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阿联酋馆: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2:13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分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理解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讲述文化传播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包括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三部分内容。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目“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描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探究活动一:剪影题图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三组剪影镜头,呈现了三类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每类图组又呈现了三幅不同形式或风格特点的图景。这一呈现格局本身就对如何观察、把握文化多样性暗示了一种视角。但我们对思维的引领还不能止步于此,还要继续发掘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全部九幅图景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的辨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归结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概念。至于举例说明,可以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如学生能自行提供,当然更好。

  第一自然段。提出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教材仅以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为例。

  第二自然段。讲述民族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价值,有三个论点。从形成来看,它形成于本民族多种文化因素综合的历史积淀;从作用来看,它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方式;从功能来看,它充当着充分领略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

  探究活动二:情境图说

  ●从以上两个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

  提示:春节和圣诞节,是中西方的两个标志性民族节日。但事实上,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圣诞节也不仅仅是某个西方国家的民族节日。而且,同样是过春节或圣诞节,各地习俗也会有所差异。这都是我们在开展教学中需要把握的。所以,所谓比较不同,宜采取“大而化之”的方式,不必刻意表现细节,此其一;其二,建议仅就教材所提供的那些最典型的表现,围绕不同韵味的感受展开探讨或说明,从中感悟文化认同与文化理解的意义;其三,应该说,在教师引导下,力求结合这些具体感受,针对课文的有关论点作出理性的说明,这是运用本活动框的“讲点”。

  ●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

  提示:提出这个问题不仅是出于拓展性教学的目的,更是意在兼顾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需要。如新疆地区的、西藏地区的、内蒙古地区的、云南地区的等。至于思维活动的引导,可大体参照上一个问题的思路。

  第三自然段。讲述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这里,有三个要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遗产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世界文化来说,无论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演进,还是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此外,对于被确定为世界遗产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可参照“相关链接”提供的说明,但不必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来要求。

  探究活动三:情境图说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提示:应该说,对所谓“什么样的文化特色”这个问题,可不必预设任何特定要求或标准,大体遵循民族的、时代的、历史的线索展开思维活动就可以了。通过这一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的重温或拓展与民族文化的感受联系起来,这才是我们预期的目的。在操作中,运用图说1和图说3,可启发学生基于历史教学的基础,对其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韵味,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用图说2,则可以从文化探源的角度,引导学生体验远古文化的神秘情趣和探究历史文化奥秘的意义。

  ●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提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也可与上一个问题结合起来,遵循共同的思路一并操作。

  第二目“透视文化多样性”──阐释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第四自然段。其实,有关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我们在第一课第一目题就已经触及了,那是讲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本目才专门讲文化多样性的界定。教材所说的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疑点解析。

  有关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这两个概念,需要把握这样几点:一是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二是多元文化,特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多样性,如民族的、区域的、社会的等;三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既意味着民族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差异,又呈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探究活动四:列举现象

  ●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

  提示:对这个问题,应结合课文的论述来思考。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样是民歌,我们观察其差异,不仅着眼于具体内容、形式,更要着眼于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点的观念形态的深层差异。感受这一点,正是运用本活动框的主要意义。

  ●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提示:这个问题,可视为上面问题的佐证,是从器物(或物质)文化的多样性感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里,还有一层涵义可以延伸,那就是对教材前言中所列举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作出解释。按照本课程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从根本上讲,文化差异源于物质生活,也会直接表现为物质载体,但我们感受文化差异,说明文化多样性却主要是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差异,归结为精神生活的差异。

  第五自然段。作为教学目标,有三个基本点。一是肯定世界文化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二是强调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三是得出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的结论。简言之,着眼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教材表达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目“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对文化多样性的正确观点。

  第六自然段。讲述在当代国际社会我们面对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其基本要求是: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第七自然段。讲述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这里有三个论点。一是肯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文化价值;二是强调民族文化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三是明确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题中之义。

  探究活动五:作品题图

  ●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提示:此题意在启发学生感悟民族文化的价值。具体解释,可参见本课“资源链接”。学生能讲多少讲多少,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或修正。应该注意的是,要围绕“文化印记”的要求讲,而不要偏离主题。

  ●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提示: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真正意义。可引用我们对世界公认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结合课文有关论述,说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提示: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第八自然段。讲述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又一个原因,即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对此,教材先是明确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观点。随后引用曾经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各著名古代民族文化的成就,来加以证实。最后点明: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活动六:事例图说

  ●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有人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提示:有关这个形象的具体解释,可参见本课“资源链接”。对于由此而引发的这个问题,如同意这种看法,可能列举的理由大体不外乎两点。一是这些古老文化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无益于当代人的生活;二是这些古老文化的消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无害于当代人的发展。但大多数同学可能会反对这种看法,也会或多或少地提出自己的具体理由,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把正确看法加以归纳。但重要的依然是引导学生着眼于精神文化的价值判断展开讨论,显然,这也是能够统一认识的现实基础。

  ●你认为,我国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提示:显然,这又是一种体验探究过程的问题设计。如某些地方剧种,某些原生态表演艺术,具体材料可参见“资源链接”。探究这个问题,可不限于知道什么,而应注重阐明为什么申报的理由,这对于学生进一步感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更有意义。

  第九自然段。讲述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基本态度是: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疑点解析。其一,讲尊重文化多样性,强调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主要是针对所谓“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欺凌、排斥而言。这一要求,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要求、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与进行文化选择的要求并不抵触,是处于不同话语系统的不同要求。其二,有三个概念可以澄清一下。一是文化“交流”,一是文化“融合”,一是文化“交融”。一般而言,我们用“交流”一词,更侧重于描述行为、说明过程;用“融合”一词,更侧重于描述状态、说明结果;如果采用“交融”一词,那就是既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状态,也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一目“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文化是怎样传播的。

  探究活动一:情境图说

  ●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提示:要说共同特点,可以这样看:它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现象。显然,这种现象生活中到处都有。所以,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采取解析生活经验的方式,为下面讲解文化传播的概念提供了铺垫。

  ●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提示:如果说上一问题意在通过寻找共同点,感悟文化传播的概念,那么这一问题的设计就是通过归纳不同点,认识文化传播的不同方式。这也为下面讲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经,搭建了基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台阶。

  第一自然段。讲述文化传播的概念。一是要清楚,这里讲的文化传播不是那种专业化的文化传播,没有固定的模式;二是要懂得,这里讲的文化传播不是那种广义上的文化传播,而是当作共时性的空间概念来使用,一般是反映横向交流的过程。

  疑点解析。课文中列举了商贸活动、人口迁移、教育等三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同样需要先行说明:一是不能误认为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全部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不能误以为所有文化传播都采取和平的方式和途径,文化冲突与碰撞、战争与征服的过程,也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只不过为降低教学难度,课文中没有提供例证和说明。

  第二自然段。讲述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一是直接解释,表达了商贸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意义;二是通过举例,反映了商贸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

  探究活动二:作品图说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提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显然,这是对上文有关商贸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进一步思考,意在补充说明这种古老的方式和途径在今天仍然存在,依然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功能。如果联系上一单元有关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的论述,商贸活动内在的文化传播的意义,就更不能忽视了。

  第三自然段。讲述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这里需要把握的是:课文虽然强调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意义,但并不排除经常性的、一般的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探究活动三:列举史实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请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提示:可参见“资源链接”。显然,这也是呼应上文对人口迁徙在文化传播中作用的进一步思考。基于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思考这个问题并不困难。而且,这里列举的史实在中国历史中固然是非常典型的,但并不意味着排除引入更多的、更生活化的事例。如“山西洪洞大槐树”等,都可采用,以使教学更加活跃。

  第四自然段。讲述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相对于前两种方式和途径,教育是一种更为自觉、更为直接的方式。由于后面讲“文化继承”还要专门讲教育专题,这里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点明这一特点就可以了。

  第五自然段。这是对文化传播的概念及其方式和途径的概括,即“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第二目“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时代特点。

  第六自然段。讲述文化传媒的概念。一是说明什么是传播媒介,即传媒。二是概述传媒演进的过程,即文化传播手段演进的过程。它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可结合下面“相关链接”予以具体说明。

  第七自然段。讲述大众传媒的概念。先是说明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一种传媒替代另一传媒的过程,而是传媒的种类不断丰富的过程;然后点明所谓“大众传媒”的特定涵义:一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一是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探究活动四:列举看法

  ●你能用哪些方式搜集资料?比一比它们各自的特点。

  提示:可参照教材中列举的方式,也可补充其他方式。可参照教材提供的看法,也可发表自己的不同的看法。重要的是比较,通过比较特点启动这一思维活动,意在推动学生感悟现代传媒的丰富、便捷和高效,并进一步感悟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八自然段。讲述现代大众传媒的概念和作用。可归纳出三个要点:一是现代传媒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特点;二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大众传媒的优点;三是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三目“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在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

  第九自然段。概述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现。课文通过重温重要史实,勾画了古代中华文化传播的表现;同时,也点明了外域文化的传入对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

  探究活动五:史实图说

  ●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还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提示:两幅图说(画面一虚一实),与课文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讲述有关史实的参照,比如,马可·波罗等。这里,需要注意把握的是,不宜引用同属中国版图内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的事例。这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中外文化交流不是同一个概念。

  第十自然段。讲述在当代社会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可结合“相关链接”中的事例,阐述“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该说,这是本框题进行思想教育的落脚点。

  2.教学提纲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文化遗产: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

  (2)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2)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文化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现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第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具有巨大的影响。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三,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共同遗产。失去了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的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人类的文化必将停滞下来,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最终走向灭亡。

四、教学资源链接

  1.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起居、实物、手工制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社会性。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存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这个传播的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二是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有指向性的活动。三是创造性。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类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处处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文化的创新。四是互动性。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五是永恒性。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长存的人类活动。

  3.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两旁对称地分布着许多宏伟华丽的殿宇。这些宫殿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三大殿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整个建筑庄严、壮丽、雄伟,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坤宁宫北面是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4.泰姬陵

  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建成的。陵区南北长580米,宽305米,中间是一个美丽的正方形花园。花园中间是一个大理石水池,水池尽头是陵墓。清澄的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陵墓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在清澈的水池中形成无比圣洁的倒影。陵墓的平台是红砂石,与白色大理石陵墓形成鲜明的色调对比。陵墓中央覆盖着一个直径达17米的穹窿,高耸而又饱满,以天空为背景,构成壮美净洁的轮廓。陵墓四角各有一座高达41米的尖塔。陵墓两侧的配套建筑为清真寺,式样完全相同。墓穴为地下穹形宫殿,白色大理石墙上镶嵌着宝石。

  5.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蒙古族

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那达慕、马奶节等

瑶族

盘王节、达努节、“耍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

朝鲜族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佤族

春节、插种节、新米节

傣族

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柯尔克孜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东乡族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

布朗族

厚南节

鄂温克族

农历新年

怒族

春节(怒语称“吉佳姆”),仙女节(又称鲜花节)

苗族

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白族

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

回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畲族

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满族

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土族

春节、端阳节,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黎族

春节、三月三

锡伯族

春节、端午节、抹黑节和西迁节

纳西族

火把节、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德昂族

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撒拉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彝族

彝族年、跳公节、插花节

乌孜别克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土家族

赶年节、土牛毛大王节

 

独龙族

“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

达斡尔族

春节、中秋节

藏族

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

保安族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侗族

春节、花炮节

阿昌族

耍白象

傈僳族

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

珞巴族

昂德林节

毛南族

春节、端午节、南瓜节、重阳节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

俄罗斯族

圣诞节

哈尼族

扎勒特、好收

鄂伦春族

农历新年

水族

端节

维吾尔族

肉孜节、库尔班节、诺鲁孜节

拉祜族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仫佬族

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

布依族

查白歌节、大年辰、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普米族

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

哈萨克族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

京族

唱哈节

羌族

羌历新年、祭山大典

塔吉克族

巴罗提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景颇族

目脑(目瑙)纵歌

基诺族

“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

裕固族

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

赫哲族

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高山族

播种祭、“阿立”祖祭、丰年祭、竹竿祭、猴祭与大猎祭等

门巴族

藏历元旦、旺果节

 

 

 

  6.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国家公园和努比亚遗址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千米,始建于南宋末年。丽江古城依托三山而建,古城瓦屋,鳞次栉比,玉泉河水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洗衣,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在丽江古城,不论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楹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着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

  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东部的一座火山岛。沿海竖立着近千尊用凝灰岩雕刻成的巨型半身石像,并有大量未完工的石像和竖立石像的石台,以及刻有象形文字的木板,当地语称“拉帕努伊岛”,意即“石像的故乡”。1888年起归属智利,智利政府将岛建成国家公园,命名为“拉帕努伊”。复活节岛赖以成名的是那些神秘的巨大雕像,大约建造于8世纪到18世纪,它们多半成组地矗立在石砌平台上,面向大海。雕像以坚固的火山凝灰岩为材料,取自岛东部拉诺拉拉库火山口斜坡上的石场,而头冠的材料则为红色凝灰岩,取自岛西端距拉诺拉拉库11.2公里处的一个采石场。复活节岛用石头的永恒记述了一个民族非凡的创造力,用神秘的石像和刻在木板上的符号,以及无数刻在岩石上的图案,留给后人无法猜透的神秘的过去。

  努比亚古代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体现了数千年前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这一宗教建筑艺术伴随着地中海盆地和尼罗河河谷各种文明的相继兴起而蓬勃发展。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建筑是阿布辛拜勒两座寺庙,是古埃及十九世王朝著名法老拉姆西斯二世于公元前8世纪建造。大庙坐西朝东,依山开凿,正面高31米,门前有4尊法老坐像,高20米,气势雄伟。60米进深的庙内石梁柱厅和神像壁画,栩栩如生。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然后照在太阳神雕像上。王后寺庙规模稍小,又称小阿布辛拜勒庙。

  7.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元末明初,战乱频繁,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赴各地,开疆拓土,历时50年,迁民18次,人数达百万之众,遍布京、冀、豫、鲁、苏、鄂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数百年来,无数海内外古槐后裔纷纷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为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1991年至2006年,洪洞县已连续举办了16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8.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当我们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会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类的决不仅仅是盛大的体育比赛与优异的运动成绩,也不仅仅是某些城市在物质层面的高速发展,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对世界和平等更高层次理想的关注与实践。正是这些极为丰富、深刻的人文价值,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的人文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首先是从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入手的,这也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在奥林匹克圣火下,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为了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个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因此,通过竞技运动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核心内涵所在。

  在实践中,如何真正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的人文价值,一直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对历史、现实的准确分析与把握,选择了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和对生活方式的改进,作为其个人层面人文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面对不断变换的社会现实,奥林匹克运动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将自己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关注,通过竞技运动和改善生活方式等实践活动加以实现,从而使这一运动在个人层面上体现出深刻的人文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集中体现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运动的竞争必须是公平的竞争,所有的竞争都有严格的制度,所有参赛者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项竞赛都有细致而严格的评判标准,场地、器材都有统一的要求,从而使参赛各方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技术、战术、体能、智慧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这些方面均体现了人人拥有平等权利的人文价值,它蕴含着公正、平等、正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理想。

  奥林匹克堪称一切竞争的典范,它使人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新闻媒介的传播,用公平、平等、自由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迎接社会生活的改革和变迁,它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这是一个平等得使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通俗得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模式。

  奥林匹克运动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与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相匹配的,能够实现其社会层面人文价值的途径。奥林匹克是一种公开的竞争,比赛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并且有科学仪器和方法加以检测、监督。奥林匹克是一种公平的竞争,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都要接受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的约束。这套规则包括《奥林匹克宪章》、竞技项目规则、竞赛规程、裁判法和其他有关文件,它们都具有法律的效力,是裁决比赛结果、仲裁纠纷事端、评价社会功利的基本根据。

  奥林匹克运动国际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并不仅仅限于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它还对人类总体社会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进行着更积极的思考。在国际社会层面,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具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从而为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具有国际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是因为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人们便可以自由地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不分肤色、种族、贫富、宗教信仰,在统一的规则下,参加紧张激烈而又公正友好的竞争,有利于各国人民的交流与沟通。

  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国际社会层面人文价值的主要途径是举办奥运会,通过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这一形式,使全世界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运动员荟萃一堂,相互交流,增进友谊,进而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建立国际间的友善关系,发展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文化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崇高的目标和其实现目标的手段,使它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人文价值。这种人文价值体现在个体、社会和国际社会三个层面上,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呈现出与自然和谐、与政治互通、与经济互动、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态势,从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葆丽,《光明日报》2007年2月9日)

  9.奥运会会徽选介

  1960年意大利罗马第十七届奥运会会徽

  罗马奥运会会徽采用了罗马城徽的标志,标志上是一只母狼在哺乳两个婴儿的奇特图案。其中一个婴儿是传说中的罗马城第一任国王罗慕路。会徽居中的字母是拉丁文“1960”的意思,可见罗马城徽是古罗马历史文化的高度浓缩。罗马奥运会会场分布在古罗马遗址、耸立着古代奥运会雕像的运动场和君士坦丁拱门等处,所有这一切,使人沉浸在对古罗马文明的缅怀之中。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会徽

  悉尼奥运会的会徽──“新世纪运动员”,是一个运动员正奔向新世纪的形象。由上至下不难看出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曲线被用来表示火炬,而太阳、岩石及土著的回旋标的图形则被用来塑造运动员的头、手及腹部。整个会徽的色彩语言极具象征意义:蓝色的海港、黄色的太阳和沙滩以及红色的内陆土地,突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独特性。绿色和环保是澳大利亚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

  2004年希腊雅典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会徽

  希腊雅典选择用象征和平与友谊的橄榄枝来表达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至高无上的理解和尊重。2004年雅典奥运会会徽是“橄榄枝回归爱琴海”,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橄榄枝是和平与荣耀的象征。蓝色和白色和谐统一,围成圆形的白色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雅典对全世界的包容。

  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从整体构思上是一枚印章。印章与书法的组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传递着一种不可动摇的承诺与诚信。主体图案基准颜色为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中国文化喜庆、热烈与祥和的气氛。将“京”字变成刚柔相济奔跑舞动的人形,形象友善,蕴涵丰富的中华文化,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会徽以毛笔撰写的“Beijing”、阿拉伯数字2008与奥运五环连在一起,展现了奥林匹克和平、和谐、和爱、和美的新境界。

  10.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

  最主要的一条即西汉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印度),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这条“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为了联合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张骞开拓的。此后,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

  与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和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期,西南各族人民出于交换产品、相互往返的需要,开辟了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的商道。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西南丝绸之路”使用骡子作为运输工具,将蜚声世界的蜀锦和云南丝绸运至印度,又转运至欧洲。

  11.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已近30万户,人口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而以淮阴、扬州、南京、镇江、常州一线为最多。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第二次人口大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签订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两宋时期,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

  12.《大唐西域记》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石缑氏镇附近)人,隋朝末年出家为僧,专力研究佛教经典,成为有名的高僧。为统一佛教教义,平息派别之争,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玄奘从唐朝都城长安出发到佛教圣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玄奘西行,历时19年,历程5万余里,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旅行。玄奘回到长安后撰写的反映他在西域各国所见所闻的专书《大唐西域记》,长达12卷,是现存古籍中反映周边列国社会状况篇幅最长的一部书,其记述之详细、材料之丰富,都是空前的。

  《大唐西域记》追记了玄奘所见所闻的138个城邦、地区和国家的情况。所记范围十分广阔,从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及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达今中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至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

  《大唐西域记》所记的内容涉及山川地形、城邑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公元7世纪中亚、南亚等国的地理气候、社会风俗、文化、宗教、经济、物产等各种情况,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载。《大唐西域记》在宗教方面记述尤详,玄奘对于佛教的记述和描写,为研究7世纪中亚、南亚佛教教义和流派等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公约

  2005年10月2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旨在通过弘扬民族传统和语言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这项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包括35项条款,被不少国家认为是可以对抗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堡垒。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
教学课例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明确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认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明确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能力目标: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华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难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主。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收集有关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的相关资料,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课堂上出示以下三组图片:

  图片1: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击剑、跆拳道、武术

  图片2:世界不同的建筑艺术──故宫、泰姬陵、巴特农神庙

  图片3:世界不同的语言文字──中文、英文、俄文

  每出示一组图片时,请学生结合所找材料作介绍。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出示准备的资料。

  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教师归纳: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课堂活动──问卷调查。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现在与过去过节的习俗是否一样?你喜欢哪些西方节日?

  学生思考:从中西方不同的节日中能感受到民族文化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归纳: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人们最重视的是春节。

  西方节日也有很多,如圣诞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最有名的是圣诞节。

  教师出示资料卡:春节的由来、圣诞节的由来。

  学生思考:你知道我国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教师归纳: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丽江古城、智利复活节岛国家公园巨大的半身石雕人像、埃及的努比亚遗址。

  学生思考:说出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特色?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师归纳: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透视文化多样性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

  学生思考:请以饮食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归纳: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

  (2)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和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正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才使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来。

  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学生思考:比较27届、28届、29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从文化的眼光看,奥运会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教师归纳:奥运会会徽是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徽记。会徽的图样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体现了东道国和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特征,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从文化角度看,奥运会能够从希腊走向世界,最主要的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存在,即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多彩文明和生活方式,使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实现各民族文明共同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思考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一: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法律和天文学上有突出成就。比如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其顺序是:星期日(太阳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

  教师归纳:尊重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放映录像:《中国皮影戏》片段。

  学生思考:①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有人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②你认为,我国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教师归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而言的。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

  (3)承认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国际文化事务中,不论国家强弱、贫富,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各国文化应当本着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睦共处的精神,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文化。

  只有文化平等,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文化多样,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绚丽迷人,才能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小结】

  五、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收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并作对比,从民族节日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进而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要求:

  1.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方面的材料,填写下表。

  

节日名称

时间

由来

习俗

 

 

 

 

 

 

 

 

 

 

 

 

 

 

 

 

 

 

 

 

 

 

 

 

 

  2.结合上面表格,讨论比较:

  (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西方的节日。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