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与中国关系: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二节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01:06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明确在近代中国,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知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明确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我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了解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明确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知道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亿万人民参加的创建活动,了解近年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形式。

  (2)能力目标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树立科学精神,努力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思想道德,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实现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敢于同封建迷信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进行斗争。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本框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探究活动一

  ●你能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道理,分析上述观点吗?

  提示:近代以来,面对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反思我国传统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中国文化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如西方文化,应该放下盲目自大的架子,死心塌地地学习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年道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复兴传统文化,即所谓“文化复古主义”。教材分别引用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陈序经和“文化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所说的两段话,引导学生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道理加以分析,一方面辨析这两种观点的正误,另一方面初步了解中国先进文化求索的艰辛历程。在探究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大致了解20世纪初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界的回应情况;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观点的根本主张是什么;启发学生讨论这两种观点提出的背景;选取两个辩论小组进行辩论;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领先地位,只是到近代才落后了。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惨痛经历,一些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不足之处,认识到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特别是科学技术。但是,真理往前哪怕多迈半步就变成了谬误。“全盘西化”论者只看到西方文化的优长,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主张全心全意学习西方。面对这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来的西方文化的各种弊端,有的人主张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全面回复到孔孟之道,拒绝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我们知道,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形成的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光耀寰宇的文明成果。但是,也有许多封建性的思想糟粕。尽管如此,即使在近代历史那一段极为屈辱的时代,也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激励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地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因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始终以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态度加以对待,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事实也反复证明,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文化复古主义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第一自然段。明确了两层意思。

  一是指出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落后了,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国人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造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当历史步入近代时,中国落伍了。

  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迅速强大起来。资产阶级经过血与火的原始积累与殖民掠夺,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加紧进行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正如列宁所深刻揭示的:“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了西方列强垂涎与争夺的市场。

  但是,清王朝对这一世界大势茫然不知,仍然自诩为“天朝上国”,将中国以外的国家一概视为“夷狄蛮貊”,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斥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自身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全面滞后,却又虚骄、傲慢、冥顽不化。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颓势日益加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

  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范,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推行殖民政策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外国侵略势力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一方面大肆贬斥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把中国看做“野蛮国家”,把中华民族视为“劣等民族”,把它们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看成是“传播文明”,叫嚣:“这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其目的是为了以此宣扬西方文明;这是白人的负担,是对野蛮的东方民族义不容辞的义务。”另一方面进行一系列以传教为中心的文化侵略活动。欧美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沙俄的东正教,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外国来华的传教士达3200多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披着慈善的外衣,深入中国城乡各地,在“传教”名义的掩护下进行多方面的侵略活动。他们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霸占房屋田地,侮辱妇女,鱼肉乡里。一些传教士实际上是在中国各地收集情报的间谍。与此同时,外国列强在中国开办许多带有殖民色彩的学校、医院等,企图从精神上奴化中国人民,从心理上征服中国民心。

  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激起了轩然大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严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反省。面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与中国的落后分不开的。不但古老的刀矛弓矢根本抵挡不住外国坚船利炮的轰击,古老的思想文化也根本抵挡不住“西学”的传入。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西方。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抗西方侵略者。接着,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当然,他并未将此纲领付诸实施。其后,洋务运动鼓吹“采西学”、“制洋器”,以“自强”和“求富”相标榜,先后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对刺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洋务派的强国方案,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即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体”,也就注定了这一方案失败的必然性。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敢于对中国的制度、文化进行反思,对封建纲常名教发起批判,进而把“师夷之长技”推进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这一更深层面的,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如谭嗣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崭露头角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他们在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同时,努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如严复所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出版后,在知识界、思想界曾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极大地启发和教育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一代热血青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进化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以及民主共和制等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转折点,虽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但仍然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辛亥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孙中山以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为蓝本,创立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民国初年,内阁制、多党制、议会制等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也曾实行过。“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人们曾以为救亡、并能使中国起衰振弱的各种措施都尝试过,结果都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良药。辛亥革命的流产,曾使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有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之中”。

  二是指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探究活动二

  ●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提示: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感受蕴涵在其中的艰辛,体会中国人民作出自己的文化选择所具有的内在必然性和伟大历史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于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鼓励学生结合所查的资料,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以“我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为题,举办一期黑板报。

  第二自然段。明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痛定思痛,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必须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彷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期待,一场新的风暴在孕育之中。最先倡导并吹响思想启蒙号角的,是后来被誉为进步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陈独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不仅使其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的主旨一目了然,而且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起点新,内容新,目标新,形式新。

  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文化运动的狂飙,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他们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为主要思想武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揭露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坚定地表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但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的缺陷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暴露出来。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这就逐渐引起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种怀疑和批判,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了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要战胜西方列强,就必须有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斗争方式。这种新的思想武器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斗争方式就是走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走俄国人的路,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排山倒海的历史潮流,“无论什么阻力都不能阻止他的发展”。

  1921年7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武器,但是,并不能现成地运用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排除了因各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带来的阻碍,终于创立了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新的春天。

  第三、四、五自然段在总结历史探索的基础上,明确一个重要结论,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知道,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无论古今中外,有先进的文化,也有落后、腐朽的文化。文化是否先进,关键在于是否从根本上反映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推动人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的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今天,我们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根本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代表和维护中国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只有这种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无论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内容的先进文化。离开了民族的内容和风格,就不可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同样,离开了“三个面向”,先进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也就没有什么先进性可言。应该明确的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诸多规定性中,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都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应有的时代品格。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个核心要求,在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各项要求时就容易出现偏颇。

  第六自然段明确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执政兴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中国人民在上个世纪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从此开了新生面。尽管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二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七自然段。主要明确两层意思,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全会强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探究活动三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提示:人们的思想观念受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有一套与我国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必然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因此,观点一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

  第八自然段。承接第三个探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落实这一基本要求,就是要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我们党之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能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带领我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如果我们党、我们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关于这一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已经给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事实上,在指导思想问题上,西方国家也是抓得相当牢、相当紧的。关于这些,教材以“专家点评”的方式作了说明。

  第九自然段。主要明确文化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现实,也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没有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失去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邓小平说:“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围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克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应该明确的是,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以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为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仅整个社会会陷入混乱,思想文化建设也搞不好。江泽民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能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宗教作为全社会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强精神支柱,并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目:“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第十自然段。明确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引领时代潮流、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最终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只有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抢占未来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凝聚全民族的精神,才能在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我们党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第十一自然段。阐明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教材主要从文化建设这个角度阐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探究活动四

  ●你能结合学过的知识,就上述一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说明吗?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长期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立足于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基础、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但不宜挖掘太深。

  第十二自然段。凸显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思想。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提出的新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本框共设三目。

  第一目“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探究活动一

  ●你认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有什么意义?

  提示:导入活动结合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认识到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广大青年成才成人的重要作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了解“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参与者的言论和感受;结合所列观点和所查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一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注意从社会与个人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第一自然段。明确两层意思。

  一是明确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

  二是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应该有繁荣的经济、民主的政治,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三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纲领,由建设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组成,并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国家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不久,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又提出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1982年,他又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提出,要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要目标。党的十三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说:“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探究活动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事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该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一家、一村,还是一个社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如果物质富有而精神贫困,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只有物质富有、精神也富有,才能持续发展。

  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列举两三个类似的事例;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表达准确;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增强学生准确捕捉信息、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经过探究,帮助学生感悟: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而落后的文化生活只会消磨人们的斗志,腐蚀人们的心灵,使人精神颓废。

  第二自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我们党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有文化”来讲理想、道德、纪律,或者离开理想、道德和纪律来讲有文化都是片面的、有害的。无论干什么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胜任的。做金融工作的不懂金融,做水利工作的不懂水利,搞工业的不懂工业,只能是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历史反复证明,仅有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纪律,而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业务能力,社会主义是根本就不可能建成的。同样,有科学文化知识、有业务水平而没有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纪律,社会主义事业也会走到邪路上去。

  第二目“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第三自然段。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第四自然段。明确两点。

  一是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能否顺利实现。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

  二是明确应该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事业,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自然段。凸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谁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谁就会被动挨打。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当今时代,自然科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无论自然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都是人和社会组织所主导和参与的过程,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和保障。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探究活动三

  ●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在你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提示:该探究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道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热爱社会科学的情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课前分别收集有关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的资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要求有主持者、有正方和反方,有评论者;学生自己归纳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作用;教师观察学生在查找资料、提炼观点、组织能力方面的表现并点评。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二者都是科学。第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算不上真正科学的观点是片面的。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

  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无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推进各项社会事业,都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证和支持。其一,哲学社会科学以其不断提高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作用,而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哲学社会科学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的批判和否定,能够极大地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有利于形成新观念、建立新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二,在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咨询和参谋作用。其三,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自然段。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同时强调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发展文化公益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文化公益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鼓励它们面向市场,努力降低其产品和成本,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要调整国家的文化投入结构,对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教网络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对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宣传文化单位,如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要区别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对那些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属性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则要逐步推向市场,由国家产业政策给予指导。要完善和落实支持文化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艺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

  第三目“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第七自然段。主要明确了两层意思。

  一是阐述和谐文化的重要地位。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和谐文化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第八自然段。介绍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等。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精神文明创建形式正在不断涌现。

  探究活动四

  ●你参加过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否以你的切身感受对上述观点进行说明?

  提示:该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学生运用有关文化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谈理解和感受。

  第九自然段。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承担起建设和谐文化的责任。

  2.教学提纲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奉行“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2)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4)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3)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必须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见证了这一点。因此,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中,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就成为鲜明的、贯通的、完整的统一体。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把这“三个一”同“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统一起来,共同纳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这样,就把新时期以来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所要坚持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东西都提炼和揭示出来了。“三个一”同“四个坚定不移”是有深刻内在联系的: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一”,“四个坚定不移”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只有全面做到“四个坚定不移”,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三个方面的新的伟大觉醒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表明,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通过思想理论上三个方面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实现的。

  第一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我们党从新时期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开始,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勇敢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并且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伟大觉醒。在这个过程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及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我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样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这就反映了我们党更加自觉地进入了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自己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伟大觉醒,则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小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直到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连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新时期以来党在这三个方面新的伟大觉醒,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三是要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以贯之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又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就告诉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既是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个角度来说的,又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这个角度来说的,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新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巨大威力这个角度来说的。因此,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教学资源链接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根本上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是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二是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是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支教老师的故事──一盏小油灯

  2003年9月,魏民与河北区的6位同伴一起,踏上了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黄土地。

  清水县县城──永清镇依傍在牛头河畔,四围群山环抱。这里风轻雨勤,民朴风淳,魏民把这里认作了“甘肃小江南”。闲暇时,他常坐在清水一中依山而建的台阶上,望山岚凝黛,炊烟依依……

  一次语文课前,魏民刚刚在讲台前站定,一个家住远门乡的男生王建荣,便怯生生地走到他面前,涨红着脸伸出双手:“老师,这是我昨晚做的一盏灯,您收下吧!”魏民定睛一看,果然是一盏挺特别的油灯──玻璃药瓶做的灯身,自行车气门嘴做的灯嘴,棉絮做的灯芯。

  魏民蓦地想起,几天前,在讲到《灯》这一课时,他谈及一篇散文,文中描述了山里娃读书用的一种墨水瓶做的小油灯。当时,他问班里的学生们:“你们用过这样的灯吗?”出乎意料,班里那些从乡村里来的学生竟都用过这种小油灯。“那么,如果有谁下次回家,给我带回来一个做纪念品好吗?”魏民随口说道。

  没想到,这个外表看起来挺粗憨的学生竟然细心地记住了他的这个请求!沉吟半晌,魏民抬起头,动情地说:“谢谢你,我一定会把它带回天津,作为我最珍贵的纪念品。”

  魏民忘不了他支教结束离开清水那天的情形。“就要离开永清镇了,早自习和第一节课就成了我支教生活的句号”。整整一个多小时的课,他没有停止讲话。因为他害怕一停下来,离情别绪就会涌上心头,课也难以正常进行下去……“教室里出奇的安静。目光相对时,大家的眼圈都红了。几个学生趴在课桌上,只见肩膀在不停地抽动……”中午,魏民“封锁”消息,没让学生得知他的出发时间、地点。一路上,他默默翻检着学生们送给他的礼物:鞋垫、莽颗(当地一种手工艺品)、核桃,还有手腕上端午节时学生亲手用五彩丝线系上的“长命索”……

  离开清水县已两年多了,其间魏民收到了三十多封学生来信。“我把每一封信都视为对我的爱、鼓励和期望。无论多忙,我也要每信必复,用真挚的话语鼓励他们。有时也会汇一些钱,邮一些资料,帮助学优家困的学生”。

  至今,这盏小油灯还静静地摆放在魏民的写字台上。每次看到它,他便会想起王建荣,想起那些清水县的学生们。他觉得,那些山区学生就像这盏小油灯──朴实无华,光虽不明亮,却一直努力地燃烧着;支教老师也应当像这盏油灯,努力燃烧自己,奉献光热,为山里学生指明方向,帮助他们看得更清更远。

  “我常常凝视这盏小油灯,忆起清水学生的刻苦,回味给予和奉献曾经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和幸福。为了这点点灯光,我要为西部教育继续奔走呼喊,牵线搭桥,于千里之外尽微薄之力。”魏民动情地说。

  3.“带一本好书回家”爱心传家乡

  2007年春节前,进京施工的农民工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意,伴随着劳动和汗水参加新北京新奥运建设的属于个人的收成──工资年终结清兑现,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和谐年的滋味,伴随着和谐年的脚步声,他们还感受到了政府和首都人民捐赠图书的深情厚意。

  在回家过团圆年的列车上,农民工春节回家口袋里有票子,行囊中有带给亲人的物品,还有特殊礼物──北京市民捐赠的“一本好书”。一个来自聂荣臻元帅故乡的小伙子说:“金猪和谐年,回家过好年,老人想,婆娘望,快快回家把幺儿抱,好书送回家,丰收喜悦年!”几个年轻农民工聚精会神地手捧儿童读物笑谈着,议论着把首都市民捐赠的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儿女,送给山乡的老父亲,把首都人民的关爱一并带回家乡,把“全民读书”春风吹进农村千家万户。列车承载着返乡农民工回家团年的喜悦、合着轰隆隆欢快的节奏,从首都奔向祖国各地。

  春节返城后,农民工议论的热点话题仍是“带一本好书回家”捐赠活动,这项“爱心工程”在祖国各地广大农村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说:今年这个春节过得真是太高兴了,政府历来对我们农民工十分关心,为我们上了医疗、工伤保险,我们也足额领到了工资,春节回家还免费帮我们购买火车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又为我们的孩子捐赠好书,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和文化生活,这让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动,我们为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感到荣幸。

  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物质文明越高,人类离开野蛮状态越远,依赖自然的程度越小,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第二,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精神文明中,思想道德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它反映着不同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的不同性质。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开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5.爱国奉献是航天人荣辱观的基石

  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热爱祖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感,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新时期,爱国奉献更是航天人荣辱观的核心价值和永恒主题。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的荣辱观,对载人航天事业而言,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爱国奉献是航天人荣辱观的基本准则。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是航天人毕生追求的道德境界。对祖国无限热爱、无比忠诚,把个人的荣辱甚至生命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载人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的爱国奉献情怀,孕育了航天人特有的道德风范,铸就了航天人荣辱观的核心内涵。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在载人航天事业的征程中,时刻准备用鲜血和生命报效祖国,忠实履行祖国和人民赋予航天人的历史使命,把心里装着祖国、时刻为了祖国、甘愿为祖国牺牲奉献,视为航天人最大的光荣和最高的荣誉,真正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以国家荣誉为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献身载人航天事业为荣,不损国威,不忘责任,不辱使命。这既是中国航天人荣辱观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航天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高追求。

  爱国奉献是载人航天精神的集中体现。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根植于忠诚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凭着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航天人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祖国需要、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在中国航天人的人生词典中,“祖国”是分量最重的词语之一。对他们来说,“祖国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当新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学家队伍,迫切需要开创自己的“两弹一星”事业的时候,钱学森回来了,赵忠尧回来了,彭桓武也回来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都回来了。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个人。新一代航天人深知,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没有目的和信念的个人奋斗都将成为过眼烟云,都会轻如鸿毛,唯有“祖国”是事业之根,是价值天平上最重的砝码。这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了航天人的荣辱观,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种同祖国荣辱与共的精神,就像永不熄灭的灯火,照耀着航天事业。航天事业的征程有多远,爱国主义的灯火就会铺展多远,照亮多远。

  爱国奉献是再创航天事业辉煌的动力源泉。爱国奉献是一种荣辱观,也是一种政治信念,它是一个人投身事业、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续写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必须不断培育爱国奉献的精神。“神五”、“神六”成功飞行太空,这只是我国航天科学事业的序幕,航天事业任重道远,永无止境。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领域的延伸,我们今后还将在太空建站,登月球,探火星。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们深知自身现有的素质和本领还不能完全适应未来航天飞行的需要,必须不断升华人生追求,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牢固树立爱国奉献的人生观、荣辱观,立足航天员的本职岗位,磨砺思想,增强素质,苦练硬功,增长才干,以精湛、高超、过硬的素质和本领,时刻准备服从祖国需要,听从祖国召唤,高标准地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航天飞行任务,为续写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业绩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杨利伟)

  6.青春接力、你我同行──在大山深处传播先进文化的志愿者们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这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誓言。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实施的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该活动通过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募一定数量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形式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支教一年。服务期满后,再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以形成“志愿加接力”的良好机制。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自1999年开始实施。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教育部的指导下,支教团的参加人数、参选高校、志愿服务实施地等几方面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第一届的101名队员,参选高校26所,服务地5省7县,到2004年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共有66所高校1355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之下,支教团的活动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既有建立电脑教室、图书室、广播站、操场、文化活动室等硬件设施的活动,也有举办文化节、夏令营、英语竞赛、拓展训练等增加青少年素质和阅历的活动,他们还通过网络教学、普法宣传、电影放映等形式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以下是一些关于支教活动的剪影。

  宁夏西海固,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其成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复旦大学的支教队员却适应了那里的艰苦生活,他们用100元钱在学校里举办了学生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首届“校园文化节”。“抢板凳”成为了学生们玩过的最有趣的游戏。更让当地人民群众感动的是,志愿者们用几千元钱在当地挖了一条水渠,大大缓解了全村人的吃水难问题。

  四川昭觉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个半农半牧的高寒山区彝族聚居县是一个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困县,1987年被首批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以盐水煮土豆作为日常饭菜的人们对志愿者们所提出的举办一个“国际彝族服饰文化节”不禁感到不知所措。于是来自四川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支教队员们成了文化节的执行主力,他们指导部分学生承担文化节的翻译人员,还组织学生志愿者队维护县里的交通与治安。有一位同学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为县里布置了彝族服饰文化博物馆,积极向外宣传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穿着自己设计的彝族服装在北京的民族文化交流会上积极推广彝族文化。

  在江西瑞金这块红色革命圣地,长期活跃着一群乡村放映队,这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支教队员们。他们利用周末背负着投影仪和幕布奔走在田间村头,为当地的村民定期放映电影,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有效地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

  7.用爱心点亮生命之光

  张雯娟是甘肃省第一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2004年10月,甘肃省红十字会和甘肃中医学院爱心社联合举办“中华医学骨髓库采样”活动。作为学校爱心社的一员,张雯娟填报了志愿书,并进行了血液采样。身为医学院临床医疗系的学生,张雯娟知道非直系亲属之间配型成功的几率极低,但“如果有一天能同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我会毫不犹豫地献出我的爱心”。

  2006年5月,张雯娟接到了甘肃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和一位白血病患者的干细胞配型初步成功。这个消息让她感到惊喜。3个月后,从北京传来消息,张雯娟的干细胞基因与患者完全匹配,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

  2006年9月12日,进行了第一次干细胞采集。从早上8点到下午1点,整整5个小时,张雯娟就躺在手术床上,看着血液从一只胳膊流出,分离了干细胞之后,从另外一只胳膊输回去。但由于她和患者的体重悬殊太大,第二天需要再进行一次采集,而且还要再多注射一针干细胞动员剂。但第二天的采集并不顺利。先是因为血管条件不太好,第三针才成功,后来又因为血流偏慢,需要将两只胳膊上的针管调换一下,疼痛让张雯娟忍不住哭出声来。

  现在提及那段经历,张雯娟总是不自觉地摸摸臂弯。但她从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别人的救命恩人。在张雯娟看来,能够有机会做一个捐献者,是很幸运的事情。“我只是捐献了体内干细胞总量的5%,可是所获得的荣誉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付出”。

  谈到成为奥运火炬手候选人,张雯娟说:“有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有一天,我高举着火炬,奔跑在兰州最繁华的街道上,那会是多么激动啊!”她希望自己所坚持和倡导的爱心,也能像奥运火炬一样,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

  (彭波,《人民日报》2008年1月4日)
教学课例

  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形式。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或设置的情境,主动地感知、感受、体会、体验,从而提高感悟和领会能力。通过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重要性问题的辨析,提高比较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成为“四有”公民;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和谐文化建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谐文化的重要地位。

  难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设置新的情境,以情境式导入,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源,指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通过合作互动,重点探讨并弄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问题。本框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思路是:情景感受──情景分析──情景回归。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幻灯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投影展示)组图1:北京市学生暑期活动丰富多彩

  组图1简介: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安全、有序、文明、健康、愉快地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北京市每年暑假都要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2003年的主题是“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为切实开展好暑期活动,确定了15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1个素质教育基地。各单位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和辖区内教育资源,以“素质教育乐园”、“社区假日小队”、“社区学校”、“爱心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双拥”活动,读一本爱科学好书活动,开展一次夏令营活动,观看一部优秀影视片活动,引导学生争做安全健康小卫士、文明小网民、科技小明星、遵纪守法小公民和社区小主人,积极参与“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院”和“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

  结合上述图文资料,探讨下列问题。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师生探讨,学生回答。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公民。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提问)“四有”公民指的是什么?

  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

  ──邓小平

  (投影展示)

  材料1: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见教材第100页)

  材料2:“万元村”变为贫困村(见教材第100页)

  学生阅读本框教材第一目内容后,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1:你认为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对于培养“四有”公民有什么意义?

  问题2:从“万元村”变为贫困村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提示如下。

  问题1: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一方面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另一方面锻炼和提高了志愿者自身的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四有”公民。

  问题2:从这则材料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起来的富裕村,由于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逐渐变为贫困村,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提问)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认识。

  (提问)教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启发学生结合近代历史上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重视发展教育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教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讨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国家要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应该如何做?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并结合教材,启发学生认识到: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提问)对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那么,应该如何发展教育呢?

  提示:启发学生从国家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探究。教师可以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德才兼备等方面作拓展性说明,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前准备一组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鲜活材料。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袁隆平成功培育的杂交水稻、“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产生的国际影响等。结合材料,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认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问题,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围绕两种观点进行辩论。进行这种辩论活动,一定要提前让学生围绕观点收集材料,组织观点,切忌打无准备之仗,在课堂上随便应付。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总结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回答,而是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教师可以从观点方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们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问)你们所在的社区或乡村有哪些公益性的文化设施?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示:启发学生实事求是地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现实,明确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前鼓励学生分组查找有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及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重要作用的数据,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课堂上请一两个小组加以展示。

  教师提前收集党和国家领导人论述发展文化产业的讲话,并制成投影片。在课堂上展示投影片,启发学生感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第三目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提问: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提示:提出“什么是和谐文化”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挖掘和谐文化的内涵,而要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体会。教师可以提供一两个参考性的说法。在谈到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作用时,可以结合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进行分析说明。

  提问:学校组织过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说一说参与这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体会。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近年来我们国家开展的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你参加过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否以你的切身感受说明上述观点?

  提示: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发展动力、检验标准、最终目的等方面作答。启发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提炼观点。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五、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1.办一期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主题的板报,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网络收集本地、本校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的有关材料,进行筛选、加工。

  (2)深入实际生活,可以到现场拍摄一些生动鲜活的照片。

  (3)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感人。

  2.参加一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如,当青年志愿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保护环境宣传活动;清扫公共场所,美化环境等。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