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p直播破解版港澳台:绝症面前,坦然面对生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1:55

绝症面前,坦然面对生死

现代医学并非无所不能,当生命到了一定程度,治疗不仅不能挽救生命,只能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给病人增加痛苦,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如何理性对待死亡,树立正确生死观;如何理性选择“适度治疗”,避免过度医疗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医学最大的成就是能够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命。而我们人类最终要面对的却只能是死亡。

如何理性对待死亡?无论是病人还是常人,都是无法逃避的话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尤其是对那些终末期癌症患者和家人来说,如何理性选择“适度治疗”方案,避免过度医疗造成的危害自然成为关键。

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回命

“只要还有办法,就要治。花再多的钱也不管!”6月30日,省城某三甲医院病房,面对医生的谈话,张先生仍坚持要求给已经奄奄一息的母亲继续治疗。

春节后,张先生的母亲确诊为肺癌晚期。两次手术,两个月的放疗,四个疗程的化疗,不仅没有使病情好转,反而使她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来,并陆续发现癌细胞向肝、小肠、骨等多器官转移,且已插上了导尿管,每天需要灌肠、注射止痛针剂……

为尽孝心,张先生又把目标瞄准了价格昂贵的分子靶向药物、内分泌治疗等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明明只有不到一年的生存期,医生也已无能为力。但很多病人家属却不甘心,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继续治疗,就能让病人远离死亡,多活上四五年。而这确实又非现有医疗水平所能达到的。”据省肿瘤医院内三科主任王哲海研究员介绍,目前医疗技术尚不可能把晚期癌症病人治愈,而只能“在提高生存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延长生存期”。肺癌一期的5年生存率仅为60%至80%,而三分之二的病人是晚期发现,不可能治愈。其中,小细胞肺癌,发现后的自然生存期为6至17周,治疗后也只会有所改善;而非小细胞肺癌发现后的自然生存期为7至8个月,内科治疗也只可延长到10至12个月。

病人家属苦恼,病人求生心切,不愿意接受现实,往往钱越花越多,却并不能挽救生命。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王云岭博士认为,终末期癌症病人的过度治疗,也即死亡领域的无效治疗,特别是如切口、插管、手术等侵入性的治疗,对病人来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让病人多承受痛苦;不仅造成了宝贵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造成了患者个人尊严的丧失,主体性受到侵犯,这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一人坦然,全家心安

6月30日,青岛市张女士打来电话向记者讲述她的亲历。去年10月底,张女士的丈夫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经过7个月、4个疗程的化疗,病情却仍在一步步恶化,最近医生又建议做外周血移植术,再加几个疗程的化疗。“说是能提高生活质量,谁曾想,他那是简直在活受罪……”张女士哽咽着说,“作为病人的家属,最痛苦的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亲人在受折磨……”

据张女士介绍,前期医疗费用,医保报销后,家庭负担已经超过了10多万元,接下来又得几十万元,而且多半需要自费。“孩子还没上初中,真不知以后该怎么办!”但是张女士的丈夫,仍然坚持继续治疗。“只要他自己要求做,就只能依他。等实在治不起了再说吧。”张女士万般无奈。

得了癌症,不治就意味着等死;治,又可能人财两空!在生与死面前,病人的态度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的关键。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余之刚教授告诉记者,医学科学的进步,让病人、家属看到了昂贵代价换回的生命延长和希望,也看到了一个病人足以让全家倾家荡产,甚至把孙子上大学的钱都花上、几代人翻不过身来的残酷现实。因此,对晚期癌症病人的治疗,医生、病人及其家属都必须权衡利弊,既要考虑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也要考虑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经济负担。

齐鲁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来电表示,面对天灾人祸,感情和金钱的平衡往往显得异常残酷。“病者走了,生者怎么办?”也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去接受痛苦,勉强延续生命?还是客观地接受现实,顺其自然?尽管选择很艰难,但都或纵容或矫正过度医疗。

对于死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在情感和理性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从每个人不同的表现,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骨气。一人坦然,全家心安!是自私,还是无私?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绝症面前更需理性

“按病情,肝癌再快也不可能一个月就死人!如果不发现,还是正常人;结果一发现,就精神垮了,人也就全完了。”说起一位中学教师的“暴亡”,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左文述无奈地直摇头。当初这位中学教师只因感觉脸色不好和食欲不振,便骑着自行车去医院。当查出癌症来后,接着住进医院治疗,可没出一个月很快就死了。“这种被精神拖垮的情况比比皆是!”左文述说。

记者在美国期间,曾亲眼目睹了一位10岁美国女孩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至今令人难忘。每天,都能看到这位身患白血病,并正在接受化疗的女孩,戴着发套和家人一起在小区散步,跟小朋友们一起唱歌、交流,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的病情,以及各种感受。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受病魔、死亡的威协从她的脸上抹去,而且她还常常自信地说:“我们一家人正在共同战胜癌症!”

多项研究表明,恐惧,既是癌症的诱因,也是病情恶化的促发因素,而良好的心态更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扩散,促进康复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会平静地面对死亡,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省千佛山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孙青呼吁,由于目前我国缺少应有的死亡教育,人们往往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一旦发现癌症晚期,不是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地治疗,就是惊惶失措,不能冷静对待。因此,树立客观、理性的生死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并非无所不能,当生命到了一定程度,不仅不能挽救生命,而且只能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给病人增加痛苦,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据统计,在目前的终末期癌症患者中,仅有三分之一的人对死亡能较为开明、理性,三分之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平静地死亡所表达的是一种人性本真、最终解脱痛苦的愿望,是全身心的一种愉快,一种物质能量代谢的正常形式。孙青认为,用最小的损伤、最低的费用、最小的精神负担,达到最有效的治疗效果,给生命以安宁和舒适……这才是我们人类所应该追求的最佳医疗效果。反之,则是过度医疗带给人类的灾难。