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每年填海造陆:仿佛人格和边缘感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38:09

BY eggs.atushi

  

边缘人格的特征之一,就是看起来似乎很正常。换句话说,本质并不正常,只是貌似正常而已。边缘人格的人,除了一部分重抑郁、外观极憔悴、或旁人一看便知有很大问题的人以外,大部分边缘人格的人看起来仿佛并没有什么异状。这种“仿佛(as if)”状态十分脆弱,稍微遇到一点什么就会立刻崩解:失控、暴怒、嚎啕大哭、割腕自杀……一连串失态行为。但是,混乱的局面也不会一直持续。等感情的暴风雨过后,本人又若无其事的返回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正因如此,边缘人格患者住院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他真的有病吗?”

 

这种“仿佛”状态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高功能型边缘人格。这类人的适应力很强,几乎能和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生活,承担作为一名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也有着边缘人格的一面,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或特定情景中,会突然陷入混乱,做出毁灭式的举动来。

 

美国精神分析师Deutsch留意到了上述“仿佛”状态,将其命名为“仿佛人格”。边缘人格和“仿佛人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边缘人格患者很难对自我有一个清晰认识,常随外部环境而变换自我的“假面”。这种不知道真实自我在哪里是怎样,只有多个虚假自我的状态很容易令人不安。一旦连虚假自我都演不下去时,整个人的情绪就会在一瞬间土崩瓦解。

 

不过,边缘人格也不会一天到晚都心神激荡。情绪平静后多少能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虽然有精神上混乱的一面,但现实判断力还是良好的。能认识到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某种程度上也能顺利的演好。这种状态在旁人眼里,无疑就“看上去”挺正常的。

 

虽说表面看起来比较正常,有过体验的人,多少能觉察出这正常中有一些特异的部分。精神科医生森省二氏认为这是典型的“边缘感觉”,这种感觉和人们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时产生的“嫌恶感”同出一辙。在不知道对方有病的情况下,普通人在接触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内心会被激发出一种特殊感觉,说话方式也会和正常情景下的有异,依据自身的这些反应,人们会判断出对方是精神分裂症。而在和边缘人格的人接触时,人们也会有上述类似的感觉。

 

这种边缘人格特有的给人的感觉,用我自己的话来描述,就是一种像没有根的草、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悬在半空到处不着地的感觉。外观看起来再明朗,总觉得背后有层说不清的薄薄阴影,整个人弥漫着一种脆弱、易受伤的受害者感。和他交流几句下来,就会发现对方说的话里实质内容很少,都很虚;要么就是言语唐突,把自己和他人混为一谈。遇到这种人,我大致就会有直觉——大概他也是边缘人格吧。

 

以上说的“仿佛”状态也好、边缘人格给人的感觉也好,都是站在旁人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边缘人格患者内心所见所感的,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我们时常会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为什么为在这里?”、“在这里,到底要做什么?”之类的问题接连涌现,顿时就觉得自己正处在一个“错”的环境里。“想回去”这个念头突然变得十分强烈。但到底要回到哪里去,自己完全不知道。于是一阵恐慌,心里有个声音好想大叫“救命!谁来救救我!”但越呼救,那个声音就变得越微弱,好像被黑洞给吞噬了一般。而自己也像堕入了漆黑的万丈深谷,绝望感一阵接一阵袭来。

 

无边的空虚感在心底蔓延开,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焦躁。坐立不安。想做回真正的自己,但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又完全不知道。反复自问“我到底是谁?将要去哪里?”只有把自己弄的更混乱。于是只好转向周围人,朝着旁人又吼又叫,结果却仍无法找出答案。 

 

哭叫到最后,人也筋疲力尽了。于是又恢复了正常的表情。既然带着一副普通人都有的样子,旁人自然也将我们作为正常人来交往。既然被当作了正常人,那起码就要配合对方,尽量按着对方的期望行动。那种不合时宜的阴暗想法,说了也没人会理解,搞不好还会遭到厌弃。因此,无论如何都得顺着对方才是。这种时候,人格假面——“仿佛人格”就登场了。但这样一来,精神上就会感到紧张、压迫、甚至窒息。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度爆发。

 

虽然边缘人格自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和别人一起相处的时候,多少可以从这些问题中解放出来。在特定的场合,演好特定的角色,合着旁人的伴奏起舞,自己心底深处的黑暗不看也罢。与其做自我分析这种令人郁闷的事,倒不如对这难耐空虚闭上眼,只管配合好对方,其他什么也不想的轻松起舞来的更好过。

 

遇到不知道戴哪种面具才好的情况,往往就会不加分辨的模仿周围人的举止。因为没有自己,只好暂时跟周围人有样学样,先把空白处填补上再说。于是,整个人就跟变色龙一样,一个情境一个样。没有持续一贯的自我,为了适应各种环境而不断改写自我的风貌。

 

当虚假面具轮番上演时,内心的“自我形象”也在不断东摇西晃。一会儿觉得自己确实很优秀,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太失败。再升级发展下去就成了绝望:现在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脱轨了、不合时宜、站错了位置来错了地方……。忽视自己的空虚感,唱唱跳跳固然轻松,但恐惧的阴影时时刻刻都在:倘若脚下的舞台突然崩塌,那又会重新落入空虚的深渊,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身在何方。我就做过好几次这样的梦,梦见脚下是空的,自己正在往黑洞里下坠。我恐惧的大叫、惊醒,才发现只是一个梦而已。落脚处其实就是精神寄托。这种一脚踩空的恐惧,就是害怕失去精神寄托后,自己的存在也变得毫无价值的恐惧。于是,为了对抗这种恐惧,有些人会十分苛刻的要求自己,要自己表现得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凡是都要做到完美无缺,有一点点不足都要想法设法改善。偶尔遇上实在处理不了的问题,整个人就进入了边缘人格的混乱状态。

 

边缘人格的人有时会感到当前的假面不适合自己,想换个新的。于是他就会像重装电脑一样,割断眼前的一切人际关系,希望从头开始。比如频繁换工作、不断建立新的人际又迅速断绝往来;企图通过各种五花八门的职业,为自己下一个新的定义。加入宗教、接受某种培训、参加某某沙龙小组……可惜始终没有一个假面是适合的,这种自我探索永远没个尽头。

 

用虚假自我配合对方,维持的人际关系也只是表面上的,并不是真正的交往,因此会带出各种问题。但换个角度来说,这种“扮演”对本人还是有帮助的。虽然是在演戏,即便感到不安,但这正是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力的证据。即便演得艰辛痛苦,但至少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了。在高功能型边缘人格的人中,有一部分也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的。

 

由于这种“仿佛”状态和边缘人格有着很深的联系,所以需要耐心等待,先让边缘人格的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消除内心的被遗弃感、接纳分离、学着独立,然后一点一点的告别虚假自我,慢慢走向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