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声道耳机接口: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53:03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通过对一线教学的长时间观察发现,当前的探究教学还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而要真正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和实质,不光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将探究的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去。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应该是源于生活,综合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去探究未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注重过程,传递方法,释疑启思的课堂;应该是实验先导,注重思维培养,灵活机智的课堂;更应该是在体验中得到愉悦,求知中寻得快乐;应该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是本次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研究,努力实践,充分发挥该主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学生所进行的科学探究的实质第一是自主,第二是发现,第三是研究,其中自主是核心。科学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最大的差异在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既还原人对学习的原始的探求精神和状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挖掘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并逐步发展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现是对个人而言的未知事物的认识,自主发现是学生自己揭示和认识未知事物。真实的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经历的,过于追求探究结论和正确结果的顺利得出是背离探究实质的。研究是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探求,自主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必定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那种整齐的“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一定不变”的猜想是有问题的,求证方法与教材完全相同的现象也是不正常的,只“证实”不“证伪”的方案是不真实的,真正的自主研究需要较为充足的时空和自由度。可见,探究学习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终极目标,而是注重用已有知识去发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发现式学习”,是以创新活动为主要特征而立足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养成的学、做、思、悟、用相结合的一个互动过程。教学中只有抓住科学探究的实质,真正让学生自己“想了、做了、体验了、知道了”,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主动发现,我觉得在课堂中应作到以下几点:

首先:慎重对待要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对任务的定向,随着学生探究经验的积累,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时应对问题的可能的结果有一定的预测,对方案有一定的设想,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成熟和理智,能慎重确立问题,理性进行猜想。 因此,做为课堂探究的问题的选取是要极其慎重对待的,课堂上“大家想知道什么就探究什么”是不真实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确定也是违反科学探究本意的,初中阶段问题的来源以教材上的为主,还要根据学情再开发一些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然后精选一部分在课堂上完成,其他问题应分类处理,或个别探究,或延时探究,或舍弃(要做解释),以上都是组织并参与探究活动的保证。

问题的选取不论是预设还是生成的,在确立为课堂共同探究的问题之前,必须做以下考虑:①课题是否太大?太大的课题在课堂(1-2课时)内完不成,中途停顿很可能半途而废,若确有价值,可确立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使用;②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太浅显的问题和太难的问题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虽然探究注重过程,但太难的、毫无结果的探究还是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③是否具备完成的条件?现有资源如:实验条件、资料来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兴趣倾向等是否支持,无准备之仗不能打;④效益如何?综合众多因素考虑,收益小的探究宁可不做,要反复考虑是否脱离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毕竟做“类似科学家的发现和研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其次:教一些方法:

1、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通常是:

  ①控制反应条件:保证仪器相同(等规格)、使用药品的量相同(质量、体积、纯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相同,体现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②控制反应: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

例如: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时可以列举①有水的铁锅②烤干的铁锅③有油的铁锅

(2)定量法:在极端量和中间量中假设

  例:将一块石灰石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会儿后,冷却,剩余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①碳酸钙②氧化钙③碳酸钙和氧化钙

  (3)解析法: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事实材料或感觉猜测

  例:二氧化碳可能有哪些物理性质?

  猜想:无色气体(人呼出的气体是无色的);密度比空气大(平衡的纸筒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倾斜);能溶于水(汽水中有二氧化碳)等

其他重要的方法有:观察、操作、记录、数据采集和处理、归纳、准确表述等。当然,更多的是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些方法要经过逐步学习、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建立起来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控与指导

探究的课堂应当是学生自主的课堂,但不能是失控的课堂,这类课上教师承担着更重的对课堂的调控和对学习的指导的职责。

  调:一调兴趣;学习氛围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自动卷入学习活动人数的比例,决定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对问题发生,产生探究欲望;要适时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进入深度思考状态;要创建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愿望。二调重心;科学探究的要素可以简化为:问题的确认→解决问题的程序→做结论,每一次探究活动要有侧重,在抓住核心要素的前提下,根据实际确定重点。例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中,重点应放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验证上,学生凭生活经验就能猜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只是不能说出“着火点”这个词;《铁生锈的条件》第一课时重点是对问题的猜想和求证方案的设计,第二课时重点是相互交流、评价等。三调形式;要对学生的组织形式、合作方式进行适时调整,据我观察,四人合作小组效果最好,若人数较多时,分工要详细,要使人人有事干。

控:一控纪律;探究课堂也要“有组织、有纪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公约做保障,必要时教师或学生代表要发挥监督作用。规则和公约要提前制定,如:发言、讨论、记录、操作、竞赛等,执行的情况要看教师的决心,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目标。二控收放尺度;可以说对一节课各环节的收放尺度的准确把握,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功力的考验,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放得太开又可能流于形式,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准确把握。

指:指方法,点疑惑;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帮助、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依据学习进展情况确定哪个环节进行什么程度的指导,方法可以是用口头点拨、资料卡片、学案等形式对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路径、方向等给予提示,这需要课前对学情准确预测和对教学精心设计,需要认真的准备和积累。

导:导思考、导思路。探究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有时学生难免“雾里看花”,抓不住实质,或浅尝辄止,以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需要用恰当的问题或事实典例来引导,尤其是当学生的探究出现问题时,要引导他们深究原因。

探究教学最能体现教师智慧和考验教师素质,难度也是最大的,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不求大,要求真;不求多,要求精;不求结果,要重过程。鉴于目前我国教育现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任务仍是头等大事,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太多大型的探究,因此,更具意义的是我们要将这种“探究”的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去,时常抓住一些小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有哪些成分?”、“打开很长时间食品袋中的标有干燥剂小袋中装的白色物质还能否做干燥剂”、“如何识别毛织品”、“什么物质对头发有危害”等,让学生去研究,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求变成一种习惯,能力和素质便会不断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才会主动地去进行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的,也是学生终生学习所需要的,而且会使我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