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距离关岛多远:文化改革——建立国家学术、人文道德新秩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2:01:45

文化改革——建立国家学术、人文道德新秩序


 

【文化危机】:

 

     中国是文明古国,更是文化大国,而现在中国正在承受一场文化危机。


    盛世气象俨然已是崛起之中国,然而,经济昌盛背后:文化乱象、信仰缺失、价值真空、道德滑坡、共识匮乏等等,正是文化建设贫瘠所致。文化与经济,作为社会发展两幅车轮,文化为经济成之因,经济为文化设之果,本是互相依持、共同前进。故而,中国之崛起,不仅是经济之崛起,还应是文化之崛起,更应是社会制度创新之崛起。

    当下中国,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进步极不相称,城乡、人际之处触目皆是广告,商业氛围浓厚,缺乏文化大国应有之素养与深远;现代人少了“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的精神诉求,少了“人生应当如何正确的活着”的道德追问,一出生便被商业、欲望所包围,一出生便被视为这个政治机器上一个零件而培育,这部机器如果不会尊崇人性,不能够代表普遍民意,那么任何人将会受其裹挟、颠簸,直到解体。民国时期,尚把孔儒文化作为个人修身生活之国教,而现在在政治层面已基本放弃修身生活,民间生活完全被娱乐化所取代。

    一国最大之财富是蕴藏于民众头脑之中——构建未来之知识、成就自我之智慧。只有提高文化素质,才可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一个国家精英愈多便愈富强,维护国家运行之成本愈低,国家发展愈快。而街市上洗头房、按摩店、夜总会等等欲乐场所数量远远超过书店、博物馆、音乐厅;电视娱乐化,互联网低俗化,人们没有思考,没有批判,没有拣择,成为政治机器上一只“快乐的猪”;读书思考者越来越少,无知成为个性,浮躁替代深远,思想与智慧停留在当下现在,眼光与战略专注于切时小利;丧失远景意识,缺乏可持续性,五四以来,摧毁封建建构,断裂文化意识,中国成为当前世界上唯一放弃继承传统文化的国家。放弃传统,必然丧失敬畏;活在当下,民智阻滞,进一步加剧社会生活交往成本。中国已不可避免地步入低智商社会,没有未来可言。【低智商社会】

 

                  【中国文化已经丧失整合社会之能力】:


    文化危机是指社会主导性文化失范,失去主流引导之地位,其根源于社会文化主体内在落寞与外在冲击,于社会宏观上不易察觉,表现于微观社会之道德人心、人文素养上,是一个缓慢发展之过程,没有具体指数来衡量;其爆发不可能一下子使社会瘫痪,其变革也不会陡然间实现,只有慢慢溃败。

    秦汉之后,确立以儒家为社会主体文化信仰,其稳定长达二千余年,不因佛学东渐而丧失主位,不因诸子百家林立而丧失民族稳定性。中国这一百年,经历推翻封建帝制、五四文化运动、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建立互联网、进入全球化时代,正是一个破除传统旧有文化而未建立新型主体文化,又承受西方文化冲击,马上又进入全球化时代之过程,内忧加之外患,也是产生文化危机之主要原因。

    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社会的整合——即在最广泛层面上规范与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法律、制度、组织、强力机构等虽然都是整合社会的手段,然而把天生具有动物性本能的分散个体整合为一个有秩序、各归其位、共同发挥合力的大规模人类社会,最有效的整合只能来自每个社会成员内心。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存在“自觉的法官”,社会平衡和稳定才有保证,经济、政治的良好发展也才有可能——这就是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所在。 

    文化整合力体现于社会个体成员之内在自治力,个体正是在文化整合交互中发展、完善自我,自八十年代起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专业化,知识分子分布于各个领域,在总体性政治、意识形态整合下,解体了旧有文化结构,集体主义迫使个体放弃了独立思维能力,解体了个体对于传统性之延续,在摧毁了旧结构同时却没有新的结构同步产生和置换,社会因此失去内在整合、价值共识而面临诸大危机。

    文化结构解体使个体失去文化整合能力。在一种层序、立体、等级、分工之社会结构下,没有一种人文纽带建立共识和契约,来整合人心,社会个体内心也无从尊崇信仰,人们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除了功利得失,没有其他是非原则,从而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全者,撤除了每个人内心的“守门人” 解除了每个人欲望之锁,放纵无度。假如人人其心内不固,城池沟郭将无以为坚,信仰缺失使得这个社会面临着前苏联溃败解体之危。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中国人的道德是怎么败坏的】:


    计划体制基本摧毁社会道德体系,自上而下奉行关系生存,关系成为第一生产力,追求金钱,成为唯一对自己有实际意义之事。价值观沦丧直接导致社会行为失去道德准则,“凡是律法没有明文禁止皆可做得”。

    在我国近时思潮之中,比如计划经济时期,人们认为“贫则德高、富则腐化”,赞美古代社会是有德社会,商业化发展必将整个社会伦理道德衰败,市场经济就是缺德、纵欲、奢侈、堕落社会。而恰恰在此时,特权阶层依靠制度缺陷和社会不公迅速致富,大量没有经过道德修炼过程的暴发户成为社会道德沦丧的毒瘤,使整个社会倾向于投机取巧而非勤劳致富,腐败滋生,道德开始败坏。现代文明社会,如果建立在公平正义之上,人之品性必然是德利相随、贫恶相依。亦如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指出:美德就存在于利己心之中,而节俭、勤逸、诚实等等美德一般从利己中养成。人人皆有利己心,这种心态如果处在一种公平社会制度中,会不断培养成勤俭、积极、节约、诚实等正面道德,并最后成为利他心,成为慈善者。如果处在一种负面社会中,这种心态将会不平衡,不择手段,互相盘剥。
    人们常把腐败和官员联系起来,其实“不按常理出牌”在全社会都已普遍。小商小贩、企业老总、公安干警、大小学生、平头百姓,依法办事、以德服人的谁能有好结果?各个行业潜规则盛行,大家都“有章不能循,有法不能依,有理不能讲”,“正事歪着办、好话反着说”,若为利益故,羞耻皆可抛。 腐败的不只是官员干部,腐败的是社会整体人心之堕落;不只是体制、机制问题,更是道德信仰、思想觉悟问题。在这一大社会背景裹挟之下,人们执迷于物欲的本能,贪婪、放纵,以私心自狭,严重普遍缺乏公共意识。由此来看,谁当领导都得腐败,腐败是全社会的,不是个人意志能决定的。如果你铁了心当清官,那么你将连腐败的机会都没有。这个社会已容不下清官、好人。道德高尚的人没市场。制度已经渐渐失去约束力。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的欺诈社会,由低智商社会而导入全民腐败型社会。【全民腐败社会】


    治理全民腐败型社会,需要化解文化危机,进行重建:重建国家信仰,重建国家学术,重建中国模式,重建中国文化体系,重建人文道德新秩序,重建公民社会。而重建需要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需要以精英文化战略布局中国,更需要国家体制来周全:

    一、建立一个国家级学术委员会,属议政参事建制,归入人大,下设各大行业专业委员会,用于收集国内各种资讯、情报,成为一个囊括全国所有行业的大型中央情报机构,与国务院各大部委通联,主要职能对政策、决策做出专业性、全面性、客观性研究,协助国务院办公。

    二、在县域内设立地方级学术委员会(简称思想库或智库),属议政参事建制,归入地方人大,下设各种行业委员会,掌握区域所有民生事务,并上报国家学术委员会,协助地方人大决策研究,对地方行政提供智慧支持;其研究决策对上负国家学术责任,对下负民生良心责任;从业人员由地方大学院府、社科研究机构、私营智库、个人智囊组成,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地方改革实现三权分立,而上层建制不动,只是增加学术委员会建制,以此保障中央学术权威、保障中央对地方政府更有力之掌控。)

    三、以知识分子——智库——建制,布局中国。将思想库做为政府思想(权力)与社会思想(民意)交流融通之桥梁,使权力代表全部民意,将全部文化思想、学术之力量作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此造成一个“文化中国”,“智慧中国”。

 

    重建道德体系需健全市场经济,取消特权、垄断、管制、保护以及暴利等,制约公共权力,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基础,无论官员阶层、商人阶层皆会非自愿地被引向努力、节俭、正直等道德领域,正如西方人对于良善德性闭口不言而视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却无建立起符合市场社会之道德伦理机制,社会欲望得不到规制,传统道德系统与社会现实脱节甚至矛盾,完全不能支撑市场经济社会伦理基础,而政府所倡导的道德宣传说教不可能树立真正的社会秩序,只有让官员和民众知道:各自利益退一步,成就众多人的利益,共同生存,才是最低的生活成本。利害权衡之后知道道德是必需的,并非高尚之物。

    迄今为止中国人始终不能舍弃宗族关系,因为中国无论古时还是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会去周全社会个体最基本之需求和保障,当危险灾难或者困难来临,只有族亲血脉会予以援手,社会不被信任,从根本上导致了冷漠、自私之品性,也导致社会道德观自私、冷酷,缺失民族凝聚力之弊病,只看重个人面子,而不会在乎群体风俗,更没有追求正确事物和价值之勇气,盲从跟风、人云亦云。  中国人不可谓不善良,亦不可谓不聪明,因为总体性政治解体了社会,没有建构一种文化来维系、贯穿善良与聪明,以自治之德性维护共识之价值,以忠诚信义来担当社会之责任与义务,成为泱泱大国却是一盘散沙的局象。因此,改变国人之品性,中国社会需要重建政治体制、重建“新国民文化”、重建“新国民精神”!    

    中国人的心灵没有家园。中国人,在吃饱穿暖之后,再追求什么呢?俗一点说是“玩”,雅一点说是“文化”。精神追求只是作为知识分子笔下文字堆砌,遗忘于远古。文化已完全被金钱颠覆,纳入了商业轨道,成了金钱奴仆,失去了其独立于政治(权力)、经济(金钱)之千古良心,丧失了价值取向、批判精神之功用。“挣钱”成了泱泱中国唯一社会信仰,利益成了唯一价值取向。人们道德亏空、理想消失、耻谈革命、忘却使命、推卸责任、摒弃道义、躲避崇高、渴望堕落、迷惘冷漠、自私狭隘,流习于本能欲望,追求当下之快感。——文人何在?

    中国旧有传统文化正在年轻一代身上消亡,而新型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因无信仰依持,无精神支柱,追求金钱成了人生唯一意义,社会急功近利,浮躁无守,道德沦落,随之而出现了: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祟高、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缺失诚信、缺少慈爱仁心、追求肉体欲乐、不知节制、忽视心灵纯洁、不孝不敬、忘恩负义、唯利是图,吃不得苦,在遇到困苦、磨难时易出现迷惑、沉沦与绝望,这便是现代人之心灵症结。“每个人都不是随便的花朵,都不会无故而绽放!”生命在消费时光,质量却没有保障——知识分子何在?

 

                           【新文化生活】:


    生活态度:人生,是个永恒之命题!有何种信仰便有何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习惯往往趋于欲性,习非成是;因为经济条件局限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人生应以何种方式度过?——过一种德性、节制的生活!三者如同政治、经济、文化互相制衡、互相推动:文化先进推动政治清明、民众进步,由此带动经济发展,政治愈民主则文化愈进步,经济也愈发达。人生态度愈明确则生活方式愈科学合理,生活习惯也愈正确,人生成本愈低,生活质量愈高。正是:文化认知决定生活态度,政治体制决定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决定生活习惯。

    倡导民众“过一种德性、节制之生活”,非国家国务院无此大能,非广大学者众志成城无以为之。中国近现代史上,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改良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而开展的“乡村建设”和“新生活运动”,其切入人内心,从精神上改观人生诸事,虽然平凡但却实际,虽然无奇但却有效,最是能够体现一种文化的生活。若能持续至今天,社会将是另一番景象。

    《大学》所谓:“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正是人性可善可恶,善恶两存。由此见得,国家意识层面倡导何种精神面貌,民众便存何种人文思想状态。中国之人生享乐文化源于古代,封建帝王、官僚集聚社会大量财富,可以获得安逸享受之生活,成为人人梦寐所求之目标,于是成为根植于国人思维。而中国文化往往注重现世生活,不同于西方人人自有上帝警省引导,国人长期生活在压制型社会,并在极端功利主义主导下长期缺乏道德基础,一旦为世俗商业化所冲击,必然腐败型生活复燃。“吃喝玩乐,人生第一要义”、“人间万物,尽我享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充斥社会各个阶层,勤奋、正直、善良、诚实、信用、公平等价值观,成为被嘲弄者。必须明确认识到,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追求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物质生活方式,国家有限之资源并不是为现在几代人所准备,人只是历史过客,要知道为客之道,不能被后世子孙所唾骂。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追求之结果,而且这种“物质丰裕、精神贫乏”之生活原本就不值得追求。

    所以,中国必须要有自己与西方不同之生活,并且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以践行。必须从建立人文道德新秩序入手,建立理性消费文化,克制享乐主义,倡导节制之生活;制定道德律法,落实于具体生活,以培养下一代吃苦耐劳精神,倡导文化、德性之生活。整合传统文化良善美德之处,归纳西方文化先进科学之方,以形成建立新型社会文化生活体系,教授于人合理之生活观念、科学之生活方式、健康之生活习惯。

    人的终极需要是幸福,实现幸福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并不那么多,在适度消费中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更能够实现普遍幸福,政府执政目的也无不是为着人的幸福,而不是经济高速增长或其它,国家应该从刺激过度消费、盲目建设中拔离出来,终止这种经济恶性循环,人的生命配额是平等的,无论古代还是未来,人类对大自然无尽之攫取,所结恶果已然接踵而至:人心败坏、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枯竭


    一、建成低成本型福利社会,于日常生活细微之处减轻民众生存负担,舒缓生活压力,建成一个低生存成本社会,从某种角度来看,低成本社会比福利型社会更好,低成本模式覆盖面更广,良性循环更好,而福利型模式以其条件约束性和权力倾向性,变相成为既得利益者瓜分社会财富之合法手段。低生存成本社会是将商品打折甚至成本价普惠与每一个人,而福利社会是将社会财富按指定条件赠送给某一部分人,完全是施舍、养懒汉行径。但就医保制度来说,政府越加大投入,看病越贵,医患纠纷越多,医疗资源倾斜就越严重,过度医疗随之而出,进而有可能会拖垮整个医保制度,因此必须回归其社会性。低成本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加体现在社会管理方面和社会交往成本方面,社会结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人们在这一强大保障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各司其职,各得其乐,不过问政治,没有不劳而获。社会诚信、生活有序、公德畅达、公共秩序,低行政成本高文化价值,便是社会治理最低之成本。

    二、将人文素质教育产业化:国家财政投入,在中国大地推展一项前古未有之思想革新、文化改良运动,利用中西古今积淀之先进文化,对民族种性、道德秩序进行修正治理,以造就一个智慧中国。何谓智慧?智慧,是人将知识上升到理论,以系统将其归纳,进而上升到思想之更加抽象之内化过程。人依此为止归、为原则、为指引,使身心有所安居,使行止有范、进退有据取舍有止,使自我于纷扰俗世中最低成本生存、最高价值生活。智慧,是一切事功之起源,是民族之人文素质,是一国之软实力,是未来之发端。

    文化治理生活:以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之方便,以宗教文化化解心灵之困惑。就个体而言,人以不可进化性重复经验世界,历史便是一部大经验史,这种大史观有助于自我总结、批判、继承、引诫、规划;现行私有化与公有制混合体制、以及非合理性社会保障制度,虽不可能建立具体人生配额制度,而中国文化可以在思想上、内心中建立人生需求观念,使自我对物欲有所克制、对于精神有所求取,以此为人生皈依、为生活指导,依此倡导民众过一种德性、节制之生活。
    从来不乏对国家前途有正确认识、合理主张之士,而认识、主张是一回事,推动与实行又是一回事。古今良善之策之所以难以实现,唯欠缺在“力行”一途,所谓知易行难。孔孟仁爱之学、老庄清净之修、佛陀墨子悲悯之行,以及近代梁启超“新民说”、梁漱溟“乡村建设”、蒋公“新生活运动”、建国后“五讲四美三热爱”、“和谐观”、“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而力行只在没有建立合理推动美德良善事务发展之体制可行动力上,一切美好愿望归于空谈。

    中国需要一场社会文化进步运动,争取低成本社会,争取高价值生活,为未来而抗争。

    中国大文化构想需要提升到国家战略来建设一个“智慧中国”。

    而文化中国、“智慧化生存”需要人文软实力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