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腾飞实业有限公司: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第一节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45:58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状况。

  (2)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学生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状况的数据调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比较的能力、实践参与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作为全书的开篇,提出了解文化概念和感受文化力量的要求。

  第一框体味文化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描述文化现象。

  探究活动一:情境题图

  ●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

  提示:比如,音乐、戏剧、舞蹈等。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已经在思考文化的表现形式了。

  ●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

  提示:比如,到剧院、影院,或在家看电视、光盘等。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已经在思考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了。

  ●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提示:无论赞同或不赞同(多数会不赞同),自然要引出其他文化现象。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已经在更大范围上思考文化现象了。

  该探究活动旨在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探究文化概念和文化生活的意义。

  第一自然段。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描述文化现象,进而揭示文化现象的一个显著特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探究活动二:情境图说

  ●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提示:比照图文,要求学生自己列举身边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表达参加文化活动的感受,目的在于深化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体验,加深对文化生活意义的思考。

  ●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提示:聚焦芯片发明的意义,意在引导学生不仅从物质层面,而且从精神层面体味文化的意义。如果学生赞同这个看法,就不难列举各种新的、具体的文化现象,如以网络文化加以佐证,从而为进一步揭示文化的深层内涵埋下伏笔。

  同时,从多种多样活动形式感受文化,也为学生深入思考文化现象的意义,提供了又一个视角。

  第二自然段。从不同区域的文化生活,如都市、乡镇、村落,归结出人们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的结论。文化差异与特色,这是观察文化生活的又一重要视点。

  探究活动三:罗列现象

  ●你能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吗?

  提示:大体上可结合课文提到的都市、乡镇、村镇归类。无论描述亲眼所见的现象,还是谈亲历亲为的感受,都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审视、深入思考区域文化特色。

  第二目“文化是什么”──文化概念的界定。

  第三自然段。在从文化形式、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特色等视角对文化概念进行描述性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出发,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揭示出文化概念的内涵。这里需要注意,教材之所以对文化一词加引号,意在特指作为基本概念用语的文化,以避免误认为泛指现实文化内容的涵义。

  第四自然段。完整地表述了文化概念的内涵,有两个层次。一是我们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即“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二是我们对这一界定的说明:“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对此,需要把握两点。其一,这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概念所作的界定和说明;其二,这不是对文化概念的定义方式,而是对全书使用文化概念的规范方式,由此奠定一个建立教材概念系统的基础。

  第五自然段。强调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两个讲点。一是可以着眼于文化现象的描述,从文化与人、文化与社会、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上归纳出这一“特有性”;二是可以立足于阐述文化产生的过程,强调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探究活动四:情境题图

  ●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提示:这个图示所涉及的话题看起来很大,但其本意并不是以把握这一历程本身为目的。所谓运用图示,描述历程,其本意是要对应课文中的这一观点:“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也就是说,这是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运用现有的历史知识来支持上述观点,并由此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中,证实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的结论。

  第六自然段。如果讲文化的“特有性”是相对于人类社会,所强调的是“与生俱来”;那么相对于个体讲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就要说明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对此,可明确两个来源。其一,社会实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其二,文化教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第七自然段。这段课文实际上是基于上述说明,对如何把握文化概念作出提示和要求。所谓提示:就是认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表现,我们要强调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所谓要求,就是把握和运用文化概念,我们要强调着眼于精神世界,归结于精神生活。

  探究活动五:情境题图

  ●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提示:辨析这两个镜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感悟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和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文化的多少方面;二是理解文化与文明这两个用语的关系,教师可引用本书前言中的图示,并结合专家点评作适当引导和说明。至于是否引申到说明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的关系,就教材的设计而言,那是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这里的要求只是打下文化概念的基础。但对此,教师可酌情处理。

  第三目“文化的力量”──阐述文化的作用。

  第八自然段。这段课文实际上是讲文化概念的外延,并由此归结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论断。其中,既列举了“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又归纳了文化活动的基本表现。

  探究活动六:复合事例及题图

  ●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提示:结合图说,提出这个话题,目的并不在于检验学生了解多少有关历史知识或理论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经验,经历自己主动思考后,达成这样一个认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承载多么宝贵的价值、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从审视文化的力量这一新的视角,重温具有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历史知识提供了机会。

  第九自然段。这段课文集中讲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价值和作用。从一般意义上看,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我们在讲述基础性概念的环节中,要着眼于精神力量,既强调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恰如其分地阐明文化的作用。

  疑点解析。对文化力量的说明,要基于我们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在具体讲解中注意把握三点。一是要明确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力量实质上也是精神力量;二是要说明文化力量的作用会因不同文化的性质表现为正负两方面,并不总是积极的;三是要强调文化力量的影响既表现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更表现在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中。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一目“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情境组合

  ●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提示:有的比较容易区分,如选项一大体属于政治生活;选项二大体属于文化生活;选项四大体属于经济生活。由此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感受中,区分三大生活领域。

  ●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提示:其实,无论类似哪个选项的经历,都能从中获得文化的感受。只不过有的明显些、直接些,有的隐蔽些、间接些。由此凸显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表现和重要意义。

  综合辨析以上话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轮廓,进而从更深层次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文化发展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自然段。概要表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作为内容目标的要求,能够叙述性地表达出这样几个基本点就可以了。即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对此,一方面考虑到支撑这一表述的背景知识及其论述相当复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政治学、哲学的相关知识,可不必作深入说明。结合“专家点评”,作适当解释即可。

  疑点解析。讲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时,可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其一,讲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仅仅是指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所谓经济发展,也指包含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所谓文化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的发展。其二,讲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要明确,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自然段。这是专门讲述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的表现。这种影响,既表现为不同民族(区域形态)文化因素影响经济、政治的不同特点,又表现为不同性质文化因素(历史形态)促进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或变革。显然,首要的问题是先厘清文化的概念。为此,可参照“前言”的阐述,并结合“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注意把握两个基本点。其一,从文化形态上看,文化既有古今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其二,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第二目“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当代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概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对此进行说明的时候,需要把握:这一相互交融的情况并不自今日始,只是时至今日愈益显著,并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点。

  第四自然段。概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提供了两个观察点。其一,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越来重要;其二,作为经济发展内在的新兴部门,文化产业的崛起对于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此,可结合“相关链接”予以说明。

  疑点解析。如果说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和基础,文化则被称作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整体上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并将继续部分地向着硬实力转化。其突出表现,就是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直接推动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五自然段。概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也提供了两个观察点。其一,在现代国家的政治建设和公民的政治生活中,以民主和法制观念为标志的公民政治文化素养越来越重要;其二,在当代国际社会的国家关系中,文化渗透、文化入侵,以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已日益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

  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阐述文化竞争力。

  第六自然段。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两个要点。其一,从参与文化竞争的紧迫要求看,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其二,从文化竞争力的主要表现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疑点解析。阐述文化竞争力的意义,不仅要强调整体上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向硬实力的转化,必将影响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更需要强调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其文化越是经久不衰、丰富多彩,越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所以,文化竞争力,是影响综合国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要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七自然段。从特殊意义上讲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也有两个要点。其一,从国际社会的总体格局上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其二,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疑点解析。这里概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看起来与第四单元的内容有所重复。但是,由于立论的视角不同,作为讲述文化建设的专题,第四单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概述。所以,我们这里所作的概述,只限于围绕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意义提供说明性文字,而不作为讲点,以留待第四单元呼应讲述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之用。

  探究活动二:复合事例

  ●根据上面的材料,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

  提示:就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要求而言,探究这个问题可考虑三条思路。一是探讨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的关系,论证其互补性;二是分述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探讨它们各自对综合国力的提升会产生什么影响;三是力求历史地、动态地、具体地把握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这两方面,探讨它们对综合国力的意义和价值,以避免绝对化的偏颇。比如,对原子弹研制成功的意义,就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说明,而不能充当今天发展核武器的理由。

  2.教学提纲

  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2.文化是什么

  (1)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认识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3)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即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出现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所谓经济文化化是指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文化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经济化是指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具有经济价值,文化开始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文化不但已经形成一门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共同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历史证明,经济在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面貌,文化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水平,科技的每一次创新和进步,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总是相应地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出现经济建设的高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文化这一伴随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社会现象,对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制约力。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联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密不可分。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越来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鲜活的亮色。饮食文化琳琅满目,服饰文化五光十色,器具文化斑斓多姿,技术美学深入各个产业领域,管理文化、营销哲学、企业精神更是经济界的热点话题。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化赋予商品的精神内涵,往往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商品附加值的重要依托。所有这一切,使得全部经济过程,从生产到管理、服务、营销、消费,每一个环节都注入了文化的内涵,渗透着文化的因素,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文化既是精神力量,也是经济实力。文化产业的迅速勃兴,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是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看到,越是发达国家,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并日益成为其支柱产业。例如,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已超过汽车工业的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约占GDP的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天工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制定了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的变化,无不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体现着文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也预示着人类生产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我们已经看到: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随着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有人甚至断言:在21世纪,各国竞争的胜负决定于文化产业。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看到,先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然后有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和封建统治的建立;先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然后有气势恢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欧洲来看,先有文化复兴运动的蓬勃兴起,然后有排山倒海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的特点。

  从个人来说,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水平的高低,通过社会政治意识直接影响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公民政治意识的提高是以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前提的。公民的文化素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政治、法律、民主等方面的知识。公民的政治觉悟、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意识等无不与其文化素养息息相关。列宁认为,俄国文化的不发达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他指出:“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言偏见,而没有政治。”毛泽东说:“文化是精神的东西,它有助于政治民主。”公民文化水平特别是政治意识的提高,对于增强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和责任意识,增强报效祖国和人民,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的意识,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自觉地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从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来说,文化中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直接指导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变革。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举起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大旗,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从国际来说,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一方面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推行强权政治。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超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向外输出其文化,从音乐到媒体,从电影到快餐,从语言到体育,它的文化裹挟着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孔不入地对外扩张,渗透到“地球村”的各个角落,其咄咄逼人的态势不仅对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构成极大的威胁,而且对别国的国家主权和政治安全构成潜在的巨大的威胁。例如,美国利用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对那些违逆其政治意志的国家和民族加以妖魔化。欧洲朝野不断发出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呼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霸权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因为发达国家欺侮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邓小平深刻地指出:“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另一方面,借助单边主义政治和经济科技优势,无视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肆意扩张,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为自身的战略利益任意发动战争。如果听任这种倾向继续发展下去,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就无从谈起。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绝非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它同时又是一个通过经济扩张而推行政治扩张和文化扩张的过程。经济上的单边主义者,也是政治上、文化上的单边主义者。推行后两个单边主义,是为其经济上的单边主义服务的;推行经济上的单边主义,又是推行政治、文化上的单边主义的后盾或基础。无论推行经济上的单边主义还是推行政治、文化上的单边主义,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垄断资本的扩张和增值。
四、教学资源链接

  1.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把信息的快速传输比喻为“高速公路”。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

  1992年,当时的参议员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旨在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我国在“863”计划中已开始研究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问题。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在家中用智能遥控器,欣赏几百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人们不再是电视的“奴隶”,千家万户可以在同一时间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如果要看报纸,呈现在面前的不只是文字,还有声音、图像等背景资料,甚至还可以在电视上阅览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如果要购物,可通过电视把所需物品的型号、品牌、性能、价格等资料一一显示出来。医生可把患者病历和X光照片传至医疗中心,以便对诊断进行确认;手术时可同经验丰富的医生保持声音和视觉联系。家长与教师可以频繁联系,监督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成长;学生也可以在电脑联网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老师。

  2.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属彼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等),即该氏族的神圣标志,被列为全族的忌物,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蕃衍”。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原始人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一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商族把玄鸟作为图腾。“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综合国力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

  根据最近的《综合国力评估系统(第一期工程)研究报告》分析,在美、日、中、俄、德、法、英7国中,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位,且遥遥领先于其他6国;日本居第二位,其综合国力值约等于美国的60%;法、英、德基本在一个水平上,其综合国力值约等于美国的一半;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值接近美国的40%,居中国之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值居7国之末,约占美国的1/4,法、英、德的1/2,俄罗斯的2/3。

  4.生肖与图腾崇拜

  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他于1903年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一词译成“图腾”。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然而,远古时期,不少氏族、部落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日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

  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虎也不会伤害他们。当要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跨进门槛。

  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认为公鸡知吉凶,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将行李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区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公鸡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直至今日,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遗风。

  5.文化的作用

  现代社会,文化的作用愈益突出。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问题的背后,都有文化的因素。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我们创造力的多样性》强调,“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甚至认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术语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从历史上看,政治发展往往从思想文化方面寻找突破口。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谈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总是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讲起;人们谈论近现代中国革命,总是从新文化运动讲起。目前,文化主权作为与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相对应的权利,日益成为国家间主权斗争的重要砝码。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我们要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保护本国文化,从祖国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发展本国文化,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当今世界,物质产品科技含量在提高的同时,经济的文化含量也在同期“上扬”。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产品艺术化、物质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正在继续加强,物质经济领域正在掀起一场文化革命的风暴。未来的新经济应当是高科技经济与高文化经济的合理统一。今天,许多物质产品都负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早已从背景走向了前台,跨入了企业的门槛,挤上了生产线。现代各国都在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避免市场经济对于文化的负面效应,从而使文化与经济在双赢格局中共同进步。并且,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也在日益受到重视和开发,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针对新的形势,我们应加强对外文化战略研究,为中国文化发展理清思路,制定策略,加快实现中华文化的更新发展和现代崛起。

  6.“文化赤字”令人忧

  文化赤字是指与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多于进口相比,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正好相反──严重“入超”,存在很大的“赤字”。这种“文化赤字”主要表现在电影、电视剧、图书、文艺演出等文化产品的进口多、出口少。《中国出版年鉴》数字显示: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国版权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仍然是4000∶24。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面向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1999~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而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近10倍;2000~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屈指可数。

  7.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S·奈教授最先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国家战略中。约瑟夫·S·奈以美国与伊拉克战争为例,“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击毙了多少敌人,而是我们的联盟扩大了多少”。他猛烈抨击美国政府对于伊拉克的战争政策,认为美国对于伊拉克战争并没有真正消除恐怖主义对于美国的威胁,反而使美国的“软实力”蒙受巨大损失,使美国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一些国家,甚至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在疏远美国。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制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据研究,美国的“软实力”体现在多方面。美国几乎吸引了6倍于德国的全球移民,居世界第一。德国为世界上第二大移民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出口国。在全球160万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占28%,英国以14%居第二。2002年,有86000名外国学者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工作。另外,美国的出版物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音乐制品是日本的两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的电子网址是日本的13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的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贝尔奖居世界首位。文学诺贝尔奖居法国之后,位于世界第二位。美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日本的4倍,后者位居世界第二。约瑟夫·S·奈还认为,美国的“软实力”还体现在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社会的责任和人们之间的诚实与信任。这也是这个民族的吸引力所在。发达的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作出绝对的划分。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是美国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道义上的主导是重要的,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曾得到各国的支持,但在伊拉克就不同了。中国可以通过支持贫弱者、通过站在公平和正义的一方来发展自己的软实力。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方面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

  8.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身与心的和谐。“身”是指人的身体,意思是说要保持人的身体健康,强健人的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指保持人的心灵纯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人的身、心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高尚的心灵,健康的身体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健康的身体,崇高的精神也无以依傍。第二,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和谐统一。人的全面发展虽然最终落脚在个人的发展上,但个人的发展与他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无法分割的。从他人角度看,他人作为个体的发展也是在实现自身的发展。从个人角度看,他人的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手段,就是说个人的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与他交往的他人的发展程度。我们所要推进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某个人的发展,也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第三,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个人是社会的元素,社会是个人的有机合成。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离开个体就不成为社会。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个体发展的条件也就越充分,而社会越发展,又越能促进人的发展。第四,人与环境和谐统一。人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离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谈不上什么人的发展。

  9.说“吃”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讲究“吃”。

  有文章说:“在海外的中国人,国语可以不说,国服可以不穿,国剧可以不听,国片可以不看,而中餐却不可一日或缺。”海外华侨大多靠开餐馆谋生发财,有人统计,海外中国餐馆有三万多家,其中一半在美国。

  中国历来将“人数”叫做“人口”,户籍也叫“户口”。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吃”一直格外注意,久而久之,形成了许多独具一格的“吃”风俗。

  例如,在各个不同节日中,都有些独特的食俗。春节吃饺子,取除夕“更岁交子”之意。吃年糕,取“年年高升”的吉利。元宵节吃“汤圆”,立春吃春卷,清明吃寒食,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所有这些,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意义。

  再如在各种人生礼仪中,也往往以“吃”来表示情感。孩子降生后,要吃“三朝酒”或“九朝酒”。满月也要请客。过生日是吃长寿面或生日蛋糕,结婚叫做“喝喜酒”,死了人则是吃“杠丧饭”。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也少不了“吃”。

  外国人见面打招呼是互道“你好”,中国人见面则是问“吃饭了没有?”朋友、老乡、同事碰在一起,往往是请客吃饭。连人也给分成“生人”、“熟人”两类。

  对于仇恨的对象,中国人往往会说“恨不得食其肉”。在“吃人”的旧社会,地主豪绅“吃人不吐骨头”。解放后,“饮恨含冤”的劳动人民在土改中“吐苦水”,“尝”到了革命胜利带来的果实。

  上述这种以“吃”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象征客观事物的语言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兵叫做“吃粮”,出家叫做“吃斋”,改革要打破“铁饭碗”。只有不怕“吃苦”、“吃亏”,才能“吃得开”。对方软硬不“吃”,你就会“吃”力不讨好。假如你与他“对胃口”,那你就会“有甜头”。假如你以为“不吃白不吃”,到时候你得“吃哪家饭,念哪家经”,那时候你才是“吃了茶,粘了牙;吃了酒,粘了手”。所以,“吃不准”的事你不能干,不然,你就会落得个“吃不了,兜着走”。

  10.“云南文化现象”──对文化的经济学解读

  最近一段时间,从首都北京刮起一股“云南文化旋风”,并迅速以潮涌之势席卷大江南北: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纲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震撼了无数观众;云南著名作家范稳的长篇力作《水乳大地》征服了众多读者……以此为契机,云南省委、省政府举办系列文化产品的全国性推介活动,获得巨大成功。

  “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

  “文化新资源”带动“文化新经济”──云南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和高原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局限,无论水、电、路基础设施,还是资金、技术、人才,都远远不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然而,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却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羡慕不已。相对于东部经济而言,中、西部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追赶型经济”形态;而在“文化新经济”的发展上,东、中、西部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由于西部文化资源沉积和本土文化人才储备的先天优势,西部“文化新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领先于东、中部地区。

  经济文化联姻:文化反哺经济──文化不仅正在云南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新经济,而且对云南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反哺力”。专家认为,文化与经济的联姻,是“云南文化现象”的又一显著特征。

  丽江被认为是文化反哺经济的一个成功范例。地处边远的丽江近年来经济发展令人刮目相看,追根溯源,其经济腾飞的源头活水,正是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丽江直接来自于文化产业的收入已经达到8亿元,占到全市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

  11.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绍兴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遗存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此,形成了绍兴地域文化的特色。

  ──名士之乡。绍兴历代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水乡。绍兴境内河湖密布,水道成网,乡间村落河水环绕,众多民居粉墙黛瓦,或傍水而建,或夹河而立,形成水上弄堂,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桥乡。在绍兴,街随河走,河连路桥,河是路的一种,桥为路的延续,全市有形态各异、风格奇特的桥梁万余座,故有“桥梁博物馆”之称。

  ──酒乡。绍兴是中国五个酒文化名城之一,绍兴黄酒也叫老酒,有近2500年历史,分状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四种,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

  ──书法之乡。兰亭是闻名中外的书法圣地,公元三五三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即兴写下了墨冠中华的《兰亭集序》。

  ──戏曲之乡。绍兴有越剧、绍剧、新昌调腔、绍兴莲花落等多种剧曲。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教学课例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对比,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明确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通过对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剖析,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生活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在本框题中,教师应该贯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利用各种机会去看、去听、去触摸,了解文化现象。

  教学手段:制作合适的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体味文化

  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无时无处不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我们经常听说某某是个“文化人”,某某有文化。究竟什么是“文化”?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提法,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我们所说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请同学们填写调查表(如下表,教师在课前可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课前做准备,让每个学生将自己平时喜欢的文艺节目列一个清单,并进行归类)。

 

我喜欢的文艺节目调查

 

序号

节目名称

欣赏方式

所属类型

1

 

 

 

2

 

 

 

3

 

 

 

4

 

 

 

5

 

 

 

 

  展示图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处理)

  图1: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

  图2: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图3:“越剧”《五女拜寿》剧照

  图4:“杂技芭蕾舞”《天鹅湖》剧照

  (学生思考)图片中展示给同学们的是各种文艺节目,请学生思考:

  (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

  (2)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

  (3)你会怎样对这些文化艺术节目归类?理由是什么?

  每个小组对组员所填写的表格进行讨论、归类,并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教师归纳)欣赏方式:看电视、听广播,到剧院、电影院、各种展览馆欣赏文艺节目。经常欣赏的文艺节目有歌、舞、杂技、影视、戏曲、绘画、小品等。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文化形式是相对于文化内容而言的。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传播手段的不断改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

  结合教材第5页的探究活动及问题请学生思考。

  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请三位同学分别到黑板上写出自己参加过哪些学校文化活动或社区文化活动,然后让他们说一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关于第二个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就与外界进行联络,获得信息,学习知识。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城乡文化大家谈:

  结合教材第6页第一个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对比。

  (教师归纳)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同为年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

  (学生思考)前面所谈到的文化现象均属于文化的外延,那么你认为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文化是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

  《文化生活》中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讲解文化的内涵,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二是明确文化是人们精神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结合教材第6页第二个探究活动中的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从而得出结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的自然事物或现象如原始森林,不是文化。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文化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先天遗传的本能如婴儿的啼哭等,不是文化,后天学会的作为表达情感的哭或笑才成为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但每一个人又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因而人又是文化的受体。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总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所以,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城市雕塑就是一例。

  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的精神方面的,涉及观念、知识、信仰、规范、价值等。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实质上都是人类精神现象的一种表现。

  结合教材第7页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这里的“文化”是作为人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说是从人的文明程度来理解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该图中稚气未脱的学生要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有文化,是因为这位学生比男青年更有修养。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知识水平很高,但不讲礼貌、不尊重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低。

  我们往往把文化和文明等同起来,其实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角度说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结合教材第8页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文化的力量。教师最好课前要求学生结合探究问题收集相关材料。

  (教师归纳)略。

  (3)感悟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民族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够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定的物化成果,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力量。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框题的内容,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明确了什么是文化,感悟到文化的力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实践操作:“家乡美”。

  要求学生以多种形式介绍所生活区域的文化特色。

  在实际教学中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多开辟几条渠道。可结合学生表演、所做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英语高一下册第一课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