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7.1声道听音乐: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官本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26:34
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官本位”(2009-07-29 07:20:14) 标签:杂谈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的一句台词如今已变成经典。但事实是,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人们对人才外流尚有焦虑甚至恐慌的情绪,如今绝大多数人对大规模留学潮已经习以为常。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有人指出,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广州日报》7月21日)。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更愿意留在科研条件更好、生活待遇更高的地方,这再正常不过。然而,除了硬件和经济因素,“人才流失”更是制度和环境等“软件”因素使然。有一份名为《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中科院余仲才认为,体制不合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是造成“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重要原因。

  到底谁是人才流失的“罪魁祸首”?笔者以为,是官僚主义。所谓官僚主义,就是“以官为本”,一切行动以做官为出方点,把做官当作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以官当的大小来评判人生价值的大小。在这种官本位文化下,又怎么可能有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以高校为例,这是人所共知的人才“高地”。这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同样也是官僚主义的重灾区。不但教育、学术领域有着严重的泛行政化倾向,几乎什么利益分配都掌握在“学校领导”手中,大到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等,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小领导,几乎就是权威。

  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在这种环境之下,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了大大小小的官员手中,人才要不“学而优则仕”,要不就只能往“高处”走。于是,逆淘汰产生了,在有权者通吃的游戏规则下,如同“劣币驱逐良币”一般,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很可能就会在扭曲的竞争机制中淘汰出局。

  2002年,我国的“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把“人才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如今,多年过去了,效果看起来似乎并不明显。海外留学人员不但没有形成“回归潮”,相反,“清华大学电子系毕业了15个研究生,12个去了美国。硅谷里的‘同学’到处都是,我们成了人家的培训班”。靠什么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津贴、一次性房补、高规格的待遇,还是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固然,优厚条件、项目资助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但这远远不是全部。

  在官本位文化下,能在市场中取胜的,不是优秀人才,而是那些熟悉官商规则的人。有人说,中国需要的是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但是,他们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用句很唯物的话讲,他们也是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如果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不公平,又怎么能够让最有潜力的人才受到最好的教育?如果一个社会分配不公平,谁又有积极性去努力创新?美国为什么能出比尔·盖茨,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更是因为他们有激励创新的良好制度和体制。一个产权不清、贪污腐败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