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到长滩岛:解读中国电工行业发展大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34:42

首页 -> 电气资讯 -> 行业动态 -> 解读中国电工行业发展大势

解读中国电工行业发展大势


 

解读中国电工行业发展大势——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2007年4月2日至3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主题为“坚持创新之路,推进电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强做大电器工业”,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总结去年工作,研究和部署2007年的工作任务。



    中电联理事长赵希正、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陆燕荪、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长耿雷、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邢玉久、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启明等领导及中国·人民电器集团总裁郑元豹、德力西集团副总裁包秀杰等企业代表等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中电联理事长赵希正,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名誉会长陆燕荪,两位部长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对我国电工业行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展望。
    会上,公布了《2006年电工行业发展报告》,对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会后,《电气时代》从专业的视角,对《2006年电工行业发展报告》进行了解读。

    两位部长激扬电工行业大势
    赵希正:中国电力市场潜力仍在
    中电联理事长赵希正部长在会上提出,中国电力工业会适度发展,电工行业的潜在市场依旧诱人。



    赵部长在会上再次给与会的全国电工行业企业代表带来利好消息,根据国家有关政府及决策部门的提议,国家火电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以大带小,国家发改委也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关停小油机2000万千瓦,这又为我们空出一个大市场。
    同时,据赵部长透露,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起起落落过程,1996年供用电基本平衡,但在2003年,严重缺电,“电荒”袭击全国,电源建设随之井喷。2006年“电荒”得到缓解,持续走高的电源建设年增长率稳步回落,看似供大于求,但中国GDP每年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使我国电力建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据去年国家有关权威部门预测,2014年装机容量将达到8.4亿千瓦,但当时是按电力弹性系数为1来定的,根据当前发展趋势,2014年的8.4亿千瓦有些低,而早先估计的2020年的9.5亿千瓦也低了。赵部长指出,2020年的预测总装机容量15亿千瓦,这对中国的电工行业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大市场。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关停近8000万千瓦的小煤电及小油机。    二是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用电差距很大,日本人均用电2.3千瓦时,美国为3.4千瓦时,中国香港达到1.5千瓦时,而中国大陆还不足1千瓦时,所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电力及电气工业再次带来丰富的想像空间。
    陆燕荪:电气质量的核心是可靠性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名誉会长陆燕荪副部长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上再次对中国的电工行业企业提出忠告:中国的电气工业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核心是可靠性。



    电气产品的质量不好不一定是产品的可靠性不好,但电气产品的可靠性不好电气产品质量一定不好。与会代表还在琢磨这句话的内涵时,陆部长已从另外一个实例告诫大家,电气产品的可靠性重点在关键零部件上,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必须更新装备,大家必须把对“工艺出精品,精品出效益”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南京菲尼克斯是专业接插件生产商,M1-M3的螺钉自己生产,而且是精益生产,为什么,因为螺钉是他们产品的关键零部件,无丝毫外购”;“施耐德和德力西合资后的第一步是清理德力西产品的原有分供商,不合格去掉,而且只能供货施耐德和德力西,不能供给其他企业,为什么,你作为供货商必须符合我们的质量标准,这个标准是竞争核心”,陆部长用两个实例说明了电气工业产品机加工的重要性。同时陆部长也举例西门子的一个开关生产厂的机加工车间是西门子公司的骄傲,他们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解读《2006年电工行业发展报告》
    随着我国电力供应形势趋于缓解,近年来一直持续“升温”的电源建设已开始“降温”。2006年以来发电设备行业新接订单减少的情况已比较突出。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对发电设备行业25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截至3季度末,这25家企业累计预接下年度的订货量减少,有两家减少幅度超过了70%,减少幅度最大的达79.01%。在预接订单减少的企业中,哈尔滨、上海和东方“三大动力”均在其列,本刊记者在参加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时,采访了相关企业,其中武汉锅炉厂这几年的订单数量持续减少也让企业高层着实紧张,武锅预计今年总产值25亿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与2005年的30亿相比却已显出下降趋势。尽管发电设备行业2007年订单数量约9000万千瓦左右,但2008年以后的订单将会大幅度减少,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发电设备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需求的高峰已经过去。
    “在近几日中央电视台屡次曝光的违规电站建设项目中,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必须认真谨慎对待,及时了解、把握相关情况并采取合理措施,尽量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如是忠告发电企业。同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先生再一次像2004年接受《电气时代》杂志社记者采访时建议的那样,中国电气工业针对发展态势,要作好充分的心理和技术准备,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在近年来产销形势好的情况形成的生产、技术优势,继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档次,巩固在国内电气市场中的既有信誉和相应份额,为下一个市场旺需周期的到来蓄势;充分利用产销任务有所减少、企业交货压力有所减缓的时机狠抓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把产品的质量、企业的质量信誉提上去,把企业的发展目光投向核电、风电及其他新能源领域,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上下功夫,用新产品、新技术来推动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本刊记者采访新上任、年仅32岁的四川开关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奎时,他提出了川开的下一步发展战略将转向新能源,目前川开已成为向我国核电领域供货成套设备增长最快的企业,初步完成了业务转型。另一方面,发电设备企业则应把自己近年来已经形成的成熟产品、技术,特别是成套电力工程项目推向国外,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关注电工行业的合资并购和整合重组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邢玉久先生时,他认为电气行业的另一风潮值得关注,那就是涌起的合资并购和整合重组。
    首先,在这一强劲“风潮“中,外资通过合资、并购龙头企业进而控制我国相关产业的情况,最值得引起警惕。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及对中国企业进行合资、并购是必然的。对于既有资金又有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外商我们应当欢迎。外商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先生对全球低压电器巨头施耐德与德力西合资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这对于德力西本身业务的全球定位具有积极意义,另外,相对于正泰来说,必将再次刺激并促进它快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外资的进入,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企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外资通过合资或并购方式吞噬我国企业,利用我国企业的销售渠道营建他们自己的销售网络,推销他们自己的产品;外资通过技术垄断方式束缚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外资通过推行合资企业只能生产外方品牌产品的“洋品牌”策略,扼杀我国的民族品牌。但总的看来,近年来电气工业引进外资是成功的,因此,近年来外国对我国企业的合资、并购风潮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转变思想:关注输变配电
    随着近几年电力部门对过去“重发轻供”思想的转变,“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使城乡电网建设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输变配电设备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三-常”、“三-广”、“三-沪”、“贵-广”±500kV直流输变电工程以及西北750kV交流输变电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更为我国变压器、互感器、高压开关、绝缘子避雷器以及电线电缆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无论是从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应当与电源建设相匹配(但事实是滞后于电源建设一年左右)的技术角度分析,还是从目前国家对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看,2007年国家将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上有更多的投入。因此尽管前两年输变电设备的生产由于受主要原材料取向矽钢片供应商偏紧和涨价因素的影响,增长幅度不是很大,在速度上落后于电源建设,但2007年这一状况将会得到扭转,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变压器产量预计将达到90000万千伏安。同时,发电、电工器材以及电工专用设备等电工产品也将得到相应发展、产量适度增长。
    2007年电工行业可望实现20%左右的增长
    无论是从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应当与电源建设相匹配(但事实是滞后于电源建设一年左右)的技术角度分析,还是从目前国家对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看,2007年国家将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上有更多的投入。同时,从进出口贸易形势看,2007年电工行业的进出口贸易仍会保持25%以上的增长,但出口也多以三资企业为主,国内企业则绝大多数靠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获利能力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2007年电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将持续利好,这其中就包括电气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左右,新产品产值将同比增长25%左右,利润总额将同比增长20%-24%。
    电气专家解读自主创新
    有关专家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上进行大会交流时,重点就电气行业的自主创新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下,“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技术进步思路在新的时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鲜明特色,同时他认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工作,由于涉及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进步,也事关民族工业的振兴,应注意以下几点:
    政府要十分重视行业组织的作用,只有行业组织与行业里的企业真正行动起来,才会知道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让行业的专家包括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组织起来,进行梳理,明确我国在这些领域里自主创新的方向。政府进行支持,包括经费支持,政策支持,依托项目支持,才有可能使重大自主创新有的放矢。
    处理好政府支持与企业主体地位的关系,中国的企业总体上小而势单力薄,主体地位作用发挥受到制约,各种考核办法又使企业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如何创造一个大环境,使多个企业能够在科研与自主创新上联合起来,追求长远利益进行自主创新实在是再紧要不过的事情。
    在自主创新的总体舆论的导向下,要花大力气培养一种创新文化,由于缺乏民族总体的危机感,中国目前普遍重商重利而轻技术,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各方面的导向基本还是利大大干,利小不干,无利跳槽,因而凝聚潜心进行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团队真的还比较困难。人们都有感觉,看日本一个企业的技术队伍,三年不交往,对方还是这批工程师在工作,而日本与中国同行交往,三年后访华,同一个中国企业的工程师可能已是另外一批人员了。所以说队伍不稳定创新也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市场急需的技术和产品,还是要大胆进行引进,共享人类创造的财富,也是应该的,至于如何得到一些最核心的技术,要做艰苦的工作。跨国公司并不是单独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在利益驱动下,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基本也是如此,日立与东芝的燃汽轮机技术引进30年而至今不见起色,就是GE公司对日立、东芝封锁核心技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