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到斐济机票: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一节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6:32:06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我们的文化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让学生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知道只有发展多样化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了解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知道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能力目标

  ○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既看到主流,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能够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能够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能够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健康向上,更加丰富多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毒害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主要明确,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现象,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辨识,学会选择。

  本课共有两框,即“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一框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认识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了解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探究活动一

  ●从文化的角度,你认为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变化?你还能提供类似的事例吗?

  提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着装的变化和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两个案例,感受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现代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深刻影响,了解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多变的特点。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服装、饮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属于文化范围,并能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加以区分;培养学生从范例分析中提炼观点、展示观点的能力;增强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链接有意义的生活题材的能力;提高学生提取图片信息的能力。在回答探究活动的第二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饮食文化中西并陈、知识门类日益丰富、建筑式样不拘一格、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等方面举例。

  第一自然段。说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众传媒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探究活动二

  ●你能否对上述某一观点提供具体例证?

  ●在你看来,当前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

  提示:该探究活动主要引导学生明确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要特点。教师可以从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市场化取向、传播方式、覆盖面等方面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其思考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明确探究活动的预设目标、操作程序;帮助学生拓展新的思维空间,如可以从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市场化取向、文化消费者的地位、全球化的视野、短平快的传播方式等方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生成独创性的结论。

  第二自然段。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使文化生产的技术设备、传播载体、传播方式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方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催生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多样化发展。关于这些,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作了进一步说明。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探究活动三

  ●根据你的切身体验,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

  提示:关于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结合这两种观点进行辨析,一方面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大众传媒的影响,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的能力,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展示两种不同的观点,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让学生分成正反两组,鼓励他们分别从观点和例证两个方面准备材料;辩论小组围绕观点进行辩论,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清晰、以理服人;请学生就辩论双方的情况进行总结,可以从辩论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论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科学等方面进行总结;教师结合前后文知识从准备工作、辩论情况等方面进一步总结、提升,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质、激情、组织能力等。事实上,探究活动中所列举的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第一种观点只看到大众传媒在文化生活中的消极作用,而忽视其积极作用,是片面的。而第二种观点只看到大众传媒在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消极作用,也是片面的。正确的看法应该是既看到大众传媒给我们的文化生活所带来的许多可喜的变化,也要看到因其商业性、盲目性所必然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

  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即通过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自然段。说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

  第五自然段。要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进行积极管理,正确引导,做到扬长避短。如果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加强管理,放任自流,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会乘机蔓延,助长歪风邪气,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探究活动四

  ●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可否提出自己的建议?

  提示:该探究活动结合人们对一些中学生在生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到饭店请客吃喝等现象发表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这是一个基于情境的开放性探究活动,旨在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出发,辨析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增强学生在价值冲突中确认观点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所列举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围绕观点进行讨论,并阐述理由;选取一两个小组进行辩论;由学生对辩论双方所阐述的理由、列举的材料、思维的展开过程、参与讨论的热情等方面进行评价,以达到自我总结、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观察学生平时对这些现象的真实看法,收集材料,创设新的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辨析,效果可能更好;注重引导学生对同学之间礼尚往来等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反对盲目攀比,赶时髦,追求所谓的时尚。这种辨析性探究活动没有既定的答案,贵在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在辨析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应该有机地凸显,而不能隐没。具体就第一种观点来说,受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这是他们求新、求异、求变的反映,有进步性的一面。但是,如果盲目地追求时尚,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崇尚时尚并不等同于崇尚新文化。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中学生追求高标准的“人情消费”是落后文化,与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是风牛马不相及的。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第六自然段。说明现阶段我国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这是由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决定的。

  第七自然段。主要明确两点。一是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为重要任务的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并取得重要进展,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影视制作、网络游戏、广告业、印刷业、娱乐业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不断扩大。这些都有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明确什么是大众文化。关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有人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指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的以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亦指适应大众文化生活需求、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中主要的和基本内容的文化。有人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这种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流行性、类型性等特点。教材中所讲的大众文化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广大人民,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方向问题;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性质问题;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形式问题。对“大众文化”的这种理解,源自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提法。可以看出,这样的大众文化具有人民性、民族性、社会主义性等价值规定性,与西方学者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不同的。

  这一自然段后面安排了“送戏下乡”、“普法进农家”、“宣传破除迷信”三幅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尤其是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群众服务,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第二,真正同人民群众生活相贴近的文化产品,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探究活动五

  ●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提示:教材结合人们对“经典”作品与“流行”作品的不同看法设计了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从具体设计来说,第一步围绕“经典”作品与“流行”作品价值的大小进行辨析。第二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进一步思考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第二步与第一步是紧密联系着的,二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供辨析的路径,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理性对待经典作品与流行作品的价值。在操作时,可以观察学生的生活,收集一段时期以来学生喜欢哪些流行文化作品,欣赏哪些经典文化作品,分析他们喜欢追“潮”的原因所在。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谈谈各自所喜欢的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并说说理由。

  可以看出,观点一对流行作品持肯定态度,认为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而观点二则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衡量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本身的价值,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因此,在文化史上,经典作品不一定是流行作品,而流行作品也不一定是经典作品。只有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样,只有真正的经典作品,才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作品,不要盲目赶时髦,而要对流行作品持审慎的态度,选择那些既流行又能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一目“阳光下的阴影”

  探究活动一

  ●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现象?

  提示:该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看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同时,辨识生活中的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认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消极作用,自觉做到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在操作时,可以启发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哪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结合实际谈谈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鼓励学生从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形式、危害和如何对待三个方面列表总结,并出一期壁报。

  第一自然段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健康向上的、先进的文化,也有各种各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探究活动二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文化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提示: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总是借助各种形式蔓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例如,各种带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洋牌匾”、“洋商标”,以及为了搞封建迷信、光宗耀祖而修建庙宇、祠堂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这一点,教材设计了这个探究活动。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以各种“新”形式表现出来的案例,并做好展示的准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并提出应对的办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教师注意结合探究活动有机地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会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做文化生活的主人。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影响,健康向上的、先进的文化有益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促使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反之,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消磨人们的斗志,腐蚀人们的灵魂,甚至诱使人们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因此,在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活中,我们应该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第二目“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第三自然段。介绍了落后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和改造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生活中的落后文化既表现在历史文化积淀中所遗留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也包括使人颓废、庸俗的文化,如另类贺卡、各种消极思想等。对于落后文化,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改造。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落后文化现象尤其是封建迷信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教材结合“殊途同归”和“一件也不能少”这两幅图片加以说明。第一幅图片反映了一些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宣扬封建迷信。从“一件也不能少”这幅漫画可以看出,儿子为死去的父亲“送”了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后,母亲还担心阴间没有电,让儿子再烧一台发电机。通过这幅漫画,让学生知道落后文化的愚昧、荒唐和可笑。

  探究活动三

  ●在你看来,这些现象有哪些危害?它们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各种落后文化现象,如为了讲排场、图虚荣,婚事、丧事大操大办;认为自己与兄弟、姊妹等命运相克;谁家的门和树坏了自己家的风水;以邻为壑、墨守成规;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落后文化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危害,有利于增强他们辨识复杂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地抵制落后文化的影响。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围绕某一种落后文化现象,展示典型的案例,用事实说明其危害;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落后文化现象及其危害的材料,并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针对性地收集在中学生中间存在的落后文化,如看相、算命等;共同探究各种落后文化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危害。

  落后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性各异。例如,小孩生了病,有的家长不是看医生,而是请巫婆神汉来治,小则因为贻误治疗时机,给小孩造成这样那样的后遗症,大则把小孩治死了;婚事、丧事大操大办,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游戏人生”的人既荒废了自己的青春,也有负于父母亲的厚望,没有对社会、对国家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些中学生因为相信命运,精神上不振作,学习上不进取;等等。

  各种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人们往往对有些落后文化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能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地方还会沉渣泛起,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一些落后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缺乏辨识能力,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落后文化的影响。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学精神、科学意识,提高辨识落后文化现象的能力,使自己的文化生活更加健康向上。

  第四自然段。介绍腐朽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危害。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这种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二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明显的反人类反社会反道德特征的邪教文化,如“法轮功”等;三是日常生活中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黄赌毒”文化。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因此,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消极作用,任何社会、任何政府都不会听任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蔓延。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市场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阻止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蔓延。关于这一点,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作了说明。

  探究活动四

  ●你能否就如何抵制“法轮功”邪教,提出自己的建议?

  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轮功”邪教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极大危害,认清“法轮功”邪教这种腐朽文化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实质,拒绝邪教的精神污染,并对如何自觉抵制“法轮功”邪教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探究时,应该鼓励学生选取几则“法轮功”邪教人员聚众闹事、扰乱社会秩序,残害生命、践踏人权,破坏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等方面的事例;共同讨论“法轮功”邪教对个人、家庭、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探讨“法轮功”邪教的本质;提出抵制“法轮功”邪教的具体建议;以“弘扬科学,反对邪教”为题,将所找资料、讨论结果等展示出来;培养学生筛选多种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就如何抵制“法轮功”邪教提出建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不相信“法轮功”邪教分子的宣传;将收到的“法轮功”邪教的宣传材料交给老师或家长;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如学校举行的辩论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运动会等。

  第五自然段。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分析、说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其一,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思想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较大的影响。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仅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而且封建的思想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精神还十分匮乏。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党和国家的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此外,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漠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一人倒霉,株连九族;任人唯亲、任人唯派;等等。所有这些都具有封建思想文化的色彩。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旧的思想文化不会随着新社会的建立立即消亡,而必然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对于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重视不足。

  其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指出:“由于近年国际交往增多,受到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事实表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对马克思主义发起公然的挑战,色情、暴力等腐朽文化也以各种形式加紧渗透。特别是美国利用其在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把文化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软武器”,并到处以美国文化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不仅引起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警惕,甚至连美国的盟友也忧心忡忡。法国朝野人士纷纷指出:“来自美国的文化潮流,正在威胁法国的电影和音乐行业,以至整个法国的文化生活”,“如此下去,我们的子孙将不再是欧洲人”。面对严重失衡的国际力量对比,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世界各国特别是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社会现象。

  综合起来看,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并交互发生作用。因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与健康向上、先进的文化将长期交互存在,相互激荡。

  我们可以看到,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辨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面临日益复杂的环境。例如,落后文化往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往往借助现代传媒广为传播,封建落后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习俗杂糅在一起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健康向上文化的发展,如加强网络传播的引导,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挥网络文明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关于这一点,教材以“相关链接”的形式作了说明。

  探究活动五

  ●你能否结合“网络文化”的事例,根据上述观点,对当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方式进行辨析?

  提示: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在新的形势下辨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复杂性、艰巨性,教材设计了该探究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往往不断变换表现形式、通过各种现代手段迷惑人、欺骗人,例如,电脑算命、现代风水、网络中的色情文化等。引导学生辨析一两个这样的案例,经历一个辨析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其识别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分别收集网络文化方面的材料;分析在网络环境中,各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呈现方式的特点;讨论网络中的色情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抵制网络色情文化等腐朽文化影响的建议。

  第三目“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第六自然段。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总是在相互激荡、相互交织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积极、健康、科学、先进的文化总是与消极、落后、愚昧、腐朽的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一个社会,无论何时,总有先进与落后两种人、两种意见矛盾地存在着和斗争着。只有充分地发扬先进的东西去克服落后的东西,才能使社会前进。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也是在与各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对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性质大不相同,各种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教材以“相关链接”的形式介绍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主要想说明三点。其一,奏响主旋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二,通过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近年来,反映我国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大量涌现,质量不断提高;其三,主旋律文化产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原因。在传统的与现代的、外来的与本土的、进步的与落后的、先进的与腐朽的、积极的与颓废的等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以自身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先进性等特色占据主导地位,并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探究活动六

  ●你能否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对其中一点的理解?

  提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舞台上,主旋律始终响彻在各个文化领域。教材从文艺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辨析,加深理解。

  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落后文化,甚至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领域,健康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占领。这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阵地,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品位和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决不允许它们自由泛滥。同时要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通过完善政策、加强教育管理,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残存和滋生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就要求一方面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坚决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特别是腐朽文化的侵蚀。关于这些,教材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文艺的表现形式、题材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体会主旋律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教学提纲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新的特点

  (2)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3)社会文化生活需要正确引导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阳光下的阴影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经济社会的发展

  (2)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其影响的能力

  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及其危害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仍然存在的原因

  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社会文化生活中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2)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大众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

  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又是一个难点问题。第一,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第二,人们很容易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相混同。

  为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应该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既然如此,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不同的文化形式,只要人民群众需要,都应当得到发展;二是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恰当的反映。

  第二,准确把握教材中所说的大众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资源链接

  1.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一百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但是,各抗日根据地也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品。毛泽东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说:我们要求的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会后,毛泽东将两次讲话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服务的方向,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二为”方向

  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方针。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鉴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训,我们党决定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弊多”。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文艺“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从此,“二为”方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正式确立下来了。它高度概括了我国现阶段文艺的性质、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符合文艺本身的发展规律。在新时期,坚持“二为”方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之一。文化生活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人们以极大热情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4.“全盘西化”论

  “全盘西化”论是中国近代以来主张中国走欧洲资本主义道路,全盘西化的政治文化主张。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辛亥革命以后,胡适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开始表露出西化论的思想倾向。30年代初,在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胡适、陈序经等人全面提出了全盘西化论的主张,当时在广州、北京等地,以《广州国民日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为阵地,就全盘西化问题展开了讨论。“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样样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已经走上了西化的道路,不能不朝着西化的方向继续前进;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的结论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胡适也认为,“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同时认为中国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行全盘西化。全盘西化论尽管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5.“文化复古主义”

  “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危亡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有人提出中国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提出“中体西用”学说,主张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还有的人主张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这种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重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丢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并在各地建立“孔教会”,推行他们的文化复古主义主张。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旗手们的猛烈批判。

  6.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通电子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各种人类符号表意系统。网络文化具有两重意思或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在因特网传播中生成的文化。这是在因特网的媒介技术传输和人际双向交流中形成的符号表意系统及其成果。这种形态最能体现网络文化自身不同于其他媒介文化的特点,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种则是指借助因特网的媒介技术传输的文化,即在因特网上传输的现成文化。把制作好的现成新闻、教育、学术、商业、艺术等节目向网络上传送,使人们通过网络共享。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性。第一,虚拟化特性。即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往空间,人们可以虚拟的身份参与网络文化。第二,交互性。即人们在网络中可以进行即时交流,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比较及时快捷方便。第三,符号性。在网络文化中,一切都是通过符号来表意的,即便是每个上网的人,其身份和意义也是借助于网络传输的符号系统来确定的。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信息交流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文化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各种有意无意的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电脑病毒等广泛传播,对社会具有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反动、邪教、色情、暴力、恐怖信息等不同程度地泛滥等,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

  7.邪教

  邪教是一种假借宗教旗号,抄袭宗教某些内容,宣扬迷信邪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邪教是当今人类社会一大公害。秘密结社、崇拜教主、宣扬末世论、思想上控制教徒、聚敛财富、反抗社会、残害教徒身心是一切邪教的共同特点。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和法律尊严,必须依法严惩邪教犯罪。

  8.火爆异常的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基于不同的网络环境,能够实现网络上不同游戏玩家之间互动的一种电子游戏类型。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锻炼人的想象能力,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可以提供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满足人们的自尊心和心理需求,从而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等。但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而且,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等内容为主要成分,其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容易使玩家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别,引发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9.十部门联手打击,“虚拟警察”上岗

  为依法严厉打击传播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互联网上突出的治安问题,公安部、中央宣传部等十部门决定,从2007年4月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

  全国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协调小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投入全国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工作,依法清除网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依法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整顿和规范互联网管理秩序,广泛组织开展互联网法制和精神文明宣传,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开展针对网上有害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的群防群治工作,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

  6月底前,公安机关将在全国重点网站、论坛设立网上“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网上接收群众举报、求助,网下迅速处置,及时发现、制止网上有害信息传播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公开警示网上轻微违法和不良行为。

  10.校园文化中的“口袋书现象”

  所谓口袋书是指一种六十四开本或小三十六开本的新型袖珍类出版物,因其体积小、便于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所以俗称为“口袋书”。这种书一般分为合法和非法两种。非法的“口袋书”有纯文字型的,也有学生喜爱的漫画形式,大多是由不法书商假冒或伪造出版社名义出版,其特点是印制粗劣,一个系列往往包含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里面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恐怖等低级趣味的内容。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西安等地的1000名中小学生和120名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丰富多彩,多数看过“口袋书”。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是否看过“口袋书”时,67%的学生表示看过。当被问及身边的同学看“口袋书”的状况如何时,有43%的学生表示很普遍。而当被问及喜欢看“口袋书”的原因是什么的时候,37%的学生是因为口袋书的内容刺激好看;41%是因为体积小巧方便携带;46%的学生则是因为书里描写了一种自己感受不到的生活,很向往;另有27%的学生是因为同学看所以也跟着看。而针对老师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口袋书”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净化青少年读物市场迫在眉睫。当被问及学生读了“口袋书”后有哪些变化的时候,61%的老师认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36%的老师认为学生变得行为鲁莽、脾气暴躁;59%的老师表示学生中的“早恋”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而由此引发的早孕、人身伤害等问题也越来越多;48%的老师表示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针对这种情况,被调查的绝大多数老师希望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出版印刷销售非法“口袋书”的不法人员,从而有效地净化青少年读物市场。

  现实生活中,“口袋书”所造成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反映,孩子看的这种小开本卡通漫画,里面充满了暴力流血和男女接吻、拥抱的“刺激”画面,看了让成人都感到脸红。可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这叫“口袋书”,同学中现在非常流行看这种书,大家还互相交换,在学校附近的书摊上就能够租到或者买到。而对于非法“口袋本”图书的内容是否有损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制作和经营这些图书的违法分子毫不在意。

  11.封建迷信带来的特大火灾

  2003年3至4月间,浙江省海宁市人周某、卢某等经过商量以后准备在本市黄湾镇五丰村二十组原“寄界庙”旧址搭建草棚,从事“拜忏”迷信活动。几人将此事告知另一当事人陈某,得到了陈某的认可──陈答应草棚建成后由他来主持“拜忏”活动。周某等随即雇佣当地村民非法搭建了面积约六十平方米的草棚。2004年2月15日早晨,该草棚内聚集了附近前来“拜忏”的60余名老年妇女,陈某在草棚内主持“拜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草棚内点燃了多支蜡烛,并将点燃的香插在草棚南侧门外的铁桶内。当“拜忏”活动进行到下午14时许,门外燃烧未尽的纸元宝被风吹到草棚上,引起草棚燃烧并坍塌,造成39人被当场烧死、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12.消费时代的文化特点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依托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提升,文化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全球,我们进入了一个文化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一起繁荣发展的消费时代。文艺的生产方式在大生产的市场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文艺的自主创作跟从于文化的市场生产,文艺欣赏转化为文化消费,文艺的小众传播转变为文化的大众接受。于是,雅文化和俗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合流趋势,这突出表现在几个共同点上,即市场化、大众化、消费性、竞争性。

  雅而就俗的利益驱动

  雅俗共赏本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同时也是相当一部分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从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这样,雅与俗的创作对接、雅与俗的观众同席。在利益驱动下,雅俗合流成为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尽管这种现象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可能还相差甚远。

  传统的雅文艺坚持纯文学、纯艺术的观念,要求有严肃的主题,强调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席卷下,雅文艺的纯文学、纯艺术的观念相对淡化,甚至连其极端代表“先锋性”、“后现代”也先后萎缩,同时向“俗”的方向嬗变,把市场营销、观众读者接受放在突出地位,在保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因此“好看”、“耐看”、“过瘾”、“观赏性”、“娱乐性”成为雅文艺创作不可或缺的要求。于是,通俗化、“下里巴人”化的雅文艺应运而生。比如,一部分层次较高的学者开始面向广大受众,出现了易中天、于丹、刘心武;出现了历史文艺热、写实文艺热;出现了新类型的鸳鸯蝴蝶文艺、新鸳鸯蝴蝶派的文艺家,将新时代的言情与成长、家庭、家族、商战、警匪、反腐等结合起来;一部分文艺片生活化、土风化或者喜剧化,增强了不同国家、地方的风俗色彩;高雅艺术则汇集了较为人熟知易懂的作品,进社区、进校园,甚至下乡演出……这类雅文艺创作的技术含量较高,也容易为广大受众接受。

  俗而求雅的文化包装

  近些年来,我国从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热不断升温,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和定位,民族民间文艺受到重视,政府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对民族民间文艺进行整理、挖掘。通俗文艺登堂入室,获得大好发展时机,再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方面通俗文化以较为原生态的形式获得保护、传播和发展。在旅游热和文化市场不断发展的态势下,很多保存于民间的通俗文艺形式鲜亮登场,充分体现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另一方面通俗文化通过加工、改编、包装,或者“戏说”等方式,扩大其再生产能力。例如,将民间传说、神话人物、本地风俗等进行“故事新编”,注入时尚元素,增加时代感、观赏性和娱乐性。

  就新创作而言,通俗文艺作品也蔚为大观,题材上包罗万象,主要表现在:时尚感的新言情、历史题材的新演义或“戏说”、地方风俗文艺、现实热点文艺等,其创作手段突出表现在文化包装上:注重现代性、观赏性、娱乐性元素的嫁接、组合乃至大拼盘,在吸引受众方面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新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通俗文艺以其较为灵活善变的优势,借助影视、网络、动漫等蓬勃发展,利用虚拟技术,影视文艺追求大制作、大场面以及奇幻画面,动漫则追求逼真神似,营造绚丽意境,或者各类复杂多变的特殊效果。此外,一大批严肃文艺家涉身通俗文艺创作,或者是使作品通俗化,凭借实力强、层次高,使这类通俗作品登上大雅之堂。雅耶?俗耶?其中一些作品已难分雅俗。

  雅俗合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雅文艺降格以求,雅而不高。从整体来看,文以载道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在文艺作品中有所失落,严肃的文艺创作质量下滑或者提升不够;不少文艺作品过于迎合市场和观众,创作套路化,创新不够;一些作品标榜探索人性,热衷于人性的复杂性,艺术追求降低,品位不高,艺术价值含量参差不齐。

  俗文艺追求不高,文化提升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市场卖点,对受众口味只讲投其所好,而不计其他;产品类型化、模式化,虚假平庸、粗制滥造;更有甚者,抛开一些低俗、平俗的作品不论,不少庸俗、媚俗、恶俗的作品大行其道,欲望泛滥,色情化抬头。

  雅俗共赏、大雅大俗的力作欠缺,导致新时代文艺经典的匮乏。集内涵的深广、艺术的精深以及观赏的愉悦于一体,是很多文艺界有志之士的创作追求,但遗憾的是,如此创作质量和接受效果的作品在今天实属凤毛麟角。现在我们创作的作品可谓铺天盖地。然而,缺好书看、缺好戏看,不仅是知识分子常发的慨叹,也是普通受众的普遍感受。

  经济成为“萧何”,文化成为“韩信”。以偶像、美女为先锋,以镀金化、表面化为特征的文化经济盛行于世,经济成为“萧何”,文化成为“韩信”;恒久价值尺度丢失,快餐化文艺作品流行,造成短命的时髦货的批量生产;在功利的强有力的驱动下,复制、克隆技术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与生产,艺术生产力发达的同时,创新能力薄弱,艺术质量难以提升。

  综而观之,今天雅、俗文化的发展趋势不能简单以好坏论之,文化产业和市场对于创作也不能以推动与否简单判断;雅文艺既有高深、严肃的主旨,也有娱乐、消遣的功用,但需要淡化功利色彩,作到有雅有俗;俗文艺则需要通过文化提升,提高品位和境界;雅俗文艺需要取长补短,发挥市场机制的良好效应,争取广大受众,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肖南,《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

  13.网络社团,虚拟照进现实

  上海市虹桥路上有个不起眼的门脸,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2006年10月28日,共青团上海市委组建的服务中心亮相,5个多月来,中心直接联系的民间组织数量逐步增加,目前接近200家。中心采取枢纽式管理,对民间社团既合作服务又引导规范。至今,中心已举办了两届有100多个民间社团参与的“青年风尚节”,一批活跃的社团领袖也被吸纳进了青年联合会。

  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诞生,缘于网络社团在沪上的兴起与红火。

  近5年来,这样的“网络社团”在上海不断涌现。仅东方网玫瑰俱乐部平台上,就已建起八大类7000多个俱乐部,网上注册人数超过13万人。而“社区业主论坛”在上海已有5000多个,几乎每个新开的楼盘都有业主论坛,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网络社区的成员。

  “旅游、环保、公益,总有一个适合你”

  因为兴趣,网络聚起社团。

  民间社团的种类几乎覆盖了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网友告诉记者:“娱乐、体育、电玩、旅游、车迷、环保、公益……众多领域,总有一个适合你。”

  兴趣是各民间社团集聚的核心。有的因酷爱运动而聚,如轮滑俱乐部,滑板俱乐部,街头篮球俱乐部等;有的是因车而聚,比如帕奥俱乐部,都是拥有帕萨特、奥迪车的车友。就算没有特别的爱好,也能找到知音和伙伴。最有趣的是“小眼睛俱乐部”,只要自己觉得眼睛小,或喜欢小眼睛的人,也都可以参与和加入活动。

  许多民间社团还引导青年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在环保、慈善、维权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成立仅9个多月,发展会员就达300多名,每周分派会员到医院陪护和抚慰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人们;“爱心绿地俱乐部”,组织会员利用节假日为孤儿院的儿童聊天、喂饭;“微笑图书室”,主要为中西部地区的儿童捐赠图书。

  “注重公益、服务社会,搭建奉献平台”

  个人价值,在集体中体现。

  去年,上海的血库缺血,一个叫“中远社区网”的社区论坛上发出紧急献血的帖子。第二天,采血车就开进社区,居民排起长队参与献血。“中远社区网”由个人投资创办,每年2万多元,主要用来租用服务器。现有的俱乐部,基本都采用这样的模式,个人自发组建,自己投资。只是业余爱好,为的是实现自己职业之外的追求与梦想。

  能充分体现青年人的自我价值,这是民间社团火爆的又一个原因。这些社团的活动,大多主张民主、平等、协商、参与,制作广告、主持、组织、宣传……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务的。

  “捐献时间网”是一个志愿者与公益组织互动的平台,目前已有5000多名志愿者和70多个公益组织注册。“我想,注重公益、服务社会,搭建奉献平台,是我们吸引人的原因”,创办人说,“创办一年多,我们捐献时间4973小时,创造了200多万元的社会价值!”

  (谢卫群,《人民日报》2007年3月27日)

  14.“制网权”:一个作战新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网络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也使得破坏网络与保护网络的作战方式即网络战随之诞生。从广义说,网络战是敌对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运用网络技术为争夺信息优势而进行的斗争。从狭义说,网络战则是敌对双方在作战指挥、武器控制、战斗保障、后勤支援、军事训练、情报侦察、作战管理等方面运用网络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网络侦察、网络进攻、网络防御和网络支援行动。

  在20世纪末发生的科索沃战争中,网络战初露锋芒,引起关注。1999年3月29日,南联盟和俄罗斯的计算机高手成功地侵入美国白宫网站,使该网站当天无法工作。1999年4月4日,贝尔格莱德“黑客”使用“宏”病毒对北约部队的通信系统进行攻击,使其一度陷入瘫痪并导致指挥中断。此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带有作战信息的邮件服务器曾被“梅丽莎”病毒阻塞,美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也因“黑客”袭击而被迫中断3个多小时。

  为了扭转在网络战对抗中的被动局面,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国家安全第16号总统令”,要求美国国防部牵头,组织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等政府部门制定网络战战略。2005年3月,美国防部公布的《国防战略报告》明确将网络空间和陆、海、空、太空定义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国维持决定性优势的5大空间。2006年初,美国媒体正式披露了美国网络战的总体规划。

  (濮端华,《光明日报》2007年2月7日)
教学课例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以及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所带来的各种文化方面的问题;懂得什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文化生活两面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帮助学生自觉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难点: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以“问题式教学法”、“例证法”为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教师放映电影《红衣少女》片段。

  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安然是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名高中学生。她因为穿了一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而被同学们视为“另类”,并且在评选三好学生的过程中被提出质疑。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略。

  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第一个探究活动中的两则材料。

  教师提问:请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略。

  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大众传媒影响加大。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教师提问:“博客现象”已经成为大家的热门话题。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师提问:什么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呢?

  教师出示图片:电影《生死抉择》剧照、电视剧《蹉跎岁月》剧照、舞蹈《千手观音》剧照、话剧《万家灯火》剧照等。

  大众文化应当风格多样。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

  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无论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这种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每人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感受。

  五、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1.组织一次学生辩论会

  正方题目──流行音乐的现实意义大于古典音乐。

  反方题目──古典音乐的现实意义大于流行音乐。

  2.辩论规则与评价标准──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