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飞首尔直达航班:“微博议政”之特性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3:08
以2010年两会微博为例

  ● 陈艳霞
  微博是指长度在140字以内,用户通过电脑、手机上网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微博的盛行与今年两会的召开几乎处于同一时间段,在两会报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客观上促成了 “微博议政”的现象。笔者认为,“微博议政”即网民利用微博这个平台谈论时事,政策,发表观点的一种现象。微博使两会更“潮”,而两会使微博表现出更广泛的价值。

  “微博议政”缘由探析
  “微博议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便捷性上网工具,开放性技术支撑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日益提升的公民素养,都对“微博议政”现象形成做出了贡献。
  1.手机互联网化
  詹姆斯·卡伦在《新媒体和权力》中指出,每一个时代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都会带来权力的转移。书中他阐释了从罗马教廷以来的每一次新媒体出现与权力的微妙关系变化。互联网的发展,公民社会呼之欲出。传统媒体政治功能减弱。微博的便捷性来自于移动性,而3G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上网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2.33亿,一年增加1.2亿。占中国整体网民的60.8%,(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手机互联网化是微博盛行的关键。而微博的发展又是“微博议政”的前提。
  2.开放性
  (1)技术性的开放。衡量网络事物的开放性,主要指标是API,全称是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旨在开放访问源码,使得技术人员完善技术服务。开放API会聚集一群技术高手,不断为完善微博服务做贡献,服务完善会惠及微博用户,直接影响微博的使用群体规模。如今,新浪微博正在讨论开放API技术。
  (2) 宽松的社会环境。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网与网友进行交谈。开启了中国“网络问政”的前奏。2010年2月21日,在两会开幕之前,胡锦涛主席在人民网开通微博,消息迅速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截至当晚8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88人。这是继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谈后又一起推进“网络议政”的丰碑性事件。虽然胡锦涛的微博上没有内容,但形式有非凡的意义。领导人的表率作用也间接地鼓励了网民们的议政心态。
  (3)思想的开放性。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媒体和人格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在改变所有的传播媒体之后,仍然维持昔日的自我,媒体革命必然导致精神革命。“微博议政”印证了这句话。经历了“孙志刚事件”、“钉子户事件”等一系列的网络公共事件。网民们从这些事件中体会到了参与的益处。参与意识被激发起来,同时手机移动终端所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也使得微博用户体验的黏性加强。

  “微博议政”成型
  1.“公民记者”意识提升
  网络促进了“公民记者”的出现,而微博拓宽了“公民记者”的领域,给突发性事件提供了一个发布信息的好窗口。网民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由于微博字数限制特点客观上符合新闻“倒金字塔结构”模式,促使网民习惯以最简短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事件。同时,网民新闻敏感的形成,也促成了他们更加关注时事。
  2.两会“微博议政”模式形成
  (1)“三足协力”模式。2010年的两会媒体、政府、网民是形成两会“微博议政”三股主要的力量。
  媒体:很敏锐地嗅到微博作为新信息传播方式的价值,充分利用这个介质做报道工具。征集意见进行针对性报道;委员和代表:意识到与民众交流的必要性,由于时间繁忙,微博成了代表们发布提案,收集意见的主要渠道。网民:在工作学习之余,关注两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议案进展,随时发布自己看法,让他们有直接参与到两会的感觉。这样就形成了“三足协力”报道两会的模式。在人民网开辟专版“微言大义,博论两会”期间有38万多人参与了两会议题的讨论。
  (2)“扬长避短”进行报道。两会中,新浪网大板块地以“新华视点微博看两会”进行报道,组建专业团队微博报两会,报道中充分利用“微博”的优势,更有意识规避了一些不足。如为防止信息分散,对信息进行了归类报道。对各种条目的信息进行注明,如对代表委员的观点,会标注“代表委员一言”等;其次根据空间方位的不同,以及信息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报道,如:“现场微博”、“酷评微博” 等,有效地规避了信息繁杂的缺点。在硬新闻报道中夹杂报道一些如“探营”印象、“两会微照”之类的软新闻,丰富了微博新闻内容,积累了丰富的微博新闻报道经验。
  (3)以转发形成效应。微博的转发功能是延续了网络的病毒式传播模式。转发相当于点击率关注度。其次还能在关注的同时发表意见,形成了网络版夸大化的“头脑风暴”模式。如委员张晓梅的提案因为很“雷人”被几千人转发,网络迅速展开了对委员素质以及提案质量的讨论,转发模式很容易喷发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观点。

  “微博议政”中的不成熟表现
  1.信息发布为主,议论为辅
  2010年的两会中,“微博议政”的三方中,媒体与委员代表相对要比网民要积极很多,处于主动的姿态。真正广大范围的“议”还没有形成气候,真正平等的舆论场还没有形成。
  2.发泄不满的窗口
  在讨论中,一些网民对关系自身利益的政策不满时,把微博作为发泄的场所,所以“议政”也就性质改变成了“骂政”,甚至有的网民把微博当成单纯的上访的一个渠道。这些都是妨碍“微博议政”向更理性方向发展的消极因素。

  结 语
  “微博议政”是构建公民社会的一环,微博的出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范围。记者作为传播者要研究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个平台,使得受众更方便、快速、清晰地接受信息;政府要转化职能、转化思想,在政策的制定、公布、实施等环节的每一步都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公民是“微博议政”的主体,但需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素养直接关系着“微博议政”的质量和前途。“微博议政”是我国网络问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3G时代人们“议事议政”的新阵地,是信息民主化进程中的一环。但“微博议政“的发展还需要更有效的引导,特别是与主流媒体的互动,只有与主流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使得其影响力更真实,也才能够使得“微博议政”在信息民主化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M],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②【美】谢尔·以色列著:《微博力》[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詹姆斯·卡伦著:《媒体与权力》[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全球十大微博客产品评测报告:腾讯科技
  ⑤ http://www.williamlong.info/
  ⑥《社会蓝皮书》: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年
  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10年1月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