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甲米机票: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50:33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阐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本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

  探究活动一:现象题图与罗列特点

  ●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提示:有关“由来”的说法可见“资源链接”。分享这些说法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其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以便从它们各自的历史渊源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提示:某种传统文化,无论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无论思想道德还是社会习俗,无论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无论语言文字还是制度体系等,都会呈现上述特点。所以,这种事例不难列举。学生可参照上述特点的描述,一一对照,说明上面题图所示的传统文化。比如,它们产生于什么时代,属于什么民族,在现实中有什么表现,各自存在于什么领域,等等。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

  第一自然段。从传统文化看文化具有继承性。一是要概述什么是传统文化,看似定义,但不是定义,不必作为定义要求和考评。这里,可结合“导入活动框”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概念。二是要从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形成中感悟文化的继承性。

  疑点解析。讲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应注意本目题所示,是“面面观”,不是“全面观”。所以,仅以习俗、建筑、文艺、思想为例,此其一。其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所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方方面面,它可以作为物质形态,如器物至今仍在使用,如文物供人观赏和研究,但它最重要的意义仍然表现为内在的精神价值。

  第二自然段。讲传统习俗的继承。一是概述什么是传统习俗,但不作定义要求。二是点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三是明确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探究活动二:情境图说

  ●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提示:可参见“资源链接”。提出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把今天的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识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今天的生活中延续,是因为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它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由此感受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这是思考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可以有多种思维触角。比如,有民族的、环境的影响,有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等具体因素。而从传统习俗的形成机制来看,那就是课文中所指出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推而广之,不难看到,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需要。

  第三自然段。以中国为例讲传统建筑,实际上就是讲民居文化的继承。一是说明了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二是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三是明确了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探究活动三:建筑图说

  ●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提示:菊儿胡同的图说,为学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参照。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学生都不难照此描述其传统建筑的特色,但要揭示其文化内涵,则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点拨。对此,可参见第三单元讲中国地域文化时所提供的说明及其“资源链接”。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因而,它具有较强的辨析意义,掌握好了,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很有益处。但是,就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而言,应该力求使学生在经历辨析的过程中超越辨析的具体结果。也就是说,这应该是属于以过程性目标为主的辨析,不必强求谁是谁非的明确结论,而要以强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为目的。

  第四自然段。以中国为例讲传统文艺的继承。通过确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绘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传统文艺至今仍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自然段。讲传统思想的继承。一是指出所谓传统思想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二是以中国为例,强调了传统思想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

  探究活动四:文物图说

  ●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深刻而生动地表达了我们面对中国传统思想应有的正确态度。从大的方面讲,结合课文,联系图说,至少可以从这样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着眼于中国传统思想内在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思想营养;二是着眼于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懂得如何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求真务实地采取有效的方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

  第六自然段。阐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所谓相对稳定性的解释,需要阐明两方面含义:一是它的不变性,二是它的应变性。

  第七自然段。阐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里可强调两个着眼点:一是从形成过程看,传统文化总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是从功能效用上看,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此,课文引述名篇佳句,用以印证中华传统文化是何等看重家人的亲情和祖国的统一。

  第八自然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内涵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内涵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九自然段。说明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三方面的论证可以展开。一要明白,谁也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能积极面对;二要确信,正确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三要肯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探究活动五:双边辨点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提示:就上述两种观点的论证而言,教材在各自进行的阐述中已经提供了。如赞成其中一种,只需进一步援引事例。但明确指出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存在偏颇,这才是我们预期展开辨析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说,还有第三种观点:面对传统文化,既不能绝对地说它是包袱,也不能绝对地说它是财富,而需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和作用。这就自然要做进一步说明:传统文化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包袱,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财富,如何使它不成为包袱而成为财富。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所阐述的道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思考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至于有关事例的引用,比如传统道德、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故事”,可来自各种媒体,也可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

  第十自然段。懂得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有两点要求:一是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必须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需要“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目“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探究活动一:陈述事例

  ●我们今天常常针对什么问题使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些问题,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个人的成长;既可涉及革命、建设、改革、和谐等重大问题,也可以涉及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具体问题。但这里需要把握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实事求是”这个词的用法,其主要目的不是专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而是对照这一源于古代词汇的本义,感悟对传统文化的改造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一自然段。着眼于文化发展的过程,阐述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讲文化传播必须与文化多样性相关联,那么讲文化继承则离不开文化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疑点解析。在解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时,有必要把握好两个词汇的使用,即所谓“旧文化”与“新文化”。在教材的概念体系中,这两个词汇被当做专用术语,一般是用于表达观念形态的文化范畴。比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是旧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文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是旧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文化。因此,教材在陈述文化发展的状态时,如果讲到旧文化的破除和灭亡、新文化的诞生和发展,那是指不同观念形态文化更替的过程;如果讲到“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则是指同一观念形态的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过程。

  探究活动二:双边辨点

  ●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请说出理由。

  提示:显然,讨论古代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很有发掘意义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这一主题,联系课文中有关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论述,就什么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真正含义展开探究。

  第二自然段。着眼于文化传承的要求,阐述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如果说文化传承包括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两个方面,那么文化传承的过程也就是文化选择的过程。只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第二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自然段。侧重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四自然段。说明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五自然段。专门讲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这里也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明确科技进步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推动文化发展;二是强调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此,可结合“相关链接”提供的材料加以说明。

  探究活动三:事例图说

  ●从超越时空局限的意义看,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和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引导学生查找国际上有哪些大的出版、传媒集团进入网络领域,探究它们这样做的原因。启发学生了解我国数字出版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最好结合某一项具体工程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感悟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第六自然段。专门讲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这里,没有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是援引中外著名思想运动的典型事例,以印证思想运动在催生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文化发展的观点。

  探究活动四:人物图说

  ●能否根据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见解?

  提示:围绕本课程的目标设置,要求学生重温并运用现有的历史知识,无疑是高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一种方式。这在全书多有所见,尤以此处更为突出。需要提醒的是,图说中尽管以引述的方式提供了各家的言论,但并不是要概括各家的观点。所谓“谈谈见解”的要求,并不是意在分清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而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显然,这正是对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第三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第七自然段。这里先要明确,教育也是作为内部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教材把它单列一目,旨在突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换言之,教育以其特定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成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课文在具体阐述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还专门强调了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探究活动五:流程题图

  ●在你看来,上述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具有哪些影响?

  提示:如果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这三幅题图依次排列,恰好可以当做对应这三个时代教育状况的缩影。如私塾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方式的缩影,如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和课本,实行家长式的管理和灌输式的教学,奉行师道尊严等;课堂教学作为近代工业社会教育方式的缩影,有不同的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具,有系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师生关系是比较平等的;网络学习作为现代信息社会教育方式的缩影,学习者通过互联网络,可以链接到最好的学校,听到最优秀的教师讲课;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需要,都可以学习;等等。至于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学生可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律。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阐述,使所有学生分享对教育功能的深入认识、对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比如,如何理解“传道、授业、解惑”,如何理解“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如何理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等,都是很有探究意味的。

  2.教学提纲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4)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传统思想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性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文化既是人们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又是新生一代进行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人类的繁殖过程是人类种族的传递、保存和延续的过程,那么,教育则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同时,教育对人类文化有活化作用,即将储存形态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的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这种转化,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其次,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就日益突出。人类文化发展的速度愈快,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愈频繁,内容愈广泛,一个文化体内的亚文化群体越多,社会对教育选择文化的要求越高。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的: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二是精心选择教师;三是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的同时,它同样也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得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其精华得以突出,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再次,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的途径很多,如移民、战争、贸易、旅游等,但教育是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文化体内的人们在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而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又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统的教育。通过教育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去其劣质,求其精华,因而最为有效。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一代,他们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文化模式。

  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相互吸收、融合和创造更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教学资源链接

  1.传统习俗

  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和培养起来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传统习俗也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习俗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传统习俗一旦形成,就成为“无文无声”的条规,指挥着人们按照约定俗成的规范行事,要想改变它是很不容易的。

  2.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北京传统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并由此而得名。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四合院内外宅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南房)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

  3.地方戏选介

  闽剧,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一般叫做“福青戏”,流行于福州市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闽剧自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综合平讲班等本省地方戏曲,并吸收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的表演艺术,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戏曲剧种,人们称为福州戏,解放后称为闽剧。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的。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闽剧的曲牌大部分是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逐渐增多。

  歌仔戏,又称“台湾歌仔戏”,是唯一形成于台湾本土的民间戏曲,是最具台湾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它的原型是“锦歌”。锦歌是一种由一男一女对唱的民间说唱、清唱曲艺。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倍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此外,它还吸收了台湾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部分戏曲音乐作为补充。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基本上取法于京剧。

  梨园戏,孕育于福建泉州,流布于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带,并远至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裔居住的闽南方言地域,被誉为“古南戏遗响”。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梨园戏分为小梨园戏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其音乐唱腔属于南曲系统,伴奏以箫弦为主,一字多腔,语言用泉州方言。曲牌体式有套曲、集曲、过曲、慢、引、近、小令和唐宋大曲的衮等。梨园戏的曲牌来源于唐宋大曲和法曲、民间音乐、弋阳腔、青阳腔、昆腔等。各派的唱腔风格也各有特点,上路老戏比较古朴劲健,下南老戏比较明快粗犷,小梨园则比较委婉纤细,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剧种类之一。关于木偶戏的起源,有人认为源于古代的“傩仪”,也有人认为源于古代明器“俑”。木偶戏具有地域特点与风格。著名的有福建木偶、浙江泰顺木偶、广东木偶、四川木偶、湖南木偶等。木偶的操纵手法大致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为主,操纵人根据唱腔和道白,充分发挥木偶轻便灵活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丰富多彩的剧目。

  4.春联史话

  春联历史悠久。传说,古时候东海上有一座大山,是所有鬼魂聚居的地方。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枝覆盖了三千里地面,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雄鸡,每天黎明高叫一声,天下雄鸡都跟着啼鸣,这时夜游的鬼魂必须返回。桃树东北方有一根弯曲成门形的树枝,是鬼魂出入必经之地。门两侧有神荼、郁垒两位天神守护,一个提着绳索,一个牵着猛虎。如果鬼魂出去危害人类,二神就把它捆绑上,让老虎吃掉,天下鬼怪都害怕它们,也害怕桃树。从周代起,人们就把神荼、郁垒的像刻在桃木板上,分挂门两边,镇鬼避邪。汉代这种做法更为普遍。唐初,李世民当皇帝后常作噩梦,大将秦琼(秦叔宝)和敬德(尉迟恭)自愿把守寝宫之门,从此鬼魂消失。太宗睡了几夜安稳觉,觉得长期让两位大将守门不妥,就令人画出二位的像贴在门两边,果然有效。上行下效,民间渐兴此风,门神变成了秦琼、敬德。五代时人们开始用联语代替画像,后蜀君主孟昶于公元964年在寝宫门上题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正式记载中较早的一副春联。宋代,贴春联的风气在上层社会已经流行,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作证明。诗中用“桃”、“符”代指春联,显得古雅。朱元璋在金陵建立大明王朝后,下令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张贴春联,他还便装出行,沿街观赏评判春联,可能也有督促检查的意思。到清代,编写春联已成时尚,小孩子上私塾,要设“课对”,专门训练写对联。人们编写对联,就像唐朝人作律诗一样时兴。过年贴春联的风俗,延续一千多年而不衰。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第四,避免“合掌”。上下联说的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

  (《光明日报》2007年2月16日)

  5.端午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阳、端五、蒲节。时在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从后世端午习俗的内容看,端午节可能起源于“恶日”所行巫术,后来,附会上纪念屈原的内容。端午时悬挂菖蒲、艾草,插柳,戴香包,抹雄黄酒,其意都是为了避邪驱恶。民间还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也可能与端午节祛邪除祟的观念有关。

  6.元宵节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时在夏历正月十五日。是日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称元宵或元夜。此俗成于东汉,至唐演变为元宵节。上元原为道教上元天官诞辰,举行庆典并出现观灯习俗。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北宋延至五至六夜,明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唐元宵夜出现杂耍技艺,宋时有猜灯谜,明代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观灯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元宵节在饮食上的特征是吃元宵,又称汤团,含有团团圆圆之意。在许多地区,春节活动一般延续到元宵节为止。

  7.中秋节

  以家人团聚赏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型,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宋代中秋节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从时序上看,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是日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傣、苗、白、哈尼、纳西、蒙古、瑶、布依等少数民族中亦甚流行。

  8.泼水节

  中国傣族的新年节日。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天或四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以图除疾消灾,后演为以泼水为戏的节日。相传,古有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侬香,得知了杀死火魔的秘密,即拔下它的头发把它勒死。魔头成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成泼水节。一说此俗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徒每年此时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恶;年迈者不能下河,子女便为其泼水洗罪。后传入中国傣族地区。今泼水节增加了文艺会演、体育比赛和贸易等新内容。

  9.那达慕大会

  中国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亦作“鄂博”)。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旨在通过祭敖包祈求吉祥多福、人畜兴旺,同时也举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后来演变为那达慕大会,成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每年多在夏秋季举行。主要的体育活动有摔跤、赛马、射箭和拔河,还有歌舞、说唱等节目。此俗沿习至今,规模日益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现代那达慕增加了蒙古象棋、套马、驯马、乘马接力、乘马斩劈、刺杀、武术、中国式摔跤及田径、球类等项目。举行那达慕时,还结合举办物资交流会及各种文艺活动,深受牧民欢迎。

  10.藏历新年

  中国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洛萨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根据藏历确定,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汉族春节前后。藏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天文历法,正式使用藏历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时值夏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60年为一个“绕回”。从藏历12月初开始,家家户户用酥油和面粉做糕点,酿青稞酒。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育成青苗,年初一摆在佛龛茶几之上。备有一个叫做竹素切玛的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上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和羊头,表示一年的收成,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农牧业丰收。厨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八吉祥徽,大门上画吉祥符号。除夕全家按辈序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抓一把斗内的食物,向天撒去,表示祭神,然后再抓一把放进嘴里。长辈向晚辈祝福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贺。仪式后,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熟人参果,敬青稞酒。初一闭门欢聚,初二后外出互相拜年,持续3至5天。

  11.《大同书》

  “大同”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篇,表示“天下为公”。康有为《大同书》以“至公”为要旨,故取此名。《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致是:在大同社会里,去掉了国界,军队和监狱都不存在了,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灭了级界,没有等级之分,也无种族之别,男女各自独立,“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家也毁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农、工、商皆归于公,人人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文教事业发达,人人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优良。总之,这种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大同书》坚决反对社会的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认为大同社会只能靠人们(主要是统治者和富人)扩充仁爱精神,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道路来实现。《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从形式上看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就内容实质来说,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诸原则,去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封建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性质。

  1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虽然称之为“馆”,但并不是图书馆实体:它对应于各种公共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现实社会活动,表现为种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它借鉴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使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每个拥有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联网,登录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既是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又是面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文化、终身教育、大众媒介、商业咨询、电子政务等一切社会组织的公众信息传播。

  13.灸法的起源

  灸法可能是在热熨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据推测,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防兽时,有时被迸出的火星烧灼烫伤皮肤,但同时这种局部的烧灼也可以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这种情形反复多次出现,使人们受到启发,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干枯的植物茎叶作燃料,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14.针刺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们偶尔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类似情形多次重复出现后,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除了用来刺入身体以治病外,砭石在当时还常被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15.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主要有《玉堂春》、《群英会》、《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教学课例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明确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知道科技进步和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步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教学手段:电子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传统文化的继承

  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大同”思想等材料。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本课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请同学们看图片(中秋节),请一位同学介绍中秋节的由来。

  学生讨论: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

  教师归纳: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请同学们看图片(四合院),请一位同学介绍四合院的特点。

  学生讨论: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特色?

  教师归纳: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居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形成和谐气氛。

  请学生看京剧表演,请一位学生介绍京剧的由来和特点。

  学生讨论: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请同学们看图片(孙中山手书“大同书”),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大同”思想。

  学生讨论: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归纳:毛泽东所说的这句话表明,对于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

  以上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学生思考: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学生看图片(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说说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教师归纳:中国的传统美德──诚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等等。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等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我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生思考:“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的“和”、“合”思想是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和谐社会”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4)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的观点一和观点二。

  可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提示。

  学生回答:你个人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孝”文化?

  教师归纳:“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重要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又被逐渐推广到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课堂小结】

  五、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举办一期板报──“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

  要求:

  1.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收集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方面的材料。

  2.每个小组的成员要进行分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版面设计、板报制作,同学们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彼此团结协作。每个小组制作的板报要主题突出,图文并茂。

  3.由评审小组从多个方面进行评比。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