂而混世耳。”于是在弘王重阳全真教旨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教派,因其修炼的地点为昆嵛山烟霞洞,故称其派为“昆嵛派”,拥有弟子一千多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年),皇帝召见,问之以养生延命之理,答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无为,治天下之本。”世宗甚喜,令其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越明年,乞还山东。不久因世宗念之,又回至京师,居世宗赐建的修真观。特为世宗主万春节(世宗生日)醮事。金章宗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 年),召其见于殿,问以养生延寿之秘诀,答曰:“无为、清静、少私、寡欲。”又问以性命之奥,以“心运气,是皆无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不为而成者”作答。再问治国及边境之事,皆适章宗之意。章宗甚异之,遂曰:“先生凡有所问,而必知之,何也?”玉阳释曰:“镜明犹能鉴万物,而况天地之鉴,无幽不烛,保物可得而逃。所谓天地之鉴,自己灵明之妙也。”章宗感而慨之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其兆必先,先生之谓也。”次年(1199年),乞还乡养母,章宗特赐之“体玄大师”。玉阳竭力宣扬全真玄风,常与太宗、将军、巡检、县令、押司等文武官员,以及各阶层人士匮赠互答,凡劝人,皆以归玄修道,出家修仙为之诫。玉阳创全真道“嵛山派”。平生乐于著述,有《云光集》《清真集》《显异集》等行于世。
金宣宗兴定 (1217—1222年)元年(1217年)四月二十三日,玉阳羽化升仙于天宝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元武宗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郝大通名升字太古,号广宁。又名瞞。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1年)三年(1140年)正月初三日。家世为宦族,故富饶。少孤,事母甚孝。自幼通读《老子》《庄子》《列子》,犹喜《易经》,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不慕荣仕,禀性颖异,厌纷华而慕淡雅,渐隐以卜筮自晦。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从关西至宁海传播全真教,见其资禀高古,聪颖不凡,有意感化其出家修,遂背肆而坐。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答曰: “君何不回头耶?”郝颇为所动,遂闭卜肆,前往马丹阳南园,求教于王重阳。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时重阳付之词曰:“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盖其根本知觉,分上夙有薰人三力故耳。”郝恍然大悟,忽忙下拜。遂于次年(1168年)母逝后,弃尽财物,入于昆嵛山烟霞洞师王重阳学道。重阳乃赐之名曰:瞞,号恬然子,后又更名为大通。时重阳解衲衣去其袖与之曰:“勿患无袖,汝当自成,善传法之意也。” 大通遂携瓦罐终日乞食于市。大定九年(1169年),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随王重阳西行传道,留处端与玉阳(王处一)隐居于铁查山云光洞。大定十一年(1171年),处端闻王重阳登仙,马、谭、刘、丘已入关,遂西游访之。意与四人共结庐守孝,因处端以“随人脚跟转可乎”之言激之,遂离开终南山刘蒋村。至歧山遇神人授以《易》之大义。大定十五年(1175年)乙未乞食于沃州,顿悟重阳秘语,涣然开发,遂静坐于石桥下,终日不语,常与小儿辈嬉戏,饥渴不求,寒暑不变,人馈则食,不馈则否。河水泛溢而不动,亦不伤;亲戚看之而不答,亦不收赠,如此者六年,人呼不语先生。如是水火颠倒,阴阳和合,九转还丹之功乃成,遂忻然而起,杖屦北游于真定、邢、洛间,在滦城经神人受在《易》秘义后,开堂演道,远近常听者达数百人。于是广招弟子,以度人利物为己任,四下闻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流派——华山派。拥有范圆曦、王志谨、徐志根、张志信、姬志真、孙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蕴奥,昔贤所未发。大定中 (1209—1211年),赐号“广宁全道太古真人”。
其创立的新道派称为华山派。著作颇丰,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太易图》等,今见《道藏》中的《太古集》录有《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周易象图》《金丹诗》等。
金崇庆 (1212—1213年)元年(1212年)腊月三十日,大通羽化升仙于先天观,行世七十三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赐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为“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世称“广宁真人”。
孙不二名富春。金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其父为宁海富豪孙忠翊,母夜梦七鹤舞于庭,一鹤飞入怀中而有孕。宋徽宗宣和(1119—1126年)元年(1119年),即金太祖天辅 (1117—1123年)三年(1119年)正月五日生。生而柔淑,真懿之态,挺乎自然。自幼聪颖,及长,贯通礼法。略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说。喜染墨,好吟咏。其父恋马钰(马丹阳)有真仙之体,遂嫁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端、庭皀。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抵达宁海,筑全真庵于南园,不二与其父及马丹阳终日侍于左右,渐悟分梨十化之奥,遂师从王重阳潜心修道。重阳遂赠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授以天符灵秘诀。大定九年 (1169年)冬,马、谭、刘、丘随王重阳西游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不久,王重阳羽化登仙,大定十二年壬辰(1172年)马、谭、刘、丘负柩归终南刘蒋村,不二闻之,迤逦西迈,穿云度月,卧霜眼雪,毫不叫苦,所及之处皆大力宣传全真教思想。大定十五年(1175年)夏,抵京兆赵蓬莱宅中,得与丹阳相见,同契玄机。后出关游洛阳,居凤仙姑洞,广招门徒,弟子如云,遂开创了道教全真道之清静派。
其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等。
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年 ) 十二月二十九日,不二沐浴更衣后,跌坐而化,时彩云浮空,仙乐缭绕,香风散漫,瑞气氤氲。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 年 ) 追赠为“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可以看出北派与南派不同的是,北宗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始终强调明心见性为首务。同时为了达到斩断情欲,与天为徒的目的,要求修炼者苦己修行,出家修炼。在具体修炼方法上,则主张清修丹法,有顿悟和渐修之分,这都是南派所没有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与南派相对应的内丹派别。
中 派
中派由李道纯开创于元代,主要传法于江浙一带,因以“守中”为要,并与东西南北四派有别,故称“中派”。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仪真 (今江苏仪征)人,一说盱眙人,一说梁人。曾遇异人传授,学得道术,住仪真长生观。他通过打坐、参究、棒喝、圆相等手段,将明心见性、修性炼命演化为道教内丹之道,后得道飞升,由此后人就改称长生观为升仙观。
中派丹法源出南派白玉蟾门人王金蟾,其祖实际上仍为紫阳真人张伯端,因其丹法大都直接源于《悟真篇》,当然也吸收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就连李道纯本人都称自己是全真道士,自宗为“全真”。并著作《三天易髓》《太上大通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中和集》《莹蟾子语录》等书,阐述中派内丹修炼思想。其后明代尹真人的弟子著有《性命圭旨》《证道仙经》,清代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道门语要》,进一步阐扬中派丹法。
中派丹法思想首出于李道纯《中和集》,集曰:“《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说明李道纯已经将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运用到了内丹修炼当中,认为致中和于一身,本然之体就会虚静而灵,最终修成应变无穷的仙体。然这个“中” 在内丹修炼又指什么呢 ? 李道纯说:“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泯于形体,……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 ? 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见李道纯《中和集》卷一《玄门宗旨》。可见这个“中”是内丹修炼过程中所要体认的“玄关一窍”,本是先天之有,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成就,这便是守中之功法。明代尹真人的弟子《性命圭旨》中又称这个“中”为“真中”,书中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炁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可见这个“中”在书中视为“性命之根”,其实说的就是“玄关一窍”。清代的黄元吉提倡的“中黄直透”之顿法,吸收的就是守中之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见黄元吉《道门语录》。可见黄元吉将内丹修炼性功与命功均归结于守中,认为不用后升前降,不用开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此外,清代还有一叫闵小艮的,因传中黄直透功夫,亦被视为中派之传人。
东 派
东派由陆西星开创于明嘉庆、隆庆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人称方壶外史。扬州兴化 (今属江苏)人。自幼聪颖,异于常人,“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曾九次应考乡试,未中后弃儒学道,寻访仙乡名山,数遇异人传授丹法,吕洞宾即曾降临北海草堂,传授给他丹道秘诀,于是著书立说,开丹法新门派,因传道于江苏、浙江一带,故称东派。明末孙汝忠、清代傅金铨等均为其传人。
东派虽称传自吕洞宾,但其丹法实为南派阴阳双修法门,阐《悟真篇》新意,为阴阳同类双修法。这个阴阳,即为男女,他认为“金丹之道,必资同类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炁谓之铅,离之真炁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炁取于彼。何以故 ?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见陆西星《金丹就成篇》。在陆西星看来,仙胎大药必须在先天之精和先天之炁交媾和合的情况下才能成就,但是阴中之阳的先天之炁产自女方,阳中之阴的先天之精产自男方,因此男女双方都不完全俱备铅汞二物,这样就要取坎女之阳补离男之阴。其作用在于取坎以“补其既破之离也,填其既虚之画也,复其纯阳之体也”同上。。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已婚的中老年人修持,陆西星认为这是竹破竹补,人破人补;虚而补之实,弱而补之强,损而补之盈;至于“童初之子” 不必依此法行持。陆西星还主张用鼎不采战,铸剑不入炉,补铅不伤彼,利己不损人,旨在“凝神聚气”一法之上,促成神气相交,双修双补,这显然与御女术有着根本的不同。
东派的著述很多,主要有:陆西星的《金丹就成篇》《方壶外史编》《悟真篇》《周易参同契测疏》《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玄肤论》《七破论》等;孙汝忠的《金丹真传》等;傅金铨的《证道秘书十种》等。
西 派
西派由李西月创立于清嘉庆咸丰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李西月,本名李平权,又名李元植,安涵虚,号团阳。四川乐山长乙山人。少时就学于李嘉秀九峰书院。后得张三丰传授秘道,学得丹法;又遇吕洞宾于峨嵋山,得钟吕金丹精髓,修炼积年,自创门派,因与东派相别,故称西派。西派后传大江西派,共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九字。
西派丹法是清静与阴阳的结合,大致分两步:第一步讲清静自然;第二步讲阴阳互用。清静自然讲的是调心的基本功,正如李西月说:“心为一身之主,神为三品之上乘。惟心与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起;调神之法,自调息始。此是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下手学道者,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在腔子里,则守静始能笃也。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临时,而坚其入定之基。”见李西月《道窍谈》。可见西派是将炼心定性作为内丹的下手功夫。此功做得好,即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李西月认为完成此功后,就要做阴阳双修法,“内炼己者,将彼家之铅,炼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克也;内养己者,亦用彼家之铅,养我家之汞,使其相资相守也”同上。。彼家之铅为阳铅,是外药;我家之汞为阴汞,是内药;因而“采彼家阳铅,炼我家子珠之气”同上。其具体方法与东派相类似,同样不同于下乘泥水丹法。
西派的主要经典有:李西月的《道窍谈》《九层炼心法》《三车秘旨》《无根树道情注解》《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等;汪启濮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等;柯怀经的《养生篇》等。
青 城 派
青城派肇始于青城丈人,经李八百等人修炼相传。据薛道光《悟真篇三注》称张伯端曾从中学得秘要。
此派丹派综合南北二宗和清修丹法之长处,形成以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以平实为功的基本特点。其修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一切均由“虚无”二字去体会认证。修炼入手处也是从最上乘开始,认为修得上乘,中下乘效验可兼得,以致无为而有为,无作而有作。在修炼过程中强调无修而有修之大修、无成而成之大成、无德而德之大德、无有而有之大有,达到心性清静无为,即不求清静于外,而求清静于内。同时强调在静观止念过程中,反对沉思冥想、妄生意向,这一点是与禅宗完全相反的参悟方法。此派具体的修炼方法在《清城秘录》和《大道玄指》二部书中有详细的记载,由于习传多为“密付”,故破译者甚少。
伍 柳 派
伍柳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阳和柳华阳开创,为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伍守阳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字端阳,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从小精通性理,明佛三昧。成人后立志修道,不入仕籍,二十岁即入庐山,师从曹常化、李泥丸,得授大丹秘诀、《东老遗书》和五雷法,乃致于烹炼大丹。据称丹成而飞升者五十七次,后经赵复阳点化,隐于王屋山,得遇王常月,授以三坛大戒,顺治甲申仙化于武陵。柳华阳,初为儒生,中及科第,后通悟,弃儒入禅,又出佛入道,三教之师无不求教,得遇伍守阳传其修道秘旨,豁然开朗,知慧命之道即我本来之灵物。遂追随伍守阳,共创伍柳派。
伍柳派丹法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对于阴阳修炼只字不提,主张用先天,忌用后天,强调“一点真阳”之先天祖炁的炼养,认为外药与内药本原于先天祖炁。所谓外药,指“祖炁从身生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见伍守阳《天仙正理直指·药物直论》。。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就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同上。。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炁而已”同上。同时他还认为“鼎炉”并非男女,鼎为丹田之形,内炉指丹田中之气,他说:“是炁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且谓今也以二炁为论,所以人生仙佛之理也。”同上。总之,伍柳派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说理浅显,指点明白,在全国影响很大。
伍柳派的经典主要有: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等;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等。
三 丰 派
三丰派也叫隐仙派,其创始人为明、清之际的道教真人张三丰,因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的深刻影响,隐仙派远播海内外。
张三丰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人。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祖籍江西鹰谭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其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曾居武当山,修缮五龙、南岩、紫霄诸宫,明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 “阳神出游”。遂游四川青城、鹤鸣山,寻访仙道。最后又回武当山,隐显莫测,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寻访,均不见踪迹。见《明史·方伎传》。
不少人都知道张三丰以太极拳法闻名于世,但对其丹法就不太了解。从道源上讲,三丰派丹法源于陈致虚和陈抟,按照李西月的说法,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喜,……文始传麻衣,麻衣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虽然有人对此说法有疑议,但三丰派丹法融汇文始派丹法与少阳派丹法的特长无疑,他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显著特点。此法下手时就强调清静炼心以养性,称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全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见张三丰《玄机直讲》。。张三丰《道情歌》曰:“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见《玄要篇》。同时张三丰还强调修炼过程中有为与无为要并用,有为“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是“得丹之道,脱胎神化之功”见张三丰《大道论》。。对于阴阳双修丹法,张三丰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见张三丰《无根树》。显然,张三丰于此主张逆修阴阳,双修双成。但这绝不是双修之下乘功夫,因为张三丰坚决反对“犯淫”,认为“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显然这是双修之上乘功夫。由于三丰派将道教内丹功夫叙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时追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 17个,其中以武当派最为出名。
三丰派的丹经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辑成《张三丰全集》,主要经典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
千 峰 派
千峰派由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为道教内丹流派。尘,道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人,晚年号千峰老人。生于清咸丰十年 (1860年),光绪初年时得便血之病,遂随母入千峰山桃园观(今西山桃园观),拜刘明瑞道长为师,尽得南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 年4月)到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学得柳华阳丹法真诀,到民国九年(1920)时开始收徒,传授丹法。其中弟子薛自元,字壬东,道号玄极子,奉天锦县人。自幼好玄术,二十一岁得赵避尘秘授师传。弟子赵潜虚,自幼好玄学,遍访名师数十年,此中研究过物质材料学、唯物哲学、唯心哲学、佛学、宋明理学、汉学、训诂学,最后转攻性命学,潜心研究老庄之学,颇多会心,认为这是“安身立命之学,终身受用之哉”见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旨·序》。由此形成了千峰派,全称千峰先天派。
千峰派丹法为北宗清静功法,主讲性命之学,并吸收了佛教禅宗功夫,入手时要求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方法简单,易于入手。此派丹法属龙门正宗,师传清晰,加之今天尚有传人,为当代学习道教内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女 丹 派
道教历来讲究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只要根据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同样可以修炼成仙。具体来讲,女丹分为七大派:第一,南岳魏夫人派。也叫存思派,以《黄庭经》为宗。强调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第二,谌姆派。也叫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奉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经典,传天元神丹之烧炼服食,兼以符修炼。第三,中条山老姆派。也叫剑术派。以剑术修炼成道,分“法剑”和“道剑”。第四,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身为童女时即修道,所以又叫童女派。童女尚未行经,身中元气自然充满,可以不必筑基,可直接从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入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有《太清中黄真经》专讲此道。第五,曹真人派。曹真人即曹文逸,她以清心寡欲,神不外驰,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宗旨,奉《灵源大道歌》为主经。第六,元君派。也叫清静派。元君为孙不二,也叫清静散人。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入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专讲此法。第七,女子双修派。分上、中、下三乘,上乘有双修双成之诀,中乘有采阳补阴之术,下乘有养阴驻颜之方。
由于女丹比较繁杂,加之长期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妇女修炼比男子要困难得多,曾有许多有志于修炼的妇女误入歧途,如“有笼统乾坤,不知与男丹有别者;有皈依玄门,以男子脐下一寸三分中之气穴,误指为女子玄关者;有不知女子修行,以斩赤龙为急务者;有自高自恃,不求明师口诀,妄斩赤龙者;有执著玄关,积气成疾,反以致死者;有斩赤龙后不知男丹火候,功夫,次序者;有气字未化,忧成包块,尤想成仙者;有误信三姑六婆,降仙,扛神,走阴,观花,观水之说,颠风失性,或诱出淫室者;有暗引良女作人炉鼎,已作黄婆,因而自败名节者;有良女为御女家所惑,甘作炉鼎,以求成仙,继而败名节者”见清贺龙骧《女丹合编·序》。可见妇女修炼与男子相比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修行_ 提交日期:2008-04-12 03:35:43  1#
第二篇  斋心
导 论
道教内丹修炼认为,在入手之前和炼丹过程中,都要注意斋心,也就是要洁净身心,这样才能为修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庄子讲的“心斋”,李西月讲的“调心”,李道纯讲的“正己”,刘玉讲的“净明全真”,都说明了这一点。围绕这一中心,道教总结了一系列为内丹修炼服务的斋心理论与方法,如尊道贵德、清心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等,并且这些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教义理的完善而不断深化。道教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得肉体大罗金仙,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这种道德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伦理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义理外,甚至还包括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崇四德。难怪大多修炼之人都十分强调五伦八德,就是说男子修炼要讲三纲五常,女子修炼要讲三崇四德。在道教中有专门讲述此道的经典和教派,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见王明《太平经合校》第543页。对于“忠孝”,《太平经》认为“子(女)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这样做, “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同上第405—406页。所以要“少为孝子,长为良臣,助国致太平”同上第409页。这显然与儒家《孝经》中主张的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说法相符合。对于“诚信”,《太平经》认为,至诚可感动天地,上视天而行,象天道,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这显然与《大学》和《中庸》所讲的“诚”为“天道”是一致的。魏晋时,少阳派传人葛洪的炼丹思想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太平经》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抱朴子内外篇》中,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祛病延年等;外篇讲世事藏否,人间得失,政治世事等;很显然是内道外儒。书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明本》第543页。这一方面回避了“大伦不乱”“不臣之慢”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处理儒道二者关系的时候,葛洪采取的是先道后儒,道本儒末。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因为通过修炼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这就是最大的孝道,这样既可以孝敬双亲,又可以传承弟子,“学仙之人,皆有弟子,以承祭祀,祖宗之事皆未绝”见王明《抱朴子内篇·对俗》第51—52页。这段文字就很好地解决了儒家祖先崇拜和道教神仙信仰之间的矛盾。因此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助人为乐,而这样做的目的就要解“心魔”的问题,在葛洪看来,炼气化神后,要出“阳神”,除“心魔”,“心魔”不除,德行不满,就容易“漏丹”,出不了“阳神”。这一时期,除了《抱朴子》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洞渊神咒经》、《西升经》等道教经典继续阐述这一伦理思想。《天师教戒科经》中认为人若能守善行善,做到“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见《道藏》第30册24262页,台湾艺文印书管本,就可以当“种民”种民:即道教认为的能避免一切灾难病痛,逃脱劫难,上升神仙世界的人。做过坏事的人,如果潜心修炼,改邪归正,“改心为善”,就可以见到太平,度脱于厄难之中,成为后世“种民”,虽有兵病水害之灾,临危无咎。可见经中认为修炼成仙的前提还是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勤事师”、“敬事亲”、 “孝事君”、“教仁义”、 “行施惠”,这样才能安天下,静修仙,显然是儒家伦常作为修炼仙道的内容。《洞渊神咒经》则从道之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信道就是向善,行道就是践行善,数立善功,积阴德,可求得长生;反之不信道,就不识仙法,就会犯错积恶,定会遭到“天兵诛之”和“鬼兵诛之”。《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修炼之人,要以扬善抑恶作为生命的第一要素,“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善气有益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恶气凝结于身,生命就会垂危,而修炼之人炼的就是气,所以要积累善行,来获得生命的光明。这样做也会得到天神的护佑,凡事有成,生命健康,修炼成仙。经曰:“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见《西升经·生道章》。南北朝隋唐至五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道教修炼的伦理思想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佛教思潮的影响下,有的恪守传统伦理,继续沿着老的传统往下走;有的部分恪守传统伦理,发生了部分的变化;有的放弃传统伦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恪守传统的是继续沿着汉魏伦理思想,进一步发挥《太平经》中重生修炼、功德成神等思想,这主要以梁陶弘景、唐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五代彭晓等代表。如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和《真诰》,阐述“延年不死”,“不死之道”,“养神不死”,“长生要术”等思想与方法;潘师正著《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方面肯定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主张运用《太平经》守一存思法进行渐次修炼,并强调学仙当修立善功,认为“功满三千,迁名仙格”。司马承祯著《坐忘论》认为“我命由我,不属天地”,但“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说明修炼外在的因素都是由自身决定的。吴筠著《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说明神仙可以“积学所致”,但要以苦节修行为基础,以建功立业来充实,认为“致忠致孝,至贞至廉”,就会“咸入仙格,隐景潜化,死而不亡”见吴筠《神仙可学论》。杜光庭著《墉城集仙录》认为“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末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推其诚”,得为“ 善爽之鬼”“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矣”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序》。彭晓著《红铅火龙诀》亦讲“死生有命,修短在天”,若有“纯阳之真”,“定无死数”。很显然,他们均认为人只有积功累德,行善不已,才能登上神仙之堂,这是对传统伦理的进一步阐发。对于部分恪守传统伦理的,是部分受佛教伦理思想的影响,部分保留了道教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天内解经》、《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等经中。这些经典一方面讲积善累德,一方面要求舍身,认为“功德感仙真,自然降仙丹”见《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不孝不顺,王法诛之,天亦伐之”见《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舍去吾身,灭息诸贪,身断诸欲;诸恶根本,并皆弃舍,永断烦恼”见《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很显然,前者是继承了道教的传统伦理思想,后者是发挥了佛教的伦理思想。至于放弃传统伦理的,就是否定肉体长生成仙说,认为只有精神才能不朽。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九《三一诀》曰:“一切皆有伪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变,恍惚无常。”强调的就是宇宙间的一切,都要经过生死、有无、好坏、盛衰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说法,这显然与长生不死说背道而弛。因此他们认为人要“忘身”“法空”,才能领悟生命的的真谛。如《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说:“三界亦空,三世亦空。知三世空,我身亦空。知我身空,诸法亦空。以法空故,故名海空。”这里的空是指一种修炼的境界,把握好这种境界,就可以得地仙果、飞仙果、自在果,无漏果、无为果,也就是达到成仙的境界。这种境界当然也离不开传统的伦理思想,只不过他们是一方面号召人们广种福,一方面批评儒家仁义道德的弊端,最终还是倡导道、儒两家的伦理思想相融合,使儒家的五常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宋元明清,是道教内丹修炼伦理思想最具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出现了《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格》等可供修炼者依据的善书外,还出现了倡导“明心见性”的全真道和专讲“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太上感应篇》以“太上曰”始篇,依教内而言,盖“太上老君”所述,感应是指人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和行为。该篇约成书于北宋末年,著者不详,实为道众之集成。全文凡一千二百七十四字。大意说天地和人身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随时录人善恶。为恶必降至祸,为善必降至福,依所犯轻重夺人寿命,按行善多少成就各等神仙,祸福并延及子孙。列应行善事二十六种,应戒恶行一百七十种,包括坐卧起居、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见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是专门宣扬善恶报应、奖善惩恶的第一部道教善书,主张“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穷,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在它的影响下,《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一大批道教善书于后世陆续出现。《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以文昌帝君的名义颁行的劝善书。阴骘出于《尚书 ·洪范篇》:“惟天阴骘下民。”原义为默定,后多理解成天虽不言,但能于冥冥中监察人之善恶功过而降赏罚。此文借文昌帝君之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己身,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都是从阴骘中来。号召人们“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其所谓“阴功”,除“朝真奉斗”等宗教行为外,更提倡一些平常可行的社会公德,如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勿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财等。此文篇幅短小,只有五百六十多字,但流传却十方广泛,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皆有此书,而且受它影响,民间就有惜纸会、放生会等。上流社会中亦有抄写此文的。是文注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注》、《阴骘文像注》、《阴骘文图证》等。《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是以关圣帝君的名义颁行劝善书。关羽晋号为帝是在明万历末年,清以后因受朝廷崇奉,在民间地位越来越高,故有托名关帝的劝善书问世。该经出于何时不可详考,只是康熙年间仍未收入《道藏辑要》。其内容盖为劝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又称“人心即神”“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一动一静,神明监察”“若负吾教,请试吾刀”。经中还倡导忠孝节义,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亏,即可立身于天地之间”,另外亦讲说若干社会公德。形制短小精悍,凡六百余字,但其影响却很大,传播极其广泛。在此同时,还出现了配套的《功过格》经——《太微仙君功过格》。是经收载于《道藏》洞真部中,是现存最早的功过格。自该经出现以后,在道教和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功过格经,如《藏外道书》中记录的《十戒功过格》、《警世功过格》、《石音夫功过格》,以及分类整理的《汇篇功过格》、《汇纂功过格》、《广功过格新篇》等;连佛教的功过格《自知录》,也在《 太微仙君功过格》的影响下产生了。这些善书的出现,使得道教内丹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十分注重“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强调先行人事,再修阴德,然后才能修炼成仙。如宋董思靖说:“当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魄合天地万物之魂魄。如此,天地万物即我精神魂魄。”见董思靖《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并认为“守中抱一,与天相毕,此终不死坏之义也”,就是说人的精神与魂魄“与道同体”、“与天相毕”,生命就会不朽。华复阳则认为“天人一贯”、“天与人无二理”见华复阳《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注》,说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炁即天地之炁,人天彼此感应,“人有死生,性无死生”,人若要超越生死,在于明心见性,这与道教全真道所主张的观点相一致。全真道是由王重阳创立于金元时期,经丘处机弘扬,教门大显。该教在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的基础上,主张性命双修。他们将心性、理性、意识比喻成真意、真神、元神等,总谓之性;将形体、精气、存在比喻成元精、元气、炉鼎等,总谓之命。王重阳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见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见丘处机《大丹直指》。并把炼心性、元神叫做“修性”,炼元精、元气叫做“修命”。从修炼程序上讲,全真派讲先修性后修命,明宋濂说:“南则天台张用成,其学先命而后性。北则咸阳王中孚,其学先性而后命。”见宋濂《送许从善还闽序》。这种说法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然全真道修炼的首务是明心见性,王重阳说:“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也,心灭者是宝。”见王重阳《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所以修炼者先求明心,心即道,道即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丘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见《长春祖师语录》。牛道淳说:“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后绝虑,方能养道。”见牛道淳《析疑指迷论》。王常月也说:“应识命在性中,只以见性为主。”见王常月《碧苑坛经》这个性,实指人的精神本原,属于先天之真性。这个真性不能离开人心,否则就会被妄念遮蔽不能自觉。只有清静身心,万缘放下,一念不动,方可见到本来面目。有此真性,即会不生不灭,本空本净,最终超脱生死、跃出轮回。真如谭处端言:“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得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见谭处端《水云集》上。净明道奉晋代道士许逊为开山祖师。许逊,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载,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 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凤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据《云笈七签》记载:一次许逊去打猎,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适时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一会便死去了。许逊见状,心中非常难过,怅然感悟,折其弓矢,锐意神仙之道。晋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许逊举为孝廉,时年四十二岁,拜为蜀地旌阳县令。从政期间,公正廉明,吏民悦服,民众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后来晋室纷乱,遂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同阴止五敦作乱。郭璞被五敦处刑后,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遇上圣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邪擒妖之道法。不久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炁精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许逊道法大显,声名遐迩,求拜弟子甚多。东晋宁康(373—376年)二年(3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曰“ 圣签”。唐高宗永淳年间(682—683年),道士胡惠超撰《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大力宣传许逊等十二人仙迹,并花费巨资修复游帷观,竭力宣传许逊的孝道。北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升观为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绍兴间(1131—1163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所谓净明,就是人的心如果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得到“性达心通”性达,指人禀有静。心通指得到光明,合于“圆虚之道”圆者,气之体;虚者气之用。即为净明。其境界为“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见《太上灵宝净明法序》。净明讲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极,认为忠是钦之极,孝是顺之极,廉是清之极,谨是戒之极,宽是广之极,裕是乐之极,容是和之极,忍是智之极。只有具备这八极,才能够“ 集善”,才能够飞仙度人,成为一位至善成仙的道者。净明修炼法有三个核心,第一就是讲忠孝。这一点是来源于儒家,如《论语》中讲的“臣事君要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第二就是讲炼形,这一点是道教本身固有的传统,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炼形,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超升,如《道元正犯经》说:“明明了了,识吾本形,形中有神,神中有伸,伸中不屈,超达飞升。”第三就是讲救度,这是渊源于灵宝派的内容,也就是建功业,通过净化社会道德空气为己任,如《真诠·明善诚身章第三》说:“以我心之真净,化天下之贪染;以吾心之光明,化天下之蒙昧;以吾愿之必忠,化天下之迷罔;以我力之无怠,扬我教之无边。”而此中讲得最多的当然要数忠孝了,因为净明派始终认为治身修内之术,应与外行礼义相符合,把修身之术与仁义道德结合了起来,这种道德与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的传扬得到当时社会的承认与弘扬。总之净明忠孝道要求修炼之人“维忠维孝,克净克明”见《真诠 ·大道敦本章第一》。做到“忠孝为本,立本以成仙”《四规明鉴经·立本章第一》。就当前条件而言,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 于子孙,这样您才能着手去做功夫。
尊道贵德
“道”和“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基本要旨,道教徒通常将一生修炼的艰幸历程概括为“修道养德”。修道是内在的功行,养德则是外在的行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道教中,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从宇宙观上讲,道先天地生,并化生万物。老子说:在溟滓鸿、混沌未分的时候,有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她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形无相,亘古不变,周行天下,循环不已,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强称其为道。据《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译。淮南子则在老子的基础上,将道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淮南子说:道覆盖着天,运载着地,囊括四方,到达八极,其高没有边际,其深不可测量,她包裹着天地,来源于无形。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既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既生天地,又生万物,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炁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者,道也,无名无象。二者,阴阳也,有了阴阳两极,天地自然定位,天阳地阴,天清地浊。三者,阴阳二气相交感形成的“冲和”之气,万物皆从此气中生。所以《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玄纲论》曰:“生生成成,今古不移之谓道。”由此观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既生化万物,又包含万物,万物之思想、音声、高下、长短、前后等莫不由其生。如《老子想尔注》说“道”是:天下万物之本。《太平经》称“道”为: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生。见《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抱朴子说道涵乾括坤,其本无名,不能寻其音声,不能迹其兆乎宇宙之外,其能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圆者得之以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见《抱朴子·道意篇》。此外,道教还提出了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即:经过了洪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太连、下古等阶段。而此中亦有宇宙形成的五个时期: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运。《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在未有天地万物之前,“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见《太上老君开天经》。。称那个时候没有天地之分,没有阴阳之分,没有日月之分,没有晶光之分,没有东西之分,没有青黄之分,没有南北之分,没有刚柔之分,没有载覆之分,没有藏坏之分,没有圣贤之分,没有忠良之分,没有来去之分,没有生死之分,没有前后之分,没有方圆之分。百亿变化,浩浩汤汤。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滩极,无量无边。没有高下之分,没有等偏之分,没有左右之分,没有高下之分,纯属自然。只有老君(道的化身),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其有,不见其形;若言其无,万物皆从之而生。接着,八表之外,渐渐开始分判,下成微妙世界,称为洪元。洪元之时,没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有宇宙形成的第一个时期混元。混元一浩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时,清浊剖判,溟滓鸿,置之形象,安竖南北,制正东西,开炁显明,光格四维。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三纲既分,此有天地,还没有日月,天欲化生万物,然没有方法可以变成,只好置生日月于其中,下照炁冥。此时还没有人,只有太上老君从天而降,自称“太初”之师。老君取天地之精,合成一神,名曰人。至此,天地、日月、人民皆有,但都没有识名。太始之时,太上老君下降为师,口吐《太始经》,教万物置立于天地。所谓太始,即万物之始也。太素之时,老君又下降为师,使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饮之,得到长生。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降为师,教示混沌,治理天下七十二劫,“混沌” 流行,形成 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自始以来,已有识名。九宫之时,老君下降为师,口吐《乾坤经》,结其九宫,识名天地。天为阳,地为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日月星辰,在地成五岳四渎,在人成五脏。元皇时,老君下降为师,口吐《元皇经》,教元皇治理天下,始有皇化通行于天下。元皇之后,是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后有地皇,地皇之后有句娄,句娄之后有赫胥,赫胥之后有太连 。太连之时,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得到延年。太连之后,进入下古,先后有伏羲、女娲、神农、燧人、祝融等。历时老君均下降为师,教以生活之道。从神学观念上讲,道为神仙的化身,但高于神仙而存在,凡人得到了她,可以成仙,神仙得到了她,可以登天入地,本领超常。庄子说:韦氏得道,以挈天地;伏羲氏得道,以袭气母;唯斗得道,终古不忒;日月得道,终古不息;山神堪坏得道,以袭昆仑;水神冯夷得道,以游大川;山神肩吾得道,以处大山;黄帝得道,以登云天;颛顼得道,以处玄宫;北海之神禺强得道,立乎北极;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广,莫知所始,莫知所终;彭祖得道,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见《庄子·大宗师》。称:古之真人,登高不眎,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因为能假于道若此。据《庄子·大宗师》原文意译。又《在宥篇》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听见,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可见凡人得道长生成仙,神仙得道乘风驾云,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飞龙腾达,无与伦比。说神仙是道的化身,是因为得到了道才可以称为神仙,神仙最能体现道。道教创教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称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东汉边韶亦称老子:“离合于混沌之炁,与三光相终始,观天作谶,……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蜕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说:“道者,谓之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字太阴,又曰元阳子丹,丹复变化,是为老君。”《太上混元圣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起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也。” 由此可见太上老君就是道,就是造物主,就是神仙,即将道与神仙等同了起来。与道相提并论的是德,德是道外在的表现。《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二而不一。” 德在道教中有“上德”、“玄德”、“常德”等几种解释。《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五十一章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二十八章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而这些德,均是道在外的表现形象。《自然经》说德“ 得于道果”。《太平经》说能够“成济众生,令成极道”就是德。唐玄宗更说得明白:“道之在我之谓德。”见唐玄宗《道德经御注·序》。所以道教以道和德为基本 信仰,为行动准则,强调“道生德育”、“尊道而贵德”。总的来说,尊道即是尊重信仰、敬重神明,得神灵之庇佑;贵德即是心向仙境、勤修苦炼,达仙境之彼岸。所以说只有尊道贵德,才能修得长生成仙。仙道贵生生命是道教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道教讲的就是长生不死,修炼成仙。对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见《道德经》第五十章。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则大讲“长生” 固形之术,要求人们保生、全生、尊生、尽年。《吕氏春秋》则从自身出发,强调“重己贵生”,曰:“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见《吕氏春秋·贵生》。到《太平经》时则主张乐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二、尊重动物的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见唐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正如《度人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清静寡欲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形、忘利,以致于忘心。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见《庄子·则阳》。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的心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 ,见《道德义枢·法身义第二》。若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 见《清静经》。,即与道合真。《盘山云栖王真人语录》曰:“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 清静”和“无为”是两颇相类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 “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和“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的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炁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道德经》第十五章文意译。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 “道”的表现。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 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服从于前者,因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修炼生活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形” “无情”“无名” 都是说明“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修炼的最高境界。“常清静”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无为,人法道也应当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的宗旨。《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可见“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从修炼的角度看,“无为”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主要原则,也是做到返本还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为者,因物之所为。”进而《淮南子·诠言训》又举例说:“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并且强调“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莫从己出也”见《淮南子·主术训》。指出“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见《淮南子· 说山训》。所以圣人内修其本质,而不外饰其华表,保养精神,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淡然无治而无不治。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从以上所言可以看出,《淮南子》修身思想中的“无为”就是顺应天道自然而不妄作为。前面所说的“寡欲”是与“无欲”、“不欲”相类似的名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在老子的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 ,万物归附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 (据原文意译)。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的本 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可见 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修真的起码基础。
净明全真
净明乃净明道修炼之宗,全真者乃全真道修炼之旨。净明者,“不执不著,不与不并,视乎无形,听乎无声,……心定神慧”,见《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 “以心达心,以性达性,……其光焕发,……心性圆融而自长生”。见《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监经·修身章》。全真者,真功、真行双全也。《晋真人语灵》曰:“ 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乃真行也。”到此地步,人心自安,心不逐物,心不爱物,清静纯虚,与道合真。《冲和真人潘公碑》云:“浑沦圆周,无所玷缺,在山满山 ,在河满河,道之全也。极六合之内外,尽万物之洪纤,虽神变无方,而莫非实理,道之真 也。” 道教认为修道之人有三宝,可达净明全真,一者道也,二者经也,三者师也。修炼者从师以后,一定先要学习道教经籍,通过经典来悟得大道。因为道教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第 46页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就是讲在修炼过程中,要广泛阅读祖师的经典,结合自己的修炼,参悟大道。同时道教还认为经典是由神传仙授,常诵能使人心清向道。《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称:道化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广行教化于天下,广度群生万品,或凝空结气,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撰述灵旨。并说:“元始天尊开张法教,成就诸天,广施经典,劝戒愚蒙,归心信向,渐入法门。”又《正一修真略仪》云:“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癨,制魔伏诸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拔生灵。”修真之士为何能够如此呢炁“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为之津要也” 。总之诵经之人,心灵自然纯清,犹如镜子一样明亮纯净,故曰净明全真。
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慈善利人是道教修炼成仙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即是认为积功累德才能通天神,才能得道,才能长生。《老子想尔注》亦曰: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能积善功累道德,“则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既救之”,还可以复生而长寿。反之,“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也不知”,“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祝愿仪》:“行善成德以至于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终不成道。”所以道教将“行善积德”作为修道成仙之首务,提出了“无知”、“无欲”、“无争 ”、“复朴”、“忘我”、“节俭”等思想,教人积功累德,劝善成仙。劝善是一切宗教的积极因素之一,它广泛而深入地融汇在修炼之中。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劝善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精神旨趣之一。其主要是以抑恶扬善的形式,劝导世人以寿为善,修道成仙。首先,道教告诉世人修炼成仙后就会拥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生命,就会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空间。《山海经》中就有“不死国”、“不死民”和“神人”的记载,《大荒东经》说:“耋国不蚕不丝,不稼不穑,百兽率舞,群鸟拊翼。是号耋国,自然衣食。”《海外南经》说:“不死国有人爰处,员丘之上,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见《道藏要辑选刊》第七册。《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列子·汤问》中载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神山在大海之上,每座山方圆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之间分列着相距七万里,山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见《道藏要辑选刊》第五十五册。又说有一个终北之国,那里“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兢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孽阜无数,有喜乐衰老之苦。”同上。还有《归藏》中嫦娥食西王母之不死之药而奔月的故事,《战国策》中有人献不死药于荆王,《韩非子》亦曰:“客有教燕王不死之道者。”所有这些都是神仙所拥有的长生、不死、极乐的美好生命境界,从而激起了世人的向往之情。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象征,促使世人通过这种境界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学得神仙之道,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够影响他人,积极向善。其次,道教认为通过主观上的修炼过程,可以实现由凡而仙的转化,即得道成仙。仙境的美好,神仙的自由无不激励着世人去向往,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则是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的前提,修道是得道的前提,这个道即是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这个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见《庄子·大宗师》。这里庄子赋予“道”一种神秘的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人只要遵循这个“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能成为“圣人”、“神人”、 “真人”之列的神仙。庄子列举了黄帝、西王母、彭祖、傅说等人得道成仙的历程和情形,以及得道后所具有的非凡能力和所居住的自由境地。而这些人都是在致善过程中,不断积善累德,功行圆满后才成为神仙的,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这些人不仅是修道的榜样,而且是至善的楷模。在引导世人向往仙境、修道成仙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与人为善、积功累德。《太上感应篇》曰:“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抱扑子内篇·对俗》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高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复更起善数耳。”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均把行善作为成仙之因,把成仙作为成仙之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认为行善必得福报,福报的最高层次就是“飞仙”。道教在宣扬神仙思想、劝人为善的同时,还倡导天道承负信仰,以长生不死为至善境界的生命观,是道教内丹修炼贯穿如一的主线索,以此为出发点,一系列问题被引发出来。这种“ 长生不死”绝不是符合自然生命规律的、实实在在的不死,而是超越了现实死亡的精神永恒。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见《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是这个道理。死去的只是肉体,存在的则是一种精神道德境界。人若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受到“天道” 的报应,并指明“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见《通玄真经· 符言》。,说明为善不求福而福至,为恶避祸而祸来。如《列仙传》中记载,黄帝时有一个叫马师皇的名医,能从马的形貌诊断马的疾病,医之必愈。后有一龙从天而降,对着马师皇垂耳张口,马师皇自言自语地说:“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针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来常常有生病的龙请求马师皇治病,师皇不厌其烦,每求必应。一日,师皇乘龙而去。又有一个叫子英的渔民,善于潜水捕鱼。一天捕得一条鲤鱼,因喜欢它的颜色,带回养在家里的池塘中,经常以米谷喂养它。一年后,鲤鱼长达丈余,头上长出了角,脊背上生出了翅膀。子英感到十分奇怪,急忙叩头谢过。鲤鱼说:“我是来迎接你的,你快到我的脊背上来,与我一起升天。”一时风雨大作,子英乘鱼背腾升而去。还有叫木羽的人,其母十分贫贱,主要以接生助产为生,一次帮助一产妇接生,产妇生一男婴,婴儿出生后便张开眼晴,盯住木母大笑。木母十分惊慌,夜间梦见一神守护于婴儿身旁,神曰:“此司命君也,当报汝恩,使汝子木羽得仙。”不久木母新生一儿字为木羽。木羽十五岁那年的一天晚上,有鸾马将其迎接而去。据《列仙传》原文意译。另外《神仙传》中所描述沈羲升仙的故事也十分典型。文中称沈羲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但是他不知道服食药物以助成仙,可是他的功德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派遣白鹿车和青龙白虎车并随使者若干,言沈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从小开始,履行无过,寿命本来不长,算起来应该尽了,黄帝、老子十分怜惜他,特遣仙官来迎接他登仙。上述马师皇、子英、木羽、沈羲都是积有大德、为善不倦的人。由此可见,道教内丹修炼在宣扬劝善方面,对于善良的、利他的道德行为给予肯定、褒扬和奖赏,造成感化、诱导和激励的效果;对于非道德行为予以否定和贬斥,使世人产生自我警戒、自我监督的结果。道教引导世人修炼成仙、与人为善的时候,产生的效应就是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即济世贵生。道教通过济世贵生思想的宣传,积极劝导世人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成为神仙,可见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修炼之人积极强调与人为善。自古以来,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济世利物、积功累德这个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几个达仙途径。第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孙思邈,在修炼成仙之前,由于医德感人,医术高超,药到病除,被世人尊为“药王”,后他医神龙、救灵虎,感动上苍,被列入仙班。道教仙人“三皇”,即为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相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蓍医书,民间百姓感其恩泽而祀之为神,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奉为 “医王”。道教真人吴本,精通各种医术,医德高尚,悬壶济世,不计名利;他在闽南各地云游行医,与瘟疫疾病作斗争,救活死伤者无数,在漳、泉一带声誉极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爱戴;他不仅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而且乐肋民危,救人急难,宋仁宗封他为“御史太医妙道真人”,道教尊为“保生大帝”。第二,兴利除害,造福于民。道教正一祖师张道陵在修道炼丹过程中,曾亲率弟子伏妖魔,斩妖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道教真人许逊,因为为政廉简,镇蛟斩蛇,为民除害,白日冲举,飞升成仙。第三,扬善施财,济贫拔苦。道教正一天师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路人量腹而食;并作“三官手书”,为病者请祷;对于犯法者,先原谅三次,三次原谅后仍不思改悔的,才给予处罚;若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补过;还规定“春夏禁杀”见《三国志·张鲁传》。;羽化后,被奉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真人马丹阳自幼爱好周济而无私心,由是得“轻财好施”之名,修道后又安贫慈下,不接人一钱,不用人一物,“其安心安性则清虚澹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见《丹阳真人语录》。,遂被尊为“丹阳真人”。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许多人惨遭杀戮,于是全真道士丘处机不远万里,赴大雪山 ( 今阿富汗境内)见成吉思汗,劝其慈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回到燕京(今北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京城百姓多 呼其“丘神仙”。 总的看来,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修炼成仙不可或缺的环节。
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是道教修道成仙宗旨之一,犹指性功和命功。在内丹修炼中,性指元神,引申为理、心、意、德等;命指元炁,引申为法、息、形、功等意。二者通常被喻为 龙虎、铅汞、水火、婴儿姹女、真阴真阳等,实为“神炁”二字。性与命密不可分,黄元吉论性命双修时说:“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无命则性无依,无性则命无主,二者二而一也。”见《中华仙学》黄元吉《论性命双修》。所以道教强 调修炼心神为性,炼养精炁为命,神炁并重,身心兼炼,与道合真。修道之人,理应注重性命双修,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假如形体不保,今生得道,无可指望;保住形体,经受不住内心的魔障,成仙无望。所以修炼之时,性命兼重,才能生道合一,长生久视。老子曰:“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就是教人守其根,固其本,根、蒂是人生命的基础。道教内丹修炼,其实就是说性之根、命之蒂,性之神、命之炁的合一。据吴 筠《形神可固论》说:“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剖氤氲一炁而矣。”万物皆禀炁而生,人亦如此。《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引《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禀天地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灭耗,神将散也;地气灭耗,命将竭也。”如何才能“深根固蒂”呢炁道教强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即是做到生道 合一。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理念是道祖老子提出来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眼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她无形无象,无亏无盈,深奥莫测,体含万象,为万物的始祖;而“自然”则是指一种法则,王弼注曰:“道不违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这里并不是说还有另外一个什么东西位于道之上、主宰于道,而是强调道同样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突出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这里的法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遵循着道生长消息。虽然道如此神通广大,但她也不能随意作为,与天地万物一样,也有所遵循,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处在一种有序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有内在的法则,而所有的法则和秩序,都来自于道,都是自然而然的体现,毫无人为勉强的痕迹;换句话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服从一个统一的法则,遵循一个有序的规律。大道既然如此,人亦不例外,修道之人更应该如此。道教强调修炼之时,要自然而然,不假人为,若强调个人的意志,反害其功,所以要顺应自然去做事情,《阴 符经 》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这样说,法自然、宗无为是道教修炼思想的核心,是道教修炼者一脉相随的心法。人若要提高生命质量,求得生存之道,最终与大自然融合共存,就得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正是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唤起了道教修炼者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他们一向重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见《庄子·齐物论》。的自然生态,强调人和自然之间、个体小生命与宇宙大生命之间的同构与互动关系,诱导修道者在修炼时不仅重视个体的小我,而且注视宇宙的大我,最终使自然哲学与生命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及后来的道教修炼者,都充分肯定了万物的协和性、涵蕴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和人类一同生存,万物与人休戚相关,不容分离。道教的这种万物涵蕴、彼此相联的观点,与西方主客对立、人天分判的观点截然不同。既然人与大自然、万物本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 统一体,因此修道之人就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为自身的修炼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和光同尘
在修道时,与“道法自然”相提并论的还有“和光同尘”。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见《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样,混合无间,随同世俗。强调修道之人,理应毫无高傲的心态,即使有功于众生,内心也应该不矜奇,不立异,不粉饰,混同世俗,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假借修真,磨炼自己的性情,精修自己的品德,增补自己的丹基,增益自己的道行。修道之时,不一定要远避尘世,在尘世中磨炼自己,等待功夫修到一定的层次,丹基筑成,需要入静,再入山林不迟,所以道经讲:“大隐居尘。”“大隐隐于闹市。”“上士得道于三军。”见《抱朴子·对俗》。《悟真篇》也说:“未炼还 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这里的玄同,实际上指的是“道”的玄妙齐同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在修炼过程中,就要“挫锐”“解纷”。挫锐的方法是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修炼经验,听取各种方法的修炼建议,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冷静对待修炼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切不可盲从。解纷的方法是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片面的意见。譬如阳光普照,有照到的地方,也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有阳面,也有阴面,二者同时考虑到了,才能做到“负阴而抱阳”,真正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宇宙间充满着灰尘,人世的事情同样纷繁芜杂,超凡脱俗、避开尘世的想法与做法很难很难,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做法似乎有些走不通。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发挥有利的一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于不利的一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和光同尘”作为道教修炼的基本思想之一,要 求的就是修炼者不露锋芒、消除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我命由我
道教认为人通过正确的修炼是可以达到长生的,正如老子所说:凝聚住肉体与魂魄之元神的生命,就可以长久地生存下去。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尽其天年,这个天年指人正常的寿命。修道之人认为,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这与现代科学观点完全相符。现代北京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四岁,在道教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每一个通过修炼的人,都可以尽其天年,活到一百多岁。并且可以象薪尽添柴一样,运用道教的修仙术,将生命延长下去,长生久视,肉体成仙,做一个人世间的“活神仙”,如果在人间呆腻了,就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如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好生、乐生、尊生、贵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同时通过修炼,达到尽其天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其天年并不等于听天由命,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见《抱朴子外篇·诘鲍》。“弘道无己,长生自致”见《抱朴子内篇·金丹》。。道教炼丹家葛洪认为,世间变化之术,无所不为,高山为渊,男女易形,铅性白而变赤为丹,丹性赤而变白为铅。所以他坚信,用异物烧炼金银,同服食金丹长生成仙一样,是必然而然的事情,并引证《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见《赤松子中诫经》。《西升经·我命章》亦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所以生命的存在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外界,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久视。
男女皆修
道教认为男女都可以修炼,都可以修证道果。在道教神仙中不但有男仙,而且有女仙,并且 还有专门记载女仙仙迹的道经——《墉城集仙录》。足见道教主张,大道面前,人人平等。并且道教认为女子修炼,一般要比男子快。这是从命理和性理的角度上来看的,从命理上讲,女子心宫(性)与丹田(命)的距离比男子近;从性理上讲,“男动女静”。所以道经常讲“ 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就是这个理由。然而事实上什么东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后天人的身体素质、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修炼成功也不能以具体的时间来论断,并不限定为十年或者三年。加之男子修炼和女子修炼入手功法亦不尽相同,略有差别。命功过关后,即表明男子已“降白虎”,女子已“ 斩娇龙”,往上的功夫,完全一样。得道成仙后,也有高下之分。
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就是修炼中经常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理,指在体内模仿宇宙反演及其反演过程,将生命归还虚无,致力于超越有限生命。道教内丹认为,人和自然演化关系是道(神)生气,气生精,精生形,此为“顺生”;而人性命双修则应逆之而行,即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此为“逆修 ”。此理论被道教炼养家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内丹修炼中。这种理论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万物又会返还于道;人亦如此,人由大道化生,最终还是要还原于道,即修道成仙。当然还可以用一个更贴近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若以“道”为准则,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大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处于一个永恒不变的境地而成为神仙,故老子说“谷神不死”见 《道德经》第六章。。其实,返朴归真的意思为修炼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情欲和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其来源于老子之“道”的人生观—— 清虚以自守,柔弱以自恃。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后来道教内丹修炼者认为内丹之道就在于逆万物顺行之道,竭力使万物合而为三(精、气、神),三复化为二 (气、神),二复归一(神),一归于道。并认为这是“夺尽天地冲和之运,阴阳化机之妙” 见元陈致虚《金丹大道》。,最终达到重返本源,常住永生。这种理论在《性命圭旨》中被称作“顺逆三关”,所谓三关,即初关、中关、上关。初关也就是炼精化气之时,要注意“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中关就是炼气化神,要注意驾运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气与神合,再下降至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上关就是炼神还虚,守一抱元,以神归于毗卢性海。据明黄宗炎《太极图辨》和《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陈抟的太极图用的就是返本还原的道理。书曰:“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 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法梯航
法梯航、斋醮祭炼是道教既度己又度人的原则之一。修道之人,依次而上,掌握法,为自身修炼打开方便之门。法者,道也、术也。《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道者, 灵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书符、念咒、受等,统称为法。符在道教中被视为天神降授、精气结成,通常又被称为云篆、符字、八显、玉字诀、天书、龙章、凤文、玉牒金书、琅虬琼文、金壶墨汁字、紫字、宝诰、丹书等。《洞神八帝元变经·服符见鬼第五》说:“符是天仙役之神文,学者灵章之秘宝。”《三洞神符记》也说:“ 符本结于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名,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 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者,道士授受佩带在身上的修持戒行的符图秘文。拥有法者,既可以护身保真,摄灵制魔,出入无间,长生度世,与道契合,又可以通过斋醮祭炼,救拔生灵。道教认为不但要修炼自己,而且要度化他人。己身修炼成真,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人沉沦于尘俗,因轮回而坠入地狱。此时应用纯真之体,所学法,通过斋醮炼度,使之自然一真澄湛,与道合真 。这样不但炼就了自己的造化,检验了自己的功力,而且度化了他人。
啬宝精气
在道教炼养中,啬指爱惜保养之意。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意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爱惜精神,积累精力。因为精神不妄泄,就能够心德备全;心德备全,就能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国家理应如此,修道者当然也应该这样,修炼若能啬,就可以长生在世。因为“啬以治人,则民不劳;啬以治身,则精不亏”。见高延第《老子正义》。《韩非子·解老》亦曰:“啬之者爱 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河上公曰:“啬,爱也。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见《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也说:万物皆含道精,精为道之别气,而人则是精车,想要保住精气,百善当修。至此啬宝精气成为道教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实气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物,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质。气的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界云雾之气、人体呼吸之气、阴阳五行之气、生命运动之气、精神灵秀之气以及先天的元气、精气、道气等。最早提出气的是西周时的伯阳,他以气来解释地震,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 见《国语·周语》。此后古人一直用“阴阳之气”、“天地之气”来说明自然界和社会秩序的普遍联系。而道教则将其与生命联系一起加以阐述,庄子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炁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炁故万物一也。”见《庄子·知北游》。可见在老庄思想中,气是组成和联系天、地、人和万物的始基:万物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因此庄子认为生命必须守气才能够长生,说:“我守一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见《庄子 ·在宥》。何谓守一炁“老子云,得其一万事毕。所谓一者,先天真一之气,即所谓天地之精,亘藏于阴阳之宅也。何以守之炁亦曰:慎内、闭外而已”。见陆西星《南 华真经·副墨》。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解释守一,但他对于养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 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见《庄子·刻意》。比生命更进一步的是,道教还将“气”与其神仙信仰结合在一起,认为: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通天下者一气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万物皆须气以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皆由气主宰;在体中,气既联系着形,又联系着神,因此通过炼气既能炼形又能修神。如《管子·枢言》说: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心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就是说气即是“道”,万物皆由此而化生。至于神和人,也是因气而成,《老子想尔注》曰: “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三天内解经》云:“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 女生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可见道教最高神三清由“气化”而来,同样三清之下的神仙,亦由“气”构成,如《道藏》第24册63 2页中即有“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又《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里的“精”实际上就是指的气,她是气中更为精细的部分。道教认为一个生物拥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仅能坚固肢体,而且七窍与脉络畅通,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同时还认为形气构成人的身体,保持精力充沛,不让精气耗散,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气一旦离开,生命也就离开人体而去,只留下一个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觉地由意识转变为无意识,调节人体自律神经活动,从训炼呼吸入手,来保精固气。管子说:“不以物乱心,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 是告诉人们如何去守精保气,即不要因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悦而使心乱气散。这里的“神 ”就是精气在体内聚成的神。可见一个人如果能把精气汇聚到自己身上,并使之不散,“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淄,不遇人害,谓之圣人”。见《管子·内 业》。也就是成神成仙了。千百年来,道教修道之士始终以守精固气作为成仙之首要。他们把精气神视为生命之三宝,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炼方法。合道即可长生不死,成为神仙。《金丹大要·上药篇》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为顺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为逆炁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 ,金丹乃成。” 在爱惜保养精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人与天的问题。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在四大之中,赖于天地而生存,得于道体而长生。所以修道之人既要考虑人体这个小环境,也要考虑到天地宇宙这个大环境,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精气与道炁 相通,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
形神相依
形神关系是道教修道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形指形体,神指精神。形神相依即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托,相互依存。《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道教从修炼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形有先天之形——真形(亦指自然之法身),有后天之形— —外在的体形;神亦有先天之神——元神,有后天之神——识神。先天之形靠修炼而得,后天之形由父精母血凝聚而成。元神与识神在后天之形形成时同时坠入人胎,合二为一,同居于心。修道之人就是要除识神而养元神,因为元神盛而人精力旺盛,识神盛而人精力衰绝。如《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云:“神者,禀父母之性为元神,受天地之性为识神。元神无识无知,能主造化。识神最显最灵,能主变化无穷。……十月胎足,瓜熟识神与元神同投入胎,合而为一,同居于心。从此以心为主,而元神失位,识神当权。七情六欲,昼夜耗散,而元神耗散以尽,地火水风四大分驰其身,而身亡矣。”所以道教要求修道之人形神俱妙,神炁合一。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称神主生,精主养,形主成,三者形成一个神器。对此淮南子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见《淮南子·原道训》。强调修道 之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形体,然后炼就自己的元神与元炁,使元神与元炁混成一片,达到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 外而不晓的境界,即是“神炁合一”。
实证实修
修道需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实修实证,一步一个脚印,虔诚地修,认真地炼,这样才能修得长生成仙。否则“欲速而不达。”《天隐子·渐门》:“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意思是说:《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渐卦,道教修炼中有渐门;修道之人修炼大道,不要追求立即领悟,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 高,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与印证,最终取得修炼成功。
作者:修行_ 提交日期:2008-04-12 03:39:06  2#
第三篇道术筑基
引 论
道教内丹修炼的起步便为筑基,如同修房建阁,必先奠基,基础稳定,结构扎实,然后才能竖柱立梁,砌砖盖瓦。《天仙正理直论》说:“修仙而始曰筑基。筑基者,渐渐积累,增益之义。基者,修炼阳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处所也。基必先筑者,盖谓阳神,即元神之所成就,纯全而显灵者,常依精气而为用。精气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气耗,则神亦耗而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长住而长灵觉,亦必精气长住,而长为有基也。自基未筑之先,元神逐境外驰,则元气散,元气败,基愈坏矣,所以不足为基。且精逐之于交感,年深岁久,恋恋爱恨,一旦欲令不漏,而且还气,得乎炁此无基也。气之散于呼吸,息出息入,勤勤无已,一旦欲令不息,而且化神,得乎炁此无基也。神之扰于思虑,时递时迁,茫茫接物,一旦欲令长定,而且还虚,得乎炁此无基也。古人皆言以精炼精,以气炼气,以神炼神者,正欲为此用也。是以必用精、气、神三宝合炼,精补其精,气补其气,神补其神,筑而成基。唯能合一则成基,不能合一则精、气、神不能长旺,而基不可成。乃基筑成,精则固矣,气则还矣,永为坚固不坏之基,而长生不死。”可见,筑基实为修复身体、益补精气 神的功法。有时筑基亦称为炼己筑基,其实炼己和筑基是同一个道理,筑基不在炼己之外,炼己即在筑基之中,二者属于同一个意思。道教认为人从婴儿长大成人,精炁神皆有所 亏损,故须经筑基功夫,“炼神,调炁,养精,达到三全才可以进入百日关 ”。见《龙门丹诀》。可见筑基是一切修炼的基础,如同人们建房子打地基一样,非常重要,基础越好,层次越高,进步速度愈快。筑基的方法有止念、入静、聚性、回光、独立、调息、吐纳、咽津、导引等等,其辅助方法还有炼法入道,即“居静正坐,闭目冥心,定息住炁,手兜外肾,搓脐下,举二足等方法,而道则无所不包, 无所不通,不泥于伎艺之能,治疾病之功。”见《西山群仙会真记·修法入道》。可见筑基可以达到静养身心,调和阴阳,祛病健康,延年益寿之功效。
第一章 钟吕派的筑基方法
钟吕派的筑基方法是:一存想,二内观,三坐忘。 存想内容有:男、龙、火、天、云、鹤、日、马、烟、霞、车、驾、花、气,此为阳升之象;女、虎、水、地、雨、龟、月、牛、泉、泥、船、叶,此为阴降之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为神灵之象;五岳、四海、三岛、金男、玉女、河车、重楼,此为自然之象。钟离权认为起初阴阳交合时可想,“九皇真人引一朱衣小儿上升,九皇真母引一皂女下降,相见于黄屋之前。有一黄衣老妪接引,如人间夫妇之礼,尽时欢悦。女子下降,儿子上升,如人间分离之事。既毕,黄妪抱一物,形若朱桔,下抛入黄屋,以金器盛留。然此而者,是乾索于坤,其阳复还本位,以阳负阴而还本乡。是此女者,是坤索乾,其阴复还本位,以阴抱阳而会本乡。是曰坎离相交,而匹配阴阳之想也。若以炎炎火中,见一黑虎而上升。滔滔浪里,见一赤龙而下降。二兽相逢,交战在楼阁之前。朱门大启,烟焰之中,有王者指顾。大火焚天,而上有万丈波涛,火起复落,烟焰满于天地。龙虎一盘一,而入于金器之中。下入黄屋之间,似置在笼柜之中。”这其实存想的是龙虎交媾而成黄芽,简单地说就是存想的肾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既济而成金丹的情景。接着还要存想金液还丹而既济,肘后飞金晶而大河车,还丹、炼形而至朝元。朝元之后,不复存想,而为内观。内观之法,是为阴阳变换之法,仙凡改易之时。修炼之人必须居住幽静之室,昼夜端拱,识认阳神,赶逐阴鬼。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凡笼,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修炼之人,平日清静而守潇洒,寂寞已久,功到满足,容易被楼台珠翠、女乐笙簧、珍羞异馔、异草奇花所迷惑,进而不知自身内院,误作真境,所以要行坐忘之功,不因意生像、因 像生境,除祛三尸七魄、九虫六贼,脱质而炼仙。
第二章 南派的筑基方法
南派的筑基下手功夫可用打坐,采取双盘与单盘,双手自然下放至下丹田,以之温养。然后用收心、存心、内视、入静、调神、调息和调精七个步骤完成筑基修炼。收心,是下手时除断杂念的一种方法。因为刚开始做功夫时,难免杂念丛生,心驰于外,所以要收心。具体做法为:“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平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 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口诀》。就是说妄念一产生,立即用心制止,便会喜而不喜,怒而不怒。这不仅是筑基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打坐入静的要诀。张伯端说:“岂独坐时然炁平日提百万强兵,但事至则理,退则休,亦可为静之本。以此静心应接事物,谁云误事炁实自灵耳。故曰:以事炼心,情无他。镜能察形,不差毫发,形去而镜自镜。盖事至而应之。事去而心自心也”。说明修炼如此,待人接物亦应如此。做到此,“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有诗曰:得路欲归休问远,看看信步莫烦心,云收将放金乌见,一点灵光眼内明。”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口诀中口诀》。存心,是收好心后的稳心工夫。存心之前,必须先止念。原因是“念之生也,感物而动,尔觉定中觉目有所睹,则神役于目矣”。做法是“急收内听,其他皆然”。如此便可以养性, “养性之始,见不存则无所养,无所养则终乎不见矣。存心实自收心始。所谓收神者,盖收心之余,用耳行之,至久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形心相忘,合乎至道,则元性彰露而元气生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下手工夫》。内视,是一种使心继续保持静定的方法。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张伯端解释说:“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口诀中口诀》。就是说静坐之时,又目微闭,内视于心,思想集中,万虑皆空。至于双目微闭的理由,《胎息经》曰:“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焉。”由此,内丹修炼打坐时,凝神定息,舌柱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便能入静。入静,是经过上述工夫后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其状态是:“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此时使要考虑运炼精、炁、神问题,“精、炁、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非平昔之所谓动也,用精、炁、神于内之动也。精固精,炁固炁,神亦可谓性之基也。何也炁盖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心为君论》。调神,是入静平稳后调和、调配元神的工夫。张伯端认为必须内视、内听、内嗅。原因是: “两目为役神之宅,顾瞻视瞩,神常不得离之。两耳为送神之地,盖百里之音闻于耳,而神随之而又去。两鼻为劳神之位,随之而辨之者谁炁神也。使耳目口鼻皆如眉,则神岂不安而全之。夫如是,则不为后天也,亦不劳修炼也。大抵忘于目则神归于鼎而烛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目垂而下顾也;忘于耳则神归于鼎而闻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耳内听于下也;忘于鼻则神归于鼎而吸于内,盖真息既定之时,气归无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而俱归于鼎而合于内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神为主论》。也就是说,通过内视、内听、内嗅等内炼,调神定息,使神归鼎内。调息,是上述工夫的辅助工夫。整个筑基过程中,调整好呼吸,至关重要。张伯端说:“静定之际,先行闭息之道。闭息者,夫人之一息,一息未际,而一息续之。今则一息既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焉,久而息定。抑息千万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动矣。”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下手工夫》。说明人的心若沉著事物,便心散乱无定。故要用心息相依之法,拴住松驰之心,由 精入细,息调心定,终使心静而神存其真。调精,是筑基的最后一步工夫,也是炼精化炁前的关键工夫。整个筑基工夫,重在培补精、炁、神三宝,神调息调,则精亦调。精为炁、神之基础,所以必须首先调之补之。至于其方法,张伯端说:“竹破须将竹补宜,覆雏当用子为之(或抱鸡当用卵为之),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全圣机。”参见张振国《〈悟真篇〉导读·悟真篇·绝句诗六十四首》其八,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就是说,以己之神,补己之神;以己之气,补己之炁;以己之精,补己之精,方合天地造化之圣机。但是补精调精,不能独而为之,还必须精、炁合炼。张伯端说:“莫把孤阴为有阳(或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羸。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枉。举世漫求铅汞伏,何时得见龙虎降炁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参见张振国《悟真篇〉导读·悟真篇·七言四韵十六首》其九,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指明精、炁、神必须合炼。《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中《青娥在我》“真铅则元炁矣,精炁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火足气充,则元精元炁元神尽合而为一,故婴儿产矣。”“婴儿”便是“药物”。此时筑基工夫完成,修炼者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状态, 下一步便可以转入炼精化炁阶段了。
第三章 北派的筑基方法
北派功夫主张清修,强调清静不二法门,因而其筑基方法亦在“虚无”二字。打坐之时,“ 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自然“天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间,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见王重阳《五篇灵文》。北派功法认为,神依形生,一点先天在人身中,个个不无,人人本有,只因世人迷真顺情,情境既熟爱河,流浪欲海波深,如有觉悟之人,得遇真师指点先天一炁,便会“药从外来,依形而生”。修炼之人,若能“委志虚无,寂然常照,身心无为,而神炁自然有所为,犹天地无为,而万物自然化育”。这是因为:“静极之时,神抱于气,气结精凝,结成一粒金丹,永在丹田之内” 。简单地讲,北派的筑基功夫不采取内观、存想、闭息、导引等任何方法,只在于一个“静” ,认为“静极生动”,自然会进入炼精化炁阶段。
第四章 东派的筑方法
东派的筑基方法用先天无极图来形容,称“五行不到,父母未生,真空本体,清静圆明”。看来东派筑基强调的是清静澄神,认为“先天混元真乙之炁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方其未有动机,故溟滓无光,声臭俱泯,谓之无极。在人则至静无感,寂然不动者当之。而佛氏所谓真空,儒者所谓未发,亦不外是。《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易·系辞》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圆觉经》云:惟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竟究成就,不起于坐便入涅般。三教圣人同一宗旨,但作用不同,故有三者之别耳” 见陆西星《金丹大旨图》。。这就是三教圣人在入手时都强调洗心入静,摒除凡世的一切欲望与烦恼,从而达到一个混沌无我的状态,以至静而生动,动而产元炁 。
第五章 西派的筑基方法
西派的筑基功法比较繁琐,在下手之前要先开关,开关后才能进入筑基炼己,并且筑基还分为小筑基和大筑基。小筑基中还配合外炼己功夫,大筑基中还配合内炼己功夫。西派功法最初亦采取打坐为入手法,只不过时间选择在深夜。李涵虚认为:“深夜打坐,清静自然……夜来气清,息调神往。”见李涵虚《道窍谈》。。一般是:五更天时盘坐,坐到巳时(9:00—11:00)起来,坐时不忘不助,若忘若存,寂寂惺惺,圆圆明 明。打坐进入状态后,便可开关。所谓开关,为开关展窍。中年学道者,只要凝神有法,调息有度,阴跷气萌,摄入鼎内,勿忘勿助。后天气生,再调再烹,真机自动,乘其动而引,不必着力开,而关自开;不必着力展,而窍自展。真气一升于泥丸,于是河车之路可通。全凭自然而然。乘乍动而又静之际,微微起火,逼尾闾,逆流天谷。自然炼精化气,灌注三宫。以后复得外来妙药,擒制吾身之真气,令其交绝,同落于黄庭之间,结为朱橘,是为内丹。展开关窍后,便进入小筑基。摄元阳而入内鼎,有胎自己绵绵,然后生后天之药,而行玉炼之功。此时要配合外炼己,万象皆空,一尘不染,即古人对境忘情之旨。小筑基后,进入大筑基。养灵珠而生外铅,金水溶溶,勤行周天之妙,而完尽性之功。此时要配合内炼己,河车之事,玉液之功,即《参同契》“内以养己”之内容。至于河车之功,在筑基中十分重要。自筑基以来,金鼎充足后,调内息,凝内神。神息相依,风火交合,忽然而灵芽吐萌,气机生动,即起河车以炼之,使之自下往后,由督脉进,逆流天谷,而返中宫,此得药当行之事也。……其妙在意守于内,神驭于外。神守内庭,只贵凝,而不贵运,运则必用意,周天之妙,外运逸,而内掌劳,故内掌必以意挡之。……真意居中,调遣呼吸,以内应外。详细做法为:“运气开关,所以开关筑基,得药结丹也。其中次叙,从虚空中涵养真息为始。收心调息,闭目存神。静之又静,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混混沌沌,杳杳冥冥。功夫到此,如天之有冬,万物芸芸,各返其根。如日之有夜,亥漏沉沉,各息其心。此无知、无识时也。谁晓得无知、无识之际,才有一阳来得,恰如冬之生春,夜之向曙。蓦地一惊,无烟似有烟,无气似有气,由下丹田薰至心阙,使人如梦初醒。初醒之候,名曰活子时。急起第一河车,采此运行,迟则无形之气变为有形。此气也,名壬铅,名后天,又名阳火,故曰子时进阳火。何为进阳火,学人把初醒之心,陡地拨转,移过下鹊桥,即天罡前一位。誓愿不传之真诀也。此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关发现。移至尾闾,守而不乱。霎时间真气温温,从尾闾骨尖两孔中,透过腰脊,升至玉枕,钻入泥丸。古仙云:‘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路径此为尊。’即此。愚人不知运气,便要舌舐上颚,以承甘露。吁!可笑亦可怜也。皆不得师之过也。须知运气一道,只可引气入喉。《黄庭经》曰:‘服食玄气以长生’,因此阳火之气紫黑色,名曰玄气耳。服食之法,须要口诀,乃能送入气管。否则走入食管。否则走入食喉,从何处立得丹基炁须把这阳气送下气喉,至于玄膺,乃化为甘露之水。《黄庭》曰:‘玄膺气管受精符 ’,此之谓也。玄膺名玄雍,又名玄壅,言人之气到此壅塞也。俗人不知玄妙,气至泥丸,就想他化为神水,如吞茶汤一般。吾恐气管一滴,便叫汝咳而不休矣。盖水者有形之物,安能入得气管炁安能入得气管炁故《黄庭》曰:‘出清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犹言清气出于丹田,玄气入于玄膺,二气转换云尔。气化为水,洒濯心宫,仍落于虚无窍内。宝之裕之,是为筑基。筑基既久,积累益深,乃有一个时候,照常静坐。忽于丹田中突出一物,有声如雷之响,有色如星电之光,是为后天中先天药。即按第一车运之,至于泥丸,始化为液,饵而服之,方得玉液丹头。此得药结丹之始也。”见李涵虚《道窍谈·三车秘旨》。
第六章 中派的筑基方法
中派的筑基方法有二种,第一是李道纯致中和法;第二是黄元吉和闵小艮的中黄直透法。李道纯强调筑基首先要致中和,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见《尚书》。人若能致中和于一身,“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 同上。。这就是说下手之时心必须常清常静。其次要委顺,即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因为身顺天命,故能应人;心顺天道,故能应物;世顺天时,故能应变;事顺天理, 故能应机。由此可以达到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其三要照妄。照心常静,动则应万变,虽动本体常静。妄心常动,静则起万念,虽静本体常动。所以要灭妄心,不灭照心。妄心为人心,照心为道心。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二者处于动静之间,所以要执厥中(致中和),使照心常存,妄心 不动,以此而成道。做好上述工夫,便可以安炉立鼎了。黄元吉强调筑基之初,打坐之时,先凝神,继而调息,至神凝之时,不必有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只要心无烦恼,意无牵挂,觉得心如空器,一点不有,意若冰融,片念不 生,身体耸立,恍如山岳静镇,不动不摇。
第七章 三丰派的筑基方法
三丰派认为筑基是初功,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称“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其入手功夫仍是打坐,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会日长。因为凝神调息在于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放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气至而神未全,并非真动。其实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静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此中最关键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所谓凝神,就是收己清静之心而入其内。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了神,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即此。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如痴如醉。可谓真消息,实乃玄关发现。三丰派还认为神要真神,方算先天。所谓真神,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辩真伪,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一灵从规中起;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微茫之中,心光发现。修心即是存心。炼性即是养性。存心右便城郭坚固,不使房屋倒塌,即是筑基。所以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修炼。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而调动后天呼吸,必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要百日。这里最根本原理在于养性,浇培鄞鄂,使内药成全,也就是炼己。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也就通常所说的内丹。“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同上。所以《系辞》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是道家修炼的层次,一步接一步的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可成。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诀曰:“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阿一阿鼎内剪。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期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寻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 言。”
第八章 伍柳派的筑基方法
伍柳派在筑基之前强调先炼己。所谓炼己,是炼人的本性而成真。所炼之者,眼逐于色而炼之不睹;耳逐于声而炼之不闻。平常日用,必当如是先炼,则己念伏降,而性真纯静。得真 性者,即是佛与仙,筑基而基成。伍冲虚认为“修仙而始筑基”。所谓 筑基,筑为渐渐的意思,基为修炼阳神之根本,安神、安息之所。基要先筑好,也就是说阳神之所成就,神才会显灵,这就要依靠精炁而为用。简单地说就是“息定还 精炁,谓之筑基。息定精还,谓之精成不漏。若有漏,则不能为胎神之基。无漏,则身可久生而为伏炁胎神之法界也”。“炼肾中真阳之元精,谓之筑基。阳精炼得不漏而返成炁,渐修渐补,得元炁足,如童子之完体,方是筑基成者。” 。柳华阳认为筑基之始,必须“忠、孝、仁、义,五戒全净,然后有所望焉。”“下功之时,处于静室。坐则忘形,回光返照,以性入于命宫。静极生动,情来归性”。 筑基的根本目的是炼阳精,产阳神。伍冲虚认为:“神原属阴,精炁属阳。依阳精真炁,则能成阳神。不依阳精真炁,则不能成阳神, 止为阴神而已。精炁旺,而法力大。精炁耗,则神亦耗,而灵光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常住而常灵觉,亦必精炁常住而长有 基地也,自基未筑之先,元神逐境外驰,则元炁散,元精败,基愈坏矣。要使元精不败不漏,就要掌握“泄漏修炼之法,教人再入胞胎,重造我之性命。将我之神 炁入于此窍之内,合而为一,以成真种。如父母之精炁入于此窍内,合而为一,以成胎孕,其理一也”。 事实上,人的元精容易“逐于交感,年深日久,恋恋爱恨,一旦欲令不漏而且还炁,得乎炁气之散于呼吸,息出息入,勤勤不已,一旦欲令不息,而且化神,得乎炁神之摄于思虑,时递刻迁,茫茫不已,一旦欲令长定,而且还虚,得乎炁此皆无基也,是以必 用精炁神三宝合炼,精补其精,炁补其炁,神补其神,筑而基成。唯能合一,则成基,不能合一,而不成基。所谓打成一片,正为此而 言也。等到基础筑成,精自然固,炁自然还,就可以验证到人仙之果。并且“为出欲界,升色界之基者,以此。为十月神定者之基,由此。而九十月不昏者,有此基也。十月 神不外驰,而入大定者,有此基也。所以炼炁而炁即定,绝无呼吸一息。炼神而神即虚,而不昏迷一睡。此所谓阳神之有基也。基成由于阳精无漏,而名漏尽通。无基者,即无漏尽通也,一阴灵之性,五通之果。五通者,阴神之神通也。若阳神,则有六通,多漏尽通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此一通,为阳神之所多。余五通,阴神司。同上。
第九章 千峰派的筑基方法
千峰派认为筑基,“以炼为筑,以筑为炼,二者合一,明性命双修之真谛”。下手工夫仍为静坐,但要求静坐之前,扫除一切私心杂念,宽放衣带,身体不受束缚,使血脉流通无阻。等到入坐时,身如槁木,心似寒灰。两目下观鼻为准,不可太闭,太闭会伤到神气;亦不可过开,过开神光就会外驰。应该以微闭眼睛看鼻准,意念在两目中间齐平处为最佳。时间长了,慧光自然出现,这是修丹起初收合念头的方法。接着盘膝稳坐,左腿向外,右腿向内,为阳抱阴。左手大指,捏定中指。右手大指,进入左手内。《捏子诀》:右手在外,为阴抱阳。此名子午八卦连环诀,《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等到心气适和后,含眼光,凝耳韵,舌顶上颚,调鼻息。如果息不调,恐有闭塞喘钯之患。息调,身心全忘;寒兑,终日如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静坐的目的是得到“万念皆空,方寸炼性,开目观空”,且“观空而不空,为真道;观空而空,为伪道。因而不知归中,故慧光不能发现。心下、肾上中间虚空之处,内有灵炁,机发则成窍。神炁归中,灵炁上腾为不空,无光之虚空为顽空,灵光之虚空为真空。真空不空,顽空乃空。不空即是灵光,实为神炁,由于黄庭所发者”。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安神祖窍”。有诀曰:“天下地上安祖窍,日西月东聚先天。玄关之后谷神前,正中有个空不空。涵养本源在方寸,双林树下觅本宗。垂帘明心守祖窍,手脚和合扣连环。乾坤合成灵祖窍,包罗天地空不空。杳杳冥冥圆光献,这个正位神归中。玄牝妙兮不可言,细入微尘大包天。人若能知此妙窍,万年不坏一金仙”。赵壁尘认为祖窍在人身上,世人很少知道,其“正在天之下,地之上。日之西,月之东。正中是祖窍,前是玄关,后是谷神,中是真性,内藏真息。虽与口鼻之息相通,而常人之息以 喉,由口鼻进出,插入《性命法诀明指》封页图。不能入于祖窍以归根。真人之息行内呼吸,四个来往,不用口鼻呼吸,则息息归根矣。欲寻真人之息,须调后天呼吸之息,以寻真息归根。其气藏于祖窍,故息调则气和,息住气不散”。而其真正位置则是在眼的中心内部,老子曰:玄牝之门,是为守中抱一,内里有颗黍米珠,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炁之窍也。是知窍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就是这个而已。修炼用功之时,两眼归中守一,养于祖窍之内,勿勤勿怠,谓之安神祖窍。为炼性之所,立命之根。了然曰:“不炼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而金丹亦不 结”。眼睛微闭,心守祖窍,见着性光是功夫。闭口藏舌顶住上腭,五行之中神炁自凝。了空曰:“上腭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脑髓,恐其往下泄炁,用舌顶住天池穴,引真炁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顺归气,过十二重楼。” 同上。。所以舌尖倒顶上腭,真炁聚于祖窍之前。眼常观此窍,耳常逆听此窍,舌常顶此窍,运用思维,念念不离此窍,行、立、坐、卧,心心常在此窍,一转瞬间,亦不可忘却此窍。惚然心情气爽,浩然炁畅身壮,寂然 无思无虑,豁然知空不空。了然悟性。真性功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忽有一点真阳,从中而发出,此为玄关发现。凡是点完祖窍,再点,阴阳和合,三花聚顶、四门紧闭、五气朝元完毕,再细细开通周身关窍。在静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腿脚麻木,可立即“闭口鼻,脚尖向上一扬,脚跟向下一蹬,遂吸气,心意由涌泉双上阴脉至炁穴,又呼气,心意由气穴双走阳脉至涌泉为止。如此数回,麻木自无 插入《性命法诀明指》卷一图。矣”同上。。时间长了自然就会静极生动,真情一到,即活子时,下手采取,以精补体,即得长生。采补百日,得元炁六十四铢,一阳返回身体。一阳初动的时候,就要安金炉立玉鼎。有诀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炉。十安街前安玉鼎,神炁之宅呼吸根。”玉鼎,在两耳尖上之中心方寸玉枕之中心,是元神室。金炉,正在肾前脐后、两胯上之中心,此是真金炉。此炉是真炁穴。黄庭经: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金炉是存神养炁的地方,将祖炁藏在炉内,若藏非藏,若无非无,心意不可胡思乱想,呼吸之气随意出入而为正功。玉鼎正在大脑中心,内藏一胞,为先天真性所居的地方,即元神室。两边各有一管,联于眼珠,复下通心,故曰: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又曰鼎内存性。在安炉立鼎过程中,要采取吞津液法,得此吞法,乃是造精之捷径。用舌头顶住上腭,舌根两穴,较其他时间生出的津液多而且快,等到满口不能装容,气管正要喷出,斯时引颈而吞,必入任脉,下至真炁穴,渐化为阴精、阳精。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旺,身体一定会强健。如果不经过师傅传授,精液吞下,先入胃中,再入左心房,方能化血。出心脏,经由大动、大静两脉,血液周流全身,始入任脉管,血色渐化灰白,而有粘性,俗名淫水。如果发现外肾一举,便是活子时到,须要无念采取。采取的方法,又有老年、少年、童贞之别。童贞的身体是本元体,毫无亏损,如将其圆陀陀、光灼灼的慧命收归中宫,时时醒悟,刻刻觉照,护持十月,即可过大药关,养成仙体。再得出胎口诀,将道胎引出,亲为佛子,称之为顿法。中年用下手法补足从前亏耗的精,使精、气、神充足,慧光自现,马阴藏相,即可过大药关,称之为渐法。如遇到年迈之人,已过六十四岁,身中真阳不生,当以添油接命法,得此真诀,淫根一萌,外肾必插入《性命法诀明指》卷二图。举,立即凝心以宰之,吸呼而吹之,顷刻之间,淫根自然缩回。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另外使用文武火。心意注定生死窍,淫根一缩,然后吸呼气从尾闾关一提,升到顶心。一降,落于丹田。急促谓之武火,微微谓之文火。一定要息息归根,片时真阳必缩回。假如是年迈之人,真情不动,可用敲竹斗龟法唤之。及将真阳唤起,速接真炁,非口鼻吸呼此炁,即有精,则得生;失此炁,精源竭,则必死。等到唤起后,用意向上吸气,送到炉下。九吸,自子至丑。阳不缩回,再九吸,自子至寅。不缩如前,一点到卯,少停,下降归炉,又九吸,自子至卯,少停,复升至辰。不缩如前,又九吸,自子至卯,少停,复升至巳,下降归炉。计吸四九,合成三十六,为进阳火。若吸至此,外肾仍不缩回,急速采药接炁,以补其亏损。然后,再一吸自子至卯,少停,再升至午。先升不用意,后降须用意。再少停,一呼,用意下降到未,六降归炉。如前一吸自子至午,一呼用意下降到申,六降归炉。复如前法,一吸自子至午,一呼下降至酉,少停,为沐浴。再降到戌,六降归炉。仍如前一吸自子至午,一呼至酉再至子,六降为止。如此二十四降,为退阴符。上步功夫完成后,就要炼和合凝集之法。和者,心中阴气能和肾中阳气,阴气得阳气,则有安心立命之所。合者,肾中阳气,承受心中阴气,则自敛收坚固其体。凝者,是凝神之法,二目和合归并一处。集者,下照坤脐,肾中真命,自然集合一处。此即性命双修,养神养气之法。和合凝集已久,忽然下身融和,真阳升起,使气意自尾闾关一吸,升到头顶,一呼降到真炁穴,谓之**一转,为采取烹炼,永是意同呼吸转,外肾自缩回。复观 炁穴,久则由炁穴升出慧光,乃汝身之精、气、神充满,自然发生者。功勤德厚者,百日内外,丹苗可发现。同时还要注意广修己德,多行好事,犹恐躬之不逮。功夫至此,算是筑基完成,下一步可行生精、化精、走精、炼精的功夫。 插入《性命法诀明指》图。
第十章 女丹派的筑基方法
修炼女丹,筑基之前,必须先收受戒律。称:“按女修,应受九戒。戒律曰:行持不退,大有利益。戒果圆成,不经地狱之苦,生逢十善之家,名登紫府,位列仙班。”见《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内容为: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贞静持身,离诸秽行;惜诸物命,慈愍不杀;礼诵勤慎,断绝荤酒;衣具质素,不事华饰;调摄性情,不生烦恼;不得数赴斋会,不得虐使奴仆,不得隐善扬恶。同上。以上九戒,包含净口、 净身、净坛等内容,若能遵守,方可受持正途。其次要懂得女子命本,因为女子不同于男子,女子属于阴质,当十三四岁时,元炁 充足,真血盈满。“有阴中之一阳,月圆之光正旺”。等到月经一来,元炁逐渐被打破,真血逐渐遗泄。假如到了婚嫁之后,或生男生女,元炁 渐渐损耗,真血渐渐亏损。虽然每个月都有月经产生,但是每个月都受到月经伤害。女命难修,在此一着。所以女子想要候命还元,必须寻找修炼真诀。 再次要掌握女子性原。女子属水性花质。正当年少时,知识已开,就应该自我调整。不能任纵戏游,兼戒奔驰。这一阶段,自然有一点初经,合于子宫,如星如珠,乃是先天至宝,藏于坤腹之上,位在中黄之中。女子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知道清洁性情,不看淫戏,不听淫词。举止幽闲,动循内则,静则释如。则一点初经,得附性天。便成元一,一变赤珠,不化成月经。如果像一般的女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像儿童一样生性喜动,或随嬉驱,或逐跳奔。这样就会气动心摇,精神内乱,真炁不固。一点真阳,油然融化。其热如火,夺门而下,破扉而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女子月经。从此以后,纵然守贞不嫁,但总是平 凡女子。懂得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跨鹤而端坐于蒲团之上。两腿交叠,一膝压于另一条腿膝盖之上,下面的脚跟顶住玉门,然后盘坐下去,上身必须保持头脊正直。目的是紧闭下关,封固元 炁,避免下元泄漏。然后收心,有诗曰:“吾身未有日,一炁已先存。似玉磨逾润,如金炼岂昏?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 ”见《孙不二女丹内功次第诗》。这就是说人生孕育之时,已经有先天一 炁存在身中,刚柔相济。如果能够排除各种妄想,守住玄关一窍,便能炼成一点灵丹。 再进一步,就是止念,继则调心。念止心调,便可从事按摩方法。按摩方法忌讳避炎就凉,因为女子以血为本,其性偏阴。阴性喜凉,不借按摩难以产生气机,就容易陷入纯阴。阴就会凉,凉就会冰。如果不加以运动,就会酿成痰凝、血淤等病,而功亦难行。然而必须从止念调心开始。因为“女属坤,而坤藏真火,火伏则吉。火发烁金,不调而运。金遭火逼,则有翰音登天之象。故女修诀,惟从止念调心始”见《泥丸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 。太虚氏说:“念止则气纯,心调则气和。继行按摩,则有阳发之机。虑或机郁躁生景象,必起提灌真阴之念,此纯阴汹聚之由。盖静则阴凝,不动则阳郁,初学必有此弊。不知推究发躁生烦之由,遽求得凉快一时,误矣。必须加功,用运通气机之法。气行则躁自释,不悟此而求效,适更增病。此又痰凝血淤之所由致也。故切戒之。法惟续事按摩者,正以杜斯淤凝之窦。又以情乐功喜进,或致按摩过猛,地火焰腾。凡火从之,则有烁金之弊,故有翰音登天之戒。翰音者,酉禽也,逼之极度,则飞走上登。故又申说止念调心之妙,盖示此则为女 宗彻始彻终之要诀”。
作者:修行_ 提交日期:2008-04-12 03:42:47  3#
道教内丹修炼 > 第四篇炼精化炁
导 论
炼精化炁,又称“初关”“百日关”“小周天”。炼精就是炼元精。此即修炼体内元精以发生元炁 ( 真炁 ) ,并将产生的元炁通过周天火候,运行任督二脉,采入丹田,达到神炁合一的境界。采炼日久,可以炼丹。“精”谓之形之精,故《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皆说“炼形化气”。元陈致虚亦曰:“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炁,炼炁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这一修炼功夫在筑基“三宝” ( 精、炁、神 ) 全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气功修养,而称为“仙术”。“万物含三”,炼精化炁,即是“三归二” ( 精、炁、神化归炁、神 ) ,系“有为”工夫。其具体修炼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一,采药。即静坐中元炁发生 ( 外药 ) ,便及时采取,使其升华,所谓“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这里的铅指元炁,也就是真阳之炁,也是肾水的代名词。清而轻的先天肾水叫做壬水,浊而重的后天肾水叫做癸水,壬水藏于癸水之中,癸水不生,壬水不现,真阳之炁不能产生。真阳之炁出现必定在癸生之时,这时静中才动,癸水才生,为使癸水不下流,所以要急采,也就是让癸水快速如电地上行,过了这一关键时刻,不采也就没用了。正如十五的月亮圆了即缺,阳中生阴,进而阴盛阳衰一样。其二,封固。即采药后送至下炉封存,不使走漏。所谓“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即是说将及时采到的药送入丹田,将其封存不致泄漏,然后再用凝神合炁的方法聚敛细微的元神收付于丹田。其三,烹炼,即转动河车三百六十度,行小周天历三百六十周,促进龙虎交媾,神炁凝结。其四,止火。即三百六十候完成后,有阳光三现信号,内药已生,便须止火,为七日炼大药 ( 外、内药凝炼合成丹胎 ) 做准备。整个过程需时数约一百日,又因运炼须三百息足,故称“百日关”;又因运河车、行龙虎交媾、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称“小周天功夫”。田诚阳道长总结认为:此步功夫主要针对中老年人的说法,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恢复青春的目的。
中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中派炼精化炁法有李道纯与黄元吉之别。
李道纯认为炼精化炁为初关,认为“离归道,乃水府求玄。丹书云:癸生须急采,望远不堪。所谓采者,不采之采谓之采也。苟实有所采,坎中一画,如何得升精,乃先天至灵之化,因动而有身。身中之至精,乃元阳也。采者,采此也。譬如乾卦,乾乃先天至灵,始因一动交神而成坎,即至灵化元精之象也。坎为水,坎中一画,元乾金,假名曰水中金。金乃水中之母,反居水中,故曰母隐子胎也。”这就是说初关的行为是有为,要采取取坎填离的方法来炼精化炁,关键在于“先要识天癸生时急采外药”。质而言之,就是在外药产生时,需要把握时机急时采取,采时不要强加后天的意识,要自然而然。如果说要加以形容的话,就是像采取坎卦中的阴爻。因为此阴爻象征着肾阴,中间隐藏着先天至灵之炁,肾中的元精是为人体元阳,采外药就是采此元阳,比如八卦中的乾卦,是为先天至灵,因为后天的浮动使其成为坎卦,即为先天至灵化为元精。坎为水,坎中的阴爻,蕴藏着元精与元阳,所以将其比喻成水中金,金可以生水,为水的母亲,然而她又反居水中,所以称为母隐子胎。由此可见炼精化炁的目的,就是将肾精炼化成炁,并使炁凝结成金丹。
黄元吉认为炼精化炁要以“神光下照于炁穴之中,默视阴跻之炁与绛宫之炁,两相会于鼎中。我即以温温之火,细细烹炼,微微巽风缓缓吹嘘,自然精融炁化”。如何知道炼精化炁呢 ? 黄元吉说:“前此未采外来之气,与吾心内之时,两相配合,会成一家,此个坎离,各自分散,全不相依,呼吸亦不相调,到得收回外气,以制内里阴精,气到之时,阴精自化,上下心肾之气,即合为一,自然绛宫安闭,肾府自在,外之呼吸,与内之真息合为一炁,浑如夫妇配成,聚而不散,日充月盛,真阳从此现象矣,此即化炁之明微也。”
南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南派炼精化炁的方法主要分为:采药、封固、炼药、上火四个步骤。
采药,指将筑基形成的充足的精、炁、神进行采炼。分为采外药、采内药、采大药。初步采炼精、炁、神为采外药,采炼完成后继续采炼为采内药,内外药凝合后续而采之为采大药。
张伯端认为:“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外炉增减要勤功,绝妙无过真种。”这就是说,先天的内药来源于后天的外药,要使内药在体内运行,不管是先天的药,还是后天的药,必须内通结合外通,才能有阖的功效。活子时一到,外药便可以生成,抓住时机急采而将它炼成内药,再由内药炼成丹头而产大药。具体做法,张伯端说:“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铅遇癸生须急采,金蓬望远不堪尝。” 这就是说,产药的地方犹如河流的源头,丹药的源头在人体的腹部下丹田。被称为元炁的铅是真阳之炁,有时也叫做肾水。清而轻的先天肾水叫做壬水,浊而重的后天肾水叫做癸水。壬水藏于癸水之中,癸水不生,壬水不现,真元之炁便不能产生。铅现必须在癸生时,此时静中有动,癸水即生,为了不使其下行所以要急采,不采便无用了。张伯端认为采取之法生于心,“心者,万化纲维枢纽,必须忘之而始觅之。忘者,忘心也。觅者,真心也。恍惚之中,始见真心。真心既见,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内照,庶百窍备陈,元精吐化矣。要在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到这境界,并真心俱忘而弃之也。我以无待己则真息绵绵,真意绵绵之时,后天之气以定。后天隐则先天之炁见,故阳生焉。阳生者,先天之炁,自气穴流出,则至于肾中。如喷泡然,盖两肾中间有一缕透气穴,乃父母交媾之后,始生脉络也。故先天之炁游之既觉如勘探,则一身百脉尽。若春生春融而渐长,此时先天之炁始立。先天 (之炁)立而后天(之气)愈退藏矣。然后可以微动采取之意。意者,以目垂观于心,却以心放下送入阳宫,徐收而又纵,则阳起矣。采之意生于心,心生于目,故老子曰:吾当观心,得道亦至灵。真息既定,内光乃神光,此心乃真心,真心生意,神光烛心,故常为之,说曰目视心,心生意,意采铅,若阳生未融,盛而遽采之,则一念采意,既萌后天复起,故曰了命,实关于性地。性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无著相,则虚妄除而真理显矣。真理方明而一念生,岂非复其虚妄之相乎。故伺阳长而始采,则勃然而升,先天炁盛而后天伏,不暇矣,采之升也”。有诗曰:“醺醺和气酿春风,一点阳生恍惚中。无自有生无胜有,色从空里色还空。升于脐上铅情见,产自心源汞性通。定里见真真里定,坎离交会雨蒙蒙。”
陈致虚认为可以采取站桩和打坐的办法来达到采药的目的。至于站桩,碧虚子说:“人之一身,左足太阳,右足太阴,两足底为涌泉,发水火二气,自两足入尾闾,上合于两肾。左为肾堂,右为精府,一水一火,一龟一蛇,互相橐龠,两肾之间,空虚一窍,名曰玄牝。二肾之气贯通玄牝,气之由此发黄赤二道,上夹脊双关,贯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会乎风府,上朝泥丸。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宫,下重楼,复流入于本宫,日夜循环,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至于打坐,碧虚子说:“凡人未入定已前,且理会安排,采取药材,每日每夜,且习打坐,一定自然骨节开关,脉通自膀胱至夹脊,便如车轮动,先天一炁自然,由三关朝泥丸,下重楼,入绛宫,然其来有时,采亦有时,须得卯酉一旺时,默默端坐,不须用力,摩动须臾,觉顶热,喉中有甘露,时时滴下,便以目内视,以意内送,直纳之绛宫而止。”
封固,是采到药物以后,送入下丹田封存的工夫。张伯端说:“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同上。这就是说,及时采到外药以后送入下丹田,将其封锁不致泄露,然后用凝合神炁的方法,聚敛细微的元神流珠收付于下丹田。壬水八两,癸水八两,相互冲和,即时采取不失火候。此时就要取坎中一阳换取离中一阴,使离为纯阳,坎为纯阴,阴阳欲调还须托阴阳;即是取肾中一点真阳换取心中一点真阴,取坎填离,使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药物凝固。具体做法为:“以意采铅而遽上,其意止有时而升有刻。盖始生无过一炁耳,升于脐则为铅,故心斯意而无用矣。铅自能引汞,汞自能引寻铅,恍惚杳冥之中,交媾之理毕矣。”有口诀曰: “忘里觅,觅里忘;忘中见,见中忘,阳生矣。忘中采,采中忘;忘里升,升里见;见里变,铅成矣。定中起,意中升,忘中用,铅引汞矣。铅合汞于内,精会神于外,交会矣。铅汞精神合而为一,却将一念使之,落黄庭归鼎矣。”
炼药,指内药入炉 (下丹田)封固后,用火进行烧炼,使药物凝结成金丹。具体方法,张伯端说:“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自知颠倒由坎离,谁识浮沉定主宾。金鼎欲留朱裹汞,玉池先下水中银。神功运火非终夕,现出深潭日一轮。”就是说,炼药时不是采取顺行的方法,而是要采取逆行的方法,所以说独异于人。取坎中一点真阳补离中之阴,以肾水既济心火,使精与神相遇而结丹,这就是水上火下、坎离颠倒逆行成仙的上行进火之法。通常水降金沉,火炎木浮,在上为主,处下为宾,炼药之法就是要使降沉者逆行而上反客为主,要使上行者降下由主为宾,这种颠倒沉浮的关系处理恰当就能够修成仙丹。所谓“颠倒”,指河车运转,沿任督二脉运炼丹药。张伯端说:“河车不收暂留停,运入昆仑峰顶。”也就讲运炼丹药的小周天功夫。所谓“金鼎”,为人头部的百会穴;“朱裹汞”,就是心中的神意。百会穴中要想留有心中神意,必须先借助水中之银(即人体中的精炁)。精炁耗散难留元神,即便留住了神意,也不能自行造化,还需要借且火候,抽添损益运用得当。如此,不足一个时辰,丹田之中的真阳就会上升,金丹就会形成,犹如一轮红日跳出海洋。
上火,是进行采药炼药的过程中,进火、退火、止火的工夫。在此过程中,会出现“阳光三现”的丹道景象。明伍冲虚说:“两眉间号明堂,阳光发现之处也。阳光发现之时,恍如掣电,虚室生白是也。”阳光三现者,即指炼精化炁时,明堂出现三次类似光的感觉。初为进火;当阳光一现时,须退火;当阳光二现时,须止火;阳光三现时,便是炁凝丹结之时。张伯端说:“未炼还丹须急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就是说功力已到,火候已足,便当止火停轮,用温养功夫。等到阳光三现时,真阳团聚,大药纯乾,说明炼精化炁大功告成。此时,“神光下垂则归于鼎,精华上升亦如之。至于行住卧,如龙养珠,如鸡抱卵,而炁各归之一身之脉络”,“如母求子,子恋母”。
这一阶段成功的标志是“致虚守静,养到无形,忽然得见铅汞应令齐发,是精已化而为炁。
北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北派称炼精化炁为五行颠倒龙虎交媾,并有图诀。诀曰“:龙是心液上正阳之气,制之不上,出若见肾气,自然相合。虎是肾气中真一之水,制之不下走,若见心液自然相交,龙虎交媾,得一粒如黍米,形此一法,号曰龙虎交媾。只此便见药物也。采药之法,人多以子时肾气发生,午时心液降下之际行功。若无事牵制则可,若有事又是错过。殊不知法乾坤之妙,举肾气则是子,降心液则是午,不以时刻皆可。但初行之法,闭目内视,中宫绝虑忘思,冥心满口,含津勿吐勿咽,到此便饮刀圭之事。别有口诀,不敢开写,微微敛身,并不升举,盘膝升身正坐, (跏跌不得,只如常坐)左手兜起外肾,有乎掩生门(脐也,)塞兑户(口也)开天门(鼻也)是为玄牝之门。须要一刀割断,然後鼻中入气(入者为吸,为息,为阴,为水,只要柔欠入息,使鼻内无闻其声)。以意轻轻送入中宫,至尾闾,(所谓充开混沌池,擘裂鸿窍)。气极乃从夹脊三关至鼻中,轻轻放出,(出者为呼,为消,为阳,为火轻轻放出,使耳内无闻其声),听气自出,意且不可离中宫。(意者,性也。神也,真土也。黄婆也),但所入气息,入中宫,与元阳真气相接相合,(经云:接天地无涯之气,续父母有限之身,即天地合其德也哉)。使水火二气,上下往来相须。(天地升降一同也)。勾引肾中真气,(铅也,虎也)心中木液(汞也,龙也)。交媾,混合於中宫,(谓之五行俱全,和会一家)。自然畅美。(经云:气入脐为息,神入气为胎,胎怠相合,名曰大乙含真)。此谓龙虎交媾,便是药物。一有药,如母有胎,便觉中宫有物,(所谓圆陀陀、活泼泼),当用火符炼煮,方得药物不散。”
在行持之时始觉咽喉干燥,以觉心冲,次觉无味,如哑巴吃黄连其味难说,是气交合,又叫交媾。每一日行一交,得一物,状如黍米,还於黄庭之中,自可益寿延年,若用火候炼之,三百日数足,自然凝结,形若弹丸,色同朱橘,号称内丹。如龙有珠,龙之有珠,可以升举。人有内丹,自然长生不死。
有口诀说:“阴有阳兮阳有阴,阴阳里面更重寻。学人不达玄微理,虚度光阴谩用心。”就是说肾水为水中生气,号称真火。火中暗藏真一之水,号称阴虎,心火。火中生液,号称真水,水上暗附正阳之气,称为阳龙,故龙虎非是肝肺之像,乃心肾之真阴阳。二物混合为一,当用意便在子时。自然凝结, (须知冬至,不在子时)。形如黍米之大,每日得一粒,僧人名为舍利,道士号曰玄珠,每日增真气一丈,延寿不可计数,三百日气结丹凝,状如弹丸,色同朱橘,自可长生不死。
又有诀说:“五行颠倒术,龙从火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阳龙元向离宫出,阴虎还从坎位生。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行持之时,必须掌握火候,亦称运火行候。火有心、神、性、离、日、意等意思。前面采药二气升降之际,不以意守,中宫药物如何得住 ?如何得运转?圣人藏隐以日(太阳火)。归寸土(中宫)。戌时和子时,即指意。神性所谓出入无时,是因为不知道他的动向。一绕二气升降,采药便加时,在中宫行火(火候图说:从外簇年簇月簇日簇、时居中,经说:斗柄运周天,在人会攒簇。又说:火功若用三千日,妙用无方一个时,便是这个道理)。中宫即对子宫,意一指一阳自生(经说:月之圆存乎,口诀时之子,妙在心传。二炁如月之二弦,两个半月相合,则图意到中宫,便是子时)。复卦起行至三阳,水金两停,膀胱至脐和暖,应地天泰卦,到此只要把捉,一尘不著(无思念也)。方得龙虎交媾,渐而阳气向上,以至满身遍体和暖,应乾卦药物透顶,亦如风雨潮浪,沸滚药熟,化金液如冷泉自降,是应篹卦渐凉,至济应否卦,丹田火气渐微,应剥卦是一周天,此法号称周天火候。用时行之,微微敛身,轻轻胁腹,凝息数定,铢两默运,心气下至丹田,鼻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但以意常在中宫,意是神子,神是气母。神驭气,其气自然从尾闾穴入夹脊三关,直上辘轳穴,天关(在脑后)。入昆仑,复下丹田,周流运转不绝,北方正气(肾气)为河车,所谓河车不敢暂留停,运入昆仑峰顶。中宫是机(意),触机天关即应,所谓神机密运。
有诀说:“神入气为胎,气入脐为息。”上述方法可以依时而用,脐腹气聚自热,若用补虚益气,春三月下火四两,夏三月下火六两,秋三月下火八两,冬三月下火二两。若用炼龙虎交媾,第一百日下火五两,自酉至亥,第二百日下火十两,自申至亥,第三百日下火十五两,自午至亥,三百日火足丹凝,纯阳气生,凝息数念珠一百个,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计数珠加减随时。
有口诀说:“胁腹运心方是火,含津引息始成丹。学人不达玄微理,虚度时光过百年。……初时不数火,交关节过可半年,正月一日下火方数火。”这就是说:心为五阳之主,肾为五阴之主。五阴升而为水,五阳降而为火。当用乾之时,以心气下入丹田,号曰进火。若用补虚益气,当常行用之数,一周年夺十年气,补十年虚。若行地户之时,龙虎交媾法,心肾之真阴真阳,凝结成黍米大,下还黄庭,计定数而进火候,三百日足。曰阴内炼阳火,自合周天。此火候之法不以龙虎交媾上下火候,是为安乐常行之法。若用龙虎交媾,相兼而行,是为炼丹抽添之火五两,炼精成汞,十两炼汞成砂,十五两炼砂成丹,三百日火候不差,自然丹就纯阳气生,内炼五藏,号曰炼气成神。外炼四肢,号曰炼形服气。若不炼五藏,不炼四肢,止是丹成,自可长生,若用炼形而曰地仙,形神俱妙。若用炼气而曰神仙,弃壳超凡。
有真人说:炼质不交阴鬼壮,烧丹母使火龙飞。佳人才子正当年,花落黄昏聚会难。不避主人肠欲断,时来须索闭阳关 ( 如不行火候,不内炼系小成法,安乐延年,背后三关通,曰三田返复中宫,五行运用曰五行颠倒,渐入中成长生不死之道,乃曰陆地神仙 ) 。
东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东派炼精化炁的方法用太极未分之图来形容,称“虚无生一,混沌玄黄,体具未分,中有阴阳”。这就是说在虚无至静中真元之炁便会发动,调节阴精与阳神,使精化炁。陆西星认为“《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太极者,阴阳体未分之象也。《老子云》:道生一,一即太极也。其在吾人是谓玄牝。盖玄牝者,乃真精妙合自然而成。所谓无中生有,虚里造实,乃神炁之根,而性命之窍也。《老子》云:当有欲,以观其窍。窍之学遂为千古圣真立命之基,而圣功于是乎生,神明于是乎出矣”。就是说调合阴阳二气,把握人体玄牝之门,使真精化为真炁。
西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西派称炼精化炁为后天,认为:阴跷之气,生人之根,乍动为元精;学人敲竹唤来,入于内鼎,自然炼精化炁而开关窍;此炁冲五脏,薰百骸,萦绕脉络,乃归丹田。此时凝神调息,静候动机。机动簌鸣,一缕直上,是为后天中之先天。采之以剑,调之以琴,运之以河车,封之于黄庭,此即玉液炼己之功。
具体方法为:抽铅添汞。此前运气日久,得了小药,结了丹头。以后绵绵内息,天然自在,固守丹田。每天早晨,清坐清卧,其丹如一团软绵,升于心府。仍要收回虚中,杳然无影,方不走失。诀曰:“神返身中气自还”,就在这个时候。怀抱日深,忽然间丹田如春水初生,溶溶漾漾。立即守住自然产生的内息,烹之、炼之,其水忽化为热气,由两胯内边流至涌泉。必须神注两踵,使真息随之,这就是所说的真人之息以踵。如此片时,涌泉定静,即将心返尾闾,默默守候。忽觉有物来尾闾,似绵陀,似馒首,似气块,沉滞难行。就要调停内息,专心一志,猛烹急炼。会有一股热汤,透过尾闾,徐徐穿过腰脊,滔滔直上泥丸。这样才算是“黄河倒卷,漕溪逆运”。这一阶段的河车,正如《大洞经》所说:“勒精卫泥丸。”吕祖所说:“搬精入上宫。” 不与运气相同。泥丸宫中,有声音像水声一样震响,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停息,停息后神即休憩于泥丸宫中。等待片刻,乃以舌倒舐上颚,鼻中忍气,牙关紧闭,两手反抵坐榻,头面仰对空梁,等到金液满舌,忍住鼻息而不播,啯的一声,流入气管,降下重楼十二阶梯,神水灌注于华池。这个华池,人多不知。或言舌胎下,或言下丹田,都不对。此华池在人的两乳中间,名叫上气海,与玄膺隔一层耳。白玉蟾云:“华池正在气海内。”就是这个意思。水满华池,走而不守。至于绛宫,心地清凉。落于黄庭,心火泰定。这就叫做抽铅制汞,牵虎降龙。既未两卦,周流不息,即是玉液炼己之事敢。但此玉液,不能日日常有,必须加前头运气功夫。运之数次,乃有一次。若做到玉液长来时,则黄中通理,皮肤润泽。心君闲逸,性体光明。对境忘情,在欲出欲,随缘度日,在尘离尘。真意坚牢,剑锋犀利。圆陀陀,光灼灼,赤洒洒,亮铮铮,此炼己纯熟时也。”
钟吕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钟吕派称炼精化炁为炼形成气。认为:精中可以生气,而气在中丹。精由肾生,实则气由肾生。钟离权说:“肾中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复还于下丹,则精养灵根,气自生矣。”气生后,气液就会运行,“周而复始,自子至午,阴阳当生;自卯至酉,阴阳当停。凡一昼一夜,复还玉丹,循环一次,曰小还丹。”同上。修炼之人,就是从中采药,进水以成下丹。进一步讲,就是以“肾气交心气,气中藏真一之水负载正阳之气,以气交水为胞胎,状同黍米,温养无亏。始也即阴留阳,次以用阳炼阴。气变为精,精变为汞,汞变为砂,砂变为金丹。金丹既就,真气自生,炼气成神而得超脱。化火龙而出昏衢,骖玄鹤而入蓬岛。”见《钟吕传道集·论铅汞》。这就是说使肾气上升,心气下降,于下丹田中交媾,进而使肾气中的真一之水运载心气中的正阳之气,二者合而为胞胎,起初的形状就像黍米一样,温养一百日后,通过子午周天火候功夫,便会阴尽阳纯,抚养状大而成金丹,接下来就可以炼之成神。
钟吕派认为如果不炼形成气,就养不成胎仙,从而步入轮回。钟离权说:“奉道之士,修阳不修阴,炼己不炼物。以己身受气之初,乃父母真气两停,而即精血为胎胞,寄质在母纯阴之宫。阴中生阴,因形造形。胎完气足,而堂堂六尺之躯属阴也,所有一点元阳而己。必欲长生不死,以炼形住世而劫劫长存。必欲超凡入圣,以炼形化气而身外有身。”若能“以气炼气,散满四大,清者荣而浊者卫,悉皆流通。纵者经而横络,尽得舒畅。寒暑不能为害,劳苦不能为虞,体轻骨健,气爽神清,永保无疆之寿,长为不老之人。苟或根源不固,精竭气弱,上则元气已泄,下则本宫无补。所吸天地之气浩浩而出,八十一丈元气九九而损。不为己之所为,反为天地所取,何能夺于天地正气 ? 积而阴盛阳衰,气弱而病,气尽而死,堕入轮回。”这就是说修炼的人应该炼就阳神,驱除阴魄,修炼己身,摒弃物欲。因为人的身体内部的一点真炁来自于父母,也就是父精母血的凝结物,此物寄生在母胎中,被阴气所包裹,历经十月,长成人形,仅存一点元是而已。人如果要想达到长生,就要修炼外在的形质,使一点元阳能够永久地存在,以成就先天大丹。也就是说,人如果能够以先天的炁炼就后天的气,使清而轻的炁上升,浊而重的气下降,并使真炁贯满全身。这样就会体健神爽,永保青春。反之,如果精不能保,元炁外泄,阴盛阳衰,就会气竭而亡,遭受轮回之苦。
三丰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三丰派认为炼精化炁需要百日、或者百余日,使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温温火候,血水有余,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一霎那间,真气混合,自然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是为水底玄珠,土内黄芽。尔时一阳来复,恍如红日初升,照于沧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见,则铅火生出。其下手仍是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这是炼精化炁之功。具体方法采用七返九还之法,下手兴功,先将上窍阳里真阴入内金鼎气海之中,与下窍真阳配合。阳里真阴即是自家元神,属三魂;下窍真阳即是身中元气,属七魄。其先后二气一合,则坎离自交,魂魄混合,神气凝结,胎息自定。每日如同夫妇交情美快,切不可着他,水火自然既济,发运四肢,如外火之生,焰焰相似。只要水火均平,此是小周天火候。调和熏蒸,喉息倒回元海,则外阳自然入内,真火自然上冲。浑身苏软,美快无穷。腹内如活龙动转升降,一日有数十样变化。婴儿姹女,自然成合,这是采阴补阳一节,修炼玉液还丹。
这样炼之百日,玄关自开,婴儿显相,龟蛇出现,自然蟠绕。学者到此地位,口中才干得外汞。炼之六月,体似银膏,血化白浆,浑身香气袭人,口中出气成云,此是灵丹成熟,一块干汞。有服之永不死矣。亦能治死人返活。
此中最关键是“身不动,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有诀说:“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出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也就是说静极生动,一阳来复,元精化为元炁,元炁透过尾闾、夹脊、玉枕直上泥丸,降下重楼入于下丹田,肾水与心火相交媾,在下丹田结成金丹,此时要排除各咱欲望,意守丹田。
伍柳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是修性。不得金丹,不能复至性也”。并认为“炼精化炁,固以神为炁之伍柳派认为“初关是修命,中关归依”所以炼时,“欲还先天真炁,唯神可得。则以元神领炁,并归向于下丹田。而后天呼吸,皆随神以复真炁,即借元神名内鼎者也可。若无是神,则不能摄是炁,而所止之下丹田为外鼎者。又炁所藏之本位,即所谓有个真金鼎之处,此言丹田既为外鼎,然则神亦可以为内鼎也。必凝神入此气穴,而神返身中,气自回也”。这样“真炁就会归根,真息同样定于根。二炁合一于根,以为胎神之基”。若以形言之,则炼形为炼精化炁之用。  炼精化炁的具体过程为采药、封固、运火、周天,其中进退、颠倒、沐浴、呼嘘、行住、起止“工法虽殊,真机至妙,在乎一气贯真炁而不失于二绪,一神驭二气而不少离于他见。三百周天犹有分余象润等,一候玄妙机同于三百候,方得炁归一炁,神定一神,精住炁凝,候足火止,以为入药之基址,存神之宅舍也。”
所谓药,即指精、炁、神。修炼的目的就是要使三者合而为一,鬼谷子说:“道以至神为本,以至精为药,以冲和为用,以无为为治,长生久视之道成矣。”
筑基至静,真机发生。时亥之末、子之初,阴极阳动,炁固有循环,真机自然复动,先天无形元炁动而为先天无形之元精,此精便是药物。药物既有药炁生机,一定有先天得药的感觉,以这种感觉为炼药的指导,以冲和为炼药的方法,并用火候之法来采药。此时应该注意:药太嫩、炁不足不能采,药太老,炁分散不能采,必须把握好火候。因为静坐之时,会出现“一阳初动,中霄漏汞”的现象,即活子时之火候。此时当产小药,应以火烹炼。中霄为半夜子时,漏为计时的方法,称为漏刻。凡是炼丹,随子时阳气生而起火,则火力全。其它时间起火,均不会得药。丹道一周天之用,须用真活子时而起火。天道十二时,本有半夜子时之时。丹道虽然以子时来比喻,然而不拘泥于子时,于十二个时辰中,指可有阳生火发的时候,故称说“活子时”,为其不拘于午夜之死子时。“修炼内丹者当于天时中,认取当生火之活子时也”。伍冲虚将其总结为“一阳动处初行火,卯酉封炉一样红”。一阳动同纯阳之说,但曰采取封固,曰沐浴温养。若要采药,当子时火之前。若要起火,当子时火之事。
在此必须注意的是,真炁阳精发生时,必驰于外,所以要使她返回。神知气之在外,则神亦驰在外,想要使气返回,必由神而驭之,从太玄关,过尾闾、夹脊,上泥丸,过重楼,送归土釜,故曰“神返身中炁自回”。炁之所以能够归根,也是这个原因。
采得真药,送到炉鼎 (下丹田)封固。封固时需要注意的是鼎炉中无药不可行胎息与行火,否则就会久积成病;同时还不能偏执于火,迷失于刻漏,忘沐浴之候,不知止火等。
封固必使之于行火,行火之法,愈久而愈密,愈密而愈精,斯则必成大药,必成服食。此时要注意的是切不可产生淫念而使神着于魔,不然就会火离药,工夫不能长久,大药不成,前功尽弃。
行火得当,神、炁相均相合,以呼吸之气来鼓火,使火乘真炁驾御药,并使真炁之动静定真息之根基。  “丹熟不须行火候,若行火候必伤丹”。就是讲火足药熟不能再用火,当止火,使精化炁于炁穴内。再行就当是炁化神的功夫,伍冲虚称之为别鼎。
至于行住起止之功,行则采取如是○,即运息以合神炁之真意也。住则封沐如是○,即停息以伏神炁之真意也。起则采封之后,真意运息,合神气于十二时中,自子时而起火也。止则象闰之后,真意停息,合神炁于本根还虚而止火也。可见行住起止,悉皆元神凝合于炁中。
总之炼精化炁有进有退,有沐浴,有颠倒,有周天度数。凡言炼药、炼丹、守炉、看鼎、药熟、丹成,皆百日小周天之事。《心印经》:“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就是说元神在心,元炁在肾,相隔甚远。真炁发生之时就会向外奔驰,元神虽然有感应,但不能运用,所以要用呼吸之气不加以回旋,使得神炁归根,上至泥丸,下至命蒂,神宰于气而混合为一,气足而神定。柳华阳说:“有法无功勤照彻,忘形顾里助真灵。十月道胎火,一年沐浴温。”其实此胎,并非有形、有像,而别物可以成之,实即我之神、炁。先以神入乎其炁,后炁来包乎神,神炁相结而意则寂然不动,所谓胎矣。且炁凝而后神灵,故《经》曰,亲奉觉应,二炁培养。故曰日益增长,炁足胎圆,从顶而出,所谓形成出胎,亲为佛子。
千峰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千峰派认为炼精为下手,其实是一个生精、化精、走精、炼精的过程。关键在于首先要开通八脉。有诀说:“前通任脉后通肾,横通带脉中通冲。下通阳关上通心,上前通脐后通肾。”此诀说的是精炁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为:一吸由生死窍后督脉上顶,与任脉接连;二呼由前任脉降至生死窍。三吸由生死窍上带脉,分开双至后腰眼,双上两背尖定住;四呼由两尖背双走两肘外,为阳腧,走中指至两手心定住。五吸由两手心阴腧脉双回至两胸前定住;六呼由两胸前双降至带脉归一处,回生死窍。七吸由由生死窍上升至心下二寸定住,为冲脉,不可过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窍,双走两腿外,为阳蹻,至涌泉穴定住。九吸由涌泉穴回两腿内,为阴蹻,双上至真炁;十呼由真炁穴降至生死窍定。初学之人,一开始参禅打坐,腰腿不能运动,四肢百脉易于壅塞,气血不通。何处血脉不畅流,即感麻木痛苦。此诀专为血液流通,两手脚麻木立即消失。
开通八脉有通精八脉,有通气八脉。
通精八脉:人身中八脉之总根为生死窍,后通尾闾,上夹脊,至玉枕,进脑髓,入泥丸宫为督脉。自大脑中心之髓管下行一管,名曰玄膺穴。穴内有一小岔,通上腭骨,真炁易由此漏。下对气嗓管,名曰十二重楼。过肺脏动脉管,下通右心血房,至膈膜下肝根之管,名为绛宫。在心下一寸二分,周围有碎脂油环绕,下至炁穴,再下至睾丸宫,回至生死窍为任脉。又为督脉在脊外,而任脉止于上下唇者,此是俗医之妄论,安知仙家所言任督的道理、金丹神炁的妙处?赵壁尘曾亲自行守千余次,以为证验。
开通八脉后,就要行生精、化精、走精、炼精的功法。
生精之法,年迈之人已过六十四者,通身属阴,不能生精,可按筑基接气法炼之。化精之法,由尾闾往上升,过夹脊,经玉枕,到泥丸,再降下,由玄膺过重楼,到绛宫,真炁穴,名为一周天,如此数次。走精之法,两手点住龙虎二穴,定住,以舌接管脉中心,二目由左上视,以巽风真意吸提呼降。升泥丸宫,降生死窍。数度后,其阳升,精自然缩回,夜内不能遗泄。炼精,即进阳火退阴符法,则阳精皆化为元炁。
上述功夫完成后,即可以采外药。有诀曰:“采外药有形无相,督脉开舌接任督。巽风坤火阖辟转,六候橐龠转昆仑。”这个外药其实即是元精,精顺生者,是元精能生人。逆回者,是元炁能生丹。正在中间颠倒颠。可不是采空气,炼的是真阳之精。将身补足,可延年益炁,才合卫生之道。修炼之人以身为国,以精为民,精来动摇,谓之民安。神之充足,谓之国富。以求丹为战敌,必如此然后可以战胜,而得先天之炁。如果身不动则精固水可朝元,心不动气固火可朝元,真性寂魂藏木可朝元,妄情忘魄伏金可朝元,四大安和意定土可朝元,这就是五气朝元皆至于顶。
外药不仅要采,而且要调,精若不调,则元炁不生,何时能采小药,补还后天亏欠之精?及至调到药神知,精炁要撞出之时,身微斜卧,中指点住生死窍,精来多少,收回多少度。该精正在生死窍中分开,顺出阳关是阳精,能生人。逆回督脉是元炁,能作丹。人身内有精则生,人身内无精则死,所以精者即是养性命之根源。
调药工夫:药究竟生否,是当采取之候否,尚不知觉,不唯药有不生之时,或生而有迟促之异徒采不足之炁,皆无成,不免于死,空劳岁月而已,是故必须调药。必须确知其根本之炁真足,方可采取,精始化炁补脑。若气不足则为嫩,不足以成丹,所以必须调。
调药时,要注意进阳退阴。鼻一吸气,心、神、意由尾闾关起,子、丑、寅到卯一定,为沐浴。又上至午,此为循督脉之六阳时上行,名为进阳,此为进阳火。鼻一呼气,心、神、意由泥丸宫下降,午、未、申到酉一定,为沐浴,又下降至子,循任脉使元炁归根,名为退阴,此为退阴符。进阳退阴,乃是呼吸升降之消息。真精炁一动,鼻内一吸为阖,同时眼睛由下往上一看,复又由上往下一看。一呼为,眼睛要紧随精炁、心意转一圈,统名谓进阳火退阴符。阖吸升,呼降,皆一时之工法。
下手采药时,还要注意橐龠。所谓橐龠,是内里消息。先天真炁由橐处所发,而龠为收真炁之地,心肾相交之处。若精炁不动,不是橐龠。内里坎离、巽风、进阳、退阴、炉鼎,全在精炁发动之后,而有其名。六后有定位,若无定位,不能作丹。亦由生死窍起,子到午,至午为一、二、三曰进,再由午、酉、子,一、二、三曰退,此为六候法。诀说:采药下手,精炁如动时,用中指点住生死窍。精炁机动,鼻内一吸一呼气为巽风,引动先天真精炁后升前降转一回,此时手足头目上下左右照顾接送。初学此法最难,然练习纯熟,临机之时,不知不觉而手足头目上下左右照顾适当,亦不知从何而主持。**转动,自然催逼真精炁摄归气穴,大有不期然而然之消息,有何难哉 ?切勿采空气。
有诀歌说:
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药产神知兮妙兮通灵。
微阳初生兮嫩而勿采,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
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久而望远兮采之无成。
气驰于外兮神亦驰外,神返于根兮气亦归根。
气曰将尽兮采封候足,妇时起火兮须要分明。
如何云火兮后天呼吸,如何用火兮呼降吸升。
用火玄妙兮如无似无,行火鼎内兮息效真人。
火须有候兮数息出入,各为刻漏兮用定时辰。
自子至巳兮六阴用六,二十四息兮退降炼烹。
卯阳沐浴兮阳火宜熄,酉阴沐浴兮阴符宜停。
不降不升兮沐浴景象,较之大周兮略有微形。
周天三百兮除卯酉数,三百六十兮连卯酉名。
再加五度兮四分之一,以象闰余兮周天一巡。
数归于静兮依然沐浴,神凝炁穴兮再候阳生。
行之既久兮精返为炁,回风宜止兮百日功灵。
六根震动兮七日口诀,大周天功起兮再问迷津。
采外药的目的是还精以补脑,渐复本来面目,故能发生脑力。脑力充足,通身皆觉融合舒畅。亏损之破身,逐渐补足,无异于当年童身,神圆炁固。马阴藏相,阳光三现,然后才采大药,服食过关,行大周天之法。
总之,仙道由无念时真阳升,速下手勒阳关,调外药,调到药产神知,精炁要撞出时,下手点住生死窍,精来多少度,鼻内吸呼气用六候巽风橐龠阖辟收回多少度。此法完毕,立接封固呼吸气将精炁封住,再炼周天卯酉火候,将采取真精皆使之化炁,再分派脑炁筋足用,使脑髓充满。
在采药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火候,火即是火,候为六候。炼精之前,先行外文武火。
外武火者,名移火,是将神火注于炉中,为火中火引。每日早晚各炼一次,先行打坐,俟心气沉静,再用丹球一枚,摆在两眼正中前面,以观丹球。高矮远近,务要适宜。久之,泪管流出眼泪,其味臭而咸酸,名曰渣滓,即人因悲恸哭出之泪是也。该火炼毕,立即炼外文火之功,以防眼睛受伤。
外文火者,名以火,合并已开涨内管,将通身气息回归原位之法。以者,以然不动之意也。斯时二目紧闭,意在正中,气降真炁穴,坐到无人无我之时,身空、意空,始为正功。舌顶天池穴,久之,甘露必降,味甜如蜜。吞下,入十二重楼。再降至炁穴,化为阴精,由春弦入睾丸宫。
闭目正观,心气下降,存神定意,耳不闻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似有似无。直至一念不生,万虑皆空,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舌顶上腭,舌下二穴生出津液,在舌后存之。候其要喷出时再吞,咕噜一声,下降丹田,不仅味甜如蜜,而且腹响如雷。恍惚之间,心空意定。先由两腿两肘空起,杳杳冥冥,不知身在何处。迨物极必返,静极动生,忽然元炁自动,外阳勃举,此为定久真火自动。
外文武火功夫行毕,即要行起火、引火、止火、火逼行火、凝火、入火、降火、离火、心火等功夫。
起火,使鼻内吸呼一起一伏,采小药是一升一降为巽风。缘鼻内一吸气,曰进,心意由生死窍一生。鼻内一呼出之气,曰升,心意由顶,降到生死窍,即转**止两念耳。吸呼之气火,本自有形而用之无形,若着意用之,则长邪火。似有似无,乃是二气之妙用,药自回也。一起一伏者,又名小阖辟、无孔笛、颠倒两头吹。因无念而真阳自举,鼻,人心意气由生死窍一吸,气升到真炁穴。又一呼,气由绛宫降真炁穴。
引火,鼻内吸呼气一升降,心意一上一下。微转动**,以数记之。由一记十,由十记百。摄心在数,务令意念不散不乱,心息相依而同行,此是锁心猿、拴意马之法。虚极静笃,然后命根自动。因其自动,可以采小药,此谓引火。止火,精管内肾足满,当不行吸呼之气。是金光二现之时,采药不行吸呼。采药不行吸呼之气,是谓止火。
火逼行火,此是采药吸呼之名,为巽风,将精炁摄归炉内,是为摄精吸呼。摄精吸呼,为火逼行火。精、炁、神之火,由子至卯到午止住,为进阳火;由午起至酉到子为退阴符。此行住起为四正,卯酉沐浴全在内。子卯午酉转一回,时阳退阴、阖辟、橐龠、六候、采取、烹炼全在其内,是一刻之功法。
凝火,是凝神入于炁穴也。
入火,入者,进也,阳火也,进阳火也。
降火,退阴符也。
离火,离中真火,心神一动,真阳无念举,此时不能下手采药,因炁不足,药太嫩。
心火,动念邪火,因心动而起。
以上各火,分辩后运用得当能化元精而助元炁。
元精化为元炁后,即要运火、取火、提火、坎火、坤火、水中火、炉中火,以补足精炁。
运火,真精炁动时,用巽风橐龠,阖辟六候,进阳退阴,运动真火,由尾闾关经夹脊关至玉枕关,此是一吸之功,三关即开。又一呼,由祖窍内经绛宫至真炁穴,此是一呼之功。即一升一降,运动真火,此为运火,非吸空气,总得精炁发动,精要出来之时,外面有形无相,内里精炁自然上升下降。
取火,自己取真精炁。药是火,火是药。
提火,取火之后,火要发生,将真火提升从后三关至泥丸,复下降,经绛宫到炁穴,内用无念之真意,提升下降一周天。
坎火,即真炁,真炁一动,由心下一寸二分为橐管即是肝根冲至脐下一寸三分,下通阳关。炁发则为橐龠,不发即为坎离。此是发生,送精真炁由肝根经过龠管至阳关下至生死窍,为坎火。
坤火,坤者,丹田也,又名炉;火是 元炁。运用坎火,往下行以通督脉。用巽风吸呼之气催逼元精,使精成药,即载精上升。此时阳得则阴不聚,必须使真炁而驭肾中之精为火,此为阴阳合和,由坤位升到乾位,此火为坤火。
水中火,精炁在窍内为火,出窍为水,下手采药使炁在窍内曰真炁穴,又曰丹田。发真炁之室下通内肾管曰龙宫,其精属水。水性沉,向下流;火性浮,向上升。若使水向上,火向下,火入于水中,即水中火。炉中火,以形言之,神炁动在丹田曰炉,神炁上升于顶曰鼎。无神炁无炉鼎可言。
以上七火为精炁补足之法。精炁补足之后,就可以行采内药,行大周天功夫。
女丹派炼精化炁之方法
女丹修炼,以阳旺为始,而以阴格为终。这种方法知道的人并不多,迷惑的人遵循男子修炼的法诀,聪明的人趋向禅宗,这只能自证一果,得立亡坐化之效,这些皆离道甚远。其实女子以血为本,血旺则精盈,心凉则生血。古云液血之炼,血精之化,还要依仗神清。血无液化,液失神烘,液泥成痰,流注脾胃,蒸升著肺,散流经络,百病猬生。五脏被炎,六腑遭厄。女丹丹诀曰:“必先息心,心息定而神清,心斯凉矣”。所以必须等到心凉液涌时,将意念专注于乳溪 (为女子丹田,两乳中间之空窍,位于膻中入内一寸三分,方圆一寸二分),并用手对乳溪加以旋摩,务必使气机洋溢。次举两手分别旋摩乳房。同样要等到乳溪内氤氲之气周绕,觉得有暖气从后面烘烤双关 (下丹田与子宫),“得有烟焰,势逼透关。满关泥液,分沛乳溪,一如泉涌”。稍等一会儿便以真意导入丹田,寂而守之。大约有四九之息,舍意一松,觉此个中,油然而降。分注两腰,左右盘旋,各约神息四九之数。于是用意引而会聚于脐轮深处,缓旋四十九,急旋四十九。即会觉察到尾闾,暖炁后穿。如或势缓,可用提缩二便法,自然会穿过尾闾,升至夹脊,上过昆仑,降注泥丸。此时会觉得泥丸宽广如海,自可停留涵育,既而降注华池绛阙。大地阎浮,露珠沛洒,混忘所事。但觉恍焉惚焉,不呼自呼,不吸自吸,不提自提,不咽自咽。此中滋味甘香,气神充和,三田 (乳溪、下丹田与子宫 )一贯。已而玄况四塞,急须内顾。顺将万缘放下,旋觉身虚若谷,大地亦无。隐隐凉气袭人,氤氲四塞。忽复雾散云收,下现性海,碧波澄如。此时仍要一念不动,忘境忘情。忽现金光万道,细雨如珠,随光下注。左旋右转,化成皓月,浮沉晶海,蘧然如梦而醒。此际即须内省此身,即得气爽神清,遍体和畅,全身照凝。一会儿,以意注于子宫,觉得此中恬泰是矣,于是再次按摩手和面,运神绕腹,双耳辘轳,俱各共行四十九息。徐徐扭腰,摆洒膝腿,坐点趾尖,各行二十四息而止。修行百日,每日行三次不间断,自然做天仙的根基就奠立了。
这中间为什么要使用按摩手法呢 ?其目的有二种,其一以通气机,则经络流畅。其二以炼精津液,不使液滞化痰,而液乃化血。那为什么又要以以静存为宗旨呢 ?其义亦有二,其一君安臣庶,则神清不飞。其二静则慧生,不为欲搅,而命得保固。
修炼至此,气机即会舒展,志意净寂。加之以充和,继之以贞白。日计不足,月计有余。踵而事之,一旦证夫身等虚空,三田一贯,惟觉肢肢节节,窍窍光明,身外有身。如果能踵事不退,神足气充,念不外驰,则神不逐念。血生必旺,真阴亦足,气精自有弥天塞地的局面与境界。然成逐念腾飞,便坠二乘,丹书所谓阴神出壳是也。
由此便会产生气机,“气机一到,觉有谐畅之摄,仍自寂然不动。以意包摄之,深藏内炼。由坤达艮,乘槎入汉。觉有金光电掣,凉气弥空,如云如烟,绕身内外。在当时那种情形下,要戒除繁杂人意。或慕或疑,念起立撇之。觉有一种气机,油然充塞于中,无有内外,无有边际,倏忽之间,变态叠现,难以计算,莫之能绘,莫之能说。然亦有寂无光耀,黑漆成夜,是皆谓之玄影,又名彼岸圆像。实则彼我圆图,谓之华严、楞严、法华三境,三山、十洲玄景,其实彼我化工之气机。”其实上述所产之气,是由女子月经炁化而来。故女丹炼精化炁,实际上是修炼月经。凡是有月信的人,一定要先斩赤龙 (断月经)。没有月信的人,一定要须恢复月经然后再断。究其起手,皆用周天之法:于子午二时,跨鹤而坐,万缘放下。叩齿七十二次,以通肺腧穴。次用两鼻微微呼吸三十六次,以通周身血脉。此时,诚恐炁从下泄,必须鹤跨加劲,毋任放松。必须以两手分叉脐下扉上,以意往后向上而送,约行三十六息。再以两手作托天势,必须分意存在尾闾,导炁后,达而升,如是约行三十六息。再行缓托三十六次,急托在三十六次,则自觉尾闾气动,有腾腾上升之机趣。如是后,可将两手放下,仍叉两腰,加用两肩往上耸立三十六次,则自觉夹脊双关肺腧等地气势动升,而或有塞阴处,加行咬紧牙关,意存后颈,往上提三十六次,则自觉玉枕泥丸皆通畅。如是后,方用下嘴唇包上嘴唇,微微着力,则自觉泥丸之炁下到鼻中低处。此时只用舌搭天桥,无须着力,须以意存舌搭之处,甘露自降。乃于鼻中微带缩法,以意送露咽下,有降绛阙。存留片晌,方以意导向退降。须分左右,达存两腰,各旋三十六次。再以意导,分向脐轮,左旋三十六次,右旋三十六次,则自觉满复通畅。于斯时也,两手仍叉脐下扉上,以意分导,乃是左右同刻,齐提三十六次,则自觉有一点点入子宫,则须若存若忘,片晌而已。
假如子宫觉得一阵热炁盘旋,此时泉扉 (女子玉门)更宜紧闭,莫教放松。得有逸趣,最忌念起。稍有恋情,便致遍体酥麻。非惟急宜定情,仙凡从此两分。这个时候,急须息心多时,悉心等待子宫安静而已,即魏元君所说:宝归北海安妥妥。虽然尚是黄叶之止儿蹄,切莫认作结胎。
假如有年老而月经没有干净的,有年仅四十五六而月经已经断了的。都应该修到月经还元,一如处女样。但往上后提,改为往前下注。流归溪海,应咽甘露,只许咽咽留阙,不许下送,加用手摩乳溪,左旋三十六,右旋三十六。觉此阙溪,现有溶溶趣味,再加分摩两乳。缓摩三十六,急摩三十六,先轻后重,亦各行三十六,共成百四零四之数。自觉两房及溪之中,真炁氤氲,得有凉液如泉,出自双关,涌归南海。息心等待,不许心后分注两腰,只许于中宫万缘放下,而却绝不用。夫引导等等,随机散布而已,自觉遍体极度清、极度和,如定行持。一日不间,弱自渐强,衰自渐壮,老者亦渐少,而面有花色。两乳渐收如处子,中渐结若桃核。如是百日之内,定得天癸色若胭脂水。三日后,即行四则内功,一毫不加不换,赤龙又自已断了。
月经在化炁之前,先要变成白凤,而后化炁成丹。假如要化血返白,一定要意注溪房,口齿紧咬,加意虚寂心念,炁自归溪达房。加用两掌分揉两乳,先缓后急,先轻后重,共行百四零四,炁聚倍旺。加意后退,分注两腰。更以目神分率,炁旋左右,共成七十有二息,必得炁烘若炙。更以意导绕轮,不计其数,必得下极度若沸,则此赤化新白,必自化气,穿闾升脊,逾枕透谷。斯时内现三山、玄甫不如净境,急须从事忘忘。忽又冥寞成夜,我自寂守。久之,必自得有电掣电轰,露洒若注,华池充满,咽不胜咽,油然降阙达脐,遍体清和,吾仍寂体以视之,如是百日不间。两乳中壮者,平职小子。两乳中空者,实若核桃,一如处子。考究其如处子,乃是化血返白功夫修炼完成,所以想要形如处子,就要修炼化血返白的功夫。
作者:修行_ 提交日期:2008-04-12 03:46:04  4#
[转帖]道教内丹修炼 > 第五篇炼炁化神
导 论
炼气化神,又称中关、十月关、大周天功。与初关炼精化气不同,这一阶段修炼的目的是神、炁合炼而归于纯阳之神,也就是结圣胎的阶段。就是在返还童体以后,全身的关窍进一步打开,经脉畅通,此时将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进一步相合,并配合自己的元神进行炼养,使神炁抟结,结圣胎于中下二丹田间,再和合凝集,以养大丹。《西山群仙会真记·炼 炁成神》:“若以神炼气,气炼成神,非在于阳交阴会,其在于抽铅添汞,致三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三百日胎仙完而真炁生,不可再采药也。肘后飞金晶,自肾后尾闾穴升之而到夹脊,自夹脊关升之而至上宫,不止于肾炁补脑,而午后降真火以炼丹药,致阴尽阳纯也。”故称此过程为“二归一”。神、炁归一也就是圣胎(大药)产生。又与小周天功不同,这一阶段讲求“乾坤阖辟”,运用“大周天”即乾坤卯酉为四正,以乾坤交媾为用,以下田为炉,以黄庭为鼎,以元气氤氲于二田之间,行二田返覆,十月养胎。元李道纯称此修炼过程为“有无交入”,即“有为”向“无为”的过渡。《中和集 》说:“丹书云:真土制真铅,真铅制真汞;汞铅归土釜,身心寂不动。斯言尽矣。即得真 铅,则真汞何虑乎不凝气炼气之要,贵乎运动,一阖一,一往一来,一升一降,无有停息。始则用意,后则自然。一呼一吸,夺一年之造化,即太上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正此义也。”就是说以神抑制心中真火,使真火抑制肾中真水,水火交媾于丹田,身心即会寂然不动,得到了真火,真水就会凝结 。炼炁的要领在于运动,阖、往来、升降、呼吸一刻也不停息,开始可以运用意念,后来就要自然而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其具体修炼过程为:七日炼大药,十月守关养胎、抽铅添汞,到胎完炁满,移胎上田天宫。就是神、气归一,圣胎(大药)产生之时。功夫修至此时,阳神就会出现,可以印证到肉体长生;此时性命合一,处于混沌状态,就象胎胞中的婴儿一 样,即返老还童。
第一章 钟吕派炼气化神之方法
钟吕派称炼炁化神为炼气成神,称“形中之精生气,气以生神。” 见《钟吕传道集·论炼形》“气中生神,神在上丹。”见《钟吕传道集·论还丹》指出:“心中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使气复还于中丹,则气养灵源,神自 生矣。”同上。具体方法为:“以月受日魂,日变月魄,前十五日,月抽其魄而日添其魂,精华已满,光照上下。不然,无初生而变上弦,上弦而变月望者也。若以月还阴魂,日收阳精,后十五日,日抽其魂而月添其魄,光照已谢,阴魄已足。……若以己身有情之正阳之气,真一之水,知交合之时,明采取之法,积日累月,气中有气,炼气成神,以得超脱,莫不为古今难得之事。”就是根据日升月降,月升日降的自然原理,把握火候,使自身心中的正阳之气和肾中的真一之水相互交媾,采取抽添的方法,即“以采药为添汞,添汞须抽铅,所以抽添非在外也。自下田入上田,名曰肘后飞金晶,又曰起河车而走龙虎,又曰还精补脑而长生不死。铅既后抽,汞自中降,以中田还下田。始以龙虎交媾而变黄芽,是五行颠倒,此以抽铅添汞而养胎仙,是三田返复。五行不颠倒,龙虎不交媾。三田不返复,胎仙不气足。抽铅添汞,一百日药力全,一百日圣胎坚,三百日胎仙完而真气生。真气既生,炼气成神。功满忘形而胎化 ,乃曰神仙。”见《钟吕传道集·论抽添》。在此过程中,“龙虎相交而变黄芽,抽铅添汞而成大药。玄武宫中而金晶才起,玉京山下而真气方升。走河车于岭上。灌玉液于中衢,自下田入上田,自上田复下田,后起前来,循环已满,而曰大还丹也。奉道之士,于中起龙虎而飞金晶,养胎仙而生真气,以成中丹。良由 此也。”见《钟吕传道集·论还丹》。此中值得注意的是大药将就是时,需要玉液还丹以沐浴胎仙。时“真气既生,以冲玉液,上升而更改尘骨,是为玉液炼形。及夫肘后飞起金晶,河车以入庭院,自上而下,自中而下。金液还丹以炼金砂,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乃炼气成神。”同上。
第二章 南派炼气化神之方法
南派认为炼炁化神,是在炼精化炁的基础上,将炁 与神合炼,使炁归神,使炁合凝的功夫。此际不再沿任督运转,而是守持心、肾之间,不固定一田,任其元炁氤氲二田之虚境,用绵密寂照之功,使元神发育成长而已。《悟真篇》说:“虎跃龙腾风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所谓“中央”,即指人体中央,心肾之间;“ 玄珠”即为元神,待其自然而然,沐浴温养,神炁合一,故谓“终期熟”。具体做法为:“以丹田为日,以心中元性为月,日光自返照于月。盖交会之后,宝体乃生金也。月受日炁,故初三生一阳者,丹既居鼎,觉一点灵光自心常照而无昼夜 ,一阳生于月之八日,而二阳产矣。二阳者,丹之金炁少旺而元性又少现,自二阳生于月之望,而三阳纯矣。三阳纯者,是所谓元性尽现,即前谓无形之中也。一阳纯生时,但觉吾身有一物,或明、或隐。二阳生时,则遍体生明矣。三阳生者,则光不在内,不在外,但觉此身如在虚空,亦无身,亦无虚空,亦无日,亦无月,常能如此则禅定也。但丹士则生于有,而不能采真空,而以无为用也,既至于此,而金丹且半,何也炁且元神见矣,而未归于丹,混精、炁而为一,所以为半矣……以命而取性之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机,括处双修者此之谓也。天机至秘,吾尽泄矣。到此际则金丹全也。 ”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中《真泄天机图论》。。炼到此步,“神归其室,则所谓得其一,万事毕矣。盖交媾之后,神光乘而烛乎玄珠矣。精 华升而产于玄珠矣。真铅则元炁矣。精、炁、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火足炁充则元精元炁元神尽合而为一,故婴儿产 矣,婴儿岂即产焉。火烁尽,群阴而胎始,脱到此方是产婴儿”见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中《神室图》。 究其实际,炼炁化神亦只是进一步将神炁凝结,由有为过度到无为,寂空观照,做到一切归乎自然,从而进入炼神还虚阶段。以上这些功夫,并无什么神秘宗教色彩,只是就炁而言气,就神而言神,阐明内炼养生的方法而已。有心者就此加以研究,从中提炼符合科学的成分,这对于探讨道教内丹修炼与人体潜在功能 之间的奥秘,定有可取之处。这一阶段成功的标志是“自然运动(炁)上朝于谷,即为五炁 朝元,其时神感炁交,炁即化神”见闵一得《还源 篇阐微》。
第三章 北派炼气化神之方法
北派炼气化神分为三田返复肘后飞金精、三田返复金液还丹、五气朝元太阳 炼形、神气交合三田既济、五气朝元炼神入顶五步,并有图诀。第一步三田返复、肘后飞金精。此法简称肘后飞金精,所谓肘后飞金精为一撞三关入脑,在子时后、午时前,气生之时,披衣正坐,握固存神,先存后升,先升后偃。凸胸偃脊,以开中关。平坐昂头,以开上关。先升后存,下腰自腹渐渐举腰,升身而凸胸偃脊,以开下关。下关开后气热盛上关之下方,可举腰升身正坐,一撞三关都过,补脑髓,自然面红骨健,肌白身轻,是名返老还童,长生不死之法。年少行之不老,老者行之还童。有口诀说:“肘后金精节次般,存身偃仰过三关。学人能悟玄微理,返老还童自不难。”见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上。就是说在子时将肺中精华之气(名金精,在肾中)用上述方法,自尾闾穴下关,搬至夹脊中关,自中关搬至玉京上关。节次开关以后,一撞三关,直入泥丸,不止补脑之虚,延年益寿,返老还童,而又抽肾之气,不犯黄庭,但得下火炼方,纯阳之气即生。老人衰老,应该按照前面的方法下功兼修,不可单行此法,这样才可以返老还童,不超过百日面红骨健,气壮身轻,若以龙虎交媾,周天火候,三件相兼,并行抽添铅汞,渐而延年益寿。抽添之法,就像采药行火之候,阴魔所挠,缘入邪念,恐把捉不得,肾气顺行向下走泄,谓之危险,即当抽铅(出气为铅,肾中气)添汞(入气为汞,心中气)。如入气至中宫留住,其出气以意引过尾闾穴,升身偃脊,抽提外肾,使气从尾闾入夹脊双关,直上天关,入昆仑,使龙(元炁)不上奔,虎(元精)不下走,邪念即止,如气未觉,遇再偃再抽,直使气过,才算肘后飞金精之功完成。初行十分费力,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容易。这就是“高以下为基,深以浅为始”见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上。的道理。假如修炼者单行龙虎交媾,只能补虚益气,活血注颜;单行火候,只可悦其肌肤,壮其筋骨;单行飞金精法,只可返老还童,健骨轻身。于是有真人曰:“顶戴蟾宫一朵花,朝游蓬岛暮还家。能乘乾马奔龙骑,解使坤牛驾虎车。”又曰:“玉京山下羊儿,金水河边石虎眠。金针挑出双蝴蝶,盘旋飞到楚王宫。”连同上诀,是为三诀。修炼之人, “若能通行此三诀,甚为有益。盖龙虎相交,一物如黍米,还黄庭中,若不用火候,不能炼之凝结,其周天火候止是虚气,聚在丹田,不得龙虎交媾,玄珠不能留之安住。二法已是相须,二用肘後抽肾气入脑,不全阴中之阳,前犯纯阳之丹,玄中玄,妙中妙矣。一百日口内生甘津,身有神光,骨健颜红,肌白腹暖,二百日渐厌荤腥,常闻异香,行步如飞,睡梦自然减少;三百日饮食自绝,寒暑自耐,涎汗涕泪自无,病厄灾难自除,静中时闻远乐之声,默室渐见红光之色,若见此景,勿疑是为小验,至诚行之,神异不可备载。”同上。第二步三田返复金液还丹。还丹有小还丹、大还丹和金液还丹之分。肺为华盖,咽喉为重楼,口为玉池兑户,鼻为天门天柱,眉间为玉堂,额为天庭,顶为天宫,耳为双市门。肾气,传肝气,肝气传脾气,脾气传肺气,肺气传心气,心气传脾气,脾气传肾气,是为五行循环,曰小还丹。上田入中田,中田入下田,三田返覆,曰大还丹。金液还丹的方法为,升腰举身,正坐双闭,两耳勿令透出,舌拄上腭,有清凉香美,津液不漱而咽。肘后飞金精,节次开关,已至一撞三关,金精入脑补髓益气,既而面红骨健,颜嫩身轻,就在这个时候,惟一的是要升腰平坐,不昂不偃,自然觉得真气入脑,急用二掌紧闭两耳,自然肾气入脑造化,金液下降与淋灰相似。每日下火一两,就害怕火多火少,火气多则头痛,火气少则金精不飞。必须行加灭,如行火太猛,遍身壮热,不可再进火,恐火炎熏烧头目,太阳穴作痛,口舌烧破,必伤药物。当减息意,离中宫,听火自然,无不相伤,却不要外思邪想,须用沐浴。如行火至金木两停,欲飞不飞之时,欲济不济之际,最要正意守持,一念不生,若思念产生,即是尘垢。尘即是阴。阴即是魔。被魔所障,三关即闭塞不通。须要斩除其意,一正二气,自合以结大丹。师云:洗涤尘垢。道云:沐浴金丹。《悟真篇》云:刑德临门,药相之到此,金丹宜沐浴。二月三阴三阳和暖,花木正开,忽被阴寒风雨所摧,不能结子,谓之德中有刑,如行功阴魔即会作障。八月三阴三阳温凉,万物渐肃杀之时,得天气和暖,花木回芽再开,谓之刑中有德,谓守正止念,却可得阳和。所谓沐浴防危险,妙用 在抽添。 有口诀说:“河车搬运入昆仑,须是牢关双市门。击动震雷霹雳鼓,急收甘雨洒乾坤。” 见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上。就是说第一步龙虎交媾,周天火候,肘后飞金精,单行是安乐延年二三百岁,走不出五行颠倒循环,生成传送之功用。功不差收,炼一气而已。此金液还丹,不只是补脑益髓,而是抽铅添汞,渐渐有还童之功,脑实髓满,用法制之,神水自上腭而下,清凉甘美,复自肺间下入黄庭,号称金液还丹。一如压丹之虚阳,二气以变丹砂为金,叫做金丹。金丹一粒,自可长生,与天地齐久,所以叫做中成。修炼的人不下前段功夫,直接修炼金液还丹,不用法取之,神水不降,纵或致功,强迫使顶水下降,并无甘美之味,会使人脑虚疾多,这种做法对人没有好处。初行此段功夫,“渐觉丹田,黄庭,有物和暖,真气上行,耳闻风雨之声,渐渐顶内有筝筝金玉之音,腮门内谓之天池,有金液沸滚,如凉泉降下,或流面上,或流上脑,或如珠露之状,或从上腭入口,其味甘美,久则顶内如笙簧琴瑟丝竹之音,又如鹤唳猿啼蝉磬之声,诸般自然之韵,无所比拟。但初行时,梦中闻霹雳之声,是真气冲开顶阳骨,以通九宫。神初入室(中宫),乍超向上,须自惊恐闭目自坐之际,或时一大物惊跳起,开目却无,是阳神未壮,切勿惊惧著念,久而神壮,自无隐显莫测,变化无穷,将来自知。凡见闻皆不著相,但听其自然,若著相,即是幻也”见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上。。真人有诀曰:“琼浆酝就从天降,灵药生成任海枯。饮酒须教一百杯,东游西泛自梯媒。从来神水出高源,奔出黄庭顷刻间。”同上。第三步五气朝元太阳炼形。此法简称太阳炼形,在冬至阳生四时(子、午、卯、酉)皆可行,升腰正坐不动,闭目忘思,默运心火,母气自然随气满四肢,不觉己身鼻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四时有空便行,升腰不动,丹中五气纷纭自内发起,正坐不偏,丹中五气纷纭四出,肾之真气,炼骨身轻如毛,可以乘风御雾;肝之真气,炼筋实如玉,可以走趁奔马,心之真气,炼血白如膏,可以永耐寒暑,肺之真气,炼肌肤莹如雪,可以换骨易形;脾之真气,炼肉硬如石,可以化气如金。始自丹成,五气朝真。气聚而不散,再用前面的方法,搬运内传五藏,外遍四肢,五气炼形,凝而不衰。号曰形神俱妙,与天齐年。有口诀说:“丹就自然朝五气,气真方可现元神。炼形换骨非凡客,自是长生物外人。”这就是说金液还丹变为金,其中纯阳气生是为气中有气,已经是陆地神仙,可与天地同寿。古今上真再举,丹中纯阳之气升入四肢,号曰太阳炼形化气。自然形神俱妙,随五气而换骨易容,自耐寒暑。昔日衰朽之姿,炼之端正。昔日枯槁之形,炼之红润。何止返老还童,而又身轻骨健,乘风而举,跨雾而行,号为南宫飞仙,尘中羽客,虽未弃壳,升仙而已。升腾自在,当为地仙之上品,神仙之下流,皆因丹田五气炼形,外遍四肢。炼形之功,不算是小事 。见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上。 有口诀说:“五马不调金水伏,一龙常驾火云飞。天下都游半日功,不消跨凤与骑龙。五气不调丹已就,一阳外遍火轻飞。”同上。第四步神气交合三田既济。此法简称水火既济,既济指系中成长生不死,顶中神水下降丹田,真气上升。用阳时中刻,平坐伸腰,一撞三关闭耳,神水下降,伸腰举腹,鼻引长息,默运心火上升。细而言之,就是在震艮之时,一撞三关,金精入脑,补之数足,面红肌白如膏,后身轻,方可一撞三关,金精入顶,紧闭两耳,使肾气不出,并入天宫造化,金精下降,与淋灰相似,自上腭间清凉美味,神水满口,若咽之归黄庭,号称金液还丹。当此上腭,有甘美水降下,咽便以伸腰举腹,默运心火,暗引丹田真气上升,而又鼻中出息,同举真气, 遍满四肢,上水下火,相见於重楼之下,号为既济。有口诀说:“顶中神水入中源,丹里真阳返上田。水火合来为既济,庭中升入大罗天。” 同上。这就如同土之既济为瓦,瓦可得千年。木之既济为炭,炭可得百载。人欲长生,无出於既济之法。是还丹炼形,同用其功。金液还丹,化丹成金,太阳炼形,形之如玉还丹,未还之际,形炼欲起之时,水上火下,相见於重楼之下,而叫既济之时,当用地天泰卦。子时之后,每次一粒如金粟形状,颗颗还於黄庭,每颗生金光一道,搬运出放皮毛之际,金光满室,何止长生不死,是为即将弃壳升仙的时候。真人有口诀说:两曜铸成七宝殿,一渠流转入琼浆。水火都来相济间,卦後变成地天泰。阴阳升降两相兼,水火交加入下田。既济无差真气足,金丹一粒万千年。” 同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金液还丹,太阳炼形,三田既济,是为长生不死之法。所以说中成之法,须是小成法,见效相续而行之,行之不差,见验自速。修炼之人不行小成法,直要中成而求长生不死,不只见效自迟,而又从劳心力,虚度时光。还丹时神水不下,炼形时丹火不升,既济时水火不交,反讥谤神仙为虚语,不死为妄言,这是不可取的。修炼的人以龙虎交媾而为精,火侯充足而为丹,用金精补其脑虚,使其还丹变成金丹,用丹火炼其真身,又使既济之法相互兼用,而行善不可加。若不兼行六法,速要烧丹。纯阳之气,炼气成神,速要炼气之真灵,炼神合道,这是金液还丹,至于太阳炼形,三田既济,不必要再行了。这三种诀窍古今上真往往万劫秘传。中成之法,以还丹、炼形、既济的人,大都以留形住世,非金丹不可延年,非炼形不可换骨,非既济不可不死,又以无丑陋,真人少衰弱,神仙又易形而留俗状,不既济而留凡骨,将来弃壳,自离超神,也迟了。若还丹炼形既济之后,一百日静中四象,周匝内观,五气纷纭;二百日目见金花,体有圆光,青气出顶,紫雾盈室;三百日神灵知前后事,真气可乾,外汞体轻,可履风烟,骨坚可齐天地。若见此境,勿疑是为小验。志 诚行之,神异不可具载。 第五步五气朝元炼神入顶。此法简称炼气成神,用子午卯酉时,甲乙日炼肝,丙丁日炼心,庚辛日炼肺,壬癸日炼肾,脾不受炼,气寄四脏。戊己日不下功,此为炼五脏之日。甲乙日卯时下功,丙丁日午时下功,庚辛日酉时下功,壬癸日子时下功,此为炼五脏之时。下功时依前时用法,幽室静坐,上香一炷,叩齿二十四通。升身平坐,内观所炼之脏,鼻息绵绵若存,静极气生,气极神现,如梦非梦,暗中神气上升。前件日辰不可有差,盖以神随日,当真气随时运转,当审日察时,炼之百日,气足神现,将欲升仙,非止长生不死。 有口诀说:“应日随时自不差,五神会处起河车。静中真象朝元后,犹恐阴魔作外邪。” 见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上。这就是说:以丹中纯阳之气随日,定时炼肝,二十四日青气出现,二十日阳神自出。气为神体,神为气主。炼心肾肝肺皆如之,其脾神脾气随四时正气,亦以共升,静中内观,壶中别有山川,物象成形,两昧分胎,防其阴鬼外魔,七魄三尸相随,杂天真以乱阳神。不能得上入天宫,自有内观起火之法,推以炼气,气聚为神,不可差其时也。自然气现神出,五方真气合出本色,五气阳神名出真形,升而上入天宫内院,是为合神入道之时也。若人三百日行火候备足,不炼还丹,不炼形,不既济,直行此法,以丹中纯阳之气随日,应元气所传而炼五脏,也算是捷径。号称夺功并法。若人欲住世 间,而愿为长生不死,当用金液还丹,太阳炼形、三田既济。真人口诀说:“三岛紫烟笼凤彩,九天红日炼龙精。《中黄经》曰:肝生东方,其色青,炼之青气出身腾。肾水北方,其色黑,炼之应时黑气出身。立纯阳气满五脏中,神升本色入天 宫。”同上。
第四章 东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东派炼炁化神的方法用太极分阴阳之图、阴阳互藏之图和坎离交媾之图来形容,称“一炁既判,两仪始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西邻东舍,精炁互藏”。说明东派将炼炁化神分为二步 来完成。第一步是在炼精化炁后,不骄不躁,以静为主,使静极生动。陆西星说:“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是太极分两仪也。两仪分,则天包地外,地处天中,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寓于其中矣。何者,自虚无而生一,炁是静极而动,阴中之阳也。两仪分而天包地外,地处天中,是动以涵静,阳中之阴也。邵子云: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故丹法阴中用阳,阳中用阴,而当以静为主焉。《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 君,盖能静。是谓抱元守一,而可以复归于无极矣。”陆西星《金丹大旨图》。就是说炁将运行之时,必须抱朴守一,主之以涵静,使阴中一点真阳与 阳中一点真阴互藏其宅,火候一到,便相互交媾,炁凝神生。第二步是涵静至极后,阳中之阴化为乌精(元炁),阴中之阳化为兔髓(元精) ,也就是产生金丹小药,二药合而为一,便是大药。陆西星说:“天地既判,日月运行,照耀交光,而造化生焉。日月者,天地阴阳之精也。于卦则为离坎,离中之阴是谓乌精,坎中之阳是谓兔髓。丹法以乌兔为药物。故阴中用阳,阳中用阴。所谓东入西邻,西归东舍,不 过识互藏之精,盗其机而逆用之耳。”见陆西星《金丹大旨图》。这就是说前段功夫完成后,心中的元炁和肾中的元精就会运行。二者相互摩荡交媾。这就好像太阳和月亮,为天地阴阳的精髓。从八卦的角度看,离卦(●)中的阴爻就是元炁,坎卦(●)中的阳爻就是元精,在内丹中二者就是药物。这也说明了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这就好像人间的左邻右舍,相互住来,交媾而凝结成先天大药。第三步是大药产后,先用火猛功而采之,后以温火而养之,使炁凝而化神。陆西星说:“古仙造丹莫要于采药,而药物有铢两,采取有时节,颠倒有法度。其要在于月出初庚,铅生癸后,而子南午北,互为纲纪,别有口诀,不著于文。”同上。就是把握火候,采炼药物,使之凝固,便是炁化神。
第五章 西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炼精化炁纯熟,身心牢固后,入室临炉,而求先天。这先天,乃是元始祖 炁。先把真阴、真阳同类有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假此炉鼎之真炁,设为法象运动周星,诱彼先天出来,即刻擒之。不超过半过时辰,结成一粒, 附在鼎中,是为铅母,号曰外丹。接着用铅中产阳,帘帷光透。采此至真之阳炁,擒伏己身之精,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以后温养固济,日运阴符阳火。抚之育之,乃化为金液之质,吞归五内,是名金液还丹。服食之后,结成圣胎。十月功完,阳神出现。五行难管,位号真仙。具体过程为:“运先天精气,丹家名汞迎铅入,情来归性,七返九还事也。前此炼己纯熟,汞性通灵,进退自如,雌雄应变。功夫至此,乃可行返还大事。七返还丹者,先将已成之汞性咱为内丹,于是入室坐圜,把内丹藏于空洞之中。上边如乾,下边如坤,性边属有,命边属无。先要以有入无,然后从无生有。其象如乾精播于坤母,坤乃实腹而为坎。坤精感自乾父,乾乃虚心而为离。乾坤既判,名为鼎器(即有无妙窍是也)。离坎二用,借此现形。原夫 以有入无之时也,寂寂静静,心死神存,稍焉有自己识神,化为惊人、爱人之物,试尔内神。又有诸天魔将,化为好人、恶人之物,试尔内神。诸般不动,元神湛然。乃更一时焉,有一支阳气发生。譬如坤阴之下,一阳来复。我即吐乾宫一阴以迎之(肾气上升,心液下降,本乎自然),名曰以汞迎铅,又曰大坎离交,又曰内外阴阳消息。消息既通,于是命太乙神女俦邱兰者,捧出雌剑,摘而取之,立为丹本,此即七返还丹也。丹本既立,神气融和,由是一场渐长而为兑女矣(此即庚方月、西江月、蛾眉月诸喻时也)。因此兑女二字,故丹家名曰首经,又曰天癸(因类而言耳。愚人不知,盲修瞎炼,未遇真师之故也)。丹士采此首经,名曰摄情归性。五千四十八日归黄道之时,有如十五明月,金水圆满。在人身中,总一先天精气,腾腾壮盛之时也。学人到此,急起大河车,运上泥丸。稍焉,有美液坠颚中,大如雀卵葡萄,非麝非蜜,异样甘香,此乃九还金液大丹也。道人服此金液,然后名之曰铅投汞,金并木,后天返先天,婴儿会姹女。婴姹相逢,朝夕涵养,久之洞见脏腑,内外光明,中有一真,宛然似我,此婴姹复生婴儿矣。得此婴儿者,必须默默调养,刻刻温存,由灵谷移上 天谷,然后出神入化,高会群仙。”见李涵虚《道窍谈·三车秘旨》。就是说运炼元精与元炁,内丹修炼称之为汞迎铅入,实际上是肾中元精上升,心 中元炁下降,二者和合凝积。因为元精比较活沃,所以将其比喻成情,元炁比较稳着,所以将其比喻成性。元精上升,元炁下降,所以 称为情来归性。元精与元炁结合后,就可以修炼七返九还的功夫。所谓七返还丹就是将元精与元炁凝合成内丹。此时可以静坐于靖室之中,用大河车功 夫,将金丹运上泥丸宫,再用九还金液大丹的功夫,将内丹炼成仙胎。
第六章 中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中派炼炁化神之法有李道纯和黄元吉之分。 李道纯以炼炁化神法为中关,认为“坎崇释,则离宫修定。丹书云:真土( 心肾、真意)制真铅(真性、本性,元精),真铅制真汞(先天祖炁、元神),铅汞归土釜(下丹田),身心寂不动,斯言尽矣。既得真铅,则真汞何虑乎炁不凝炼炁之要,贵乎运动,一阖一,一往一来,一升一降,无有停息,如者用意,后则自然。一呼一吸,夺一年之造化。即太上云: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正此义也。”李道纯《中和集》卷一《炼炁化神》。这就 是说,肾水上升,心火下降,这种格局形成后,人的真意就会控制住人的本性,元精就会化为元炁,元精与元炁进而凝合于下丹田,身心寂然不动,自 然炁化成神。其中关键在于运动,元炁的开合、升降、往来一刻不停,自然而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进而言之,也就是说说:“调和真息,周流六虚至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交合,然后下降黄房,入中宫,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 见李道纯《中和集》卷一《外药》。黄元吉认为炼炁化神为精化炁后,“再行向上之事”,进一 步使“呼吸合,神炁交”,然后“凝聚丹田,宛转悠扬,几如活龙游泳,一日有无数变化,我惟凝神于中,注息于外,听其天然,自然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此即炼 炁化神也。
第七章 三丰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三丰派炼炁化神是“将见二炁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 。忽觉肾中一缕热炁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氤氲,结成丹质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炁, 炁留形,不必杂术自长生。有口诀说:“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见《张三丰大道指要·注〈 吕祖百字碑〉》。。接着“回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净,无限生机,此即炼气 化神之功也。”见《张三丰大道指要·玄机直讲》。方其乾坤坎离未交,虚无寂灭,神凝于中,功无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配合。至若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称之为大周天,又称之为行 九转大还。同上。 修行到一、二个月,我神益静,静久则气益生,此为神生气,气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余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方其乾坤坎离未交,虚无寂灭,神凝于中。功夫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合配。至若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此时一点至阳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静情寂之时, 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称之为十月功夫。见 《张三丰大道指要·炼丹火候说》炼到十个月,阳神脱体,一身能化千万身。只候十二月,夺尽天地全数。阳神已就,浑身出入八万四千阳神,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兵不能伤,鬼神不能测,变化无穷,已成真人。浑身气候,无不是真药。鸡餐成凤,犬食成龙,此理鬼神也难 明。若不见过这样言语,必不住大药金丹。见《张三丰大道指要·返还验证说》到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净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也就是十月功夫。见《张三丰大道指要·玄机直讲》。 功夫互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炁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在,即是药生的消息。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胶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 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出现。天根出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为天风后卦。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然 凝结。
第八章 伍柳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初关炼精化炁完成后,欲养胎仙,而伏至灵元神,即为中关炼气化神。“唯 炁斯可。用炁载神,则以先天之炁相定于中田,以为关锁。而神能久伏久定于中,转神入定,即如前言炁名内鼎也可。 若无是炁,即堕孤阴之说,则不能留是神。神无依着,则出入无时,而妄念动也。而所守之中、下田,为外鼎者,又神所居之本位,故神即静定而寂照者如此也。”见伍冲虚《内炼金丹心法·鼎器论》。这是因为伍柳派认为“炼炁化神,又以炁为神之归依”。见伍冲虚《内炼金丹心法·火候论》。。其具体方法是行火候炼神,谓之添汞。此火候,就是大周天功夫。所说添汞,心中之元神为汞,凡人之神,半动于昼而阳明,半静于夜而阴昏。阳如生,阴如死。修炼的人,必定因为昏昧而为阴,所以要渐渐消而去之。消一分阴,添得一分阳。去二分、三分、四分、五分阴 ,则添二分、三分、四分、五分阳,可以算是纯阳。渐渐逐分挣到消尽十分阴,添足十分阳,称之为纯阳。纯阳到无阴睡,称之为胎全神全。所以古人说:“分阴未尽则不仙”,这都是添汞的说法。然而所谓添,必由于行大周天之火,有火则能使元炁培养元神,元神便不离二炁,而皆空皆定,直至阳神果满。若不添汞行火,以神驭火,则神不阳明。如何得行火炁添得三分、五分阳明,方行三分、五分火。惟阳明则得二炁,而培养元神,助成长觉。若不炼神,则阳明不就,终于尸解而已。所谓炼神,炼去神之阴而至纯阳,全无阴睡,火足炁定而神俱定,方是阳神成就。炼神之法,全由二炁静定,同之入灭。但二炁少有些 儿不如法,则神不炼,阳不纯,不能出神。但于十月之内,不曾出定者,俱是尸解之果。何故炁但有凡夫之呼吸,即有凡夫之生死。最怕水火刀兵,分解形神为二。所谓歇气,歇周天火候之气,或得坎中实来而点中之阴,勤勤点化离阴为纯阳,既得坎实,而点离阴。所谓神丹,即坎实,曰金丹。既点离,则二炁渐化神。二炁渐无,独有神之灵觉在,故曰炼炁化神。 吕祖说“从今别鼓没弘琴”。就是要行大周天火候,做到无形无声。起河车工夫,即以转神入定,以神为车,以气为马,以御神车。 入虚无,是神炁入定而不着相,也就是丘祖所说的真空。虽然行大周天功夫,但不见大周天之相,也就是做到虚无之妙。行闭气工夫,此与旁门所行强制呼吸不同。虽内不出,外不入,非强忍也,有真息合自然之妙运者,所以入定。此为胎息,其息似有似无,乃至无有无无,而伏于寂静。此为大周天,以大成之火化神。行沐浴工夫,若仙机有出入,则不定其沐浴。若佛法不久住,亦不定其沐浴。沐浴最贵有定 心,防危险者,正防其心不定,防其沐浴不如法。大周天入定,枉入于虚无,若徒然着无,则落空矣。故似有似无,不空而空,却是无方是真 空真定。大周天入定,似有似封锁。似有即神炁之定,似无是神炁在 定,而不见在定之相。若曰守,便着于有。着有,即起有之忘念。纵之而不照,则神炁离,而非定之理。但微有似存,若二炁存,则神亦存。神存而 二炁存,俱存在定,便俱虚无,实为无上之妙境。 神炁合一,俱定入一块,则无火矣。久定久空,神通慧照,朗然独耀,同于世尊之涅炁,为灭而尽定。 见伍冲虚《内炼金丹心法·火候论》。。
第九章 千峰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千峰派炼炁化神分为采内药、翕聚祖炁、蛰藏炁 穴、自转河车、收受法炁、灵丹入鼎、温养灵丹、采大药过关、婴儿现 形等九步。采内药采取左旋右转,一起一伏。用眼睛下照,从左面上照乾顶,从右面下照坤脐,到中心为一度。如此三十六转,是为进阳火开关。从午、卯、子、酉转一个来回,如此二十四转,是为退阴府。这便卯酉周天之火,炼内药的方法,亦称为内交媾。有诀曰:“行动日月转法 轮,左旋右转炁归中。三十六转进阳火,二十四旋退阴符。”见赵壁尘《性命法诀明指·采内药诀》。这是在外药采足之后,因风火相激,真炁上升于脑,眼睛左插入《先天法派》60页图。旋右转,一起一伏,脑气筋与神经系和合,脑髓充满发涨,顿 觉荣光发现,“有形无象采内药”,俗称炼丹,此荣光即为玄关。采内药时要防止泄精。人泄精必先有送精真炁,系由●(左骨,右延)髓上 炁胞发动,经夹脊至尾底骨神经系而出。有此真性炁,精虫立即活动。无之,虽有精虫,亦无生机。该炁胞上通于脑,下通于尾底骨,中通各神经,为生命总炁根,名曰●(左骨,右延)髓。由脑桥中分出十二对炁管腺,分布于五官。脑桥下小脑由中分布出九对炁管腺,主内呼吸下回循环种种作用。又至脊髓中分布出三十二对炁管腺,穿椎骨间小孔而出炁泡。炁泡生时,由于饮食谷炁之精。最初发生,仅一炁泡,次第紧缢其膜,刹那间,裂分两球。如此变化繁殖,渐成无数小球,营养全体。偶觉春心一动,便无法诀收回,顺由脊髓下尾底骨神经系泄出 ,这便是泄的先天祖炁。采内药行的是子午卯酉周天火候。子为生死窍,午为泥丸宫,卯为夹脊,酉为绛宫,此四位正对五行之生死位,在人身有系管以通五脏六腑,必停其息,以意薰蒸,脏腑才得以滋润,否则容易产生病患,所以丹经要求以沐浴为火候之秘机。《崔公入药镜》认为:“火生于寅,沐浴在正东,死在酉。水生于申,沐浴在酉,死在卯。金生于巳,沐浴在午,死在子。木生于亥,沐浴在子,死于午。是沐浴为死而不动之位。”所以要洗心涤虑,以真炁 薰蒸,使二炁不动,以阴符合其候之机,以臻其薰蒸之效,沐浴之用,达炼精炼炁之目的。翕聚祖炁是守中抱一,日月合并之功。离己为日光,坎戊为月精,这便是龙虎二炁。天地之交精,日月之交光,盘旋于祖窍之前,为混元真一之精,这 就是大药。此时精炁神合聚一处,三家相见,四相和合归一,心空意空,无他无我,祖窍之前真炁像○,有的称之太极,有的称之元觉,有的称之金丹 ,这三个名称其实是一回事,只有一个道理:先天乾坤,后天坎离。这个○在精炁神归一,顿觉后 插入《先天法派》63页图。 插入《先天法派》70页图。 出现的,也叫做玄关,这是前六步采的精、炁、神和合归于祖窍一处,先天真一之炁便凝成这个○。此中翕聚是见性光发散, 得日月合并口诀,诀曰:“守中抱一是全功,祖炁聚会性命同。坎戊离己日月合,龙虎二体光中升。”见赵壁尘《性命法诀明指·翕聚祖炁》 。从前炼成的精、炁、神之炁上升于祖窍之前,时间长了就会性光发散,不知所之。复次又见性光,仍与前同,洁白无滓。不得翕聚之法,任其飞散,当面错过,坐失造化真机,而使前功尽弃,未免可惜。若得金公木母和合,日月归并一处,两眼似这个●●,便是回光返照。这时能够照见真炁之光,盘旋于 祖窍之前,自然翕聚此炁不散。愈聚光聚圆,翕聚此光圆圆陀陀时,是戊己二土、龙虎二气合,而成刀圭。坎离交而天地泰,龙虎交而戊己合。戊己合为一体,则皿象会合中宫,大药就产生了。大药产生后,药嫩即会飞走,无法制止,此时要收归己有,送归 土釜。蛰藏炁穴是将祖窍前翕聚的那一点阳神炁收归于气穴之内,名为凝神入气穴。此炁穴有内外两窍:外窍为阴阳之源、神气之宅、胎息之根、呼吸之祖;内窍者,长胎住息之所,入大定之室。内呼息上不过于心,下不过于肾。久而久之,真息入窍,忽得大定。有口诀曰:“翕聚蛰藏祖炁中,真人呼吸里 边存。窍内有窍名橐龠,息往息来神入中。”见赵壁尘《性命法诀明指·蛰藏炁穴》。就是将祖窍中炼出先天阳神之炁光,收入腹中, 当时立即会觉得咕噜一声,说明炁光已落入丹田。于是便以目光视丹田,有股热力,漱漱动荡,只是用意运之于心位。及至心位,复用意运之于肾位。如此往来不已,忽然落于炁穴内,这便是入窍中窍,是为重入胞胎,为再造乾坤之起始,实为心肾相交之真功。这也是深根固蒂之法,乃由收视返听,行持积累而得,功纯则心虚,心 虚则神凝,神凝则炁聚。自转河车是二耳下照于丹田,心意无他无我,混沌不分。出息微微,入息绵绵,渐渐入而渐渐柔,渐渐和而渐渐定。时间久了窍中真息即会发动,上不过心,下不过肾,久动而定,自然内气不出,外气返进。这是胎息还元之初,众妙归根之始。正在胎息妙凝之时,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恍恍惚惚,无他无我之时,入定定久,内外合一,动静俱无,璇玑停轮,日月合壁,真是:万里阴沉春气台,九宵清彻露华凝。此胎息之气是经后天吸呼之气,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引动先天炁穴内真炁发动,自然而然地由后督脉一度一度上升至泥丸宫。后天一呼,蒂气由任脉下降至生死窍,先天真炁由泥丸宫一度一度下降生死窍。后天吸踵气,由后督脉上升至泥丸。此是内外先天、后天炁气,四个往来,不是口鼻呼吸。有诀曰:“乾坤阖辟周天数,阖吸辟呼橐龠 升。乾九坤六河车转,四揲成章真意空。”这就是说先天炁升,后天气降; 后天气升,先天炁降,是此上彼下,彼下此上之炁气,是自然之功,不是意念的作用,这是真炁转动,为炼舍利子的方法。 收受炁法是舍利子将成之时,克服漏精的方法。阳举气发之时,两手点住龙虎二穴,定住,以舌接督脉中心,二目左上视,以巽风真意吸提呼降。升即升至泥丸宫,降即降至生死窍。数度后,其阳升,即会缩回,这就是收炁收精的法诀。诀曰:“闭住龙虎关诀穴,目守泥丸舌接督。吸提呼降气归窍,阳升气发急回中。”就是说炼养舍利子,要足不足之时,内里作怪,可在临睡时,平心静坐,将左手中指一回,点住之处,即是龙穴。此穴是活的,内炁通心,故为龙穴。再用右手中指,点住龙穴处 ,左中指伸开,(见图),此两手心之脉,通于手腕之脉,手腕之脉能通心肾。将手心点住,能闭心肾之炁不动,将炁管闭住。用神气即口鼻之报导,所谓神为眼睛转动,将内里真炁收闭之,就不会有漏精的现象出现。再点住右 手心,为虎穴,此穴内炁通肾。此龙虎二穴,下通肾精炁管,用左手中指点住右手心,右手中指点住左手心,即是龙虎二穴。盘腿静坐,将龙虎二穴点住,用意将淫根望回一缩,闭口舌顶督脉弦。由鼻内望回一吸气,眼要由下左边望上一看。又鼻内往外一呼气,眼要由上右边向下看,此为神气一吸、一呼、一转。如此转九回一定。稍定一刻,照前将淫根望回一缩,神气目照前再转九回,又一定。如此转四个九回,转完三十六回再睡觉,精炁管自然闭住,再也不会有漏精的情况出现。灵丹入鼎是将炼足的精、炁、神聚于顶内,并以真炁、真神炼之。催逼既久,灵丹脱落,吞入口中,化为津液,腹响如雷,滋养舍利子。后由炁穴生出舍利之光,能虚室生白,圆圆陀陀,此即舍利子养成。诀曰:“胎因火球炼得圆,虚室生白照万千。圆圆陀陀金光现,百脉通合大药成。流珠烁烁照昆仑,九转丹成只自然。一粒自从吞入腹,始知世有活神仙。”见赵壁尘《性命法诀明指·灵丹入鼎》。这一段工夫全在于静,犹如龙养珠,如女初孕,要自知静心养之,舍利子方可充足。此时要谨戒十损:久行损筋,久立损骨,久坐损血,久睡损脉,久听损精,久看损神,久言损气,久思损脾,久淫损命,食足损心。同时还要注意取火、提火,因为只有取火、提火才能提出神火,才得蟾光发现,丹光自圆自明,提火之法为以舌倒顶上腭,是天池穴,不教真炁泄出。舌尖一顶,即是闭住天池穴,开巧舌后玄膺穴,下通气嗓 管,即十二重楼,过心窍,至绛宫,到丹田,降至生死窍,养我舍利。但此法不可长时间使用,否则就会头晕。温养灵丹是灵丹入于鼎内,经过文烹武炼后充实殷足,当用止火之法,不行呼吸之功。此时淫根自缩,光射眼前,龙吟虎啸于顶,虚室生白,正子时至而不能采取,因为精与炁合为舍利,应该用温养之功使舍利孕育长大,用二目合并真意双眸下照丹田,将气质之性化为天命之性,则无时而非太和之炁。将通身混元之气炁 合而为一,胸中一片太和之炁现放眼前,色似月光,内外一体,天地同春。真息绵绵若存,元神得见,则炁源源不断地产生。有诀曰:“空以不空四相合,文烹武炼铅汞功。龙吟虎啸昆仑顶,片时黄芽白云升。”见赵壁尘《性命法诀明指·温养灵丹》。空以不空是温养舍利子,四相合者是收归舍利。假如舍利子不足,还得烹武炼补得实足。此时要切忌意动,意动则炁不生,神亦 不续,必须勿助勿望,一心不二。双目合并下照坤脐,聚合五炁归一温养舍利子。此五炁为心、肝、脾、肺、肾之炁,气在炁 穴之中,而流通于五脏之间,于肺则为金炁,于心则为火炁 ,于肝则为木炁,于脾则为土炁,于肾则为水炁,是为五行之炁。凝神五炁,指全身真 炁发动,其炁升,五脏之炁皆升。其炁降,五脏之炁皆降。既降之后,五炁合而为一,又为攒簇五形。丹经所谓金木交并,性情合一,即二目合并归一,此其时丹田五炁发生金光,现于目前性光之内,全身万脉归宗,而阴阳之炁气化成纯阳之光 ,似这个○,才为五炁朝元之功,舍得之光自然出现。此时可以用止火功采药,不行吸呼之气。止火景到后,丹田内真阳之炁发生舍利之光,祖窍内之 性光,因凝神集于脐下,炁穴内之阳光,上达丽于目前,所以祖窍性光与脐下命光二光合一,终日当觉由目至脐一路皆是电光,金光含色红黄,二光比如花内雌雄二蕊,二蕊一合,花即作胎结果。即是采大药景现:每日将此二光温养于内,二炁光足,自然合一,永定不散,有华光而无形,悬于太空中。修炼至此,口鼻无气,六脉皆停,方为真命实足。万株归于一本妙法,五炁朝元之诀,即是采大药过关之时。此时丹田发热,两肾汤剪,眼生金机,左耳虎啸,右耳龙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之类 的现象,都是得药的景象。等到淫根断后,精尽化炁,将炁养足,摄此动炁,凝成为舍利子,方得淫根缩如童子,为马阴藏相,龟缩不 举,阳关自闭,真炁不漏,阳关自闭,淫根绝无举动,无精可炼,则当止火。精囊内所积聚元精化为舍利子,舍利子之金光由内发现于眼前,为金光一现,应当预备法 、财、侣、地。舍利子在精囊内,总得阳炁助养。阳炁尽归于炁根,方得金光二现,阳炁可以定于气,炁 足即有动机,眉间又有金光,虚室生白,由炁内生出,便是金光三现,说 明采大药过关景到。采大药过关是静坐参禅,收神炁归丹田。以木底座抵住生死窍,下窍不漏。上窍用木来年将鼻塞住,以防舍利子走失。以静内照,以柔而用,待动而托升,柔护而行,以双忘而定。静则大药升,动者真意托。不可用意行,用五龙捧圣,三车牵上,吸、舐、撮、闭真口诀,大药既得。诀曰:“座定木底炁上升,五龙捧圣过三关。三车拉上昆仑顶,塞鼻牵牛木来年。尾闾界地四路通,歧路危险三窍开。谨防谷道一虚窍,若无木座前工倾。吸舐撮闭过三关,五龙捧圣得师传。若无真意三车上,真宝失去怨何人。六根 震动真宝升,五龙捧圣过三关。四相和合归黄道,三花聚顶三车牵。”见赵壁尘《性命法诀明指·采大药过关》。就是说阳光三现后,于静室中,以二目下视丹田。久之,六景现如前,必须用六根震动口诀,将舍利子震动,好过后三关。六根为鼻根、淫根、眼根、耳根、舌根、意根。此六根震动,是鼻根、舌根用意根望回吸空气,抽震动,耳根目根响动,淫根自发动,舍利子活动,六根紧震。舍利子在精囊内流动活泼,下触阳关。阳关已闭,自能转上冲心位。心位冲脉不开,炁望下降,自然向下后冲动督脉 尾闾关。无有五龙捧圣、吸、舐、撮、闭,神提羊车之法诀,过不去。自转动,由尾闾而下奔走谷道,谷道易开,大药泄去,前功尽弃,这是下鹊桥之危险。大药过关后,婴儿就会显形。此时可以:“脱离苦海登彼岸,撒手逍遥是闲汉。作近三千大功德,度尽世界成罗汉。” 婴儿显形后,要用调养乳补口诀。养为空,补为金。十月胎足,不可出胎,以真空炼之。真空为慧光产生。见慧不用,实在难得。等到老成三年,再慢慢用意念引领出壳,急收回,这是自神目意炼之。时间长了真灵就会出现,此真灵即是婴儿。此时要用真胎息来炼胎神,采大药,过三关,服食之后,关窍俱已开通,此后二炁气勤生,自能运转三关已通之路。一升一降,循还不已,自然而然转动,是为二炁助神结胎。久久炼之,将二炁运行,忘却自转,此为炼胎神。久久忘形转之,用双眼内照丹田,十月之后,二炁气转机甚微。但微动脐轮之内,虚境而已。炼之一年后,脐轮真炁不动,饮食不能吃盐,独存一寂照之元神,此为真胎息。至此鼻内无出气,手无六脉,是为大定,真胎息在内。久静而心神意动,胎息内如猬翁虫。传情之意即是心神意内有一灵胎之意,停于真炁穴内。由过大关到此,总得三年之久,才有真胎息。将真胎息用三千之法,迁升到中宫。中宫即是肝的根,为绛宫。胎息升到 绛宫,才能养得了灵胎。下丹田是炼精化炁之所,中丹田是炼炁 化神之所,上丹田是炼神飞升之所。灵胎现形,当用迁行中宫之法诀。此法诀为:初禅念住,二禅息住。所谓胎息住,是由下丹田胎炁用两眼交并合一内照,自然 胎息一点一点上升中宫,此为神入炁中。等到升宫,然后炁包乎神,是绛宫之炁,包乎胎神。昏昏默默、浑浑沦沦,如在母胎一般,这 说明息住。教中宫真炁包住,名曰道胎。道胎一结,胎炁自然发于眼前,这是真慧光发现。接着将道胎养于中宫,心似莲叶不着水,光光净净、空空如如,随方就圆,温养于中,将道胎养足。炁发于眼前,纯阳之神能生慧,有漏尽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之验应。漏尽通在炼精时已完成,至此才有后五通。天眼通是慧光内能见天上之事,天耳通是能闻天上之言,宿命通是能通晓前世之因,他心通是能知未来之事,神镜通是识神用事,是将魔磨化为元神。此时神与神交合,能生神,此神是性之真神与命之真神二光合一,如同这个●●,能化有形之我,散则是气, 聚则成形。
第十章 女丹派炼炁化神之方法
女子通过炼精后,赤龙(月经)化为白凤髓,是为女子玉液,白凤髓炼而化成炁,炁而凝结,是为女子内丹,如此“一粒复一粒,用取岂有竭炁得到真种子,此事还当力”见《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册》。。所以还得虚寂心念,行女子玉液还丹的功夫,翠娥仙子说:“余昔从事还丹法,用人忘其人,法忘其法。入手时,至则行,故能吾忘为我。但自今斯明斯。日忘其日,时忘其时,一旦天地亦无,久之,而吾忽醒如、悟如,寂听、寂视而已,然竟浑忘何事而事也。但觉炙如、焚如,而后现有脂如、油如,无际、无涯,若有声,若无声,时流时止,载激载喷。有时而悬若雪练,有进而净若冰湖。时非一时,处非一处,目不为眩,神不为疲。忽于个中,见见闻闻,却足迷性者。吾于斯时,尚克自警曰:毋为物诱。又忽觉曰:天地与我同体者。返身内省,吾身谅亦同然。理果外然内亦然,则以内然外亦然也。于是反躬自省,吾无有我。寂体久之,我乃现焉。然欲内省,绝无门窦,遽然如梦觉。觉此身中,中下下极,火热如炙。声发如雷,风声潮声,起自个中。倏忽之间,穿闾升脊,透忱达谷,如注甘露。乃由鼻落,华池水满,咽不胜咽。而时不半晌,已造液涌南洋,寻将注腰绕脐。以熔以冶,天地同样。外然内然,其信然矣。我于斯时,竟循常序,功竣乃退。”同上。这就是说通过虚静坐忘的方法,将 白凤髓炼化成炁,并炼炁穿尾闾,升夹脊,透玉忱,达泥丸 。再由鼻落,过华池,经南洋,注腰绕脐,归于炁海之中。回光凝神,真炁停于中宫,与元神配合不散,所谓“一点落黄庭”,是为玄牝,是为内丹。内丹凝结以后,要行胎息之功以温养。“夫此一息,功用无边,而诀修至简。然非尽人一成,其中大有差等是非。造物有以主之,造物亦自因物成物也。方人借寂以寻息鼻,无思也,无虑也,朝斯朝夕,一朝摸着祖窍,窍自洞开。不招也,不拒也,翕然息与鼻合。浩浩兮无涯,冥冥兮莫测。不知祖是我,我是祖。一鼻呼吸,古哲名曰胎息”《西王母女修 正途十册·第八册》。修炼胎息,虚寂致极,德合真一,可修成天仙;德合玄一,可修成水仙;德合精一,可修成人仙;德合情一,偏阳成神,偏阴成鬼。 孙不二元君将上述功夫分为养丹、胎息、符火、接药四步。第一养丹,诀曰:“缚虎归真穴,牵龙渐益丹。性须徵似水,心欲静如山。调息收金鼎,安神守玉关。日能增黍米,鹤发复朱颜。”就是说积蓄先天之炁于两乳间的丹 田,再凝神以合于炁,使神炁相拘,结成灵胎。此时必须凝 神调息,调息凝神,致虚守静,渐采渐炼,这样灵胎才会渐凝渐结。第二胎息,诀曰:“要得丹成速,先将幻境除。心心守灵药,息息返乾初。炁复通三岛,神忘合太虚。若来还若去,无处不真如。”就是说要想灵胎快速形成,需要将身中各种虚幻的阴魔除却,做到心息相依,使真炁贯通于上、中、下三丹田,运动真实而不虚妄。 第三符火,诀曰:“胎息绵绵处,须分动静机。阳光当益进,阴魄要防飞。潭底珠含景,山头月吐辉。六时休少纵,灌溉药苗肥。”就是说真炁绵绵运动时,要分清动 静之机。阳炁发动时,以神暗中助之,愈进愈旺;阳极阴生时,则以神助之以静定,惟防止灵胎飞躁不宁。 第四接药,诀曰:“一半玄机悟,丹头如露凝。虽云能固命,安得炼成形。鼻观纯阳接,神铅透体灵。哺含须慎重,完满即飞腾。”就是说功夫修炼至此,已达到一半功效,此时灵胎已经凝结,就像空气中的雨露凝结成冰霜。得此灵胎虽然能够保全性命,但是将其炼成天仙,还需要修炼超凡入圣的功夫,凝神静坐,虚以待之。内含意念,外舍万缘,顿忘天地,粉碎形骸。自然太虚中有一点职露如电之阳,勃勃然入于玄门,透长谷而泥丸,化为甘露降于五内,此时立即鼓动巽风以应之,使其驱逐三关九窍之邪,扫荡五脏六腑之垢,焚身炼质,煅滓销霾,抽尽秽浊之躯,变换纯阳之人,累积长久,化形而仙。
作者:修行_ 提交日期:2008-04-12 03:48:52  5#
[转帖]道教内丹修炼 > 第七篇炼虚合道
引 论
炼虚合道为丹道修炼之最上一乘,又称粉碎虚空或虚空粉碎,为内丹修炼的终极目标。《性命圭旨》认为:炼神还虚还不是最高境界,称修道之人有时“只知炼精化炁 ,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而止,竟遗忘了炼虚合道一段”。闵一得说:“世所传炼神还虚而止者,犹落第二义,非无上至真之道也。”见闵一得《证道仙经》。就是说炼神不等于出神,还虚则未尽了当,所以还必须炼虚合道。正如《性命圭旨》所说:“大道乃虚空之父母,虚空乃天地之父母,天地乃人物之父母。”所以逆修须经历虚空才能契合大道。其要点就在于粉碎虚空心,即无心于虚空,做到本体虚空,并安本体于虚空中,得先天虚无之阳神,合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的大道,从而出现“百千万亿化身” 。此时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功成道备;阳神出窍,离开尘世,方居三岛,接着“受紫诏天书而居洞天矣”见《西山群仙会真记》。。就是说阳神出窍后,留驻人间, 继续积功累德,功行圆满后,得到天庭命诏,升入仙境。
第一章 钟吕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钟吕派炼虚合道采取五气朝元、五液朝元、三阳聚顶和一意守中的方法来完成。钟离权说:“五气朝于中元,从君火以超入院。下元阴中之阳,其阳无阴,升而聚于神宫。中元阳中之阳,其阴无生,升而聚于神宫。黄庭大药,阴尽纯阳,聚而升在神宫。五液朝于下元,五气朝于中元,三阳朝于上元。朝元既毕,功满三千,或而鹤舞于顶中,或而龙飞于身内。但闻嘹亮乐声,又睹仙花乱坠,紫庭盘桓,真香馥郁。三千功满,不为尘世之人;一炷香消,已作蓬瀛之客,乃曰超凡入圣而脱质升仙。”见《钟吕传道集·论炼形》。朝元功夫完成后,要“一意不散,神识俱妙。静中常闻乐声,如梦非梦。若在虚无之境。风光景物不比尘俗,繁华美丽胜过人世。楼台宫阙,碧瓦凝烟。珠翠绮罗,馨香成阵。当此之时,乃日超内院,而阳神方得聚会而还上丹,炼神成仙以合大道。一撞天门,金光影里以现法身,闹花深入而坐凡体。乘空如履平川,万里若同展臂者也。复再入本躯,神与形合,天地齐其长久者也。厌居尘世,寄下凡胎而返十洲。于紫府太微真君处,契勘乡原,对会名姓,较量功行之高下,得居三岛,而遨游永在于风尘之外,其名曰超尘脱凡。 见《钟吕传道集·论朝元》。
第二章 南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南派炼虚合道之法为南派后代之所增补,张伯端本以炼神还虚为最高境界,而陈致虚和闵一得则认为炼神还虚后,还要炼虚合道。陈致虚认为:“身外有神,犹未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身。”见陈致虚《陈虚白规中指南》所以炼神还虚后要进一步炼虚合道。只是:“太上玄门知者少,玄玄元不异如如,提将日月归元象,跳出扶舆见太虚。炼到形神俱妙处,遂知父母未生初,这些消息谁传授,没口先生说与吾。”同上。闵一得说:“金丹只须还虚合道,遂合真元。何须用意,修炼有复性复命之烦,只因生身之后,七窍已窍窍通灵。不能常最于一窍,以致混沌破而为知,知而复转而成识,从此心感于 物而成识。”见闵一得《还源篇阐微》。其方法为:“始而相依,渐而蛰藏,从此相依于无,相依遂并蛰藏,于无可蛰藏之际,是为相忘,湛然常寂,即是化虚,到了寂无所寂,即是炼虚合道也。”“可以长生久视,智周万类,泽流永世,参天两地,中立为三。故白子有言曰: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即是大罗天。 文曰: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合道,即此忘之一字,便是无物也。”同上。这就是说打破一切,与道合体。炼虚合道后的境界是:“阳神离体,冥冥窈窈,刹那间游遍三岛,出入纯熟,按捺住别寻,玄妙合真,空虚无事了。”见陈致虚《陈虚白规中指南》。闵一得说:“以零露所结之霜为喻,以明迹之可见抟之不得,乃是虚空粉碎之象。形容金丹,于无相中生实相之妙。故曰紫金霜也‘○’。”“清静自然,纯一不贰,三百日功夫。此后尽可逍遥物外,游戏人间,去来无碍,道合自然矣‘○’。”“此际自须更进一层,必俟温养,圆成方可得手何则。盖吾之神炁自开关窍,以来一味直养无害已。塞天地而贯三清, 只候我完太极于虚无自然之中,再发起一点先天无极元阳真炁,我即凝定如初,即是神归炁穴,一任掀地翻天,固结不解,如是片晌功夫阳神得。元 炁贯注遂尔现形,可以飞升变化,可以寂定安居。论其体质,则耳闻九天,目视万里,不食不馁,饮酒不醉,口能乾汞,腹可蒸饼。论其应用,则身有光明,万神朝礼,可以役使雷霆,开晴降雨,鬼妖见而丧魂,精怪遇而亡形,仍自对影无心如如不动,包罗万象,温养元神,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是为合元,元神成就,待脱胎化与道合真。” 见闵一得《还源篇阐微》。这就是说炼虚合道以后,即为神仙,神通广大, 变化无常,妖魂鬼怪闻风丧胆,三清尊神召入玉京,敕之罗列仙班。
第三章 北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北派称炼虚合道为弃壳升仙超凡入圣,认为此是无为妙道。此法号曰:炼形合道,弃壳升仙,本法无时,明有五法。海蟾子以鹤冲天门,静中以真性如鹤冲天门,出外自然,身外有身。西山十二真人王祖师曰:以花树出静中,以花树回望,不失本性,既出自然,身外分形,黄帝以火龙出静中化,火龙上踊,自然身外有身,号称清净法身。钟吕二真人皆用红楼, 出静中以上三级,红楼层层,上毕便跳,自然弃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炼神合道,弃壳升仙,功到自然。此僧人入定以来,坐化道士,入静以出,阴神皆为清虚之鬼,非为纯阳之仙。冥冥无像,终无所归,学人何其误耶。殊不知炼精为丹,而后纯阳气生,炼气成神,而后真灵神仙超凡入圣,弃壳升仙。而曰超脱万万世,神 仙不易之法。有口诀说:“功成须是出神京,内院繁华勿累身。会取五仙超脱诀,炼成仙格出埃尘。” 见丘处机《大丹直指》。这就是说修真之士,功到炼气成形,皆不愿长生住世,速要内观,而炼神合道。降魔魔散,炼神神聚,急忍无断因循,不弃凡壳,是因为困在昏衢,止为陆地神仙。大抵有身有患,无家无累,古今共言,辛勤功到,无为争忍,恋躯不出,故弃壳升仙,出顶炼神,超凡为仙。世人不善修炼,直要弃壳便成仙道,何其误形。幽室静坐,绝虑忘思,外境不入,内境不出。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意不散,定中以出。阴灵之神,冥冥无像,非为纯阳之仙,纵得出壳,何其艰难。古今上真皆传弃壳之法,诚非难矣。功到自然内丹成就,纯阳气生而本灵神现。内观识认,弃壳超脱。次第相须,自然化火龙而出顶中,身外有身,并无弃相。始于一步两步,次以三里五里,出入不差,往来无惧,然后寄壳於山川之中,永作蓬莱之侣,此是弃壳,全在前功证验,节序不差。自然神仙升神出顶,然而上真留此数法,调出入者,盖以学人久受驱驰,昼夜用功不已,内观神聚,恐认魔境,流入邪道,徒劳心力,废堕前功,故为不厌详言,又虑学人功到内观,魔散神集,二物入天宫,繁华万倍。犹恐认为仙境,不免再陈弃壳之诀,弃壳不难,功成方合自然,所以诀中有花树皂盖,以记本体招神入壳,有鹤冲龙跃以升阳神,令神出身弃壳升仙。古今上真有轻传而不秘者,九祖永受地狱,以修真之士功到自升,不可不行。古今学人应该 慎重。
第四章 东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东派炼虚合道用周天火府图和还元图来形容。周天火府图称“进退符火,周天数卦,三百功圆,脱胎神化”,强调“此中得意须忘象,若究群爻谩役情”见陆西星《金丹大旨图》。。就是说采取进阳火退阴符的方法,来烹炼和温养金丹。还元图称“三年九 载,面壁功深,返于无极,与道合真”同上。。陆西星认为“功夫到此一句说不得,一字用不着”同上。。就是说功夫炼到此步,即可以冲关,冲关后 便是与道合一,化为仙真。
第五章 西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西派称炼神还虚后,更上一层,与道合真。移神上院,端拱冥心,直要与大虚同体,普照大 千世界。如此则法身圆满,舍利交光,分身应用,充周不穷。所谓子子孙孙,百千万化。至 此应时立功,则身归三清,道超九祖。
第六章 中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中派炼虚合道,黄元吉认为,神生炁、炁生神后,“如此神 炁交养,两两相生,斯时正宜撒手成空,不粘不脱,心若无意……合乎天地盈虚消息”。见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李涵虚注解张三丰《无根树词》认为,炼丹至于空,已经算是尽善尽美了。然而会有真空之念,又会有法相之念,正如太上老君所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见《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所以要湛然常寂,才算得上是大超脱、大解悟、大清净、大圆觉。因为湛然有而若空,空而且无,不可以用具体事物来形容。前一阶段的功夫还有金精、黄芽等名称,湛然却没有任何名称,犹如空谷传声,声声相应,这就是湛然的奥妙,藏于无中。所以炼虚合道必以道为体,又必以无擒,入于中间虚无之境,大造、大化之中,起动周天三昧真火,锻炼元神,使虚空法身返于太无。此太无为圣真之境,玉清混洞大无天、上清赤化太无天。炼成仙道,只要授受太清官秩,便能够返于太无,可以先朝拜道德天尊,再朝拜灵宝天尊,最后朝拜元始天尊。要做到这一步,必须锻炼真空,要用周天三昧真火。此周天并非河车功夫,而是任天而动,空寂盘旋,深造密化,道法自然。三昧真火并非阳火,而是天一、地二合而为三。人于天地之中,立鼎安炉,神冥气漠,以仙炼仙,而成天元神丹。等到功德圆满,便可上朝三天,谒仙卿、受天符,或封为真君,或封为帝君,或封为五岳名山洞天福地师相、逸仙等职,这样才算是真正地达到了炼虚合道的地步。 见李涵虚《道窍谈·三车秘旨》。
第七章 三丰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三丰派认为炼虚合道需要面壁九年,有诀说:“九年面壁养神体,默默昏昏如炼己。无束无拘得自由,随缘随分能知止。心同日月大辉光,我与乾坤为表里。打破虚空不等闲,收拾六合一黍米。见《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面壁九年》。这就是说在九年面壁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就像炼己筑时一样,无拘无束,心同死灰,体合阴阳,打破虚空,具体过程为:换鼎分胎、转制通灵、九转灵变、修炼天元、潇洒优游。第一,换鼎分胎。诀说:“重安炉鼎立坤乾,巧手移丹上入上田。道德崇高神益迈,虚空粉碎法无边。从今易舍还成质,以后分胎又入玄。儿养孙兮孙养子,老翁老母一齐仙。” 见《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换鼎分胎》。就是说重先安炉立鼎,运转乾坤,巧妙地将丹胎移到上丹田,含养自己的道德,就可以粉碎虚空,从此就能够移神出壳,分胎化 形,成就千万亿化身。第二,转制通灵。诀说:“养得玄孙渐长成,强宗胜祖善谋营。昨宵灯下逢佳偶,今日堂前产俊英。个个陔儿森玉树,飘飘仙嗣簇金茎。一班胜似连城璧,无税良田只自耕。” 见《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转制通灵》。就是说千万亿化身渐渐形成,并且温养壮大后胜于元胎,每个化身就像茂密的大树枝叶一样簇拥着主干。其中的奥妙只有通过切 身体验才能够领会到。第三,九转灵变。诀说:“九转丹砂岁月深,养成舍利鬼神钦。一炉白雪浑如玉,满鼎黄芽胜似金。曾见鸾飞和凤舞,但看虎啸与龙吟。五金八石皆成宝,还炼天元拔飞宅。”见《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九转灵变》。就是说通过九转还丹的功夫后,仙胎养成,洁白如雪,赤黄如金,进一步修炼就是脱胎拔宅飞升的功夫,也就是修炼天元的功夫。第四,修炼天元。诀说:“天元丹品问谁知,有自无生世所稀。天地为炉真造化,阴阳作药自玄微。鸡餐变鹤青云去,犬食成龙白昼飞。到此方称高妙极,许君携手一同归。” 见《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修炼天元》。就是说修炼天元的功夫只能靠自己去体悟,就像无中生有一样,以天为炉,阴阳为药,自然能够造就灵胎。功夫至此,就能够像 许真君一样,携同鸡犬,白日飞升。第五,潇洒优游。诀说:“道人久已泯耳目,潇洒自如脱拘束。朝从扶桑日头起,暮去昆仑云脚宿。青牛过关知几年,此道分明在眼前。昨夜瑶琴三叠后,一天风冷月娟娟。” 见《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上·潇洒优游》。就是说脱胎成仙后,就可以潇洒自如 、无拘无束、优闲自在地游览于人间仙境之中。
第八章 伍柳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伍柳派称炼虚合道为粉碎虚空。柳华阳说:“一片光辉周法界,虚空朗彻天心耀;双忘寂净最灵虚,海水澄清潭月溶。”见柳华阳《慧命经·粉碎虚空图》。就是说粉碎了虚空心,即无心于虚空,做到本体虚空,并安本体于虚空中,得先天虚无之阳神,合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于大道之中。也就是达到了“不生不灭,云散碧空山色净;无去无来,慧归禅定月轮孤”见柳华阳《慧命经·粉碎虚空图》。的真境界。这其中关键在于“寂静”二字,不着于法,不着于相,任何方法都不必用,也就是从有入无,无无既 无,与道同体。
第九章 千峰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千峰派称炼虚合道为粉碎虚空,是撒手之法。是由渐法而入顿法,由有为而入无为,由不空而入真空。诀曰:“打破虚空消息路,我登彼岸不用舟。炼神还虚千变化,撒手虚空是金身。炼就这个不坏体,十方世界归化身。撒手逍遥是这个,这个虚空是不空。”就是说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撒手虚空回归空空,聚者显形空而不空。炼至三年、九载、百年、千年、千劫、万劫,直待四大崩散,虚空粉碎,无形无迹。这是携带肉体大觉金仙 ,修成万劫不坏金刚之身。当然要经九年面壁之功,用虚空粉碎之法诀:蹈光依灭尽定而寂灭之,寂灭日久,直至三年、九载,空定衡极,灭尽无余之际,神光周足,法相圆满,色空俱泯,形神俱妙。其敛也,至精至彻,纳入芥子而无间。其放也,至大至刚,包罗须弥而无外。将见无极神光,化为大红光,恰似赫赫日轮,从太虚玄关窍内一涌而出,崩开分散,灿烂弥满,无边无量。为万道毫光透彻于九天之上,贯通于九地之下。若千万杲日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炼得虚空粉碎,方为了当。就是说直至虚空粉碎,与道合真,才见无量之宝光,直充塞于四大,得与贤圣仙佛相会,自无始分离。今日方得会面,彼此交光,合并一体,成为虚无一个圆子。此时身如摩尼珠,光耀无比。此为九年面壁之功,已返至大觉金仙之位,功德圆满,天下诏书,十六位大觉金仙合一,上朝金阙,封以真诰,授以天爵,封为十六合一大觉金仙 之位。
第十章 女丹派炼虚合道之方法
女丹派称炼虚合道为出神和冲举。 第一出神,诗曰:“身外复有身,非关幻术成。圆通此灵炁,活泼一元神。皓月凝金液,青莲炼玉真。烹来乌兔髓,珠皎不悉贫。”就是说阳神出胎之时,有光自脐轮向外注射。阳神脱胎之后,金光四射,毛窍晶融,就像太阳刚刚从大海中升起,就像珍珠从深渊中腾起,香气飘满房间,霹雳一声,金火交流而阳神已出于泥丸。出神以后,全看平日功夫,假如阳神全是先天灵炁结成,则境遇而不染,见物而不还,来去自如。阳神回到泥丸宫,身体立即火热一般,金光又从毛窍中射出,香气依然氤氲,一会儿阳神 便回到黄庭处,虽有若无,不知不觉。这一阶段,胎神虽出,还要紧紧收住,留他做完了炼虚一段功夫,再放出去,则真光法界,任意逍遥,大而化之。然炼虚全要胸怀浩荡,无我无人,何天何地,觉清空一气,混混沌沌中,是我非我,是虚非虚,合太虚之虚,而融洽无间,所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第二冲举,诗曰:“佳期方出谷,咫尺上神霄。玉女骖青凤,金童献绛桃。花前弹锦瑟,月下弄琼箫。一旦仙凡隔,冷然度海潮。”就是上述功夫炼成后,阳神即会带着身体在吉日良辰白日飞升,入住神霄玉府。届时你会在仙花前弹拉锦瑟,在明月下鼓吹琼箫,玉女骑着青凤凰在前面导引,金童手捧着紫红着的仙桃前来进献。说明此时已是仙凡相隔,再也不会受 到凡世间的轮回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